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的卑劣之作
——评电影《战国》
与老伴刚刚被女儿拉到电影院,痛苦地看完了《战国》这部欺世盗名的卑劣之作。
之所以谓“欺世盗名”,再加上“卑劣”二字,是因为该剧挂着古装历史剧的羊头,卖着篡改史籍、盗取票房价值的狗肉。
理由如下:稍微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孙膑是被齐国使臣而不是被田夕救回齐国的;孙膑是帮助田忌用三盘两胜之计赢得与齐王赛马的胜利,而不是帮助齐国使臣胜了庞涓的;更没有当初帮助魏将战胜田夕和后来用三座边城换取孙膑之事;本来孙膑用了许多妙计战胜庞涓,而编导不去演译这些精彩有益的东西,却无中生有地编排出孙、庞、田的三角恋来,甚至将孙膑的归宿演绎成令人难以接受的殉情。
再者说,仅仅是孙、庞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怎么能承载起“战国”这一历时数百年、豪杰辈出、风起云涌的重大历史题材?
这等烂片,竟然是由摘得“金鸡百花影展新人王”的导演执导、还有众多一线演员接演,简直不可思议。
要是让知道一点战国史的外国人看了,岂不笑掉大牙?
如果意在搞笑和娱乐,何必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瞎掰?有能耐随便起个片名、任意虚构个历史人物,自己独立创作去嘛!
要说有点可取之处,那就是古代战争场面倒是挺恢宏,画面也算好看。
令人不解的是,整个电影院竟然成了我们三口之家而别无他人的专场,真是受宠若惊了。原来中国的观众比我们的鉴别能力要强,不看便是!
中国电影是有审查制度的,这等低劣之作,怎能被审查通过?审查人员就这等水平?
据网友评论说,新推出的电影《关云长》也是如此。若是这样,就没有看的胃口了。中国电影怎么到了这种地步啊?
笔者再次引用有真知灼见的电影评论家的以下批评,与博友共赏。
著名剧作家和影视导演张天民说过: “有些戏仅仅把历史作为符号,剧中人被冠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姓名,但演绎的却是从头到尾虚构的故事。不论是正说还是‘戏说’,我们都不认为它是历史剧。只有那些以历史进程、历史事件为经纬,塑造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的,我们才叫它历史戏。”对此,笔者早有同感。对那些把历史上实有的其人其事进行只顾追逐商业利益的、亵渎历史的荒诞的篡改,甚或是贻误子孙后代的“戏说”、“演义”,以及“玩耍”式的胡编乱侃,实在不敢恭维,甚至以为这样大大有损剧作家的人格。这正如小说《孙武》的作者韩静霆所说:“历史不是哪个人的专利,也不是谁的工具……我们不可以给历史穿上时装,不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历史苍凉的老脸上涂画油彩……尽管有艺术虚构,历史的大框架是不能够打碎的。”
原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总是既养“眼”又养“心”的。历史品位再高的影视作品,倘不养“眼”,必无观众,那极可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实非艺术;美学品位再高的影视作品,倘仅止于养“眼”,虽有观众,那极可能徒具形式美感而无内容大智慧,称不上是优秀艺术。至于那些一味媚俗追求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以招徕受众牟利的花“眼”乱“心”的劣作,则根本与艺术无关〗。同时,笔者也不赞成对历史进行简单的图解或还原,而主张历史剧的创作应循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道路行进。
本人十多年没到电影院看电影了,但愿其它国产新片不是这个样子。
附孙膑其人其事,以正视听(博主据史料重新整理,已经剔除迷信成分,标题为博主添加)
孙膑简介
孙膑,生于战国中期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其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商鞅、孟轲同时。他四岁丧母,九岁丧父,从小跟随叔父孙乔。孙乔是齐康公的大臣,齐康公被田太公驱逐后,孙乔等旧臣也被驱除,孙膑在逃难中与叔父家离散。他的真实名字今已不可知,因为他曾遭受过膑刑(被去掉膝盖骨),所以后人就称他为孙膑。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膑是孙子的后代,孙子死后一百多年而有孙膑。
孙膑长大后,与庞涓、苏秦、张仪等从师于鬼谷子。孙膑、庞涓学习兵法,苏秦、张仪学习游学(也叫纵横学)。庞涓贪图名利,学业未完,就去了魏国做官
庞涓的天资学业虽然较好,但实际能力和孙膑差得很多,而且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术,又不被轻易察觉。他与孙膑同学兵法时,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上从未流露过,一再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举荐师兄,同享富贵。心地善良的孙膑,与庞涓兄弟相称,情同手足。战国著名思想家墨子与鬼谷子是好朋友,他从魏国来到鬼谷,见孙膑才华出众,就向魏惠王推荐了孙膑。鬼谷子见孙膑仁义、贤德,悟性高,便以夜间驱鼠为由,单独把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传授给了孙膑。孙膑一目十行,只用三天,就把《十三篇》背诵得滚瓜乱熟,又把书还给了师傅。
这时,庞涓已是魏国上将军,他担心自己的本领远不如孙膑,就迟迟未向魏王推荐。经墨子一说,魏惠王一问,庞涓只得写信请孙膑出山。
孙膑与师傅等泪别而去,苏秦、张仪后来也告别鬼谷子,陆续下山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去了。鬼谷子不久,就关闭师门,云游四方去了。
果然,庞涓嫉恨孙膑的才干,设计加害于他,几乎致孙膑于死地。
鬼谷传奇
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传说中他的徒弟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尉缭、李斯等,商鞅在李悝死后也曾师从鬼谷子。
