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的起源及古今历史名人 中国最尊贵的姓氏
一、刘姓姓氏源流 二、刘姓迁徙分布 三、刘姓历史名人 四、刘姓郡望堂号
【刘姓宗祠通用对联】〖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刘姓【中国人民解放军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刘氏姓氏始祖刘累
刘累
一、刘氏姓氏历史起源
姓氏: 刘 祖籍: 河南
祖宗: 刘累 郡望: 彭城郡 蒲编堂 青藜堂忠孝堂
分类: 以邑为氏
刘姓,
刘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新《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为帝人数最多的一个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是真正的炎黄子孙,刘姓人口众多,为我国第四大姓。刘氏姓源远古,据古籍记载一共有两支。第一支刘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帝尧的后裔有刘累,世称刘氏。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记载,刘姓出自远古时期的帝王陶唐氏,他的后裔封于刘,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刘氏。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是喾帝的后代,乃是黄帝的子孙。第二支刘氏,根据《名贤世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乃出自周朝。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所在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南,号称刘康公,他的后代就以刘为姓,称为刘氏。望族居于彭城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铜山县境内。
1 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一带,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2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3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4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其他来源
一、赐姓刘氏,
据史书记载:
(1)出自姒姓娄氏,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刘敬后人也繁衍成刘姓一大支脉。
(2)出自芈姓项氏,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感谢项伯救命之恩,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项伯遗族受刘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赐姓刘。其后代繁衍成刘氏一大支脉。
(3)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4)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前夫(一说表兄)龚美姓刘,认其为弟。
二、改姓刘氏:
(1)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
(2)安定三水人卢方,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
(3)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4)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
(5)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一带代
(6)唐宦官俱文珍,冒姓刘,名贞亮。
(7)北汉君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改姓刘。刘继恩之弟刘继元,本姓何,亦改姓刘,后继帝位。
(8)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9)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音dan),冒姓刘。
(10)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11)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
三、少数民族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1.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有以刘为姓者。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建立者刘渊、前赵国建立者刘曜、大夏国建立者刘屈孑(即赫连勃勃)、襄国刘显都是匈奴贵族。
2.独孤部原为匈奴刘氏的一支,因与鲜卑拓跋部世代相婚,关系很深,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将大部分独孤氏恢复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北魏时期稽胡首领刘蠡升、其孙北周时期稽胡首领刘没铎等曾先后称帝,建立割据政权。
4.离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离石胡人刘龙儿、刘季真,刘苗王曾建立割据政权。
5.沙陀刘氏:
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字姓。沙陀刘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后虽国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后世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6.契丹刘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因此耶律后代有改为刘姓的。比如辽国于越(官名)耶律屋质之四世孙名刘家奴,曾官至节度使。当代天津市郊区宝坻县耶律各庄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这个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定居的,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7.魏晋时乌桓部族有刘姓者;
8.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刘姓者;
9.回族刘姓
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元朝汉族将领刘哈喇不花,子孙后裔也有融入回族的。
10.蒙古族刘姓
⑴.元朝蒙古族中刘氏出现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元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⑵.蒙古族鄂尔果诺特氏,满语为Ergonote Hala,亦称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⑶.蒙古族刘佳氏,亦称留佳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喇、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刘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尔)。
⑷.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
11.满族刘姓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世居黑龙江,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⑵.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Hala,汉义“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世居宁古塔、绥分、珲春、讷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时女真人乌古伦氏迁居到中原,改姓刘氏,其后裔中有位刘国杰,英勇善战,成为湖广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禄大夫。还有一支女真人宁古塔氏也迁居到中原,改姓宁和刘,宁为宁古塔氏的头一个字;而“宁古塔”按满语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实就是“六”,“刘”与“六”同音,故姓氏为刘。
⑶.满族钮图氏,亦称宁武图氏,满语为Niotu Hala,世居哈达。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钮氏、刘氏。
