涵咏功夫兴味长 有关读书的诗词



第五课(78-99)

涵咏功夫兴味长

——品味语言

【教师点拨,学生见识】

诗歌鉴赏第一要着是感知,感知从哪里来?从诵读中来,从吟哦、涵咏中来,从品味语言中来。

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意思是读书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只求速度,而是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这不是短时间的功夫,要通过潜心专注的研究,不断掂量玩索,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读中内容,同时也能培养起审美情趣。

这里,特别强调“涵咏”,“涵咏”古代常称“涵泳”。为什么是“涵泳”?“涵”,是“沉浸”;“泳”,游于水中。这样说来,“涵泳”的“咏”,的确是“泳”。这个词汇,出现很早,如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 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诗》也有“星河尽涵泳,俯仰迷下上”之句。“涵泳”有时也称“涵咀”,如陆龟蒙《复友生论文书》所说“每涵咀义味”。到宋代,程朱理学又提出了这一概念。程颐《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入德必自敬始,故容貌必恭也,言语必谨也。虽然,优游涵泳而养之可也,拘迫则不能入矣。”《朱子语类》五《性理》二:“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咏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见曾国藩《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程朱理学家讲到学习时,主张“优游”“涵咏”,本指在学道时,“优游”心理上要从容不迫,沉潜其中,反复涵咏,不断玩索,自有所得。这就是所谓“优游涵咏”,或“涵咏玩索”后来这一说法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文评论和鉴赏中,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的三昧。

这是因为由于艺术作品言理、言事,常常并非质直言之,而是比兴之,仅仅依靠理性判断是不行的,必须全身心地深入其中,进行玩索,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奥秘或“味外之旨”。所以“涵泳”也就成了艺术鉴赏中的这种态度和方法的代称。

而我们现时的“诗教”呢?虽然教材反复强调,而教者,学者,多忽悠“涵咏”,甚至丢掉了“涵咏”!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即诗句,是诗之本质要素,是诗人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融所设置的心灵密码,因此鉴赏诗歌要建立在反复涵咏的感受上。或者说是建立在认知性阅读基础上。认知性阅读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整体感知内容。有的诗歌,读一次也许难以找到感觉,多读几次,感觉就不一样了。反复阅读、朗读,美读,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受到诗中所状之物,所咏之人,所抒之情。有的诗章,反复咏唱,你能从诵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情感美来。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意境,一种情趣,而不要落得太实。所谓诗无达沽,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现在有些教师讲诗,一字一字落实,还要一句一句翻译,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在这样的讲解中,把诗情诗意诗韵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南辕北辙了。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 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鉴赏诗词,要特别注意诗歌语言的品味,并通过语言感受到它所负载的艺术形象、意境,领悟其蕴含丰富的内涵。

正因为这样,诗歌鉴赏多从字、词、句切入。哪些字、词、句呢?

(1)动词点化动作情节

忆杭州 白居易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简析】诗人选择两个快乐的动作情节。“寻桂子”、“看潮头”,渲染一种自慰闲适的情趣,暗示他在杭州作太守时政情事简。透露出白居易政绩斐然的得意,真妙!

(2)形容词,描绘状态、程度、意境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简析】“直”“圆”,给“孤烟”加上个“直”字,就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整个大漠单调而苍茫。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大河”背后,又是多么空旷、寂静啊。一幅旷远、荒凉、寂静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孤寂感受。

还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的“绿”“红”。

(3)颜色词,增强画面感、色彩感、贴近感、渲染气氛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简析】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形、声、色、态,一一再现,侧重写景,天造地设,意境开阔。“渚清沙白“,'清”、“白”二字让人联想到江水澄碧,沙白如雪的审美感受。还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的“绿”“红”。