鬼谷子从衣、食、住、行、医、齐家理财、治国方案、内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占卜预测、养生教子等等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鬼谷子的书籍流传甚少,多为抄译。
鬼谷子,为纵横家的始祖,亦为道家的先师之一。后世流传有不少鬼谷子兵法、道法、奇门遁甲等学问,博大精深,非深研,不能窥其奇奥。
孙庞斗智
庞涓到魏国后又是送礼,又是托人说情,很快见到了魏惠王。庞涓毕竟也有些本领,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将军。随后,庞涓指挥军队同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后,庞涓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从此更得魏惠王的宠信。
春风得意中的庞涓高兴了好一阵子,又突然沉寂下来。原来他有了心病: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之外没人能赶上自己了。一想到孙膑,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按照当初的诺言办吧,就得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这样,孙膑的声名威望很快就会超过自己;不去履行当初的诺言吧,孙膑一旦去了别的国家,施展起才能来自己绝非对手。庞涓寝食不安,日夜思谋着对策。
一天,正在山上攻读兵书的孙膑,接到庞涓差人秘密送来的一封信。信上庞涓先叙述了他在魏国受到的礼遇和重用。然后又说,他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了师兄的盖世才能,终于把惠王说动,请师兄来魏国就任将军之职。孙膑看了来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深觉自己的师弟挺讲义气,立即随同来人赶往魏国的都城大梁。
孙膑来后,庞涓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几天过去了,就是没有魏惠王的消息,庞涓也不提此事。孙膑自然不便多问,只好耐心等待。
这天,孙膑闲得难受,找到一本书读起来。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吵嚷声,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带到一个地方。那里的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立即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孙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随即省悟过来,高声为自己辩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脚扒去孙膑的衣裤,削去膝盖骨,并在他的脸上刺上犯罪的标志。孙膑倒卧在血泊之中……
原来,庞涓把孙膑骗来之后,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诬陷,使孙膑遭此伤身之祸。庞涓以为,受刑后的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
孙膑的伤口渐渐愈合,但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而且,还有人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他知道庞涓在陷害他,他恨得咬牙切齿,可老这样也不行,总得想个脱身之法才是。不久,孙膑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叫闹个不停。送饭的人拿来吃的,他竟连碗带饭扔出好远。庞涓听说了这些,并不相信孙膑会疯,便叫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又偷偷派人观察。孙膑披头散发地倒在猪圈里,弄得满身是猪粪,甚至把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
孙膑装疯产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紧了寻找逃离虎口的机会。一天,他听说齐国有个使臣来到大梁,便人不备,偷偷前去拜访。齐国的使臣听了孙膑的叙述,从谈吐中认定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钦佩,遂答应帮他逃走。这样,孙膑便藏身于齐国使臣的车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齐国。
这个时候,正值齐、魏争霸,交战不断的年代。早在公元前386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贵族在齐国取得政权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选拔文武人才,坚守边境,反抗外来的威胁。孙膑回国后,很快见到齐国的大将田忌。田忌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干,便将他留在府中,以接待上宾的礼节加以款待。
田忌喜欢赛马,但却时常输掉。有一次,他又与齐威王赛马,马分上、中、下三等,对等竞赛,三场全输,田忌好不丧气。这时恰巧孙膑在场,便给田忌出主意说:“待到下一轮比赛时,你用上马对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威王的下马,用下马对威王的上马,必赢无疑。”田忌依计行事,造成两个局部的优势和一个局部的劣势,以一负二胜赢得齐王千金。一向取胜的齐威王这次输了,大感惊讶,忙问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孙膑找来,借机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见是一个双腿受刑的残疾人,开始并未引起重视。当孙膑陈述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时,齐威王便有意问道:“依你的见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归服呢?”