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创业智慧:刘邦最会当老板



<刘邦的创业智慧:刘邦最会当老板>

第一部分 第1节:他不需要会,能管就行了(1)

第一章

刘邦的创业智慧:刘邦最会当老板
他不需要会,能管就行了

刘邦拖家带口一路逃难,后有项羽追兵。在此危急时刻,刘邦将妻子和骨肉毅然推下车去,自己急忙脱身。关于这个记载,后人对刘邦的评价责骂多于称颂。

其实,在当时的刘邦看来,即使项羽抓住吕后母子,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因为项羽有妇人之仁。再者,作为英雄的霸王,绝不会对女人和孩子下手。对于这些,刘邦早已胸有成竹。他对项羽的性格实在太了解了,已经达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地步。

这也充分说明一个道理,无论战场、商场,还是职场,很多时候,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谋略管理比能力更重要。0000

英雄不问出处,

管理才能和身世魅力无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千古名诗,写尽了人们对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赞叹。赞叹之余,不免让人心生惋惜。

一直以来,人们对西楚霸王项羽被草根出身的刘邦打败,总是心存遗憾,认为项羽有太多的机会可以灭掉刘邦,改写历史。但是,事实却是市井人物刘邦,最终把项羽逼得乌江自刎,自己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用现代话说,是出身名门,有标准的贵族血统的。刘邦只是市井小人物,平头百姓一个,是不折不扣的草根。然而,两个人大战较量的结局是:一穷二白的草根刘邦,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首先,我们追溯一下他们两个的身世性格。

汉高祖刘邦是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小时叫刘季,人送绰号刘老三。"刘邦"这名字,是他当皇帝之后才起的。传说刘邦是真龙出世,腿上有72颗神奇的黑痣。这个,当然只是他称帝之后的传说,不可信。可信的是刘邦没称帝之前,虽然为人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善好施,但他没有读过什么书,又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还特喜欢酒和女人。他经常被父亲批为"无赖",说他不如他哥刘仲会经营,不如他弟刘交会干活等等。

因此,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都会说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顶天立地的真男人真英雄,而且项羽自小力大无穷,又曾跟着叔父项梁学过万人敌,也就是兵法。虽然学得不全,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而刘邦是个贫民,是个彻头彻尾的地痞混混。项羽的出身那是相当高贵,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那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没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破落,那也还是贵族,怎么说也和刘邦不是一路人。刘邦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作刘季,也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他名籍,字羽。

第一部分 第2节:他不需要会,能管就行了(2)

关于楚汉战争,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就亲自出来了。项羽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就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关于项羽的个人魅力是没得说的。

因而,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老前辈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概括: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我该怎么办?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作一下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必须。因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与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灞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啊。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不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就一个草根地痞加流氓吗,他的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错在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也就是说,在项羽攻下一座城池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不用说,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且惨无人道的。这说明项羽只会拼杀,完全不动脑筋不懂管理。

攻下咸阳后有人劝说项羽: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啊,何况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衣绣夜行,也作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才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第一部分 第3节:他不需要会,能管就行了(3)

说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刘项二人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时候的约定——咱俩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非常生气,当即真想那样办了。项伯却劝他说:"为天下者不顾家,杀之无益。"

僵持一段后,这个仗也没法继续打下去了。刘邦没有能力完全吃掉项羽,而项羽的军粮也已经不够了。这个时候两家就开始讲和,就是谈判。最后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为楚。鸿沟在现在河南省的中牟,这就是有名的"楚河汉界"。这个和平协议达成以后,项羽便归还了刘邦的父亲,然后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东边,回他的楚国去了。刘邦集合自己的人马,也准备回西边去。

这个时候,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现在我们汉国已经得了大半个天下,其他诸侯也都拥护我们。项羽那边兵已经疲惫了,粮食已经没有了,这是上天灭楚之时。如果您不趁机把他灭了,那就等于养虎为患啊,迟早会伤着自己。

刘邦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汉四年十月引兵东进,一路打了过去,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汉五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他即位的地方在定陶,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后来定都在长安,他的丞相萧何就在长安为他营建宫殿,即未央宫。汉十二年十月,刘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沛县。他把父老乡亲们全部召集起来,摆上了盛宴招待他们。酒过三巡,刘邦拔剑起舞,吟唱了那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后刘邦领唱,县里面的子弟们和唱,唱了一遍又一遍,刘邦也流出热泪千行。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英雄的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因而是必然的。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其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再看刘邦出身卑微,却胸怀大志,机智冷静,他天生就是领导管理的范儿。

由此,让人联想到"经营之神"王永庆——从"白手起家"走到"亿万富翁"的故事。有"经营之神"和"塑胶大王"之称的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永庆,与中国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齐名,被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巨富。他在2006年的《福布斯》亚洲版公布最新港澳台富豪排行榜中,以53亿美元(约413亿港元)位居第六。在台湾《CHEERS》杂志的调查中显示,王永庆为台湾大学生最喜欢的企业家……

第一部分 第4节:他不需要会,能管就行了(4)

王永庆于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就跟着母亲外出捡煤块和木材,以补贴家用。童年的时候,他是饥一顿饱一顿地熬着。偶尔的"改善生活",是煮点甘薯粥,却也只能分到一小碗。7岁那年,王永庆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面包袋改做的裤子,带着一个破布包,每天赤脚往返于乡里小学和家之间。9岁那年,由于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勉强读到小学毕业的他,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

15岁那年,王永庆又失去了祖父,在祖父临死前的教诲下,他决定走出小山村,去寻找一个能挣到钱的大地方,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于是,他只身一人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当上了小工。聪明的他,除了完成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诀窍,学习做生意的本领。

次年,他觉得自己对米店这一行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一些钱作为本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然而无人问津。16岁的他只好一家家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客户试用他的米。为了更好地打开销路,王永庆主动为顾客送货上门。他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几口人,每天吃多少米等,并且24小时免费为顾客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通过艰苦的努力,他的米店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生意越来越兴旺。米店效益有了显著提高,这除了归功于他的勤劳、优质的服务以外,还在于他能记录顾客的点滴信息。同样,在商海职场之中,要想长期"稳坐其间",也应该记录点滴信息并进行分析。

抗战结束以后,台湾的经济恢复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木材的经营,满载而归。王永庆除了发现商机以外,最难能可贵的是用足够的胆量去抓住机会用心经营。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木材业商家的增多,竞争的加剧,王永庆毅然退出木材行业,投资塑胶业。

那个时候,朋友都认为他一心想发财被冲昏了头脑,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还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必败无疑。王永庆并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因为作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他事先对塑胶行业进行了周密的研究,拜访了不少的名家,还私下去日本进行了考察。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如人们所料,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售了1/5,可是王永庆还是下令加大生产,这样的决定让其合伙人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准备背水一战,也因此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坚信产品销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太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降低成本。随后,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成品销往市场。紧接着,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00万吨,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也从此迈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第一部分 第5节:他不需要会,能管就行了(5)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绝不是简单的运气使然,而是超乎寻常的经营管理理念,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敢进善退的决心和摆脱旧框架下的"反叛"思维方式。而面对同样波澜起伏、人才辈出的当今社会,要想胜出,首先要胸有抱负,目光远大,心存天下。英雄不问出处,会管理者得天下,管理才能和身世魅力无关。

从刘邦得天下验证:他不

需要会,能管理就是王道

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出为结局,刘邦因此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项羽能打能杀,实力远远超过刘邦,可取得最后胜利的却是刘邦。为什么?因为刘邦深谙用人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通管理。

据《史记》记载,刘邦在做亭长时,俨然一个无赖、地痞式的人物,在别人的酒馆喝酒从来不付账,没有人敢去招惹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够网罗天下有志之士,辅佐他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原因就在于他精通管理,具有领导者的才能与风范。在看见秦始皇时,刘邦感叹"大丈夫理当如此",说明刘邦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刘邦很有激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毅力,坚持不懈和永不言败的个性,即使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会坚持到底。当刘邦的部下取得战功的时候,他会毫不吝惜用财物作为奖赏,说明刘邦善于肯定他人的努力和才能。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不好混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很郁闷,不能发挥才能,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更曲折,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才干一气之下投奔项王,仍不能实现宏愿再投奔汉王。刘邦不但接纳了他,而且立即任命他做都尉。

远大抱负,激情毅力,善于肯定他人的努力和才能,不计前嫌广纳人才。这也正是当代领导所具备的基本特质。

00刘邦称帝后,曾让群臣总结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以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这里的"与天下同利",就是指管理者为了满足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而对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臣子竭尽全部才智,忠贞不贰地为君王服务。这是任何君主都梦寐以求的,当然也是现代管理者的梦寐以求。然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献计献策,就必须创造一个适于人才发挥才能的环境,尊重其劳动成果,并使其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另外,刘邦还能够知人善用、任人唯贤、任人唯能。他能够抓住下属各自的特长,使得下属各司其职。刘邦正是在这些"智多星"的帮助下,无论是在秦末农民战争阶段、楚汉战争阶段还是汉朝建立初期,都能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巩固自身力量并有力地打击对方。以至于后来吕氏集团被剪灭、刘氏王朝得以匡正,都有赖于他在临终时对人事的合理安排。

第一部分 第6节:他不需要会,能管就行了(6)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有一段关于汉朝开国之君刘邦和他的部下韩信之间的对话。

刘邦问韩信:"如果我亲自带兵,你认为我能带多少士兵呢?"

韩信也不客气:"陛下最多只能率领10万大军。"

刘邦又问道:"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这次更不客气了:"我是多多益善。"

刘邦这边就将了一军:"那像你这样能干的人,又为什么要做我的部下呢?"

韩信坦然应答:"因为陛下不是士兵的长官,而是将军的长官。"

从这个记载来看,韩信应该还有所保留,也就是他的真实想法是,刘邦可能连10万人马都带不了。之所以要这么说,无非是给刘邦留足面子。但从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在指挥军队和征战沙场方面,韩信的才能的确胜过刘邦。可是,刘邦就有办法运用韩信的才能,去帮助自己稳固大业。关于这一点,刘邦也曾对部下说:"论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论治理百姓我不如萧何,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得到这三位杰出人才助阵,是我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如果以刘邦和项羽作比较,在用人之道上两人恰恰相反。项羽任人唯亲,嫉妒贤能;刘邦则以知人善用,广纳贤良著称。因此,领导者自己未必是能者、智者、贤者,却必须是个强而有力的管理者。关键时刻能够急人所急,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凡事未必自己亲自动手,却一定能善于调动身边有专项才能的人去动手。也因此,在各个领域内,都能充分调动专家的领导者才是好领导。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邦打打杀杀,走过的路恐怕也不止万里吧。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就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失败和成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阅历可以让人看清楚很多东西,不会在关键时刻有所谓的妇人之仁。

在刘邦拖家带口地逃走,后有项羽追兵的危急时刻,他将妻子和骨肉毅然推下车去,自己急于脱身。对于这一点,后人对他的评价责骂多于称颂。其实,在当时的刘邦看来,即使项羽抓住吕后母子,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因为项羽有妇人之仁。再者,作为英雄的霸王,绝不会对女人和孩子下手。关于这些,刘邦早已胸有成竹。他对项羽的性格实在太了解了,已经达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地步。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女人如衣服",成大事的刘邦也许根本不在乎一个"区区吕氏"。

当时的刘邦,到底出于何种想法,我等已不可考证。但无论哪种想法,从结果来看都是明智之举。尽管,这种想法有点自私恶毒甚至龌龊。但是,在危急关头,如果换一个阅历不是那么丰富的人,挺身而出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很明显,刘邦可能早已成为项羽的刀下鬼了,更不要说保护他的妻儿骨肉,改写历史了。这也充分说明一个道理,无论战场、商场,还是职场,很多时候,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谋略管理比能力更重要。

第一部分 第7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1)

第二章

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

男儿膝下有黄金,自古以来,很多人把这句话作为衡量男人的一个标准。但是,从古到今无数成就一番事业的男儿的故事,让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男儿膝下真的有黄金吗?且不说当初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就一番千古佳话。韩信的老板刘邦,更是多次向人低头,最后终于成了千古一帝,开创了大汉王朝。所以说,放低身段,才能有足够的空间接近梦想。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低下自己的头,这样做并不会降低自己的人品,反而会更加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00

