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山 湖 尹山湖

微山湖又名南四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湖连接而成。地处东径116°34′—117°21′,北纬34°27′—35°20′,呈东南——西北走向,长达120多公里,东西最窄处也有十几华里,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她雄视洞庭,气吞洪泽,左扼津浦,右跨运河,地连苏鲁两省,襟带滕、沛、铜、鱼、邹、嘉、任、薛、峄九县市。远眺流光耀金,近观水波潋滟,扁舟拖云,帆影浮烟,有北国水乡,鲁南明珠之美誉。

微山湖

微山湖烟波浩渺,地连苏鲁两省,襟泰峄而肘芒砀,怀泗运而姻河淮。最早现于元代,由黄河决溢催生。后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连成一体,又称南四湖。微山湖南北长近三百里,面积达一百八十万亩,京杭大运河纵贯其中,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微山岛,因有孔子先人微子墓葬而得名。微山湖、微山县因微山岛得名。

微山湖自古多豪杰。千百年来,她以其丰饶和灵慧孕育无数的仁人志士,英才翘楚;抗日时期,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更是名扬神州。

微山湖气候优越,土质肥沃,草茂鱼丰,日出斗金,为著名风景名胜区和红色旅游胜地。荡舟湖上,游目骋怀,但见千顷芦苇摇翠,万亩荷花飘香,鸢飞鱼跃,岚影沉浮,多彩多姿,风情万种。或沐潋滟水光,或润濛濛烟雨,悠哉游哉,诚人生一大快事也!

美丽、富饶、英雄、多情的微山湖曾被古代诗人赞为:人间第一湖。今天,微山湖正以妖娆妩媚的风姿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董学军撰

溯古探源

悠久之湖

微山湖的形成要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从地质学上说,微山湖是坐落在从东平湖经微山湖至洪泽湖这一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上的。而这一断裂带自新生代以来,以下陷为主,尤其近百万年以来,下陷更为显著。但由于其上部为深厚的沉积层,断裂构造在地表上已不易发现。在她的东边,鲁中南山区地势居高,其西脊坡愈西愈低,每至北方雨季,山雨集汇而汹涌西奔,遂成为微山湖之主要客水。又,微山湖原为古泗河流经之地,宋光宗绍熙五年或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从河南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光禄村决口,大溜向东流经封丘,至寿张、郓城梁山泊分南北两溜,北溜由清河(济水)入渤海,南溜归入泗河,沿东平、济宁、沛县直下徐州,经睢宁、宿迁至泗阳入淮河入海。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迫使“黄河夺泗”。黄河健、侵夺了淮泗河漕后,由于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淮泗河床逐年淤高,使泗河原南流入淮之路受阻,遂辗转于鲁中南山丘和黄河冲积扇之间新生代以来下陷的沼泽洼地,又加之鲁中南山区雨季客水西来滞积,条状带湖群——微山湖形成了。

微山湖初始形成的时候,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在其后的许多年里,黄河泛滥所带来的泥沙及其自身水系泥沙的堆积,压迫湖面面积不断缩小,湖滨平原不断扩大。特别是湖的南部由于湖底日渐淤高,在近百年里,湖面后退约7公里,湖水也逐渐变浅,枯水年份,大部分湖面水深仅1米余,微山岛以南最深处也只有3米左右。所以在湖泊分类上,微山湖属于浅水型湖泊。

文化之湖

在漫长的岁月里,微山湖也像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一样,用乳汁般清清的湖水,孕育了湖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大汶口文化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县城北十余公里处的尹洼大汶口时代文化遗址,有文化层2—3个,两城乡南薄梁村西的堂台商代文化遗址,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此外,在夏镇的李谷堆、部城、曹庄,在欢城镇、留庄镇、韩庄镇等地,也多有古代遗址发现。至于古墓葬,更是比比皆是。这结遗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残古器、陶片、兽骨、陶器、觚、爵、剑、戈、舟、画像石等文物。这表明,先民们从史前期及至商、周、汉、唐,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繁衍生息,创造文明。难能可贵的是,在湖心小小的微山岛上,即葬有我国历史上的三位名人:微子、张良、目夷。现被称为“三贤墓”。湖的东北岸,还坐落着人类始祖——伏羲的古庙和孔子的得意门生仲子的庙宇。

丰厚的文化沃土,养育了众多的名人文土,他们像灿烂的群星,照耀着微山古代的大地。史载,夏代的中兴之主少康,就出生在其母后缗的娘家——仍国(今鲁桥仲浅村)。鲁桥镇南十余里的两城乡,在东汉时期可谓人才辈出:一代名将、荆州刺史刘表,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著名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仲长统等都出生在这里。魏晋间,著名医学家王叔和也出生在这里。在两城乡以北15公里远的马坡乡,有梁山泊、祝英台合葬墓墓碑出土。这又使微山湖畔荡起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梁祝》的千古绝唱,飞舞着化蝶的优美舞姿。

绰约之湖

很早就有人把杭州西湖比为“西子”,假如杭州西湖真的是雍容华贵的“西子”,那么,微山湖则是一位丽质天志的渔家姑娘。

大抵一方,有水则灵。在滴水贵如油的北方,尤为如此。漾漾荡荡的微山湖,若乘飞机从空中望去,极像一条南首北尾,横卧在苏鲁交界处的巨龙。入湖的白马河、泗河、万福河等十余条大河,有如条条龙须;湖面上星罗其布的渔村,像片片鳞甲;沿湖的滕州、邹城、鱼台、沛县、微山等十余座县城,点缀在周围,像颗颗珍珠。湖面波光潋滟,像巨幅蓝色的彩段,夕阳影里,则去蒸霞蔚。湖上菡萏映日,岸边绿柳垂掩,舳舻白帆,点缀其间。更兼鸭栖沙渚,鹭鸟飞天,斯湖实不是西湖,却大胜于西湖了。

烟春三月,湖上轻风拂面,清波荡漾。极目远眺,渔帆点点,白云片片,渔人张网擎罱,吟渔歌子对船而过。有买舟泛游者,置身水天,常谓之人间仙境。如果把春天的微山湖比作年未及笄少女,那么,夏天的微山湖则是青春焕发的姑娘,丰满、靓丽、英姿勃发。湖面虽不似春天那样神秘,迷蒙,但却恣意汪洋,银波闪耀,苇草茵绿,浮萍簇簇。朵朵荷花,白如雪,红似火,粉如玉,碧碧荷叶,如盖如盘。荷莲之间,漏出一湾湾清清湖水,蜿蜒曲邃,极富情趣。若骤雨初歇,水气氤氲,阵阵香风溢散湖面,更是清爽宜人。

秋风送爽时节,千顷芦荡,一片金黄,无边荷田,基因工程盈绿。秋水共长天一色,浩渺清远;风帆与白去齐飞,蔚为壮观。隆冬三九,百里湖面,银装素裹,雪染渔村,野渡无人,只在几近黄昏的时候,才有渔人驾了冰爬子,悄然地驶向空寂的湖心去捕猎……

山水俱佳,是为至境。微山湖上就有许多的小山小岛。南部的马山、微山岛、北部的独山岛、南阳岛……这些小山小岛,虽无峭石岌岩,却也造型各异。或为骆驼,卧伏水中,或像仙鹤,独立清波。“微山落日”、“独山倩影”为著名风光。春晨秋暮,晴昼日夜,碧波上印出小山小岛的倒影,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常引起人们的诗兴。1943年,陈毅将军于抗日烽火中过微山湖,曾留诗一首: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红色之湖

微山湖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早在1932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38年,建立了中共沛滕边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微山湖为依托,开展湖区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1942年前后,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在环境险恶时从枣庄、临城一带转移到微山湖上,芦荡飞舟,扒火车,炸桥梁,巧设鱼钩阵,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即取材于此。现微山岛上耸立着高大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1941年,中共湖西地委在湖区组成了一支地方武装力量——微山湖游击大队,该大队下辖三个小队,和铁道游击队相互配合,开展水上游击队战,沉重打击了敌人。为昭彰其业绩,现县城西部的湖边建起了高大的微山湖抗日游击大队纪念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在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分割“蚕食”下,由华中抗日根据地经鲁南通往延安的交通线被敌人切断。在最艰难的时候,活跃在微山湖上的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微湖大队等,开辟了一条湖上秘密交通线,保证了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先后护送了刘少奇、陈毅、肖华等一大批高级干部安全过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丰饶之湖

微山湖水域辽阔,气候温和,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有机物和夫机盐类,而县湖底平坦,有利于渔类和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繁殖,湖产资源丰富。水产品类有鲤、鲫、毛刀、银鱼、甲鱼、青虾等七十余种。四鼻孔鲤鱼是微山湖特产,味道鲜美,远近驰名,为名贵食用鱼。更为奇特的是,四鼻鲤鱼嘴的上部比一般鱼多长出两要根已退化了的短须,酷似四鼻。它的脊背的鳍和尾鳍呈鲜红色,体侧的鳞片为金黄色,中间一行暗褐色的斑点像根银线,十分漂亮。传统习俗,人们把鲤鱼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四鼻鲤鱼是湖区酒宴上的必备佳肴。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乘船沿大运河南下巡视,有一天船泊微山湖中,乾隆皇帝停立船头观赏湖景,忽见水中游出数尾金黄色鲤鱼,长着四个鼻孔,甚为奇特,命人捕之烹食,味道鲜美异常,大加赞赏,从此更闻名遐迩。尤为著名的,是用微山湖甲鱼——中华鳖做成的高级名菜“霸王别姬”。“霸王”与“姬”(鸡)相偎相依,形奇名贵,观之赏心悦目,食之回味无穷。

微山湖的水生植物也极丰富。最多的是芦苇、苦茳草、菱角、鸡头、莲荷。菱角、鸡着、莲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传统出口物质,畅销国内外。鸡头米还可酿酒,可入药。用微山湖麻鸭蛋制作的松花,晶莹透明,蛋体上有松枝图案颤颤抖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微山湖芦荡茂密,水浅地湿,这儿还是鸟儿的乐园。水鸟达几十种之多。除常年在湖上生活栖息的苇茑、翠鸟等外,每年秋末,从中俄边境一带南迁的野鸭等候鸟,返回微山湖上过冬。初来乍到的它们,或忙于选择栖息地,或忙于觅食水中,击水弄波,叫声呷呷,微山湖像一片鸟儿的世界。

奎文苑

奎文苑景点是一处集休闲、娱乐、观赏、人文风情于一体的群众性综合活动场所。该工程占地147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规划设计,总体布局为主入口广场区、休闲活动区、儿童乐园区、观赏娱乐园、文化展示区,包括喷泉、灯光、绿化三部分,有雕塑喷泉、小品、曲廊、垂钓池、假山等景点。

文化广场

微山湖文化广场位于商业街与东风路交汇处,占地64.18亩,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3万平方米,硬化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该广场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采用南北轴线平衡布局,分为音乐喷泉广场活动区、民俗活动区、文化漫步区、休闲活动区、流动服务区和花木观赏区,形成一轴、一通道、六个功能区的格局。

微园

微园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占地36000平方米,投资320万元,于2004年3月28日开工建设,工程主要以景观建设及老公园改造为主,公园由W形水系,结合穿插的直线构图,配一主要的集散广场及体育运动区,为居民日常休闲、晨练服务。园林绿化并配灯光、音响设施,使全园既充满北方园林特色,又具强烈时代气息。

微山湖抗日游击大队纪念碑

为弘扬微山湖区抗日英雄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微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微山湖抗日游击大队纪念碑。

纪念碑由原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题写碑名,省市县共同投资兴建,山东艺术学院设计。于2002年9月奠基,翌年8月破土动工,2004年7月落成。

碑体总高为43.2米,主碑体为剑型,高37.7米,寓意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纪念碑基座为正方形,边长45米,寓意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时间。与主碑体相连的红色帆型建筑,象征着湖区军民团体抗日、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主碑体前的人物组雕,展现着微山湖区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镶嵌在墙壁四面的八块浮雕,表现湖区人民积极抗战和游击队员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碑座四周环有白色大理石栏杆。碑体底层为纪念馆。

夏镇八景

夏镇西傍微山湖,优美的湖光山色,使之成为方圆几百里的重要城镇。

夏镇是一座古城,老运河穿流其间,蜿蜒而过。西北部分戚城,是秦朝广戚县遗址,历经汉、三国,南北朝时废广戚县,仅存戚城城垣。西南为部城,部城原名夏村,亦黍夏阳,明找后期,漕运新渠(济宁至境山段运河)竣工,南北漕运畅通,夏村港口船舶剧增,工商业日趋繁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遂改村为镇。此后,筑城垣九百余丈,高两丈五尺,雉堞一千一百余,辟四门,建城楼,驻扎护河兵员,遂又称作部城。运河以乐是东寨,原系故城,仅存城垣。清咸丰元年,黄河蟠龙集决口,沛县栖山一带被洪水淤没,沛县城自栖山继迁于此,就故城筑寨,名东寨。东寨曾一度作为沛县的县城,经历11年。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地震,部城四门楼皆倒塌,城内房屋亦倒塌甚多。从此,运河东岸成了商贾云集的黄金地段。

跨运河的三城总称夏镇,历史上是苏鲁两省、沛滕两县交界处,地域交叉,镇中心奎星楼门外,曾有“一步两省三座庙”之说。城外鹰飞鱼跃,泽国水乡,城内庙宇牌坊,建构不谷,反映了大自然的神工和劳动者的创造,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独特。文物古迹众多,在当地影响较大的有八处。即夏镇的八大景点。先辈们串联成诗,流传民间,以至数百年:

三绝高碑透玲珑,

泗亭问渡汉家风。

贤孝坟中葬贤孝,

清风潭下见清风。

姜肱故里戚城在,

运河环绕碧霞宫。

昭阳渔船千百艘,

飞云桥下水喷龙。

“三绝高碑”,指漕运新渠记碑。碑在夏镇运河西岸,原玄帝庙门北侧,“河清永镇”亭(即皇华亭)中。整个碑体的规模气势,与曲阜孔庙门前历代名碑相当。《漕运新渠记》,系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所撰,书法名家周天球书写,名石匠吴鼐刻石。内容记述工部尚书朱衡开挖由南阳经夏村至留城141里的新渠(新运河)、疏浚留城至境山53里的旧渠(泗河)的通漕运、治黄水的经过。撰、写、刻俱佳,文人学士一向称之为“神品”,呼为“三绝”,当地人称其为“三绝碑”。

“泗亭问渡”,即泗亭问渡坊,位于夏镇闸上,清代建筑。相传刘邦为泗水亭亭长时,起义反秦,一次兵败无路可奔,遂来泗水岸求渡,船民即指路送行,幸得逃生。清代康熙南巡,曾在此问过泗亭渡一事,工部主事李禧熊因之建坊。牌坊建成,立于闸上,气势壮观,过往船只无不称颂,世人誉此坊有汉家风范。

“贤孝坟”,即清风烈女墓。运河西岸下,皇经堂庙北,今东风桥西首北面;清风潭和清风烈女碑,在部城里东北部。这两个景点,是由一宗事件连起来的。明代,此处有个皮匠是赌棍,家产输尽,并以妻、女抵债。其妻徐氏怀抱幼女,随夫前往,行至清风潭,跳水自杀。家中饲养的狗,见主人落水,狂叫数声,也跳水溺死。被人们视为义犬,亦随主人安葬。四川綦江杨砖坟,修清风烈女祠。祠堂内塑皮匠一家人像。正中塑徐氏,怀抱幼女,膝下卧狗,祠堂右侧门后塑皮匠,肩扛褡裢,形貌狼狈。清风潭,潭水清澈。杨为栋又在清风潭前面立石纪念,这就是清风烈风碑。

“姜肱故里”,在部城北广戚城中,运河岸上有碑题志。此碑篆书五个大字:“汉姜肱故里。”后移到“通济门”(大南门口)胡同北头东侧。姜肱,汉朝名士,以孝行著称,博通五经,有“学富五车”之誉,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一生不入仕做官,皇帝征召,重臣举荐,皆不露面,或逃离家园,隐身海滨,或谎称久病就医,卧于幽阁。曾潜伏青州界,终年卖卜为生。姜肱与弟相友爱,同被而眼,一直到成年。“姜被”一词,已成为形容兄弟友爱的典故。《汉书》曾予立传,受历代文人器重。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姜肱大被的故事。

“碧霞宫”俗称泰山庙。坐落在三孔桥北面,运河经庙西转弯向南,绕道东流,形成环抱之势。碧霞宫庙宇之大,香火之盛,庙会之繁华,在鲁南、苏北一带绝无仅有。农历四月初六至初八的夏镇泰山庙会,为当地一大景观。这里是水运要道,南北商贾云集,不仅有祭祀活动,又是物资交流集散地。会上有碧霞元君出巡,正如《沛县志》记载:“每至四月,抬着神像出巡,热闹非凡,往往聚集数万人。”其盛况可见一斑。

“昭阳渔船千百艘”,千百极言其多,昭阳湖位居南四湖腰,周长80余里,荷水、泡水、泗水三河自此入湖,水活质优,渔湖产品丰富,风景秀丽。清代学者郝质玗(著有《博物类编》数卷)有长篇纪游文章《游昭阳湖记》,陈记述美丽湖景、鱼虾菱藕之外,把昭阳湖称为“绝蛟龙波涛之危,泛一泻千里之概,诚为沛邑之巨观也,不可不游”。清代著名文人,如新城渔阳山人王士祯(顺治年间进士、刑部尚书,善文、词,尤士诗)、青州赵执信(康熙年间进士,清书法,诗文讲究神韵)、王初桐等皆于此作记、留诗。

“飞云桥”,志书、碑记多有记载,桥名起自汉刘邦的大风歌辞“风起云飞”句。桥的位置在泡水和泗水汇合处,泗水南岸有歌风台,又在泗河向东岸转弯处,即南庄村西南的老河口,老泗河在此转弯向南流向留城方向。泗河纵流南北,宛若巨龙。而泡水自西向东来,经飞云桥,泻入泗河,犹如水喷巨龙之势。当年看来,颇为壮观。

