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作品

唐 三 彩



牧童放



飛 馬

唐三彩,色彩斑斕,造型優美,是一朵奇異的陶藝之花。
唐三彩:作品

南北朝時,工匠們即能將釉料中的鐵元素控製在一定限度內,而且發明了釉中掛彩的技術,即在釉料中加入銅,燒出絢麗多彩的器物,使單色釉向彩色釉過渡邁進了一大步,為唐代三彩陶的燒製奠定了基礎。

唐代工匠在北朝的“釉中掛彩”技藝基礎上,於鉛釉中加入鐵(呈黃色)、鈷(呈藍色)、銅(呈綠色)、錳(呈紫色)等呈色金屬,從而燒製出集黃、綠、白、赭、褐、藍、黑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甚至多色於一器的低溫釉陶,這就是人們所統稱的“唐三彩”。(常見的為黃、綠、褐三色,藍、黑釉少而珍貴)。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著色劑,兩次燒製: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溫燒胎,掛釉後再經過約800~900℃左右的溫度燒製而成。唐三彩的釉呈黃、綠、白、赭、褐、藍、黑等多種色彩,在燒製過程中,各種釉色互相交溶,作品絢麗多彩、燦爛多姿。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藝術中一顆絢麗的明珠,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的製作有輪製、模製、塑造等方法。釉彩的效果據考證,采用的是塗蠟法——先用蠟在胎上畫出花紋,再塗釉於其上,燒製時有蠟處釉汁擴散,形成暈染似的斑紋,,並且由於它是以筆點釉,釉料飽濃,往下漫流,形成自然流動之妙,與純色塗釉和細筆勾畫不同。

唐三彩燒製於初唐高宗時期,唐玄宗開元年間極盛,安史之亂後逐漸衰退。它的燒製地點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陽一帶,此外,江蘇揚州也有燒製唐三彩的作坊。

唐三彩陶器分為日用品和隨葬品兩大類。日用品中有瓶、壺、罐、缽、杯、盤、碗、燭台、枕等多種,每一種又有多種式樣,造型各異。

盛唐三彩,技藝大進,作品精美。三彩作品釉色光澤晶瑩,彩色富有神韻,寫意而流暢。器皿往往內外滿釉,除施綠、黃、褐三種釉色外,又添加了藍、黑等色。除三彩器皿外,三彩俑異軍突起。

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隨葬的明器(也作冥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動物俑塑造最精彩。人物俑中有貴婦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等。動物俑包括馬、駱駝、牛、羊、狗、雞、鴨等品種。

唐三彩陶塑有很多佳作,尤以人物、馬、駱駝的塑造最出色,這些作品造型逼真,姿態優美,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唐三彩在人物的塑造上概括、簡練而傳神。對五官的刻劃細致入微,重在神態表現。

唐人愛馬,屢見於唐代詩歌和繪畫。在唐代金銀器和織錦紋樣、陶俑、三彩俑、石刻藝術中馬的形象均很多。唐三彩中的馬頭小頸長、驃肥體壯,比例恰當、神采奕奕。所塑之馬有的奔跑,有的靜立,有的飲水,有的負重,有的漫步,有的嘶鳴,有的回首,有的舔足……姿態各異,生動自然。

駱駝是中外貿易的主要交通工具,陶工們通過長期觀察,用精湛的技藝表現駱駝高大的體態和沉穩的性格,再現了絲綢之路的繁盛景象。

唐三彩的裝飾,充分利用鉛釉易於流動的特點,以達到流暢自如的效果。那些色彩斑斕的釉汁,象彩霞變化無窮、千姿百態。在裝飾手法上,吸收了蠟纈技法,在釉彩間呈現出花紋,清新活潑,別具一格。

盛唐三彩裝飾十分考究,除先前較多采用的劃花和印花外,更廣泛地采用堆貼和捏塑,充分表現出盛唐時期上層社會的安富、尊榮、豪華與放縱。俑中的錦衣貴婦、雲鬢女侍(sh?)和各式舞伎無不曲眉豐頰、體態雍容,連陶馬、駱駝等也匹匹驃壯,處處體現出盛唐氣度。