放低身段,

才能足够接近梦想

作为平民出身的帝王,刘邦在很多时候,最懂得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低下自己的头。而作为刘邦对手的项羽,从一开始就是以英雄的姿态出现,从来都是让自己高高在上,所以他最后的乌江自刎,其实是一种性格的必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要想生存下来,懂得适时隐藏自己是很重要的。刘邦初进咸阳时,看到无数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很难不动心。因为之前诸侯之间有个约定,先进咸阳者为"关中王",所以刘邦就准备在秦朝宫室中住下来,好好享受一番。但是樊哙劝他说:"秦朝就是灭亡在这些华丽的宫殿、美女和奢侈的生活之中,你还是先撤军到灞上去吧!"刘邦有些恋恋不舍,就找借口说:"我打了这些天的仗,现在很累了,就让我在这里休息一个晚上吧?"他想在秦宫中享受一个晚上。樊哙看见说不动他,就去叫张良过来。张良过来了,对刘邦晓以大义,刘邦终于出了秦宫,带着军队撤到了灞上。

回到灞上后,刘邦召集各县有名望的人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和盗劫按罪处罚。然后他还废除了前秦朝的一些酷刑和剥削百姓的法规,秦地之人奔走相告,想要刘邦留在秦地为王。就有人劝刘邦说:"秦国这地方现在是天下最富有的地方,比其他地方要富有十倍,地形也险要,是称王成就霸业的好地方。现在前秦的大将章邯已经投降了项羽,项羽封他做了雍王,也就是秦地的王。如果他来了,关中之地,就没有你的份了。您可以派兵去守住函谷关,不让别的诸侯进来,然后在关中招兵买马来增强您的实力。"听了这些话,刘邦就真的派兵把函谷关守了起来。

项羽打败了章邯,让他投降自己,并封他为王,之后,就领着兵直奔关中而来,准备争做关中王。项羽听说刘邦已经进了关中,还派人守住函谷关,立刻大怒。他命令英布领兵攻打函谷关,自己带着大军直奔咸阳而来。

第一部分 第8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2)

刘邦手下的部将曹无伤见项羽对刘邦不满,就想讨好项羽,于是偷偷地派人去对项羽说:"刘邦想做关中王,让秦王子婴做宰相,把秦国的财宝占为己有。"项羽大怒,亚父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这个对手以后对他威胁最大,可以趁机用这个理由来灭掉刘邦。项羽于是让士兵好好吃饱饭,准备第二天和刘邦作战。

刘邦可犯难了,他手下只有10万兵,而项羽手下有兵40万,而且项羽手下的兵的作战能力早在前面项羽部队和秦军作战时,各诸侯的部队就都见识过。所以刘邦和项羽打仗,无异于以卵击石。

这就有了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项伯,就是项羽的叔叔,他和张良关系很好,他趁夜潜入刘邦营中去劝张良逃走。否则战事一开,玉石俱焚,而张良只是一个书生,一点自保的能力也没有。张良听了项伯的话,却说自己不能走,然后他去问刘邦:沛公是不是真的要和项羽反目?刘邦说是别人对我说只要把守住函谷关,不让别的诸侯进来,我就可以占住秦地这个天下最富有的地方为王了。听了刘邦的话,张良又问,那你认为你现在能够抵挡得住项羽部队的进攻吗?刘邦想了很长时间说,当然挡不住,但是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张良于是去把项伯拉来见刘邦,刘邦就设宴请项伯喝酒,还在酒宴上和项伯拉起关系来,定为了儿女亲家。刘邦看着和项伯拉关系拉好了,就对项伯说:"我进关后,秋毫不犯,把所有的府库中的财物都封存着,就是为了等项将军来。我派兵守函谷关,是为了守住关中之地,防止强盗入侵。我日夜盼着你们早点到来,怎么敢造反呢。您明天一定向项羽将军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免得他误会。"

喝了刘邦的酒,刘邦又和他拉了关系,项伯就答应了帮刘邦去说情。但是他对刘邦说:"这件事情只有你亲自去向项羽说明,当面赔礼道歉才能得到他的原谅。"刘邦答应了,项伯也连夜返回了军营。项伯回去后就对项羽说:"是沛公先行进攻关中,才能让我们顺利地进入函谷关。他算是有功劳的人了,我们不该怀疑他,这样也会让天下人寒心。"项羽于是取消了第二天进攻刘邦的计划。

第二天刘邦就来向项羽赔罪了,为了避免项羽误会,表明自己的真诚,刘邦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多名士兵。这时候,项羽的大帐设在鸿门,范增在知道刘邦要来之前就对项羽说:"刘邦这个人生性贪财好色,但是这次进了咸阳,看到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美女而不动心。可见其志不小,所以要趁这个机会除掉他。"

项羽答应了范增。于是等刘邦来后,项羽就设下酒宴,请刘邦喝酒。席中,刘邦送给范增一块玉,范增假意举起玉来看,几次用目光示意项羽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犹豫了,他觉得这时候杀刘邦,会让人认为自己不仁义。于是范增出去找来项庄,让他在席间借着舞剑助兴为名,趁机把刘邦杀掉。项伯却故意说,一个人舞剑没意思,不如自己也一起舞,如此暗地里来保护刘邦。

第一部分 第9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3)

张良见势危险,就出去告诉樊哙,樊哙于是闯了进去。项羽见樊哙生得威猛,于是命人赐酒食。樊哙大口吃掉几块牛肉,喝了酒后,瞪着眼睛对项羽说:"沛公带人先进入咸阳,一丝财物也不敢取,全部封存起来,等着将军的到来。如今将军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误会沛公,这不是让天下诸侯寒心吗?"樊哙一席话说得项羽低下头,哑口无言。

刘邦看势头不对,就借口说上厕所离开了。然后他让张良带些玉器去见项羽,说沛公酒喝多了,先行回去了。听说刘邦逃走了,范增气得把张良送给他的玉器扔在地上摔得粉碎,然后骂项羽道:"竖子不足为谋,到时夺得项羽天下的,肯定是刘邦这个人了。我们到时候也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而刘邦返回营中后,立刻把中伤他的曹无伤杀掉了。

这是刘邦第一次向项羽低头,他主动去向项羽示弱,使项羽失去了进攻他的理由。从而保住了他以后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本钱。

刘邦第二次向项羽低头是在项羽进入咸阳之后大举封王的时候。项羽进了咸阳,先是对宫中的财宝和美女进行了大肆地劫掠,然后为了掩盖自己做的事,又一把火烧掉了秦宫。这之后,项羽封了19个诸侯为王,然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管天下兵权,尊楚怀王为义帝。

最先进入咸阳的刘邦却只被封了个汉王,管当时贫瘠的汉中和巴蜀之地。刘邦不愿意了,他想马上带兵去和项羽争个高下。但是刘邦的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手下将领周勃、灌婴、樊哙的集体反对。他们三人的理由是:现在刘邦的军事实力根本没法和项羽相比,这场战争完全没有胜算。这时萧何也出来说话了:"虽然在汉中做王是苦一些,但是总比白白牺牲要来得好些吧?

刘邦说:"我去和项羽打仗就一定会输吗?"

萧何于是分析给刘邦听:"我们兵力不如项羽,如果去和他打仗,牺牲是必然的。再说,忍得一时之辱,却建立了威信,商汤和周武王就是先前很好的一个例子。我做臣下的希望大王能够现在进汉中,然后在那里招揽有才能的人。让人们对大王有了信心后,再去想办法收复原来秦国的地方,这样以后就有实力和项羽争夺天下了。"

其实刘邦也并不是不明白萧何说的道理,只是他自己心中有气,说些气话而已。于是刘邦再一次服从了项羽的分封,远赴巴蜀和汉中做了他的汉王。

刘邦这两次向项羽低头,虽然是主动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实际上却保住了他日后和项羽争天下的本钱。第一次在鸿门宴上,他的低头保住性命,逃过了一次大劫。而他第二次借口要和项羽争天下,手下将佐的劝说,使他明白了他手下人对自己的忠心,连巴蜀那样险恶贫瘠的地方他们也肯陪着自己去,作为领头人的刘邦就不能不去了。

第一部分 第10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4)

两次低头,给了刘邦休养的机会,日后他在汉中广招人才。而且这次随他一起进入汉中的,还有一个天才的军事人物——韩信。韩信先前一直跟着项羽,但是却总是不为项羽所重视。而且项羽的军队一直是战无不胜,所以韩信也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韩信也给项羽提过很多军事计划,但这些计划很多项羽连看也没看就扔掉了,这对韩信是一种打击。

这次刘邦要去那深山之中生活,韩信也就向项羽表示,愿意跟着刘邦一起。项羽没意识到韩信的军事才能,更没想到就是这个韩信,日后会用十面埋伏把自己赶进绝路,遂答应了韩信的要求。于是韩信这个能够忍受市井无赖胯下之辱的英雄,终于和刘邦走到了一起。当然,韩信刚进刘邦阵营时,也一样没得到重用。幸好,刘邦手下有一个识得千里马的萧何,于是后来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放低身段,才能够接近自己的梦想。刘邦两次向项羽示弱,正是他大智慧的表现。就是因为他能够忍受一时的气愤,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养精蓄锐,才有了最后东出陈仓古道,和项羽逐鹿中原的机会。如果刘邦当初意气用事,当项羽对他表示怀疑和故意打压他时,和项羽发生争斗,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大汉王朝,中国的历史也就要从这里改写了。

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多时候,要懂得低下自己的头。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做生意的人,他生意做多大我这里暂时不作评价。但是每一次听他和别人交谈,总是一副志得意满,觉得全天下都在自己手中的样子。他向我解释的是:做人做生意就得强势,这样对方才能够相信你的能力和实力。

我不知道和他交往的生意对象相不相信他的能力和实力,只是从他每次趾高气扬的语气中,我实在看不出他以后会有多大的发展。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认清自己的错误。并适时地低下自己的头,自己处于弱势的时候是这样;处于强势的时候,如果自己错了,也可以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说声对不起,并表明自己的态度。

铁腕强人斯大林在"二战"中,有一次指挥对德军的作战,和著名的将领朱可夫为战役的方案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斯大林把朱可夫调到了另一个地方。结果后来战役的结果是苏军失败了,事实证明了朱可夫提出的作战方案是正确的。

事后,斯大林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主动向朱可夫道歉说:"朱可夫同志,事实证明你是正确的,而我是错误的。现在我宣布,以后由你来全权指挥第一方面军。就算是我,也不得干预你的指挥权。"

1943年,朱可夫因功绩卓著晋升为苏联元帅。他直接组织和协调实施了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和柏林战役,直到攻克德国法西斯巢穴柏林,代表苏军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军投降,显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事艺术。艾森豪威尔这样评价朱可夫:"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种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第一部分 第11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5)

斯大林的主动认错,不但无损于他作为一代伟人的成功,而且为取得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赢得了一个忠勇和能力非凡的指挥官。

走自己的路,

是非功过自有千秋来评定

凡成大事者,必定不拘于小节,他们不会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有人评论这些人是厚脸皮,但是说这些人是厚脸皮的人有没有想过,和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功相比,这些细节上的小错,简直不值一提。

所谓的瑕不掩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放弃那种在细节上的过分纠缠。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后人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说他雄才大略,是一位豪杰之士;有人说他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只不过是机遇巧合,在历史的裹挟下,走到了他后来的位置。对刘邦的人品,后人的评价也有很多种说法。

无论各种评价是怎样,其实很难解释清楚刘邦。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开端,所以中华民族也称为汉。刘邦建立的朝代当时称为汉朝,只是出于一种偶然,是因为当时的项羽分封诸侯时,为了防止刘邦有朝一日与自己争天下,而把他封到了汉地,封为"汉"王。这位大汉帝国的开创者,不是普通人用一般的伦理道德所能解释清楚的。

刘邦进入汉中后,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终于有了和项羽争天下的本钱。于是,他挥师东进,要和项羽一争高下。双方的战争进行到胶着状态时,刘邦想,这样打下去不行啊。于是他问韩信,最快的取胜办法是什么?韩信在刘邦出汉中前已经被拜为大将,他当然得给刘邦出主意。于是他告诉刘邦:最好的办法就是进攻项羽的都城——彭城。

刘邦就照着韩信说的做了,说实在话,刘邦并没有信心去进攻彭城。因为彭城是项羽的大本营,而且刘邦和项羽作战,一向是胜少败多。所以,在心理上,他对项羽其实是有一种畏惧感的。虽然如此,但是刘邦相信韩信,他任韩信为大将时,就是完全认可了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

果然如韩信所说,刘邦率大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彭城。因为这时项羽的主力远在齐地,所以刘邦攻打彭城几乎没受到什么阻挡。

攻下彭城后,刘邦没有和上次进咸阳一样秋毫无犯,而是得意忘形地在彭城项羽的王宫中每天喝酒庆祝。同时他还下令没收了项羽的财产美女,下令士兵在彭城大肆劫掠。虽然手下人对刘邦的这些行为一再劝阻,可是刘邦就是不听,我行我素。

也难怪刘邦,一直以来,他受了项羽那么多的气,好不容易有了个发泄的机会,当然不肯放过。有人把这次行为解释为刘邦的"流氓"本性的显露,但是中间也有这样一种可能:因为彭城是项羽的都城,刘邦是想借这些行为来打击项羽一方的士气。因为彭城虽然攻下来了,项羽的部队主力还在,刘邦不可能不为以后的战争作准备。所以,刘邦这时的行为,和后来韩信所用的"四面楚歌"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打击项羽手下的士气,让他们明白,连彭城都不是安全的地方,跟着项羽混还会有什么好结果?