泰山奶奶庙

夏镇泰山庙,坐落在微山县城南端的泰山村,庙南、西老运河环绕,东、北临今泰山村。据载泰山庙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泰山庙为泰山碧霞元君的行宫。南北长2000余米,东西宽220多米,占地4.5平方米。由前、中、后三殿两进院和东西廊房及两个跨院组成。

泰山庙正门朝南,庙前有一广场,距运河50余米。整个殿堂为中国古典式建筑。前殿为天王殿,正门两侧一对高两米余的石雕雄狮守门,两根三十米高的木旗杆矗立庙门两旁,又一高约二十米、十八节的铁旗杆在大门西旁直插云空。山门上的巨幅石匾刻有“泰山行宫”四个大字。大殿中央供奉着高三米余、沉午木雕刻成的(碧霞元元君)圣母像,圣母面带微笑安然慈祥。两侧竖匾书有“凡众所需有求必应,俗门善事心想事成”的金字。左侧梁上还挂有圣母游湖所乘坐的桅大木船。廊房里壁画满墙,神采各异。墙上的壁画描述着碧霞元君的“丰功伟绩”。东廊房存放的多是道教经典,珍贵古籍。西廊房大多存放古玩、书画、碑帖等。

泰山庙建成至今已近400年的历史了。明末兵乱遭劫焚,至清康熙十六年,皇帝沿大运河下江南,经过寺院见其破烂不堪,随令大臣拨付专款进行修缮。康熙四十三年又一次修复扩建至最大规模。

庙会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六日,会期三天。从四月的初三开始,周围几百里、一两千里的善男信女,携带铺盖,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周围数百里的商客的也络绎不绝地云集此地,参加或观看圣母出巡,或进行商品交易。渔民的船只你挨我、我靠你,整个河道看不见水面。正会期间周围三五十里的村庄、小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着上新衣裳,结队前来赶会。人员不下十万之众。夏镇泰山庙会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香客敬佛;二是举办大型文化娱乐活动;三是进行物资交流。

香客上香大体可分三种形式,一是在庙内大雄宝殿敬。香客们在大雄宝殿前,摆上香案磕头烧香。或祈求碧霞元君施恩,保其升官发财,逢凶化吉,全家康泰。二是路祭碧霞元君。远路香客由于人多无法挤进庙门,就在路上搭上香案,摆上供品,点上香烛,磕头跃跪叩,口中念念有辞,感谢碧霞元君。早晨开始,跪叩到太阳下山,待“犯人”(施舍到庙上的男童,戴上脚镣手铐)“抢收”供品后,方才离去。三是碧霞元君出巡。祭奠碧霞元君出巡,就是把碧霞元君的金身放在车辇上,披上清康熙帝赐给的半套銮驾,由经过专门训红的八人抬着,不论上岗、下岗,碧霞元君始终处于前后平衡状态。上坡,抬前侧的四人,或蹲,或跪;下岗,抬后侧的四人或爬或卧,慢慢前挪。为表其平行,驾前放一海碗清水,以便验证。辇关,和尚、道人、文武百官(画有旧时官人脸谱,穿旧官服的护卫人员)鸣锣开道。辇后近百人举着旗、锣、伞、扇和三班唢呐乐队紧跟其后。五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极为壮观,出来庙门,绕庙西、北行,经闸口过运河,沿运河西沿到北泰山庙驻足停辇,碧霞元君“会见其妹”,“叙说亲情”。继而沿运根深叶茂堤东(今镇中街)返回庙院。行程十余华里。沿路百姓数万,追逐数里瞻仰圣母慈容。

物资交流活动是泰山庙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庙会期间上市物资繁多,经济活动十分广泛,生意也极为兴隆,每天经营额不下二十多万,整个庙会期间商业经贸额多在二百万左右。除来自上海、东浙、西安、郑州、唐山、青岛等地的香客外,苏北、豫北、皖北、鲁南、鲁西六七十个县的商贾摊贩,云集庙会。卖布的、卖绸缎的、卖京广杂货地、经营五金的,从事百货、日用品、餐饮服务的,经销铁、木、草编、苇编货的,卖针头线脑、儿童玩具的,卖猪、马、牛、羊、驴、骡大牲畜的,卖香箔纸的,卖耗子药的,卖狗皮膏药、大力丸的,拔牙的,点痣的,算卦、拆字的,合年命的,无所不有,一应俱全。

名人姜琚

姜琚(约公元1665——公元1763年)字佩章。清代庠生,著名中医。沛县夏镇(今微山县夏镇)人。姜琚出身贫寒,聪敏好学,通经史,善诗文,博学多识。康熙四十年初,沛县瘟疫流行,夏镇一带尤为严重。因缺医少药,黎民百姓遭受灾难,琚心怀仁德,立志救危扶困,遂弃儒学医,精研岐黄之术。他熟读王叔和的著作,精心研究医术,在临床辩证方面具有真知灼见,立方遣药有化验为夷之功。姜琚擅长内科、妇科,尤其对瘟病的治疗有较高深的造诣,每日门庭若市,应诊不暇,众称“沛县良医”,名闻周围数县,上至州官县令,下及黎民苍生,均受其惠。

康熙五十年初,江南某商贾船员至夏镇月河之滨,突然患病躺倒船舱内,昏迷不省人事,急求姜琚救治。经琚诊为瘟病,属毒热冲心,病情危急。琚以凉药解毒,清心开窍法治之,数日而愈。商人感激之余,即复求姜琚给其你诊病。其父患虚劳多年,在江南经苏州名医叶天士诊为难治之症,长期服药无效。琚进诊其脉,断为肺阴虚损之病,遂处方开药,每日1剂,并令其每日大量吃梨。患者依法治疗,数月后痊愈。事传江南,姜琚名声大振,不少医者不远千里前来拜姜琚为师。叶天士也隐姓更名,从苏州来此,从姜琚学医。

姜琚行医只书处方,不售药,病家多持方到月河涯畔育生堂药铺配药。有一是,年处妙龄的育生堂药铺主人的女儿,忽患发热身痛之症,即请姜琚诊视,天士随从。叶旁观望诊,知其女毒邪内蕴,非急救不可,急抱住少女不放,女大惊。因女欲出痘疮,元气素虚,不能托毒而出,故须凭借受惊气功,毒火方能外泄,痘才能表现。是夜,女果然出痘,后即痊愈,铺主转怒为乐,转忧为喜,重金相谢,姜、叶不受。事后,琚对叶氏说,你医术比我高明,究系何人?天士遂告以真实姓名,琚方知叶为江南名医。姜、叶对医术切磋琢磨,互为增益。尔后,叶辞姜琚,乘舟南归。叶天士访姜琚的佳话,在鲁现一带广为流传。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姜琚去世,享年98岁。

水上娱乐园

该园位于城西,在原航道河的基础上拓宽改建而成。其两岸的景观风貌,是奎文路景观大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河中船只的往来,为路上的行人提供了极富动感的景观,而亲水环境的营建,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态小环境,还丰富了城市人们的生活。

北岸以人工堤岸为主,保持原有斜坡,分为三个层次;临近水面层,与平时水位相接近,设置木质栈道与木质平台,提供人们亲水机会,同时在平台上设置钓鱼座。中间层,以修剪成规则形状的植物为主,形成有规律的律动。最高层,与奎文路相平,建成景观大道的形式。

南岸将原有的堤岸建设为步行景观大道,在新建的车行道与原有的堤岸之间,以小游园的形式组织空间,分为两个层次:观景平台层与河面相距大约0.9米,伸入河面,可提供眺望的机会;景观大道与平台层以自然坡面为主,点缀植物、花卉。

微山岛景区

宝岛逸秀

微山岛是微山湖诸岛第一大岛。它坐落在微山湖东南部,东西长6公里,宽3.5公里。从湖北面远远望去,像卧伏在万顷碧波中的一只骆驼。

微山岛原本是山而不是岛。距今约8亿至6亿年间,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多次碰撞,耸立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脉。微山岛便是其中之一。那时,山峦叠嶂,岌峰耸峙。随着地壳地的升沉降浮,这些处于两大板块结合部上的危峰峭壁渐渐沉陷,形成了许许多多锥状山峰。沧海桑田,千年,万年……这些锥状山峰任凭大自然修饰、雕琢。自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明末400余年间,黄河屡屡决口泛滥,南侵夺泗河入海,泥沙的积沉抬高了泗淮河床,且使泗河渲泄不通,遂淤塞积水而为湖泊。原来危峰耸峙已成为湖中之岛的微山岛经过多次升降和风化剥蚀,遂成为大陆丘陵似的小山峰。至此,微山岛形成了。

游人登岛,最先撞入眼帘的便是高筑在岛上的“三贤墓”(微子墓、目夷墓、张良墓)和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微子墓坐落在全岛的最高处,岛上人俗称“凤凰台”。目夷墓距微子墓约1公里,位于微子墓东侧。张良墓位于微子墓南2公里许。张良墓和微子墓,都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坐落在微山岛乡人民政府西侧山上抗日英烈纪念园内,1994年所建,为帆船造型花岗岩建筑,碑高37.77米,正面“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八个大字为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所题,背面有原山东省委书记记梁步庭题词。

登临高处,驻足山巅,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时时可以看到千变万化的景色;晨曦初露,湖面浮光耀金,白帆点点;夕阳西下,落日衔水,山岛镶金。初春,湖水澄碧,点点渔帆似在银绢素帛上滑动;盛夏,岛下接天莲叶如伞如盖,斗艳红荷映红天日,缕缕馨香沁人心脾;金秋时节,蒹葭苍苍,菰草金黄,水天一碧,渔歌悠扬,摘菱角采莲的船儿满湖穿梭,一片丰收景象;寒冬,辽阔的湖面寒霜百里,静寂无声,假如是冰封大湖,会偶见装了冰撬的小舟轻轻滑向冰面,或猎鸭或凿冰冬捕……

在岛上观湖,水天在目,令人心爽。乘坐彩色快艇,射向湖心,艇驶如箭,浪如雪卷,更令人游兴大增。若是乘小舟,荡入翠绿的清波中,游哉悠哉,苇拂面,荷牵手,偶抛一颗莲壳儿水中去,便有成群银色的鱼儿来争食……更是美妙绝伦。假如西行6公里许,还可水上觅古,水下灵幽。这儿已没入水下的古留城,是汉留侯张良的封地。

此外,岛的西南端沟南村的千年古槐,苍古茁壮,枯枝凌空,新叶绿碧,也很值得一赏。电影《铁道游击队》里,夕阳下战士小坡坐在古槐下,弹着土琵琶,和战友们欢乐的唱着:“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一组镜头,就是在这棵古槐下拍摄的。

三贤墓葬

微子墓

微子墓位于微山岛中部的凤凰台上,传说曾有金凤凰落于此。凤凰台海拔91.6米,是全岛的最高点。据说,微山岛是因微子葬于此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此而冠名。

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线庶克。微是其封国,子是其爵位,故称微子。另有微子食微国之菜则称微子之说。微子的母亲原是帝乙的妾,生长子启次子仲衍后,立为皇后,又生三子受辛即纣。帝乙及皇后欲立长子启为太子,太史不同意,据法争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帝乙在位37年,死,立纣为帝。纣王执政后,昏庸无道,沉湎洒色,耽于朝政。建造鹿台,,肉林酒海。纣王听信费仲、妲已谗言,利用炮烙等酷刑残害忠良。有不满者,用酷刑;直谏者,重杀轻囚。其克微子数谏不听,因而就想以死询国。然而当他离开北京城后,却又迟疑不决,于是又跑回来向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说:“我们殷国没有修明的政治,纣王又这样不听劝谏,我看殷国终将是灭亡的,我是该去国远行,还是该留下来保护自己的家呢,你们看我该怎么办?”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叹了口气说:“王子啊,老天爷重重地降下灾难,来灭亡我们殷国。你留下来,如果眼见得国家太平,自然也没什么遗恨。如果身死国家还是不能治理清明,那倒不如早日离去的好。”微子听了,痛苦地沉思了良久,终于出国逃亡了。微子走了,纣王算是少了一个“政敌”,可太师箕子是纣王的亲戚,也不是外人,他还是一个劲儿地劝谏纣王。这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结。于是箕子就披头散发,假装为狂人,希望纣王能受感动而惕然猛省。不过他的假象被纣王的宠妃妲己看破了,妲己哄劝纣王,把箕子囚禁为奴。直到周武王推翻了商朝才被释放出来。少师比干对纣王的所作所为再也看不下去了,就又抖起胆子置生死不顾去劝谏纣王,话可能说的尖锐了些,纣王不听很生气,说:“我有这么多毛病,难道你是圣人吗?我听说圣人的心眼特别多,有七个孔。”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极其残忍地观看他的心。这三个人的事,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所说的“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周武王伐纣推翻了殷朝,微子抱着殷朝宗庙的祭器,双手捆缚于背后,袒露上身,跪行在武王面关,向武王陈说纣王虽然荒淫无道,但殷朝的先人是无罪的,请求武王不要断绝殷朝的宗祀。好在周武王这个人是很宽容的,他亲自替微子解开缚绳,宽慰有加,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今之河南商丘),以祀殷后。武王死一,武庚乘机谋反,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并把微子封于宋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用殷之礼乐,为周客不称臣。世人仍称他为微子,由于商朝历史上盘庚曾迁都于殷地,故又称殷微子。微子为宋国始祖,死后葬于宋国留邑(即今微山岛)的小山上。

微子墓呈圆形,高10米,建筑有正殷、偏殷、碑亭等,已形成了仿古建筑群。拜台上方砖铺地,上置供案宝鼎;正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高3.5米的微子像栩栩如生,大型壁画“殷微子世家”翔实古朴,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三千年前殷商时代的历史画面。墓前有石碑数幢。主碑为汉丞相兰陵人匡衡所立,碑文“殷微子墓”为汉代书法家南昌尉梅福所题,横额曰“仁参箕比”,系侍中般伯篆书。墓区柏树丛丛,滴翠凝绿,远远望去,殿堂亭庑金碧辉煌,在碧水的辉是非曲直下蔚为壮观。微子林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殿四座,前面两座为八卦阵、封神台,后面两座为商颂宫、宋君殿,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表现历史故事。

张良墓

张良墓在微子墓南2公里处。墓前有清乾隆二年所立石碑一幢,上书“汉留侯张良墓”。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今河南省颖川)人,姬姓。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年劲的时候就很有抱负。秦灭韩后,他立志报仇复国,于是广交仁人志士,重金聘求侠士刺客,伺机刺杀始皇,未果,为避祸逃匿下邳,继续结交四方豪杰,寻找复国之道。他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后,辅佐刘邦南征北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人们把他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在汉韩天下既定之后“功成不居,急流勇退”,不为名利爵位而动,较小,以示自己没有野心。于是刘邦便封他为“留侯”(留,古国名,秦时置县。现已没入微山湖中)。张良晚年退避封地不问政事,死后谥封“文成公”,葬于封地留城的微山之上。张良生前是以谋略出名的,死后似乎也很有“灵气”。传说墓附近的人家要是碰上婚丧嫁娶,需要设宴而杯盏不够用,只要到张良墓前奉上一柱香,就可借到碗盘。而且不管什么饭菜,只要用这些碗盘盛了,味道就变得十分鲜美。但是有一个地主家办喜事,由于贪心,借的碗盘没有归还,人们再去借就不“灵”了。看来,张良生前没做“三万户侯”,好像也不怎么富裕,似乎只有一套碗盘。

张良墓为山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墓前建有汉阙、拜台、甬道、墓围、石仪及张良仿青铜雕像。墓后建有仿古“留侯祠”,内置有出自名家手笔的与张良有关的诗、书、画等作品和出土的汉代文物。左右建有配殿,曰“炎汉春秋”、“布衣汉青”。张良墓旁在还有“松抱槐”、“透亮碑”等,现已不存。世人敬慕张良,纷纷逐其墓而居,墓前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村庄,叫“墓前村”。

目夷墓

目夷,字子鱼,微了十七世孙,宋襄公的庶史,是春秋时宋国的太宰(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有《子鱼论战》传世。当年宋襄公和强大的楚国交兵,楚兵半渡泓水时,有人建议乘机出击,宋襄公说不仁义,未从;楚兵渡过泓水,那人又建议立即出击,宋襄公说人家还没摆好阵势,仍不从。直到楚军准备好,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楚军大胜。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说宋襄公是蠢猪似的仁义道德。那位给宋襄公提建议的人,就是目夷。他是由于景仰先贤微子,死后葬在了这里。他的墓葬在岛的东峰,距微子墓1公里。该墓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墓前竖有宋神宗熙宁五年所立的石碑一块,碑文“宋贤目夷君墓”六个大字,系当时徐州知州傅尧俞撰写,笔力雄劲,古色苍然。碑面上还留有昔日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弹痕,更给这千年之物增添了几分神秘。墓后开阔地则是日本侵略军当年占领微山岛时的军营所在。现在墓区已经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开始了建设。

普度寺

位置在张良墓景区的“微山湖文化园”内,占地近百亩,系我国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整体工程为五层大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第一层大殿名“普渡寺”,为当代书法大家王学仲先生题写,“大雄宝殿”四字是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遗墨。殿内另有数十幅楹联题款均出自名家的手笔。阁中观音高49米,为世界之最。美哉、壮哉,叹为观止。

抗日英烈纪念园

抗日英烈纪念园包括铁道游击队纪念和纪念碑两部分。纪念馆总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英雄的照片、革命文物。纪念馆运用全景式壁画、雕塑、革命文物、图片资料、现代数码、声光电造型艺术查结合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广角度地再现了当年铁道游击队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战斗场景。此馆的建成更加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

