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族遗传历史 吴氏历史

吴氏家族探源

吴氏家族远祖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后稷(弃),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姬姓。约公元前11世纪,后稷第13代孙太伯和禹仲兄弟流亡荆蛮吴国,让三弟季历继承王位,放弃姬姓改姓吴,后由周武王追封为吴太伯,为吴氏家族的始祖。司马迁的《史记》中“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两篇文字,有详细的记载。

唐尧时代后稷的母亲名姜嫄,她在野外见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就踩着脚印走,感觉导象受孕一样,导足月时生下一男孩。姜嫄认为这样生下的孩子不吉利,就丢弃在小巷路上,不料马牛走过小巷时,却不伤害孩子,又想把孩子抛弃到树林中,恰巧林中正有很多人,就把孩子放在沟渠的水上,此时飞鸟用翅膀掩护孩子。姜嫄感到太神奇了,就把孩子收养下来。因为曾经想丢弃他,就取名为弃。

弃幼年游玩时爱好种植麻类、豆类植物,成年后喜耕地务农,选择合宜的土地,按时播种和收割。当地群众学他的方法种地,得到好处,他也立下功劳。弃最初教别人耕种的地点为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在侯马市和黄河间)。帝尧知道后,推举弃为农师,帝舜给弃的封地在邰(今陕西扶风),姓姬,号后稷。

后稷死后,子不窟继承官位,到不窟晚年,因为夏朝第三代帝太康废政事,被羿驱逐出国,后稷传下的官职被废,不再务农了。到了第四代公刘,虽然居住在异族地区,却恢复了后稷的务农工作,因地制宜,勤奋经营,有了资金积蓄,群众团聚在公刘的周围,为今后周朝的兴起打下基础。公刘死后,子庆节继承,在邠州立国(今陕西彬县)。到了第十二代古公郸公,恢复后稷和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受到公众的爱戴。这是强大的熏育族(匈奴族祖先)向古公郸父勒索财物,古公付出财物,仍不满足,继续进攻,想要掠夺土地和民众,这时群情愤怒,要进行战争。古公认为战争会有伤亡,不忍走这一步,就带领近亲家属离开邠州,跨过漆河,停留在岐山下的周原,改国号为周国。后来邠州民众也跟着迁居周原,并且改变了原先风俗,兴建城郭和住房,分别居住。

古共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三子季历生姬昌,有吉祥预兆。古公说:“我家应该兴旺起来,难道就在姬昌身上吗?”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将要立季历,以便传给姬昌,二人就流亡到江南吴地(今苏州一带),文身断发,归化当地习俗,以便让位给季历。古公死后,季历继承,为公季,公季遵循古公遗愿,笃行仁义,诸侯归顺。公季死后,姬昌接位,称号西伯。西伯死后追封为文王,传位太子姬发,即周武王。

所谓“三让”,在《史记》“集解”中有说明:古公死后由季历继位为一让;季历死后由姬昌继位为二让;姬昌死后由姬发继位,并讨伐商纣成功,建立周朝天下是为三让;太伯虞仲及其子孙并未提出异议。另一种说法是:古公卧病,委太伯采药,太伯未按长子孝礼采药为一让;古公病故未奔丧,由季历主持丧礼为二让;断发文身,不再按宗法祭祀姬姓列祖,让给季历主持为三让。史家视“三让”为高贵美德,避免兄弟争夺王位,起教化作用。但到了吴氏后代,仍发生了争夺事例。

周武王登帝位后追封吴太伯,因吴国较弱小,只是伯爵,到十九代孙寿梦时,国势强大,才进封为吴王。寿梦有四子,依次为诸樊、馀祭、馀昧和季札,其中季札人品、能力得到民众的尊重,劝说季札继承王位,季札拒绝,后按兄死弟立的次序,由诸樊、馀祭、馀昧相继登位,馀昧死后,季札仍不登位,回到封地延陵(今江苏常州市),乃由馀昧子僚继承王位。但诸樊子光认为父辈兄弟四人,当传给季札,现季札不允,理应由光接位。吴光派勇士专诸刺杀王僚(戏剧“鱼藏剑”描述这项事件),自立为吴王阖庐。可见在“三让堂”美名下,仍出现夺王位事件。吴王阖庐死后,子夫差接位,夫差在位二十三年,被越王勾践击败亡国。失国后,吴氏子孙世代为民。

吴氏家族的一部分,用“延陵”作为堂名。从季札回到封地延陵后,后代子孙一直居住在那里。我家也曾用过“延陵”作堂名,我未向上一代询问清楚,猜想我家是从常州搬迁到江北,并非从苏州搬来。但是从什么时候搬迁到江北?现在老一代已无人在世,只能从其他途径试作考证。白蒲吴氏宗祠有一副对联:

曾祖敬宗迪光继绪

贻谋式榖笃信裕昆

后代子孙就按照这十六个字,挨次用作排名次序。我在这一名中是第五代,推其建成白蒲吴氏宗祠约距今120-150年之间。恰好是太平天国在江南(南京和上海之间)战争时期,我们的祖先逃避战争就迁徙到交通比较闭塞的江北定居。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和清廷作战,但多在广东、广西和天津等地,所以认定在太平天国战争时较为合理。

经过回忆,我家还用过“桐荫轩”堂这一堂名,在手提灯笼上见过这种字样,但从未在别处见到,估计是极小范围的家族堂名,使用时间也极短桐荫轩”堂这一堂名,在手提灯笼上见过这种字样,但从未在别处见到,估计是极小范围的家族堂名,使用时间也极短,就不谈了。

另一个问题:从吴太伯传到现在,共经历了多少代子孙?如果有家谱可以核查,应当可以寻到准确数字,而经过十年动乱洗礼,就成为难题了,但可以粗略地做出估算。据史家论证,周武王讨伐商纣,成功于公元前1046年,距现在(公元2000年)历时3046年,但吴太伯比周武王姬发高出两代,可定为3100年。如果按每一代定为34.36年,则有3100÷34.36=90.22代,即公元2000年出生的孩子,当为吴太伯的第90代孙辈。这里34.36年数字的来源,是从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64代孙清朝戏曲作家孔尚任于公元1648年生于山东曲阜推算而得[(551+1648)÷64=34.36,孔子和孔尚任生年从《辞海》有关词条查得]。这种推算方法有一定得误差,各居住点生育期有差别,也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只能提供参考。应当尽可能寻觅吴氏家谱加以核实。

以上叙述远祖创业、居住转移、堂名来源和子孙经历代数四个方面,须补充或修改。尚请同宗父老兄弟、有兴趣得学者指正。

百家姓——吴

上古时有太伯和仲雍两个人,建立了"勾吴国","勾吴国"国都在今天的江苏无锡,那时叫"梅里"。到周朝时改称吴国。后来吴国公族子孙都姓吴。而吴姓祖先太伯和仲雍,原是上古周国的两位公子,因为传王位时恐怕与兄弟有争执起乱,就逃到江南来,聚集人建国立业的。吴姓先人还有如:[吴起]战国时著称名军事家,政治改革家,得到楚悼王的重用做宰相,外立军功,内行改革,国力日盛。但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悼王死,吴起被追杀,他就伏在悼王尸体上。射杀他的人也射到了悼王尸体,后来也全被王室处死。[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称“画圣”。[吴筠]画代学者,能议论天下大事,皇帝和大官都请教过他。

氏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初期,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让贤故事。

周部落(姬姓)的首领古公 父 即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小儿子季历贤仁而有才干,娶贤惠的太任为妻,生下个儿子叫姬昌,倍受古公宠爱。古公把周部落的兴旺发达寄希望于姬昌。

大儿太伯、二儿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再传位给姬昌,于是就自动让贤,趁古公有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一带的吴越地区,不再陕西,并在那 断发纹身,显得无法任用,以此来回避季历。

当时江南还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土着拥立太伯为领袖,建立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子,死后由弟仲雍继承君位,并世代相传。

与江南吴国逐渐兴起的同时,居住在陕蚊椽山一带的周部落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公传位给季历,季历传位给姬昌(即周文王)。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他的遗志,联合诸侯,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初,姬发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包括如今江苏、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后期开始强盛。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到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

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吴国反而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杀身亡。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发展繁衍,后分为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份陷居于江浙一带,一部份逃难至安徽歙县,后又分衍出一些分支;还有一部份逃至今山东、河南一带安家落户。

吴氏迁居台湾是从1291年开始的,那一年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奉命率领6000人乘船出使台湾,成为吴氏入台第一人。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到澎湖、台北等地谋生创业。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东渡日本,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差不多与此同时,吴氏还有大批人南迁到越南。现在越南有二百多个姓,按人口数排列,吴姓列为第六大姓

吴氏入朝鲜的历史也很悠久,发展至今,吴氏在朝鲜的143个姓氏中是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

吴氏家族遗传历史 吴氏历史
大约自明代开始,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很多吴氏族人移民南洋。近代又有不少旅居欧美,他们大都聚族而居。

吴氏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在苗、满、蒙古、鄂伦春、锡伯、回、哈尼、侗、壮、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数量。

中国吴氏的起源

1、盘古开天辟地

古代神话中盘古为中国人的祖先。很久很久以前,太空中飘浮着一颗巨大的星球,在这颗星球内部,有一个叫盘古的人,不甘心困在巨星中,左手执凿,右手执斧不停地凿辟,到了公元前2700000多年,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见太空一声巨响,巨星被辟开,分成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化为气体,变成天空,脚下一半化作大地,于是宇宙间有了天和地。