第一部分 第12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6)

项羽知道彭城被刘邦攻下来后,立刻带三万部队赶了回来。项羽判断,刘邦的部队在攻下彭城后,战斗力一定剩不下多少。

项羽部队的战斗力果然大胜于刘邦,项羽发起突然攻击后,刘邦这边的部队还在睡梦中。本来战斗力就弱,而且毫无准备,汉军抵挡不住项羽部队的进攻。韩信下令部队撤退,汉军听到这个命令,立刻大乱,十几万人被挤杀在睢水中,据说是把睢水都弄得断流了。

当然,刘邦是逃脱了,夏侯婴率着十几个人,趁天没亮,掩护刘邦逃走。

刘邦本来是沛县人,他攻打彭城时,没想到会马上就败啊。所以当时他把家属都带回了沛县,交给同乡人审食其照顾。

审食其听到汉军在彭城战败的消息时,就想到项羽会派人来抓刘邦的家属。但是刘邦的两个孩子不在身边,审食其于是交代亲戚帮忙照顾两个小孩,自己带着刘邦的父亲和老婆进山去躲避。

刘邦从彭城逃出来后,先去的也是沛县。审食其已经带着刘邦的父亲刘公和他老婆吕雉走了,刘邦就带上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起逃亡。

项羽果然派骑兵队来找刘邦家属了,他们发现了前面逃跑的刘邦一行人,于是紧追不舍。

夏侯婴驾车,后面的几十人断后,刘邦一行人拼命地想要逃离。

楚兵一直在后面追,刘邦急于逃命,于是命令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丢到车下去,这样车子轻了,自己好逃走。可是部下没一个人愿意,也没一个人敢执行刘邦的这个命令。因为这个命令太违背常理了。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刘邦却不顾这些,他自己亲自动手,把两个孩子扔下了车。

刘邦刚把孩子扔下车,夏侯婴就停下车,去把孩子抱上来。刘邦大怒,训斥夏侯婴道:"你留下这两个孩子做什么?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只会害了我和大家的性命。"

夏侯婴说:"虎毒犹不食子,如果这件事传出去,全天下人都会耻笑汉王的。"

刘邦生气地举起剑威胁夏侯婴,如果他不扔两个孩子,就杀掉他。但夏侯婴不怕,随行的兵士也表示宁愿战死,而不要扔掉孩子。刘邦终于没办法了,只好闭上眼睛,任由夏侯婴去指挥了。后来,他们一行人终于逃离了楚军的追击,来到了下邑汉军控制的地方。

后世很多人用这件事来指责刘邦,骂刘邦残酷自私。其实反过来想想刘邦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牺牲两个孩子,来挽救大家的生命,虽然于心不忍,但是也应该是万不得已之时最好的选择。何况,他对项羽太过了解,他料定项羽不到最后关头,不会把他的骨肉怎么样。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共产党的部队在国民党军的追击下,躲在了山林中。这时候,随军的一个小孩哭了起来,孩子的妈妈为了不让在不远处的国民党军队听到孩子的哭声而暴露大家,用被子把孩子捂了起来。后来国民党军队走了,孩子却因为窒息而死亡了。

第一部分 第13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7)

在战争时期,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危急时刻,很多人最终的选择都是牺牲掉亲人。相信那位做妈妈的,当时肯定是心里在流血,但是她明白大义所在。如果不牺牲孩子,部队被发现,牺牲的就不是一个人了,最终孩子也不能幸免。

这个时候,我们再想想那些对刘邦横加指责的人,如果按他们的逻辑,刘邦就应该主动牺牲自己和手下人,去保住自己的孩子了?大多数对刘邦的指责,其实是建立在一种妇人之仁的基础上的。

接下来刘邦回到下邑后,就收拾自己的部队,重新招集人马来与项羽决战。这个时候,刘邦有准备,他坚守城池。项羽的兵在下面,攻城不下,他就想要刘邦出城来和他决战。项羽想了个办法,在前面彭城之战后,楚军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公和老婆吕雉。项羽让人把刘邦的父亲绑到阵前,在阵前放上一口大锅。然后派人在城下对刘邦喊话:"汉王听着,项王说了,你不下来决战,就用大锅把你的父亲煮来吃了。"

城下城上的士兵都听到了,他们想,刘邦这次应该会为难吧?中国人以孝为先,在古时候,"不孝"可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有些政权是把"不孝"列为重罪的。就算刘邦是汉王,没人惩罚他,可是他仍要担着道义上的责任,如果让别人都知道汉王连自己的父亲都不顾,那么还会有人支持他、拥护他吗?

结果刘邦不吃项羽这一套,他没让士兵去说,自己站在城墙上说:"当年我和项王一起受命于怀王,并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项王的父亲。项王今天煮自己的父亲来吃,也分我点汤喝吧!"

项羽想的办法就这样被刘邦化解了,他气得不行,就想真的下令把刘公给杀了。这时项伯也在旁边,他劝项羽:"真的把刘公杀了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还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而且刘邦想要的是争夺天下,他不会顾及自己的家人的。"

项羽自己也觉得这样做会毁了自己的名声,就接受了项伯的劝止。

项伯虽然是项羽的叔父,但是他在很多事情上维护过刘邦,从鸿门宴到这次劝说项羽不要杀刘公。由此可见刘邦这个人的吸引力,就是他对手那边的人也会帮助他。从这件事上来看,刘邦最后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

项伯说得对,成大事者,通常不会顾及家人,刘邦的志向是灭掉项羽,一统天下。这里不是说刘邦不孝,事实上,刘邦后来称帝后,对他父亲是非常好的。只是这一次和上次刘邦想扔掉自己的儿子一样,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他没有别的选择。

不光是刘邦,从古至今,有多少顶天立地的男子都是这样。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抛开所有个人的得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这样,前面我讲的那个为了不被国民党士兵发现部队行踪,而用被子捂住自己孩子的妇女也是这样。他们同样都是为了理想,而牺牲掉自己的家人和平常家庭的幸福。

第一部分 第14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8)

我们在赞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时,为什么就要嘲笑刘邦对付项羽的这种方法呢?事实上,把人煮掉,并不是项羽第一次用这一招。

《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有这样一段: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厢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以死伏剑。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当时刘邦派大将王陵和项羽厮杀,两个人打了二十个回合,结果是不分胜负。项羽这边就鸣金收兵了。项羽回营后,越想越气,他从少年起就有勇力,从未逢到过敌手。这次,却遇到了能和自己力战的人,而自己不能取胜。项羽就叫来手下谋士询问,这个人是谁?结果手下人说,这个人叫王陵,丰沛人,是刘邦手下大将。自古英雄重英雄,项羽因为勇武过人,这次遇到对手,所以很是看重。他对手下人说:"要想拿下荥阳,就得打败王陵。可是这王陵如此勇猛,怎样才能打败他呢?"

范增这时献上一计:"项王不要担心,对付王陵有一个办法。听说王陵最为孝顺,现在他有一老母亲,在他丰沛的家中。你派人去把他老母亲接过来,然后让她劝王陵投降,王陵自然会听他母亲的话。"

项羽听了,就按范增说的派人去接王陵的母亲。王母这个人善良而且明理,听说项羽派人来接她,很生气。见到项羽后,王母问:"你不是在和我儿子打仗吗?让我过来做什么?"

项羽说了:"如果你能劝你的儿子归顺我,我保证他一生荣华富贵。"

谁知道这王母一生最恨的就是秦始皇,因为秦始皇暴虐。现在秦始皇死了,而项羽也曾杀人无数,在她眼中,项羽和秦始皇是差不多的人物。所以王母不但没听从项羽的话,反而把项羽连骂带数落地说了一番。

想想项羽是何等威风,几时受过这般数落,于是大怒。但是现在劝王陵投降要紧,于是他强忍怒气,让别人用王母的口气给王陵写了一封信。

信送到王陵手中,王陵知道自己母亲在项羽手中,字却不是自己母亲所写。但是送信来的楚使却对他说:"将军如果不去楚营,你老母亲肯定受害。"

王陵为人至孝,这时候心中不免乱了方寸,于是他拿着信来见刘邦,想商量该怎么办。

刘邦和王陵是同乡,知道王母深明大义,也知道王陵是一位孝子。于是他对王陵说:"忠孝不能两全,你先去楚营,救出老人家来最为重要。"

第一部分 第15节:男儿膝下有多少黄金?(9)

既然汉王发话了,王陵就准备起身前往楚营。这时张良看出点端倪,他问王陵:"将军,楚使送来的信是不是令堂亲笔书写的?"

王陵说不是。张良说:"这信很可能是假信,令堂也不一定在楚营。如果令堂不在楚营,将军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不如派使者先去看看,若是令堂真的在楚营,再想办法去救她不迟。"

这样,刘邦就派使者去楚营,见了王母。王母问:"是谁派你来的?"使者说:"是汉王和王将军不放心,派我来看看,如果您老人家真在楚营,就想法救您出去。"

王母就对使者偷偷地说:"我知道我的儿子最孝顺了,你回到汉营告诉他,说项羽做了很多坏事,让他千万不要过来。汉王是有德之人,最终能得到天下,他要是跟着汉王,好好地忠于汉王,就是对我最大的孝敬了。"

使者还没来得及说话,王母突然拔出一把匕首,在自己脖子上一抹,立刻流了很多血。项羽见计不成,就把王母放在锅中煮杀了。

听到王母被害的消息,刘邦泪如雨下,王陵更是哭得昏了过去。使者把王母临终前说的话告诉了王陵,王陵说:"请汉王让我出兵去和项羽决一死战。"

刘邦说:"这账我们一定要讨,但是不是现在。现在我们去和项羽决战,正好中了他的计。"

王陵答应了,此后王陵一直对汉王忠心耿耿,以遵从母亲临终之言。

这件事和上次项羽杀刘邦的父亲一样,所不同的是结果。在两件事情上,刘邦的表现也不一样。项羽要杀刘邦的父亲时,刘邦是谈笑自若,并没有显得心急。从这次刘邦劝王陵去楚营就知道,刘邦并不是不急。而是那一次是自己的父亲,他不能在众将士面前乱了方寸。他一乱,则军心必乱。这样下去,非吃败仗不可。所以,刘邦谈笑间让项羽无计可施。

