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玩具 - 『 清风佳影 』 - 戒色网 - Powered by SupeSite mamasupe 4

传统民间玩具

来自:慧聪





草编是北京的传统民间玩具,用料有:马莲,蒲草、玉米皮等。这一玩具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古代劳动人民耕作之余使用秸杆编成帽子遮阳,编成草鞋护脚,年长日久,选料日益讲究,技艺日渐成熟,成品也就渐渐地从单纯的实用性转为实用欣赏兼而有之。有人潜心研究,革新发展,娴熟技艺,使草编内容更丰富,形象更加逼真,成为竹编艺人,于是草编也就成了玩具。著名草编艺人裕庸先拜草编前辈齐玉山为师,后又从长沙棕编艺人易政学艺,加之本人四十年勤奋努力,作品造型优美,形象生动。









由于逢年画鼠是我国民间久已流行的习俗,《老鼠娶亲》年画题材,以浓墨印鼠,衬以红绿黄紫等重彩,把鼠儿沉浸在喜气洋洋的生活情趣里。这人间情趣的转移于鼠,使不必依靠色彩取胜的剪纸《老鼠娶亲》等洗练形态显得更加传神,从而使这个人人憎厌的东西变得十分讨人喜欢!这些鼠形的"美",首先是美得极富人情味儿,又不失老鼠的原型特色,仅寥寥数笔,就使它或踞或立,似人似猴,仪态可掬。





中国民间泥塑艺术或大变其形,或高度写实,离不开一个总的创作原则,那就是"以心写神",为此,总是紧紧抓住人物的"心绪"和"情节"这两个法宝来表现,不只可以活现人的面貌,而且可以深刻揭示心灵。在一般来说,民间泥塑分"细货"和"粗货"两大类。"粗货"主要供儿童们玩耍;"细活"的泥塑抓药行销在都市街头,可摆在案头上细细观赏,常作为室内陈列的装饰品。

在清末杰出的"细货"艺人中,南方能手里有活跃在无锡、惠山一带的丁阿金(原名丁兰亭)和周生观(原名周阿生);北方能手里要数在天津卫被称作"泥人张"的张明山。





风车是北方各地农村比较普遍的一种儿童玩具。制作方法简单,大都用农村里的高粱秆编扎而成,大小不一,有两个风轮的,十个风轮的和十五个风轮子。风车不仅看上去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当儿童手执风车向前奔跑时,受风力影响,五光十色的彩色风车,便迅速转动起来。风力使风轮旋转后拨动竹签,敲打起风车上的小鼓哒哒作响,声色俱佳,十分有趣。

风车在北方的城镇都有艺人制作,节日期间,集镇、庙会出售最多,价格低廉,极受儿童欢迎。

风车是一种利用风的动力,促使风轮旋转的玩具。无论从视觉、听觉和审美等方面,都有益于促使儿童身心健康。风车玩具迎合了一般儿童都喜欢奔跑、追逐的特点。按我国的中医学理论:“小儿在大自然中奔跑,仰首张口、呼吸新鲜空气,既可清除内热,又可强身健骨。”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http://img.hc360.com/toys/info/images/wj050922-11.jpg onload="return imgzoom(this,550)"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useMap=#Map>[/IMG]

竹蜻蜓是中国古老的玩具,其外形呈T字形,橫的一片像螺旋桨,当中有一个小孔,其中插一根笔直的竹棍子,用两手搓转这一根竹棍子,竹蜻蜓便会旋转飞上天,当升力減弱时才落到地面。在制作和玩耍竹蜻蜒的过程中,可以领略中国古老儿童玩具的趣味和科学技术的奥妙。

从对大自然中蜻蜓飞翔的观察中受到启示,公元前500中国人制成了会飞的竹蜻蜓,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孩子手中的玩具。在18世纪传到欧洲,启发了人们的思路,被誉为“航空之父”的英国人乔治·凯利一辈子都对竹蜻蜓着迷。他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在1796年仿制和改造了“竹蜻蜓”,并由此悟出螺旋桨的一些工作原理。他的研究推动了飞机研制的进程。并为西方的设计师带来了研制直升机的灵感。