2、“三皇”和“五氏”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氏(五帝):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

3、五帝朝代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

帝喾娶原妃姜女原生后稷-古公亶父-季历-昌-发(周武王);

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尧)

娶次妃生契-主壬-主癸-子天乙(商汤王)

昌意生颛顼,颛顼三子:穷蝉、桥牛、鲧

穷蝉-敬康-名望

桥牛-瞽叟-重华(帝舜)

鲧-文命(夏禹王)

4、氏族源流

中国早期姓氏:《史记》、《国语》《左传》中出现有熊氏、神农氏、金天氏、西陵氏、陶唐氏、有虞氏。“氏”此乃部落。《尚书·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女瞏、依

中国人姓的来源:最早的姓来源于氏族图腾,母系氏族或源于始祖母的某种遭遇和梦幻,或源于女性祖先生育的地点。以国不姓。以地名、居处、官名、先祖、谥、职业等为姓,还有赐姓、改姓。

5、吴氏渊源

吴,上古音读“ga:”,今读“WU”。虞作吴,《集韵》“虞,古作吴”。《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虞仲,《吴越春秋》仍写作“吴仲”

吴字在上古作“奔跑、回头、大声呼叫”等意义。吴从口从矢,东汉时改为口天。《诗经·丝衣》“不吴不敖”中的吴作“呼喊”意。《说文解字》“吴,大言也,从矢、口”。

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吴姓人的是吴权,宋朝罗泌在《路史·国名记》吴权是炎帝之臣。《山海经·海内经》吴权之妻叫阿女缘妇,生有三子:鼓、延、殳。《路史·国名记》黄帝之母为吴氏族人吴枢。吴回,颛顼帝的曾孙,卷章之子,在帝喾时迁吴人之地而叫吴回,是火神,又叫祝融氏,其子陆终,娶鬼方氏女妫为妻,一胎生6子,长子昆吾氏。

《姓角崔》“世本云太伯之后,千家姓云延陵族,姓纂云渤海族,史记魏有吴起,汉书有吴芮、吴右、吴恭、吴章、吴汉、吴良、吴记等”

吴氏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6、少数民族中的吴姓

苗族吴姓: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海南等地。1990年统计有7398035人。贵州苗族大多由孟路恩家族演化而来,清末把贵州苗族中“务收”改为吴姓,湘黔桂交界的吴氏为苗化的汉人。侗族吴姓,1990年有2514014人,不少由汉人侗化,湖南、贵州、广西。仫佬族中的吴姓,广西西部、罗城等地,仫佬族人是由古越族系中的亻令、僚分化而来的,姓氏汉化,仫佬族大多为汉族,广西罗城大梧村吴氏为仫佬族,有二冬吴、三冬吴、六冬吴氏等支。水族吴氏贵州三都最多,多为古越族系中骆越族演化而来。壮族吴氏,广西百色地区及柳州地市的柳城、来宾等地。蒙古族吴氏,汉化而来,是由多音节蒙古部落名或人名演化,如朱元璋赐归顺他的玛鲁蒙古人姓吴名成,朱棣赐巴图帖木儿姓吴名允诚。达斡尔族昊姓,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省区,朝鲜族吴氏,黑龙江、吉林、辽宁。

7、吴氏分支

虞氏、延陵氏、延氏、濮氏、阎氏、 厥由氏、盖余氏、烛庸氏、庆忌氏、 夫余氏、堂奚谷氏,常寿氏、寿氏、阖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7112.html

更多阅读

新发现:口吃缘自遗传

口吃一直被认为是家族遗传疾病,最近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三种可能造成某些人出现口吃的基因。他们相信已知与某些代谢疾病有关的突变基因也同样可能影响部分大脑运作。现如今,口吃影响着全世界1%的成年人口。这些口吃患者会重复或延长声

皮肤暗黄怎么调理 皮肤美白最快的方法

皮肤暗黄怎么调理——简介亚洲人的皮肤色调都是偏黄的,这也是我们被称为黄种人的原因所在,但是有不少美眉的皮肤颜色特别暗黄,导致面色很难看,怎么打扮也不出挑不合适,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慢慢调理了,具体该怎么做,请看达人支招。皮肤暗

盛宣怀家族 盛宣怀父亲

盛宣怀家族 查看商品信息>>查看您的阅读历史分享给朋友类别:历史·传记 | 关键字:上海 豪门 盛宣怀 家族本书是近代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家族的历史纪实。  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一员干将,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创造了中国洋务史上的十

世界器乐知识大荟萃之: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

声明:《吴氏家族遗传历史 吴氏历史》为网友装疯总比装逼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