纪念馆前建有两组大型群雕,长20米,宽5米,高6米。名称为铁道雄风和微湖曙光。为传神地展示微山湖铁道游击队英勇顽强的抗战风貌,整个群雕选用红色的花岗岩,铁道雄风以铁道线为主体,象征铁道游击队在铁道线上的斗争,整个雕塑随铁道轨就势,在道轨上凿刻出最具代表性的游击队人物形象的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微湖曙光以微山湖上的渔船为主体,充分展现了战斗胜利后欢快喜庆的场景。

1994年,微山县人民为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而集资兴建了微山湖抗日英烈纪念园和铁道游击队纪念碑。1995年8月6日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举行了盛大的落成揭幕仪式。纪念碑的碑体造型为破浪远航的帆船,帆高30米,船长20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红白花岗岩贴面。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为纪念碑题写碑名:“铁道游击队纪念碑”。背面为原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题词:“微湖大队、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英名永存”。字迹采用24K金箔镶嵌。三尊铜铸铁道游击队队员塑像高3米,或怀抱琵琶,或持枪站立,表现的是他们在执行任务胜利归来后,太阳快要落山时的一种闲适安谧的情景。

整座纪念园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园内花木扶疏,清幽典雅。使人在缅怀先烈业绩、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亦能享受到那种寻幽探奇,赏心悦目的雅趣。

微山湖国际书法碑林

位于张良墓景区的东部,占地面积近二十亩。整座碑林分别由门坊、碑廊、腰房、书画苑、翰韵斋等部分组成。既气势恢宏,端庄大气,又飘逸流畅,起伏跌宕,呈现出一派典雅的书苑景象。

这座书法碑林共分三个部分:领导题贺篇、艺术名家篇、海外友人篇。收入作品306幅,其中有国家领导人马万祺、张廷发、马文瑞、王文元和当代书画大师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及艺术大师乔羽、马季、方成、彦涵、力群、娄师白等专为其而创作的作品。碑额为贺敬之先生的手笔。

古留城遗址

古留城位于夏镇南25公里,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路史》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留国在周代为宋国留邑。鲁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秋,“楚子率救郑,侵宋吕留。”留,即宋国留邑。秦置留县,属泗水郡。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正月,东阳宁君嘉在留县立景驹为楚王,沛公刘邦前去竭见,道遇张良,遂同去拜见楚王景驹,并请兵以攻丰邑。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张良为留侯。这里成为张良的封地,也是张良的寿终之地。他死后葬在了离此不远的微山岛上。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光武帝大将盖延围击海西王董宪于留城。三国魏,留城属沛国。西晋,属彭城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留城为战略要地。北齐废留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留县,属彭城郡。唐省留县人沛县,属徐州。明万历年间,古留城没入微山湖。历史上,留城曾是鲁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里市井俨然,楼舍栉比,富商大贾、名流显贵云集,人车熙来攘往。唐以前,这里一直保持着繁华景象。现在,这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已静静地沉睡于水下……

关于留城陷没于微山湖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这当然与那个前知八百,后知一千的谋有留侯张良有关。据传张良病危弥留之际,交代完如何料理后事,又令子孙们速造七只大船,在他下葬七天后祭祖时,供在墓前,并令60年后的某月某日挖开家院某处,取出所埋之物……子孙们莫名其妙:留城当时地处广袤平原,造船何用?未及子孙细问,张良便阖目而去。子孙们捶胸顿足,痛哭一番,在料理张良后事的同时,请人星夜赶造了七只大船。因为子孙们深知张良工于谋略,神机妙算,他令造船必有妙用。张良葬后第七天,子孙们将船供在墓前,和族人及亲朋正准备祭祀,突然天降暴雨,一时黄水滚滚,洪峰咆哮,留城顷刻被淹没。张良的子孙和族人及前来祭祀的亲朋急忙分乘七只大船逃难,才免遭洪水吞噬之灾……

六十年过去了,张良的后代子孙们不敢忘记先祖张良遗嘱,乘船来到微山湖上,但见湖水茫茫,何处觅得留城旧址?又何处觅见家院?他们只好夜泊湖上,时至夜半,忽见湖水慢慢退去,留城忽然从湖中现了出来,街市依然,楼舍依旧……张良的后代们急忙奔向老家,刚刚挖开院中某处取出所埋之物,湖水忽然又慢慢浸漫过来,他们急奔上船。留城瞬间不见,重又沉入微山湖中……

所以,微山湖直到今天还有留城六十年一现的说法。

汉画像石

微山岛,汉代曾一度是张良的封地留城的辖区,西北便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两汉时一直为封建王朝所重视。微山岛汉画像石多由沟南、万庄、墓前、姚村出土,有100多块,县文管所收藏40余块。

微山岛的画像石,多是反映西汉末、东汉初年的社会生活内容。较为珍贵的一石是微山县沟南出土的“四轮车画石”,石面纵82.5厘米,横260厘米,画面分为3格,右格山、树、从。左格人物,上列5人佩剑;下列4人,左可各2人,相对躬身而立,作辞行送别状。中格是送葬场面,画面中部有一辆四轮车,车上搭圆拱形车蓬,上有两个羽葆之类的饰物,盖损毁魂之用。汉代,这种四轮车叫辊 车,专门用来出丧,俗称丧车。右侧有6人以索拉车,车后有3列送葬人群,皆作俯首状,以表悲哀之情。车右上角有一人磕头迎柩,一个搀扶磕头者。一般说来,画像石土多是吉祥、富贵的内容,很少见出丧场面的描绘。尤其四轮车的出现,亦稀见。据考汉画像石中多见两轮损轺车、辎车、斧车,《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共选画像石585图,其中四轮车图像仅此一例,实为罕见。这块画像石是研究我国车辆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微山岛一带地貌变化的重要资料。

微山岛画像石,多为阴线刻,艺术风格与两城画像石迥然不同。它是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点和线的表现技法,巧妙的与石刻艺术结合起来,在凿平的石面上用阴线画物体形象,造形概括、夸张、用线简约、朴拙,并在物象内施以麻点、纹线作为装饰,使画面富于变化,形成对比,别具风采。微山岛变有少量浅浮雕风格的画像石。

南阳岛景区

美誉鲁南

南阳岛,座落在微山湖北部的南阳湖中。镇子是依古运河堤而建,窄窄长长的。远远望去,它像一把绿色的琵琶,静静地斜放在微山湖中。

南阳岛如今是静静的了。但她曾经那么的繁华。在津浦铁道没有修建、京杭大运河上百舸争流的年代,在每天的清晨,黄昏,在穿镇而过的大运河里,曾经有许多的逢帆向她告别,曾经有许多的航船投入她的怀抱。从这里到鲁西南的历史名城、商埠重镇济宁恰好一天航程,来自南方苏杭,载满丝竹白米,细软名吃的航船,通州府北来南下的船队,都停船夜泊在这里。岛中运河上墙桅林立,逢帆遮云,挨挨挤挤,如蚁如虫。得水运之便,她飞速繁荣。窄窄的镇上小街两旁,硬硬的山东土话,道白韵味的京腔。沿湖金、嘉、鱼、滕、邹诸县的高粱、小米在这里装船,鲁西南的土特产在这里集散……岁月的流失,流走了大运河上的樯桅,流干了运河水,可是却没流走大自然赐予南阳岛的丰姿。作为码头商埠的南阳岛似乎是不复存在了,可是作为浸润着碧碧微山湖水、玲珑剔透的水乡小镇的南阳岛,却以她的美丽,依然吸引着人们。

南阳岛确实是美的。南阳湖那浩渺迷濛、清清浅浅的一湖碧碧清波,终日轻轻拥着她。在她周围的湖面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小渔村。或三五家,或十几家。春来风暖柳绿,小渔村如一颗颗绿珍珠镶嵌在她的周围。秋来风起,满湖蒲苇金黄,她又像躺在金色的绸缎上。镇里人家,或临河而居,或面湖而住。有芦柴小院,有红砖高房,皆柳遮蒲掩,荷苇档窗。门前院后,一片碧波,穿镇而过的运河上,架起了一座座圆拱石桥,桥下桨声 乃,桥上市卖声声,颇似江南水城。

南阳镇上的人们,经商、船运、渔猎为生。黎明,湖水闪耀,红霞织绵,镇上的船儿下湖了。去箔塘拾鱼的船儿,双棹如一双双翅膀,轻轻扇动着,排成一条线,一径往湖心摇去。挂桨运输船犁开碧波,向湖东的白沙港驶去。而那去湖外经商的船儿,则早已在夜半时分,就消失在暗暗的湖面上了。这里的人们是勤劳的。春捕鱼牧鸭,夏打草下箔,秋彩莲摘菱,冬砸凌起草。湖面上,响着笑声歌声,响着桨声。

岛上还有一条小街,很窄,两边人家,挤得弯弯的。走进去,常疑就要山穷水尽,转过一只屋角,突又柳暗花明。镇政府、医院、学校都在这条小街上,还有商店,还有客店。这里还有一个小集。天色未明,湖上渔村来赶庥的船儿,便泊满了岸边。钱儿的银鳞闪着曙色,鹅鸭的叫声,响彻小镇。

独特的鸭锅

小镇上,门前铺有荷叶,数十张,一片翠色。天还很早,在半明曙色里,小街上闪动着灯盏、人影,野鸭子摆在了荷叶上。南阳湖水下,长有丰茂的蒌子苲,野鸭子最爱吃。冬天,北方严寒,它们往南迁徙,在这里过冬。抬杆鸭枪,猎鸭小船,在镇上多见。在寒风吹起的大波浪里,镇上的猎人头带白帽,身着白衣,藏身于苇草丛中,或是悄然隐没于暗处,俯身猎鸭小舟,睁一双猎人的眼睛,凭一丝异样的水声,或一声轻极的啼鸣,觅寻夜栖的野鸭。整整一冬里,南阳镇很繁忙。太阳升起来,阳光明丽,照耀着半条小街。摆满荷叶的野鸭,肥肥的,油光冒亮,呈现着诱人的肉色。在最多的时候,南阳岛上的鸭锅,不下百余家。这里卖野鸭,不论斤,论连。对鸭两只一连,四鸭四只一连,三鸭三只一连,六鸭也叫孤鸭、张鸡子,六只一连。价钱随行就市,卖鸭人说一声,买鸭人便付。付出了,栋一片荷叶,把油光光的野鸭包了,一股香味递将过去。买卖成交。

南阳镇,水乡小镇;南阳岛,物华天宝。

街庙店铺

镇的商业区,在二公里许的东牌坊街和北小井子街上,呈“L”形,青石铺地,两侧拥挤的店铺,多为青砖瓦木结构,间有两层的酒楼、饭庄10多家,下砌石阶,上筑厦檐。

南阳古镇的店铺,由“四大金刚为主,四小金刚为铺”。“四大金刚”中最有名的是胡家酒馆,掌握的胡金鼎,外号胡大瓜,其酒馆原址在今镇政府院内,有蒸酒馆、豆油坊等规模很大的作坊和一些极排场的铺面,经营烟、酒、油及京广杂货。镇上店铺,一年中除中秋、春节放假,年终闭门盘点结账。大字号的店年初一开半门,称“小开门,招吉利”。此晨,小门卖货,如有五六岁男孩买东西,一元递进可给十元钱的东西,此谓“童男子发市大吉大利”。小字号的初二开半门。正月初五为财神日,各字号店铺均敬财神。初六之后正式营业。正月初五及十四、二十三又为“破日”,这三日里,各字号均不开市,长途贩运者也不出门。说“破日,破日,以防不测”。店铺损毁幌,多为匾额式和串连元宝或银元形的坠挂幌子。

镇上行业很多。有酒馆、饭馆、茶馆、商行、粮行、船行、鲜鱼行、烟店、布店、京货店、杂货店、染坊、银铺、锡铺、戏楼、澡塘子、盐店等等。有三大饭馆最为有名:福兴楼、宏福楼、夜门楼,经营南北大菜、风味小吃及独特的湖味名馔,吸引着南北食客,络绎不绝。

药店,在方圆百里间名声很大。原有普庆堂、福临堂、同益堂。普庆堂店主为单县人针庆珠,店门上悬“先学耐烦”匾,店内挂“出售云、贵、川、广地道药材”条匾。出售膏丹丸散,凡售草药,凭方付药,剂量准确,每味药用小单包,纸上印有此药形、味、功能、产地、饮食禁忌等。然后,大纸(印有堂号)包起,外加一过滤药渣小箩,并交代煎药注意事项。买卖做得极和气,誉满乡里。

澡塘子,用两大铁锅交替着烧热水,水热后通过水槽流入澡池里,澡池子分两个池:一温一烫。更衣室里靠墙砌两排长炕,上铺苇席,设数个小几供喝茶饮水之用。门用两挂厚厚棉帘蔽风保温。

戏楼,隔三差五地有戏上演。上演时,各街巷贴海报。戏楼不售票,门口搁一簸篮,查门的一旁坐着,端把宜兴壶“咕咕”品着香茗。看客进门,朝簸篮里扔点小钱,即进,不扔,亦进。

最有特色的是“鲜鱼行”。鲜鱼行即鱼经纪人的店铺。有几间客房,有饭馆,有行船。客房一般容一二十人住宿,备有炉灶,不愿在饭馆吃的,可以自己生火做饭。鱼贩购鱼,都是头天晚上挑挑子来鱼行住下。鲜鱼行的船即行船,是运送鱼贩子到湖里收鱼的一丈二尺(木尺的长度,1木尺=1.55市尺)大船,翌晨二三点钟开船,带鱼贩进湖里,行里人负责撑船、讲价、收鱼,先到固定主顾的箔、网上收。如收不够,就寻找挑“物子”的渔船,或挑起底朝下的竹歪子(一种网眼很大的篮子)“物子”,以示要买鱼,招有鱼者或渔家来卖。待收齐后,怕远处渔民再来,行船的“物子”变为底朝上,或干脆把“物子”落下,以示已收满。然后将鱼平均分给鱼贩。上涯后,鱼贩们给鲜鱼行百分之二左右的酬劳费。

南阳的庙会,多是香火会。正月里,初七为火神庙会;二月二,玉皇阁庙会;四月初八、十八,泰山奶奶庙会;五月十三,为关帝庙会。关帝庙会最隆重,邀戏班子唱大戏,或三天、六天、九天,盛时达十二天;九月九,有华祖庙会。各庙会祭神仪式大同小异,祭者携香烛、果蔬、上香,摆供,放鞭炮,磕跪叩祭等。只是各庙会所求不同,或求雨,或求子,或求平安,或求无灾恙,或求鱼稠虾密、湖产丰富等等。庙会中的贸易,主要是小商贩的天地。卖吃头的为主,摊子很多。卖馓子的摊关,往往人最多,一是大人赶会给孩子买回的吃食一般为馓子,二是那一筐筐的馓子很能吸引人,偌大的柳条圆筐,金黄酥焦的馓子一圈套一圈码着,造型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卖落生的,手端或头顶着筐篮,“落生,落生,焦落生”地叫卖。糖桃子在人群中碰来碰去,吆喝着:糖疙瘩,麻糖板。叫卖声高低相谐,此起彼伏,极有韵味。

还有货郎挑子,卖日用小百货,一把碗口大小的鼓,以鼓代声,鼓一响就知货郎来了。鼓点还有讲究,进街和出街不同,停下招徕顾客鼓音又不同。临出街,摇成“不楞不楞,噔噔”,谐音“货郎,货郎,等等。”晚间,街巷中常可听到“糟鱼喽——五香的”和“买——糖——球,买——糖——球”的叫卖声。吃主推开临街小窗,打下招呼,掩了窗,拽上娇儿,去街上吃糟鱼或糖球。五香糟鱼放在龙纹的瓷盆里,吃主来买,商贩才去盆中夹。糖球,即山楂糖葫芦。一串串在大篮子中腰的筛子片上插手,篮子中间有玻璃风罩的方方的油灯亮着。做这小生意的,镇上人都熟,日子久了,何时遛到自己家门口食主都谋量个差不多。

镇中运河

元代开挖的运河,纵贯南阳镇,明嘉靖四十四年开挖漕运新渠,北起南阳镇,

镇中心运河又成为漕运新河的起点;建国后新开挖的京杭运河的湖中航槽又在南阳岛的北侧穿过。

镇中运河,两岸砌以石级,设了河埠,大些的河埠就成了码头。河埠是取水、洗衣、泊船、交易的地方。镇上姑娘大嫂们聚在河埠上一边洗衣洗菜,一边聊天说家常。现在已不再饮用河水,洗涤也多称到室内,河埠的作用就减弱了。运河水仍缓缓流淌,像一个慈祥的老人,娓娓地诉说着那古老的故事。南阳镇中运河,是济宁运河全线唯一没被淤塞的一段古支河。

水乡小岛

南阳岛周围有80多个自然小岛屿,远远望去,湖水托起的小岛屋舍俨然,仿佛童话中神奇的泽国水乡。

水乡小岛,出门见水,以舟代步,门前屋后的小舟云集,犹如众星捧月,烘托出小岛如画的景致。到水上小岛旅游,定会乐而忘返。黎明,湖水闪耀,红霞织锦,渔村的船儿下湖,双棹如一双翅膀,轻轻扇动着远逝。傍晚,火红的太阳落进湖里,晚霞映红了水面,微风徐来,波光映照。日出日落的壮观景色,把玲珑剔透的小岛妆扮得更加迷人。夜晚,渔火洒满湖面,水中渔火和天上星辰交相辉映,声声渔歌传来,使人“疑是桃花源。渔民具有淳朴、诚实、热情好客的特点,对远道而来的游人,热情的渔家会邀请客人上船,烹调湖鲜,使你大饱口福。在渔村旅游,可游荷荡采莲,可乘小舟钓鱼。若能跟渔民下网、看箔、罱鱼、叉鱼、摘菱、打鸡头,更是其乐无穷,寻得一份野趣,回归一片自然。

