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节选阅读答案
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
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
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
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
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
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
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
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
彊於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
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
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
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
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
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
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
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
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
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
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
执鞭,所忻慕焉。
【作家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人。后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其父司马谈于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出任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历,管理皇家图书。司马谈生前就有过编写古今通史的宏志,但因故未能如愿,他去世前要司马迁一定完成自己的愿望。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年),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得以阅读皇家所藏典籍,搜集史料,为撰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品背景】
《管晏列传》抒发了司马迁强烈的人生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是对古人的仰慕,更是对黑暗世道的控诉!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晏子、鲍叔那样的知音!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此话可作为阅读本文的参考。
【讲解分析】
一、 字词句释译
释字:
1.常:尝,曾。常与鲍叔牙游
2.贫、穷:贫,经济或物质上的缺衣少食。与“富”相对。《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宋史·樊知古传》)。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穷,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与“达”相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匡,正。一匡天下。
4.商、贾:行商坐贾。
5.骖: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旁边的叫“骖”。
6信:伸,实践诺言。“管仲因而信之”
句式:
被动句式: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意动用法: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也。
(翻译附后)
二、 文学特征
1. 感情真挚强烈。被人举荐的管仲、举荐他人的晏子。司马迁身处不幸,内心多么渴望能有这样的朋友啊!为管晏合传,司马迁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2.巧妙地借辞达意。语言通俗、简炼,句式灵活,富有感情和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读来无不感到简洁晓畅,抑扬顿挫,掷地有声。以文章最后两段为例,开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一句是叙述,句式由短而长,语气沉稳;继而“岂以为······哉”句是疑问语气,句式由长而短,猜测中带有肯定;后面的“语曰”句引用整齐错落,是陈述语气,读来敦实有力;最后由前面的引述提出“岂管仲之谓乎”,又是回味悠长的疑问语气。“方晏子……者邪?”一句是疑问猜测,接着后面“至其……者哉!”一句又是感叹,最后“假令……焉”一句是陈述句,三句都是赞叹晏子人品,而前后句式、语气等等绝不相同。两个段落前后,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变化贯通,抒情、议论色彩明显,且上下几乎不可增删一字,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举例:
1)感叹句: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2)反问句:“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3)双重否定句:“见义不为无勇”。强调语气,突出说话人的强烈情感以及当事人的高尚品格。
3. 围绕“知贤善荐”的主题选材。管仲、晏婴是齐国历史上的名人,可写的东西很多,而本文围绕知贤善荐这一中心,只选取三件“逸事”表现人物,其间虚实结合,时述时议,时详时略,时分时合,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形散而神不散。如文章开头,只一句介绍管仲是“颍上人”;接着交待鲍叔和管仲的关系,作者只说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如何交往,没有具体写;“鲍叔知其贤”,怎么知道的,也不详述;管仲一生极有作为,文章仅用“管仲既用……”几句话概述;后面谈到管仲的著作,也“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一笔带过了,因为这些都与作者要表达的“知贤善荐”主题关系不大。而“管仲曰”一段,因管仲自己道出了受知于鲍叔的情况和感慨,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思,所以作者不惜笔墨进行了详写:“吾始困时”以下用五个排比句,先述管仲的表现,后写鲍叔的分析,连用五个“知”字,极显鲍叔知人之明;又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样精辟而发自肺腑的语言赞美鲍叔的知贤荐贤,画龙点睛地表现了个人心声。
三、 思想情感
这篇传记以称颂管仲、晏婴的治国才干为线索,突出歌颂了鲍管之间感人的友谊,和晏婴不拘一格赏拔人才的做法,表现了司马迁对鲍叔、管仲,以及齐桓公、越石夫等人的无比崇敬。文中,作者有意突出了朋友之间、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的一些关系准则,正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时也是对汉代现实的一种鞭挞与批判,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身世和感慨。
附:翻译
管仲,名夷吾,颖上人。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一块经商,鲍叔牙知道他是个人才。管仲家里穷,在和鲍叔经商时常常沾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说他什么。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公子小白,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就被关起来了。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执掌齐国政事。齐桓公因此而成就了霸业,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混乱秩序得到整治,这一切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穷困的时候,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我常常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婪,知道这是家里穷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事办砸了,鲍叔不认为我笨,知道这是事成的时机不好;我曾经三次做官都被领导免职,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能,知道我是没有遇上好机会;我曾经三次打仗都败逃下来,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知道是因为我家里有老娘。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我却忍辱活下来,鲍叔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是不拘小节,以功名不大显天下为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先生。”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自己甘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就十几代人,曾经出过著名的官。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而都称赞鲍叔牙能了解人。