素三彩瓷器創燒於明代,正德時已極為精致。它是一種釉上彩繪,製作時,先在瓷坯上刻劃圖案紋樣,經高溫燒成瓷後,再施以黃、綠、紫等色,然後經低溫焙燒而成,由於無紅色,故稱“素三彩”。它與唐三彩主要的不同是瓷器,而唐三彩是低溫陶製品。

明代生產的素三彩器物的造型有高足碗、三足爐、洗等。清代康熙時素三彩極為盛行,在明代的基礎上,製作更為精美,色地品種豐富多彩,有黃地、綠地等,還有一種虎皮三彩,它是以黃、綠、紫三色相間點染,燒製中自然暈散成不規則的虎皮狀斑紋。圖中墨地三彩是眾多色地中最為名貴的裝飾,這一件方瓶高49.5厘米,侈口,短頸,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長腹上寬下窄,底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無款識。器身以挺拔向上的直線為主,構成造型上的陽剛之美,而上頸處為富於變化的圓潤曲線,又隱約包含著柔媚秀麗之情。通體以墨色為地,腹部四麵構成四個開光圖,內繪春牡、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構圖疏朗有致,畫筆純熟灑脫,顯得恬靜而淡雅。

在極個別的素三彩器上加有紅彩,甚為珍貴,有“三彩加紅,價值連城”之說。

唐三彩馬



唐三彩打馬球,高36.8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8年估價30,000美元



唐三彩駱駝,高33.5厘米,中鴻信2000年秋季拍賣估價90,000人民幣



唐三彩騎馬,高36.2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8年估價6,000美元



唐三彩馬,高68.6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8年估價280,000美元



唐三彩馬,高68.6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8年估價280,000美元



唐三彩駱駝,高58.5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86年估價30,000美元



唐三彩駱駝,高72.4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7年估價150,000美元



唐三彩馬,高89.5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7年估價400,000美元



唐三彩馬,高49.5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5年估價15,000美元



唐三彩馬,高49.5厘米,美國索士比拍賣公司1995年估價25,000美元















唐三彩辯偽

唐三彩是我國古代藝術的一朵奇葩,其斑斕的色彩,豐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藝,無不令人讚歎。

三彩貼花紋瓶

唐三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魏晉南北朝單色釉及唐初彩繪釉陶(出現於貞觀二十二年至高宗麟德元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低溫釉陶器。它以高嶺土作胎,經過素燒後,用含有鐵、銅、鈷、錳等呈色元素的礦物釉料作著色劑,在胎麵上按一定的設計思想,將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釉汁巧妙搭配,塗沫在器物表麵上,再入窯燒造。釉料在窯爐內,隨著爐溫的增高,在受熱過程中向四周擴散流淌,各種顏色浸潤交融,形成非常自然、明豔柔和,變幻莫測、絢麗多姿的色彩釉。在呈色元素中氧化鐵呈褐紅、淺黃、赫黃色;氧化銅呈綠色、蘭色;氧化鈷呈蘭色;氧化錳呈紫色,再用鉛作釉的助熔劑,利用鉛在燒製過程中的流動性燒成黃、赫黃、翠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各種色調。

唐代盛行厚葬,唐典明文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吏,死後要隨葬相應數量的明器。三品以上多至90件,九品以上也達40件。包括所謂"當壙、當野、祖望、地軸、誕馬、偶人,各高一尺;其餘音聲隊與童仆之屬,威儀服玩,各視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為之,其長率七寸"。(見《唐六典》)。皇室厚葬,勢必影響下層。《舊唐書·輿服誌》載太極元年(712)左司郎中唐紹的疏文:"近者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人因心致禮,更相煽動,破產傾資。風俗流行,遂下兼士庶。"