而王母被抓,刘邦宁可失去一位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大将,也要让他去楚营,这也说明刘邦并不是不顾小事,而是为了大事,他自己没办法来顾全自己的家庭。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算刘邦听了项羽的,然后败给项羽,刘公也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件事上,真正错的其实是项羽。虽说成大事都不拘小节,但是项羽勇冠天下,却一再用这种手段来要挟对手,一点也不光明磊落,用的全部是一些小人用的伎俩。

走自己的路,是非功过自有人来评定。做大事的人,往往会引来很多人的议论。但是,这些议论往往并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知道得失之道。

管理上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一些计划或者管理方法在实施时,总会引来众人的非议。但是如果这些计划是正确的,决策者就要有决心来把这些计划实施下去。管理其实并不难,难的在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只有不拘小节者,才能用尽全心去成就自己要做的事。

第一部分 第16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1)

第三章

"二皮脸"也可以尊贵

民国初年,一代奇人李宗吾先生提出"厚黑学"一说,并且把刘邦作为厚黑学的代表人物。于是,"脸厚心黑"就成了许多成功人物的真实写照,至今人们在分析一些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否时,总是还会用这个标准来说事。

厚脸皮是一种学问,脸皮薄者,总是书生意气,受不了任何嘲笑和打击,最后往往会失败在与人过分计较上。而所谓的厚脸皮者,往往不会因为别人的故意挑拨和讥讽,而去改变自己的理想。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养。练就一张厚脸皮,才能心无旁骛地做自己的事,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00

厚脸皮很重要,

它有时是成功的关键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武力,刘邦和项羽是天壤之别,论智谋,刘邦也不一定比项羽强。但是有一点,刘邦却比项羽强很多,那就是网罗人才。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刘邦确实比项羽脸皮要厚。说好听点,就是刘邦比项羽更经得住打击。

想想在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之前,刘邦受过项羽多少窝囊气,打过多少次败仗。但是他没有一次气馁过,就算是被项羽追得要扔自己孩子下车,他也没有想到过要放弃。而项羽,只失败一次,就让他横刀自刎,丧失了东山再起的信心。

刘邦打败项羽的时候,项羽还很年轻,只有31岁。可以说,项羽是少年得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西楚霸王。而刘邦起兵反秦时,已经48岁了,到当皇帝时,是55岁。两个人年龄相差24岁,所以在处理问题上,刘邦一直比项羽老练很多。

年纪大,经历的事多些,自然就会脸皮厚些。且不论刘邦和项羽的出身天生就注定他们的脸皮厚薄是有区别的。所以项羽输给刘邦,应该是口服心服的,虽然项羽是一直看不起刘邦的。

刘邦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能忍辱负重,所以被人称为厚脸皮。楚汉相争未决胜负的时候,项羽对刘邦这样说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自然不会上项羽的当,当时他是这样回答项羽的:"吾宁斗智不斗力。"

以己之短,去敌项羽之长,刘邦当然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如果刘邦当时因为面子问题受不了项羽的气,而去和项羽决斗,那只不过是徒送一条命而已。想想后人也不会有人因此说刘邦英勇,只不过是添一段笑话而已。

一方面要人经得住考验,要有做事能力,一方面又要人有英雄气,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天下有这样的事吗?所以作为管理者,不光要自己在面子问题上懂得适时地调整,也要让部下学会"二皮脸"。

第一部分 第17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2)

刘邦在和项羽相持的时候,韩信正在齐国那边打仗。而且韩信这仗还打得很好,他基本上是平定了齐地。刘邦这边仗却打得很为难,论打仗,他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而且他的部队也不如项羽的。而项羽派去援助齐国的大将龙且也被韩信打败了,项羽这个时候开始担心起来。龙且是项羽最得力的助手,如今龙且兵败身亡,没有人可以帮他了。

韩信身边有个谋士叫蒯彻的就对韩信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现在楚王和汉王的成败其实全在你手上,你帮汉王,汉王就赢了,你帮楚王,楚王就赢了。但是最好的办法是你谁也不帮,让楚汉都不灭。这样他们两家都会怕我们,你就可以和他们三分天下。"

应该说,蒯彻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依照韩信的才能,在这个时候,是完全可以和楚汉鼎足而立的。但是韩信没有,他想先在刘邦这里弄点好处。于是韩信派人去对刘邦说:"齐国人的性格反复多变,而且很有智谋,南边又是楚国。现在齐地初平,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会出很多麻烦。我想请汉王现在封我为齐国的假王,这样才能有权威管理这个地方。"

刘邦本来以为韩信派人过来是商量帮助自己的事情,没想到韩信却是要争地位,他心中非常不高兴,不禁骂道:"这时候我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没想来帮我,却想自立为王……"

这时张良和陈平走到刘邦旁边,轻轻踩刘邦的脚。刘邦赶紧不说话了。

张良轻轻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困到这里,没有办法阻止韩信自立为王,您可以答应他,安抚好他,否则他会为了封王的事叛变的。"

陈平也说:"韩信现在的声望和势力都非常大,您正要想办法拉拢他,要不前面对他的恩情都会付诸东流。"

刘邦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自己刚才说了不同意,现在反悔,使者也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如果他回去对韩信一说,事情就难办了。韩信要是知道自己是被逼才答应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

于是刘邦把口气缓和过来,装着仍然是生气的样子说道:"韩信也是,大丈夫既然想做王,就应该当真正的王,为什么要做个假王?"假王只是暂时代理的王,韩信向刘邦这样要求,是因为他也想到刘邦不会同意自己为王。

刘邦因为自己的失态,怕引起使者的怀疑,所以特别让张良代替自己持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齐王。然后指示韩信出兵攻打楚国,逼项羽后撤。

就这样,刘邦充分利用自己的双重脸谱,让韩信相信了自己。等韩信出兵后,项羽就到了两面受敌的地步,这个时候,任项羽英雄盖世,也难免走上他的失败之路了。

管理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使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才都是有些脾气的,有脾气就难以管理。作为一名好的管理者,第一是要懂得分辨人才。另外就是要像刘邦那样,知道怎样让人才服从管理。并不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喜欢人才的坏脾气。但是遇到有本事的部下时,管理者就要放下面子,学做"二皮脸"。就算不喜欢部下的性格,如果惜才,就要给他一副好脸色,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为己所用。

第一部分 第18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3)

当然,厚脸皮还利于推销自己。最初刘邦做亭长时,三十多岁了,还没有个老婆,为什么,因为他没钱,又好色,没有人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刘邦凭借自己的厚脸皮,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让沛县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当时沛县来了位叫吕公的人,他是带着全家过来的,不光带着老婆,还带着四个儿女。吕公的长女名叫吕雉,虽然相貌出众,却因为眼光过高,二十多岁还没嫁人。二十多岁这在当时算是剩女了,但是吕公对女儿的选择并不着急,因为吕公会看相,他说自己女儿有贵相,以后会嫁个贵人。

吕公在家乡和人结下仇,怕人陷害,沛县县令和他是好朋友,所以就举家迁来这边避难。这沛县县令好色,看到老朋友的女儿长得漂亮,竟然打起了主意。他对吕公一家招待得十分周到,过了不久,他提出娶吕雉为妾。眼光过人的吕雉自然是不答应,可是县令不死心。他为了讨好吕公同时显示自己的权势,就给属下的官吏和当地一些有名望的人和有钱人下了请柬,说是为吕公接风,请大家赴宴。

县令有令,沛县的有点名气的人自然争相来讨好,还纷纷比谁送的钱多。当时负责收钱的,是刘邦的老朋友萧何。因为前来送礼的客人太多,招待起来很麻烦,萧何就定了个规定:贺礼超过一千的,坐在堂上,不满一千的,坐在堂下。

刘邦也来赴宴了,可是刘邦没钱啊,他来时可是分文未带,就这样两手空空地来了。刘邦来了之后,看到堂下坐着很多人,堂上倒有几个空座位。大家虽然要讨好县令,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钱啊,一千文在当时也算个大数,为一场宴会拿得出来这样多钱的人并不是很多。

换作别人,看到这样,也许马上就不好意思而离开了。要知道当时来的都是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来这里白吃白喝多不好意思。就算不离开,也会去想办法找人借钱送礼。可是刘邦不,虽然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但是他脸皮厚啊。他取过礼帖,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道:"贺钱一万。"

接待的人立刻把这事传给吕公。吕公正忙着接待客人呢,三五百文就算是很重的礼了,听说有人送一万,吕公大惊,赶紧跑出来迎接贵客。

吕公不认识刘邦,不知道刘邦有没有钱。可是萧何知道啊,他知道刘邦是个没钱的主,说贺礼一万,可能身上一文钱也没有。但是他是刘邦的朋友,不能眼看着刘邦出丑啊,于是他赶紧拦住吕公,小声对吕公说:"这个人一向喜欢开玩笑,你就不要把他的话当真了。"

听了萧何的话,吕公没有生气,也没有想,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来耍我?而是好奇心大起,一定要见识一下这个人物。到了门口,吕公见刘邦身材高大,仪表非凡,所以也暗暗称奇。刘邦见了主人,也不脸红自己是来白吃的。在吕公的带领下,他大步地走到了堂上的贵宾席坐下。

第一部分 第19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4)

席上,刘邦并没因为自己没送礼而少吃一点,反而谈笑自若,大快朵颐。吃饱喝足后,刘邦准备走人,却看见吕公偷偷使眼色示意他留下。刘邦也就不客气,坐在那里等起来。

等吕公送走宾客后,就带着刘邦去后堂,引见自己的夫人和女儿吕雉给刘邦。

吕公当着夫人的面对刘邦说:"我看你这个人面相与众不同,将来一定能有一番大作为,所以你应该好好努力,有一天肯定会成就大事业。"

刘邦一时搞不懂吕公要说什么,就愣在了那里。

倒是吕公爽快地说:"我的女儿吕雉,你刚才看过,如果不嫌弃的话,我想把她许配给你为妻。"

刘邦喜出望外,要知道刘邦三十多岁了,至今未娶,今天有这种好事,自然是高兴得连连答应。

吕夫人却不肯,因为她对刘邦没有什么好感,她问吕公:"你不是说我们的女儿将来会嫁个贵人吗,不能随便许给别人。县令想纳她为妾,你宁可得罪也不答应,现在怎么就随便地许给了他呢?"原来吕夫人虽然来沛县时间不长,也听说了刘邦的很多不好的传言。

吕公知道吕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他认为这些都没有什么。他对吕夫人说:"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

吕夫人看吕公坚持,也不敢反对,就这样,刘邦轻易地娶到了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娶到吕雉,对刘邦日后在沛县的威望可是大有帮助。因为在这件事上,别人看到连县令都得不到的女人,竟然就这样嫁给了刘邦。而且吕公的面相一说,对刘邦很有利。古时候的人相信面相,中国的面相术就是在那个时候传下来的。吕公说刘邦面有异相,不惜以女儿相许,别人自然相信。这样愿意结交刘邦的人越来越多,他在沛县有了更大的号召力。还有就是吕公家境富有,刘邦再不用像以前那样,连喝酒都要赊账不给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这些有利条件后,自然为日后刘邦反秦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如果没有厚脸皮,刘邦也就没有机会被吕公注意到,也就没机会娶到吕雉,更没有机会为自己后来的人气打下好的基础了。试想当时刘邦如果脸皮薄,肯定不会一文不名去赴宴。就算他去赴宴,也会向别人借些钱去充门面,那样数量肯定就不会太多了。哪有"贺钱一万"来得痛快淋漓,虽然是空口白话,但是也要有过人的胆识才能做得出来。

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管理人才时,会把应聘者的脸皮厚薄当成应聘条件的一项。这些公司认为,如果一个人脸皮太薄,在面对陌生人或者是一些重要场合时,顾及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这样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多时候,很多重要的事情就是因为面子问题耽误了,错过了最好的解决时机。

第一部分 第20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5)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不光要具有事件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和人相处的能力。厚脸皮者待人处事时,往往能落落大方,显得更有形象。而一个人如果脸皮薄,很多时候就会显得被动,作为管理者,应该主动寻找机会,否则机会不会找上门来寻找你。

