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之五

金民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核心提示: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金民卿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深入解读。

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对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有根据方可不迷失,有立足方可不盲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自己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方向。

第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文化相互激荡也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也相互交锋。特殊性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并生,是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认同,是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文化合法性前提,没有这一点,民族国家就缺乏文化的根基,每一种文化都有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尊严和价值,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发展其文化。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地方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全球文化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否定、限制或修正着地方文化,地方特性认同与地方文化涵义被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所侵蚀。尤其是一些文化强势国家把自身的价值观幻化为全球普世价值,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强行在全世界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治理模式。

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全球文化互动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推动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健康发展,既要大力发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合乎现代发展的文化,巩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又要大胆地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价值观都必须建立在民族特点之上,才能有根基而不迷失,有立足而不随波逐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建设的关键就是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第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建构逻辑和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历来是在异质重构进程中不断融合创新,是一个融合和沙汰、萃取和扬弃、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在中心扩散与外来融合并存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坚守已有的优秀文化内容和核心文化理念,使之沉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因子,作为判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依据和标准;另一方面用自己的优秀文化去感染、引导其他文化,并吸收其优秀充分,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实现文化的异质重构和综合创新,在不断扩大文化系统的同时建构新的文化形态,形成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表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文化依据。

第三,离开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而照搬所谓普世价值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建和弘扬,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逻辑的当代延伸,必然是一个综合创新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处理普适性文明与制度性要求、民族性文化与全人类共识的关系,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反映中国人民的理想愿望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方向而放弃基本原则,离开民族特点而照搬照抄的所谓普世价值,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封闭自守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此,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古化,而是要立足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和弘扬其思想精华并赋予其时代价值,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优秀成果并使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人提供合理的价值观支撑。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更好地理解。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因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个人要以自身修养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归宿,以忠于国家为根本。中国文化注重个人,但是注重的更多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是服务社会、效忠天下的知识丰富和能力提升,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积累、财富增值,是道义仁爱而不是物化利益,是公德之心而不是私利之欲。因此,价值观的走向是建立在个人完善之上的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剥离其时代局限性,留下的价值观精华是长远的。

《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的君子为人处世之大道,这就是立足于自身,奉献于社会,忠诚于国家,放眼于天下。“三纲”之中,君子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谋求道德人格的高度完善。“八目”之中,先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自我人格和能力的提升,中心环节、根本立足点是“修身”,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个人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道德修养是前提、基础和立足点,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天下是目标和归宿。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所谓“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明确提出孝的三个境界,“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孝敬父母、忠于国家、成就事业统一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这就是以个人提升为立足点,以服务社会天下为己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思想财富是十分丰富的。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这些思想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凝结,激励着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

第二,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更深化到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实践中,成为推动民族发展和个人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上,中华民族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光辉范例。

苏武牧羊的故事,至今仍然催人泪下,催人奋进。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公元前100年,汉朝皇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一行被扣留,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苏武严辞拒绝,遭受酷行。时值严冬,苏武被关入露天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苏武在地窖里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穿的羊皮袄,始终不改变自己对国家的信念和忠诚。之后,苏武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长达十九年年的时间,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但是他爱国归国的意志和信念更加坚定。苏武的崇高气节和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杨维桢的题苏武牧羊图,表达了人们对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的赞颂:“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流传千古,感奋人心。“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疆场赴命,卫国保家,马革裹尸,壮怀激烈。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以身许国、以死报国的千古佳话。陈毅元帅在示儿诗中写道:“国家若有难,汝当作先锋”,是爱国精神在共产党人身上的鲜明体现。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实践史。面对列强入侵,民族危亡,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捍卫民族尊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钢铁长城,抛头颅,洒热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血战,三元里乡民抗英,义和团怒打八国联军,五四运动抗拒屈辱条约、怒打卖国贼。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并最终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切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人的道德和价值观评价当中,爱国已经成为一个根本的内在要素。卖国和叛国行为历来是遭到人们唾弃的。如秦桧、汪精卫等人。

第三,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各族人民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精神;为巩固和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不畏艰险、世代相承地开发祖国物质文化资源,使祖国朝着繁荣富强道路前进的精神;当祖国面临外敌入侵时,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尊严不容侵犯的精神等等。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具有特殊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爱国同爱社会主义是内在一体、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古代,爱国同忠君是分不开的。即使到了近代,林则徐的爱国主义也难免受到历史的局限,还是同忠君思想相联系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是同明确的民主主义理想相联系的,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因为没有找到中华民族解放的真正道路,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也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只有当爱国主义与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起来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一爱国主义的理想才得以逐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传统才得到了新的升华,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精神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就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前途。政权更替、制度转换之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方向,领导古老的中国获得了历史的新生。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历经艰辛,曲折前进,终于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逐步变成现实。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那些靠出卖自己的祖国,靠反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人,即使暂时得到了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和吹捧,最终是要被抛弃的。

总之,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第一,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创新精神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表明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能停止的追求;

《尚书·康浩》篇云:“作新民”,强调要造就一代自新的人。

《周易》的乾卦卦辞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阐发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易传·系辞上》提出:“富有之谓人业,日新之谓盛得,生生之谓易。”从阴阳变易、天人合一的高度,强调生生不息、更新创造的精神指向。

《诗经·大雅·文王》写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说,周文王禀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致力于开拓创新的思想和意志。
金民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大学》明确地把“新民”列在三纲之中,把作革故鼎新、振起自新作为至高的道德加以弘扬和推崇。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在发轫之际就已经内涵着创新发展的意欲,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

第二,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精神凝结

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传统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和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结束文化大革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盘西化、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追踪时代发展步伐,大胆开拓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恢复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三下两下,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推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伟画卷。

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时代精神。这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明确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种敢闯敢试、大胆试验的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高度提炼。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人形成了十大观念: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3、敢为天下先;4、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5、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6、鼓励创新,宽容失败;7、实现市民文化权利;8、送人玫瑰,手有余香;9、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10、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十大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时代,那些走回头路的思想和僵化思想,是不行的。

第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弘扬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的精神升华,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引导和支撑中国人民度过一个个难关,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思想上进一步解放,行动上进一步开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同志的两段话作为结束: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7608.html

更多阅读

影视长发人物:电影《边城》中的翠翠戴呐饰演

影视长发人物:电影《边城》中的翠翠(戴呐 饰演)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日期:2009-05-05作者:李 强来源:中华魂一、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祖国,这是多么神圣的字眼。“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

且看离人绾青丝:破解封神榜中的重大谜团2_彩虹

且看离人绾青丝:破解封神榜中的重大谜团2 彩虹按:“从书中万仙阵大战时,通天教主明确讲了:鸿钧一教传三友,鸿钧乃是混沌之气幻化为来,三友自然不是人族,乃是先天灵体,是自然修真成为神族的。至于燃灯,西方教主是否天生灵体,还是人族修真而成

讣告背后的故事:于浩成日记中的李光灿

讣告背后的故事:于浩成日记中的李光灿史义军著名法学家李光灿先生是于浩成先生的老朋友,在于浩成先生的日记中提到李光灿先生的记载很多。2014年我在做于浩成先生的口述时,于先生也多次说到李

声明:《金民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网友午后阳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