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做自己
《三傻大闹宝莱坞》真是让我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啊!!!绝对是好电影啊!!!!不得不看......我想这是我真正爱过的电影!!!永远珍藏!!!
平时看完一部电影,都只是一笑而过或流下几滴感动的眼泪罢了,甚至有时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后,真是感触良多。《三傻大闹宝莱坞》深入浅出,在轻松搞笑中授予人人生哲理。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梦想、勇气和友谊的完美诠释,这是需要我们在电影中慢慢地去体会的。作为与电影中主人公们年龄相仿的我,对于人生有了很多的思考:现在,我是不是该去明确我的理想呢?我是不是要更大胆地去面对生活?我是不是要学会怎样为人处事?16岁与14、15岁的区别,大概就是多了一份思考吧。
还有,关于教育问题真是感同身受啊!校长所说的“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诞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这我觉得很犀利也很正确。但他的教育方式真是大错特错了,他的所做所为甚至让人厌恶!主人公兰彻的话“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正式现在学生的内心写照,我们正被传统的教育方式捆绑着。
主人公兰彻的口头禅“一切顺利”我会永远铭记......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页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西西弗斯滚动的是石头,而我们要追逐的是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们一生的宿命。)
“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两个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 (坚信自己成功是成功的保障。要相信,门关了,上帝会在别处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要知道,路是自己的。)
“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 (因为朋友,我们从不孤单。)
《三傻大闹宝莱坞》,请用心去看看吧!!也许你们就会明白我所说的......
《三个白痴》——像风般自由
笑中带泪,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喜剧电影的最高境界最恰切不过,从卓别林的年代开始,电影就开始寻找一种戏谑的途径来指涉现实,往往能够在最不经意间打动众人,不敢说《三个白痴》是一部多么经典的喜剧片,但在现今流行恶搞的大趋势下,《三个白痴》还能够独善其身实属难得。
《三个白痴》讲的是三个朋友间的友谊,这份友谊滋生、发芽于象牙塔,以Rancho为中心的三人组合,在大学中经历了顺从、叛逆再到自我解放和认知的过程,通过这些情节,影片探讨的是印度当代大学教育的失败、以及等级制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三个白痴》之所以能够强烈引起观众的共鸣,恐怕就是因为影片中所影射的现实与当下中国太过相似,所以即便影片充满了异域的色彩,但在某些内涵上,观众所能够理解的东西是相通的。
“Alliswell!”这是电影中Rancho的一句座右铭,出生卑微、天资聪颖的他,在这所印度最好的工程学校里,充当起了反叛者的角色,但这种反叛,并不是Rancho故意使然,相反,他无意去去担当任何的意见领袖,只是简单的跟随心灵的方向。在Rancho看来,一切都是理想的,顺畅的道路最好不过,但艰难困苦亦不在话下,心中只要没有了恐惧,成功便是手到擒来的。
追随心之所向,这是Rancho给Farhan的忠告,喜爱摄影的他慑于父亲和家庭的压力选择了不喜欢的机械工程,学的不快乐似乎成了必然。放下心中的恐惧,则是Rancho给予Raju的建议,家庭的贫苦让Raju背负上了不寻常的压力,最终只能将其转化成为对神灵的敬畏。
看吧,这样两个人的状况,这样两句忠告,多么的符合于时下中国大学生们的遭遇。面对理想,我们屈于现实,面对现实,我们又不甘于此,矛盾永远的存在着。有些人勇敢的踏出了向梦想的那一步,而大多数的我们,就日复一日的逐渐泯灭在了现实当中,从此沦为一个又一个电影中的Chatur。
《三个白痴》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它着力为观众们塑造一个理想国,在这个国度里,没有阶级的不平等,没有价格标签式的爱情,没有老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交流,没有了现实的不公,没有了理想的不能实现,这些,是每一个观众都期盼实现的却遥不可及的,在《三个白痴》里,这样的世界似乎可以触摸得到,影片最后,Rancho所建立的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承载了一批人的梦想。
《三个白痴》为了构建Rancho这样一个人物费了颇多的笔墨,无论是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还是不废功夫就可以得来的好成绩,或者是平易近人的行为方式等等,Rancho在影片里成为了一个“完人”式的角色。很难说这样一个人物会有多么的真实,但在影片生活化的表现之下,这样一个完美人物的存在,看起来却也不那么突兀。电影着力打造美好,却也没有忘记揭露黑暗,这样的对比之下,生活的真实立马跃然纸上。老师们的古板和势力,家长们的强制,无论是泼墨还是写意,《三个白痴》用细节描绘的这份生活就如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的真实可信。
影片打造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寻找一条是回忆,在交织中,观众看得的是三人从过去到现在的两个时间段的生活画面,这样的交叉剪辑,很难让观众感到乏味,从一条线索到另外一条线索的跳跃,转换的是时间,也是电影类型的某种转变。在回忆的线路中,影片就成了典型的青春电影,爱情友情学业工作,配合上了嬉笑怒骂式的幽默,承载了多少人年轻时的青春回忆。而另外一条寻找的线路,又变成了公路片的模式,三个人一路上开着车寻找Rancho,虽然未有公路片传统的成长议题,但一路上印度的风景也着实是美不胜收的,而在这趟旅途中通过真实的Rancho带出的假Rancho的不为人知的孤苦一面,就给影片的Rancho重新又包裹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观众给Rancho的爱无形间又被放大了。
至于《三个白痴》的笑料,就坚决不是国产喜剧的低俗可以比拟的,言谈间的幽默是根植于本片的,典型场景如Rancho顶撞老师,通过简单的言语表达,笑意自然而生,编导的用心可见一斑。而再看看诸如《嘻游记》之流的国产喜剧,我们没有好莱坞的技术,难道连制作电影的诚意都如此匮乏吗?
当然,这样一部电影也会有瑕疵,Rancho当初为何不告而别,电影里好像无甚解释?唯一的可能也许就像电影里的配乐一样,“他像风筝般高飞……”现实的桎梏只能是Rancho出走的推动剂,而未来的理想地,就是沙滩碧海和蓝天了。而在完美的Rancho背后,是一堆并不完美的人物,众星捧月的感觉其实有点做作,只是影片将故事表现的太真实,才能够瑕不掩瑜。
最值得一提的还有阿米尔·汗的表演,作为印度的顶级明星,他的表演着实细腻真实,自信、善良还夹带了点小幽默,最为惊人的,是他已然45岁,却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青涩的大学新生,而且光看外表,是看不来的,又是一个帅气有魅力的天山童姥。
《三个白痴》:诙谐笑闹却不乏哲思的人生百科全书
如果奥斯卡增设一个“年产量最大的电影产业基地”奖,那毫无疑问,这个奖当之无愧地应该属于宝莱坞。平均每年保持一千部电影以上,其数量早在40年前就超过了好莱坞。当然,宝莱坞在印度也只占了电影市场的四成份额,难怪据说印度人90%都拿电影当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电影的票价仅仅相当于一瓶汽水的消费。个人看的印度电影少之又少,但几乎每部都会让我精神为之一震,有惊喜又颇具亮点。要是哪天能在剪辑上多下工夫,缩短电影的片长,估计引进国内院线就指日可待了。当然,不可否认是的,“片长”已经是印度电影的一个特殊防伪标签了。基本上,没有三小时的影片那就不具备地道的纯印度风。在如今快节奏,强竞争的时代背景下,能安安心心进影院欣赏休闲几个小时,印度人,不服不行。
这部《三个白痴》,去年在印度影坛呼风唤雨,俨然确立了霸主的地位。如今看完,才竖起大拇指感叹其实至名归。在泪水与嬉笑中,收获了不少异域国度所带来的哲思。在轻松至极的快感中,受益匪浅,实在是“百年一遇”的难得佳作。本片的主演阿米尔·汗是印度电影界最闪亮的星星,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他的《未知死亡》。虽说很大程度的构思上,模仿《记忆碎片》的痕迹较重,但凭借导演与编剧对影片的了解,相得益彰地加入众多印度独有的元素,使得广大影迷也对此片赞誉有佳。07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地球上的星星》,邀请现实中的“特殊孩子”作为主演,留在我印象里的是孩子那几颗可爱天真的兔牙,还有老师的那份真挚无私的爱。这无一不让我对印度电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真实,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印度导演最大的特色。在《三个白痴》里,也一如既往地继承了。
这是一场诙谐爆笑的“无厘头”好戏
主打的是喜剧,单从片名就可见一斑。印度式的特有喜剧元素,从开篇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周星星的无厘头式喜剧,一般不问是非,一味地去颠覆人们最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人拍案叫绝。然而,在《三个白痴》里,仿佛任何的笑料都是有理可寻的。就好比在看一本搞笑版的《百科全书》,将笑点依附在最基本的常识和浅显易懂的知识里。当然不是说,能盼望着在影片里学到什么全新的知识,只是如此不走寻常路的搞笑风格,让我很轻易地就爱上了这部电影。三个大男人撑起一台好戏,其实应该说是四个。如果没有这第四个“白痴”来对比映衬,那“笑果”就会大打折扣了。要说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编剧实在是功不可没。全篇将近三个小时,贯穿始末的笑点安插,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俗气,反而觉得恰如其分。举不胜举的搞笑桥段,不知道有多少能堪称经典,至少在观影的过程里,大腿都要拍麻了。“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经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如此类似的画外音都诠释
得嬉笑连连,再配以卖力而精湛的演技,实乃喜剧电影的最上层之作。
这是一堂人生哲理的教育课