更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一个敢于面对任何人,能够和人相处融洽的管理者,更有机会得到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光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其实还决定了个人的成败。所以说,厚脸皮者,成功的机会往往会比别人多。

修炼一张厚脸皮,

经得起折磨和等待

厚脸皮是自信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自信,才能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与众不同。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厚脸皮,那他首先得有自信。也许有些厚脸皮者,会受到别人的嘲笑,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怎么可能在别人的嘲笑面前表现得神情自若。

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或者是想要成功的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自信,只有自信心,才能让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欣赏并善用别人的能力。

巨人集团的董事长史玉柱,就是一位自信者。1991年他成立巨人公司后,在短短几年间巨人公司就获得了飞快的发展。1994年,巨人大厦动土,但是紧接着,因为资金跟不上,只建到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了,史玉柱欠债几个亿,这时的巨人集团名存实亡。

经过几年的反思,2000年,史玉柱带着原来的巨人集团的人马重新开始创业,销售脑白金等保健品。2004年,巨人集团宣布重返IT业,研发和运营网络游戏《征途》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007年,巨人网络登陆纽约交易所,史玉柱成为第一个不穿西装进入纽约交易所的中国人。

不穿西装进入纽约交易所,史玉柱的表现,和当初刘邦一文不名去赴宴一样,是一种自信心的充分显露。

当初巨人集团倒塌时,史玉柱欠债是2?5亿,如果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也许就会从此一蹶不振了。当时的史玉柱年仅32岁,比项羽被刘邦打败的时候只大一岁。

项羽失败后自刎了,因为他没有信心卷土重来。而史玉柱,凭借他超人的自信,十年来,从一位失败的商人,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无疑,史玉柱是现代中国商人中的一个传奇。

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的话,不要说面对失败,就是在成功时,他也会裹足不前,变得畏首畏尾,不会再有进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信,那他管理的整个集体都会丧失进取心。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他们的长相令人不敢恭维。但是他们却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缘于一种自信加努力的结果。试想,在他们出道之初,演技并不算出众,相貌也比不上别人。如果没有自信,又没一张厚脸皮,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站在台上。

第一部分 第21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6)

不管是谁,如果长相不完美的话,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自信。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张厚脸皮,需要一种从容面对别人的眼光的勇气。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都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信心是这样一种奇特的东西,它能带人走向成功之路。

厚脸皮其实也是一种本领,也可以通过训练得来。并没有谁是天生的厚脸皮,很多人都是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这些的。

在一档现在流行的电视相亲节目上,一位男嘉宾侃侃而谈,让众多佳丽另眼相看。有人问他,你说话这样流利,是天生的吗?他回答说,事实上,在他入伍之前,他甚至不敢和人开口说自己的名字,因为他是天生的口吃。但是后来他在部队通过锻炼,逐渐变得自信。最终他在台上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两个人牵手离开。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至今不衰的原因在于人们发现,现代社会,在每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往往获得大成功的,都是厚脸皮的人,也就是有自信心的人。这类人不论外表如何,总是能成为中心人物。这就是社会的现实性,天性怯懦的人,不管怎样聪明,有怎样的才能,总是比那些厚脸皮者要少很多成功的机会。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现实。

我曾经供职于一家外资企业,这家公司有个规定,就是每天早晨,各个部门会举行一次例会,而在例会上,每个人要轮流上去发言。还有,就是每星期两次周会,由各部门的主管轮流上去发言。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个规定不以为然,不就是上去说几句话嘛,有什么了不起。结果等到我上台的时候,我才明白,面对那么多人讲话,和面对那么多人站着,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第一次上台,我的腿竟然控制不住地抖动起来,而且我越是想让它们停下来,它们反而越抖得厉害。

后来我发现,在这家公司,越是职位高的人,在台上讲话越是自信;越是可以畅所欲言的人,职位会越高。

这其实不是一种偶然,因为这家公司把上台讲话,当成对管理人才的一种培训方式。试想,一个连上台讲话都不能做到的管理人员,怎么可能清楚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事。如果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怎么做好一个真正的管理人员应该做到的事情。

自信心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自信,或者说是成为一个厚脸皮呢?

要有自信,首先,要积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要有一种不实现目标不罢休的决心,有了目标,就会向着目标去努力,而不会顾忌别人的议论和眼光了。生活中,有时候听听别人的意见虽然有用,但是更多时候,过分在乎别人的想法,会让自己失去进取的精神。

第一部分 第22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7)

还有,就是相信一切没法改变的东西都是好的,比如自己的相貌,自己天生的性别等。有些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也许以后会是你的优势。

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暗示得来,你可以每天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等你对自己说完这句话,就走出家门,这时你会发现,每个你遇到的人,都会对你微笑着,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同的你。

自信心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心理的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只有做好自己内心的管理,才能去好好地对别人实施管理。

说到这里,可以提一下刘邦的后代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事。诸葛亮无疑是最好的管理者之一,当初他为什么敢要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才出山?这是因为他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终会得到赏识。

当时的刘备,虽然被曹操打得东逃西窜,可是也是皇帝亲认的皇叔。在重视皇族正统观的汉朝,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是一般人,能攀上刘备,可以说是求之不得,可是诸葛亮却要刘备三顾茅庐。就如他词中唱的:"风翔于九天兮,非梧不栖。"

诸葛亮虽有自信,但刚好他遇到的是刘备。刘备和曹操,可是公认当时厚黑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是黑,刘备是厚,两人合起来把厚黑学发挥到了最高水平。

所以诸葛亮的自信遇到比他更自信的刘备,就服了,就跟着刘备出山。尔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去做刘备集团的最高管理者去了。

当然,论厚脸皮,诸葛亮始终比刘备差,所以,无论做到多高的地位,他都一直兢兢业业地给刘备做事,从来没生过二心。第四章

"利用"好民众的情绪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利用好了民众对自己的支持。和项羽每攻下一座城池就要屠城相反的是,刘邦每到一处,必严令手下不得扰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为水,作为一个最终获得天下的管理者,刘邦在这一点上看得非常清楚,他懂得怎样适时地利用好民众的情绪。

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懂得"利用"民众的情绪,充分听取下属的意见。商场如战场,一个人的智慧再高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部下的力量,则能在商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00

民心决定了

管理的成败

刘邦被项羽分封到汉地为王,心中不满,一直想找机会出来和项羽一争高下。经过数年经营,他手下人才济济,兵精粮足,于是引兵出关。

刘邦出关,必须手下人同意才行啊。大将韩信给他分析:"我们的将士都是山东人(指的是函谷关以东),大家思乡心切。这个时候,正好挥师东进。将士们思乡心切,此举一定令他们十分高兴,必定能建功立业。"

第一部分 第23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8)

刘邦听了韩信的话,于是在公元前206年偷渡出陈仓,迅速地占领关中地区。楚汉战争,正式开始爆发了。

刘邦选择关中作为自己进攻的第一站,也是出于韩信的战略考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前,两人有过一番长谈。当时韩信对刘邦说:"楚王封章邯等三位秦朝降将在秦地为王,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隐患,当初项羽杀死秦二十万降卒,而独独章邯这三人没事,秦地父老早就把这三个人当成仇人一般。而大王当初在秦地秋毫无犯,而且对百姓多有好处,如果大王出兵关中,百姓们必然会像迎接亲人一样来迎候大王。所以大王攻击秦地,会很容易成功的。"

后来果然和韩信分析的一样,汉军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关中地区。要知道关中是当时天下最富饶的地方,有了这个地方,刘邦的后勤补给就会一直不断,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刘邦几次败于项羽,还能有机会和项羽再战的原因之一。

项羽的作为却一开始就不得人心,他在争取民心上和刘邦的作为正好相反。在打败章邯,逼他投降后,项羽带兵入关。挖开秦始皇冢,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屠咸阳,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样的作为,怎么可能得到民心?

对管理者来说,不论出于哪种考虑,争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

秦二世时,相国赵高当权。为了看看大臣们中间有多少人服从自己,他命人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胡亥说:"这是马。"秦二世虽然出宫不多,但是鹿和马总算分得清,就说这是鹿。赵高于是让大臣们出来作证:大家说一下这到底是鹿还是马?

大臣中间有很多是赵高的人,就说这是马,还有一些,因为惧怕赵高的权势,也违心地说是马。而另外一些正直的大臣,不忍心看赵高欺君罔上,就说这明明是鹿,怎么会是马呢?

赵高要的不是争论的结果,他只是想看看哪些人服从他,哪些人不听他的。后来他就找借口把那些说是马的人杀掉了。

作为一名宦官,能达到赵高那一步自然也不容易。赵高也明白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所以用指鹿为马来作试探。

赵高的做法自然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当他杀死秦二世胡亥,想要自己做皇帝时,百官皆低头不语,用沉默来表示抗议。赵高这才明白自己的罪恶是多么大,已经到了"天弗与,群臣弗与"的程度。无奈之下,赵高只好另立子婴为秦三世。

可是子婴明白赵高的种种罪恶,所以他一上台,就找机会让人把赵高给杀死了。公道自在人心,任赵高机关算尽,最后也是难逃一死。

历代成功的管理者,都懂得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利用民心是最好的方法。刘邦能做皇帝,和他始终争取民众的支持是大有关系的。

第一部分 第24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9)

当初陈胜吴广起兵反秦时,天下百姓纷纷响应。沛县县令也准备顺应天下民心举起义旗。但是,县令却自认自己没法让老百姓听自己的,跟着自己去造反。萧何、曹参这时候都在县令手下做事,他们就劝县令说,你是秦朝的县令,却带老百姓起来反秦,他们未必相信你是真心的。现在刘邦带人流亡在外,不如你让人把这些人找回来,有人跟随你了,老百姓自然也就相信你。

县令听从了萧何和曹参的建议,就让人找刘邦回来。刘邦接到消息,就带着人往回赶。这时县令又有些后悔了,因为他知道刘邦在沛县声望很高,害怕刘邦回来后,就没有人听自己的了,说不定还会把小命送掉。县令于是让人关闭城门,还准备把萧何和曹参抓起来,因为他们两个是刘邦的好朋友,一旦有事,他们肯定会帮刘邦而不会帮自己。萧何和曹参见势头不对,就逃到城外和刘邦会合了。刘邦写信,让人射进城中,让里面的百姓杀掉言而无信的县令。

城中的百姓本来就对县令不满,现在刘邦回来了,有人支持他们,于是大家杀掉县令后,就打开城门迎接刘邦一行人进城。刘邦进城后,大家又一致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来造反。于是刘邦就在民众的拥护下,举起了反秦的义旗。

刘邦反秦,除了顺从民意外,他还想了一些别的办法,比如他自称为赤帝之子。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秦始皇大兴土木,在全国各地大征徭役。沛县县令在接到征调民工的命令后,马上按要求征集了一批人。在那个时候,出去做劳役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弄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所以没有谁愿意去做这事。

既然没人愿意做这事,所以送人过去服劳役就得有人看守。因为刘邦当时是亭长,这件差事就落到了他的头上。刘邦带人出去后,一路上不断地有人逃走,刘邦想,这样不是个办法啊,等到了目的地,也剩不了几个人了。如果完不成任务,我也会死,干脆做个好人吧。他把那些没逃走的人的身上和脚上的绳子解掉,对他们说,现在我放了你们,你们各自逃生去吧。

这些人没想到刘邦会这样大度,也有些疑惑,就问刘邦:"你放我们走,你自己打算到什么地方去呢?"刘邦说:"放了你们,我当然也不能回家了,我也要到处流亡,躲得一时是一时。"听刘邦这样说,很多人都愿意跟着刘邦逃亡。

于是一行人向大山进发,因为在山中容易躲过官兵的追捕,也方便找到吃的,利于生存。就在他们向大山走去的时候,前面探路的一个人突然跑回来说:"不好,前面路上有一条大白蛇挡住了道路,不能再往前走了。"

不能往前走,就只有绕道而行,这样的话,他们就不能及时进入山中,会有被官府抓住的危险。刘邦听说有大蛇在前,拔出佩剑说,不就是一条蛇嘛,有什么好怕的。他带着人继续往前。走不多远,果然见有一条大蛇盘踞在路上。刘邦举起剑就向大蛇砍去,大蛇受到攻击,也向刘邦扑来,刘邦连砍带劈地,把蛇砍死了。

