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读懂书法
---访书法艺术家曹延生
【人物介绍】
曹延生字仲乙,号六间堂人,1959年出生,黄骅市人。河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理事、隶书委员会委员、沧州市书协副秘书长、曾任黄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展、荣获河北省书法最高奖“长城奖”。出版有《曹延生书法作品集》。
白 雪:您好,曹老师。您在书法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我知道你自小聪明好学,那时你就开始“发表”你的书法作品了。我想请曹老师谈一下您的家庭背景,您开始接触书法是受谁的启蒙?
曹延生:我最早的书法作品是发表在我家的大门和农具上。其实,我并没有优越的家事厚学,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入室拜师,是生活的境遇让我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记得小的时候,还不认识几个字,每到春节看到家家户户贴上喜庆的春联,总感觉到那是乡村先生书写的神秘符码,其中寄托着风调雨顺、时来运转的希冀,大概是先生们让人肃然起敬的原因。爷爷常对我说“练一笔好字就成先生了”。在爷爷眼里,写好字、当先生,是他对我最大的企盼。我上到三年级,爷爷就为我铺纸研墨,为自家写春联。他常以“圣人不嫌字丑”的宽言勉励我,让我那怯生生、羞答答的丑字公开露面,随后,我多年坚持为乡亲们、同事们写春联,自以为可以称先生了,也许是一种自信和成就感让我对书法有了懵懂的认知和情缘。
白 雪:原来您的爷爷是您的启蒙老师。他带您开始接触书法时是不是有很多趣事?
记得你刚开始是从对联学起?对联和书法他们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从写对联过渡到书法的,这个过程可以聊一聊吗?
曹延生:我原来练书法开始是练字学写对联,后来我才发现,书法并不像写春联那样简单。我1975年高中毕业,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我17岁就参加了工作。因为有美术专长,我在商业系统从事广告设计,经常和一些专业美术工作者打交道,他们会告诉我,我的字没有根基,没有渊源,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意是指没有系统的对传统书法进行探讨。从那时开始我就转向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研究。当我叩开书法艺术的大门,才发现书法艺术古老而神秘:商彝夏鼎,汉瓦秦砖,简牍碑碣,摩崖造像……这些目不暇接的文化瑰宝,无不彰显着书法艺术的意境深邃。这时我才明白,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传统中,去寻求先人的书法思想,艺术风格,语言形质,才能找到现代审美和个人艺术价值取向的支点。
那时,我还青春年少,立志从零开始,刻苦练习“童子功”。先从楷书学起,柳公权、颜真卿等碑帖临了个遍,废旧报纸堆山满垛,就连在地委党校学习期间也不忘带上笔墨。这样,在漫长的与古人的时空对话过程中,让我感到了传统书法的博大精深。通过对书法史、书法美学、技法等学习和认知,增强了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内在动力,摒弃了原有的书学陋习及审美误区。懂得多了,见得广了,自然眼界宽了,境界高了,对以后的创作、彰显自我的审美情趣、打造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 雪:书法艺术古老而神秘,感受到不是一般的写字那么简单,那是要通过自己的笔对传统文化、文字,文章的理解,才能把字写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是这样吗?
曹延生:是的。在我眼里,文化传统犹如横亘在心灵面前一堵神圣而庄肃的城墙,试图逾越和寻求突围的方向需要有一个顿悟、碰撞、磨合、扬弃的艰难过程。盲目突围就会乱了方寸,迷失方向。书法家的任务绝不是对古代几种碑帖进行拼凑和嫁接,而是围绕个人审美价值取向,让那些与主体心灵撞击的优秀作品围绕自己旋转,靠学养与顿悟的包容去打造极具个性的本来面目。书法好比人生,体验书法如同感悟人生,在茫茫云雾中寻找真实的自我。人生机械的重复就显得无趣,书法简单的模仿就会失去生机,在书法与人生的诠释上摆正自己,放松自己,沉湎于传统不能自拔,或如法炮制时人的仿品,都将被人斥之为“书奴”。
白 雪:得知您多年来一直把自己的审美与传统书法艺术相结合,在隶书的书写中有所创新和突破,请给大家谈一下这方面的认知。
曹延生:追求艺术普遍存在着性之所近的规律,那就是自己审美取向与传统艺术的结合点。我喜欢传统隶书的庄重、古拙、淳厚、恣肆、苍茫、野逸等艺术风格。因此在研究传统隶书上下的功夫较深。首先从整饬庄重的一路临起,如《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把握基本形体和规律后又临个性极强、古拙恣肆的《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碑》;进入创作阶段又汲取苍茫野逸的《好大王碑》、《开通褒斜道》以及篆书等书风,汲取各种元素,实施兼容并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创作中所谓求新求变,不是靠感情冲动和主观臆断,尽量追求贴近文脉、回归传统的走向,不违背艺术审美的客观规律。老子说“大朴不雕”,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些道理都揭示了事物发展与审美的真谛,是一种大美无形的艺术境界,书法艺术要展现时代精神和个性风貌,先贤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识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
尽管我在隶书创作中也力求“求新”、“求变”,但多数人还是认为我的字比较“中庸”。这和我的平时的自律、淡薄的人生态度有关系,内涵,这也许就是我书法的个性。
