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屈原”与高考满分作文 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
【人物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自称颛顼的后裔,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
【人物事略】
1、少年时代: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屈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样样无师自通。山中的古树,河边的奇石,民间的传说乃至花鸟虫鱼,无一不进入他的视野。屈原的母亲死得早,但他有个聪明贤淑的姐姐女须,比屈原大10岁左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女须知书识礼,母亲的早逝使女须终身不嫁,守着矢志不再续弦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养成一种超越她年龄和身份的贤德。屈氏庄园古朴淡雅,门上挂着“丹阳世家”横匾,周围茂林修竹,橘林成荫,桂梅连枝。屈原喜欢奇花异草,女须令佣人种了几畦兰蕙,采回馨香的秋兰做个漂亮的花环佩在屈原身上。屈原喜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多么鲜艳,多么圣洁。女须令佣人开辟了一个荷塘,采下片片荷叶,做了一套“芙蓉丽裳”,穿在屈原身上,姊弟俩高兴得跳起来,姊弟俩在橘园里植下一株橘树苗,夏天给幼树浇水,冬天用稻草裹着树干保温。屈原《橘颂》便来于此。
2、初登政坛
楚怀王七年(公元前322年),金秋时节,屈原带上他最喜欢的书籍和两个随从离开乐平里。屈原告别归乡,走出三峡,去到楚国京城郢都,凭着继位不久的楚怀王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机遇,以楚国同姓王族的身份入官晋见楚怀王。他儒雅风流,谈笑自若,得到楚怀王的赏识。楚怀王仿效齐威王置稷下学宫的有识之举,在楚国置兰台宫,招罗天下贤才。屈原入宫以文见长,怀王任命他为兰台宫文学侍臣,为繁荣楚国文化建功立业。
楚怀王9年,齐威王去世。次年齐宣王继位,决心继承他父亲的遗志,把齐国治理得更加强大。这年距洛阳人苏秦游说撮合的第一次六国合盟被秦国瓦解已经十几年了,怀王很想出面约请关东六国君王在楚国聚会,缔结第二次六国合盟,将总部设在郢都。如能成功,怀王理所当然地将成为六国合盟纵约长,实现他理想的第一步。怀王担心雄心勃勃的齐宣王不买他的账,并有可能抢在他的前头做成此事,使他的计划落空。怀王想派人去试探一下齐宣王的意向,可派谁去合适呢?屈原闯进楚宫,他像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站在怀王面前。怀王想派屈原去,又惟恐他太年轻完不成这项重大的外交使命。而且,他的资历太浅,地位太低,作为楚国特使去会见齐宣王,显然不合乎礼仪。考虑到屈原见闻的广博和口才的流利,怀王大胆起用年轻人,任命屈原为左徒,授意他去完成这项任务。
屈原入宫后对楚国现状和战国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一眼看出了怀王的心事,虽有若干杂念,但跟他“联齐抗秦”的战略主张和统一中国的远大理想不谋而合。他欣然受命,率领使团赶到齐国首都临淄,下塌后便去拜见齐宣王。不料齐宣王对此事十分冷淡,他用当年苏秦游说楚威王的话说,当今天下莫如楚、秦两个大国,“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这“合纵”也好,“连横”也好,成败在于楚国和秦国,“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跟齐国没有多大关系。
齐宣王给屈原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把屈原的心淋得冰凉,学剃头碰个绊嘴胡,困难再大也得剃。屈原对齐宣王说,当今天下大势,七雄并立,东西对峙,形成两大不可调和的政治、军事势力。七国中,数秦国人野心最大,时时刻刻觊觎着关东的大片土地。他们首先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离间关东六国的关系。继而采取远交近攻的手段,妄图用武力把六国一口一口地吃掉。秦国人胆敢如此欺负我们,无非仗着他们国力的强大。谁都知道,秦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并不如我们,可是,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自秦孝公任用商鞅以来,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地增强了,秦王的野心也大大地膨胀起来。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军事计划,第一步加紧进攻北方韩、魏,再进攻赵。第二步全力进攻南方的楚。攻楚之前,先采取政治手段破坏楚、齐合盟,接着出兵灭掉楚国,切断巴、楚之间世世代代的睦邻友好关系,从长江上游威胁楚国,对楚国实行强大的包围圈。第三步、第四步干什么呢?秦国人的野心决不会到此为止,决不会留下齐国与他对峙。这活生生的事实,齐王陛下早已耳闻目睹。齐、楚两国不能做秦国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我们要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从北到南的联合阵线和牢固的防御体系,把秦国人挡在关西,叫他望而生畏。有鉴于此,楚王陛下倡导第二次六国联会,是以六国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目的在于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绝非借邻国之光照一己之荣。齐、楚两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关系可大呀!