⑷.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满族大姓,满语为Sitara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它与瓜尔佳氏,满语为同属“阔雅里满洲”。另考,《龙飞御天歌》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时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有学者认为喜塔拉即其演变而来。世居尼雅满山、蜚优城、长白山盖吉、佛克顺等地,所冠汉姓为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⑸.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国姓“耶律”),世居三姓,后多冠汉姓为刘氏、王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
⑹.满族纽塔氏,亦称努他氏,满语为Nunta mongu,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多,有四个分支。满语NINGUTA为远祖之意,推想表示其远祖来自宁古塔,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⑺.满族查佳氏,满语为Cagiya Hala,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同胞中有此氏,后改汉姓为刘氏。
(8)钮祜禄氏(多改汉姓为钮或郎,改姓刘的不多)
其他还有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以及隶属各旗本为汉族的刘氏和朝鲜族刘氏。
12.维吾尔族刘姓
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刺真海牙,曾孙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随祖母姓刘,名仲琛,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来。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3.高山族刘姓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 9 个姓,其中有刘姓。
14.傣族、景颇族刘姓
明初屯田戍边的汉族官兵,其子孙后代与当地民族通婚,逐渐演化为少数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汉姓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 5 1 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5.朝鲜族刘氏。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16.京族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京族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7.藏族刘氏:吐蕃国是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以"卡隆"作为家族徽号,“悉勃野”为首领姓氏:到了吐蕃帝国解体后的元代,卡隆系贵族全统一采用了刘氏为家族姓氏,其代表家族为:卡隆家族喀居丹增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巴登家族兰齐默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
其他采用汉姓刘的家族,如:德格家族、兰齐默家族、罗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乌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绒布家族、曲羝轮珠家族,巴朗结赞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热卡巴家族、聂荣克玛家族、贡那家族、康葛吉玛家族、勒旺家族、贡勃土司家族等等,当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来自于德格家族的萨朗仁波切(刘子寿),著名摄影家卡隆-兰齐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刘华),世界著名藏族艺人来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顿珠(刘多吉)。
18.壮族刘氏:湖南、广西等地都有壮族刘氏分布,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刘三姐
19.其他民族的刘姓,如:湘西苗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
二、刘氏聚集地: 迁徙分布
聚集地: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刘姓是台湾第九大姓。约占全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台湾刘姓最早源于福建和广东,在明代末年入台,以“汉人”自居,以“汉人”为豪的刘姓繁衍到台湾。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456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汉王朝共历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刘姓人口在西汉年间就有十多万,在全国五千多万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就已经成了大姓。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刘氏政权
政权全名 存在时期 创始人姓名 历代刘姓领袖(含已改他姓分支或外姓兼称刘氏者)
陶唐氏政权
刘国
豕韦国
西唐国
杜国 帝尧时期
帝舜时期~商
商晚期~周初
周初~周宣王时
周代 刘? (帝尧陶唐氏)~~(帝尧子源明)(一说监明或丹朱)~刘累~刘?~刘姬贡~?
刘国 周代公元前599年~? 刘康公 刘康公刘季子、 刘定公刘夏、刘献公刘挚、刘文公刘卷、刘桓公 刘穆公~?
汉朝(西汉、更始、建世、东汉)
其它地方诸侯国
山阳公国
日本东汉使主 前202年——220年
(220-309年)
(289~?) 刘邦
刘玄
刘盆子
刘秀
刘协
刘阿知 西汉: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shì;、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更始:刘玄
建世:刘盆子
东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其它地方诸侯国
见词条: 汉朝刘氏诸侯国
(刘协)、刘康 、刘瑾 、刘秋
阿知王刘阿知、 都贺王刘都贺
汉 公元7年 刘信 刘信
刘望国 (公元23-23) 刘望 刘望
梁汉国 (25-27) 刘永 刘永 刘纡
刘子舆国 (23-24) 刘子舆 刘子舆(即王郎)
刘文伯国 (25-37) 刘文伯 刘文伯(即卢方)
蜀汉 221年——263年 刘备 刘备、刘禅
神凤国 (公元303年) 刘尼 刘尼(即丘沈)
刘芒荡国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南匈奴
汉-前赵帝国 304年——329年 刘豹
刘渊
刘曜 (刘豹)、(刘猛)
刘渊、刘和、刘聪、刘粲
刘曜、(刘熙)
襄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刘康国 (公元353) 刘康 刘康
刘黎国 (389---389) 刘黎 刘黎
率善国 公元416年 刘虎 刘虎
独孤部 270年—387 刘路孤 刘路孤、 刘库仁、刘眷、刘显、刘罗辰
铁弗
胡夏 (?~391)
(407-431) 刘去卑
刘勃勃 刘去卑、刘诰升爰(刘训儿)、刘乌路孤(刘虎) 刘务桓 刘阏陋头 刘悉勿祈 刘卫辰
赫连勃勃( 刘勃勃) 赫连昌( 刘昌) 赫连定( 刘定)
刘举国 公元473年 刘举 刘举
南朝宋、义嘉、建平、楚 420年——479年 刘裕 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义嘉:刘子勋
建平:刘义宣
楚:刘浑
其它地方诸侯国
见词条: 刘宋诸侯国
刘获国 527年 刘获 刘获
刘燕国 531年 刘灵助 刘灵助
刘敬躬国 542年 刘敬躬 刘敬躬
稽胡
齐国 神嘉 525年—535年
圣武 577 刘蠡升
刘没铎 神嘉帝刘蠡升、南海王刘?、圣武帝刘没铎
刘霸道国 611年 刘霸道 刘霸道
刘元进国 613年 刘元进 刘元进
皇国 614年 刘迦论 刘迦论
离石胡 614年
614年
619年—620年 刘苗王
刘龙儿
刘季真 刘苗王
刘龙儿、刘季真
定杨国 (617-620) 刘武周 刘武周
天造 (622-623) 刘黑闼 刘黑闼
燕 911---913 刘守光 (刘仁恭)、刘守光
辽 907-926 耶律亿 耶律亿(即耶律阿保机,耶律氏兼称刘氏,汉名刘亿)
后汉 947年——950年 刘知远 刘知远、刘承祐、(刘赟)
南汉 911年——971年 刘隐 (刘隐)、刘岩、刘玢、刘晟、刘鋹
北汉 951年——982年 刘崇 刘崇、刘承钧、刘继恩、刘继元
越南占婆王国 宋朝时期(在位十五年) 刘继宗 刘继宗
大齐 1130---1137 刘豫 刘豫
刘永昌国 1214年 刘永昌 刘永昌
刘国 1296年 刘六十 刘六十
汉国 1465年 刘千斤 刘通(刘千斤)
顺天安民 1588-1589 刘汝国 刘汝国
安民国 1622年 刘永明 刘永明
刘守分国 1644年 刘守分 刘守分
大明国 1853-1855 刘丽川 刘丽川
大汉 1861-1863 刘德培 刘德培
兰芳共和国 (1777年~1884年) 罗芳伯 刘台二、刘乾兴、刘阿生、刘亮官
台·永清国 (1895年) 唐景嵩 刘永福
罗平国 1900 刘家福 刘家福
中华人民 1949-
国家主席刘少奇
三:刘氏历史名人
刘墉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秀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彻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
刘启 (西元前188~前141)
