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越婢加术汤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
【方歌】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凑, 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出处】《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药方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现代应用】
1、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2、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3、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见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胰头癌、妊娠期黄疸等。[1]
【注释】
钱氏曰:瘀者,言留蓄壅滞也。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泞而不分。《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盖以湿热胶着,壅积于胃,故云瘀热在里,必发黄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能治表,利小便,解郁热,故以此主之。
澜氏曰:此证虽日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解散,故今虽发黄,犹宜兼汗解以治之。
【先辈之论说】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详拾掇篇中)有奇效。生梓白皮采用不易,今权以干梓药或桑白皮代之。
求真按余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治湿疹内攻性肾炎。
【药物组成】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
《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
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
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 热祛湿之效。
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经方新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白鲜皮30g,地肤子20g,天虫20g,蝉蜕15g,治疗皮疹瘙痒。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银花30g,连翘30g,赤芍15g,丹皮12g,紫草20g,治疗药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石膏30g,防风12g,白术12g,益母草30g,桑皮20g,治疗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医案举例
例1患者,男,29岁。外出助工,劳作汗出,身感疲乏,晚间以宴酒招待。夜半,身起风疹块瘙痒,皮肤红润,全身发热,咽痒,喘气喉有憋闷感,口烦渴,尿赤舌红,脉浮滑稍数。
辨证:风疹瘙痒,热郁肌表。
治法:解表退热,疏风止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组成:麻黄5g,连翘30g,杏仁12g,荆芥15g,防风12g,生石膏20g,滑石15g,白鲜皮20g,地肤子30g,天虫15g,赤小豆30g,生姜15g。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
复诊:药服4剂,热退身凉,皮疹消退,烦渴已除,脉不浮滑而转虚缓。为根治不反弹,继服上方去石膏、滑石,加当归15g,赤白芍各15g,4剂愈。
例2 患者,女,15岁。春令发病,开始面睑浮肿,尿少微咳,身发低热,咽痒微痛,精神疲惫,四肢乏力,继而下肢浮肿,尿浊有沫,小腿有皮疹少许,舌红苔腻微黄,脉浮数。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
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辨证: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组成:麻黄6g,杏仁12g,生石膏30g,连翘20g,赤小豆30g,鲜茅根40g,滑石18g,公英30g,桑皮20g,益母草30g,瞿麦15g,甘草10g,生姜15g(切)。1.5剂/日,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
复诊:药服5剂,尿多肿消,热退神爽,疲乏感也有恢复。复查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白细胞管型消失。原方麻黄、生石膏减量,加茯苓30g,白术15g,继服5剂,诸症悉除。尽管病症恢复如此之快,嘱其间断服药,不可骤停,定期检查,以防反弹,恐转慢性。