本片采用了倒叙加插叙的手法,使得整部影片更为连贯,一气呵成,及其照顾观影者的感情线流程。对印度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从最根基开始反驳,即揭露了丑恶的事实,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当教育的意义融合在嬉笑怒骂中,由那三个“白痴”来加以诠释,到底说服力的强度如何暂不讨论,至少能让人在轻松的气氛里学到什么,哪怕只是一丁点,而这又无疑不属于影片的成功。“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白痴A的拷问。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不然,一味地追求财富与名利,一味地墨守成规,生命将从此暗淡无光。“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这是兰彻对白痴B的拷问。是啊,生活中有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人生能有几回搏,绝不能让害怕战胜自己。当白痴A与白痴B都圆了自己人生梦的时候,兰彻哭了,他是一个好朋友,好兄弟。同生共死那是满口胡言的大话,患难与共才是最真真切切的写照。
关乎亲情、友情、爱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生
“直到昨天我还是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在最近的24小时,我让飞机迫降,几乎把XXX的骨灰送入下水道,还让一个新娘逃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兰彻”,这是白痴B的内心独白。人的一生,将会有许许多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一辈子的朋友却屈指可数。至少在这部影片的圈地里,只有他们三个风雨同舟。从进入大学就认识的小跟班“毫米”,最后跟着兰彻圆了自己的学习梦,这是友情。“病毒”的女儿与兰彻十年思念的日日夜夜,最终也成眷属,这是爱情。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生了。影片穿插的音乐,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看印度电影,有时候感觉就像夹带了好几部MV,每首歌都有始有终。配以贴切的影片意境,夸张的演员动作,稍显稚嫩的特效镜头转换——异域风情的另类享受。
很久没有如此满足地看完一部电影了,舒缓一下心情之后,脑海中萦绕着影片中的两句话,“考试有很多门,但爸爸只有一个”和那拍着胸口满脸自信的“一切顺利”。
《三个白痴》:被这个世界吞噬的美好,你还剩多少?
这部电影前,先看看它目前的成绩:时光9.3 、豆瓣 9.4、迅雷9.8、imdb8.1.虽然不能以这样简单的打分成绩来作为评价一部电影的手段,但这么高的评价已经可以说明了这部电影确实感动了非常多的人,确实让我们发现了心中那些尚未被这个世界所吞噬的美好。
电影时间有点长,2小时40分,名字在一些地方更是被无耻的翻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想大部分人看到这个名字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又丑又长的印度阿三脑残电影。但看完整部电影,一点都没有冗长的感觉,故事情节十分紧凑而且剧情超级跌宕起伏,看到最后我差点以为男主角发明时光机器返老还童了·······
整部电影会让你经历— 笑—哭—笑—哭—笑的情绪起伏。男主角阿尔米`汗据别人分析是汤姆汉克斯+吴彦祖+青年版憨豆的混合体。演技十分强大 ,45岁高龄完全演活了一个20岁大学生,看了一些他的个人简介,发现他简直是电影中wangdu的真人写照,他21岁爱上邻居家女孩,因为宗教信仰不同,父母极力反对,然后他们两人私奔,现在仍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天屋外超过37度,看完这部电影后就像刚刚在大海里翻滚一番凉爽无比,整个人热血沸腾,却又充满力量。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天气,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真是件幸福、美好的事情。
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是多么奇特,多么与众不同。在一些人眼里,甚至很俗。但不得不说,演员的配合十分有爱,演技真诚不做作,仿佛就是生活中10几年的老朋友一样。电影中的那位教授简直是现实中的无数老师,家长,以及一些装模作样的“老前辈”,他们通常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社会上人心险恶,善良和按自己兴趣是没有饭吃的,我们每天都要在不断竞争中活下去,你不竞争,这个机会就被别人拿走了,按自己的兴趣找工作,能养活自己吗?能买房吗?·····
整个社会的浮躁也使我们越来越急躁,这种竞争意识带来的不安全感致使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正如一篇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我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
上面这些是竞争意识带来的最直接的弊端。而电影中的主角wangdu完全不安这个社会的规则出牌,什么狗p竞争意识,什么教条框框,什么罗嗦乏味的理论基础,这些他都无视。他鼓励身边的朋友追随自己的兴趣,学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鼓励教授千金不要去为了结婚而结婚,就像现在的社会结婚潮一样,很多女生到了适合的年龄,家长就迫不及待要把女儿嫁出去,只要找个老实点的,有房有车的男的就可以了,管他们直接有没有爱情呢,没有的话,结婚后慢慢培养吧。
影片中的主角们所做的就是生活中很多人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面对亲朋好友的攀比,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功利,我们放弃了我们的生活爱好,我们渐渐变的是顺着社会上应有的生存路线而活下去,而不是为了自己过得更美好,为了每天不一样的精彩而生活下去。
当然电影中最精彩也最感人的部分是关于友情的。3个idiots过着的生活是我们向往的,3个idiots彼此坦诚相待,3个idiots可以为兄弟赴汤蹈火。这三个白痴看的好让人羡慕啊。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白痴”朋友呢?社会的残酷让更多的人封闭自己的内心,我们越来越难交到知心的朋友,很多人最好的朋友都是学生时代的吧,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正是这些已经在现实世界中被吞噬的美好,被这部电影激发出来,才会让这么多的朋友,在看完电影的第一时刻马上激动不已的打上最高分,来表示对这种美好的渴望。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都不会做了。其实我们都可以有这些美好的。
《三个白痴》:嬉笑怒骂中小窥印度电影工业
宝莱坞电影一直以高产而闻名,但是出产的电影针对性很强,大部分是面对印度本土观众,所以在很大的时候由于跨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印度电影的包含的文化、俚语以及其他元素,无法产生认知感,从而感觉到文化的隔阂,但是喜剧,往往是无国界的,《三个白痴》的火热以及不绝如缕的好评就成功的说明了这一点。
高产虽然不意味着高质量,但是却可以练就一大批电影从业者的工作水平,单从电影开始前十分钟的大段航拍镜头和流畅的吊臂走位,我们不难看出印度电影工业技术的娴熟和稳重,单单比较中国电影,国产电影这方面的技术处理还是非常生涩的,远远不及印度电影,我们很少能在国产电影中看到如此流畅的吊臂走位以及航拍,且不论这一点本片在细节上的处理可谓精致,在很多段落的过度上布局精巧,设计巧妙,就是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这部电影更加的出彩和绚烂。
其实就故事而言,本片的剧情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想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精彩并不是那么容易,本片做到了,导演采用双线交叉叙事的剪辑手法来缝合整个剧情,通过三人旅途的经历与过去的回忆还原整个故事,使得故事越来越丰满,这是最近几年比较风行的一种剪辑叙事手法,但是如果轻重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整部电影的节奏,《三个白痴》却很好的做到了这点,在现实与回忆之间段落的过渡上非常的流畅,没人让人产生过渡的不适感,观众早已习惯于线性叙事,而这种非线性叙事如果处理的得当,剧情变化节奏处理稳妥,就能时刻保持观众的好奇心态,内容与结构的结合旧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很多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比如在电影之中贯穿大段的歌舞,在一些语言上的“印度式幽默”,还有一段基于北印度语演讲的恶搞,这些并没有成为我们观影的障碍,反而使这部电影的异色感更强,吸引人眼球,毕竟还是那句话说的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本片的表演可谓精彩,男主角的用情表演可谓一大亮点,但是也有个别演员的表演较为的程式和脸谱化,但这毕竟是喜剧的特点之一,不多累赘。此片的画面也是个亮点,在一些桥段上画面颜色的处理可圈可点,画面的构图也很精致,众多的元素注定此片是部精品。
另外此片在很多细节上的巧妙诙谐处理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的那部《天使爱美丽》,众多精致的桥段,层出不强的笑料也是此片的制胜法宝之一,这难免会让人比较国产喜剧,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喜剧的笑料已经贫瘠到不能再贫瘠的地步了,大多数时候,中国所谓的喜剧片都能换来观众的笑声,但是,这种笑是冷笑。
关于此片所阐述的价值观念,归结起来就是那句“all is well ”,让人选择自己的方向,不要屈服于一些压力,想要改变制度还是很难的,其实中国的国情也属这种情况,刻板程式化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人而是机器,此片的价值观还是较为明确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说教寓味,但是作为一部喜剧,他不仅获得了本国人民的鲜花与掌声,也换来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喝彩。
去年《贫民富翁》的获奖给印度电影打了一剂强心剂,其实宝莱坞电影之前比较单一,面向的群体较窄,但是近年来的脚步说明宝莱坞电影正在逐步的朝着好莱坞靠拢,印度电影业在技术和叙事技巧上已经越来越成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也在向宝莱坞抛出橄榄枝,这种结合没有破坏印度的本土民族文化,反而促进了宝莱坞自身的发展,已经有不少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开始投资印度电影,而在这方面,中国国内的电影业政策是抵制好莱坞的“侵入”,据官方说是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的侵袭,但是从目前国产电影的发展以及国内票房的走向来说,中国电影不仅没有守住“国土”,而且很大程度上玷污了国内观众的电影品味,文化上的拿来主义盛行,啃我们祖先的东西,没有创新,没有突破,更何谈保护本国文化?