管仲担任齐国国相后,认为小小的齐国地处海边,货物流通,财物丰富,国家富裕,军事强大,国家顺应百姓的思想愿望和风俗习惯。因此他宣称:“只有仓库充实了,人们才知道重视礼节,人吃饱穿暖了才顾得上廉耻脸面,国君的行为符合礼度了,那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和睦稳固。” “文明礼貌得不到重视,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公布的政策法令,应当像水从高山流到平原一样,让百姓从心里愿意接受它。”所以管仲的主张浅显易行。百姓想的,他就给予肯定;百姓反对的,他就想法废除。他主持齐国政务,善于变不利为有利,反败为胜。重视发展经济,加强对度量衡的监管。齐桓公本来是生少姬的气而南下攻打蔡国,管仲却顺手对蔡国南面的楚国发动了战争,理由是楚国没向周天子进贡包茅。齐桓公原本是要征讨山戎(救援燕国),而管仲却就此责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策。在柯会谈时,齐桓公想背弃自己答应曹沫归还土地的条约,管仲却利用这个机会劝桓公守信履行条约,结果各诸侯国因此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管子》里)说:“认识到给予是为了获取,这是治国的宝贵经验。”
管仲的财富可与诸侯相比,整个齐国的工商业税收都归他家所有,他在家里会客享受国君一样的礼节,但齐国人不觉得管仲奢侈。管仲死后,齐国坚持他的政策,因而常比别国强大。一百多年后,齐国又出现了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曾辅佐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以努力推行节俭受到齐国人的敬重。他做了齐国国相,吃饭只有一个荤菜,小妾身上连件丝绸衣服都没有。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直言相告;国君说话不涉及他,他就按原则公正办事。国君圣明他就照令行事,国君昏庸他就斟酌权衡之后再执行。因此他在齐国(齐灵公、齐应公、齐景公)三朝为官,都名扬诸侯各国。
越石夫是个人才,被人捆绑押解着。晏子外出途中遇到了他,就把自己车子左面的马解下来为他赎身,并把他拉回家中。(后来)晏子没和越石夫告辞就自己进了内室,半天没出来,越石夫为此要与晏子断绝交情。晏子吃了一惊,赶紧整理衣冠(向越石夫)道歉,说:“我晏婴即使不好,但也把您从厄运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和我绝交呢?”越石夫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一个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委屈(是正常的),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应受到尊敬。当我被押解的时候,他们是不了解我。先生既然觉察并为我赎了身,就是我的知已了。知已对我无礼,还不如被捆绑押解着。”晏子于是请他进去,作为自己的贵客。
晏子做齐国的国相,(有一天)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自己的丈夫。她丈夫为国相驾车时,靠在车子上的大篷伞下,鞭打着四匹马,得意洋洋,很是感到满足;车夫回家后,妻子要求离开他。丈夫问她这是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国国相,名声在各国远扬。今天我看他出门,意志深沉含蓄,常常有不及别人的谦虚精神。现在你身高八尺,只是给人当车夫,可是你却满足得很,因此我要离开你。”从此他的丈夫就变得谦虚谨慎起来。晏子感到奇怪,就问车夫,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后来便)推荐他做了官。
太史公说:我读过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书中关于管子、晏子的思想都论述得非常详细。已经读了他们的书,还想看看他们怎么做,所以编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所以不再论述,只讲他们的逸事。
管仲被世人称为贤臣,但是孔子却瞧不起他,难道是孔子以为周室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恢复王道却帮助他称霸吗?古语说:“帮助君主发扬美德,纠正过失,因此君臣上下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话就是说的管仲吗?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了做臣子的礼节之后离去,这岂不就是所谓见义勇为的人吗?至于晏婴直言劝谏,敢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所谓的在位就要竭诚尽力,不在位后仍要想法补救过失的人啊!假如晏子还在的话,我就是为他驾车,也会感到无上的光荣!
【相关链接】
讨论: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管子》)体现了管仲的什么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而能否在全社会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是问题的关键;否则,人民群众遵法守法有抵触情绪,法律法规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一切规划目标就将化为泡影,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就将处于危险之中。而我们国家一切法规条令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以民为本”。
2.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子牧民》)
学习讨论:“与”“取”、“舍”“得”的学问。
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舍得』二字实在是寓意深刻: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舍得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也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是选择、承担、忍耐、智慧、痛苦与喜悦的达观境界。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在存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
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3.《史记》的影响
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年),司马迁参与制定的《太初历》颁行,他认为这是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他依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诸子百家的著述,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自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便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孤军与匈奴作战时无奈投降,汉武帝大怒,灭其三族。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被囚禁入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获释,任中书令。司马迁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经14年努力,终于著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也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部史书,《史记》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记》的文化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 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阅读链接】
1.《史记》http://www.xxsy.net/gd/sj/
2.《管子》http://bbs.53kf.com/simple/index.php?t3922003_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哭泣的森林阅读答案 冰川在哭泣阅读答案
原文地址:哭泣的森林阅读答案作者:梁冰老师哭泣的森林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只有绿色,才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人类的摇篮和文明的襁褓。
转载 轻点关门阅读答案 轻点关门阅读短文答案
原文地址:轻点关门(阅读答案)作者:晴宣 轻点关门1、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
节选商君列传阅读答案 荷花淀节选阅读答案
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给文中画曲线
德化作文网、2015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题以《孔林二月兰》出 孔林二月兰阅读答案
德化作文网、2015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题以《孔林二月兰》出题德化作文网:孔林二月兰阅读答案[日期:2015-09-25]来源:作者:李木生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临江仙晏几道阅读答案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译文] 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出典] 北宋晏几道 《临江仙》注:1、 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