(4)叠字、复字、拟声词,增加真实感、韵律感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析】七对叠字,渲染了一种反复寻觅,到处冷清,一片凄惨、满目空戚的处境,凸现失夫后的悲哀。叠字、拟声词,增加真实感、韵律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寒”满载的是壮士报国的悲壮情怀。有些叠词又是拟声词,出现频率很高,特列一条。作用:拟声词的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5)活用词表达效果形象。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简析】一个“冷”字,让人感到天冷,物冷,心冷。 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冷”、“悦”、“空”、“淡”、“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6)倒装句有强调意味 化平板为神奇。律诗的艺术美,除了它整齐,含蓄,生动,有音乐感,富于想象空间外,还因为有的律诗特意安排语序上的倒装,使人感到别样的韵味,产生一种特有的朦胧美。中国人近代讲话作文的语序基本上固定,句子主要成分的语序是: 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壮语大多在主谓之间,定语大多在被说明的中心词之前(句子的次要成分有时因特殊需要可变动位置,但所占不多),律诗大部分也符合这种 “正序”,然而,古今也有不少律诗,由于诗人别具匠心,构思奇特,或为了平仄,押韵需要,发挥高超的语言天才,依靠对仗的衬托,采用语序上的倒装,打破传统语序,逆向思维,形成 “倒序”,妙趣横生,余音绕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 “倒序”往往更象诗,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调的语法习惯,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性,朦胧感,使诗歌意境达到妙不可言的地步,是律诗中的精华。如果说,“正序” 律诗是一个穿着时装的摩登女郎,那么,“倒序” 律诗则更象一个披着面纱,身穿红裙的贵公主,显得高雅脱俗。下面,举例分析和欣赏律诗倒装句一. 主语倒装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正序”应为: 竹喧浣女归, 莲动鱼舟下。)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正序”应为: 万户竹声秋,五陵松色寒。)二.宾语倒装: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正序”应为: 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正序”应为: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三. 主语和宾语的倒装: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正序”应为: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四. 谓语倒装,宾语一部分倒装: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皇枝。(“正序”应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皇栖老碧梧枝。)五. 介词性的动词倒装: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正序”应为: 片云共天远, 永夜同月孤。)书剑身同废, 烟霞吏共闲。( “正序”应为: 书剑同身废, 烟霞共吏闲。)

从这些例句可看出,倒装诗句的诗味比“正序”诗句浓得多,其意象空间也大得多。上述例(一),如按 “正序”: 竹喧浣女归(暂不考虑平仄押韵),已接近散文,诗味大减,但按 “逆序”,“朦胧”起来,则发人想象,美妙无比。而例(四)的 “逆序”安排: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 更令人叫绝,其格式之奇特,意象之新颖,堪称警句,将“香稻粒”演变成“鹦鹉粒”,将“碧梧枝”演变成“凤皇枝”,可以说成了极品,引起人们的多么美好遐想。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简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果一般地说,不过是“今夜白露节,故乡月色明”;然而,词序一倒,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尤以第四句,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并别,偏要说故乡月亮最明,初读似乎感到不合常理,细品却令人拍案叫绝,因为诗人融进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所以说得那样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似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如果让学生将己学过的含有倒辞的诗词,回忆出来,重新排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有的是出于平仄、韵味,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有的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有的是追求诗歌的美趣,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7)关键词 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掘旨意的词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简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不是“折柳为赠”的动作,而是“折柳曲”是由笛子演奏的,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8)“诗眼”与“诗骨” “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 “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琢,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衰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

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这首杜诗,其“诗眼”是哪个字?其 “诗骨”是哪句诗?简要说明理由。

答: “孤”是诗中的“诗眼”,诗中描写的雁,从它不饮,不啄,飞着,叫着中透出;它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拼命地追寻,这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前人评“飞鸣声念群”句为“一诗之骨”是得其要领的。同时,这孤零零的雁儿,又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10)警策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院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简析】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为“警策”句应居于关键之处,提示主旨。这首诗中的“警策”是哪两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鸟性”,“空人心”抒发了诗人希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摆脱尘世杂念,追求精神纯净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主旨,并且这两句上承首颔两联写景,下启尾联,是对引入忘却尘俗的钟罄声的赞美,做到了“居要”。(若将尾联说成“警策”的,主旨分析正确,“居要”解释合理)。

(11)诗题 ①诗歌的题目,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上思有以难之,值乙未会试,钦命诗题为'灯右观书’四字。”②诗歌的题材,宋 杨万里 《寒食雨中同舍人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之九:“城里哦诗枉断髭,山中物物是诗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简析】“唐人作诗,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如:(杜甫《倦夜》) 诗题的“倦”字,“情融于内而深且长,景耀呼外而远且大。”诗的前六句写“夜”,夜风吹起,竹叶萧萧,露滴成涓,星辰闪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倦啊?!有什么事苦缠住他的心?“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却报国无门,怎能不倦?!

