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笑与泪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大耳凹腮,总睁不开的一双小眼,细瘦的身条在灰布大褂里晃来晃去;哑嗓子说起来从容又机警,傻乎乎的表情中夹带着锐利;对于他,最普通的事物下也可以挖出笑料,最平常的语言也能刺激人的笑神经……”

冯骥才曾如此形容这位相声界的泰斗——马三立。

曲艺界认为,是马三立真正将相声从撂地摆摊带进剧场殿堂的。相声界甚至有些说法:“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样的赞誉在同行之间实属难得,他被公认为“相声泰斗”。今年10月1日是马三立一百周年诞辰,为纪念他,当下著名的相声演员几乎在8月30日齐聚天津人民体育馆。赵忠祥主持,马三立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领衔,他和黄族民搭档、姜昆和戴志诚、师胜杰和石富宽、侯耀华和尹笑声、常贵田和王佩元、李金斗和李建华等相声名家逐一登场,表演了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2001年,就在同一个地方,举行了“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当现场大屏幕上播出13年前的视频录像,马三立问观众:“今儿这么多观众为我到这儿来,是不是主办方有点小题大做了,大家觉得值吗?”全场的观众齐声对着大屏幕高喊:“值!”
马三立笑与泪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马三立的表演影响了几代人,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据说,《天津日报》曾组织过一个活动,在卫国道塑二十个人的雕像,马三立得票最多。

创立“马派相声”

在马三立先生的大量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开粥场》中的“马善人”、《卖挂票》中的“马洗澡”、《黄鹤楼》中的“马叫官”,《似曾相识的人》《十点钟开始》和《相声的魅力》中的“我”等。这类段子的特点是以第一人称方式,通过表演者的自我展现,把人物的个性、缺陷表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还有一些,如《买猴》中的“马大哈”、《练气功》中的“张二伯”、《大会见闻》中的机关干部、《相面》中的相师等等都是以第三人称方式,通过客观的叙述,以类似讲故事的方式把观众带入情节中,同样也能使观众感受到段子中人物的活灵活现,有血有肉,这使人觉得平易亲切,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的相声,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使人觉得合情合理。《卖挂票》一段,如果只听名字,觉得不可思议,但听过整个段子之后,就能理解到创演者的独具匠心,它是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而形成的必然结果,并非主观臆断。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因此有行内人认为,直到马三立才真正形成了本色自然、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的“马派相声”。

马三立出身曲艺世家,曾祖父原是运河上的船夫,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加之太平天国起义,兵荒马乱,运河上的粮船烧的烧、沉的沉,曾祖父一家赖以谋生的路也就断了。祖父马诚方年纪轻轻就漂泊江湖,向评书艺人学会说书,最拿手的是《水浒》,娶妻生子后进北京城安了家。他在什样杂耍门中颇有声望,交游甚多,其中包括相声前辈春长隆、恩绪。这两位都是落魄的旗人子弟半路下海,见多识广,精通吹拉弹唱插科打诨,又有舞文弄墨的才气,所说的相声趋向雅而不俗。马诚方让儿子马德禄拜在他们门下学艺,再传至马三立兄弟。

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恩绪的宠徒和门婿,马三立的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马三立的哥哥马桂元师承“万人迷”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马三立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因深知做艺人的艰辛,父兄一直竭尽全力供马三立读书,他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但最终因家境窘迫,1930年马三立迫不得已子承父业,拜周德山为师,入了相声一行,走街串巷,尝尽了江湖险恶。

抗战时期,天津沦陷,流氓帮会的势力也随之猖獗起来,大恶霸、青帮头子袁文会盘踞南市“三不管”,投靠了日本人越发横行霸道,向站脚谋生的艺人、小商贩及手艺人等横征暴敛。

袁文会以庆云戏院为场地,成立了“联义社”,为了笼络艺人,便于辖制,利用封建帮会拜把子的形式,让班社成员结拜兄弟,三十六个人按年龄顺序排列,号称“三十六友”。表面看来似乎不分上下亲如手足了,其实压榨、控制更甚,艺人连人身自由也没有。1940年马三立进入“联义社”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袁文会失势,他才脱身而出。