公元17世纪中国苏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制造一个类似蜻蜓的直升飞机,并且想把人也带上天空。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它有一个竹蜻蜓一样的螺旋桨,驾驶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脚踏板通过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试飞时候,它居然飞离地面一尺多高,还飞过一一条小河沟,然后落下来。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小的时候,父亲给他们买了一个能飞的竹蜻蜓,兄弟俩十分喜欢,并开始仿制不同尺寸的竹蜻蜓,从此,兄弟俩的一生与飞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猴是用蝉蜕和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儿制作的,用拟人手法表现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憨态可掬,形象生动,情趣无限,是北京独有的民俗玩具。据说是清道光年间一王姓艺人创作的,至清朝末年传艺给钱逸凡,后中断多年。现在的毛猴是艺人曹仪简恢复起来的。他在继承中创新,题材更加广泛,制作更加精细。因毛猴手法独特,意趣盎然,故喜者甚众,并出现不少制能手。





中国皮影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从汉代(公元前200年)就有了影戏胚芽,到了唐代(公元618年),在寺院俗讲和民间说唱艺术变文的基础上发展成皮影戏,到了明代(公元1368年)皮影戏曾多次到日本、朝鲜演出,百代,胜得、莱利、宝利、丽歌等唱片公司灌制作了大量皮影戏唱片,流行于中国及亚洲的戏曲市场。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集光影、美术、剪纸、雕刻、舞蹈、音乐、说唱为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

皮影戏所用影人和场影以驴皮为片基、精雕细刻,染驻五彩,漆以桐油,各行当脸谱,神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中国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以为独特的艺术内力,挥发着青春。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抖空竹既是老少皆宜的游戏,又是杂技表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玩法:一根线绳连接在两根短竹棍的竿头,就成了抖空竹的工具。抖时,把线绳置于空竹轴中凹处,再绕上几圈,提起空竹,靠两臂交替协调抖动,空竹逐渐加速地旋转起来,抖转之后,可以倒放在地上,即旋转不停,更嗡嗡作响,如钟声余韵,也可以变换成其他多种花样。天晴时来公园,雨雪天在家里,不用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

益处:个人耍玩能活动全身各个关节,锻炼身体协调性。小孩玩,乐此不疲,还能促进骨骼生长,大脑发育;老年人玩,能强身健体,治疗减轻肩周炎和眼疾。组队玩耍更是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竞技性。时间长了,让人腿轻、手快、眼快、脑子快,这就是空竹的“一轻三快”功能。

万花筒







蚕虎玩具小巧而有拙趣。山东潍坊地区蚕农,利用缫丝时开水煮过的茧子,染成黄色,晾干后用剪刀在蚕茧的一头,剪出两只尖尖的小耳朵,然后把茧子翻过来,再在茧子的另一端,同样也剪出两只小耳朵。这样做的结果,是两只耳朵在上边呈现虎头状时,蚕茧下部的另两只耳朵,就巧妙地变成了虎的两只前腿,平稳地支撑着虎的身体,这一道工序完成之后,蚕虎玩具的造型就做成了。

蚕虎的基本造型完成以后,艺人使用黑红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分别在蚕上下相反的两端,描绘出虎的脸型:精眉铃铛眼,虎口大开,面带凶相。当艺人最后再用红色,在虎的额头上重重勾勒出一个“王”字时,似乎赋予了虎的灵魂和神韵,名正言顺地成为“百兽之王”。

人们把一只小蚕虎放在手掌或一块长木板上,因茧子内有已死去的蚕蛹,所以,一旦手掌或板倾斜时,小蚕虎便会自动向下翻起跟斗来,一个接一个。反之,若将手掌或木板向上扬是,小蚕虎又自下而上翻起跟斗,憨态可掬,滑稽有趣,很好地体现了民间玩具的幽默性。



弹球,又叫弹子。按材质可分为泥弹子、石弹子、瓷弹子、玻璃弹子……,如今还能见到的多是玻璃弹子。玻璃弹子又有花弹与净弹之分,体积也大小不一。所谓花弹是在弹子里面嵌入各种图案,有形若树叶的,有状如弯月的,也有数条彩线的,它们在阳光下一照能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泽。净弹则是不嵌图案的,为一色,以白色居多,也有玉色的,最稀有的要算是黑色的净弹了。就象黑郁金香珍贵一样,黑弹子也因为它的稀少而身价倍增。