在南阳湖上有大小庄台10个,尤以南阳岛的东西庄台最为宽敞,面积1000亩,仅有少数建房,渔家饭庄常会庄台散步,庄台上有碧绿的麦鱼或金黄的秋作物。每当冬季雪后,平坦的庄台上银妆素裹,像一块晶莹的白云,坦荡如砥,成为踏雪而过,脚下吱吱作响。在庄台上,湖上全景一览无余。

长桥卧波

南阳镇旧属鱼台县,“长桥卧波”是“鱼台八景”之一。

长桥,即马公桥。原称南阳大堤,清康熙三十年,鱼台知县马得祯修南阳大堤,建长桥,后名马公桥。由南阳镇至南店子村,桥长半公里许,南临昭阳湖,目的是泄北水入昭阳湖,防止昭阳湖与南阳湖接起来,马公桥当时是鱼台县的东西要道,桥两头皆有石铺的路面延伸而去,每遇水涨,一桥横卧万顷碧波之中,蔚为壮观。推车挑担的往来不断,人在桥上走如在水上行。

马公桥,康熙三十七年建成,鱼台知县金虞廷、张丕享继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副总河刘劝捐修。修复南店子之南的旧运河大桥,扩宽加固,砌以石栏。由南店子村向西至刘家楼,长约2公里,垒石为路,使之陆路相接。木石工匠等费白银两万余两,一年后告竣。乾隆二十二年(1757)水涨桥圯,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湖水泛涨,金乡、济宁水壅而不下,鱼台知县冯振鸿主持修复马公桥,奉命决水口18处,以泄积水,路废。第二年,水落,于各水口修涵洞17处,上覆浮桥,估耗白银900万两,济宁、金乡协济银300余万两。冯振鸿曾作《长桥卧波》一诗,抒发关爱民生的情怀:

千顷波澄碧,晴光潋滟生。迎风开晓镜,夹水卧长鲸。

山色当前好,村烟两岸明。居民无病涉,斯独慰予情。

夜市

夜市又称早市,因交易从半夜零点就开始。夜市的形成,是由于漕运新渠的开通,南阳镇作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泊往的船要赶早集,买些东西早早开船。再就是渔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而俗以为之。夜市,重要的贸易是渔获,傍河而设长长弯弯的鱼市上,渔民卖鱼,多是不分鱼色,个儿不分大小的“一篮子”买卖。夜市,每天成交量在10吨左右,除各类鱼,还有其他水产品。

夜市上,卖包子、烧饼、元宵、烫面饼的小饭摊,比比皆是;还有水果摊,卖香蕉、桔子、胶枣、核桃……。除鱼市外,旧时夜市上还有粮行、酒馆、饭馆、京广货庄、布店、杂货店等。渔民销完渔获,便在市上吃点儿夜宵,买些日用品,有的则啜二两酒,傍明赶回湖里再去劳作。鱼贩,则早起程把鱼运走,以防鱼吓糟烂。

夜市,现已形成别个特色的南阳一景。

少儿迎驾

南阳是千年古镇,又是商贾云集、舟辑聚泊之地,清朝的乾隆皇几次下江南都从这里路过,奇闻趣谈自然不少。据说,乾隆有两次下江南寻父的时候,还在南阳镇住过哩。

清乾隆皇帝是位有作为的皇帝,他经常微服私访。有一年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还没忘暗暗到民间听听百姓对朝政的议论。有百姓议论说:“当今圣上姓赵,不是旗人不是汉人。”乾隆听了这些议论大为恼火,恨不得马上把他们抓起来治罪,可转念一想,无风不起浪啊!这里边定有说法。

晚上,乾隆躺在龙床上,翻来覆去睡不首,他想解开这个谜,弄个水落石出。忽然,他想起聋哑人老陈贵,他正是雍正年间的内侍老太监,已八十多岁,在御花园里养花,多年不与外接触了。乾隆想这个老陈贵为什么变成了聋哑呢,如果当初是聋哑人是不能进宫当太监的,这里边有文章,不妨找他询问一下。可是老术监又聋又哑,领会了皇上的意图,只好用笔把内情写了下来。

那是雍正登基以后,三宫六院的妃子没有一个能给他生出个龙子的,这可急坏了雍正,这大清江山莫非到了我这里就后继无人了?不久西宫娘娘生了一个千金,事也凑巧,就在同一天,汉人出身的吏部尚书赵骏的夫人生了个男孩,雍正皇帝得知后顿生一计。当时的内侍老太监陈贵心领神会,依计而行。先传出风声说:“吏部尚书赵骏的儿子与皇太子同年同月同日生,是个富贵命,皇上要亲自看看这个贵子,并且百日后,进宫与皇太子一同过“百天生日”。当时赵骏夫妻二人听说后喜不自禁,到了百天,赵骏怀抱婴儿进了宫过完“百岁”,晚上赵骏回到赵府解襁褓换尿布时才发现孩子由男变女了。赵骏心知雍正心狠手毒,此事传扬出去,赵家会性命难保,不久,赵骏便辞官还乡,隐居江南了。陈贵也被皇上的剂“御药”变成聋哑,打入后花园,永不得与外人接触。

看过陈贵对自己身世的记述以后,乾隆决心去江南寻父,并一路体察各地民情。

这日,来到南阳镇上,镇上的地方官必须要去接驾。接架可不是好玩的,稍有不慎,惹皇上不高兴,就不得了。听说皇上来了,镇上惶惶然,让谁去接驾,谁也不愿去。旗杆马家有一少年,十五六岁,毛遂自荐前去接驾。乾隆一看,接驾的是一毛娃子,非常好奇,命船工停下龙船,让少年上来,皇帝顺口说道:从京城来到济宁州,一路上是山多、水多、人多,不知道济宁州所辖如何,少年答:一山一水一圣人。乾隆看着岸上茅草屋趴着一花猫,风吹着猫的毛,猫却不动,随口吟道:猫趴茅屋,风吹毛动猫不动。少年当即对句:虎喝湖水,浪打胡湿虎不湿。皇帝大为惊讶,想不到这依河傍湖的小镇上竟有中此神童。皇上命少年抬起头来,皇上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大吃一惊,这少年长得简直和皇太子一模一样,当即决定落帆上岸,住在南阳镇。皇上让少年介绍南阳的风土人情,问一答十,对答如流。晚上,乾隆住在旗杆马家,一家人对皇上招待得无微不至,并由少年陪着对弈,皇上十分开心。

第二天,皇上启驾离开南阳镇,由于马家接驾有功,乾隆临走写下了一块匾,上书“善行可风”。这块匾曾被当作珍品保存,专门建了匾房。“文革”期间被毁。

不沾地旗杆

不沾地旗杆坐落在镇东部顺和村办公室前,这座古朴的建筑曾是皇帝下榻处,过去有不沾地旗杆。清康熙年间,一马姓人家相继考取文武两举人,树双旗旗杆,旗杆座是由四块石头扣合在一起,旗杆不沾地,故称“不沾地旗杆”。相传,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都在此停留或居住过,康熙皇帝还赐一个滚龙门槛。传说在清代,看到这个门槛,就知道是皇帝在此住过,不论多大官,走到这里都要行大礼,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现尚存部分古建筑,旗杆座保留在镇采购站石级上。

状元胡同

状元胡同,位于皇帝下塌处北侧,在这个胡同里有一个悲壮的故事。据说在这个胡同里,乾隆皇帝点过一个状元。清乾隆年间有马姓人家,生有一子,自幼聪明好学,“五经四书”过目不忘,且生性刚烈,好鸣不平,他就是当地南阳才子马西华。马西华15岁中秀才。次年适逢当地乡绅、地保以修建火神庙为由,搜刮民财,却偏偏还要树碑立传,这碑文按规矩必须要由秀才执笔,马西华借题发挥,共写了360个字,字字带刺,碑文大意是:世上本无鬼神,火神罗宣原来是个不走正道的人,谁得罪了他,他就纵火烧谁,人们怕得罪他,便把他敬为火神,无火神而敬火神,树神者即别有用心者。对碑文的含义地方乡绅没领会,反而大加赞赏。马西华17岁那年,乾隆南巡,来到南阳镇,泊船于马家门口。皇帝所提问题无人能答,地方官只好把马西华找来,陪侍乾隆一一介绍南阳镇的风土人情,对皇帝的提问马西华对答如流。当马西华陪乾隆走到马西华家前胡时时,乾隆看到古运河上墙桅林立,篷帆遮云,往西南盾是“长桥卧波”,东北有凫山倩影婆娑,镇上人家或临河而居,或面湖而住,有芦柴小院,有红砖高房,皆柳遮蒲掩,荷苇屏窗,门前院后,碧波荡漾。乾隆随口说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阳物华天宝。”看着马家胡同,听着马西华的介绍,说道:此处人杰地灵,马西华不愧为状元之才,今后必得重用。谁知马西华才高气傲。办想凭真才实学,不图虚名,故对皇上钦点状元没有当面谢恩。皇帝走后,别人抱怨他:皇帝当面点状元,为什么不谢恩?白捡的状元官丢掉了。到了18岁这年,京城科考,马西华很自信地赶到考场,按照他的才学,考个头名十拿九稳,可是他没有贿赂考官,当时的主考是两朝元老隆科多,被江西一姓马的考生以百只金元宝所贿赂,把考卷中最好的答卷,即马西华的考卷与江西马某更换名字,马西华落榜返乡,不久离开南阳镇,从此不知去向。马西华虽有状元之才,但没有真正成为状元,在南阳镇却一直有着这么一条实实在在的胡同,尽管附近村民住宅紧张,但谁也没有占胡同一寸。

马西华针砭时弊的《钱赋》,今天读来,仍令人感叹:

钱钱,你本是国宝流远,万事你当先,你内方是地,外圆象天。你无翼能飞,无手能攀,周游四海,运用无边。有了你许多方便,没了你倍受熬煎;有了你精神刚健,没了你憔悴恹然;有了你夫妻和睦,没有你妻离夫散;有了你亲朋笃乡,没了你骨肉冷淡。见几个登山涉水,见几个鸡鸣观天,见几个抛妻别子,见几个背却椿萱,见几个游浪江湖,见几个千里为官,见几个为娼为盗,见几个昼夜赌钱,谁不为钱?说什么学富五年,七步成篇;说什么文崇北斗。才交邱山:论什么圣贤名训,朱子格言;讲什么穷理尽情,学买人天。有钱时人人钦敬,无钱时个个憎嫌。钱钱,你个性太偏,你喜的是富贵,恶的是贫贱;看来有无都被你牵连;钱钱,你不是明镜,不是圣贤,倒有些平衡,有些威权。能使人掀天揭地,能使人平地登天,能使人不第为官,能使人颠倒是非,能使人为贱为贵;因此钱人人爱恋,个个欲贫。人为你能灭天地,人为你败坏纲常,人为你冷灰复燃,人为你忘却廉耻,人为你无故生端,人为你舍生忘命,人为你平地作颠,人为你天涯遍走,人为你昼夜不眼。

钱钱,人人为你挂牵,出言你当先,成也是你,败也是你,何不思钱想钱?钱钱,你去我不烦,你来我不欢,绝不被你颠神乱志,废寝忘餐,从今以后,休说那有钱无钱!钱钱,你易我难,大限到来买不还,人人都一般,到不如学一个居易候命,随修安然,其不闻得机,有劳而获,有俭有攒,何必思钱想钱!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镇中心,面积2.8亩,始建于明代。大门坐西朝东,颇为壮观,额书金字“清真寺”,清秀古雅,门两旁各踞一尊石狮。大门内有南北讲堂、大殿、望月楼等,大殿九间,望月楼一间。大殿是寺的主体,由卷棚、正殿两部分组成,卷棚在正殿之前,由卷棚跨上一级台阶便步入正殿,殿大门十二扇。大殿建筑飞檐斗拱,庄严美观。正殿是礼拜诵经的地方,殿内幽深肃穆,气势雄伟。大殿后面有一间专供阿訇领拜的地方。现清真寺尚存部分古建筑。

独山岛景区

钟灵毓秀

凫山脚下,有一个澄碧的湖湾,叫独山湾。独山湾中,有一个隆起的湖岛,这就是独山岛了。它宛如一颗绚丽的明珠,静静地点缀在独山湾中。它的北面,是凫山山脉中的桃花山、凤凰山……山色湖光岛影,相映相衬,格外美丽。若从湖上望去,在濛濛的湖面上,独山岛极像是正从独山湾中启航的大轮船。那兀凸的船头,那分明的舷的流线,那烟囟,高耸、粗壮,都隐隐可见。大自然的造化真奇妙,岛的极顶高高的树,也正像轮船上的旗杆。

独山岛一带原本不是湖,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当地官吏为讨好上峰,不顾百姓死活,有灾不报。后来新到任了一位叫吕源的县令,此人出身寒门,深知涝灾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他体恤下情,多次上书申报灾情,请减赋税。可上峰却给他扣上“谎报灾情”的罪名,为找到吕源的“罪证”,他们专趁麦收天旱时派员前来实地视察。吕源明知是上峰的诡计,但事已至此,也只好恭迎。不过他心里已有数了。

吕源把上峰官员们领到独山附近低洼地带指着大片明水说:“请大人们看,这都是千顷良田,没收的麦子全被水淹了”。官员们自然不信,非要他亲自下水捞出麦子来。吕源说一声“好”,一步一步向水里趟去……等人们捞出吕源的尸体,从他的靴子里、衣襟里都发现了未成熟的麦穗。原来吕源为证实灾情以保民利,早有所准备,情愿以命相证。官员们见水淹庄稼确是灾情,无话可说只好下令减税赋税。而此时十里作乡的老百姓却都跪在吕源的尸体周围,恸哭为民丧命的吕公。并在独山上建成了“吕公祠”,以为祭祀。由于年代久远,独山上的这座吕公祠现只有遗迹。

独山岛面积5.4平方公里。岛上居住着480余户人家。它东西狭长2公里,南北约1.5公里。从地理上看,它应该是凫山山脉的余脉。如果把凫山山脉延伸到独山湾畔那众多的山头,比作安分守己的弟兄们,那么,使人很容易想到,独山岛一定是一个调皮的小兄弟,不知哪一年,他独自一个,偷偷跑到独山湾来洗澡,贪恋澄蓝明碧的湖水,贪恋艳艳荷莲,贪恋锦翅银鳞……他再出回不去了,只好和哥哥们遥遥相望。不过,他也好自在!每年,澄澄碧波簇拥着他,轻吻着他;片片白帆在他的脚下起舞;荷菱奉上自己的清香,绿苇向他摆动纤纤素手。水鸟围着他绕飞歌唱。大自然好像也格外恩赐于他,他多得了几许的朝霞夕彩,得以脱凡体,添灵秀,去俗污,多空濛。千百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独山倩影”成为微山湖著名风景之一。

独册岛上人家,多是石墙石屋,葱茏的绿树,环绕着幽静的小村。倒影在岛下的水面,泛着墨绿。从村中穿过,顺着崎岖的山路向岛顶攀登,时而辗转迂回,时而陡峭曲折,怪石参差,杂木丛生。登上岛顶,俯首南望,湖面茫茫无际,缀千帆面舸,雾障水气,水天一色,像一幅倒挂的锦锈。岛在锦绣中,湖在锦绣中,帆在锦绣中,船在锦绣中。传说,站在独山岛之巅遥望,湖面有时会倏地出现市井人家,高楼商阜,那当是“湖市蜃楼”了。从岛顶向北望去,山山横亘,岭岭连绵,如巨大屏障,环卫着独山湾。西边呢,岛子绿树掩映,苍翠欲滴;湖面波光涟漪,如覆平镜,大片的苦茳草,宛如覆盖水面的碧绿绸段。东边,桃花山风姿绰约,凤凰山凌空振翅,绿树掩映中,似见高大的伏羲陵台。

独山岛的风景确实是美丽的。从岛上往下望去,两条1.6公里的大坝,缓缓向东北和西北方向蜿蜒伸去。若在朝雾暮霭,混浊,则大坝如长虹,如巨龙,卧波浴水,荡漾耍戏;若在丽天晴日,云淡水清,则大坝如金练耀耀,如玉串明明。映衬的湖光山色格外壮丽。坝南,大湖汪洋澄澈,浩无边际;一条条舟船,宛如宝石粒粒,镶嵌在银盘上。偶有渔歌漾波,余音绕岛,缈缈几无。近岛子的地方,湖水静静地浮动着圆圆荷叶,碧碧苇草。偶然,从岛子的岸边,“小舟撑出柳荫来”,渔夫或荷叉,或持网,荡了双浆,船儿游哉优哉地一径驶向荷草丛中。恬然地没有一点声响。

风光绮丽独山岛,它的历史也是那么悠久;文化也是那么灿烂。这里离古高平郡的治所——两城不远,早在秦汉之际,这里就已经是富庶发达之地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岛上发现了多处古墓群,出土了不少贵重的汉画像石。与岛子遥遥相对的北岸,是古高平山,现叫桃花山。传说桃花山上满是桃林。春月,桃花竞放之时,云蒸霞蔚,红云一山。桃花山上还有桃花洞。据说进山洞,可从邹城峄山之阳的石洞出。当然,这只不过是对此洞幽深的传说。桃花山虽不险峻,但因临湖而立,山水相映,却也十分优美。又兼与独山岛遥遥相望,水中并影,更为难得的佳境。而岛半坡二郎庙院里的石洞上方,大书的“朝阳洞”三字,传说是清乾隆皇帝二次南巡,路过此岛时写下的。岛上还曾有过火神庙和纪念孔夫子周游列国时登临独山岛时所建的孔夫子楼。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古迹现在虽已荡然无存,但登斯岛,听着这美丽动人的传说,面对湖光山色,岂能不发思古之幽情,叹天地之悠悠!在朝阳洞附近,还埋有一处溶洞。据岛上人说,洞深虽只有十数米,但深处有狭缝幽深无底。洞内钟乳石珍奇瑰丽,似壁画五彩斑谰,如雕塑栩栩如生。