心存敬重为艺人

虽然生活艰难,但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却从没有丢掉过自己的风格和格调。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其表演“活儿宽、路子正,哪段儿都有新东西”。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善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

据不完全统计,他演出过传统相声两百多段,如《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卖五器》《开粥场》《夸住宅》《地理图》《文章会》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节目六七十段,包括《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等。同时,他还创作有两百多个相声小段。他一生都扎根市井大众,评说的是家长里短,刻画的是街坊四邻,对小人物的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作品以讽刺见长,超越了对一事一物表面现象的关注,更注重于对人性的反思与揭露。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说相声属于“下九流”,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马三立却一直秉承老艺人敬师敬业、自珍自重的态度,对于相声也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

早年学曲艺相声同京剧界一样,不论你家里几代从艺,也不管出过几位名家,只要子女想吃这碗饭,就得另外正式拜师,否则就是没有“家门”,得不到同行的承认,在场上被别人“携家伙”(即演出时同行来搅场子)。相声行拜师还有个特殊的地方,要先认引、保、代三师,引师负责介绍师父,保师是双方保证人,代师则可替师授业,教授基本功、小段活路之类。保师一般由外行充任,引、代二师就必须是相声艺人了。徒弟又分拜门、授业两种,前者系带艺投师,拜师只为了入“门”,一年业满,也可长些;后者是开蒙问艺,需经三年零一节(端午、中秋或春节)才能算正式出师。

马三立投师应属拜门,一切礼仪仍依授业的规格。相声行供奉汉朝善于讲笑话的东方朔为祖师爷。在《马三立别传》中,他回忆,从仪式开始,他一直低头恭立屏声止息。焚香过后,马德禄代子向周德山敬献“见面礼”,一包提前裹好的钱,照例多少不拘,师父也不挑剔,一拱手收下了。接下来是新徒弟给师父磕头行礼。他连忙将写着拜师字据的红帖——俗称“小帖”顶在头上,给师父下跪三叩首。磕完头,师父照例训示弟子几句。然后拜“门长”王德隆,师大爷、师叔依次每人磕三个头。起来又跪下,以头碰地,砰然有声,再起来,再跪下,循环往复,直磕得腰酸腿软,天旋地转,脑袋晕晕乎乎。

如此繁多的规矩,为的就是让入门者明白,从此入门,终身为业。他毕生都记得“门长”王德隆的训话:“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的道理,‘子母活’(“子母活”为甲乙双方台词一环扣一环的段子)怎么使,‘贯口活’(“贯口活”为长篇独白的段子)怎么用,‘柳活(“柳活”为学唱的段子)’、‘倒口活’(“倒口活”为穿插方言的段子)怎么学,许你藏拙,不许不会。不能‘蹚水’(“蹚水”指表演懈怠,敷衍了事),不准‘刨活’(“刨活”指自己说不好的段子,偏要硬说,或故意在别人前面说同样的段子,糟蹋了别人的拿手节目)……孝敬师父,如同父母,授业之恩,重如再生。出师也当常记在心,不忘三节两寿,平时常有孝敬,不论师父有钱与否,是你一片赤诚。还有师大爷、师叔、师哥,待你如亲生手足,你敬亦当如亲人!……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贪不贱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台上讲艺德,台下有道德。倘若日后发达,欺师灭祖,多行不义,自甘堕落,祖师爷有眼,天理不容!”