打弹子的场地通常选择在树荫下的泥地上,泥地最好有起伏。比赛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三人,没有一定的定额,但游戏规则是双方或三方商定的,即谁先将自己的弹子打进洞内谁就先获胜。洞在打弹子的比赛中显示出特别的意义,而且挖这个洞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大,当然也不能太小了,太大比赛就没有了难度,太小呢,弹子又滚不进去,比赛也就失去了意义。如何才能让这个洞挖得恰到好处呢?听起来难,说出来真是十分的简单。用比赛的弹子朝泥地上一放,这是参赛者共同认可的位置,用脚一踩,就踩出一个半圆的洞来。如果有意要增加取胜的难度,可将洞踩在斜坡上。

游戏开始,各人各显神通,动作也是因人而异,有蹲着的,有爬在地上的,也有站着的。弹子在手上的位置基本采用同一种姿势,即将食指和中指弯曲,中指朝里,食指在外,弹子搁在中指的侧面上,食指则形成一道小堤挡住弹子的滚落。瞄准目标以后,拇指用力一弹,弹子就呈一条漂亮的弧线从手中飞出,向目标飞去。瞄目标时的样子看上去颇为滑稽,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类似于打靶。打得准的,称之为“眼货好”,这个词从词义上来解释是很难理解的,但玩家自是心领神会。

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场面,比如由于玻璃弹子质量的好坏或者因为攻击一方太用力,其中的一颗弹子会在“啪”的一声之后开花。什么是开花?就是弹子碎裂了。如果是彩弹碎裂,在迸发的一瞬间,象一朵花在一刹那开放了,这真是最悲壮的玻璃花开了。

打弹子是一种旧时孩子们的游戏,有人总结了几种通常的玩法:

“互弹法”一人将弹子弹出,另一人即用弹子发击,击中者赢对方一枚,未击中,对方发击。此玩法,不受场地限制、简便易玩。

“格盘法”在地面画上“田”字。在线的各交点摆上弹子,由参与者均摊,公平合理,大小无。在格盘前三四米处画道横线,或掷、或弹,依弹子离线近远定出上、下家,压线与越线者只能是下下家了。在线的外侧,手不逾线,或蹲,或立,向田字格盘上的弹子发射,击出一枚得一枚,倘若未能将其击出或自己的落入盘内,轮下家来。有技艺娴熟者,一轮下来,满盘弹子,尽收囊中,赢者心安理得,输者无怨无悔。

“五连洞法”按正方形四角和对角线交点分别掘挖大小如拳的洞坑,洞面洁净光滑,四顶角与中间的依次为一至五号洞。从数米外的始发线,向右边一号洞口发送弹子,循序渐进,由一至五。若其绕过或跃越某一洞口,即停在原处。下个人若能将弹子连续送进五洞,便得到“尚方宝剑”可进入任何洞内向洞外邻近弹子发射,被击中的更名易主。再者,一弹子未入第五号洞前,进入前某一洞内,先可将离它近的击远,以增加其再次入洞的难度……“五连洞”阵法诡谲奇特,玩法也往往新招迭出,但万变不离其宗。

打弹子,指法有二。一是左手拇指与中指捏住弹子,用右手中指击发。二是食指尖和拇指关节顶着弹子,用拇指将其弹出。何种指法宜人,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只要有悟性,肯学习,勤演练,无论用哪种指法皆有上乘表现。我曾在老城南见一娃儿,两法混用,左右开弓,数米之外,弹无虚发。最令人称羡的就是所谓“定弹”即把对方的弹子击开,自己的停在原先弹子位置上自行打着旋儿。修炼到这份上,已不是玩童而是玩家,不是技术而是门艺术了。



传统民间玩具 - 『 清风佳影 』 - 戒色网 - Powered by SupeSite mamasupe 4


彩扎是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仿真艺术,也是综合性的手工艺术品。

早在我国唐代,彩扎艺术已开始盛行,匠人们用竹备篾子作骨架,通过艺人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可以扎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名山古刹和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到了宋代已发展到极盛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彩扎匠人“剪绫为人,裁绵为衣”,已经能扎出寿星、麻姑和栩栩如生的寿桃、寿面,作为献给长者寿诞的礼。