屈原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回国后秘密遣使去韩、赵、魏、燕诸国,约请四国君王赴郢都会盟。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关东六君王聚会郢都,签订了战国历史上第二次六国联盟条约,公推楚怀王任六国纵约长。西汉刘向《新序·节上篇》说:“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便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3、草拟《宪令》
屈原辅佐怀王成功地缔结了第二次六国联盟,他的多方面的才能受到六国君王的青睐。楚国政坛升起了一颗新星,在楚国朝野引起巨大的震动。按屈原的设想,关东六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楚国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努力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把发展步伐加快。不料怀王当上纵约长后,似乎有点飘飘然。他要试试六国的军事实力和他楚怀王的指挥能力,签约后便要六国派兵联合击秦,由他亲自挂帅出征。齐宣王当场反对,认为六国联盟刚刚缔结,应该先稳住阵脚,不要去冒险。四小国碍不过怀王的面情,各派了一支军队。怀王统帅这支多国部队,于当年冬天西上击秦。这支从四面八方拼凑起来的队伍,一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二没有求战的欲望,三没有战斗力,犹如乌合之众。秦国军队训练有素,以保卫祖国而战为荣,以私斗为羞辱,个个骁勇善战,把怀王的多国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回。实践证明怀王不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家,而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平庸之辈。
怀王吃了败仗,列国抱怨,齐国讥笑,更糟糕的是让秦国摸到了六国联盟的底。为了挽回面子,怀王用楚国的财力将列国的残兵败将打发回去,少不了国人的抱怨。怀王迫切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帮他重新振作起来。令尹子椒是先王的老臣,已经昏庸老朽,不理政事,不能为怀王分忧却又拿他无法。上官大夫靳尚早就觊觎令尹一职,与怀王宠妃郑袖和令尹子椒交往甚密,是楚国内部的亲秦派实力人物。此人缺德少才却工于心计,怀王对他并不看重却又动他不得。屈原理所当然地成为怀王的肱骨之臣,怀王令他主持宫廷事务,其实权不在令尹之下。屈原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富国强兵,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阻止秦国人向东扩张。经过几年的治理,楚国经济开始复苏,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怀王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回升,屈原在楚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到了不可动摇的地步。屈原在怀王调整精神状态的过程中,经常将“前王”和“前圣”的故事讲给他听,激励怀王效法“前王”振兴楚国,进而统一中国.为使楚国更加强大,必须走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之路。屈原以魏文侯用李俚改革,楚悼王用吴起改革,韩昭侯用申不害改革,秦孝公用商鞅改革的成功先例,说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君王睿智卓荦的集中体现。怀王接受了屈原的改革主张,密授屈原起草一部革新楚国政治的根本大法,即《屈原列传》中所说的《宪令》。结果却因为靳尚、郑袖和子椒的破坏,怀王一气之下令宫卫将《宪令》烧掉,一个没有出台的改革方案,被一伙阴谋家和一个没有头脑的国王扼杀在摇篮里。
4、自疏汉北
5、三闾大夫:鉴于屈原再度使齐的成功,怀王任命屈原为三闾大夫,掌管王族三姓(昭、屈、景)子弟的教育事务,尽管这是个远离国王、不干预政事的闲官,屈原却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为楚国培养后备人才。
6、卧辙死谏: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国得悉楚、齐交好,挟连年战胜楚国的余威,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面出兵攻打楚国,连取楚国8城;一面由秦王亲自修书,约怀王去秦国的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与昭襄王会晤,重建秦、楚睦邻友好关系。屈原不知从什么地方跑出来,看见秋风中漂动着的两面旗帜,如泣如诉地说,大王!你一定要去武官吗?秦国是虎狼之国,他们说过的话从来都不算数,千万不要再上他们的当。怀王责备屈原说,寡人真不明白,你一直把秦国人当敌人,跟他们结下了什么生死冤仇?屈原分辩说,我跟他们没有任何个人恩怨。怀王问昭雎,昭雎说,臣以为当务之急不是武关会盟,而是加强西部边境的防务。怀王又问陈轸,陈轸说,臣还是那句老话,跟秦国人打交道不应该庆贺,而应该给楚国吊丧!怀王喝令他们走开。屈原猛地冲到怀王车前,将“盟”字旗扳到在地,使脚猛踏。屈原豁出去了,上前一步卧倒在怀王的车轮下,大声喊到:大王!你定要去武关,就从屈原身上辗过去!怀王大怒,大骂屈原疯子!狂徒!你这个书呆子,死脑筋,去教你的书吧!子兰重新竖起“武关会盟”大旗,扶怀王上车。人喊马嘶,大车缓缓西行。郑袖、子兰、勒尚得意的笑了,昭雎、陈轸泪下如雨,远处传来屈原的哭声。