黄疸——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刘某,女,14岁,北关小学学生,1985年8月23日初诊。先是伤于饮食,纳谷不化,大便溏稀。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初仅小便色黄,继则目睛亦黄。右胁胀痛,口苦思冷,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浮滑。化验检查:TTT10U,TFT++,G PT198U,黄疸指数21U。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其父认为西药无抗病毒特效药,师心自用,求服中药以治观其脉症,此黄疸为湿热瘀结而成。尤怡云:“黄疸……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郁蒸。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阐明黄疸系表邪郁闭,汗出不彻:湿热瘀结,外不得散,内不能利而成。今表邪尚在,故宜解表散邪,清热化湿。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茵陈30g 杏仁10g 桑皮15g 甘草4.5g 二剂
并嘱禁忌肥甘食品。
二诊:恶寒发热止,头汗出,仍纳呆化迟,胁痛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表邪已解,应从里治。拟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 赤小豆30g 苡仁30g 柴胡12g 滑石15g 茯苓10g 三剂
三诊:药后泄泻数行,饮食增加,右胁痛减,目黄已轻。精神明显好转,身痒仍甚,为湿热瘀邪趋表外出之象。
似此,则仍宜表里同治,令蕴郁之邪,两解而去。拟:
麻黄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杏仁10g 桑皮15g 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 板蓝根15g 三剂
四诊:黄疸基本消退,纳便如昔,身痒止。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除净余邪,原法不变。拟:
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柴胡12g 黄芩10g 甘草6g 半夏10g 五剂
9月18日再诊时,已无自觉症状,化验室报告:肝功正常。嘱其饮食调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可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载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其中“黄”即黄疸,言主症,“瘀热”言病机,意即本方原为黄疸而设,本方在《普济方》就主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中医内科学将本方运用于湿热黄疸及肾炎“水肿”湿毒侵淫证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方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疗效显著,重复率极高,可以说本方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古方。
《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载极其简略精练,给后世准确理解该方证关键指征及推广运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生梓白皮,不易采用,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此处所注确为临床极有见地之言论。由此可见,瘙痒、发热、喘咳、肿满、反鼻为本方证识别之关键。
另外,麻黄为方中君药,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吉益东洞《药征》),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咳喘,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肺气郁而不宣的指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在《药证与经方》中直接指出“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连翘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皮肤疮疡溃烂,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等。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肿,以药测证,该药证可能见有头面全身浮肿,皮肤溃烂流水等指征。生梓白皮不易寻找,刘渡舟、岳美中等老中医多以桑白皮代之,笔者一般去而不用,或治疗皮肤病时见患者瘙痒较重则以白鲜皮代之。生姜、大枣、甘草三药药证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麻黄为发汗峻药,辛热开泄,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因此临床多不用或者少用,畏麻黄“不啻猛虎”(章次公),但笔者认为方中麻黄尤为皮肤病治疗关键,因为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病机多有风邪客于腠理不散,运用麻黄发汗正可发泄郁热,透散邪毒,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何绍奇先生临床也常将麻黄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的治疗,认为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因而郁遏不得汗出,若小发其汗,则邪去痒止,临证治疗荨麻疹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对服抗过敏西药无效者,投以本方,往往一剂即愈。