习惯亚洲各国的电影业,日本一直是传统的电影强国,近十几年来,韩国的电影业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水准了,宝莱坞电影正在逐步的崛起,而中国电影(暂不包含台湾电影)在港片迅猛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一直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这些我们周围的邻国,我们一直强调保护本国文化,但是要知道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停滞不前,何谈保护?
近几年的宝莱坞电影发展来看,一方面其发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另一面它在朝好莱坞靠拢,发展的过程是获得与放弃的过程,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其本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外来力量的扶植,近年来,印度电影产业的年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成为一个发展及其迅速的产业,印度电影在保持了本国文化特色之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电影工业技术为我所用,对电影这门艺术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探讨与挖掘,我相信,印度电影的特色之路正在形成,它将朝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以后,通过电影,会让更多人了解印度的社会民情,以及其本身优秀的本土文化,而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民族电影工业所需要履行的义务,对本国人民和文化负责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而我们,正缺着一点。
《三个傻瓜》:有一种人格不需要教育
从年初在影迷们间盛传的“印度神片”,到年底的国内公映,《三个傻瓜》突然让纠结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交锋的人们有了一个新的视点。何以把大量商业化的电影(电视)桥段与本土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相结合,又能在国际化的范围内又引发共鸣,宝莱坞做到了,我们却还在摸索。《三个傻瓜》的成功,不只是主题先行的取巧,也是叙事技巧和人物设定的成熟。在一部遵循宝莱坞固有模式的喜剧片中,巧妙地融合了多种类型片的元素,即便所有的波折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仍能在某几个点上打动观众,这才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威力。
当下对于教育体制和人才定义的拷问,放之四海皆有待探讨,用校园喜剧的方式最容易出彩,可要避免浮于表面的潦草,则还需一定程度的切入,在情节转折上可信,而非动漫式的散漫夸张。《三傻》脱胎于印度畅销小说《满分人》,原本只是作者查特·白内特记录大学生活的自传体小说,因为背景是印度最高学府“印度理工”,多少带有些精英色彩和优越感。《三个傻瓜》中的主要人物被赋予了典型的社会阶层特征,从侧面说明了印度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稀缺性,这一点与中国及周边亚洲国家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严酷状类似。正如“病毒”校长的板书,兰切(身份暴露前),莱吉和法罕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印度家庭:传统贵族子弟可依靠父辈的荫庇轻松学习,不愁就业;赤贫阶层却因生活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在刻苦学业压力中需求身份的进阶;而普通市民阶层因为有了相对丰富的选择,反而纠结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电影的前半段其实已为所有大学生规划出了几种固定的人生轨迹,哪怕是从“帝国理工”这种级别的院校毕业,也不外乎三条路——去美国当“高级打工仔”,留在国内作个稳定的工程师,或者更为率性的自由职业者。影片的倒叙结构在诸多青春电影中常用,观众之所以不觉得厌倦和低俗,要归功于兰切性格上的真诚和意志上的自嘲精神。在与教育体制的抗争中,只有极少数人会坚持到最后,更多人不是屈从就是无情淘汰。兰切与法罕的个人胜利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就业岗位单一,高自杀率才是当代印度无法规避的问题。
如果只是回忆校园胡闹,那《三个傻瓜》并不比同类好莱坞青春喜剧高多少,观影感的酣畅,来自于影片主创对一个最简单问题的反复追问“读书到底为了什么?”直到兰切真实身份暴露的那一刻,这个古老的命题才有了答案,最大的包袱也成为了影片的转折点。“突然对他由衷的敬佩”,这不仅仅是法罕和莱吉发自内心的感激,更是所有人对于兰切人格的赞叹。作为一个仆人的儿子,他用文凭来换取科学知识,追求自身的理想状态,而在人格方面上,兰切早已在大学前就完成塑造,其系统化和理论化,都超过了病毒校长,并赢得了最终的肯定“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不过另一个现实是,没有文凭的兰切只是隐居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发明家。从普遍的价值观来说,他的老对手“消声器”的事业当然更为成功,莱吉和他其实是同一种选择,关键在于谁更服从于这个世界的既定规则。
无论是“穷小子追求富家女”的电视剧套路,还是自我放逐与寻找的公路片线索,都被巧妙的融合到校园励志情节中。这种成长与爱情的充分解释,又与《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的私密性不同,完全是为批判体制的主题所服务的。最为难得的,是《三个傻瓜》恰当的摆脱了说教,通过一连串危机掀起了小高潮,迎新、考试、自杀、逃婚、偷卷、分娩…信息量之大,堪比一部连续剧,浓缩后避免了印度片中常见的厄长累赘。此外在表演上,“老男孩”阿米尔·罕赋予了兰切绝对纯净的性格,其内心的无比强大突出了外在的感染力,完美的人品,与印度影视剧中所有的“英雄”保持一致。好莱坞式的花哨技巧,在脱离叙事的印度歌舞前反而暗淡,既是成人童话,也是超现实荒诞。《三个傻瓜》在许多细节的铺垫上分外用心,像整流器、太空笔、单车新娘等线索最后都得以呼应,其完整程度不得不让人佩服编剧的周全。反观中国电影,哪怕只要做全其中某一方面,就已是难得的年度佳片了,印度人如今做到了,这就是宝莱坞电影工业的商业化成果。
印度励志片《三个白痴》引国内网友强烈共鸣
编者按:本周关注的这两部电影,一部是印度的商业励志片,一部是台湾的小众文艺片,样貌差别甚远,却都谈及“价值观”与“梦想”。《三个白痴》(3 Idiots)像炎夏中的一杯冰冻可乐,因片中对填鸭式教育及“一切为了高分、一切为了工作”的抨击,道出无数中国内地大学生的心声,受到网友狂热追捧,激起你追逐梦想的愿望;《第36个故事》像初秋时一份cappuccino,淡淡地展示不同价值观的有趣拉锯,让你代入其中,要花还是要钱,环游世界OR上大学?这是个问题。
● All IsWell
●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我可能赚更少,车会更小,房子会更小,但我会幸福,我真的会幸福!