在它的偏东北方向八里许,是伏羲陵庙的所在地。庙后有群泉涌出平地,曰:圣母池泉、西龙泉、圣裔泉、六小泉、西六泉、有本泉、小龙泉等。泉水有的像串串珍珠,有的似盛开莲花。群泉成林,蔚为壮观。明清两代,即为名胜。

独山湾是富饶的湾,独山岛是美丽的岛。

伏羲陵

伏羲陵位于两城乡刘庄村西。它北依峥嵘的凤凰山,南抱空明澄碧的独山湖。陵上伏羲庙飞檐凌空,柱础拙古。庙后有“六合泉”、“圣母池泉”,湖光山色相映,环境幽雅秀丽。

伏羲氏,一说即太昊,亦称庖栖,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牧畜,人类得以生息繁衍。相传,我国古代著名的八卦也由他始创。

伏羲即是人类的祖先,死后葬玩于何处?就现在所知,伏羲陵全国有多处,根据有关记载,山阳高平较为可信。如魏晋间医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载:“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十道图》也载“兖州之境太羲陵……”《十三道图》图经载:“单州鱼台县之东北七十里曰辛兴里,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此外,罗泌在《路史·太昊纪》中,宋熙宁十年的石刻,元至治二年吕惟恕所撰之碑文中,都有所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所修《兖州府志》中也记载有“鱼台县伏羲在县东北七十里凫山……”当时两城乡一带属鱼台县境。据上所述,两城之伏羲陵,历史悠久,各代均有所记,应实为伏羲之葬地。但此陵始建于何时,却不详。伏羲陵拜台高筑,长40.5米,宽34.6米,高4.6米。条石砌垒,虽风化剥蚀,但显赫之势不减。至今,祭祀伏羲的古会,每岁古历三月三,年年不断。

陵台上建有伏羲庙。据《魏书·地形志》记载:“高平,二汉属山阳……有洸水、千秋城、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可见在魏时伏羲庙即作为名胜了。唐宋元各代,也皆重修碑刻。据载,伏羲庙原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前有三圣阁,后有女娲殿,另有钟楼、鼓楼、庙门等,周围绕以青石墙围,缀有翠柏苍松。可以想见,伏羲庙鼎盛之时,暮鼓晨钟绕绕,青泉溪流潺潺,秋风啸松柏而折衰草,春阳耀石墙而明旧庙,实为名胜,堪称古迹。由于年久失修,现在伏羲陵台上仅存有伏羲殿了。

伏羲殿为单层悬山式建筑,斗拱结构,六架重梁,鼓状石础。殿顶为黄绿色琉璃瓦,殿内梁、檀、椽、柱上施了彩绘。1995年维修大殿时,在石质内柱上发现4处北宋七年的刻字,这证明大殿框架为宋代建筑,也是目前济宁市最早的庙宇建筑。从微山湖望去,高大巍峨,壮丽非凡,实为浏览胜地。

圣母泉

伏羲庙后200米处,有群泉汇流,群泉东北方向15米处有龙泉圣母庙记碑。碑长方形,圆头,高1.8米,宽1.5米,厚0.30米。碑头为龙珠浮雕,篆额:龙泉圣母庙记。群泉泉池的东面由北至南竖立着4块石碑。其一,中刻:西龙泉;旁刻:接济湖陵城闸,弘治十四年秋上虞张文渊立。其二,仅刻圣裔泉。其三,中刻:西六泉;旁刻:浚出泉简长五里,池周二丈一尺,由独山湖济运,乾隆三十五年五月立。其四,中刻:小龙泉、陆小泉、圣母池泉;旁刻:距两龙前五十步,平地出水,西南流二十里,至桥头新河至南阳闸出水入运;凡阻绝泉流者,照例问发充军,军人犯者调边卫;隆庆五年仲夏吉立;钦差提督河运运兼理泉闸工部都处请使司郎中刘泮立。字均为楷书,阴刻。1956年,微山县人民委员会在此地建群泉水库。

桃花山·桃花洞

桃花山位于独册岛东北约十里处,主峰海拔319米。山上桃树丛生,每到仲春,满山桃花盛开,如云如霞,而此时的独山湾湖水澄碧,波清花红,美不胜收,历来为旅游胜地。

桃花山南坡山腰处有一山洞,叫桃花洞。这个洞谁也没进去过。没人进去的桃花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很早很早以前,桃花山附近住着一个赵员外,这个赵员外为富不仁,远近都知道他不是个好人。他家有个长工叫王二,成年累月为他出苦力。有一年王二得了在病,赵员外看他不能出力了,就把王二拖到山崖上推了下去。

王二被推下山后,被山后上山打柴的一位哑巴姑娘看见了。好心的哑巴姑娘把还有一口气的王二背回了家,喂水喂汤,精心照料。后来二人结成了夫妻。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成家立业的王二高高兴兴上山去打柴,歇息中他突然被一幕奇景惊呆了:一只大癞哈蟆吃了一只大山峰后,这山峰竟咬破了癞蛤蟆的肚皮钻出来飞走了。可怜的癞蛤蟆爬呀爬呀,爬到一块五颜六色的花石头上一磨擦,肚子立刻长好了。王二非常奇异,就把这块石头拣起来揣进了怀里。第二天上山打柴,不小心石头掉在了陡崖上,陡崖内开两扇石门,现在一个宽敞的山洞,里边长满了一排排桃树,红艳艳的桃花,灿如朝霞。这时,桃树丛里走出了三位仙女,她们身着粉红锦裳,面如桃花,艳丽动人。王二进得洞来,见桃下摆着金桌银凳,玉盏玉碗。为首的仙女说:“看你也是受苦人,能来到这里,咱们是前世有缘。既来了就不要走了,和俺姊妹三个一块过吧。别看咱这洞里没什么,不过我会画,你想什么,俺就画什么,画什么,有什么。”王二说:“姑娘,这里再好,也不是俺久留之地,俺家有媳妇,虽然又丑又哑,长得不如您,但她可救过俺的命哩,俺可不敢忘恩负义!”另一位姑娘说:“姐姐,先别说话了,客人也该饿了,你画一桌酒菜咱们吃饭吧。”那个被叫做姐姐的仙女拿起笔,果然画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三位仙女让王二暂住了下来,轮流劝他长留下来,怎奈王二天天念叨他那哑巴媳妇,万辞不肯。转眼三十天过去了,三位仙女看留不下王二,就说:“大哥,你一不忘恩负义,二不嫌贫爱富,你是世上最有良心的人。你实在要走,我们也不强留。桃花洞里有的是宝物,你愿拿什么就拿吧!”王二老实地说:“那可不行,您管了俺不少天的饭了,临走还能再拿您的东西?”三位仙女说:“这样吧,你不拿金银财宝,这落下地的桃花瓣,你就包一包回去吧,也算是俺姊妹仨的心意”。于是王二就用褂子包一包桃花瓣回家了。

王二刚一出洞口,就听“哗啦啦”一声,桃花洞的石门又关上了。出来一看,打柴的绳子和扁担都沤烂了,再到溪边对着溪水一看,自己的头发都白了。原来洞里的三十天就是世界上的三十年啊!他翻山回到家里,见哑巴媳妇已是个老婆娘了。王二顾不上吃饭,一边给哑巴媳妇讲着他的奇遇,一边把褂子里包的花瓣倒出来,谁知一落地都变成了一颗颗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珍珠和玛瑙。他又把那块珍藏的五颜六色的花石头拿出来给哑吧媳妇看,哑巴媳妇在手心里转看了看,放在鼻子下一闻,觉得香,就用舌头舔了舔,忽然高兴地叫起来:“二哥呀,你这是从哪里得来的?”从此哑巴会说话了,而且变得又年轻又俊,真跟仙女差不多。

这事传到了赵员外耳朵里,他带着狗腿子闯进王二家,痛打了王二一顿,抢去了那块五颜六色的花宝石头。

赵员外拿着石头,装着打柴的样子来到陡崖下,用花宝石轻轻一划,果然“哗啦啦”一声古门开了。他贼头贼脑地钻进洞一看,呀,满洞珠光宝气,桃花艳红,珍宝耀眼。三个仙女只当是王二回心转意又回来了呢,一看却是一个一脸贪相的老头子。这个说:“进洞来就瞪着眼乱瞅,准是个贪心鬼!”,那个说:“这么大年纪刚进洞就想动手动脚的,色鬼!”,另一个说:“姐姐呀,快来把这个老东西赶出洞去!”

三个仙女连拉带拽,把赵员外赶出了桃花洞,三个人又嘟起粉嘴,各吹一口仙气,一阵狂风把赵员外吹下悬崖摔死了。

从此,桃花山上的桃花洞,再也没人进去过。

森林公园

位于两城乡的鲁村、两城两山套之间,南界象鼻山,北至北黄山口,西到庙山,东到鸡窝山,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2公里,总面积7016庙。

1963年,开始营造侧柏、刺槐防护林。1964年至1972年,年造林面积均在500亩以上(1966、1967两年造林面积1000亩以上)。为了满足造林的需要,建有固定苗圃15亩,自育苗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又发展经济林100余亩(其中,果园40亩)。1983年,林业资源调查,鲁山林场有侧柏、刺槐等各种林木120万株,总蓄积1.1万立方米。

1990年,鲁山林场分为两个林区,3个护林点,护林员10名,分别实行承包管护。整个林场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的美誉,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仲子庙

在微山湖北部的东岸,绿树掩映的仲浅村中耸立着一座岿然古朴的庙宇,这就是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仲子路修建的仲子庙。

仲子,名由,字子路(公元前542—480年),春秋末年鲁国卞(山东泗水县泉林)人。仲子有兼人之资,尚刚好勇,闻过则喜。孔子见仲了性情勇猛,但缺少文教,便投礼诱之,收为弟子。孔子曾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仲子为孔子赶过车,作过侍卫,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为了仲子的前程,让他寻求仁途,仲子不愿离开孔子,直到16岁时才离开孔子到卫国任大夫。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三月卫国发生变乱,仲子在鏖战中帽子被打掉,从军齐上,剁为肉泥,卒年63岁。孔子闻知卫国变乱,料到仲子性命难保。待闻讯仲子被剁成为肉泥,痛哭一场,自此再不再食肉酱。直到今天,仲浅村周围的村落还有大年初一第一顿饺子不食,肉馅的传统风俗。

仲子原籍泗水,其后胤因避战事迁至微山县鲁桥,《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玡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布于许多省份,北至黑龙江讷河也有仲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贺知止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列,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汉永平十五年明帝东巡至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便是仲子享受皇帝祭祀的开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仲子为卫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二年追封为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仲庙历宋、明、清多次修复,留下许多重修仲庙的碑记。现在的仲庙是明代建筑风貌。庙院占地30亩,因为仲浅村中有运河自北向南穿过,庙门便向东而建。大殿5间,单层歇山式,单华拱,6铺座,殿内通天木柱8根,重梁起架,9檀,双层木椽,飞檐上升兽头,庙瓦为绿色琉璃瓦。大殿宽18米,深12.5米,高18米。大殿前有穿堂3间,悬山式,四梁八柱,五檀,方椽,灰色、泥质筒瓦,穿堂高6米。大殿后有寝殿,直山式,斜檐,3间两层,木楼梯,高12米,南北庑,各5间,硬山式,高6米。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沿运河南巡,登岸拜谒仲庙,御书“圣门之哲”、“克绍家声”石匾。石匾分别嵌于北庑和南庑的墙壁上。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颁赐“圣道乾城”匾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帝下江南途中,登岸拜谒仲庙,钦赐“三德达身修勇故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木联及“贤诣升堂”匾额,并赐大铁香炉一个。南北庑四壁上镶嵌着明、清碑刻,皆是官员名士拜谒仲庙时留下的手迹、题词、诗文。最精致的一块碑刻是南宋高宗皇帝赞仲子的一首四言诗,文字篆书,文曰:“宋高宗皇帝御制赞,斗堂惟先,千年惟权,陵替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诗文下部阴刻仲子像,衣着朝服,双手持笏。此碑为明嘉靖年间刻制。

仲子庙原有庙门,木、石碑坊,庙院周围曾建有几座小祠堂。庙南边所存翰林院,建筑尚完好。庙内现存乾隆御书木联,书体为“馆阁体”,印章为“乾隆之宝”。还残留一铁香炉及石碑38块。寝殿内尚有清嘉庆年间的石碑,记载仲氏因辟避战乱由卞迁来的经过及重修仲庙的经过。大殿脊檀上订有一长木条,上书“重修仲子庙时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三月上浣□□□□六十七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贻熙立”。1984年省文物部门拨款十万元,由曲阜古建队施工大修,增设了围墙、月台,重修了穿堂。现今,仲子庙以庄重古朴的明代建筑风貌岿然屹立于微山湖畔的仲浅村。

汉画像石

两城,东汉时是山阳郡高平县治所,与刘邦故乡沛县接壤,亦属帝王之乡,居住着许多官僚、富豪之家。两城一带又是丘陵地带,古人墓葬讲究地势高峻,有好风水,“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一些官僚贵族使便来这风水宝地选择墓地。两城山盛产青石,为建造画像石墓提供了优良的石料。这便是两城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和自然条件。

两城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地两城山下的东单、西单、鲁村、南薄、北薄几个村庄,1953年运往曲阜17石,日本侵略者曾掠走3石,县文管所现收藏58石。

两城画像石的内容多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拜谒、捕鱼、车骑行列、讲经、乐舞、杂技、建筑物等,也有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神话人物故事。

山东汉画像石出土量近3000块,其中有铭文和题款的仅有22石,两城山就出圭了7块:永建五年、永和元年、永和二年和永和四年石刻等。

永建五年石刻和永和二年石刻已留存曲阜孔庙。永和四年石刻现存县文管所,石长104厘米,宽67厘米,铭文共88字,隶体,刻在画面两旁,画面是一厅堂,垂幔,内男女主人端坐,左立2侍女,右4人持笏躬立,男主人面部最大,女侍面部最小,屋顶上左右立大凤鸟和6只小凤鸟,两个羽作戏凤鸟状,大凤鸟尾部各有一只猴子玩耍。

较为珍贵的还有“西王母画像石”,长56.5厘米,宽67厘米,西王母袖手端坐中间,神态端庄,冠上卧一鸟,双肩展出卷云,两侧一男一女执便面,男女各有鸟尾,西王母下体作二蛇尾交盘,二尾端各连一只小鸟,鸟头对视。西王母右肩上部隶书阴刻“西王母”3字。

有的画像石内容与墓中的死者生前生活有关联,如“胡将军”一石,上刻着一个深目高鼻、头戴尖盔的将军正飞马追逐匈奴败兵。胡汉鏖战,刀枪并举,画石上层饰以犬逐鹿奔,将军的肩部位置阴刻“胡将军”3字。据此,可推断墓主人生前参加过对匈奴的战争,并有一定功勋。

两城画像石艺术风格独特,它属于浮雕,但一般不将石面磨光,而是在凿平而未磨平的较粗的石面上雕刻的,物像轮廓线外减地,人物相对凸起,呈浮雕状,地磨平,人和兽的面部一般也是磨平的,再用阴线刻五官。余白适中,平面和糙面的强烈对比,表现了不同物像的不同质感,画面形成凸凹、精细化的对比,求得粗犷、明快、古朴、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画面构图上,分层分格,手法多样,主题突出且与辅题互相呼应,相得益彰。1985年9月,山东大学的教授陪同美国、日本的历史专家来微山县考察画像石时,在这些稀世珍宝前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里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故事情节凄美感用力,绕人心肠,故事内容响彻东方,震撼世界,被西方盛赞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山伯与祝英台用他们的豆蔻年华演绎了人间最真诚、最美好的爱情绝唱,因而,从古至今便激发了无数痴情的文人去寻觅这对美好情侣的安葬之地,但最终这对以情殉生的青年男女到底魂落何处,一直延续成千古之谜。时至今日,全国仍有十多个地区有梁祝墓地及相关纪念标志,但真正能拿出确凿证据的地区一个也没有。

直到2002年10月27日,梁祝合葬墓地才被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考证揭开,那就是微山县马坡乡马坡村马坡人祖祖辈辈称为“梁家林”的地方,发现了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

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

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坐落在马坡乡政府驻地马坡村南,东临古老的泗河,西临现代的济微公路。根据济宁市文物局反复勘探,梁祝墓地占地60亩。分布情况为:梁祝庙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林墙、林门、守林房、供香桌一应俱全。

梁祝墓地历史上荒芜阴森,留下了很多神奇的传说。梁祝墓西一里地有个周庄,庄里有位周老太太,公公去世。那年发大水,周庄一带一片汪洋,唯有“梁家林”那片没有水。周太太的公公死于夏天,天气热,尸体放不住,但又没地方埋,所以周家就决定用小船载着周老太太公公的尸体借埋到“梁家林”去。周老太太进门后,婆婆要领着她去“梁家林”给公公上坟。那时候,她就觉得“梁家林”里草多、花多,蝴蝶多,多得直朝她穿的花衣裳上落,连人也不怕。

1957年清明,周老太太随婆婆去“梁家林”给公公烧纸去,快到“梁家林”时就看见“梁家林”里起了一片蝴蝶上了天,得有关亩多地一片那么大。当时周老太太很害怕。婆婆说:不要怕,这是蝴蝶子搬家,“梁家林”今年得犯灾。

过了几天,马坡一带风起云涌,一连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下得沟满河平,果然“梁家林”被大水淹没了。

梁祝墓记碑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关注梁祝、研究梁祝至少有16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关于梁祝二人的住处及文化发源,都是人云亦云,但是,谜团早晚都有被揭开的时候。2002年10月27日记载梁祝身世的墓记碑,在微山县马坡村南“梁家林”里破土而出。

梁祝墓记碑为圆头碑,高1.84米,宽0.84米,碑头雕龙画凤,活灵活现,周边用合云雕镶,上刻楷书文字26行,正文758字,全文841字,碑文如下:

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林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微 山 湖 尹山湖
外纪二氏出处费详。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情,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拖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兹岁久,松楸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尹子所不堪。矧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正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起幸欤?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在副都御史,奉敕

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圯,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以奉禄,近有功于阙里,书以奉名,授今兹托无用其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僚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始于十年己亥冬,终于今岁丙子春。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之本末,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降哀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舆之倩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千载之下。伊谁与欤?忠臣力也,忠臣谁欤?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

岳锷 林户符孜

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日立

石匠 梁圭

经专家反复鉴证,此碑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明王朝重修梁祝墓时所立的墓记碑,立碑人是明正德皇帝的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

经专家考证,此碑是中国唯一记述梁祝故事入籍地的一块碑,也是中国研究梁祝文化唯一的最可信、最宝贵的证据资料。

梁祝墓记碑详细记述了梁山伯、祝英台、马文才的籍地。祝英台为济宁九曲村人,经专家考证为微山县马坡乡人九曲村人,马文才为西庄村人,经考证西庄村现为微山县马坡乡西庄,梁山伯为邹邑西人,经反复考证,梁山伯为古茅城人,即微山县两城西村人。

梁山伯祝英台记碑是史志性的手法记述了祝梁二人去峄山读书,同窗产生爱慕之情,直至思慕而终的故事内容。

三姓后裔今何在

根据族谱记载,祝氏后裔在明代晚期,因坐落在九曲村边泗河决口,祝氏后裔全部迁至西北五公里的岔河居住,现后裔人口已逾三千多人。

马氏后裔绝大部分都在当地居住,现后裔人口已达五千余人。马坡是马氏后裔的集中地。

梁氏后裔依然居两城村西一带,梁祝墓地一直是他们祖先茔地,直到解放后50年代初,两城梁氏遇年节还要到马坡“梁家林”祭拜。其后裔人口二千多人。

祝、马禁婚的风俗

无论是接触所有的祝马后裔,还是翻阅上下几百年的双姓放谱,那结论都是一样的,祝家没有马姓的媳妇,马家也没有祝姓的配偶。据双方族中长辈解释,祝马不结亲是祖传的规矩,祝家说英台先祖宁死不到马家去,说明祝家与马家犯克不能通婚,马家说马家到祝家娶亲落了个人财两空,让马家的祖先受到了奇耻,刻骨铭心,不与祝家来往。不仅如此,从古至今祝马两家还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禁说梁祝书,禁唱梁祝戏,禁谈梁祝事。特别是在解放前,一些民间艺术因为说唱梁祝,都被砸过摊子,挨过打。不过事情也没有绝对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马家曾开过一次口子。那就是1959年,为了宣传新婚姻法,各地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当时是马坡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找到了马坡村支部书记说有一项政治任务,宣传婚姻尖,要演梁祝戏。马家全体党员开会表决,同意接受,但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离马家祠堂2里以去演。当时的戏班也很聪明,当场对戏曲内容作了删改,把戏中马文才这个人物删掉了。

与梁祝有关的地名来历

马坡之所以叫马坡,说是很久很以前马坡北边西庄村有个姓马的大财主,以养马为主,他家的马每天都要到南边坡上吃草,时间长了,放马的地方就叫了马坡。

马店村的来历。马财主家的马多车也多,所以就在村子西南专门建了一个马车店,白天马到坡上吃草,晚上就将马赶到马店去。所以,马坡北边二里地有个村庄叫马店,传说马财主的马财主的马车店起了大火,从此,马家开始迁居。直到现在,马店村地下1米至5米处,都能挖出1米多厚的草木灰积层及一些烧焦的兽骨。

两下店的来历。两下店坐落在峄山脚下,是邹城市峄山镇政府所在地。两下店之所以叫两下店,来历就是梁山伯祝英台去峄山求学的时候要住在那里,店主给二人安排了一间房住宿,可祝英台初次与男人同宿,十分害羞,非让店主一人给安排一间房住不可,店主十分纳闷,所以便将二人下店的事当成了稀罕故事传了出去。从此,便有了两下店之说。

人 物

张允峙(1920-1943),原名张参。山东省峄县四区马家山村人(现属微山县)。

1920年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

1936年进兖州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失学在家。

1938年到岸堤干部学校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随即任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指导员。峄县三区区委书记。

1940年底,任峄县县委组织部长。

1942年运北工委成立,他任工委委员。文峰游击大队成立,他兼任大队副政委。曹庄区委成立,他任区委书记。

1943年5月,由于敌特告密,拂晓,敌人包围了沙路口,我文峰游击队一部全体人员在张允峙指挥下,与数十倍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无援,除一人重伤生还外,均壮烈殉国。张允峙牺牲时年仅23岁。[1]

少康,大禹的重孙相之子。相继位以后,有穷国王后羿和寒国谗臣寒浞先后篡夺夏代政权。帝相被逐出都城,依附同姓诸侯斟灌氏(今河南商丘北)、斟寻氏。后来,寒浞指使其子浇灭二斟,杀帝相。这时,相妻后缗已孕,为保夏后,臣奴们把后缗所居之室的墙壁挖了一个洞,协助后缗逃奔娘家有仍国(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不久便生了少康。

后缗把报仇雪恨、复国兴邦的希望寄托在少康身上,倾尽心血培养少康。有仍是个小国,没有人把少康当成公子王孙看待,少康也和普通孩子一样,参加军事训练和劳动,没有半点特殊。少康稳重,做事任劳任怨,有条有理,有仍国君很器重他。少康长大后,有仍国君让他去当“牧正”,管理有仍国的畜牧。

少康发明了高粱制酒术。《中国历代帝王志》载:“传说少康初作秫酒,表明夏代少康时期,已开始用高粱制酒。”《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称:“古者少康初作秫酒。少康即杜康也。”今禹州市东南五公里之杜岗地,清代以前就叫杜康村。村内有寺,寺内有一古井,水清洌甘甜,用以作酒,味醇美。20世纪60年代曾从该井挖出石碑一块。碑文表明,该寺创建于西魏,即南北朝时期,约为公元535年至550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该村即有造酒作坊。因此被认为是杜康造酒的创始地。

寒浞父子灭了斟灌、斟寻,杀死了夏后相,认为夏氏已经断绝。没料到十几年后,有人告诉寒浞的儿子过浇(其实是后羿的遗腹子),说有仍国的年轻牧正就是夏后相的遗腹子。过浇便派臣子椒去有仍国质询。人未派出,在有仍山居住的夏人就跑来给少康送信,又报告了有仍国君。有仍国君立刻召集大臣商议,都觉得自己国小力薄,很难对付过浇。如抗拒不交,必然国破家亡,要是交出,少康必无活命。正在为难时,少康找来,说:“这事不难对付,我听母亲说,帝丘失陷时,城里到处是寒浞的人马,宫中火光四起,杀声震天。若非上天保佑,一个身怀有孕的弱女子是绝对逃不出来的。只要您一口咬定没有此人,那使臣是会相信的。”有仍君臣觉得少康的话有道理,便让少康逃走,然后去应付椒。椒回国将此事说给浇,浇就不再追究。

少康逃出有仍以后,到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县)。一则因为有虞氏也是夷人部落,不为寒浞、过浇猜疑;二则因为有虞氏对夷人后羿,寒浞的强暴一贯不满;三则因为有虞氏是帝舜的后代,大禹生前对其不薄,逃到这里比较保险。

有虞国君名思,有先人帝舜的风度。他一见少康年轻英俊,气度不凡,产生了爱慕之心,把少康收留在宫中担任“庖正”。后来又将两个女儿——大姚、二姚嫁给他,让他们住在纶邑(今禹州城西北康城)。那里西有嵩岳,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良好,有地十方里可种庄稼,有户五百(一说万人)归他管理,从此少康有了存身的地方。

少康把这块土地作为基业,布施仁政,抚恤百姓,发展生产,修武练兵,逐步扩大势力,以图早日恢复夏朝。农闲时教青壮年学文修礼,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附近民众来归顺者络绎不绝。一些对寒浞不满的部落,也向他靠近。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少康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当年,帝丘失陷时,夏后相的亲信大臣伯靡率人逃奔到同姓部落有鬲氏(今山东省德州市北)。在此安抚百姓,壮大实力。陆续将被寒浞灭掉的斟灌、斟寻的遗民又招纳在一起,等待复国机会。当听到少康招募夏众的消息后,就派人去联系。少康得到伯靡这支强大的队伍,心中十分高兴,又把平时串联的国家结合在一起,决定采用“擒贼先擒王”的办法,先把寒浞灭掉,于是命伯靡率领大军直取寒浞。

伯靡手下的兵将,多是从帝丘和斟灌、斟寻那里逃出来的夏民,他们把国破家亡的仇恨在胸中埋藏了三十多年,人人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以仁义之师,伐暴虐之国,队伍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很快就把寒浞捉获了。少康把伯靡迎回了夏故都,收抚被寒浞灭掉的部落,举用这些部落的遗民。原来依附寒浞的小国,见到少康贤明慈善,也都转过来归附少康,成了少康的支持者。寒浞被活捉后,过浇也被少康命汝艾杀死。汝艾的捷报传到都城,少康又命自己的儿子季杼攻取戈艺,戈艺重伤被虏获。

少康除掉寒浞、过浇和戈艺后,“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均台,视九鼎,扫诸陵,诏告天下诸侯。豫、冀、青、兖、雍等数州诸侯闻之皆来推戴少康,时在辛巳年冬,少康已四十岁。次年元月一日继夏王位。夏朝被灭四十年后,少康终于又坐钧台而朝诸侯,遂开夏朝中兴之首,史称“少康中兴”。少康在位二十一年,他专心致志于华夏内部的团结和农业生产发展,使天下得到安定。唐初大臣虞世南与太宗李世民论及古今政体时说:“历代中兴之言,以少康为冠。”少康死后,其子季杼继承王位,先把都城迁到原(河南濮阳),四年后,又从原迁到商丘。住在泗水、淮水一带的“九夷”部族先后都对夏称臣。

微子,名启,殷商第二十九代王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微是其封国,子是其爵位,故称微子。微子的母亲原是帝乙的妾,待立为王后又生“辛”(即纣王)。先,帝乙和后都认为微子启贤明,可继承王位。太史却认为“有妻子不可立妾子”,故帝乙死后由纣继位。纣执政后,暴虐无道,沉湎酒色。听信费仲、妲己之谗言,铸造炮烙等酷刑残害忠良,建造鹿台、肉林酒池寻欢作乐,荒废朝政,国势颓败。微子数谏不听,愤而出走。

微子出走后不久,周武王兴兵伐纣灭殷,微子携祭器归周,陈述纣王无道而先王无罪。周武王闻其贤名,乃赦微子,复其爵位。

周灭商后,封纣子武庚于邶接续殷祀。武王死,周成王即位,被封于商都附近的管叔、霍叔、蔡叔(史称三监)勾结武庚及其他诸侯国发动叛乱。周公旦(武王之弟)奉成王命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诛杀武庚。遂封微子启于宋地,以续殷后,并晋爵为上公,称宾王。让其祭祀商祖,以安抚殷商遗民,世人仍以微子称之。至此,微子便成了春秋时宋国的始祖,故亦有宋微子之说。

微子封于宋国后,励精图治,使宋国一度强盛起来,到宋襄公时已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于微山岛古属宋地,环境幽静,微子死后,葬于此地制高点上,后称微山。相传曾有凤凰落此,故当地人称凤凰台。微山岛、微山湖、微山县均因微子而得名。

微子墓坟茔高大,古木参天,占地数十亩。墓前竖有历代石碑七块,其中最早的一块系汉代名相匡衡所立,主碑文“殷微子墓”四个大字,为南昌尉梅福篆写。侍中般伯题额 “仁参箕比”,语出《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墓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夷,字子鱼,春秋时宋国人,微子的十四世孙,宋襄公的庶兄,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左传》中有《子鱼论战》。公元前652年冬,宋桓公病危时,襄公曾请求让君位于目夷,但目夷坚辞不受。宋桓公死,宋襄公继位,目夷为大司马,主管国家政务。目夷治国有方,使宋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后,与曹、邾两个小国盟于曹南(今山东省曹县南)。同时,又把滕国国君滕宣公抓了起来。更甚者,宋襄公为使东夷各国归附自己,令邾文公以国的国君为人祭,祭于睢水之上。目夷多次劝告,襄公不听。同年秋天,宋襄公因曹国不服从自己,兴兵围讨,目夷复又劝谏,襄公还是不听。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春,宋襄公与齐、楚盟于鹿上(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南),要求楚人承认宋国的盟主地位。楚王表面上答应,却背地里谋划,加害宋襄公。目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再一次劝谏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目夷的劝谏。秋,宋襄公与楚、陈、蔡、郑、许、曹会于盂(今河南省睢县盂亭)。之前,目夷建议宋襄公:“楚乃蛮夷之国,强而无义,希望您能以‘兵车之会’前往。”襄公说:“不行。我同楚王以‘乘车之会’相约,怎么能出尔反尔﹖”仍按乘车之会前往。楚王暗伏兵车,拘执了宋襄公并兴兵伐宋。宋襄公向目夷说:“你赶快回去守住国家吧,今后的宋国就是你的了。我当初不听你的话,以致于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目夷故意说:“您就不要谈国家了,宋国本来就是臣下的宋国。”目夷立即回国组织守城。楚人兵临城下,对守城的目夷说:“你不把宋国交给我们,就杀死你们的国君。”目夷早已知道楚人的目的:以宋襄公作人质,要挟宋国投降。便高声回答说:“赖社稷的神灵,宋国已另立新君了。”楚人认识到即使杀了宋襄公,也得不到宋国,还会留下恶名声,不久便把宋襄公放了。目夷把国君的位置还给了宋襄公。目夷之贤,时人无不称道。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十一月,宋楚两国爆发了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北)之战。宋军已在岸边列好了阵势,楚军渡河,当楚军半渡时,目夷说:“楚军兵力强,而我军人数少,应乘楚军还没渡过泓水时,就向楚军袭击。”宋襄公说:“寡人不能乘人之危!”按兵不动。当楚军渡河完毕,尚在列阵之时,目夷又请求进击楚军,宋襄公还是说:“不行,我不能乘人之危。”等楚军列阵已毕,宋襄公方下令向楚军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了重伤。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襄公因箭伤恶化死亡,目夷对宋国失去了信心,因仰慕先贤微子,便来此隐居,死后葬于微子墓东2.5公里的山头上。

目夷君墓坐落在目夷园内,环境幽静,苍松翠柏掩映。墓前有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所立石碑一幢,正面阴刻篆字“宋贤目夷君墓”,左下角落款“徐州知州傅尧俞立”。碑体长方形抹角,高2.3米,宽0.9米,厚0.4米。此墓是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子(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邹国(今微山湖东畔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三岁丧父,全靠其母仉氏教养。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起初,他家居邹城(今邹城市)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遂迁居至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孟子受环境影响,又模仿商人的样子。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又把家迁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孟子于是嬉戏“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处真可以居吾子矣。”这就是“择邻三迁”的故事。最初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

这就是“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子15岁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门下。学成后居邹为士,收徒讲学。当时诸侯混战、七雄争霸,孟子怀着“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但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政伐为贤”,因而对于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齐)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他各国也都未采纳。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65岁,其政治抱负仍然没有实现,只好停止20多年的游说生涯,退居邹国,从事教学与著述。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的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唯心史观。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品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作用。

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西汉开国皇帝。秦朝泗水郡沛县(今微山湖畔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逝世。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时韩人,姬姓,出身韩国贵族,其祖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立誓报国仇。秦29年春,秦始皇东巡至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车辇仪仗路过时,张良聘求的一名大力士从草丛中抛出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袭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椎秦失败。张良为避

其祸,遂逃匿下邳。广交四方豪杰,寻求复国之道。

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沂水大桥遇仙翁黄石公。老人故意失履桥下,令张良三次纳履,复三次约会以视其胸志,观其人品,终传授《太公兵法》。张良得书细心研读,始悟行刺乃匹夫之勇,遂聚众反秦。后在留城与刘邦义军相会,成为汉高祖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南征北战,终于灭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为汉初“三杰”之一。汉六年正月大封功臣。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令自择齐地三万户受封,但张良坚辞不受。后高祖执意要封,张良表示:侯独愿封留。刘邦遂被封为“留城侯”。

张良不为名利爵位所动,功成不居,激流勇退,晚年过着隐居生活。死后,谥“文成侯”,葬于封地留城的微山之上。张良墓高15米,直径约百米,下方上圆,呈典型的汉墓型制。墓前竖有清康熙二年所立石碑一块,主碑文“汉留侯张良墓”。该墓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表,字景升,是鲁王的后裔,东汉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少年时跟同乡王粲的祖父王畅学习。从学3年,返回故里,与同乡张俭等人友好,常在一起议论时政,抨击朝廷的腐败。当时,他和张俭等8位名士被反对宦官集团的进步人士尊称为“八俊”“八顾”或“八及”,与张隐等人号称“八交”,与范滂等8人合称“八友”。他和名士们互相标榜气节,激励斗志,成为当时颇俱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后因张俭控告宦官侯览,遭到迫害,刘表也受到株连,在外逃亡10余年。“党锢”之祸解除后,刘表被大将军何进举荐为“北军中侯”。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诏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为了治理荆州,特聘南郡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谋士,并向他们问计。蒯良说:“众不附者,仁不足;附而不治,义不足;若行仁义之道,百姓归之如水之趋下。”刘表遂纳之。

