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上帝 昊天大帝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昊天玉皇上帝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

中文名:昊天玉皇上帝
昊天上帝 昊天大帝

别名:昊天上帝、上帝

国籍:中国

民族:未知

出生地:天界

出生日期:虞舜时期

逝世日期:永存于世

职业:天神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万物主宰

来源: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

祭祀方式:祀天

目录

上帝的由来

祭祀

称谓

来历

祭礼

编辑本段上帝的由来

按神话学的说法,到天界当神是为了享福的,

昊天上帝受众人尊重。

要是对历史上的论断来说“上帝”是什么的话,

那么,就看下面吧。

秦汉时曾把黄帝、炎帝、少昊、太昊、颛顼等作为上帝,那么上古的君主,应该都曾被人尊崇为上帝。这些君主,依皇甫谧《帝王世纪》,有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此后是神农氏炎帝、有熊氏黄帝和蚩尤氏。再后就是黄帝的子孙: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俈。再后就是陶唐氏帝尧、有虞氏帝舜、夏后氏帝禹。

这个名单若说全无根据,是失之武断的。其中许多帝王的名称,都曾在先秦著作出现过。夏商以前,中国古代社会一定更换了许多君主。而只有一些知名的君主留在后人的记忆中,其中最优秀的几位,被秦汉时代的国家作为上帝加以祭祀。

周文王

据唐人赵匡和宋代朱熹的解释,鲁国禘祭的上帝就是周文王。则战国时代许多国家所祭祀的上帝,也该有他们的祖先在内。

据《史记·封禅书》,齐国所祭八神中,有天主。天主,就是上帝。魏国祭天,晋即韩国祭五帝,与秦相近。这些至上神,秦汉统一之初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允许在长安为他们建立祭坛。只是汉代国家祭祀的乃是秦朝的五帝。

这种情况还说明,秦及汉初的中国人所说的上帝,还不只五位。五位上帝,仅仅是国家正式祭祀的上帝。国家允许其他天主、上帝的存在,说明当时的国家也不否认这些上帝。不过,很显然,这样的情况是不能长期继续下去的。在这种情况下,亳人谬忌创造了太一神:

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史记·封禅书》)史记

关于这个太一神的来历,其创造的痕迹非常明显。那个谬忌,是个方士,还是个儒生,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也再没有其他的材料。这个问题,我们也只能留给后人了。

编辑本段祭祀

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昊天上帝

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

编辑本段称谓

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名目错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2)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

编辑本段来历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编辑本段祭礼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就在十月举行。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但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叶山(今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设天神、地祇之位。金初每年五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礼。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0665.html

更多阅读

《铠甲勇士刑天》6 铠甲勇士刑天3

再唠叨唠叨music!主题曲《不败的英雄》  作词:海雷  作曲:安栋  演唱:唐俊迪(并非吴昊泽,吴昊泽只是在一次儿童晚会上唱过)  说唱部分:张志林  为了心中的梦铠甲勇士刑天浴血奋战像一阵狂风  黑夜会释放光明  不败

伏羲、黄帝,到底谁是天帝东王公? 伏羲 黄帝

三皇五帝玉神像昆仑山上,西王母头戴玉胜与伏羲女娲共同治世,女娲后补天造人封为地母留在人间中皇山,后来社会体系变动,母系社会渐变成男人政权的封建社会,天帝东王公被强化政权,西王母政权弱化,退居“帝后”地位。与西王母并肩统治宇

声明:《昊天上帝 昊天大帝》为网友千里烟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