●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
●他们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
南都讯 记者简芳“印度电影中的经典、太有意义了!“幽默不失深刻,搞笑不失感动……就片中批判和思考的题材,我多么希望这部深入浅出的喜剧片能是部咱们国产片啊!”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曾一度燃起国内的观众对印度的兴趣,那其实是一部把镜头对准印度的英国电影,但《三个白痴》这部引起众多网友惊叹的青春励志电影,确是如假包换的印度制作。片名《三个白痴》(3Idiots),讲述的却是三个神一样的小伙子在大学里的青葱往事,其中的一个天才学子更是敢于挑战权威,公然与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作对。这部2009年的印度票房大热之作,最近在网络上流传后却引发国内观众的强烈共鸣,不少网友热力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这部印度影片,也许你也有兴趣看看
帅哥:44岁阿尔米·汗演活“叛逆”大学生
《三个白痴》,另有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年贺岁档在印度上映之后口碑不错,IMDB上8.1分。影片的主演之一,也就是扮演天才少年的阿尔米·汗,此时在印度正当红,他的加盟也是影片在本地票房大卖的主要原因。中国内地目前已经有不少他的粉丝,认为他样貌英俊,演技强大,集中了汤姆·汉克斯、吴彦祖、青年版憨豆的各种精髓。不熟悉的观众在了解他的年龄之后可能会下巴落地,因为在接拍这部电影,在其中饰演活蹦乱跳的大学生时,他已经是顶着44岁的“高龄”了。
励志:抨击制度鼓励追求梦想,共鸣强烈
一些观众将《三个白痴》与《美国派》相提并论,但是除了有大学生的青春生活,影片更洋溢了一股浓浓的励志气息,让不少人看后都称获得了积极的正面能量。片中的主人公特立独行,信奉“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坚信只要拍胸口说“一切顺利(ALL ISWELL)”万事就会自然无忧,并不断地鼓励其他两个“白痴”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理由是,“如果喜欢摄影,为什么和机械结婚,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这些类似成功励志教科书式的信条让不少网友都热血沸腾,甚至有网友称,“看完《三个白痴》,越发坚定了循着希望,要追逐自己的梦想。”
另外,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影片还穿插了三起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流血事件。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好工作。中国内地的学生倍感熟悉,所以当他们看到阿尔米为此冲进办公室,一字一顿地告诉校长,他们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许多观众都觉得痛快淋漓。
因为有了强烈的共鸣,遮盖掉制作上的弱点:影片过分神化这三个少年,尤其是阿尔米·汗扮演的第一男主角,为何他能在众人皆醉时保持清醒豁达的头脑,影片并未交代;在片末,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这三位白痴分别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明星,相当理想化。
真情:亲情、友情让人一会哭一会笑
虽然算得上一部喜剧,但是高达80%的观众看过都称自己泪流满面,整个电影看下来,一会哭一会笑。比如其中一个白痴鼓足了勇气要告诉家人,自己想做的其实不是工程师,而是摄影师。爸爸大怒,质问他如何面对外界的期待,这个白痴站在老父亲的面前,忍住哭泣,颤抖地说,“考试有很多门,但爸爸只有一个,我只在乎爸爸的感受。”他告诉对方,“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又怎么样,我可能赚更少,车会更小,房子会更小,但我会幸福,我真的会幸福。”这个场面感动了无数观众。
此外,三个白痴被校长勒令退学之后,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三个人拖着行囊走出校园,却遇到校长的大女儿正好怀孕要生产,自驾车在大水中无法行驶。三人二话不说,把校长的女儿抬进了房间,阿尔米更是通过视频跟校长的小女儿,也是他读医的女友现学现卖,再加上自己的工程学的知识,用吸尘器自制助产器具,顺利地帮助婴儿出生。这样的举动不仅打动了校长,也触碰到了观众内心的柔软,不少观众都在留言中特别提到,自己在此处哭得稀里哗啦。众多幽默、感人的情节有条理地交织,使得160分钟的片长还不算太考验观众的耐性(转自《南方都市报》)
又一部伟大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如果不是因为阿米尔汗主演,我想凭这名字我是绝对不会看的。还好,继《未知死亡》后又一部伟大的印度电影。会让你哈哈大笑,也会让你泪流满面。为友情而哭,为朋友的成功而哭,为孩子出生时的一切顺利而哭。不剧透评论了,兴奋完也该睡了,只提醒一句,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
哎......应试教育,真是可悲,我们都已经是受害者了,难道我们的下一辈还要继续?
教改越改越牛,分数无比重要,90后各类门事件层出不穷,这就是教育体系的悲哀,或者,也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纵观华夏几千年,历朝历代,周期性的动荡和繁荣,200年后或许乱世。何其可幸,我们活在盛世!世态风云变幻,我既不是开国功臣,看起来也当不了亡国之奴,碌碌无为一生即可!
杂想——《三个白痴》
接触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和妈妈一起坐在电脑前一起观看的。我妈妈是一位对印度电影或印度连续剧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只要我发现有印度电影,妈妈定必会很兴奋的,让我打开给她看。可是这次反常的是,妈妈和我一同观看这部电影,这位作为印度剧狂热影迷的她,忍受不了十五分钟就走了,剩下我一个人让影片中的三个白痴带我遨游了差不多三个小时。
除了这部电影,我其实也陪妈妈看过许多印度电影的,不过它们能给我带来任何兴趣,我甚至不能忍受印度电影中的俗套情节。这部电影,今晚,我是第二次看的了,我依然有感觉,并又一次深刻的思考了我的人生。
这部影片的主流思想,我还是能抓住的。说一个名叫兰彻的学生出现,不满学校一成不变的教育制度,并意图去改变,身边的两位同学也跟着,渐渐的回归到自己的理想,并深刻的思考了关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等等。影片虽然是一部喜剧,外贯穿了歌舞元素,但是,我领悟到,影片所要反映的并不单单是这些。这是关于对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爱情观念,人生定位等等,不仅仅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弊病纠正,更是对人生观的定义具有启发作用。
我想我自己可以说是幸运的遇上了这部影片。对于我这个即将要告别学生时代的人来说,这无疑算是一份礼物。虽然,我的大学生活不可能重头再来,但是,我并不后悔太迟遇上它,很明白,在这个急功近利,浮燥之风到处横飞的社会,有这么一部可以从人们内心出发的教育励志片不多,至少国产大片,我很少看见有哪部影片可以拍得那么轻快简单但又不是深度的。
撇开了社会之风,让自己沉静。回想自己一路走过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三个白痴之中,我是属于哪一类的?我的人生轨迹到底要怎么规划?顿时,我感受到的,迷惘不再层层遮盖自
己了。我想,这部影片会有更多人和我共鸣的。他们都是思想脱俗,懂得去追求,去反思的,我想,他们是懂得生活的人。
有时候,走得太快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感到骄傲,反而会累坏自己,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好好的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呢?我会记得,无论自己在喘着粗气的走上坡路或爬楼梯时还是在走着坑坑洼洼的道路或不小心摔倒时,告诉自己All is well。
《三个白痴》:人生三叹皆是憾
如果你承认你有过所谓的“理想”,那么《三个白痴》有可能会将你所有有关“理想”的概念都彻底打翻,甚至让你痛悔过往的人生原来竟是虚度。“圣人”兰乔如信手拈花般道出一个又一个有关人生的全新理念,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甚至能让心有所感的人泪流满面,唏嘘不已,然而回头面对现实,我等依然只有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一看此片悔终生
看了《三个白痴》,我最悔恨的是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青春岁月和金色年华几乎完全是谬误几乎处处都被绑架,其实兰乔所说的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可能从来没有如影片这样以寓教于乐的形式陈述得令人印象深刻感慨不已。我们上学工作,我们恋爱生活,世俗的观念从小就告诉我们要去争取那些所谓的最好的和最棒的,我们为了考试第一而沾沾自喜,我们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而兴奋不已,我们为了找到一个美女老婆而洋洋得意,我们为了一点奖金而喜出望外,当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到了任何一点所谓的“成就”而踌躇满志时,殊不知荣誉、面子和物质奖励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精神枷锁而已,从那一刻起我们就像被套上缰绳的驴而被生活所驱赶着上路,没有人问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当然更不会有人告诉过我们世界是什么以及世界为什么,他们告诉我们的只是利益的争夺和荣辱的计较。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的付出和得到是否对等,我们的所得和追求是否一致,我们的天性和目标是否相容,我们得到的真是我们灵魂深处最想要的吗?在肉食的世界里,浑浑噩噩的我们哪有机会去问哪里有机会去想?《三个白痴》以嬉笑怒骂的风格充满禅机的对白,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印度电影载歌载舞重于情而疏于理的固有看法,宝莱坞的电影终于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们也有令人高山仰止的那一面,只是宝藏于深山外人不知尔。