白 雪: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理事、隶书委员会委员沧州市书协副秘书长,最近又被聘任为河北书画院副院长,您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奖,还出版了个人专集,在此,祝贺您所取得的成绩,我想请你谈一下你的感受和心得。
曹延生:从写春联到写标语,从入展到获奖,从办展览到出专集一路走来,在别人眼里是一路风光,我却愈加感到功力与学养的失衡使自己的书法举步维艰。林散之说过:“书法不是写出来的,是学问养出来的。”书法是表现书家审美情趣,把字当人写,适灵性、表意趣,书若人然,字即我、我即字,笔墨之间成为道法自然的道场,在不经意之中充满着人生的感悟与诠释。作为抒发个人心性的艺术,它的终极境界是人生观念与理想,而不竭的滋养只能靠个人的心性修为。虽然笔墨技巧不容忽视,积蓄学养才是书家的根本出路。
入选国展,偶然获奖出本集子,这些都是形式的东西,并不意味你的功成名就,决不能以此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书法艺术有被曲解泛化的趋势,也不应成为书法家随波逐流、甘为庸俗的理由,否则,就永远不能解读书法的真谛。因此,坚守回归经典的信心,树立拥抱新潮的勇气,汲取学问修养的滋补,尊重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是我追求的书法精神。PowerbyYOZOSOFT
白 雪:兼收并蓄,读懂书法。可以说这八个字概括了您的人生精彩。而且我知道你的散文和文学评论也写的不错,请曹老师谈一下书法和文学的关系。
曹延生:在文学方面,我还是个门外汉,迄今作协圈子里没有我的名号,我只是爱好。因为书法不是技法,是一个书家综合素质的混成体。学书法要对史学、没学、哲学等度学科的知识及姊妹艺术进行涉猎。文学自然是书法必不可少的依托和载体。唐代诗人喜欢书法,直接参与书法创作,八十人的才情气质注入书法作品中,沟通了诗歌书法的艺术境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而诗歌有借书法之美加强了感染力,二者珠联璧合,意韵相声。纵观历史上的诗人、文学家、学者大都有一笔好的书法。他们之所以“诗入国风、笔超神迹”,是从他们丰厚的文学底蕴中派生出来的。试想,一个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书法家充其量就是一个“写字匠”。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还需要摄取更多门类艺术的精华,来医治书法艺术中的“营养不良”。
白 雪:您曾任黄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在文化软实力日益彰显其重要性的今天,请您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下,如何培养文化新人、繁荣地方文化?
曹延生:文化如同空气阳光,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和民族须臾不可或缺的。当前,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大程度就在于积极审视和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与精神力量。厚重华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文明进步,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正启迪着国人的思想和心灵,影响和助推着“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文化是软实力,却是硬支撑,同样创造生产力。
我的事业生涯将近四十年,让我感到最精彩最惬意的还是我从市文联工作这段经历。因为我热爱艺术,无论是组织大型展览、编办文学刊物,还是组织大型演艺、参与文化产业项目,为了繁荣文化事业我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在经历了艰苦磨难的过程中,弘扬了文化、提升了士气、振奋了精神,让我切身的感受了文化无穷的力量,我的心田由此得到了洗礼和净化。我曾感谢组织给了我圆梦的机会和平台。
就目前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绩斐然。作为一个地方不仅要重视顶天立地的拔尖人才,还要着眼于铺天盖地的群众普及,进一步加强软硬件投入,建立一些群众文化教学和普及机制,整体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让优秀文化占据城乡舞台,让颂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由此以来,国家和民族有了强大的灵魂、民众有了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地方发展有了升级和活力,“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白 雪:《身影》访谈栏目主要是一档引导青年的节目,曹老师是怎样看待我们这个栏目的,您对我们栏目和青年朋友有什么样的愿望?
曹延生:这个栏目办的非常好,他为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走向成功的一个平台。我希望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生活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里,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用聪明和智慧描绘绚丽多姿的美好人生,谱写光彩照人的艺术明天。
白 雪:谢谢曹老师今天座客我们《身影》栏目,感谢他给我们分享他在书法领域里的努力,付出和收获,这期访谈就到这里,下期节目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