刘启: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文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文帝于公元前157年6月病死后继位。文﹑景二帝在位时采用文帝之妻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世称为文景之治。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启即位后,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他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之策,以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听信谗言,腰斩了晁错,幻想以此换取七国的退兵;但叛军仍然向长安时军。刘启才下定决心平叛,任用周亚夫为太尉,带兵迎战,一举平定七国之乱。叛乱平息后,刘启收回诸侯王任免官吏之权。从此,西汉王朝统一中央封建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刘启在位期间,继续采取文帝时期的政策,推行减轻赋税与徭役,与民休息。“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他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成山,患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故与文帝一起,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但刘启的缺点也很显著,如误杀晁错,“及用袁盎一言,错即夷族,其寡恩忍杀复如此”。再如周亚夫,只因反对景帝另立太子,就被景帝寻机以谋反罪逼令自杀于狱中。
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启得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下令赐赏诸侯王、列侯以马各八匹,奉禄二千石以上的大臣赐黄金各二斤,小吏和百姓每户赐钱一百;放宫女回家,并终身不服役。不久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
刘启死后的谥号为景帝。
刘启年表
公元前188年,刘启出生。
公元前179年,刘启被立为皇太子。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享年47岁。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10个月后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未央宫中,享年48岁。
刘亚楼
刘亚楼,福建武平人[按语:武平县是闽西客家核心区,长汀南,上杭西,会昌东,蕉岭平远北]。
1910年4月出生,1929年8月入党,同年加入红军。历任连长、营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师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率红2师参加长征。1939年人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于次年9月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1945年8月回国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改名为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协助东野首长指挥辽沈
个人履历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福建武平湘店人。1925年从武平县立中学转入福建省立第七中学(今长汀一中)读书。1926年底,回家乡被崇德小学校长(中共地下党员)聘为教员,从此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29年8月,他被中共桃湘特支吸收为党员,参加小澜农民暴动后,被选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红校)学习。毕业后,历任红十二军第三纵队第一营第二连连长,第一营营长兼政委,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政委,红二师政委。参加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参与指挥红一军团第二师,取得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光辉战绩。
人物生平
1936年12月刘亚楼任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1939年1月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用名“撒莎”,被授予少校军衔,此期间他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战术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将作战计划上交给苏联高层,获得苏方重视,被邀他加入苏联国籍,刘亚楼谢绝了;1946年刘亚楼随苏联红军进入东北,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代号为103),兼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1948年1月任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第一参谋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会东北分会委员,同年12月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先后参与指挥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提出四组一队战术;平津战役期间,刘亚楼指挥第四野战军14兵团解放天津。
成就及荣誉
1949年任解放军空军司令(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空军党委会常委、书记。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刘亚楼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11月任空军条令教材编审小组组长,亲自主持编写工作,历时5年,共编写完成条令教材306条。
1964年下半年,正在出访巴基斯坦的刘亚楼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回国后被查出是肝癌,但他仍然坚持工作;1965年3月下旬,刘亚楼的病情开始恶化;此时,空政文工团的歌剧《江姐》和话剧《女飞行员》正在上海演出,他多次听取演出情况汇报,还找来编导和演员,研究观众的意见,修改剧本;1965年5月7日下午3时45分,这位年仅55岁的上将、空军司令员病逝。
汉高祖 刘邦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境内)人。
生于公元前259年。初为泗水亭长。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他集结190人起兵反秦,攻下沛县,杀死县令,被推为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
公元前206年10月率领起义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的苛法,得到拥护。
同年,项羽入关,大封诸候王,他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关中之地。此后四五年间,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
刘邦首先取得关中为根据地,兵力和财力有了来源,又任用了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等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内政和指挥军队,终于战胜了项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02年2月即皇帝位,国号汉,定都咸阳。
此后,鉴于多年战乱,百姓思安,下令赦免死罪之外的一切囚犯,让士兵复员回家耕种。对农民收取1/15的税收。又下令各地官员举荐贤才,如有遗贤,官员免职。相继平定陈豨、彭越、黥布叛乱,韩信也被吕后、萧何杀死,江山进一步巩固。
公元前195年4月,刘邦在长乐宫逝世。他的儿子孝惠帝即位,称他为高皇帝。
刘邦的一生是驰骋疆场豪气纵横的一生,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创立了汉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王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大人物。
一代文豪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中华刘氏历代名人
刘 向 (~)汉代时的著作家.所著的书有《别录》《新序》《说苑》。
刘细君 (前140~前87)西汉元封年间(前110年),第一位汉家和亲(江都)公主远嫁西域乌孙国。
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史称其为“江都公主”。细君公主祖茔所在地_仪征新集镇。
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北方强敌匈奴,加封其为公主,于元封六年(前105)远嫁乌孙王昆莫一乌孙称国王为昆莫一为右夫人。昆莫死后,从乌孙习俗,复为继位的岑陬之妻。她为加强西汉王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先乌孙国世居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一向与匈奴算是世仇大国,汉武帝派张春第二次出使乌孙,表示愿遣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刘细君带去的随嫁人员达数百人,既有乐工、裁缝,也有技艺工匠;她还特地在乌孙修建了一座汉式宫殿。在这些过程中,必然传播了汉族的文化和先进的手工技艺,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武器加工、房屋修建等方面,推动了乌孙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细君的到来,乌孙开始有了琵琶、房屋、种植、墓冢。