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迅速发展开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两种谋生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文化”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第二种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为满足大众娱乐文化和民俗节令,以及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而服务的“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新的彩扎工艺。这种新的工艺,既发扬了民间艺术特点,又能满足现代儿童的审美需求,成为他们手中的观赏玩具。



彩扎仿真小昆虫的用料,必需根据伤口的需求而备。如扎制“蝈蝈”,就需要准备绿色纱布、蝉翼纱、铜丝、小黑珠子等。选料备齐以后,凭借艺人精湛的技艺,一只只以假乱真的蝈蝈、蛐蛐、蚱蜢、螳螂,便从艺人手中脱颖而出。



彩粽是端午节时女孩们的游戏和玩物,用五彩丝线缠绕而成。因其状如粽子而得名,又被称作“五彩线粽”。制作方法是:先用牛皮纸折成粽子模样,中心可用艾绒或其他香料、药材填充,再用各色丝线将纸粽一层层缠满,丝线把粽子打扮得如彩虹一般,谁的手巧,谁的色彩搭配得好,全在这小小的五彩线粽上表现出来了。每个彩粽约只有手指头大小,五六个成串,佩带在身上,或是挂在门前窗后,既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又有驱虫辟邪的功效。



“扑满”是古时以泥烧制而成的贮钱罐。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湘潭古城,玩具摊上还在卖这种蓄钱的小陶罐,它的妙处是硬币可以放入,却无法取出。因此小孩子平日将父母给的零花钱从小孔中塞进去,到快过年时,钱贮满了,便打烂小陶罐,拿了钱去作快乐的消费,故此物又名“扑满”。“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西京杂记》卷五)。

扑满最早的记载文字,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它还有许多别称,如:悭囊、闷葫芦、储钱罐。

扑满常被诗人携入诗中,或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或被引申出新的含义。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写道:“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从中可见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陆游则以此设喻,说明过度地聚敛钱财必会招致灾祸:“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记得一位高僧诗人曾写过一首叫做《扑满子》的咏物诗。诗中说,扑满子“只爱满我腹,争知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

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年少时家贫,放过猪,当过狱吏,但刻苦向学,孜孜不倦,近70岁时方入九卿之列,74岁升为丞相,官居极品。6年之后,以病死于任上。刚入官道时,他的老乡邹长倩送他一个扑满,并在赠词中说:“……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而不可诫与?”公孙弘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勤俭的本色,盖布被,食粗粮。所余的钱,用来在相府设东阁客馆,招纳贤才,以推荐给皇帝选用。所以,他不因聚敛钱财,招至“满则扑之”的大祸,平平安安度过了他的一生。

当满族人聚集兵马,杀入关内,结束了汉族人为统治中心的明王朝,在300多年中,汉族的有志之士,无不试图推翻满族人的政权。清末由爱国志士组成的南社,就曾以“驱逐鞑虏”为己任,鼓吹革命。而“扑满”二字,被生发出新的意味,即砸碎满清王朝。南社爱国诗人苏曼殊,在清光绪二十九年由日本到达苏州,“当时苏曼殊曾画过《扑满图》扇面一页赠包(笑天)。扑满是泥制的贮钱罐,丢入铜钱只进不出,只有等积满后扑碎了它才可取出。但这幅图却是一语双关,扑满者,扑灭满清也,寓藏着强烈的民族革命意识”(尤玉琪《三生有幸梦苏州》)。

早几年,在北京一家工艺小品店,见到了扑满。虽仍是陶制,造型却丰富多了,或小猪,或小虎,或小牛,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



灯笼是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俗玩具。大约产生于晋代原以布麻丝锦为面 , 织有天人神鬼、龙虎、宫殿等图像,虽从照明的实用性出发,但却有很强的艺术观赏价值。汉初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才有纸灯笼,灯笼品种繁多,造型美观。常见的有宫灯、龙灯、莲花灯,走马灯、冰灯等。民间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清末出生的韩子兴是北京制灯能手,解放后曾被国家授予“老艺人”称号,现在北京的制灯艺人有黄松清、张双志、张连友等人,他们各有所长,但是共同的特点是构思奇特,造型美观,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我国传统民俗,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民间盛行佩戴香袋。香袋又名香囊、香缨,古称香缡。