第一部分 第25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10)

一行人继续上路,走不远,前面突然出现一老婆婆在路边坐着哭。他们就好奇地走上前去询问,老婆婆说:"我的儿子刚刚被人杀死了!"大家正在安慰老婆婆,老婆婆又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刚才在路上睡觉,被赤帝之子给杀死了。"话一说完,老婆婆突然就不见了。

大家惊异之下,联想到刚才刘邦杀死的白蛇,莫非就是老婆婆所说的白帝之子。于是,刘邦是赤帝之子的说法也就传开了,跟着他的这些人也更加死心塌地了。

封建时代,人们大都迷信于鬼神之说,也许上面的传说只是跟随刘邦的那些人为了宣传刘邦所为。无论如何,这些都大大地提升了刘邦的人气,除了这些方法,刘邦本身的人格魅力,也对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次,夏侯婴升官了,非常高兴,就把这好消息告诉给刘邦。刘邦也替夏侯婴高兴,于是两个人弄来酒菜,你来我往地痛痛快快喝将起来。喝到兴起,刘邦和夏侯婴拿出剑来比划着玩。结果一不小心,刘邦把夏侯婴给弄伤了。这事刚好被别人看到,那人就去向县令告发,罪名是刘邦蓄意伤害"国家公务员"。这在当时可是很重的罪,刘邦急坏了,就和夏侯婴想办法。

罪名是有了,可是要问刘邦的罪得有证人啊。当然,最有力的证人就是夏侯婴了,县令就把夏侯婴找来,问是谁把你砍伤的。夏侯婴只说是自己不小心砍伤的。不管县令怎样问,夏侯婴就是不肯招认出刘邦来,最后受到了鞭挞一百下,入狱一年的刑,到头来他也没说出刘邦一个字来。这件事上,感触最深的当数萧何和曹参二人了,当时他们二人同在县里为官,上上下下也为刘邦打点了不少。他们看到夏侯婴那种为了刘邦牺牲而不计较任何得失的劲儿,也为刘邦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这也是他们日后拥护刘邦起兵,又忠心耿耿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动力之一了。

作为一个管理者,能让部下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刘邦无疑是做得相当成功的。很多人在谈到管理时总是认为做好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度,殊不知做好管理,人缘更为重要。制度也许在小事上可以对下属有所约束,但是肯定不能让下属甘愿为了公司去作任何牺牲。所以,要真正赢得下属的忠诚,还得靠管理者的个人魅力。总结起来就是宽宏大量,有容人之量,能让部下心悦诚服;另外要知人善任,能够有凝聚力。

此外,很多管理者认为,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一点也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让他管理的团队能够发挥集体的优势。个人能力再强,也会有所局限,只有凝聚集体的力量,才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一部分 第26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11)

项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论个人能力,项羽比刘邦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可是项羽没有凝聚力。唯一的一个谋士范增的意见,他都不能听下去。独断专横,总是想凭个人的能力来完成每一件事情。项羽用这样的管理方法,最终失去天下应该是很正常的了。

顺应民心,

因时而动战无不胜

刘邦项羽举事之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事,作为最早的中国农民起义的代表,陈胜吴广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就是充分地利用了民心。

陈胜和吴广都是颍川人。陈胜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胆识,并且很有志向。那时候他因为家中贫穷,所以靠给人耕种田地为生。

有一次,陈胜对和他一起做事的同伴说:"如哪一天我发达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苟富贵,勿相忘)。"这时,旁边的人嘲笑他说,你和我们一样是给人打工,连肚子都吃不饱,还妄想能够富贵。

陈胜对这些人的嘲笑不以为然,说:"你们就像是燕雀一样的小鸟,自然不能明白鸿鹄的志向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过了段时间,陈胜从军了。当时,秦朝的统治对百姓过分残暴,天下局势很不稳定。陈胜想的是,也许在军队中能够找到好的发展机会。

在秦二世执政的时候,因为暴政,天下反抗的人很多。很多罪犯都是被流放,因为罪犯太多,军队也大部分用来作为监督流放罪犯的工作。陈胜因为能力较强,很快就得到了提升,被升为小队长。在当兵的这段时期,他结识了日后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位伙伴——吴广。因为同为颍川人,两人又都为人豪爽,互相惺惺相惜,结成了莫逆之交。

有一次,两人奉命同时押解劳工送一批粮食到工地。当他们到达今天江苏的大泽乡时,遇到了大雨,道路全被洪水淹没,无法前行,这样过了好几天。如果他们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按当时的刑法,将会被判处死刑。

陈胜就找吴广商量:"这粮食是不可能按时送到了,我们过去也是死,逃走被抓住了也是死,干脆揭竿而起,痛痛快快地干一场,就算死也值得。"吴广本来就有此心,经陈胜一提,自然同意了。

可是,怎样让那些随行的士兵和罪犯也同意呢?陈胜对吴广说:"我听说始皇原定的接班人是扶苏,后来二世为了夺权而杀死了他,百姓都说扶苏贤明,如果即位一定是个好皇帝。很多传闻都称他没有死,只是躲藏起来等待时机。另外,楚国大将项燕以前曾经打败过秦军好多次,后来他败了,楚国人都很痛惜。也有人说他也没有死,只是隐藏起来准备找机会抗秦。我们可以假借这二人的名义,一定会有很多人拥护我们的。"

第一部分 第27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12)

想好了办法,他们就准备后面的行动了。首先,他们还有个领队的将尉在,如果不杀死他,那些士兵们怎么会相信他们呢?

有江湖术士教他们一个办法,先用丹书帛写上"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帛放进鱼腹。士卒买来鱼煮着吃,剖开鱼腹时发出了里面的丹书帛,于是纷纷传言起来,大家都认为陈胜肯定不是个平常的人。

到了晚上,吴广又派人到土地庙附近装作狐狸的叫声,并且喊:"大楚兴,陈胜王。"听到的人都感到很神秘,而陈胜却作出对这事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

等为陈胜赢得了足够的民意后,吴广就想办法对付领队的将尉了。他故意灌醉了将尉,然后在他面前说要带着部属逃跑。这下将尉生气了,就要鞭打吴广,吴广把他的鞭子夺下。将尉大怒,就拔出剑来,吴广顺手抢过将尉的剑,把他杀死。将尉的两名护卫大惊,想把吴广抓起来,陈胜立刻出手,杀死了两名护卫。

事情发生时很多人都在场,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场突发事件。加上平时吴广人缘很好,所以大家都同情他,并且为他担忧。

事已至此,陈胜立刻站出来说:"各位,现在我们遇到大雨,不能如期赶到工地,按秦国法律会被杀死。就算不死,去做苦工,死去的人也是十之六七。今天又发生了这种事,我看大家都难逃一死。既然都是死,白白去死不值得,何不轰轰烈烈地去死。大家跟随我一起起义,共创一番事业怎么样?"

陈胜和吴广在事前早在下面安排了亲信,这个时候他们立刻跟着附和起来,大声喊反。因为刚刚发生的事情,让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所有的人都跟着起哄起来,大家都同意跟着陈胜造反。

这时,陈胜提出假冒扶苏和项燕之名,向各地发出檄文,要求联合起来一起抗秦。很快,各地就开始响应了,武臣在赵地自立为赵王,魏咎自立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就和秦朝统一前一样,天下大乱了。

利用这种气氛,陈胜自称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占了大泽乡,接着攻下蕲县,再乘胜攻占陈城。一路上起义军势如破竹,每到一处,总有无数人响应,加入他们的队伍。很快这支义军就有了兵车六百乘,骑兵千余,还有数万步兵。

这时,有人向陈胜建议:"将军起兵讨伐暴秦,最好有一个目标。既然将军在楚地起义,为什么不用恢复楚国来作为口号呢,而且将军可以自立为王。"

陈胜同意了,但是他不是楚人,不好自称为楚王,于是号称为张楚王,取张大楚国之意。

就这样,陈胜吴广充分地利用民心所向,拉开了反秦的序幕。凡成大事者,如果能顺应民心和历史潮流,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戴。这样就能集各种力量为己所用,自然是谋事无所不成。

第一部分 第28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13)

陈胜吴广起义,他们首先做的是分析当时的形势:秦朝暴虐,民不聊生,大多数人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还有就是他们当时面临的困境,去报到也是死,逃亡被抓住也是死。在这种心情下,大多数人的选择都会是反抗。如果起义的话,当然得有人追随,怎样让人肯追随自己呢?陈胜这个时候比不上刘邦,刘邦在沛县几十年,一直在经营人脉,后来随他起义的大都是他在沛县结识的朋友。

陈胜要人追随他,根基尚浅,因为大家对他并不熟悉,缺乏认可他的基础。和刘邦想的一样,当时的人大多相信鬼神和命运,吴广就想个办法,他用在鱼腹中放丹书帛,用人装成狐狸来宣告自己的与众不同。陈胜的这些方法,也为他赢得了人心,所以虽然没有死心塌地效忠他的人,但是振臂一呼,大家都愿意追随他。

与其说是追随陈胜的人响应了他的号召,不如说陈胜顺应了民意,否则也不会有那样多的人在他举事之初就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

虽然顺应了民意,但是陈胜毕竟根基尚浅,而且他在取得小小的胜利后就急于称王。这时,他的做法就开始违背民意了。所以,陈胜只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和他的急于求成及民众根基并不牢靠是相关的。

据说陈胜称王后,当初和他一起做苦工的同伴来找他。一见到陈胜就大呼他的小名,而且总是提他过去的一些事情。他手下的人就说:"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意思是这些人没有知识和修养乱说话,一点也不顾及大王的面子和威信。于是,陈胜下令把这些人给杀掉了。

被陈胜杀掉的人,应该是还记得陈胜当初说过的:"苟富贵,勿相忘。"他们太较真了,那不过是陈胜一时兴之所至所发的豪言壮语。就连陈胜妻子的父兄来看他,他也显得十分狂傲无礼,以致他妻子的父兄大怒而去。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陈胜只不过是凭借了一时的时势,才有了当时的地位。细究起来,他根本不具备成大事者应该具备的条件。

反观当时紧跟陈胜起事的刘邦,对待同乡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所以人人都愿意追随他。

《高祖本纪》载:"……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这段话是说,刘邦当皇帝后,为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初的刘公,现在是太上皇了)祝寿。席间他向父亲敬酒,问他的父亲:"老爸啊,当初你经常说我无赖,没有置下什么家产,不如刘仲。现在我置下的家产和刘仲相比,是谁的多啊?"殿下的群臣听到刘邦这样说,都大声高呼万岁,大家大笑。刘邦也并不是真的计较这件事。其间的父子之情,其乐融融,表现得令人羡慕。

第一部分 第29节:"二皮脸"也可以尊贵(14)

这时的刘邦是何等坦荡,虽然之前有和项羽那段就算烹了刘公也不出战的对话。但是,这件事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父子情深。刘公必定也是非常的父亲,明白儿子当初是别无选择,所以并没有心存芥蒂。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用到管理中也是很有用处的。一般来说,在管理上,小公司靠的是人情,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来管理;大公司靠的是制度,因为大公司人多,管理人员不可能和每一个人都熟悉,所以就得有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在靠制度管理的同时,大公司同样应该表现出人情味,这样才能得到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玛琳达,讲述了她和公司间的一件事。她刚刚进公司时,已经失业很久了,家中经济已经陷入困窘。进入公司的第三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她的儿子打过来的,再过两天是儿子的生日,儿子在电话中向妈妈说,想要一根棒球棒作为生日礼物。玛琳达女士结结巴巴地和儿子对话,她无法拒绝儿子的要求。可是,她当时实在想不出来办法,去弄齐买一根棒球棒的钱。因此,她那天在工作中一直恍恍惚惚,以致好几次出错。让她奇怪的是,并没有人对她的错误进行指责。

第二天早晨,玛琳达女士刚进公司,就有人通知,经理让她去办公室。当玛琳达女士忐忑不安地走进经理办公室时,她在想是不是昨天犯错的事让经理发现了?也许马上她就要接到经理的解雇通知。她想不出该怎样面对这件事,这份工作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当她走进经理办公室时,经理示意她坐下,然后自己站起来,对她说:"首先我向你道歉,玛琳达女士,昨天我偷偷听到了你接的电话。"玛琳达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经理是因为她在上班时间接电话的事找她来的,无论如何,这不会是什么好事。

但是,紧接着,经理从旁边的文件柜里取出一件东西,把它递到玛琳达手上。是一根棒球棒,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一顶棒球帽。经理微笑着对玛琳达说:"公司现在没有太多的能力来照顾好员工,所以想请你原谅。另外,祝您的儿子生日快乐!"