刘细君是一位美貌多才的女子,她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能诗能歌,善弹琵琶。
她在思念家乡时曾经作了一首《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这首歌词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被称为是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
甚至后来人们把“乌孙公主”作为黄鹄的别称。(元·伊士珍《琅环记》引《采兰杂志》)刘细君因此称为“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或“和亲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
刘飞燕 (~)西汉,汉成帝(前33年~前9年)年间扬州美女。
刘 伶 (~)晋代文士,爱喝酒,有才气,称为酒仙。合称“竹林七贤”。
刘 勰 (466?~520?)宇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莒县人,专著《文心雕龙》。
刘禹锡 (772~842)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 ,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
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 、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刘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现中将名录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亲,沒有您我之分,顾大局、识大体,千家万户教育培养子孙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共同维护祖国的尊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 凯中将: 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
刘 源中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2000年晋。
刘卫东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2001年晋。
刘世民武警中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2003年晋。
刘友法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纪委书记。
刘中山中将: 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委员。1993年晋。
刘立封中将: 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
刘永治中将: 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2000年晋。
刘玉堤空军中将: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刘亚红中将: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晋。
刘亚洲空军中将: 成都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副政治委员。2003年晋。
刘安元中将: 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刘存康中将: 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1993年晋。
刘存信空军中将: 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刘存智中将: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刘伦贤中将: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3年晋。
刘志田空军中将: 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刘宝臣中将: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晋。
刘明璞中将: 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刘学基中将: 宁夏军区司令员。
刘振起空军中将: 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2002年晋。
刘逢君中将: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99年晋。
刘晓江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2002年晋。
刘焕岐空军中将: 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智民中将: 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刘新增中将: 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刘鹤翘空军中将: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刘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现少将名录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亲,沒有您我之分,顾大局、识大体,千家万户教育培养子孙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共同维护祖国的尊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 玉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政治委员。
刘 炎空军少将 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
刘 岩技术少将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刘 毅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基地司令员。
刘 耀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政治委员。
刘一恒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西安基地司令员。
刘丁有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广州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
刘广智空军少将 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空军指挥学院院长。
刘卫车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 支队支队长。
刘子威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副院长。
刘子贤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军副军长。
刘凤山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技术装备部部长,空军工程大学校长。
刘世民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副政治委员。1992年晋。
刘长秀技术少将 解放军空气动力研究基地研究员。2002年晋。
刘巨海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政治部主任。
刘太行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部长。
刘太迟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装备部副部长。
刘文清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
刘中海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警卫局局长。
刘玉良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政治委员。2001年晋。
刘玉昌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1军政治委员。
刘本志空军少将 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
刘成军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4航空军副军长。
刘式浦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局长。1993年晋。
刘红军武警少将 武警部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97年晋。
刘纪林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广州基地政治委员。1997年晋。