再看此片恨终生
权威者的言论、教科书的定义,从来都是我们恪守的东西,很久以来我们从来不去怀疑从来不敢怀疑,于是在条条框框之间我们成为世俗利益的傀儡。多想如兰乔一样自由飞翔在为快乐而求知为良知而问道的真正的蓝天里,可是可能吗?从我们一出生就被告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没有工作没有金钱没有老婆被人瞧不起,不是我们痛恨学习,而是我们不想为了竞争和利益而去学习,不是我们不爱工作,而是我们不想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工作,不是我们不爱生活,而是我们不想为了利益和纷争而生活,但是当我们只想活得更率性一些时,当别人比你有钱比你有地位比你有势力的时候,你如何能心安如何能心不旁骛?世界是动物性的是物质性的,从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竞争是它永恒的主旋律,我们不想竞争但是不得不竞争,因为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来,不竞争就真的意味着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死亡。其实我们早已经很累了,但是生命存在一天就必须要竞争一天,是的,我们不想为了一座房子而卖命,不想为了一个昂贵的老婆而卖命,不想为了一个上司的愚蠢决定而卖命,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做立刻有人取代你,你想自由你想独立你不想做生活的傀儡,可如果那样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只有意味着毁灭。想起此事,眼角眉梢全是恨,原来人生竟是如此的不地道!《三个白痴》是一个处处都在讲真理讲道理的故事,它的最大妙处在于歌舞欢娱的表面下处处皆禅机,爱情、亲情、友情全部囊括,喜剧、悲剧、闹剧一网打尽,在令人愉悦场面的之中,却是越看越让人憎恨现实的悖谬,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的世界?看此片,从此憎恶这该死的生活。
不看此片误终生
《三个白痴》是一部蔑视权威挑战教条的好电影,它告诉了我们或者说唤醒了我们最本真的天性,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特别是当你还比较年轻时,特别是当你还有时间有力量反抗的时候,那么试着反抗一下吧。正如片中人所言,不必为了金钱和地位去学习,为了兴趣和爱好去学习,跟着感觉走,当你的所好和所学都达到一个高度时,金钱地位将会随之而来,前提是你一定要真正在你喜欢的领域里学得精通做得精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不如像《三个白痴》中的那个“背书机器”一样选择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那最起码还算世俗的光宗耀祖,那起码还能赢得很多世俗之人的羡慕和尊重。印度电影就如印度的民族性一样,似乎永远快乐永远都轻松自如,任何悲伤的和喜悦的事情都能以歌舞为承载物来抒发情志。《三个白痴》中的歌舞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与剧情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娴熟的场面调度,把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处理得丝毫不冗繁漫长。看这样的电影,一来体会人生得失,二来感受电影技巧,不看就是遗憾,何乐不为?
如果有人反感印度和印度电影,《三个白痴》将会让他对印度电影心生敬意,如果有人没看过印度电影,《三个白痴》将会让他认识印度电影,如果有人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大篷车》的时代,那么《三个白痴》将遗憾地告诉他他早已经落伍很久了,很不幸我一度就属于最后这一类人。《三个白痴》征服了很多人,也征服我了,看此片悲欣交集,情不自胜,一日而三叹,怅然若失而又若有所得,电影的魔力一至如斯。
《三个白痴》:宁为白痴 不为傀儡
咋一看这部电影的某中文片名,不明真相群众必被忽悠:典型的印度歌舞闹腾片。但只有那些看完了全片的观众才有发言权:这绝对不是闹腾,而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它继承了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片类型元素,却与电影中流畅轻松的校园青春故事配合无间;它展示了印度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人生观念以及爱情愿景,却为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观众所认同和喜爱。
相比美国的青春校园喜剧,《三个白痴》没有对性的调侃和尝试性越界,更别提恶心的屎尿屁笑话;而和华语大多数描述残酷青春的文艺片比较,本片的暴力和鲜血又稍稍少了一些。它怎么能够打动人呢?而且是打动了一大批中国年青学生,尤其是感动了已经步入社会的八零后和正在象牙塔煎熬的九零后。追求故事的真实感是导演拉库马·希拉尼的制胜法宝。对于绝大部分渡过大学时代的人而言,上大学报专业只是为了考虑四年之后的就业,究竟到底喜欢与否就看个人性格取向,而最终四年之后能否得到一份好的Offer更成为比哥德巴赫猜想更难以算计的未知谜题。《三个白痴》展示了三位普通印度学生的成长故事。男主角Rancho是电影的核心角色,他出身贫贱,但天赋过人,在机械学上有极高的天赋,但Rancho的人格魅力才是这个角色成功的关键。他就好像新时代的雷锋,乐于助人,却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的框框条条。
不过,Rancho不是学生领袖,他无意反抗和摧毁不合理的填鸭式和等级式的教育制度。他的人生信条是“一切皆好”:遇到事情,总能乐观积极,永远不被恐惧所控制,追随自己的心灵。这让人想起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天命”说,小说讲述的人生哲学与本片有着惊人的一致:相信自我心灵的修炼,相信主动和积极能创造美好人生。有人说,这是中庸之道吗?这当然不是,这只是让我们了解世界并非非正则负。在这存在无数个可能性的世界中,总有适合自己的路子。Rancho就是这么一个“圣人”,片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了他的事迹。电影并非一味地让Rancho们顺风顺水,大多数时候,Rancho们遭遇着我们读书时也会遇到的挫败感:考试垫底、挂科;老师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父母唯成绩论成败……电影还原了校园生活的真实,它不是一味地阳光灿烂,但也绝对不是黑暗到一地杯具。在这种近乎每位观众的校园回忆录的氛围中,电影如明灯一般冲破“郁闷的、无聊的、乏味的”校园生活迷雾,年长的观众怀念起自己的过去。其实谁都有Rancho的人格特质,有人走得更远,有人只能止步不前,这就是真实,被导演深刻领悟后的真实。他把大学生活的各种妙趣横生的轶事融合到美好的人生信念当中,从而迸发了强大的精神火花。
《三个白痴》打破了印度票房记录,尽管被“三俗”的某中国翻译竟然把这部优秀的印度电影的中文片名弄成如此“三俗”(英文名直译“三个傻瓜”),不过却无碍其艺术的技巧和人性的点滴在银幕上焕发跨越民族和国界的光辉。
《三个白痴》—— 曾经的你我似乎也有同样的梦想
够创作出揭露填鸭式教育丑恶本质的剧本,是我毕生一大理想。没想到,印度宝莱坞在即《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后又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其不可小觑的实力。在经历了两个多小时又哭又笑的“自我折腾”之后,《三个白痴》给人一种清新脱俗、豁然开朗之感,我想,会有很多学生希望成为像兰彻那样不受拘束、自我追逐的“白痴”吧(至少我就想)。
在国家一流的高等院校看来,只有能把名词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丝毫不差的学生才称得上是佼佼者,殊不知几十年来的一成不变谋害了多少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学生。大学里的考试曾经令我吃惊,原来就是要背,谁背得熟谁就得高分,谁得高分谁就有一连串的“功名利禄”,仿佛毫不怀疑地认定:分高的学生就一定是学得最好的。兰彻就像是一阵清风,吹开了一直以来腐朽教育的污浊表面,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抗争。可喜的是,他巧用智慧,而非蛮力,将灵动进行到底,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将要做什么,没有人说得过他的“大道理”,也没有人能够扭转他潜在的成功印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当兰彻和两个好友把迟交的试卷递到教授面前时,遭到了“铁面无私”的拒收,正当我寻思着他们会如何偷偷地将试卷塞进其他卷子中时,谁知兰彻居然把大把大把整理好的试卷抛向空中,自然他们自己的卷子也就混入其中了,既然老师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学号,也就毫无办法了。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好一招“鱼目混珠”!