很多次,向人讲起这件事时,玛琳达都会禁不住流下幸福的泪水。这些年来,她一直努力为公司做事,从来没起过离开这家公司的念头。

管理中,仍然有很多方面可以做到人性化的。在很多大公司,他们会记下员工的生日。当员工生日时,会准时收到公司寄来的一份礼物。一些公司甚至会记下员工亲人的电话,当员工亲人生日时,也会准时收到公司的祝贺。

就是这样一些小小的细节,却能够赢得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同样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所有成功的管理,其实都是建立在员工对公司认可的基础上的。

第一部分 第30节:吸引贵人的注意(1)

第五章

吸引贵人的注意

每个人都希望在成长的路上有人相助,做皇帝也不例外。但是吸引贵人注意的是什么?是什么让贵人肯对我们慷慨伸出援手?我们到时能给他们回报吗?或者他们把对我们的帮助当成一种投资吗?不是。

贵人之所以肯帮助人,是因为那些人身上有值得他们肯定的地方,他们出于一种信任和欣赏来做他们想做的事。00

找出

你生命中的贵人

从一介平民到开国皇帝,刘邦的人生可是精彩之至。其中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从他起兵到后来最终战胜项羽的这七年时间。人生短暂,能有这辉煌的七年,足以成就一段千古绝唱。

才能平平的刘邦这一路走来,七年时间,就完成了他从草根到帝王的飞跃。创造这段历史的,除了他本身的个人魅力外,和那些帮助他成就这番事业的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些人,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频繁,早已不是以前那种单打独干的时代了。在这个时代,要想做一名成功的管理者,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贵人,不一定是指那些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是指对你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助你达到人生目标的人。

纵观刘邦的七年,就是靠别人的帮助才完成他人生的一次次跨越的。

刘邦最早的贵人,是那些他在沛县结识的朋友。在沛县,刘邦是深得人心的,很多事情都有人来替他办理。惹下麻烦也会有人帮他摆平,就如前面所说的不小心弄伤夏侯婴一事。本来入狱的应该是刘邦,可是夏侯婴虽然自己受了伤,但宁可再受鞭刑和入狱也不供出刘邦来。再就是萧何、曹参、樊哙等,从最初的在一些小事上对刘邦的帮助,到最后劝说县令招流亡外地的刘邦回来。直至县令反悔,又设计杀死县令,公推刘邦为主,这段过程中,没有一处不见这些人的身影。

他们是刘邦生命中的贵人,从刘邦开始打江山,到最后称帝,也到处都有他们的功劳。更有鸿门宴中樊哙怒斥项羽,"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得到一名大将等佳话流传至今。另外还有周勃、灌婴那些随刘邦一起打下江山来的老乡。项羽出江东,带的是八千江东子弟兵,可是在后世有谁知道那八千人中间几个人的名字?因为他们除了跟着项羽冲杀外,并没有别的地方对项羽有更大的帮助。所以说刘邦在沛县的老乡是他的贵人,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是能得到这样多有才能的人的支持,即使不能达到刘邦那样的高度,自然也会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作出成绩来。

刘邦另外的贵人,应该是他的岳父吕公和他的妻子吕雉。吕公慧眼识人,把女儿许配给刘邦,从此刘邦开始有了一个家。经常有人说,男儿当先成家,后立业,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家的男人做事会考虑得比较周到一些。据说管理女人要比管理国家难,所以刘邦应该从他的婚姻中得到很多处世的经验。

第一部分 第31节:吸引贵人的注意(2)

这话虽然有些偏颇玩笑,但是刘邦的对手项羽是一直没结婚的,虽然有个虞姬,也只是项羽在征战时遇到的一个小女孩,刚刚跟着项羽时,才十三四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项羽在临死前还在说"虞姬虞姬奈若何"。而吕氏,却没给刘邦添多少麻烦,就算后来在战乱中和刘公一起成为项羽的人质,也并没成为刘邦心理上的负担。

吕雉刚刚嫁给刘邦时,刘邦没什么钱,生活并不富裕。刘邦也为了公务和应酬经常在外面,吕雉在家中就从事农桑针织,负起养家的责任。刘邦逃亡到外后,吕雉就一个人支撑起了家庭,有时还要给刘邦送去些衣物食品。所以说,吕雉是相当贤惠的。她嫁给刘邦,刚开始十几年间,刘邦一直是做他的亭长,虽然比普通百姓要强一些,但是并不是如吕雉在嫁人之前所称的贵人,而这期间,并没有见到吕雉和刘邦不和,或者是闹离婚的记载。比起现代女子,如果丈夫三两年不得志,就想着要离婚另攀高枝的来说,刘邦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婆。

另外,吕雉贤惠,也并不是毫无心计。刘邦被推为沛公,起兵造反,吕雉被连累投进狱中。后来经萧何多方周旋,才被放了出来。后来她跟着刘邦,刘邦军队到哪,她就跟到哪。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变得更坚强,也磨炼了她的智慧。就算后来身陷楚营,她也一直没有放弃过。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吕雉被封为皇后,从此她有机会参与朝政,出谋划策。汉高祖十一年,刘邦远征时,为了后方的安全,吕雉和萧何设计,杀掉韩信,为刘邦解除后顾之忧。据说当时刘邦听说韩信被杀,大喜。同年,梁王彭越谋反,被刘邦废为庶人,流放外地。流放途中,彭越遇到吕后,向吕后说自己没有罪,吕后答应为他说情,遂一并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吕后告诉刘邦:"流放彭越,等于放虎归山。"刘邦醒悟,遂把彭越处死。刘邦称帝期间,吕后协助刘邦对朝政作出很多贡献。

后来刘邦死后,她作为皇太后管理朝政,又有一番大作为。

匈奴单于听说刘邦死了,写信对吕后说:"你丈夫死了,我妻子也死了。我们两个人都身为人主,这样很不快乐。不如用我们现在有的,换我们没有的。"吕后知道单于是想趁机羞辱自己,就听从季布的话,写信回复说:"我年老色衰,连头发和牙齿都掉了,走路都不方便。"然后送车马给单于,并写信谢绝。吕氏的有礼有节,让单于惭愧于自己的轻浮,遂遣使来认错。

当政十五年间,吕后实施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政策,这些政策使汉王朝休养生息,增强了国力。

从以上所看,吕后应该也算得上刘邦生命中的贵人。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遇到一位像吕后这样的好皇后的。

第一部分 第32节:吸引贵人的注意(3)

还有张良、韩信、陈平等这些后来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也是刘邦生命中的贵人。出谋划策有子房,攻城略地靠韩信。历史上的成败得失,有时候往往是取决于几个人物。我们假设:如果韩信在项羽那边得到重用,那么楚汉相争的这一段历史会不会改写?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刘邦重用韩信,最后把项羽赶到了乌江边,统一了天下。韩信在中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韩信平齐地后,不是有人劝他自立吗?当时韩信的回答是:"我最初跟着项王,不得重用。后来跟着汉王,不光拜我为大将,而且对我言听计从,你说我怎么好意思背叛汉王呢?"那时可是决定楚汉两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韩信能作出帮助刘邦的决定,他不是刘邦生命中的贵人是什么?

古往今来,凡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在寻找人才。而同时,人才也在寻找明主。可以这样说,贤明的君主和有本领的人才,同时互相为对方的贵人。姜子牙用没有钩的绳子钓鱼,称:"愿者上钩!"结果,在83岁时终于遇到了周文王,两人都互相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文王得到了一位重要的辅佐之臣,姜子牙也有机会一展平生所学了。

找出生命中的贵人,也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机会。有些事情,也许你一直在做,但是总是难以成功。不要放弃,只要你努力坚持下去,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终有成功的一日。

有一个误区,很多人喜欢看名人传记,总认为贵人就是那些大人物。或者是富人,或者是高官,因为有钱有势,所以就能提携别人。为此,这些人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认识达官贵人,去结交上流人物。最后的结果是花费巨大,却鲜有收获。因为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所谓生命中的贵人,就是那些能给你最需要的帮助的人。能够合乎你的需要,就算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了。

陈胜称王之前,只是一个雇工,说一句"苟富贵,勿相忘",也要被人嘲笑。那个时候有没有人想到他会是贵人?很多人指责陈胜杀死故人,为不义。但是有没有人想过,那些去找他攀旧的故人,也许在他落魄时并没有给过他任何帮助。只是后来看他富贵了,就去找他想讨要些好处。所以前面我说过,那些人死得并不冤,虽然陈胜在他当时的地位上,应该大人有大量。

找出生命中贵人,需要一双慧眼,还要有容人之量。当初韩信跟着刘邦,其实也并没有得到重用,刘邦并不识得韩信就是助他得天下的那个人。好在还有萧何,刘邦不识人,萧何识人啊,萧何知道韩信对刘邦取得天下至关重要。当时韩信因为在刘邦这边虽然也封了一个官,但是仍然没受到太大的重视,所以想要离开。因为刘邦一直对韩信不以为然,萧何派人时刻看着韩信,听说韩信走了,于是萧何骑着马,趁着月色,花了两天两夜时间,终于把韩信追了回来。韩信跟萧何回来后,萧何就去对刘邦说,韩信是有大本事的人,你千万不能失去他。

第一部分 第33节:吸引贵人的注意(4)

听了萧何的话,刘邦将信将疑,虽然他认为韩信不一定有什么真本事。但是他相信萧何啊,而且在萧何之前,夏侯婴也向刘邦推荐过韩信。于是刘邦当即就决定拜韩信为大将,这次萧何又不同意了。

萧何说:"拜将是一件大事,必须要有足够的仪式。这样礼节周全,才能让大家真正重视这件事,也好确定韩信的权威。"萧何的意思是,韩信并没有什么功劳,资历也浅,如果简单地就一句话让他做大将,诸将肯定不服。像周勃、灌婴和樊哙这些前面立过很多功劳的将军,他们就一定会有很多想法。

刘邦这次就依照萧何说的,举行了一个拜将仪式。他事前没有说出会拜谁为大将,当在仪式上宣布韩信为大将时,很多人都愣住了。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认识韩信,如今刘邦突然宣布这样一个小官为大将,众人自然觉得不可思议。

刘邦虽然听从萧何的封韩信为大将了,可是他也不知道韩信的本事。刘邦就等拜完将之后,和韩信进行了一次长谈。韩信侃侃而谈,对刘邦的对手项羽,现在的局势,还有刘邦未来出兵和项羽争天下的计划都作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刘邦听了韩信的话,终于相信了,韩信就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是来帮助自己打败项羽的。

对刘邦贡献很大的还有一个人——陈平。

陈平出身平民,这和刘邦的另外一个智囊张良不同,张良出身于贵族。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常常不一样,可以形成互补。

陈平年轻时也很有志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让我来分管天下,我一定会做到公平无私。"而那时的陈平,还住在一间连门也没有的房子里。

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因为擅长礼节,成了魏王咎的太仆。但是在魏王咎那里,他并没有得到重视,于是他逃回家过了一段时间。

巨鹿之战后,陈平见项羽的势力很大,就去投靠项羽。这次在项羽这边,陈平倒是一直得到重用,很快升为了都尉。但是在刘邦逼殷王司马卬投降的战争后,项羽要查处失职人员,这时候责任最大的是陈平。于是陈平就把项羽赏给他的钱和官印都封好,派人还给项羽,自己一个人逃跑了。

陈平一个人逃跑时,要渡黄河,当时船夫见陈平穿着非常好,认为他身上肯定有值钱的东西,就想杀害他,谋他的钱财。陈平看出来了,等船到河中间时,陈平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光,走到船头帮船夫的忙。船夫看陈平身上并没有钱,就打消了害他的念头,就这样,陈平逃过一劫。

陈平过河后就去刘邦那里,由魏无知介绍去见了刘邦。刘邦就问陈平:"你在项羽那边是什么官职?"