刘庆勇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
刘庆昌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福建基地参谋长。
刘江桥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1990年晋。
刘兴文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
刘亚洲空军少将 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98年晋。
刘兆恩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刘来明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
刘纯祥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湛江基地政治部主任。
刘际藩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刘良顺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副院长。1993年晋。
刘启龙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第二总队总队长,北京市总队总队长。1998年晋。
刘志国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
刘志富技术少将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
刘弥群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2001年晋。
刘作良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刘作新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昌洪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1航空军政治部主任。
刘定昌空军少将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
刘国栋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基地政治部主任。
刘国语技术少将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刘卓明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装备论证中心主任。2000年晋。
刘展志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航空军政治委员。
刘建昌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基地副政治委员。1990年晋。
刘建新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院长。。
刘金龙空军少将 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怡昕技术少将 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射击教研室教授。1996年晋。
刘征西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晋。
刘政崇技术少将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
刘治国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广州基地司令员。
刘延风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局长。1997年晋。
刘忠兴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武汉基地司令员。
刘忠恩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政治委员。1999年晋。
刘洪凯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辽宁省总队总队长。2002年晋。
刘春亮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航空军政治委员,空军武汉基地政治委员。
刘彦平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警卫局副局长。
刘贵生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政治委员。
刘树志空军少将 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树梅技术少将 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作战指挥系教授。
刘树琪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桂书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副政治委员,榆林基地政治委员。
刘桂茂空军少将 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
刘家斌空军少将 成都军区空军装备技术部部长。
刘家声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试验基地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刘晓林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武汉基地副政治委员。
刘晓健武警少将 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2002年晋。
刘振来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
刘振环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部长。
刘崇富空军少将 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鸿基技术少将 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教授。
刘隆和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
刘景山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刘景晨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
刘喜中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刘殿玉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边防局副局长,局长。1993年晋。
刘鼎臣技术少将 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水面舰艇战术模拟中心教授。2000年晋。
刘新江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航空军司令部参谋长。
刘梅初空军少将 广州军区空军装备技术部部长。
刘德全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
刘德斌空军少将 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四:刘氏 郡望 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更多阅读
吉、钮、龚姓氏起源及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五十八 各姓氏的家谱序言
190、吉(Jí)姓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7%左右。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姞姓,出自远古黄帝给裔孙伯儵的赐姓姞,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姞姓,是中国最
戚、谢、邹、喻姓起源及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十一 喻氏家谱
33、戚(Qī)姓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姓氏
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长寿名人 邢台历史名人
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长寿名人众所周知,邢台历史名人众多,其实邢台名人中的长寿者也不少,比如北宋名将王彦超(临西)高寿73岁(914—986),唐代名相宋璟(南和)高寿75岁(663-737),元代邢国公刘肃(威县)也高寿76岁(1188—1263),元代洪妙真人李志柔(广宗)高寿达78
黄姓起源、黄姓的来源 埇桥区黄姓来源
黄姓的起源,黄姓的来源姓氏:【黄】拼音:Huang郡望:江夏郡名人:黄歇,黄香,黄峭,黄庭坚,黄遵宪,黄祖耀胜迹:泉州开元寺檀樾祠文献:黄氏五族总谱历史:黄姓是中国当今第八大姓,南方人所占较多,在台湾排名第三位。黄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少
徐姓古代十大名人 徐姓的历史名人
徐福,秦代方士,因东渡而闻名。徐稚,汉代大儒,文学家,“南州高士”。徐懋功,瓦岗军首领,唐开国功臣,著名将领,三朝元老,任相二十五年。徐铉,五代诗人、文学家、文字学家,与其弟被世人称为“二徐”。徐达,明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古十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