片中类似此情此景的桥段数不胜数,充分刻画了兰彻在面对传统机械教育制度下的机智回应,他热爱的是工程学,并不是工程学能带给他的就业前景和社会地位。就这一点,本人颇为自豪地感同身受,曾几何时,我们填报的高考志愿何尝不是这样被众多业内人士、页外人士分析这个分析那个,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什么感兴趣,而是什么样的专业、学位能把我们带上康庄大道吧,我很庆幸在那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我能依然坚守自己热爱的英语专业。。虽然貌似被传为“中国十大最没有前途的专业”之一 - - 可我自己乐意,学习又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自己喜欢才学~ 抱着这份决心,我毅然矗立。。(跑题了,继续)
客观来说,如此教育也许是由于国情导致,可我们不能为了适应国情所驱使的社会而就此放弃个人的志向所在,好比片中的法涵,明明喜欢摄影,却还要和机械结婚。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活出自身的追求,自我的价值,如果不能这样,那我宁愿从没来过这个世界。当然,遇到不幸与挫折,千万不要像乔伊和莱俱学习,以生命作为代价和威胁,要知道,生命太重,哪能作为追求理想的砝码,只要你有坚信“一切顺利”的积极态度和勇气,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客服不了的难关,你痛恨这样的教育机制,你一死了之,可能轰动一时,议论纷纷,可时过境迁,又有何意义呢,就像《死亡诗社》中的尼尔之死,纯粹的悲剧。所以,我崇尚的是:只要你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日后总有机会追求梦想,哪怕只是表面“和谐”,内心依旧可以炙热如光。当然,能够做到像兰彻那样轻松自如更是最好,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丑陋,他只道笑对一切,活出自我。其间不乏对朋友们真心的付出,这里要强调一下莱俱的“个人魅力”——特别煽情,每当我看见他被兰彻感动得热泪盈眶时,我自己也不自觉地被其影响,随之陷入一次又一次的“悲喜交加”过程中。这也是印度电影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印度,尽管它脏、它乱,但它很有人情味。它在顷刻间便能吸引观众,使人心潮澎湃。
太多的话语源于太多的感触,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更难忘记,当初自己暗暗下定的决心——学好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应用社会,造福人类。也许再有一个碧海蓝天,就是你我开怀大笑,享受人生的时刻了,因为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只要你追求卓越!
印度电影《三个白痴》:传统教育制度的诘问!
影片试着对沉重的传统教育体制问题去幽默、轻巧、智慧的接近、解剖与批判,并始终诘问命题的答案……。
与时下所谓的“大片”痴迷于“超常化叙事”与“奇观化视听”的狂热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影片运用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夸张搞笑,时而紧张刺激,时而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的是跟我们的成长有非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或许正是因为某些相似的经历吧,国内观众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某些记忆,进而引发思考与共鸣……这也是影片虽然故事“编”的痕迹很重,在时光网仍然获得很高评分的主要原因吧!
影片创作者是智慧的,如此严肃的影片命题,如果不是借着玩闹、搞笑的外衣,其实很难轻巧、自然的把所有内容展示出来:那些事关家庭与个人、理想与责任、贫困与富贵、权利与自由、等级与公平、狭隘与宽容、顺从与抗争、放弃与重生、喧哗与平静……。
不过,大笑过之后,有可能让你哭出来。看似喜剧与闹剧的样子,实是正剧与悲剧的内核。
影片创作者是贪心的,由于试图加入和附属的主题概念、叙事线索、相关内容过多,影片的结构略显失控和节奏略显拖沓。特别是有些段落为了制造“笑果”与“意外”,一些次要人物、线索、事件的大量笔墨,多少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弱化了作品的深度与力度。
当然,在现实社会里,关于教育的问题绝不可能会像影片里那样的简单。毕竟,一种教育体制一定产生在一种文化背景下。体制是一方面,人本身是另一方面。孤立的颠覆旧的体制,却没有与新的文化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诞生,或者有了新的体制却无有与之适应的新的文化背景,那么,问题都会陷入自囿的新困境!
三分傻气,七分传奇
一个流俗的片名翻译,耽误了我两年时间!就像国人顺理成章的认为宝莱坞山寨美国好莱坞那样,在片名翻译上也模仿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影片《两傻大闹好莱坞》将本片顺理成章的翻译为坑爹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正是这样的片名一直让我对本片提不起兴趣,拒绝了几次好友的推荐。感谢有这样一个无聊的夜晚,点开本片从而避免一部经典好片的错失。接近三个小时片长的有歌有舞地道的印度电影看的我酣畅淋漓,看完本片有种当年看《阿甘正传》热血沸腾的感觉,不同的是阿甘是低智商的胜利,兰彻是高智商的胜利;而他们都值得我们脱了裤子说一句“尊敬的阁下,您太伟大了,请接受我们谦卑的供奉。”
有深度的喜剧让这个夜晚不眠,兰彻、拉度、兰乔三位大学生大闹的不是宝莱坞而是印度最高学府皇家工程学院。三个人并不傻——如果傻是精英的代名词的话,我就不反对称他们为傻瓜。而兰彻大闹的其实何止是皇家学院,而是整个教育思维、整个印度传统社会。作为全球高端人才培训国家,印度在电子信息软件产业算是世界级的领跑者,然而本片却对整个印度的教育思维提出了挑战,机械的如同我朝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只会逼迫更多的学生选择上吊、跳楼和从火车上摔下来,这点对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有切身的体会。
拉度和兰乔都是“被工程师”的牺牲者,驱赶他们的力量有时候是自己家专制的父亲;有时候是父亲有病、姐姐嫁不出去的贫困家庭背景;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或多或少对这些压力做出妥协。拉度和兰乔在兰彻的帮助下成功的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使收入不多但是会感到幸福,作为对本专业依然没有一丝热爱正处于人生路口的大四学生,看到拉度的这番表白,几乎让我热泪盈眶。
中规中矩的“消音器”和兰彻的十年较量,是一种不错的对比。只要有兰彻在学校,消音器只能是千年老二。兰彻和消音器代表了学校里两种常见的对比力量,一种是消音器这样能够把书上机械的概念完整表达出来的三好学生,另一种就是兰彻这样能用自己的想法从实用的角度概括出机械的概念的问题学生。这两种状况的结果是消音器会被老师赞赏,兰彻会被赶出教室。十年之后,消音器是成功的——兰博基尼跑车、超大的房子、公司的副总裁……而兰彻同样成功,导演用望杜的成功能够压之消音器的成功的方式,表达出兴趣自由和热爱引导成功的完胜。对教条的教育思维提出了有力挑战,这种挑战并不是推翻式的,影片同样承认三好学生式的古板教育也能成功,只是成功的程度和成功者的心态不同。
另外针对大家对这部电影过分的推崇想要说的是,印度宝莱坞每年盛产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影片,在这一堆影片中难得出现这样有深度的喜剧,即使对本片无比狂热,我也只是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而已。用这样一部影片去拔高整个印度电影并讥笑国产电影的做法并不地道。本片故事依然存有观众熟悉的不足,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兰彻就是科学家望杜,当然这种不足并不影响剧情。
《三个白痴》——观后杂谈
兰彻,刚一出现就以非常强悍的人格影响了这所大学。他是不羁的,不循规蹈矩,他很聪明,聪明用在了正地方,真正是学以致用。他那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改变了身边朋友的命运,以及校长的偏执。他用真诚打动了跟他有隔阂的朋友,并使朋友愿为他两肋插刀、宁死也不出卖友谊。他用善良和智慧赢得了美人的芳心,并到最后一刻仍然使新娘逃婚追他而去。如此特别的人,如此有感染力的好人,叫人怎能不爱上他呢!无论男人(朋友)还是女人(恋人)。
一个45岁的演员把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演得活灵活现,男主角兰切怎么看着都眼熟,有点像憨豆+吴彦祖的合体。很帅很迷人哈!尤其是笑的时候。同样是励志题材,但《三个白痴》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拍得感人心又让人深思,它颠覆了传统的条条框框,它诠释了友谊的伟大。到底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屈服于体制和社会,这永远是个深重有争议的话题。
但看看我国学习制度吧,学校恨不得把所有科目都换成数理化英语语文等几大主考科目。其他的体育、美术、音乐等等非主要科目的课程被直接无视,更别提开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长处了。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考试,然后根据分数不得不报很多人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再无耐的学完毕业,直到妥协的干一行爱一行,用这样的体制来给自己的人生做解释。渐渐地,我们心中的理想和愿景被吞噬,也许,在很多人成长的过程中,压根就没出现过理想,也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做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只是随弯就弯,任人宰割。但又很是无耐,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所以,片中的故事圆了我们心底的一个梦,一个没敢、或者没来得及做的梦。让我们内心那份挣扎和麻木跟着影片的主角们一股脑儿的释放出来~勇敢、大胆、毫不畏惧的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并且无悔。
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它燃起了很多人心底渐渐泯灭的激情,翻出了那个被埋藏多年的自我来审视思考。