唐三彩器就是在這樣的厚葬之風盛行的曆史條件下大規模發展起來的。

唐三彩主要用於隨葬,生活用器很少。其製作年代究竟始於何時?從目前已發掘的有紀年的唐墓考察,早於唐高宗時期的唐墓不見出土。也就是說,唐三彩的燒造始於高宗時期。1973年在陝西省富平縣虢莊王李鳳墓(上元二年,公元675)墓內出土的三彩又聯罐、三彩塌以及十餘件三彩陶器的碎片是目前所發現年代最早的三彩器皿。西安地區及其附近出土三彩器的重要唐紀年墓還有鹹陽北郊契必明萬風通天元年墓(696)、西安東郊紅慶村獨孤君妻元氏長慶三年墓(703),乾陵陪葬永泰公主神龍二年墓(706)、乾陵陪葬懿德太子神龍二年墓(706)、乾陵陪葬章太子神龍二年墓(706)、昭陵陪葬越王李貞開元元年墓(718)以及西安郊鮮於庭誨開元十一年墓(723)等等。通過對這些紀年墓內出的三彩器進行排比分析,我們知道,三彩器的製作至遲在唐高宗時期已經開始並很快發展起來。三彩生活用器要早於三彩俑,武則天以後的墓葬中三彩俑才較多地出現。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6),三彩生活用器的燒造無論在數量、種類之多,質量之高,造型之豐富,色彩之絢麗,藝術價值之高上都達到了巔峰狀態。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辦衰落,三彩銳減,其數量、種類、製作工藝、藝術價值均不及盛唐時期。至中晚唐以後,三彩器在墓中幾乎沒有出土而被瓷器所代替。

三彩天王俑

三彩陶器在全國許多地區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和洛陽兩地的唐墓中出土最多。七十年代以來,又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內出土過許多唐三彩。此外,在山西、甘肅兩省的唐墓中也有出土,其它省區則很少。燒製唐三彩的窯址近年來先後在河南鞏縣、河北臨城、陝西銅川耀州窯等地被發現。三處窯址以河南鞏縣窯麵積最大,產量最多,質量最精。從各窯址內出土的素燒器物分析,唐三彩的燒造是采用二次燒成法,其製作工藝是將粘土經過塑成型幹燥後,入窯以10000C-11100C溫度素燒,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燒成溫度為8500C-9500C。氧化焰燒成。由於原料選擇得當,素燒、釉燒的溫度都較高,所以燒成後的三彩器不僅胎體較致密,吸水率低和機械程度高,而且胎釉結合好,釉彩不易脫落。

唐三彩種類豐富,包括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有仿生活用品,如盤、碗、瓶、壺、盂、杯、硯、枕、燈、缽等;有模仿居屋用具的各種模型,常見的有亭台樓閣、假山、水榭、住房、倉庫、廁所、舂、櫃櫥以及牛車、馬車等等;還有各種俑,人物俑有仕女俑、男女侍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動物俑有雞、牛、羊、馬、駱駝、豬、羊、鴨、狗等,凡生者生前所享用的事物無所不備。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唐三彩價格的日高,於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仿製品,在這諸多的仿製品中有些製作粗率,一眼即可看出,有些則製作較精,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後者為真偽的鑒定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是不論真品或仿製品,都難免留下本時代工藝製作上的特征和曆史賦於的時代烙印。隻要細心體察和揣磨,就能看出神離之處,找出其細微差別。

唐三彩的胎料以白色粘土為主,但因燒造地區不同,胎質也就有所差異。從窯址內出土的器物看,河南燒製的三彩器物胎質較為潔白細膩,火侯略高,質地較堅硬,釉料色澤瑰麗,浸潤流淌自然,蘭彩較豐富。河北內丘三彩器目前出土較少,因此,不能對器物進行係統的研究和作出規律性的總結。陝西銅川窯州窯燒製的唐三彩,胎色白中閃紅,胎質較粗鬆,不及河南三彩的胎質堅硬、細膩,釉色不甚鮮豔,各釉色之間的交織線比較明顯,造型古拙。各地所燒的唐三彩雖然存在著差異,各具地方特色,但其共性明顯存在:即胎料陶洗精煉,胎質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釉色豐富,濃豔瑰麗。



唐三彩真偽的鑒定主要從胎、釉、造型、製作工藝及時代風格等方麵著手,即用眼看、手摸、耳聽、鼻嗅等方法,仔細觀察,認真辨別,去偽存真。

1、胎釉

胎為骨,釉是衣,細致觀察胎體和釉麵是鑒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判別贗品時,運用胎釉特征就能及時剝去偽裝,鞭辟入裏。

a、胎:鑒別胎質時,首先要注意胎土陶煉的純淨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其次要注意胎土的色澤。唐三彩為陶胎,胎質較粗鬆,胎色白中閃黃、或呈黃褐色、淡粉紅色。手感適中。

仿品胎質分三類:

第一類是瓷胎。這類仿品的胎料選用瓷土作胎,而非唐三彩所選用的陶土為胎,所以胎體結構較真品細密,胎骨堅硬,扣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

第二類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作胎,胎色潔白或稍灰,胎質細密,胎體較輕,手感也輕。

三彩龍紋獸足爐

第三類是陶胎,這類仿品使用的胎料雖為陶土,但因陶洗不精、陶體顆粒較大,胎質較唐三彩粗糙鬆軟,手感較輕。

總之,唐三彩的仿製品或因選料的不同,或因工藝程序上的欠缺,胎體顏色、重量與真品就不盡相同,手感非輕即重。

b、釉:唐三彩釉色濃豔瑰麗,釉汁流淌自然,浸潤交融。釉麵光澤柔和瑩潤,精光內蘊,玻璃質感不強,沒有耀眼奪目的光澤。釉麵開片細小均勻,仔細觀察會發現開片的兩頭往上翹,給人一種欲剝離的感覺。

仿品釉色豔麗飄浮,釉質過細,很少流淌,釉麵光澤耀眼刺目,釉光外爆,玻璃質感強。釉麵有開片和不開片兩種,有開片的仿品,開片大小不勻,紋路雜亂無章,開片的兩頭不上翹,沒有欲剝離的感覺。此外,釉麵晦澀,一點光澤也沒有的也非真品。

2、製作工藝

唐三彩陶俑多用捏塑、雕刻或印模製成,陶器則采用陶車輪製或輪製、捏塑兩種手法兼用,在器物胎體上都留有上述的工藝特征。器表釉汁流淌自然舒暢、無拘無束,釉麵厚薄不勻,往往有微小的露胎點。唐三彩俑人的頭部、足部和底盤,獸的足部和底盤大多不施釉,是素胎。

仿品大多數采用模型注漿而成,器物胎體上沒有捏塑和輪製的工藝特征。釉麵均勻細膩、流淌現象少,流痕呆滯,不自然,風格與真品迥然不同。也有采用捏塑、雕刻和輪製等方法製作的仿品,但這一類仿品在造型上往往顯得笨拙,器物線條生硬,製作較粗率,失去了唐三彩神韻。

3、彩繪

唐三彩俑人的頭發、眉毛、眼睛、髭須和巾帽、口唇和麵頰都是後掛彩,即俑人燒好後,再在俑人的頭部用黑彩描繪頭發,眉毛、眼睛、胡須和巾帽,用朱紅彩描畫口唇和麵頰,這些彩繪曆經千年,顏色已經明顯的變淡變薄,且滲入胎骨。麵仿品的彩繪因為是新描畫上去的,往往顏色鮮豔清晰,彩繪浮於陶胎表麵,沒有滲入胎骨。

4、造型

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人們在美學觀、科技、文化等社會文化等方麵存在著差異。因此,不同時代的產品必然留下本時代的工藝特征和時代烙印,正如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至理名言:人們不能進入同一條河流。唐三彩造型舒張,線條自然流暢,風格古樸典雅,莊重豐滿,具有一種內在的矞皇華麗的美學內涵。而仿造者在製作仿品時,隻能一心一意地"依葫蘆畫瓢",不能隨心所欲,所製仿品上的各部們的輪廓線都是小心翼翼地依真品的模樣做出來的,因此顯得生硬呆板,隻見其形而不見其神,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唐三彩的藝術魅力蕩然盡失。其造型風格也隻能是"依葫蘆畫瓢",終不能與唐三彩雍容的神韻相比肩。這也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不可逾越的時代鴻溝。

5、手摸

三彩駱駝

唐三彩經過千年的地下埋藏,器物表麵受地下酸、堿、鹽等物質的浸蝕,釉麵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上手摸有一種"澀滯"的感覺。仿品則因為生產時間不長,器物表麵沒有經過酸、堿、鹽等地下化學物質的千年腐蝕,釉麵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麵光滑而順手,沒有真品的"澀滯"感。經過打磨作舊的仿品,雖然看表麵沒有那種光滑明亮的感覺,但這種仿製品,往往在器物表麵留下了磨擦的痕跡。如果側光仔細觀察,在釉麵就能看到經過打磨而產生的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撫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覺。