孙膑果断地回答说:“这不可能,只有打胜了,天下才会归服。”然后,他列举黄帝打蚩尤,尧帝伐共工,舜帝征三苗,以及武王伐纣等事实,说明哪一个朝代都是靠武力解决问题,用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一番深刻独到的分析,使齐威王大受震动。再询问兵法,孙膑更是滔滔不绝,对答如流。齐威王感到孙膑其人确实不简单,从此以“先生”相称,把他作为老师看待。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发兵8万,以突袭的办法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赵国抵挡不住,立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欲派孙膑为大将,率兵援赵。孙膑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残疾人,带兵为将多有不便,还是请田大夫为将,我从旁出出主意吧!”齐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8万,前往救赵。
大军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郸,速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应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发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弃赵回救。这一战略思想,将避免齐军长途奔袭的疲劳,而致魏军于奔波被动之中,此“围魏救赵”之计,被田忌采纳,于是率领齐军杀往大梁。
魏军好不容易将邯郸攻陷,却传来齐军压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消息。庞涓顾不得休整部队,除留少数兵力防守邯郸外,忙率大军驰援大梁。没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齐军包围。魏军长期劳顿奔波,士卒疲惫不堪,哪还顶得住以逸待劳的齐军?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连主将庞涓也被活捉。到头来,魏国只好同齐国议和,乖乖地归还了邯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其实,也是孙膑对庞涓的重重一击。但孙膑并没有杀庞涓,只是训导他一番,又将他放了。
桂陵之战10多年以后,即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进攻韩国。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主张坐山观虎斗的,有主张发兵救援的,相互争执不下。孙膑一直没有说话。齐威王见状便说:“先生是不是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对啊?”孙膑点头说:“是的。我以为,魏国以强凌弱,如果韩被攻陷,肯定对齐国不利,因此我不赞成见死不救的主张。但是,魏国现在锐气正盛。如果我们匆忙出兵,岂不是要代替韩军承受最初的打击?”齐威王说:“那么,依先生的意见怎么办好?”孙膑说:“我看可以先答应韩国的请求。他们知道我们能出兵救它,必然全力抗击入侵的魏军;而魏军经过激烈拼杀,人力物力也会大大消耗。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发兵前去,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拯救危难之中的韩国,就可以用力少而见功多,取胜易而受益大,不知君王以为如何?”齐威王十分赞赏孙膑的谏议,当即采纳。一年后,当魏韩两军交战更为激烈,双方实力已大大削弱的时候,齐威王才决定派兵出战,仍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于是,孙膑与庞涓又一次相逢在战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死较量。
战役之初,按照孙膑的计策,齐军长驱直入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时过不久,孙膑得知庞涓回师都城的禀报,便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自恃骁勇,现急于同我军决战。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诱使他们上当。”田忌说:“军师的意思是……”孙膑道:“我们可以装出胆小怯战的样子,用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随后,孙膑如此这般地对田忌叙说一遍。当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本土,传令抓住齐军主力,准备与其决一雌雄的时候。齐军却不肯交战,稍一接触即向东退去。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头一天,见齐军营地有10万人的饭灶;第二天,还剩5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万人的灶了。庞涓见状高兴,得意地说道:“我早知道齐国的士兵都是胆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于是,传下将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