自嘲与自省——《三个白痴》(Three Idiots)
首先,中国是永远拍不出这种电影的,因为我们没有自嘲的态度,没有真正深入的自我审视,就算你审视了,也会被和谐掉。
这部电影可能会让绝大多数人汗颜,然后就是愤怒。看这部电影就像在读你自己的人生,你的每一次选择和“被选择”。其实最近几年这类电影很多,近期的《陵园路口》,再往前的《重回十七岁》,都在告诉你如何选择,怎么选择,不同的是说服你的力度和方法。本片虽然是印度制造,但其实是带着浓重的好莱坞味儿的,男主角是一个非典型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故事是一连串的好莱坞式戏剧效应,嬉笑怒骂,百转千回。
但是这电影就好像菜品一样,印度菜要比美国的汉堡热狗三明治讲究多了。这就是另一个我们做不到的地方,同样是好莱坞的灵魂,人家就能不走寻常路,我们就是山寨。同样是有些做作的剧情,可拍出来就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其实很多桥段很扯淡,但它所表达出来的内涵弥补里一切,就像男主角总能找到通俗又让你能马上理解的例子一样。
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印度电影总会无缘无故的就跳起舞来......我对印度电影知之甚少,受不了总跳舞和那个口音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最近迷上了一个加拿大籍印度人——Russell Peters的Stand-up comedy,感谢他让我没有错过一部好电影。
2个半小时,我一直以为男主角是Eminem大神……更可怕的是,他是65年的……
你的优秀和我的人生无关,请带着你的趾高气扬滚蛋吧。
当所谓国产电影还陷入在 :“模仿美国大片无奈技术差距甚远的科幻”、 “把观众当二百五般既老且冷的低俗笑料”、 “导演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要表达什么式的深沉” 、“用什么都缺的中国唯一不缺的人类堆砌出来的宏大场面”、 “大腕加大投资加大制作加没营养的烂情节构成的巨作”等等让人从错愕到失望到麻木到不再关注的误区时。一向被中国人瞧不起的印度阿三早已另辟蹊径 ,这是一部好到无法形容的电影,可惜豆瓣不允许我给它打五星以上的分数。
以现实主义开头,用乐观的态度调侃那些存在多时的沉重话题,用调皮的方式代替粗暴的反抗力图改变令人窒息的制度和惯性,最终以理想主义结束。 不刻意讨观众开心,也没有做作的煽情,却会发自内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带泪。这种在异国电影里得到的久违的理解和宽容将我击溃,让曾经觉得“宝莱坞”这个名字有山寨美国嫌疑的我羞愧不已。
我也如无数庸人一般,从小被填鸭式的塞进许多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垃圾,数学对我的作用只是用来算钱,执政党主观记录的政治更是没有任何意义。 教条使我刻板,进而蠢笨,然后愚不可及,最终成为千篇一律的批量机械。 那才是不同于影片中“三个傻瓜”的,真正的,无法逆转无可救药的呆傻。 跟所有人一样习惯把气焰嚣张言行高调大众呼拥的人或集团奉作不可忤逆的权威。 比如“好莱坞”,比如那些被家长当作成功典范用来教育我的谁谁谁 ?直到现在才知晓这些以强横的态度野蛮的动作灌输给我的东西对我没有任何帮助。
SO,当一些被评价为比你有前途的人摆出高姿态的给你他自觉专业的提点时,请对他说:你的优秀和我的人生无关,请带着你的趾高气扬滚蛋吧。
皮埃斯:可惜我们不是天才,我们甚至连人才都不是,我们不具备任何力量,更没有颠覆的勇气。所以我们在电影的理想主义ENDING后,只能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同身受,继续默默无闻和压抑的生存下去。
【..无聊时的....思考】 出生的意义是...? 努力的意义是...? 继续存在的意义是...? 我们是为了拼死拼活得到别人施舍般的称赞而出生..努力...继续存在的...吗?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我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电影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什么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啊,冲破种姓屏障私奔之类的。其中最搞笑的一点是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鸟不生蛋的旷野,中间一棵孤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所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Aal izz well------《三傻大闹宝莱坞》VS《人在囧途》
有识之士路过请原谅我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我向别人推荐了一部除了名字翻译得恶俗,内容却属上乘的印度电影佳作《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结果居然被贬成还不如《人在囧途》,对于此人的艺术欣赏水平我只能用影片里的一句话形容——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此人我就不点名批评了,只在这里帮你分析一下剧情,让你了解到两部影片PK是完全没有悬念的事,顺便帮你上一堂影视欣赏的扫盲课。
首先,作为喜剧片,在叙事手段上,两部影片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喜剧片发展至今,想在笑料上取得很大突破实在是很难的事。因此,一部优秀的喜剧片手段高明与否取决于对笑料的组织结构。
《三傻》在全片的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为解释。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加了紧凑感。如果《三傻》采用顺叙的方式拍摄,结果就会成为《囧途》这种拖沓的电影。
再说《囧途》,全片只有一条线索,一种节奏,镜头打一开始就感觉没离开过徐峥。这就不说了,还愣把“春运”和“小三”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主题牵强的放在一起讨论,估计是剧本内容不够硬加的。全片就是一个主人公不停倒霉的故事,这么多倒霉事凑在一起的几率得多低?虽然说无巧不成书,但是把一连串的没有前因后果的巧合毫无组织的机械拼凑在一起,就太脱离生活了吧。举个例子说吧,人踩到屎这种笑料够无聊了吧?但人连续踩到十耙屎难道就变得有趣了。这岂不荒唐?而且连续踩到十耙屎这种烂俗的剧情你信吗?当观众是傻子啊!《囧途》就是一部主人公不停踩到屎的闹剧,而且屎都是清一色的(全是交通问题),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尾。我想不通居然中国还有这么多人买账,票房还嗖嗖的,居然买到四千万,成本才五百万,作为商业片来说它成功得一塌糊涂,但演技派徐峥一世英名就砸这片子上了。
第二,真正的幽默是含蓄的,不经意间就埋下伏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袱”,是笑料在细节层次上的组织结构。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片的“包袱”:
《三傻》中伏笔比比皆是,我随便就能举出十几个:1,开学时“消音器”不会说印度语导致后来演讲时稿子被改了也发现不了(影片也顺便抨击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2,开学时门口撒尿被电那一幕,结合“消音器”多次在野外随地小便,使最后“消音器”小便被电的发生得很自然;3,太空笔这个线索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套用美苏航天局“太空笔-铅笔”的典故,使“病毒”和Rancho之争到和解以及后来Rancho签名这几幕一气呵成;4,“微薄的供奉”这个举动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笑料,虽然这种笑料略显粗俗,但是影片用几种不同情感的“供奉”完美的化解了这种粗俗感,给人一种辛酸的喜剧感;5,Rancho教“豪米”免费蹭课,由后来得知的Rancho小时候的蹭课经历回应;6,“病毒” 在开学典礼上说自己儿子三年都没考上工程师,又对自杀的那个学生说儿子死后的第一天他就恢复工作了,这两句话一开始可能没人注意,可是为后来得知他儿子是自杀的真相埋下了伏笔;7,Joy Lobo喜欢发明遥控直升机,最后发现他自杀也是通过遥控直升机; 8,Rancho说教育制度谋杀了Joy Lobo与pia说“病毒”谋杀了他儿子相互呼应; 9,“病毒”双手写字和午睡时修胡子的习惯,分别为后来双手写告状信和被迫履行诺言刮掉胡子埋下伏笔; 10,为瘫痪在床的Raju Rastogi报喜讯的Farhan用的是乒乓球室的电脑视频,而后来pia的姐姐生孩子那一幕也是用的这台电脑的视频作遥控指挥,两者小小的呼应一下; 11,Rancho在pia姐姐的婚礼现场急中生智说要发明一个电瓶供电的装置,并且以“病毒”的名字命名,就是被pia摔坏那一个,最后在生孩子那一幕发挥了供电作用; 12,此外,还有免费建议和薄荷酱等包袱层出不穷,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在影片立意上,两片的差距就更大了。
《三傻》反映了许多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医疗状况等等。当然,重点是教育制度。与此对应,通过主人公Rancho之口提出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的人生哲学和求学态度(与我们老祖先“追求而不强求”的人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击了功利的教育动机和机械的教育制度,以及励志性的口号“Aal izz well”。 “Aal izz well”来自于英文的“All is well”,意为一切都会顺利,一切都会好的意思。这种印式英语也为口号本身增加了喜剧和乐观的色彩。
回过头来看看《囧途》反映了什么。春运,这是个社会问题,在他那儿就完全变成了单纯的交通问题,而且完全没有提出解决方案,甚至连思考都没有,只有反映没有探讨,就像单纯发牢骚一样。你丫是信访主任出身啊?农民工讨薪,这倒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路上遇见老板了,跟老板整出了交情,老板被感化了。真有你的!那没遇见老板的农民工怎么办?纯粹一美化资本家,缓和阶级矛盾的政治宣传片!是资产阶级阵营投向我工农无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然后是小三,连社会问题都不是,就是个社会现象,解决办法?丈夫良心发现,小三情节高尚的退出,资本家的情操再次得到升华。这太童话了吧?唬爹呢?