香袋在我国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张祜,就曾写过《太真香囊子》一诗,记述了杨贵妃带香囊的往事。三国魏繁钦的《定情诗》写道:“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袋经唐至今,在民间仍盛行不衰。香袋不仅古时作为室内罗帐中的装饰物,也是上至官宦人家,下至平民百姓佩带的吉祥物,还可以作为男女相爱的定情物。古礼,妇儿姑舅,持“香缨”以拜,香袋又作为礼仪之用。

每至端午节前夕,城镇、农村,家家都要缝制香布袋,姑嫂妯娌齐上阵。老年人配桃形香袋,以示长寿;儿童配“五毒虫、扫帚”香袋,寓意驱邪避害;青年男女或配“生肖香袋”,或互赠“定情香袋”,种类繁多。

金钱香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金钱香袋”制作方式与彩粽相似,仅外形不同。它以彩线缠绕出各种纹饰,内方外圆,取富贵吉祥、发家致富之意。另外,金钱香袋还可作为新娘子的陪嫁物品,用大红绒线穿起来,称之为“喜钱”,又称“挂鞭”,象征富贵,暗喻多生贵子。香袋中装有辛荑、苍术、白芷等芳香类中草药,能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可被动瘴邪,驱“五毒”,其香气可持续数年。







十二生肖布偶

在民间玩具中,十二生肖动物玩具很受人们喜爱,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多作为生日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或孩子。

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形成二十属相,相传始于汉朝。东汉有个学者叫王充,著过一本书叫《论衡》,其中《物势》一篇里,就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说法。王充是一世纪的人,可见“十二生肖”至少有两千年历史了。

用十二种动物表示人的生肖(属相),源于上古时期,人类视某些动物为先祖的“图腾”崇拜。古人用十二种动物作生肖,是因为这十二种动物,与鱼牧、狩猎、农耕时期,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其中的“龙”虽说是虚幻的动物,但人类寄希望于它“兴云播雨,五谷丰登”。

古人采用十二种动物,标志人的生辰属相,记录人的年龄,是一种较原始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十二生肖布制玩具,塑造了十二种动物形象。这些用布做外壳的生肖玩具,造型生动有趣,农村妇女通过它们,寄托对子女的美好祝福。同时也表现出纯真、稚朴的心态,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审美情趣。

十二生肖布偶色彩艳丽,制作工艺精美,是趣味性、装饰性较强的吉祥玩具和生日礼物,人们希望它能给孩子带来福运。





古人在秋季五谷丰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祭祀活动。祭祀天、地、五谷神灵之后,便是饮酒和通宵达旦的歌舞作乐。这一社祭行为后人称为“社火”。延传至今,民间的称谓很多,如“耍社火”、“扮社火”、“闹社火”等等。

以“脸谱”标志人物性格的“社火面具”神奇迷离。起初表演者的面部多用色彩画成青面獠牙、狰狞凶恶的样子,以表现真善丑美,包罗人间神界的万象生灵。造型多为原始的“图腾神”。如“土地神”、“五谷神”、“时令神”等,展现出原始崇拜的遗俗。后来一些“脸谱”逐渐固定下来,被人们用泥土烧制成陶质面具,一直沿用至今。

事实上今日的“社火”,是由原始的“傩舞”演变而来,游演中,一般都是由黑虎、灵官开路,神炮前导,各路神灵尾随其后,锣鼓鞭炮齐鸣,游遍村镇、庙宇。内涵仍是驱逐疫、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这些色彩艳丽的社火面具在美化和修饰之后,常被当作玩具在庙会上出售,尤其受孩子们的欢迎。



布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贴补工艺,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民间. 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它以粗布为原料,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折射出当地固有的民族社会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所赋予的光彩。

在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

工艺布贴画是一种古老技艺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品,用布料的天然纹理和花纹,将工笔画用布贴的形式表现出来。工艺布贴画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全部选用优质布料,手工精贴而成。

布贴画自然流畅、工艺精美、情趣各异、风格独特,适合于装饰不同居室、场所。它作为室内装饰品和艺术礼品,在国内外倍受欢迎。



解连环是我国传统的智力游戏,其玩法为,把若干金属丝制成的圆环相连成串,或借助"环杆"使之相扣连,以解开为胜。连环的形制,有五环、七环、九环、十一环乃至十三环等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九连环。《红楼梦》第七回里写道:"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里,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乾隆刻本《霓裳续谱》还录有一支题为《九连环》的小曲:"有情人,送奴一把九连环,九吓九连环,十指纤纤解不开。"可知这项游戏更受女性的欢迎。