为“相声”历尽坎坷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就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里,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1952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还当上了副团长。

但直爽的性格,又让他吃到了苦头,“大跃进”时,曲艺团里开工作准备会。受社会上浮夸风的影响,有些相声演员纷纷表态:“我向组织保证,今年创作相声作品五大段、两小段。”顿时有热烈掌声,有的人甚至自报一年写出15段,马三立没说话。领导点他的名:“马三立,你表表态。”他站起来说:“我向组织保证,今年创作相声五万段。”一下子,会场鸦雀无声,也没人鼓掌了。有人问:“你什么意思?”他说:“我什么意思也没有。某某你站起来跟组织说说,你能写得出来吗?你要是能写这么多,我就写五万段。”

1958年9月 ,“反右”运动卷土重来。电台共有500余名职工,先是揪出了4名右派,有关部门嫌“太少了”,又分下11个指标来,要求各个单位落实。曲艺团领导小组先报了一名老艺人,社会关系、经历比较复杂,又有一些可供问“罪”的现实言论,按说应属漏网者之列,不料报上去被驳了回来,原因是老艺人乃烈士的父亲,不宜与右派为伍。领导们只好重新研究,又报上去一位年轻演员,还是未被批准,这次的原因是名气太小,工资只有55元。

领导们为难了,重又打起精神在剩余人员中查找,直到有一天下午,一位领导告诉他:“马三立,从明天起,你就只盯晚上演出吧,不用参加领导小组的会了!”这个时候的马三立,四十多岁,正值盛年,按照马志明的说法,正是出活、出好活的时候。但是,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其余则是长达11年的下放劳动和5年关“牛棚”做杂役的生涯。

马志明回忆:“到农村后,老爷子的生活很惨。时值寒冬,他穿着棉袄,裹着棉被,蜷缩在冰冷的露天猪圈里过夜,全身都冻僵了。恰好这天上午,副市长宋景毅去那里视察。一进村就问,马三立怎么样了?村干部不知所措,说马三立就在这里,又急忙把老爷子找来。而且转天就给安顿在与广播室连间的里屋居住。老父亲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这真是救了他一条命。乡亲们更没有把他当‘右派’,多方关照,时不时围坐在他的身旁,请他说笑话。”

马三立平素沉默寡言,极少外露感情,但是被打成“右派”之后,竟然几次当众落泪。1961年3月16日晚,在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此劳动两年。当晚农场开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他当场落泪。1961年3月24日,他阔别观众两年,在劝业场楼上天乐曲艺厅演出,台下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了几分钟,久久平息不下来。面对如此钟爱自己的观众,他以惯有的方式,向台下诸位频频作揖,人们终于静下来了。他喉间哽塞,尽量平和地说:“老没见我了吧(场内一阵应和的笑语声),我——病啦!”话音刚落,掌声再次响起,马三立不知不觉间,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1984年,马三立的老伴儿甄惠敏去世。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马三立曾一度非常消沉,在安葬老伴儿时,甚至为自己也立下一块墓碑。他曾多次表示:“我目睹过旧社会艺人晚年悲惨凄凉的生活状况,托共产党的福,我拥有了幸福的晚年,我要尽我的力量让更多老伙伴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1999年4月,“马三立老人院”正式落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除了大量的慰问演出之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 “马三立老年公寓”和“马三立老人园”上,亲自安排医疗、伙食等事务,还常常到各个房间,与老伙伴们说笑聊天。

2003年,这位最会讲笑话的老爷子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国家人文历史》,《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9期,人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1703.html

更多阅读

马三立别传四 马三立自传

他在大半生里,在艺途上经历的坎坷够多了,挨整被斗忍气吞声提心吊胆夹紧尾巴象走钢丝那样熬日子的时间也够长了,实在不愿重返昔日的世界中去了。孩子们当然不甘于眼下的处境,坚持要回去,最后吓唬他说:您不走,我们都走,看您一个人留下怎么办!惠

48个家传秘方_zhlldsq 马三立相声家传秘方

1、长寿方将一斤老醋、一斤白糖、三斤大蒜(最好是新蒜)泡在一起腌十天。然后顿顿吃饭时吃糖蒜。一顿吃三四瓣。糖蒜补血提气,杀死体内多种有害病菌,是延长寿命的最佳良药。2.各种耳聋将嘴里含一块小铁,耳上放一块磁铁听,左聋放

声明:《马三立笑与泪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为网友深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