献帝建安元年(196年),骠骑大将军张济自关中进南阳,引兵入荆州界,因攻穰城中流箭而亡,荆州官属皆来祝贺。刘表说:“济以穷而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急忙使人收纳其众,众闻皆喜,遂降。表又遣使者招张济之侄张绣,使绣屯兵南阳为北境藩篱。建安三年(198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等郡叛刘表。表遣兵围攻,平定后,收零陵、桂阳。至此,荆州辖9郡,“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一大割据势力,和曹操、袁绍相抗衡。刘表治理荆州,政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割据的年代里,荆州是一个难得安定的地方,关西、兖州、豫州等地学者文士来归者如流,“盖千数”。刘表对这些远来投奔的学士们,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还利用他们的才能,发展学校,传授儒术。随着势力的增强,被朝廷任命为镇南将军、封成武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自率兵征刘表,兵刚至境域边界,刘表因疽发于背而亡。刘表毕竟非霸王之才,既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更缺乏称霸天下的远见和胆略,只是一味的静观时变,在诸侯相争的夹逢中以求自保。此外,名士出身的刘表虽然对广大学者名士以厚礼相待,但是对有真才实学和非凡才智的司马徽、诸葛亮等名士却不能识才重用。这一切都决定了刘表不能担负复兴汉室的重任,也是导致刘表家族迅速衰落的原因。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出身官吏世家,祖父王畅,父王谦,为大将军长史。王粲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著称。有一次,王粲与好友一同游玩,发现了一块古石碑,上书春秋时的一个故事。众人看后,继续前行,有人提出相互比试下谁能将碑文背出,王粲首当其冲,全背下来。回去再看时,竟一个字也没错。还有一次,众学子下棋,不小心将棋盘碰倒,王粲在场,一会儿就将棋子全部摆好。众人不信,又搬来棋盘,随便放下棋子,只让王粲看了一眼,就用布盖住,让王粲在另一个空棋盘上放棋子。王粲不一会儿就把棋子摆好了。众人将布掀开,竟一模一样。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随迁长安。在长安时,王粲去拜谒左中郎将蔡邕。蔡闻王粲倒穿鞋子,跑出迎接。宾客皆感惊奇。蔡邕介绍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仅17岁的王粲经司徒的举荐,诏命拜授为黄门侍郎。王粲感到长安混乱,未奉诏就职,遂与族兄王凯,一起到荆州依附于同乡刘表。刘表知是老师的孙子来投,以厚礼接待,并妥善安置。但他视粲体弱矮小,没有重用。待曹操率兵攻刘表时,刘表因疽发于背而卒。王粲劝刘表之子刘琮说:“将军能听粲计,卷甲倒戈,应天顺命,以归曹公,必获重用,保己全宗,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刘琮纳其言,举州归降曹操。操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琮举荐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当时,曹操置酒于汉水边,粲举杯祝贺,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操大喜,又迁粲为军谋祭酒。后曹操为魏王,即拜王粲为侍中,凡规划朝中兴国大计,粲必参与。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出兵伐东吴。二十二年春,王粲在征途中病卒,时年41岁。

在“建安七子”中,曹丕当时是文坛领袖,与“建安七子”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虽然曹丕官位显赫,但他与“建安七子”在一起仍以文人的身份出现。“行则连兴,止则接席。”“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最富才华,也很诙谐幽默。他高兴的时候,喜欢学驴叫,常引得大家捧腹不已。王粲突然死于瘟疫,消息传来,整个建安文坛被震动了,曹丕更是不胜伤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后,在王粲墓前,曹丕说道:“仲宣(王粲的字)平日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送他入土为安吧!”随即学起驴叫来。随同曹丕前来吊唁的才子们也一起学起了驴叫,于是,王粲墓前响起了一片“驴叫”声。这在中国文坛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徐幹)所形成的文风被称为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繁盛时期,作家迭出,作品繁盛。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

王粲号称“七子”之首,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尤擅长辞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等是他赋中的精品。著名的《七哀诗》深刻地反映了汉末人民的离乱之苦,也反映了他对动乱、割据的憎恶。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名声最高,《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0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亡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魏晋医学家。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幼时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荆州襄阳,投奔同族人王粲、王凯,得到同乡刘表的关怀。

王叔和幼有大志,聪慧好学,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知识渊博,通古达今。刘表病逝,王氏兄弟归顺了曹操。王叔和目睹战争和疾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立志学医,以解万民之苦。从此,他屡走南阳,学习张仲景的医道,探求张伯祖的验方。两三年后,王叔和便行医于襄阳一带,时人称之为“神医”。

魏正始初年,为御医。正始中,迁为太医令,掌管朝廷医政。王叔和“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珍切,洞识养生之道。”(唐·甘伯《名医传》)王氏著有《脉经》10卷,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曾整理编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著有《脉决图要》6卷,《脉赋》1卷,《脉决发蒙》3卷,《论病》6卷等。王叔和以年老辞官乔寓襄阳。晋太康元年(280年),王叔和病故于襄阳,终年79岁,葬于岘山之麓(民国《麻城县志》。又说,其墓在今之麻城县青龙尾,居城南30里处)。

王叔和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编纂。他总结脉学,编纂《脉经》,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前朝医学名著及先朝名医的有关文献,结合自身的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仲长统 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汉末唯物主义哲学家,进步思想家。仲长统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后被尚书令荀举荐为尚书郎,并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

仲长统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皇亲国戚、宦官、豪门大族和以商业、高利贷起家的大地主,形成了庞大的豪强地主集团,他们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搜刮民财,造成地主阶级同广大劳动人民的严重对立。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灭在旦夕。仲长统著《昌言》,凡34篇,10余万言,以泄义愤。不过大已散佚,部分保存于《后汉书·仲长统传》《群书治要》以及《齐民要术》等书中。

仲长统在政治思想方面,与当时流行的神权政治理论相对立,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国家兴亡和社会治乱取决于“人事”,而不在于“天道”,主张废除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联合执政体制,恢复西汉时实行的丞相执政制度,认为“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他对于外戚擅权尤加谴责,提出人君不可与掌权的大臣结为婚姻关系,已经结为婚姻关系者,就不要任用他掌权执政。

仲长统在思想中虽说有唯心主义的糟粕,但唯物主义思想和进步主张是他思想的基础方面。他以“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唯物主义,批判了两汉时期宗教神学的喧闹,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魏应 魏应(?~约90年),字君伯,今文经学家,东汉任城(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人。魏应自幼勤奋好学,尤好钻研先秦诸子的书籍。为了静心研究学问,闭门谢客,不结交朋友与官吏,专心攻读经书。

建武初年,经地方推荐,魏应在郡里当一名小吏,而后又被推举为明经博士、济阴王文学博士。因病去职后,“教授山泽中”,跟应从学者达数百人。永平初年被征授为朝中博士,开始在太学教授今文经学。由于他学问精深,讲解经书能够由浅入深,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故应每至授课时,总是座无虚席,听讲学生注册者达数千人,后升侍中。永平十三年(公元75年),官拜光禄大夫。

魏应一面授学,一面加深研究今文经学,造诣很深。为了维护东汉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前官方提倡的今文经学进行了全面整理,将今文经学中出现的章句繁琐、歧异叠出的地方,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和谶讳作为立论根据,加以系统化、完整化、神圣化。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传到朝廷,深得汉章帝的赞赏。为了探讨今文经学的精微,章帝几次请魏应到宫中长谈,这些谈论对章帝“正经义”的决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建初四年(79年),章帝亲自主持,召集全国名儒学者在洛阳白虎观内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经文讨论会,主要讨论“五经同异”,使诸儒共正经义。章帝命魏应以“儒学大师”的身份参加了大会,又当着群儒的面对魏应就今文经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论难”的策问。魏应对答如流,博得了章帝的赞赏和群儒们的折服。章帝在这次会议上,正式肯定了今文经学。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被班固整理成书,命为《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或《白虎通义》),使儒学独尊的地位通过政治权利最后确定下来。建初五年(公元80年),魏应出任上党郡太守,后拜骑都尉,卒于任上。

姜肱(96 ~173年),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今微山县夏镇戚城街)人。东汉末年与徐稚等五人为海内著名的“五处士”。他出身于世家名族。祖父曾任豫章郡太守,父亲曾任任城国相。姜肱与两个弟弟仲海、季江,都以孝行而著名。兄弟3人相亲相爱,同被而寝。

姜肱幼年,聪慧过人,酷爱读书,加之家庭的严格教养,使之成为博通 《五经》、兼明星纬的名流学士。远方前来就学者,达三千余人。姜肱恶时政,屡召不至。桓帝延嘉二年(159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辟荐徐稚、姜肱为官。桓帝为收众心,派大臣去征聘,被姜肱谢绝。桓帝又诏命彭城郡派画工画姜肱的形象,以示褒扬。姜肱故意卧于深阁中,以被蒙面,说得了眼睛昏花病,不能出室,画工不得见而归。

桓帝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刘宏即位,是为灵帝。灵帝即位后,宦官曹节等人把持朝纲。为掩人耳目,诏征天下名士为官,遂奏明灵帝征诏姜肱为太守。姜肱得诏后与朋友说:“我以虚获实,遂藉其声价。明皇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更何必为官?”于是他离家出走,隐身于东海之滨。之后,灵帝又亲下诏拜姜肱为太中大夫。姜肱叫家人对来使说:“久病就医。”遂改换行装,从小道逃走,于青州地界,以算命为生,经历数年始返故里。灵帝衰平二年(173年)在家去世,享年77岁。弟子刘操等追慕姜肱德行,共刊石颂之。

张俭(115~198年),字元节,东汉山阳高平 (今微山县两城)人。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山阳郡 (治昌邑,今金乡县西北)太守翟超慕张俭之名,征俭为东部督邮。张俭知超为官清正,遂赴任。张俭在郡内防东县 (今金乡县西南)巡察时,发现侯览及其母在乡里横行不法,残害百姓。于是愤而上书,弹勃侯览及其母的不法行为。不料送给皇帝的奏章,落到侯览手中。此时,山阳郡太守翟超,已依法没收了侯览的家产。张俭手下人朱并,因品行不端,被张俭轰走,朱并投靠了侯览。侯览指使朱并上书告发张俭,说他同乡24人分别号属 “八俊”“八顾”“八及”党人。张俭是“八俊”之一,刘表是 “八顾”之一,还有“八及”,共结一党,不但毁谤朝廷,而且还刻石筑坛,私立名号,企图造反。张俭是一党之首,为统帅。中常侍曹节也趁机嘱咐几个心腹,一起奏说长乐少府李鹰、山阳太守翟超、太尉椽范谤、任城国相刘儒等百余人,都是党人,于是灵帝下诏逮捕杀害了李盾、范谤、翟超等百余人,被禁者六七百人。郡国官吏捉拿张俭,张俭到处躲藏,以致有好几家因为收留他而遭了横祸。后来张俭躲到好友孔褒家里,适值孔褒不在家,孔褒弟弟孔融 (十六岁)把俭收留下来并殷勤招待。几天后,官府闻讯来抓张俭,俭已经走了。鲁郡官吏把孔褒母子3人逮去。母子3人争着承担罪名,弄得郡官没法判决,只好上书请示。诏书下来,把孔褒定了罪,孔融也因此出了名。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为了镇压义军,灵帝下诏大赦党人,张俭才回到家乡。这时,大将军、三公皆举荐张俭为官,被他一一谢绝,汉灵帝又征拜俭为少府,亦未就任。献帝初,百姓饥荒,张俭倾尽家财,救济百姓。建安初,献帝下诏征俭为卫尉,不得已而赴任。年83岁,卒于许昌。

王弼 (226~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三国魏玄学家。出身世族,“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他对老子思想有精深地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未弱冠,即为《老子》作注。其时何晏,亦为《老子》作注。其注甫成,闻弼已注《老子》,亲至弼处,遍览弼注,大为惊奇,自愧弗如,乃信服地说:“此人可以与言天人之际矣!”遂成忘年之交,共创正始玄学。

魏正始年间,何曼与曹爽共同辅佐魏齐王曹芳,在朝中握有重权,弼倾向曹爽。曼随把弼推荐给爽,曹爽接见王弼时,“弼论道移时,无所他及,爽以此睹之”。何曼为之叹惜,后经极力保荐,才勉强得到一个台郎的闲官。王弼在政治上不得意,加上他为人高傲、刻薄,常以己之所长笑人,与人交往也不能始终,因而遭到士人的嫉恨。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何曼被杀,王弼也因瘟疫病死,时年24岁。

王弼短暂的一生,主要致力于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王弼注《周易》不用象数,改变汉人絮琐支离的方法,以《老子》思想解《易》,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以后,王弼的《周易注》被钦定为 《周易》标准释本。他的《老子注》,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后人多以此注释为范本。王弼是魏晋间玄学的开创者和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思想体系和论证方法,与汉代神秘繁琐的经学迥异,开创了一代学风——正始玄风。“新学”的出现,代替了两汉经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主流。

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打破了汉代以来传统的宇宙生成论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建立起本体论的理论。这是他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姜琚(约1665~1763年),字佩章。清代庠生,著名中医,沛县夏镇(今微山县夏镇)人。姜琚出身贫寒,聪敏好学,通经史,善诗文,博学多识。康熙四十年初,沛县瘟疫流行,夏镇一带尤为严重,因缺医少药,黎民百姓遭受灾难,琚心怀仁德,立志救危扶困,遂弃儒学医,精研岐黄之术。他熟读王叔和的著作,精心研究医术,在临床辨证方面具有真知灼见,立方遣药有化险为夷之功。姜琚擅长内科、妇科,尤其对瘟病的治疗有较高深的造诣,每日门庭若市,应诊不暇,众称“沛县良医”,名闻周围数县,上至州官县令,下及黎民百姓,均受其惠。康熙五十年初,江南某商贾船至夏镇,突然患病,躺倒船舱内,昏迷不省人事,急求姜琚救治。经琚诊为瘟病,属毒热冲心,病情危急。琚以凉药解毒,清心开窍法治之,数日而愈。商人感激之余,即复求姜琚给其父诊病。其父患虚劳多年,在江南经苏州名医叶天士诊为难治之症,长期服药无效。琚进诊其脉,断为肺阴虚损之病,遂处方开药,每日1剂,并令其每日大量吃梨。患者依法治疗,数月后痊愈。事传江南,姜琚名声大振,不少医者不远千里前来拜姜琚为师。就连当时国中名医叶天士,也曾隐姓更名,自苏州来此,从姜琚学医。据说,叶天士来时,化装成一乞丐哑人,讨饭至姜琚的门前,见姜琚夫妻二人均系六旬以上老人,别无其他眷属,遂借宿其家,早晚帮助挑水、扫地,感情日渐亲密。姜琚看病,叶天士装模作样,不言不语暗中观察。忽一日外边来了一个病人,卧在土牛车(独轮小木车)让人推着。只见他面色苍白,全身浮肿,病得几乎没了人形。姜琚望、闻、问、切后,到里屋开处方,叶天士随即跟进立于身边。姜琚在写到“砒霜”二字时,握笔辗转,沉思不定,有很长时间在犹豫不决。叶天士在此情此景中,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脱口而出道:“砒霜五钱!”姜琚吃了一惊,抬头见是流落在家的哑巴,知是高人,遂开了五钱砒霜,叫病人亲属取药煎熬,当场服下。半个时辰后,患者泻出黄脓水十多斤,病人稍安,后经姜琚继续治疗,终于痊愈。

姜琚行医只书处方,不售药,病家多持方到月河涯畔育生堂药铺配药。有一日,年处妙龄的育生堂药铺主人的女儿,忽患发热身痛之症,即请姜琚诊视,天士随从。叶傍观望诊,知其女毒邪内蕴,非急救不可,急抱住少女不放,女大惊。因女欲出痘疮,元气素虚,不能托毒而出,故须凭借受惊气动,毒火方能外泄,痘才能表出。是夜,女果然出痘,后即痊愈,铺主转怒为喜,出重金相谢,姜、叶不受。事后,琚对叶氏说,你医术比我高明,究系何人?天士遂告以真实姓名,琚方知叶为江南名医。从此,姜琚和叶天士便成了朋友,切磋医术,交流心得,技艺互补,成为一段名人佳话,在鲁南一带广为流传。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姜琚逝世,享年98岁。

刘英儒 (1717~1760年),字鸣坷,清济宁直隶州刘桥(今微山县刘桥村)人,乾隆初年秀才。

乾隆七年 (1742年),黄河决铜山石林、黄村二口,冲毁沛县缕堤,注微山湖。济宁之南乡刘桥、谭村寺等50多个村庄,沉沦于水中,粮田变成泽国,百姓生活极度艰难。济宁知州不仅不放粮赈济,反而仍照样征收皇粮国税,灾民背井离乡,怨声载道。秀才刘英儒历来刚直仗义,好为民排忧,心想:“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己为秀才,民众之难,其能垂手视之!”决计控告。于是书成控状,筹集盘缠,徒步到济宁直隶州,闯进州衙击鼓鸣冤。连续两年到州衙告状,知州看到一个秀才连年为沉粮地苦苦上诉,不得不亲巡灾区,目睹所诉粮田变成泽国,亦起侧隐之心,回衙批示:“要我在堂,沉粮地免予国税。”得了个暂免税结果。但沉粮地永不纳税,非上奏朝廷决断才行。

刘英儒回家等候一年余,仍无音讯,决心越衙赴京请命。他在京城辗转告状三年,仍无眉目。一个穷秀才为民请命三年的事,不知是那一个衙门上奏皇帝。乾隆帝知道后,甚为惊讶,即“命巡抚部院覆案审理”。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奉准部覆而竭此案,始克告成”。

刘英儒为沉粮地永不纳税告状12年,宅田耗尽,功名卖掉,一贫如洗,他身体与精神均遭受折磨,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去世,年仅43岁。家乡父老为缅怀他为民请命的艰难,刊立《名传后世》碑,以作纪念。

潘馥(1883~1936年),字馨航,微山县马坡乡潘庄村人。清末举人出身,官至北京军政府国务总理。父亲潘守廉,清末进士,曾任河南省南阳县知县和邓州府知州等职。潘馥六岁能背诵二百多首唐诗,天资聪慧,博闻强识,