孙膑得知庞涓轻骑追击的探报,高兴地对众人说:“庞涓的末日到了!”这时,齐军正好来到一个叫马陵道的地方。马陵道处于两座高山之间,树多林密,山势险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走,是一个伏击歼敌的好战场。孙膑传令:就地伐树,将小路堵塞;另挑选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树干上面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随后,命令1万弓箭手埋伏在两边密林中,吩咐他们夜里只要看见树旁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说话间已到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骑兵果真来到马陵道。听说前面的道路被树木堵塞,庞涓忙上前察看。朦胧间他见路旁横卧一大树,白茬上隐约有字,遂命人点起火把。当庞涓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谋。他急令魏军后退,但为时已晚。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乱成一团。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拔出佩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杀,一鼓作气将魏军的后续部队打垮,连魏太子也给俘虏了。马陵大捷后,孙膑名声大震。
邹、田内乱
任齐国相国邹忌,曾多次讽谏齐威王,留下点名声。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但却心胸狭窄,私心极重。齐对魏两次大战之前,他都坚决反对出兵。待田忌、孙膑凯旋之时,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随着孙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邹忌担心自己的相位不稳,因此欲除掉田忌、孙膑而后快。
可能因为孙膑是个残疾人,邹忌感到他与自己争夺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将目标首先对准了风头甚劲的田忌。
马陵之战结束不久,邹忌便找来亲信谋划如何除掉田忌。其亲信公孙阅出了个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
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及见齐威王无缘无故忽然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谗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是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谗言,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入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
退隐著书
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隐去而不知去向。传说他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招收几个学生,总结、研究早年所学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去了,后来撰成《孙膑兵法》89篇,另附作战图4。
在远离齐都临淄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晚年的孙膑深居简出,潜心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著述。孙膑从堆满简牍的几案上抬起头,望着窗外瑟瑟的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枯叶,目光不由地转到了那双残废的双腿上。昔日那些艰难坎坷、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仿佛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终老云蒙
(此节在网上下载,是否为牵强附会而未经考古证实的主观认定,不得而知。仅供参考。)
肥城市孙伯镇东坞村的云蒙山,海拔340米。孙膑墓就位于修真观的西侧,陵墓三面环山,南面敞开,明堂广大;南侧深矮,群山似封,若闭中间;墓地水土深厚,后面有崖可依。如今坟墓虽被野草淹没,石碑也不知去向,但孙膑墓的位置不能不让人称奇,实为一块风水宝地。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
据传战国时期,汶阳田为齐鲁必争之地。穷苦出身、彪悍勇猛的袁达、柳木兄弟二人趁机揭竿而起,在齐鲁边界蝎子城占山为王。孙膑向齐威王建议,欲劝其投降,收其为徒。但见此山九蝎摆尾黑风口,二虎把门守山关,地势险要,不宜强攻。孙膑决定围而不攻,并将前面东虎山、西虎山改叫东坞山、西坞山;正南的东广山改叫鸡山,取鸡降蝎子之意。待到冬天,城内缺粮少草,士气低落时,孙膑在鸡鸣山指挥大军,一鼓作气,攻下城池,活捉了袁达、柳木,收为弟子,教授兵法。
邹忌与田忌争斗,迫使田忌奔楚之后,孙膑离开了军队,从此在蝎子城隐居下来,直到病逝。
袁、柳二人将其厚葬,建起孙膑陵墓,后演变为孙伯陵,墓地附近的村庄改叫孙伯,以纪念孙膑这位流传千古的军事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蒙山山形地貌奇特,常给人“山穷水复、柳暗花明”之感,加之植被茂盛,花鲜草艳,珍稀植物繁多,数不胜数,又与九山、护鲁山、岱阳观相连,置身其中,吐故纳新,荡气回肠,顿有沁人心脾、神清气爽之感。云蒙山山体植被茂盛,树密林丰,古书上描写到“来到云蒙,定睛观看,但见那丛崖怪石、峭壁奇峰、满山前瑶草琼芝,四下里禽飞鹤舞,涧畔密结薜箩,沿堤丛生花竹,虽然坐在逍遥地,半是蓬莱小洞天。”年已耄耋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欣然题词:“北方植物王国云蒙山”。相传鬼谷因母生前酷爱檀树,名字又叫王瑞檀,所以凡上山弟子要栽一棵青檀作为纪念,如今青檀树已成为云蒙山一宝。孙庞檀是云蒙山白云庵西侧的两棵古青檀树,在后人编写的神话中描写道:庞涓化作的青檀,自知己错,低头无语,羞于对人,称无头檀。孙膑化作的青檀,虽歪脚扭腰为残疾之身,却浩然正气,一派君子形象。两棵檀树一脉相连,叶锁枝缠。清朝有一独善居士谒孙膑檀曰:“寻师陌路入一门,争功骨肉自相拼。历尽人间纷争事,化作檀树警后人。”看庞涓檀有感:“求学同窗手足情,贪心一动起纷争。纵使地府重言好,人间千古留骂名。”今有好事者题曰:“两檀本是一根生,应念云蒙同窗情。孙庞故事代代传,惊醒世人莫践行。”此外还有苏秦檀、张仪檀、龙凤檀、子孙檀等数以百计。
(博主注:编排《终老云蒙》的故事,无非是旅游景区为招徕游客、以提升旅游收入之计,无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