但若兼有里热实证者则师刘河间防风通圣散之意,合清热通腑药于方中。刘渡舟教授也善于运用本方治疗皮肤疾病,兹列举刘老治疗周身痒疹医案以供参考。高××,男,20岁,学生。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则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仅服两剂,微见汗出而瘥。(《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病案举例
笔者运用本方也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兹举本方治疗小儿荨麻疹验案一则如下。
徐某某,男,10岁。2010年2月10日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全身瘙痒,伴见片状红斑,持续半小时左右自行消失,当时未予重视,后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每当洗脸、洗澡后,所接触刺激的皮肤随即出现苍白的水肿样风疹块,边缘红晕清晰可见,入夜瘙痒尤甚,难以入眠,必须反复抓挠,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荨麻疹”,予西药及养血祛风止痒中药口服(具体不详),疗效不明显。刻诊:头面、四肢及后背抓挠后立刻出现风疹块,剧烈瘙痒,夜间加重,出汗较少,运动后身痒加重,但汗后痒减;晨起干呕,口气重,从2岁起即严重口干,欲饮冷食凉,吃饭、喝粥时亦需大量饮水,胃口极好,挑食,只吃荤食,不爱吃水果蔬菜,睡眠差,夜间痒醒;大便干燥,气味重,2~3日一行,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阳明热盛。治法:清热生津止痒。拟白虎汤加减,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炒山药30克,蝉蜕10克,生甘草6克,3剂,水煎服,日1剂。
2月13日二诊:药后身痒轻微减轻,口干渴饮依旧,拟用《外科正宗》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苦参10克,苍术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45克,牛蒡子6克,通草10克,当归10克,生地25克,生甘草6克,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0日三诊:患儿服第一剂药后2小时即面红、出汗、呕吐,后每天如此,患者坚持服完,电话复诊:胃纳大减,不欲食荤,饮水减少,身痒依旧,舌苔白厚腻微黄。拟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处方: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陈皮15克,制半夏10克,神曲15克,山楂10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日四诊:药后胃口好转,饮食增加,舌苔转薄白。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生麻黄4克,连翘10克,赤小豆10克,杏仁10克,生甘草6克,生姜3厚片,红枣5枚(切开)。5剂,水煎服,日1剂。鼓励患者运动出汗。
3剂药后患者皮肤瘙痒及抓痕均有明显改善,后一直以本方为基本方进行调理,痒甚则加蝉蜕10克,胃纳少兼见舌苔厚腻则加半夏10克,苏叶10克。患者坚持服本方4月(后两月为一剂药分两天喝),皮肤瘙痒及风疹块消失,抓痕只遗留轻微痕迹,口干渴欲饮冷好转七成,睡眠正常,大便通畅,每日一行。鼓励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多食蔬菜水果,备数剂中药家中,瘙痒加重时临时服用,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按:该患者病情极其顽固,可能与其长期荤食致使胃热炽盛有关。初诊时予白虎汤山药代粳米加蝉蜕清热祛风以试探,药后初见成效;鉴于初诊用大剂量石膏有效,遂于二诊时放胆改用白虎汤的变通方消风散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不料病轻药重,粗疏偾事,药后患者呕吐格拒不纳,可能与方中药物剂量过大,且苦寒败胃,中焦阳气受损,导致腐熟水谷功能下降有关;三诊时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补气,合保和丸健胃消食,消补兼施,胃气得复;四诊时吸取二诊教训,重新辨别方证,考虑到发作时风疹块的形态特征及皮肤划痕症阳性,且该患者出汗较少,汗后瘙痒减轻,认为中医辨证属表闭不开,兼有湿热不除,表里同病,胃热炽盛。《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湿邪在表的方剂有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加术汤等,至于具体选择哪一张方子则是辨方证的基本功。麻杏薏甘汤原文主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风湿袭表是其病机关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文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表有湿热是其病机关键;麻黄加术汤原文主治“湿家身烦疼”,表有风寒湿邪是其病机关键。综合比较分析,可能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更适合该患者的病情,且方中麻黄开表闭,合杏仁、甘草成三拗汤开宣肺表,连翘清上焦表热,赤小豆利湿。药后病情缓解明显,嘱咐患者合理饮食食养善后。