十四岁退学,十六岁考中清朝末年举人,十八岁开始从政。

潘馥中举时,清朝政府已腐朽没落,奄奄一息,便在家钻研学问。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各省实行军民分治,都督主办军事,民政长主办民政。这时潘馥到南京都督府,投奔在南京军事总督程雪楼的门下,做了都督府秘书,每天抄抄写写,收发些文件,一直默默无闻。有一天军需处长胡子良告诉程雪楼军饷又未下批,这次已是第八次上报。潘馥问:“何故不批军饷?”程总督愁眉苦脸地说:“不知是何缘故,我已八次上书北京军政府批拨军饷,都被退了回来。”潘馥看了报告,随手提笔在报告上改动了八个字,呈报上去后,军饷立即批拨下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潘馥被誉为“江北才子”。潘馥出了名之后,被提拔为国务院实业司司长。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夺取了北京政权,称“安国军大元帅”,成了国家元首,并委任潘馥为北京军政府国务总理之职。

潘馥在接任实业司司长和国务总理期间,热心工业救国,买机械、办工厂。在天津开办起全国第一家新华纺纱厂。当时购买的机械大都是英国造,有一次买好几万两银子的机械,途中,不幸遭遇海难,连人带货全部沉没大海之中,众人闻之惊慌,潘馥镇静自若,按照合同书上“验货付款,实行三包”(包安装、包修理、包教会)的字样。经过对英谈判,据理力争,使英方赔偿中国所有损失,并对遇难的四名压货人员也给予一定的抚恤,潘馥的名声大震。

潘馥为了增加北京军政府的财政收入,亲自召集外交、财政、海关等各界负责人会议,成立“中国关税自主委员会”,潘馥任主席。驻华外国使团开始征收海关过渡税,潘馥主持召开了一次国务会议,表示退让贤能,离开北京,回到原籍济宁。潘馥退隐济宁后,自费创办济宁水利学校,亲自主持测绘老运河,制订老运河治理规划,批注过《水经注》。1936年,潘馥与世长辞,年仅五十三岁。

刘安祺(1903~1995年),字寿如,乳名开秦,生于山东省峄县的义和庄。民国初年,迁到韩庄。祖父、父亲以种田为业,有瘠田三百多亩,后在韩庄开了一家杂货店,店号“德泰恒”。父刘宜德,别号聿修,娶妻程氏,生安祺、安愚兄弟两个。

1909年,刘安祺7岁,在韩庄一家私塾读小学。1914年,秀才褚庆芝创办韩庄镇高等小学校,刘安祺又转入该校上了四年“洋学”。1920年夏,刘安祺考入山阴私立中学,读了三年半,因北洋军阀混战,无法读书,到徐州中学补习,不久辍学。

1924年,刘安祺考入第三期黄埔军校,同年底,陈炯明叛变。1925年1月15日,广州国民政府发布《东征宣言》,向陈炯明宣战。刘安祺被编入突击队。

1925年1月,刘安祺加入国民党,同时加入孙文主义学会。11月,第二次东征结束,刘安祺返回黄埔军校,不久举行毕业典礼。由校长蒋介石亲自点名,刘安祺任署连长(代理连长)。后被分派到教导师第三团当少尉见习排长,两个半月后,升为机关枪连连长。1926年,刘参加北伐,隶属教导师第三团,为步兵第七连连长。1937年龙潭战役时调到五十八团当特攻队长(突击队),不久代理五十八团第二营营长。后部队改编为警卫团,刘任第三团第二营营长,担任蒋介石公馆的警卫。后升为上校营长。不久,参加了冯阎战争,升为团长。

1931年腊月,刘安祺带一营的兵士护送父亲的灵柩,乘一列专车回韩庄出殡,德泰恒院里高搭灵棚,开门七天受吊,街巷摆满了花圈、帐子。蒋介石、何应钦及军民各界人士送了花圈,哄动一时。

1933年2月,刘安祺升任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上校旅长。1935年冬,刘安祺调回南京郊区集结待命。1936年8月,与日军在淞沪开战,10月,升为六十一师少将副师长。1938年初,刘安祺又奉令率四十师先后参加了对日兰封会战、徐州会战。1944年参加灵宝会战等。

1945年春,刘安祺调任青年军二O五师师长。1946年1月,调升为青年军第六军军长,担任陪都的卫戍任务,经常陪着蒋经国视察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青年军番号取消。这时内战爆发,刘安祺奉调到东北,主办训练团。1947年8月,蒋介石派刘安祺为七十一军军长,去四平街坚守。后任第七兵团司令。1948年,蒋介石电调刘安祺接掌济南防务,刘不去,受到蒋的斥责。蒋介石只得改调他去青岛接替丁治磐的防务。

1949年5月14日,刘安祺接到密令,撤离青岛,到台湾待命。1949年6月中旬,刘安祺率二十一兵团调往海南,一月后,二十一兵团撤到台湾,在高雄登陆。

1950年5月,刘安祺被任为台湾中部防守区司令。1952年,二十一兵团改编成五十军,任军长。1955年7月,刘安祺被任命为陆军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简称“预训部”)第一任司令。1957年7月,被任命为第二军团司令官,指挥第八、第九、第十3个军。1958年10月,刘安祺又奉调防守金门, 1961年9月,奉调回台,升任陆军总司令。1965年9月,刘安祺64岁,出任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大学校长,任职期间,蒋氏派他到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考察。1968年8月,蒋又调他任国防研究院副主任,并在任内晋升为四星上将。1974年3月,刘安祺去中信局担任理事会主席。1982年3月,辞理事主席职,回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95年9月9日,刘安祺逝世,享年94岁。

孙凤鸣(1905--1935年11月2日)原名孙凤海,微山湖畔铜山县黄集乡人。生于雇农家庭,只上过几个月冬学。外表蕴藉风流,身材修伟。在军阀混战时期,当过兵,练得一手好枪法。

民国十九年(1930年)底,孙凤鸣偕夫人崔正瑶到上海,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联系,对他影响较大的有陈惘子等人。他曾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说:“蒋介石是一个空前的政治大流氓,是代表各个反动阶级的,是最大的反革命,又是国际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总代表。假如有人把他一枪打死,对于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是要顺利得多了吗?我愿意承担这个任务,决无犹疑,我已和我的爱妻商谈过了。假如当时我一直没有退伍,必定死在内战之中,那是等于一条死狗。不如和蒋介石一拼而死,才是死得其所。”刺蒋计划报告给中共地下党组织后,未获批准。但孙凤鸣、华克之、张维等人决心已定,于是便筹划具体行动方案。为行动方便,由华克之出面在南京组建《晨光》通讯社,华任社长,孙凤鸣为记者。《晨光》通讯社成立之后,其宗旨是中间偏右,因此并未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由于孙凤鸣刻苦学习业务,不久便成为一名熟练的新闻记者。

为完成自己既定的使命,一到南京,他就利用自己特制的弹弓,时时练射击。由于蒋介石警卫森严,一直没有机会下手。后来,孙凤鸣决定趁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时行动。行动前,他将夫人等家人安顿到香港侨居。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开幕式后,中央委员们集中到会议厅前等候合影。蒋介石迟迟未到,未及列队,摄影师开始拍照,9时30分摄影完毕。眼看刺蒋不成,孙凤鸣便临时决定刺杀汪精卫。此时,孙凤鸣突然从记者群中闪出,掏出大衣口袋里的五响左轮手枪,高呼“打倒卖国贼”,向站在第一排中间正要转身的汪精卫连放3枪,汪应声倒地。秩序顿时大乱,慌乱中,汪精卫的卫士还击,孙凤鸣胸部中弹倒地。在医院里,南京国民党当局逼孙凤鸣讲出行刺的政治背景,受何人指使,孙凤鸣忍着剧痛说:“要我刺汪的指使人就是我的良心!”次日凌晨,他平静地与世长辞。刺汪消息传开后,全国轰动。民国二十八年元旦,冯玉祥将军在国民党中央委员团拜后的一次会议上曾感慨地说:“姓孙的青年真可佩服,那青年有先见之明。可是,我们把人家弄死的弄死,下监的下监,我们又把汪精卫弄成国民党的副总裁。到如今汪精卫飞跑了,要到南京去组织汉奸政府。”“我们应当为姓孙的铸一个铜像来纪念他。”

诗文选粹

诗歌

春夕经行留侯墓

〔隋〕卢思道

少年期黄石,晚年游赤松。应成羽人去,何忽掩高封。

疏芜枕绝野,逦迤带斜峰。坟荒随草没,碑碎石苔浓。

狙秦怀猛气,师汉挺柔容。盛烈芳千祀,深泉闭九重。

夕风吟宰树,迟光落下舂。遂令怀古客,挥泪独无从。

宿独留

〔唐〕唐彦谦

日晚宿留城,人家半掩门。群鸭栖老树,一犬吠荒村。

争买鱼添价,新萏酒带浑。船头对新月,谁与共清论。

晚泊留侯城

〔唐〕刘长卿

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云去不返,危堞空崔嵬。

伊昔楚汉时,颇闻经济材。运筹风尘下,能使天地开。

蔓草日已积,长松月已摧。功臣满青史,祠庙唯蒿莱。

百里暮城远,孤舟川上回。进帆东风便,转岸山前来。

楚水澹相引,沙鸥闻不猜。扣舷从此去,延伫仍徘徊。

发鱼台

〔宋〕文天祥

晨炊发鱼台,淬雨飞击面。团团四野周,冥冥万象变。

疑是江南山,烟雾昏不见。岂知此中原,古今经百战。

英雄化为土,飞雾泗郊甸。天寒日欲短,游子泪如霰。

汉留侯庙

〔元〕陈孚

子房王佐才,其风凛冰雪。

天遣鹤发翁,圯上授宝诀。

博浪沙中千尺铁,祖龙未死胆已裂。

况此喑哑抗鼎夫,不值秋风一剑血。

谈笑帷幄间,六合雌雄决。

卯金四百年,只在三寸舌。

但恨汉德非姚虞,不得身为古稷契。

雍熙至治如何作,岂肯脱冠挂北阙?

留城古祠今千载,碧藓溜雨眠断碣。

我恐至人或不死,尚有笙鹤拥玉节。

酌泉采菊往奠之,回首芒砀堕山月。

重修伏羲庙碑诗

〔元〕孟祺

凫山南来郁蝉联,襟任带宿雄东偏。须句拱揖颛臾连,疆土宛是诸风捐。

泗流滔滔送清湍,平芜万顷开云烟。羲皇遗迹古老传,仰观俯察森在前。

东山阴雨锁坤乾,震雷离火铿阗阗。狐狸奔迸魍魅颠,庙貌万古超绵绵。

石泉载清蘋藻鲜,臣心有怀涕涟涟。鸿蒙一剖今几年,元气惨淡伤雕镌。

冲奸突利夸著鞭,方寸百态萌戈钅延。圣皇何当作九原,仓龙驱驰列缺先。

洪涛上挽天河源,浊秽一洗清漫漫。皇舆安静日月旋,民风浩浩还光天。

过鲁桥

〔元〕周权

泗水汩汩流青铜,鲁桥突兀横长虹。

惊波荡滴石斗怒,石门空洞如施弓。

风霜剥蚀势欲压,乱石齿齿填深洪。

南连淮楚九地厚,东导齐鲁群流通。

贾商贸迁百货阜,来幡去棹纷奔冲。

车轮彭鍧铎声急,马蹄蹴跃尘影红。

我游天京偶经此,一见淳俗真尧封。

扁舟胶涸守连日,欲去未去日冲冲。

嗟余行役浪自苦,飒飒吟鬓将秋蓬。

摩挲残碣讨遗迹,搔首蹢躅斜阳中。

衔杯一洗胃芥蒂,訇歌自送吴天鸿。

留侯墓

〔明〕胡俨

辟谷何劳禄万钟?功成志就却辞封。

分明古墓埋青草,始信空言托赤松。

夜过仲家浅闸

〔明〕李东阳

日维乙未月丙戌,春天无云月东出。舟人喧豗夜涛发,翻沙转石纷出没。

是时水浅舟在地,闸口崔嵬昼尽闭。闸官醉睡夫走藏,仓卒招呼百无计。

民船弃死争赴闸,楫倒樯摧动交碎。舟人号啕乞性命,十里呼声震天地。

我时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彷徨。同行无人仆隶散,独与船底相低昂。

攀崖陡磴不得上,咫尺如在天一方。流行坎止信有数,向来蔑视淮与江。

霜风欺人衣袂薄,呼童酌酒累数觞。灯残酒醒闸市过,北斗堕地天茫茫。

过夏镇新河

〔明〕李攀龙



重华冀北再开天,益作山林涉大川。四岳受成方贡日,三边仰给县官年。

黄金不及堤形壮,白马长随练影悬。转自流言能悟主,老臣知遇两朝偏。



河堤使者大司空,兼领中丞节制同。转饷千年军国壮,朝宗万里帝图雄。

春流无恙桃花水,秋色依然瓠子宫。太史但裁沟洫志,丈人何减汉臣风。

夏镇

〔明〕王世贞

一片云飞护夏阳,人传帝子大风乡。 波分沂泗争大堑,沟号胭脂带汉妆。

碧树断香销艳舞,青村含景入斜阳。 年年飞挽趋京洛,王气犹经水一方。

微山湖夜月

〔明〕王政

含虚万顷自茫然,秋月扬辉淡渚烟。翠嶂眉横双黛远,澄波心浸一珠圆。

薛邾省入渔樵地,淮泗能通咫尺天。回首岳阳楼下景,携朋曾泛洞庭船。

登微山问留侯墓

〔明〕马出沂

微山湖面自嵯峨,乘兴西风一棹过。山岂余怀何磈磊,水还世态恁风波。

野翁惯见云霞幻,渔艇常亲鸥鹭多。可是张侯曾蜕委,一邱长此寄烟萝。

夏镇

〔明〕万寿祺

夏阳全盛日,城阙半临河。夜月楼船满,春风环佩多。

几人还梦寐,十载一蹉跎。处处蓬蒿编,花时掩泪过。

游湖陵城

〔明〕阎尔梅

其一

海岳周遭万里还,故乡云树梦魂间。春来踏雪湖陵寺,遥见凫山接峄山。

其二

谁将湖陆唤湖陵,水落洼田麦万塍。乱后残堤多寄冢,犹随朔望礼神灯。

其三

曾被汉史诵歌风,千载无人嗣沛公。记得湖陵方与战,山河疏处想英雄。

其四

洙泗分水向南来,万舳粮帆一曲回。嘉靖末年沙塞后,鸡鸣寂寂剩荒台。

其五

烟水昭阳万顷漩,香城隐隐住琴仙。我来闲访红鱼事,偏有邻家认酒钱。

其六

河南河北几重楼,突起层台九一丘。泗上云飞还不定,渔郎闲看水东流。

其七

雪斋晴罢郁松烟,处处渔家补漏船。遍考残碑无一字,山人题句勒万年。

游两城诸山

〔明〕靳学颜

飞流曲磴倚层霜,白毡青藜动野飙。南下长涛红白涌,北来一雁素书遥。

坎生石上人如玉,濯发天津鹊作桥。身外浮云看不足,无边霜叶晚萧萧。

鱼台连遭大水

〔明〕杨之翰

茅屋两三百姓家,排空银浪遍天涯。

垄连湖镜悬明月,楼倒波心横草芽。

渔往樵来多贩鬻,碑沉径断少桑麻。

城中四面池塘里,不异晋阳产灶蛙。

游微子湖

〔清〕李珚

青山不断处,欸乃荡其中。微子墓还在,留侯城已空。

岚光浑作雾,水气忽成风。渔艇归何疾,帆悬落照红。

游微山湖登铜山远眺

〔清〕常安

微山湖水连白云,漫吞田土为鱼宅。两度经过未得游,纷纷扰扰红尘迫。

今日重来有余闲,烟消雨霁到铜山。一朵青莲插明镜,孤标铜柱耐跻攀。

马山峙左龟山右,螺髻碧簪双竞秀。龙女天孙梳洗新,湖心倒影纤罗皱。

皱影渐移夕阳斜,棹返南风破浪花。回望铜山渺不见,万顷光摇万缕霞。

过微山湖口占二绝

〔清〕胡翼廷

其一

微山四面水围村,一带人家翠掩门。鸡犬桑麻风景异,俨然世外作桃园。

其二

万顷荷花红照水,千丛莲叶碧连天。轻舟直到中央泊,杯酒临风便欲仙。

微湖泛夏即事

〔清〕顾大申

清风开叠嶂,积水荡微茫。伐鼓星疑落,扬帆夜未央。

海峡分峄岭,羲辔动扶桑。乍发知初岸,回看易故方。

孤烟生鸟道,新涨改鱼梁。马去林塘没,舟牵藻荇荒。

戍楼依草树,朝牧辨牛羊。云势吞涛立,晨辉接墅黄。

蒲飘晴淼淼,鸥浴雪苍苍。彭口红泉咽,微山翠黛长。

炊粳堆玉颗,斫鲙跃银霜。吊古搜幽穴,攀萝坐石床。

赤松传葬地,丰碣镇崇岗。鹤去仙迹杳,龙归剑影长。

迅飚愁短艇,截镫出危樯。小市菰为米,渔师芰作裳。

远天元幕列,圆鉴碧湖张。泛泛冯夷国,田田越女妆。

游舫惊钓饵,飞燕掠波光。返景鸬鹚宿,平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8360.html

更多阅读

学生作文---美丽的雨山湖公园杨 雨山湖公园

美丽的雨山湖公园我的家乡是马鞍山,那里有一个湖,叫雨山湖。这里风景优美,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是个可爱的地方。春天,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美丽极了!看!春姑娘吧黄色给了迎春花,亭亭玉立的迎春花正在迎接小朋友的到来呢!美丽的桃花欣然怒放;活泼

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好玩吗 天目湖在哪里

》》山水田园御水温泉《《景区概述 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距天目湖山水园景区18公里,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之地,景区内峰峦起起伏,万亩翠竹一望无垠,破石而出的竹子,诠释了一望无垠的竹海磅礴气势。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是天目湖旅

声明:《微 山 湖 尹山湖》为网友换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