7、泽畔行吟:怀王不在了,屈原更是孤立无援。在子兰的胁迫下,顷襄王将屈原流放江南,开始了屈原长达10多年的流放生活。屈原离开郢都,心情十分伤感,这种心情在《哀郢》中表露无遗。屈原的流放路线,大抵从郢都东下,至夏浦(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一带)涉江至鄂渚(今武汉市武昌一带),南下绕洞庭,渡沉水,经枉渚(今湖南省常德市),奔辰阳(今湖南省辰溪县西南),走淑浦,东行渡资水、湘江到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北上抵汨罗。一路走走停停,头顶炎炎赤日,身被雨雪风霜,历尽千辛万苦,在汨罗江畔南阳里的玉笥山定居下来。屈原的诗歌创作集中在他的中、晚年即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以后,大部分作品于汉北和江南。郭沫若将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划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橘颂》、《九歌》、《招魂》,大约是中青年时代的作品,《橘颂》、《九歌》较早,《招魂》作于怀王客死于秦之后,大约是他40岁出头的作品;第二期为《悲回风》、《惜诵》、《抽思》、《思美人》、《天问》,大约作于50岁以后至62岁以前,长期被放逐的十几年中;第三期为《哀郢》、《涉江》、《离骚》、《惜往日》、《怀沙》,全部作于62岁那年至临终前的那几个月,是诗人精神最后一次猛烈的燃烧。
8、怀石投江: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汨罗江。
9、端午节
【名家点评】
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明蒋之翘:“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
8、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9、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10、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1、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2、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13、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
14、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素材运用】
1、话题“脊梁”: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
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
2、话题“自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更多阅读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夺魁秘诀 高考数学秒杀秘诀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夺魁秘诀在高考阅卷现场,我们总能读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细腻委婉,有的长于说理,有的精于记叙,有的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有的似洛阳牡丹典雅厚重……它们争奇斗艳,尽显风流,它们摇曳多姿,风格各异。下
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总汇 2012高考满分作文
2012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得分:68分)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
转载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作文素材“陶渊明”与高考满分 人教版2001课标版
陶渊明【人物简介】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
安徽2006-2011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5安徽高考满分作文
2011安徽高考满分作文之:时间在流逝——上还是不上大学?当我从小学的少先,到中学的共青,再到今天走上考场,变成共产,我很彷徨。我在内心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如今的大学,是上?还是不上?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劝我们:不鼓
转载 因果论证法剖析浙江省2010.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 因果论证的谬误
原文地址:因果论证法剖析浙江省2010.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作者:十全翁201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