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图片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中文名称:西江千户苗寨

外文名称:thousand miao villages xijiang

别名:西江苗寨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贵州省雷山县

下辖地区:羊排村、原东引村、原南贵村

电话区号:0855

邮政区码:557106

地理位置:雷山县东北部

目录

概况 自然资源 民俗文化 经济概况 民族源流 建筑风格 旅游发展 中央领导到访 媒体观察

展开

概况 自然资源 民俗文化 经济概况 民族源流 建筑风格 旅游发展 中央领导到访 媒体观察

展开

概况

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拥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超高水平,能打造您所需的各式各样装饰银品。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

据相关历史记载,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115户,1997年为1227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1] 西江苗寨

自然资源



西江千户苗寨(3张)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2]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2]

民俗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 精彩的苗家舞蹈[3]

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1]

经济概况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2]

国家级“工艺大师”李光雄在加工银饰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2]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2]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2]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2]

编辑本段民族源流

发展历程



多彩西江(20张)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4]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4]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4]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4]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4]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4]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2]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4]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4]

管理方式



唯美西江(20张)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至今。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生活,由于与外界联系甚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5]

编辑本段建筑风格

吊脚楼

结构介绍

一直以来,西江苗寨的人们因人口众多,良田稀少,从来就没有占用自家良田修建房屋,为了即不占用良田又建造更多的房屋,苗族人发挥自家的聪明才智,修建房屋时依山而建,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6]

文化价值

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6]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6]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6]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6]

风雨桥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6]

编辑本段旅游发展

一直以来,西江苗寨的人们都过着没有被外界干扰的恬静生活,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益增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逐步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7]

据旅游数据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以前主要以一*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少部分多*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7]

自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以来,雷山县人民政府借旅发大会的平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重金把西江打造成为全省乡村重点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而名扬海外!受到众人的青睐,世人的眷恋,2008年游客数量猛增至77.7万人次,2009年游客量为64.6万人次,2010年游客量为68.9万人次。仅2009年就创收门票纯收入1216万元,2010年为1407万元,预计2011年门票纯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西江景区力争上升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16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土特产系列等。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7]

编辑本段中央领导到访

2012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西江苗寨考 李长春与苗族群众跳起团结舞[8]

研,在西江苗族博物馆,李长春驻足观看服饰、银饰等展品,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述苗族的历史、风俗、文化,详细了解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国家级工艺大师李光雄的银饰店内,李长春仔细询问银饰品的制作工艺等。当听说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全靠手工制作,李光雄还带出了8个徒弟,开了7家店面,一年的营业额超过300万元时,李长春高兴地说:“在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跟群众脱贫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精湛工艺,在继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自己还能发家致富。

李长春与工艺大师李光雄交谈[8]

希望你们越做越好、越做越强、越做越大,把产品打到国内外市场去。”指出把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有机统一起来,提升旅游的品位、精神价值和人文含量,增强文化的传播力;有利于把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二者良性互动;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帮助更多群众共同富裕;有利于提升全社会文明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9]

编辑本段媒体观察

山里人家,贵州旅游业的终点

(从苗寨走出去的苗族知名记者,也是青年作家南往耶,他作为《贵州民族报》的记者曾经实地考察并采写一篇有近七千字的深度报道,题为《西江苗寨旅游模式,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发表在2011年11月9日《贵州民族报》的文化版上,反响极大,后在中国文化部主管的《文化月刊》2012年7月刊上转载。现在摘录其中的“记者观察”《山里人家,贵州旅游业的终点》贴于此处,以求完善)

媒体报道

听苗族飞歌、跳芦笙舞蹈、品苗家长桌宴、赏苗族吊脚楼……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有近50万游客徜徉在西江苗寨及其周边苗寨的苗族文化海洋里,如痴如醉,乐不思蜀。

西江苗寨所在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喜人成果。今年1至9月,该县接待旅游人数238.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1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55%和205.22%。就数据来看,这是非常好的结果。