6、鼻嗅

唐三彩用鼻嗅,能聞到一種老坑的土腥味。 仿品:用陶土新製作的仿品,用鼻嗅能聞到泥土的清香味;用石膏作的仿品則能嗅到一股石膏味;經過作舊的仿品,有的能嗅到刺鼻的化學味道,有的則能嗅到腥臭味(糞池中泡過)這些都是在作舊過程中留下的不可消除的痕跡。

7、吸水率

唐三彩胎料為陶土,土質密度較大,吸水率不是很高。仿品或為瓷胎,或為石膏,或為石膏加水泥,胎質致密,胎體顆粒密度大,吸水率低。也有用陶土作胎新仿製的唐三彩,這種仿品因所用陶土陶洗不精,陶土顆粒較真品大而粗鬆,致密程度差,因此,吸水率較真品要高。

唐三彩仿品的這些仿製特征,具體到某件器物上,不可能同時鮮明地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用心觀摩,通過對比分析,抓住其漏洞,辯其真偽。總之,偽品無論製作的怎樣精細,怎樣逼真,都會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我們留下辯偽的突破口。



唐 三 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精美陶器。盛唐時代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使當時的製陶業十分繁榮,唐三彩陶器是這種製陶工藝繁榮的重要標誌。在全世界的許多博物館、閏術館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著許多造型優美、釉色斑斕的唐三彩作品,有立體陶塑,有各種形製的器具。當我們看到那些奔騰的駿馬、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態各異的動物、禽鳥等唐三彩精品時,會從心底裏發出對唐代發達製陶工藝的讚歎。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以普通的黏土製成,運用火的藝術使之成為不朽的藝術品,這是唐代無數不知名的陶藝家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唐三彩的製作,使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它的製作是人類製陶史上的一個閃光點。

什麼是唐三彩呢?

唐三彩實際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由於它燒製於唐代,所燒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黃、綠、白三種顏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稱,實際上,它所用的色彩還包括藍、赭、紫、黑等。這種彩色釉陶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工藝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對含有有色金屬元素的各種原料有了新的認識而製作成功的。之間曆經了一個由粗到精的緩慢燒造發展過程,到唐供時,終於燒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三彩一辭,不見於古代文獻,最早的記載是民國時期。而世人對唐三彩的重視大約在本世紀初, 1905-1909 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損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頗多的唐三彩作品。這批唐三彩被運到了北京市場上,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的垂青,從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國以來,唐三彩之名長期沿用至今,當然,專業研究者則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稱呼,從嚴格意義上說,後者更具科學性,因為從工藝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但唐三彩是約定俗成的名稱,有廣泛的影響,因而保持這一名稱。

具有普遍意義。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並予以大量製作有其深刻的曆史背景和現實意義。 7 世紀至世紀的唐朝,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藝術昌盛,國賓的強大促使了各方麵的發展。陶瓷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從另一角度看,唐三彩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導致了唐代統治階級生活走向奢侈和豪華。這種追求奢華、講究排場的生活方式,集中反映於等級森嚴的典章製度在殉葬三彩獅子唐 品的使用方麵,亦即唐三彩陶器方麵。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上自王室成員,下至士大夫階級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風使唐三彩的燒造數量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產。對外貿易的發達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廣闊的海外市場。至公元 9 世紀,唐三彩陶器開始向外輸出。由於政治經濟的發達,致使各國商賈有的遠涉重洋、有的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長安、洛陽和揚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內的商品運回自已國家。根據外國考古發掘資料,在不少國家的許多地方已發現了唐三彩的蹤跡。較重要的地區如埃及開羅南 三彩仰頭馬唐三彩騎馬狩獵圖唐 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達北麵的薩馬拉和伊朗的內沙布爾等。另外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發現,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遺址,福岡縣宗像郡玄海町衝之島、禦坊山古墳和福岡大牢府遺址等發現了唐三彩壺、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國家在輸入了唐三彩陶器後,仿燒了類似的風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鮮的“新羅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這些國家製作的三彩陶器,在風格上與唐三彩陶器各有不同,但從這些陶器上還是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基本風格。