越婢加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麻黄6两 石膏半斤 生姜3两 甘草2两 白术4两 大枣15枚
【用法】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疏风泄热,发汗利水。
【主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水肿)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乃越婢汤加白术而成。白术乃脾家正药,健脾化湿是其专长,与麻黄相伍,能外散内利,祛一身皮里之水。本方治证,乃脾气素虚,湿从内生复感外风,风水相搏,发为水肿之病。方以越婢汤发散其表,白术治其里,使风邪从皮毛而散,水湿从小便而利。二者配合,表里双解,表和里通,诸症得除
浅谈“越婢加术汤”在治疗水湿病中的应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关于水气致病的介绍和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在此就不加赘述,谨粗浅略说笔者临床上对水湿病的初步认识和应用越婢加术汤的体会。
水湿病在临床上可谓变化多端,其致病机理千变万化,有时显而易见,有的隐藏难辨;而其导致的病症也往往多种多样,可引起外科疾病,也可导致内科不同层次的损伤,此处试略举数例临床验案仅供参考。
1.丝状疣
黄某,男,26岁,北京药检局实验员。自述于两三周前发现在脖子、颈项处有突出物生长并逐渐增多增大,近日越发明显,深感苦恼,遂来就诊。
观其颈部有突出赘物,貌似仙人掌上的初生嫩刺(不是扎人的刺),颜色较正常肤色略深。而其面部皮肤如有一层油污附着似有似无,舌淡红,苔白腻略厚;诊其脉象,沉滑;问诊小便正常,而大便较粘滞。
诊断:丝状疣,属湿热蕴蒸。
处方:越婢加术汤,略加清热解毒、通利二便之品,又恐前面诸药伤阴,稍加滋而不腻的药,总而成为健脾利湿、清热通利、兼顾护阴之剂。
病人服药不到两付,回话说那些疣已经奇迹般地消失了,脸上也变得光滑了,而服药后的主要反应是大便稀软、次数增多。
后来又根据其素来脾肾有所不足运用了一些补益之剂收功。
2.重证湿疹
某女,三十多岁,成都市清白江人,我在青羊区某诊所坐诊时她偶然来遇到我。自述患湿疹十余年,饱受其苦,全身多发,患处奇痒钻心,皮损干裂痛剧,苦不堪言。多年四处求诊鲜有获效。
观其湿疹以四肢为主,尤以下肢突出,膝盖不远处以下皮肤增厚,肤色很黑,有溃烂、流脓,上肢较好一些,嘴角也有病变出现,自述外阴也有。观舌象:舌光红,有较深的裂纹,偶有白腻苔散在于接近舌根处。脉沉滑有力。问诊得知其有口渴多梦,小便黄少,大便干燥难出。
诊断:湿疹,属湿热为患,阴伤较重。
处方:越婢加术汤,加清热解毒、通利二便之品,另加滋阴而不黏腻之品,与前方相类,但更重滋阴。另设乙方,为补益脾肾,增强免疫力的方,与此越婢加术汤方交替服用。
四剂过后,病人复诊,见溃烂处已经收口,舌质转为淡红。病人自述痒痛减轻。据情微调方药,病人复诊数次之后,病势大为扭转,痛苦明显减轻,考虑到她家路途较远且家境贫寒,故嘱咐其在家照方抓药,自行调理了。
3.痛风
张某,男,将近四十岁,山西人,是我夫婿家的表哥。听说我去了,特来找我。自述近年患了痛风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
观其体型较粗壮,面色较黑,舌淡暗,苔白略厚,水滑。脉象沉紧涩,探寻之下,有滑象隐隐。问诊得知痛风发作时上肢骨节烦疼欲死,全身有沉重感,饮啤酒后加重。小便泡沫明显,大便次数较多。
诊断:痛风,寒湿困脾。
处方:越婢加术汤,加入温中药如合用干姜、生姜;加通利二便之品;因其舌质瘀暗,故略加活血祛瘀力缓之品;少加清热除湿及滋而不腻之品(权衡整体配伍,勿令寒凉)。另处乙方,为补益脾肾之剂,与此越婢加术加味汤交替服用。嘱其勿饮啤酒,若需饮酒,可适量饮用白酒(因为比较而言,啤酒最助寒湿,而白酒性较温。当然水湿为病的病人,最好不饮酒)。
数剂之后,疼痛明显减轻,全身症状也逐渐消失,但是病人身体皮肤出现红疹,急来电话告知,我了解到并无其它不适,将这种红疹理解为寒湿外透的一种表现。后来随着痛风症状的逐渐减轻,红疹也自然消退了,此现象印证了我的推断。
4.乙型肝炎
张某,男,三十五岁,接疹地点同于例2。自述数年来罹患乙肝,几次病重均在夏季,住院治疗,多次病危,现在靠长期服用西药“贺维力”来维持病情免于恶化。但是有研究资料和临床病例显示病人长期服用此药可能导致肝硬化,引起死亡,他害怕担心,希望能摆脱对“贺维力”的依赖,但同时看到有的病友停药之后立刻病重而身亡,他却又不敢少停。
病人自述:自感体力很差,动辄汗出,西医确诊乙肝,脾大。
而我观其外形与正常年轻人并无异样,反而表现出精神状态似乎很不错。但是仔细观察之下容易发现他虽面色红润,眼睛放光,但这正是神气外露太过而缺少内敛的表征,故应属于外现假盛,其内实为真虚。脉象洪滑有力,沉取不足,寸、尺部不足。舌淡红苔黄腻。问诊眠少不实,多梦。小便气味刺鼻泡沫较多,大便稀,次数较多。
诊断:乙肝,属湿热困脾,正气亏损。
处方:越婢加术汤,加清热解毒,通利二便,健脾利湿之品,略加护阴药。另立乙方,为固护真气、收敛元阳之剂,嘱其将此二方交替服用。
两剂之后复诊,已全无神光外露之象,自述服用此药觉得非常舒服,药后动辄汗出已减,而体力大有增加。诊其舌脉,湿热之象全无,考虑邪实已去,继续调补中焦肝脾以及补益正气。
经过多次的交流和诊治,病人病情控制良好,在我的鼓励下开始减少“贺维力”的服用频次,目标是争取最终放弃服用。而且治疗后的第一个夏季病情没有复发或加重。
综述:
1.上面四例病案都属于湿邪为患,并且使用主方越婢加术汤后都快速地获效。但是四个病例又有显著的差异:例1和例2属于外科皮肤病,例3和例4都属于内科病症。而同属于外科皮肤病的例1和例2相比,则例1的丝状疣为新病,机体损伤较浅,未到伤阴或伤阳的程度;例2的重症湿疹为久病,阴伤非常严重。因此例1主要考虑驱除病邪的同时兼顾不伤阴和保护脾胃;而例2首先必须考虑的就是祛除湿热的同时一定要护阴、补阴。例3和例4同属内科病,但是例3的痛风主要是寒湿为患,正气方面主要有脾肾阳气的不足;而例4的乙肝主要是湿热困脾、邪盛兼有正衰,正气方面主要是肝脾的虚衰。因此例3酌加温里药;而例4酌加清热解毒药,只要邪祛就立刻改为补益元真为主的方法。
2.湿邪为病的诊断,往往需要四诊合参。例如在例1里,观面色似有污垢和脉滑、大便粘滞可确诊;例2里,舌、脉、病人自我感觉均表现为以干燥、虚热为主,但是参考病因、脉象的洪滑、残存的腻苔,可确诊;例3里,脉象上滑象不明显,但是病人的自我困重感觉、水滑舌苔、二便情况可确诊;例4,患者自述一派虚象、望诊为外假盛内真虚、但是脉象表明湿热为患,祛除湿热是疗病的第一步。
3.在仲景金匮方中,越婢加术汤即是于越婢汤中加白术一味,而在临床上苍术和白术同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加强了祛湿的力度,更利于去除病邪。方中少加荆芥、防风等表药、厚朴、酒军、苡仁、车前子等通利之药,可使湿邪被清除时能够从表皮、大便、小便三路分而消之,其去势更速。清热解毒之品可用银翘、青叶;温中之品可用生姜干姜合用;护阴可用玄参、麦冬、桔梗等。无论如何,组方的合理与否,疗效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因此临床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矫正组方的精准度。
4.临床证明,仲景“越婢加术汤”是治疗水湿病的非常实用、有效的方剂,运用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调整配伍。“越婢加术汤”还可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如果由急性转为慢性,治疗难度就大大增加,而一旦出现尿毒症,则儿无治愈的可能。因此,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成了关键的问题。临床上运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泛滥型12例疗效满意以用于其它方面的实邪为病的病症,如乳腺病、妇科经带病、肿瘤等,它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尝试、运用、研究和探讨、提高。
更多阅读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第21、22节水肿&淋证 药性赋和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第21、22节水肿&淋证第二十一节水肿(一)阳水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朮汤越婢加朮汤=越婢汤+白朮越婢汤方歌一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方歌二 越婢治水水因风,里热需用石
中药功效 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
1、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效好。麻黄可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表证,如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肾炎水肿;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散阴疽,消徵结,如阳和汤(麻黄白
主题:玉屏风散
桂枝二越婢一汤合玉屏风散应用举隅【关键词】 桂枝二越婢一汤;玉屏风散;花粉症;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经行感冒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合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桂枝9g,白芍9g,麻黄6g,石膏18g,炙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9g,炙甘草6g,生姜
方剂心得十讲(下) 十一讲话心得体会
近人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肾炎水肿难消,尿中蛋白++~+++者。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术汤随证加减治疗一中年女性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不但症状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从50左右降到正常范围,病人精神、气力、体重均增加,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文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 强 胜,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近10年来《伤寒论》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发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适用于急、慢性荨麻疹、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