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璟《山花子》的思想感情

李璟(915年—961年),字伯玉,原名徐景通,南唐建立后改名李璟,对后周称臣后又为避后周信祖讳而改名李景,是李昪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也被称为中主、嗣主。(943年)李昪过世,李璟继位,改元保大。他的词虽然仅存四首,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词中感伤色彩颇为浓厚,而体物传情精细自然,或寄哀感于外物,或寄悲情与女性,不即不离,恰当好处,兴寄意味耐人寻味。
如从《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里粗略分析李璟词的思想感情:
首先,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刻画了了一个面对秋景触景生情思念丈夫的妇女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精神空虚,表现了南唐国势日衰的情势。
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
第一和第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讲的是莲花枯萎,莲香销尽,荷叶凋残,一阵秋风带着愁意在绿波中兴起。此句容易给人一种很珍惜的感觉,同时也为之后荷花的凋残感到无限的伤感。“菡萏”是荷花的美丽的别称。“香销”二字用来表达莲花的枯萎,即把莲花曾有过盛开时的清香四溢的情景描绘出来,又把而今凋残殆尽的惨状写出。不由让人感叹着“她的芬芳,她的美好消失了”。“翠叶残”翠绿的叶子一点点的残缺了,就像人即将消逝的年华,含有无穷的悲秋之感。“愁”字融情于景,有词中人怨西风将“菡萏香销翠叶残”之意。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句可言为此意啊。
另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这两句词时曾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王国维用的是屈原《离骚》中:“哀众芳之芜秽”,“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来评论这两句词的,因此词中的“愁”应含有“哀”和“恐”之意。荷花凋零,西风萧瑟,更是让人惆怅万分。
接下“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人物触景之情,思妇想到自己如花的容光,也跟荷花一样逐渐凋零憔悴了。所以不能忍受再看了。此处,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的人生年华的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而不忍去看那满眼消逝的景象的浓厚的伤感之情。
下片是说“愁”的原因。
以事写情。“细雨梦回鸡塞远”,写梦境。在睡梦中到了极远的边塞去寻找戍边的丈夫,醒来时只见细雨蒙蒙,却不见梦中的人儿。极写思念丈夫之情深,失望之甚,“小楼吹彻玉笙寒”写醒来时情景,写思妇独自在小楼上,手捧着玉笙尽情地吹着,直到吹完最后一曲时,玉笙因吹得过久而含润了。将思妇吹笙寄情的一往情深的心境及凄凉景象,形象地描述出来。
最后两句“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思妇籁籁的泪珠是无穷的,她的悲恨相思怀念的哀伤也是无穷的,只有倚在栏杆上凝望。此处词人是写到怨恨的无穷无尽,却不再作情语,便以“倚栏杆”三字作结,亦有说不尽之意。
一个有无穷忧怨含泪倚栏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秋雨绵绵,梦境辽远,小楼吹箫,意境悲凉凄清,让人的感伤越发强烈与持续。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此十分贴切的描绘了深秋的景色,也含蓄的表达了人物的惆怅,加深了意境的悲凉感伤。尤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被推崇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作者在词中的触景伤情,感叹人生年华的消逝当中便抒发有‘美人迟暮’之感;而此‘众芳芜秽’、‘美人迟暮’有正象征着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痛,不禁哀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