【学生习得,教师评点】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题。解答这类题,要抓住字眼的内涵及其与所描摹景物特征之间的联系。“蓑”本来是名词,指用草或棕制成的蓑衣,这里用作量词来修饰“新绿”,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映”,意为映衬,能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两岸“白蒴红蓼”和“一蓑新绿”相互映衬、深浅对比,明艳又清新的美景。(2)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答题时,应联系注释,知人论世,在理解全词情与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1年天津卷)

骤 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作者简介】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南征录》。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寓意是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2013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0.(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赏析]贺铸归隐之后,常常以安闲自得的口吻,描述宁静随意的自在生活和赏心悦目的秀丽景色。其《钓船归》云: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杜牧《汉江》诗云:“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贺铸用其整篇,添声而成长短句,恰如其分地表现退隐吴下之生活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心境。贺铸这种真正抛开官场诱惑、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之中的心胸,则与苏轼的“超逸旷达”神似。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游湖上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赏析“夹岸桃花蘸水开”中“蘸水”二字的表现力。

答:“夹岸桃花”开,已极美丽,又于“开”前加“蘸水”,更美妙绝。桃花之所以“蘸水”,一因繁花带雨,桃枝低垂,二因湖水高涨,绿波溢岸,三还可以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故下“蘸水”二字,桃花之神态,意趣俱出。

(2)前人认为,此诗体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处重要的审美特点:一是写景在秀丽之外须有幽淡之数,二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结合诗句赏析。

答:花开燕飞,自然明丽,再添上荒桥断浦,更显湖面开阔清幽。“春雨断桥”满湖柳绿,湖面空阔、宁静,更妙的是于开阔静谧的背景中烘托出“小舟撑出柳阴来”,便化静为动,以实与虚,别致、精彩纷呈。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1)上片写寒雀喧枝,通过哪些词透出赏梅人的情趣?(4分)

答:开篇一个“满”字,状梅花缀树,葳蕤如玉;一个“看”字,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自有敏感有加,多情地翔集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争相飞上枝头,好像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 ;接着一个“忽”,以至于客人来到花下都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言欢,方始觉之 ;又着一个“惊”注释了,最巧的是“惊飞”之际,不慎踏散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爱花、迷花、惜花之趣溢满辞章。

(2)请结合全词的赏析“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雨”句。(4分)

答:词中写了文人高士在梅园诗、酒二事。“能”与“痛”对举,平添赏梅之人的无穷雅兴和风流文采。“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花而兼及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 ”,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 。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 、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赏析】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在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象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 。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 ,本词则不然。

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但读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他说 :“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 ,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赏极爱开端二语 ,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及“圆寂”之说,似有未谛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赏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 。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 ,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 ,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中,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由此赏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是则雀亦颇可人意。可见雀之于梅,在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借以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 。“痛饮又能诗”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及其宾客僚佐。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诗、酒二事,此中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花助兴,饮兴、诗情便不同于往常 。“痛饮”即开怀畅饮。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高人雅士喜以梅花为知己,“痛饮”固当,“能诗”极易误会是能够写诗 。其实 ,“能”字与“痛”字对举成文,乃逞能之意 。“能诗”又不限于其字面意义为善于写诗 ,这里暗用刘禹锡寄白居易诗句“ 苏州刺史例能诗 ”(时白任苏州刺史),以称美杨元素的文采风流。

作者又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 :“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也是此意。“坐客无毡醉不知”,又用杜甫赠郑虔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 。“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坐客无毡则寒,如今饮兴正酣,故不复知。此句意不在写坐客之寒,而是写主人之醉。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亦可见 。观主客的高情逸致 ,梅花的高格也不难想知了。“花谢酒阑春到也”,非指一次宴集时间如许之长,而是指自梅花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花而兼及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 ”,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 。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 、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涵咏功夫兴味长 有关读书的诗词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6240.html

更多阅读

有关月季的一些问题解答. 汽车问题在线解答

有关月季的一些问题解答.http://www.mycsrose.com/以下回答仅供参考。1、问:我就喜欢花期长,有香味的。不知这种花1年开几次?答:我们中国人讲的“月季”,特指反复开花的品种,一般相隔42--45天能开一次花。全世界除中国外都叫玫瑰,英文ROS

有关“读书”的时评作文 时评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语文课上,老师引用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名言告诫同学们应该热爱读书。老师无奈地说:“以前,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看书的同学,而现在取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 关于离别的诗歌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

老人读书有好处 有关读书的好处

退休以后得闲无事,如何打发日子,这是每一个退休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当今社会,一日一变,年轻人时兴“充电”,以求大举。我认为老人也要读点书,开卷有益,从书中可以吸取合理的营养,保证人的心灵澄明与滋养,从而延续人的生命智慧。人生就像一朵鲜

声明:《涵咏功夫兴味长 有关读书的诗词》为网友青树柠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