唐三彩從唐初開始製作,其間經曆了初創走向成熟時期、高峰時期和衰退時期三個曆史階段,這三個階段與通常劃分的唐代三個重要曆史時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公元 7 世紀初到 8 世紀即武德年間至武則天執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長燒造過程中的初創時期。其在量製作的多為單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斕的三彩陶器,品種較為單一。這個時期的產品以陝西禮泉縣唐太宗時代的名將張士貴墓出土的釉陶器和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釉陶器為代表。但這兩墓出土的陶器還不能算是典型的唐三彩陶器,當然,這時期唐三彩肯定已經開始燒造了。第二階段為武則天上台到唐玄宗統治時期,即公元 8 世紀初到 8 世紀中葉,這一階段包括了開元天寶和整個盛唐時代。隨著唐朝國力的強盛,唐三彩陶器也隨之進入鼎盛時期。因為經濟的發展,厚葬之風隨之滋漫,無論皇親國戚、文武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現今所見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於這一時期,其燒製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燒造的最高水平。公元 8 世紀中葉到 10 世紀初,“安史之亂”的出現導致了唐王朝政權的動搖,政治經濟嚴重衰退,唐三彩的製作也隨之進入了衰退期,典章製度和厚葬之風一去不複返。唐三彩的燒造已成了強弓之末,隨著唐政權的減亡,唐三彩也結束了它的曆史使命。

三彩貼花爐唐 三彩胡人騰空馬唐 “洛陽唐三彩”是今人十分熟悉的一個概念,顧名思義,洛陽是唐三彩的產地,其實,這可能是一個不十分確切的概念,因為洛陽隻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但至今未找到燒造唐三彩的窯場,倒是離洛陽不遠的河南鞏縣卻是唐三彩的故鄉。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唐三彩陶器窯場較多的分布於北方地區,主要的要屬河南鞏縣的唐三彩窯場。



唐三彩的品種很多,有器物、有立體塑像、有明器、也有生活用具。從現存的各種唐三彩看,它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最完整的手工藝品,幾乎沒有一種唐代手工藝品的種類可以超過唐三彩的品種。概括起來,唐三彩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人物塑像(包括人首獸身的鎮墓獸)

人物塑像亦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俑類,唐三彩的俑也有多種,大型作品如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還有人首獸身的鎮墓俑或鎮墓獸。中小型作品如男立俑、女立俑、騎馬男俑、騎馬女俑、胡俑、戲弄俑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及鎮墓獸通三彩鴨式杯 唐 三彩駱駝載樂俑唐常出土於身份很高的皇親國戚和官吏墓中,這些作品一般身材很高,有的七八十厘米,有的可達一百多厘米。

二、動物塑像(包括飛禽走獸)

除各式陶俑外,唐三彩中的動物塑像也是豐富多采的,在各種動物塑像中,馬和駱駝最為引人注目。在唐三彩中出現如此之多的馬和駱駝,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曆史相一致的。集中反映了當時發達的交通運輸業。唐三彩中還有其它造型的動物諸如:豬、羊、兔、雞、鴨等應有盡有。

三、生活用具

唐三彩中最常見的是那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器具,如盤、三足盤、洗、碗、壺、罐、瓶、尊、缽、枕等。那些生活用具中包括飲食用器、文房用器、化妝用器、儲藏器等從墓葬中出土的,尤其是一些小件器更是毫無價值,隻能是明器。

四、模型

唐三彩中還有一種模型類製品,作為陪葬品中的一個方麵,唐三彩模型的多樣化是顯而易見的,為了使那些已死去的人過與生前相同的生活,一些有身份的人墓中通常會被安排置放各種不同的模型,為在曆代墓葬中均可見到。

唐三彩是局限於唐代製作的三彩陶器,隨著唐王朝的減亡,唐三彩也隨之消失。唐代以後,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在北方地區流傳繁衍,其中包括契丹民族的三彩和北宋三彩,還有金代的金三彩等。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唐三彩相比較為遜色。風格也有較大的區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118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马东盈作品 《柳下惠坐怀不乱:一个美德故事

原文地址:【马东盈作品】《柳下惠坐怀不乱:一个美德故事的流传史》作者: 马东盈-登泰山看世界坐怀不乱是柳下惠事迹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其事实真相,如果既不求之过深,也不过度阐释,可以一言以蔽之,是一个在“

声明:《唐三彩:作品》为网友无盐妖娆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