陈平说:"我在那边做的是都尉。"

第一部分 第34节:吸引贵人的注意(5)

刘邦也爽快,就说:"那好,我现在也封你为都尉。"同时刘邦令陈平为参乘,就是跟着自已,出任典护军的官职。

很多人听了觉得不好,就对刘邦说:"陈平现在才过来这边,也不知道他的能力,就让他担任这样高的官职,还让他来监护我们,这样做太过分了。"

刘邦没有听从诸将的,只是说自己相信陈平。这样,陈平就死心塌地地效忠刘邦了。

其实,刘邦看出陈平的才能的同时,也明白陈平并不是完全相信自己。所以特别重用他,这样陈平才会对自己更加忠诚。

在用人上,刘邦确有过人之处,他能看出哪些人的才能,并善加利用。

后来又出过这样一件事,就是陈平在刘邦手下做官后,很多人给他送礼,陈平就收下了。然后又有人说,陈平曾经在家和嫂子私通。就有人找刘邦告状,说陈平"盗嫂受金"。

刘邦找陈平的推荐人魏无知来责问这件事。魏无知回答说:"我向汉王推荐的是有才能的人,并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汉王拥有在道德上足已成为楷模的人,但是对你得到天下会有什么帮助呢?您现在需要的是智谋之士,如果真正是有本事的人,就算品行上差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邦听魏无知这样说,也认为有道理,但是他仍不放心。于是他又把陈平找来,问:"现在有人说你盗嫂受金,你怎么解释?先生当初事魏不忠,又跟了项羽,今天又跟着我,这件事上,你不能怪我多心吧?"

陈平倒爽快,就直说了:"我当初跟着魏王做事,他不用我的计谋,所以我就跟了项王。而项王用人,总是任人唯亲,真正有计谋的人却不能用,所以我就来投奔汉王您。我来这边是一分钱没带的,现在不接受些钱,我怎样生活?和别人联络感情总得花钱吧。如果您认为我的计策有可取之处,就应该信任我;如果您认为我的计策不行,没什么用处,那现在我收的钱都在这里,您拿回去,我可以辞职走人。"

陈平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刘邦也就放心了,他要的是陈平肯一心为他做事。至于什么盗嫂受金,这些刘邦并不放在心上。刘邦于是立刻厚赏陈平,封他为护军都尉,所有的将领都由他来监护。这次,再没有人敢说陈平的坏话了。

刘邦就是这样,用他的信任和大度,一次次地赢得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就是靠着这些人的帮助,他终于走上了他人生的巅峰,建立了大汉王朝。

当皇帝如此,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一个管理者,如果要想走到人生的更高点,就得有容人之量。不光要有识人的眼光,懂得找出那些能帮助你成功的人,还得有度量,有魅力去吸引他们,让别人真心诚意地帮助你。

第一部分 第35节:吸引贵人的注意(6)

"有容乃大",找出你生命中的贵人重要,得到他们的帮助更重要。

做好你自己,

就是对贵人最大的回报

很多人在求人帮助时,都会这样说,等有朝一日,我发达了,将会如何如何。这种诺言最后真正兑现得很少,什么原因呢?因为第一,说这话的人将来不一定就能有很大的成功;第二,就算将来成功了,能够记住自己当初说的话的人也很少。

另外一点,就算你记得当初许下的诺言,那个帮助你的人也不一定是为了你的回报才来伸出援助之手的。他帮助你,只是想看到你成功,这就是他最大的快乐。时势易迁,谁又能想到以后事情会是怎么样呢?

当初韩信跟着刘邦打天下时,刘邦曾许诺,到时会分一半天下给韩信。结果事后,刘邦果然得了天下,韩信被封,不过是个淮阴侯,连王也不是。韩信担心刘邦到时会杀掉自己,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刘邦为了让韩信放心,曾向韩信承诺,他不会杀韩信,韩信无论犯下什么样的错,都可以免死。

当时刘邦曾对韩信说"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刃不死"。后来刘邦因为怀疑韩信谋反,就把韩信抓住关了起来。后来刘邦出外征战,萧何和吕后还是担心韩信谋反。因为韩信虽然被关着,但是韩信的军事才能太高了,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中的猛虎,要是让他逃出来那可不得了。于是萧何和吕后设计杀死了韩信:叫人把韩信弄到长乐宫的钟楼,用布袋子蒙上,然后用竹签戳死。刘邦倒是守信了,但是这样的守信,比失信更让人寒心。

当然,我们无法对刘邦的这件事作出道德上的评价,自古政治斗争中,道德观念就是一种虚设。但这并不是让那些帮助人的贵人,从此再也不要帮助别人。这里说的意思是,事前不需要作出过多的承诺,真正的行动要胜过承诺一千倍。

真正肯一直帮助你对你好的人会一直帮你。因为他们帮助你是无条件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对她的儿子非常好。可是这个儿子却不孝,后来这儿子娶了个妻子。他妻子和婆婆关系不好,就假装心痛,对丈夫说,要吃人心才能好。做儿子的就去把自己的母亲杀死,掏出心来去给自己的老婆吃。走着走着,做儿子的摔了一跤,把母亲的心也摔到了地上。这时地上的心说话了:"儿啊,摔痛了没有?"

做父母的就是子女的贵人,父母养育子女,千辛万苦,但是并不是希求得到什么回报。任何时候他们总是希望子女能够生活得好,子女的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做好自己,就是对帮助你的贵人最大的回报。当初跟着刘邦起事的一些将佐,他们跟着刘邦起事,想要的就是刘邦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自己也好封妻荫子。刘邦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领着这些人打下了天下,跟着他的人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愿望。至于后来刘邦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除掉功臣,或者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而谋反,这些又另当别论了。至少他们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完成了自己最初的人生理想。

第一部分 第36节:吸引贵人的注意(7)

另外有一个故事,也许对那些寻找贵人的人有些启示。

"二战"时期,希特勒开始在德国杀害犹太人。很多犹太人开始想办法逃离德国。德国有一位富有的木材商,他有两个儿子。这位木材商和儿子商量怎样才能逃离德国。因为他们的财产已被冻结,要想离开德国,必须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行。这位富商要儿子们去找一位很有名望的乔纳斯爵士,当初他刚到德国时,就是乔纳斯爵士帮助他开始生意的。可是他的二儿子说:"这样不好吧,这么多年,我们对乔纳斯爵士没有任何回报。现在有难处了,又去找他。我看我们不如去找罗尔夫,这些年来他和我们做生意,从我们这里得到不少好处。现在去找他,他应该会帮助我们的。"

但是,富商坚持让两位儿子去找乔纳斯爵士。于是,两个儿子从家中出发了。出来后,二儿子对哥哥说,他还是想去找罗尔夫,但是哥哥却认为父亲让他们去找乔纳斯爵士自有他的道理。于是兄弟俩分头去找乔纳斯爵士和罗尔夫。

哥哥找到乔纳斯爵士后,告诉了他自己需要帮助。于是在爵士的安排下,他很快离开了德国。

逃离德国的哥哥却一直没有得到弟弟的消息。等战争结束,他回到德国寻找弟弟,最后,在一批被处决的犹太人名单中发现了弟弟的名字。原来罗尔夫出卖了他弟弟。

做哥哥的这时候明白了父亲要他们去找乔纳斯爵士时说的一句话:"帮助过你的人永远会帮助你,得到你好处的人未必会感恩图报。"

人生中常常会遇到这种需要抉择的时候,请记住,帮助你的人永远会帮助你。这样的人,就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对他们的回报。他们想要的只是你能够做好你自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怎样打动

你生命中的贵人

有些人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那些能够帮助自己人,却无法让人相信自己,从而得到对方的帮助。我们来看藤田是怎样得到他生命中的贵人的帮助的?

藤田是日本所有麦当劳店的主人,是日本麦当劳社的名誉会长,拥有50亿美元的资产。但是,他的50亿美元却是从5万美元开始的。

当时藤田刚刚从学校出来,他想要自己创业,他把目光放在了麦当劳上。可是藤田只有5万美元,而麦当劳是世界闻名的快餐连锁店,要取得经营权最少要有75万美元。这个数字对藤田来说太大了,他想尽一切办法弄齐这笔钱,但是一直没有结果。就在藤田为难之时,他想到了去银行贷款。

75万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银行职员没有这个权力贷给这位既无担保,又无抵押,也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

最后,藤田找到了住友银行总裁。他向总裁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希望能得到帮助。

银行总裁问他:"你有什么资产可作抵押吗?"

腾田回答:"没有。"

"那你有什么担保人吗?"

"也没有。"

"你现在手上有多少现金?"

"5万美元。"

"对不起,藤田先生,按照银行的规定,我们没法向你提供这笔贷款。"银行总裁拒绝了藤田。

"总裁先生,您可以听听我那5万美元是怎样来的吗?我想您听完后再作决定不迟。"藤田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说。

总裁同意了。

藤田说:"这几年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无论经济条件怎样差,我都会把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存起来,很多次,即使面临非常难的困境,我都没改变我这个习惯。这些钱是我为了作出一番事业攒下来的,比50万美元的价值还要大。"

银行总裁听了藤田的话,对他所说的有了兴趣,他向藤田要了他存款银行的地址。

银行总裁通过藤田所给的地址去调查,那个经常接待藤田的银行职员证实了藤田所说的一切。

紧接着,藤田接到银行总裁的电话,告诉他住友银行可以提供贷款支持他经营麦当劳。

藤田在银行的支持下,开始经营起他的第一家麦当劳店,最终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富豪。

银行总裁就是藤田生命中的贵人之一,当初他同意贷款给藤田,就是被藤田那份对事业执著和坚持的决心所打动的。

一个人要想得到贵人的帮助,必须得让别人找到帮你的理由。很多时候,那些有能力帮助我们的人,也许并不是我们熟识的。这样就要借助一些方式来向他们传递信息,告诉他们,自己有充分的理由让他们去相信,这样那些贵人才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也许就是这些贵人,会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门,让你的生命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在的世界。找出你生命中的贵人,并把握住机会,会让你离自己的人生理想更上一层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3206.html

更多阅读

古人的大智慧: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古人的大智慧: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中国古人观天察地,了解了日月运行的周期,创【】造了两种精度很高的计时工具:日晷和圭表圭表如图所示,有好几种,一种是一根长立柱(圭),另一种是一根长立柱和一根短立柱:原理如图所示圭表主要用来测定一

怎样创业当老板 刘邦最会当老板!

     汉高祖刘邦曾经问臣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回答各有不同。高祖听后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12月28日 刘邦 《刘邦最会当老板》 第一章 (12)

     有些人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那些能够帮助自己人,却无法让人相信自己,从而得到对方的帮助。我们来看藤田是怎样得到他生命中的贵人的帮助的?  藤田是日本所有麦当劳店的主人,是日本麦当劳社的名誉会长,拥有50亿美元的资产。

大奥第一章11土豆网 《刘邦最会当老板》 第一章 (11)

     很多人在求人帮助时,都会这样说,等有朝一日,我发达了,将会如何如何。这种诺言最后真正兑现得很少,什么原因呢?因为第一,说这话的人将来不一定就能有很大的成功;第二,就算将来成功了,能够记住自己当初说的话的人也很少。  另外一点

自己投资当老板 《刘邦最会当老板》 第一章 (10)

     每个人都希望在成长的路上有人相助,做皇帝也不例外。但是吸引贵人注意的是什么?是什么让贵人肯对我们慷慨伸出援手?我们到时能给他们回报吗?或者他们把对我们的帮助当成一种投资吗?不是。  贵人之所以肯帮助人,是因为那些人身

声明:《刘邦的创业智慧:刘邦最会当老板》为网友浪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