看看人家印度在探讨制度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纠结什么?我们在现象上打转转!人家追求卓越,是一种聪明的理想主义;而我们崇尚王宝强的执拗,是一种傻不拉几的理想主义。“Aal izz well”不是盲目乐观,是贫民在印度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实面前给自己打气的信念。Rancho和“王宝强”都扮演着单纯的角色。可人家推崇的是睿智的单纯,我们崇尚的是憨傻的单纯;(我就想不通王宝强在中国怎么这么受欢迎?一没长相二没演技的,他演的所有片子全部一个性格,就是本色演出,一个傻劲,连口音都不带改的。中国人就这么喜欢看二傻子学二傻子吗?)人家呼吁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像Rancho),我们则期望老老实实的有一天会遇上贵人(像“王宝强”)。中国人看这种片子长大,这不是愚民误国吗?长此以往,友邻阿三要想灭了我天朝岂不易如反掌?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傻》的亮点吧,《囧途》就不用比了,因为完全没有。唯一跑错房间这一幕尚算巧妙,都是炒《虎口脱险》的冷饭:
内容和立意上,前文已经讨论过,就不做赘述了;
从风格上,“辛酸的喜剧感”是本片一大特色。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子却拍的完全没有沉重和压抑。这种用幽默化解痛苦的风格结合印度歌舞片的热闹正好承载了本片“aal izz well”的乐观精神;
台词对白上,经典层出不穷。如刚才所说的“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以及“人类行为学第一课:朋友没及格。你觉得悲伤;朋友考第一,你觉得更悲伤。”这样的对白实在令人捧腹;
镜头语言的应用上,花样也推陈出新。Rastogi跳楼时,让他的脚挂到台灯线,然后用台灯的运动代替跳楼的画面,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影片一到Rastogi的家时就变成黑白片,还故意整出劣质胶片的粗糙,这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Rastogi家贫如洗的沉重感;大家兴奋的把遥控直升机升到Joy Lobo的窗前时却拍到他上吊的画面,巨大的感情反差给观众突然的震撼;
桥段的设计也屡见特色。如生孩子那一幕Farhan要主任办公室的钥匙时,“病毒”和Rancho以相同的动作同时扔给他时便产生了喜剧感(Rancho的钥匙是偷的“病毒”的);歌舞部分的幽默桥段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宝莱坞的强项;
同时本片在桥段的设计上也有很多实验性的探索。如,教授骂Rancho白痴,Rancho转身回来,都以为要跟教授争,但是他是回去拿书,并经典的诱导教授自己驳倒了自己的迂腐;“消音器”夺刀都以为要干过激的事,结果只为在墙上刻字挑战Rancho;Farhan父亲先说把作为儿子礼物的电脑还回去,却原来是换成照相机支持儿子最求自己的理想。“在细节上出人意料”打破了传统的许多桥段和套路,小小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演技:“病毒”的演技可谓是已臻化境,把一个迂腐、偏执、严厉的父亲和老师演绎的淋漓精致;其他演员,如扮演Pia、Rancho和Rastogi的演员都有不俗表现,特别是前两者;在配角中,真的Rancho、Rastogi的母亲的扮演者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
如此之多的亮点,不得不说《三傻》的创作团队确实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团队。我就纳闷儿,同样是新近上映的商业片,人家为什么能把商业元素与艺术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得这么好?
我不得不为他们喝彩!祝他们越走越远,祝印度电影重新崛起!
而在篇末,我不免俗的要大声疾呼:中国拍喜剧的倒霉孩子们,别老盯着容易钱挣!少整点象《人在囧途》、《唐伯虎点秋香2》这样屎黄屎黄的烂片,多拍点象《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样辉煌的经典,救救中国人满目疮痍的智商和幽默感吧!若能这样,衷心的,请您接受我们这点微薄的供奉吧!
PS:强烈谴责此片片名的翻译,你的媚俗和《人在囧途》有一拼。
《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在老师课堂上,观看了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看完之后思绪万千,竟然久久未能入睡,仍然沉浸在影片动人的情节中,被影片里三个年轻人真挚而热烈的友情感动着!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现在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兰彻、法涵、兰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而兰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剧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的:“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学习是兴趣,工作是娱乐”
有多少孩子能够享受到这些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就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与孩子的前途连在一起,害了多少孩子啊!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
“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孩子们,为了他们的健康、自信、快乐而努力!
也被现在的中国教育所恼怒,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的孩子创造力低至历史最低,这就是这些年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学生正在成为考试机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己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可是越来越觉得这原来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电影中的经典台词—Alliswell,这句话总展现于整个故事中,包括最后唤醒那个刚出生的婴儿,有点虚构,但展现着一种心态,不过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能淡定的拍着胸口说声Alliswell,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不能“做自己”,总能说声“Alliswell”也是好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很怪的片名,近三个小时的片长,有喜有泪,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个人认为在于融入了生活,升华到了人性,总能把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演绎的淋漓尽致。电影的很多情节也许涉及了印度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但似乎和我国的国情差不了多少,所以也别总是信口“阿三”。社会很浮躁,我们更是浮躁,总想特立独行,但现实的生活使我们不可能那样去做,很多时候只能沿着那特定的轨道或被牵着鼻子走,展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亲朋的期许,生存的必须,努力的艰难。这部影片中讲述的”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故事中融入了亲情,爱情,友情,虽然很曲折,但最终都近乎完美的实现,然而电影终究是理想主义的美梦,若在现实中演绎,除了成功,更多的是荒谬!
三宝大闹宝莱坞: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Rancho(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Rancho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Farhran(Farhran)与Raju(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Rancho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Raju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Raju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Rancho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Rancho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Rancho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Rancho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更多阅读
《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 小小星球大碰撞第三关
第一关攻略:《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_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_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_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_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小小星球大碰撞》攻略_小小星球大碰
我和刘慈欣不得不说的故事,只谈《三体》没有基情。周小平:三体人
我和刘慈欣不得不说的故事,只谈《三体》没有基情。“不要继续重返亚洲,给两个文明一个机会。”---周小平。周小平:三体人就是美国人,中国面壁者何在?几年前,《三体1》刚开始连载2期的时候,我去科幻论坛发了一个帖子叫“叶文洁必定是幕后
线,一人握一半《像雾像雨又像风》影评 情侣电脑壁纸一人一半
上海是个繁华而沧桑的城市。 繁华是因为现在的他已挤身国际大都市的行列,他的一举一动都为整个世界所关注。 沧桑是因为她的过去。 虽然,余秋雨曾说: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因为上海没有太多历史
《三只眼》儿童时代经典漫画大回顾系列曹磊编辑整理 编辑加工整理
三只眼《三只眼》(3×3 EYES),是一部传奇漫画,是日本漫画家高田裕三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从1987年连载到2002年,历时15年共40卷的长篇漫画。其以对全球各民族神话中所向往的不老不死之神术的通一性和神话中的或神或魔的传说中的妖物——
《三十年人生,十三年设计》- 满满一碗鸡血汤 运满满
继续更新《三十年人生,十三年设计》 - 满满一碗鸡血汤token胡依林 · 11 天前为什么选择北上广?如果我留在家乡,可能我现在是个坐办公室看报纸的小职员?网吧的小老板?街头游荡的烂仔?作为一个没有家庭背景的初中毕业辍学生,在小城市里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