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中国好声音》
金哲原创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几乎是在2013年7月12日开播的一瞬间便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毫无悬念的赢得了当日全国收视冠军,在延续了去年第一季一贯风格的同时,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改进和尝试。因此,它在广告收益、媒体关注度、观众好评、栏目水平等方面也不断创造着新的神话。为什么这档节目能如此成功?它成功的背后有哪些秘密?它对中国今后电视节目的发展有着何种指导意义?
为了寻找答案,许许多多传媒界、评论界、观众以及网民都纷纷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我在闲暇之中也会对他们的观点进行阅读和思考,但总觉得还有些美中不足之处,这也成为我写作的原始动力。下面我将尝试使用自己的方法对《中国好声音》这一事件进行一下评说。
一档节目当然离不开多方的合作与经营,如果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那么就要使参与到节目的所有人都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我觉得分别以各个参与方为基点,切实站在他们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才能更加客观地找到真正的原因,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一、节目形式
《中国好声音》原是引进了荷兰音乐节目《The Voice OfHolland》的版权。自在荷兰成功播出后便被各国竞相模仿,先后出现美国版、英国版、澳大利亚版、韩国版、爱尔兰版等,并几乎在所有这些国家都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从版权代理公司IPCN手中购买了其在中国的版权。可以说,各国的成功经验和节目本身的形式和架构一开始就为《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与其他选秀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导师起初是背过身去,仅凭听觉来判断歌手的音色,这一方面不会让人的第一印象影响主观判断,另一方面可以让导师们专注于“好声音”本身。这给所有爱好音乐的人们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平台,避免了外界的一些负面猜测和想象,其结果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好评。其次,导师之间为一个优秀学员而使劲浑身解数去争抢也是一大亮点,平时高高在上的明星会为了一个普通人而放下身段,请求其进入自己的战队,这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迎合了大众希望“拉近与明星间距离”的需求,也使明星导师们展现了更多的亲和力。
二、制作团队
节目一开始就在舞台设计、气氛营造、造型设计、后期制作、导师聘请、学员搜寻、广告植入、音响调试、伴奏团队、宣传与营销等方面不惜花费巨资聘请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的知名团队参与合作,充分的保证了节目的质量。
尤其是对学员出身、家境、梦想的介绍使节目更加丰满,使主人公们更加贴近大众,对于广大观众也是一个“励志”教育,这符合社会对“正能量”的需求,迎合了人们对“梦想成真”的期待,最大范围内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此外,对学员、导师、现场观众的画面剪辑,以及各种舞台音效等的后期制作都是恰到好处。有些媒体说导师们的言行举止太过夸张,有表演的成分。我倒是不太介意,试问,要是真的像院校选拔学生那样正儿八经的,现场的气氛就完全死了,我们观众本来看得就是一场娱乐表演而已,就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充分展现。再说,人家本来就是娱乐圈的,演绎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三、导师团队
从聘请的导师来看,这里面是有学问的。首先,他们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能够对各类学员以及观众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其次,他们在节目中实际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庾澄庆由于具有多年主持节目的经历,所以负责把控现场的气氛和节奏。刘欢比较沉稳,有大家风范,能镇得住台面。那英口无遮拦、心直口快,再加上她的女性身份,所以能充分活跃现场(甚至激化)气氛。杨坤经常与庾澄庆唱对台戏,他们一左一右在两边你来我往将导师团队的整个气场营造得恰到好处(虽然现在导师换成了张惠妹和汪峰,但是大致仍然能够隐约看出他们的角色分工);再者,他们在摇滚与流行、传统与创新、主流与叛逆等方面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这为不同类型的学员都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地域方面,有大陆也有台湾的导师,旨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其影响力和包容性,力图打造一个的国际华人乐坛选秀平台(节目组原来还想聘请张学友或陈奕迅为导师,可惜因为档期问题未能实现,如果成功就将会包括港澳台三地,那意义就更加不同了);其次,节目的形式能够让他们只关注声音,这符合他们多年来为音乐发展而拼搏的宗旨,选出真正的好声音也圆了他们回馈社会、培养新人的夙愿,这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在听到天籁之音时的惊叹,以及遇到好学员时那种激烈的争夺,都增强了他们参与节目的乐趣,也增强了节目本身的看点;在导师与学员交流的时间里,经常会听到他们专业的点评,这也一定程度普及了观众的音乐知识。
四、学员
学员的选拔范围涉及全球华人圈,导演组的脚步除大陆和港澳台三地外,还遍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及欧洲各国,希望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到“华人好声音”,既保证了选手的质量,也保证了选手同普通观众之间的地气连接。并且,与国内学员相比,海外的华人学员受到欧美流行音乐文化影响更深,将会带来新的亮点,给国内的音乐人带来新的灵感。
学员的选拔以打动人心的“好声音”为唯一标准。除此以外不考虑相貌身材、舞蹈天赋、个人形象、家庭背景等因素,这就为广大的草根阶层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中国这个处处靠关系、靠人脉的国家,往往会埋没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怪才,从而束缚音乐本身的创新和发展,这个节目恰恰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展示平台。这符合现今大众的需求和呼声,能得到全社会的相应,并值得在其他领域里进行扩展和延伸。
学员的发展方面,与其他选秀节目只把参赛人员捧红后就不管不问不同,在《中国好声音》里出线的学员将得到各自导师的亲自指导,零距离接触这些明星本是一种奢望,在得到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还有机会和他们同台献艺、共出专辑、甚至可以与导师制作团队进行长期合作等等。此外,学员还可参加由《中国好声音》组织的巡回演唱会,有可能签约各大国内国际的知名音乐制作公司,最终实现成为一名专业歌手的梦想。这些对于学员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是其他节目所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此,真正好的学员都竞相报名参赛,以至于《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等其他节目都显得人才匮乏、相形见绌。
综上所述,一档高质量的节目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制作而成的。节目的成功也随之带了丰厚的回报,2013年第二季“好声音”的冠名费就已经高达2亿元,节目中间的广告费也最高达到15秒115万元。这反而促使节目保持更高的质量,成为一个圆满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了制作方、播出方、导师、学员、观众、网络、传媒、赞助商等多方共赢的局面,是一次在舞台设计、赛程设置、造型设计、后期制作、广告投放、宣传营销等方面都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最终必然被记入中国娱乐传媒的史册。
本文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对各方面的分析都是点到即止。在营销模式、产业链培育、品牌打造、赛制解析、明星培育等领域更是尚未涉及,因此其水平还显得非常粗浅,分析方法仍待改进,愿与大家共同分享的同时诚恳地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