解连环的游戏源起何时,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解连环的游戏至迟在明代已很普及。明杨慎《丹铅总录》云:"九连环之制,玉人之功者为之,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今有此器,谓之九连环,以铜铁为之,以代玉,闺妇孩童以为玩具。"据此记述,九连环的雏形当是用玉石所制的可分可合的双环;明代出现了用金属丝做的九连环,并且在妇女儿童中广泛流传。十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于公元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曾在其著作中提及九连环。两处记载相互印证,中国的九连环当产生于明代初年(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

又有人认为,解连环的游戏至迟在宋代就已出现。宋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云:"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所谓妙手,是指心灵手巧、聪明细致,因无论上环还是下环,都很繁复,只有智商很高的人才能应付自如。南宋人所作《西湖老人繁胜录》在罗列的诸种经纪人、杂货摊中,亦曾提及"解玉板",推测可能是解玉连环,因最初的连环是以玉为原料而制成的(顾鸣塘《斗草藏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还有人认为,解连环的游戏远在先秦时代已经产生。《吕氏春秋·君守》:"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于国:'有巧者皆来解闭。'人莫之能解。兒说之弟子请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是说鲁国的乡下人送给宋元王一个"闭"(即一个绳结),宋元王在国中征求能解"闭"者,结果无人能解开。雄辩家兒说的学生自请去解,也只解开一部分,另一部分仍然解不开。由此可知,这种特意制作绳结供人寻索解脱之道的游戏,在春秋时已经流行,"解闭"正可谓解连环的雏型。由兒说的学生的"解闭"成绩揣测,"闭"上的结当不止一个。此外,该故事还提示了这种游戏很可能产生于古人结绳网鱼、网鸟之类的生产实践,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游戏是劳动的孩子。"(《艺术论》)其后,出现了用玉石制作的连环玩具。《战国策·齐策六》载,秦王嬴政遣使去齐国,送给齐王建母亲一个两环相贯的玉连环,说:"齐多智而解此环不?"意即"齐国有很多智巧之士,能解开这个环吗?"齐国群臣竟无一能解,可见其构思之精巧。而《西湖老人繁胜录》里的"解玉版",很可能是指已有"环杆"的玉连环,所以它和杨慎笔下的金属连环一样,都只是解连环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很难说是源头。



四喜娃娃是利用连体适形造型法而制出的民间玩具。人们将它摆在家中或挂在身上,以期招来福喜。

“四喜娃娃”造型是一对活泼可爱的娃娃系着肚兜,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紧握金元宝,呈现出调皮嬉闹的神态。经过巧妙组合,两个娃娃转化成四童戏耍。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孩童或立或卧,或背或对,相互构成四个完整的孩童,这正是“四喜娃娃”构思精巧独特之处。据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四喜娃娃”的造型年代久远,早在唐代,就有了铜质四喜娃。明以前主要是剪纸的形式,明以后出现铜铸、陶质、木质、玉雕、瓷质、泥质等多种表现形式。清朝乾隆时史书载,当时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奉,在民间极受喜爱。

“四喜娃娃”的“四喜”有两种说法。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两童组合形成四个,该娃娃造型又在我国古代民间婚嫁中作为吉物,“四喜娃娃”由此得名。还有一种颇具传说故事性的解释:明代有个解元解晋,有一次皇帝召集众才子,让他们每人制作一个手工艺品,并解释自己作品的内涵。解晋灵机一动,构思了这个“四喜娃娃”造型。皇帝问他何为“四喜”,解晋随口答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喜,故名‘四喜娃娃’。”

究竟哪一种解释更准确,也没有定论,但考古界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毕竟史书中有记载。四喜娃娃在今天向我们展示的更多的内涵则是古代匠人的技艺和智慧。



中国结

据说中国结又叫盘长结,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代,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为它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方胜结表示着方胜平安;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是吉庆有余的缩写等等,结艺在那时达到鼎盛。"交丝结龙凤,镂彩织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在古代诗人的词句中,结艺已经到了"织云霞"的地步,足见其时的盛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133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传统民间玩具 - 『 清风佳影 』 - 戒色网 - Powered by SupeSite mamasupe 4》为网友絕版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