但是,如果旅游发展仅仅是给当地的老百姓物质上的帮助,而忽略了老百姓心灵深处那些原始淳朴的情结,随意改造他们的意愿,那么它必然伤害这一方水土的人民。西江老百姓对政府开发旅游的埋怨,是因为旅游发展让西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变得像是城市。在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儿女看来,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是没有生命或者诗意的,是没有安全感和人情味的。坐在甘梵野的凉亭下聊天的十三位老人都反映政府部门在征收他们的土地,每亩二万六左右,然后拿去建起了高大的砖房,即商品房,转卖给外来的商人,价钱可高达几百万。老百姓对此有些抱怨。西江镇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王家敏的回答是,征收土地,建商品房,政府的目的是招商引资,带动当地发展。这是好事,问题是政府不知道老百姓想要的不是这些。老百姓渴望富裕,但老百姓不希望自己的家园被搞得像是赚钱的工厂,他们不希望这片古老的土地有那么多商业气息太浓的砖房。

贵州的旅游发展应该有两个走向,并且必须同步“到达”。一是旅游给农村带来了什么,二是旅游给外来游客什么样的惊喜。前者要让农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不侵犯他们固有的人文生态,后者必须让游客在心灵上得到洗礼,返璞归真,最终找到回家的感觉。而此二者所回归到的最后境界,就是:山里人家。山里人家,即是山村原野状态,远离城市的喧嚣,桃源安静于世外,是真正的原生态,是心灵的家园。因此,记者认为,山里人家,是贵州旅游业的终点,是贵州旅游业的希望。相反,就成了一个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的地方,将是旅游业带给贵州人民的灾难。[10]

目前我们看到的西江是旅游开发后的西江,是新的西江,它是用吊脚木楼造就的城市,已经与苗族同胞与山野苗寨背道而驰,离开山里人家的状态越来越远。曾经穿越时空的云层,通向远古的浪漫,承载着千年古老的脚印的每一段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每一棵直指云霄的古树,每一座被岁月和风雨剥蚀的木楼,每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巷,和那些有序而又错乱的梯田,以及米酒、酸菜、龟凤汤、糯米粑、大长桌等等,都沉潜着商业气息的现代文明。

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还没有搞旅游开发,这里鲜为人知。而此后,特别是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更是为西江苗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西江、喜欢西江,西江人尝试着将自己苗族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并以体验的方式让游客参与,拦门酒、土法榨油、游方、 西江苗寨全景

捉鱼等民族风俗让苗家人日常生活的场景逐一展示在游客身边,让游人们更深刻地领会西江文化精髓。

西江苗寨独一无二,上好的资源如何激发活力,让百姓受益,让文化传承?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发力,都要科学合理有序的先期规划,慎重下手,在保护和传承濒危的民族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开发西江苗寨文化旅游才可能更贴近绿色,以人为本,更可持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8217.html

更多阅读

椰汁马蹄千层糕怎样做 椰汁马蹄千层糕图片

椰汁马蹄千层糕怎样做——简介非常漂亮的千层椰汁马蹄其实也很容易做,只是时间会用得稍多,不过也好吃的,椰汁马蹄千层糕怎样做——食材马蹄粉 1包椰浆 1罐炼奶 1罐白砂糖 3两椰汁马蹄千层糕怎样做——方法/步骤椰汁马蹄千层糕怎样做 1

千页豆腐...图片 千页豆腐蒸箱

千页豆腐千叶豆腐引进台湾技术工艺精制而成(千页豆腐),是一种低脂,高蛋白的新品美食,它的口感不同于传统豆腐,且保持了豆腐的原汁原味,它具有独特的滑爽、鲜脆、Q劲,可煎、煮、炒、炸、蒸、烤、卤等,且易入味、久煮不烂,千叶豆腐白白嫩嫩,既

科学看待“广告千人成本” 户外广告千人成本

 广告千人成本是指由一媒体或媒体广告排期所送达每一千人(或家庭户)的成本(如平面媒体以cm2,电波媒体以5'为单位)。其计算方法是:CPM= 一期媒体中插入广告所需的成本 / 媒体每期受众千人数。所以按照传统的看法,“千人成本”越低,媒体购买

声明:《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图片》为网友淡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