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2009年下半年,毕淑敏应“百家讲坛”邀请登台演讲,录制了20集关于幸福话题的讲座。本书收录了全部讲稿,包括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播出的内容。毕老师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心灵锁链——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自序 与心灵对接,与更多的人分享幸福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最早在2007年的某一天,通过我的责任编辑邀请我上《百家讲坛》,谈谈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没有兴趣,此事便放下了。后来她几次来电话约谈,我都婉辞。但王咏琴锲而不舍,又打来电话说这件事。我说,我正在准备环球旅游呢,完全顾不上考虑《百家讲坛》。她很有耐心地回答,那就等您回来再说吧。

当我出发去环球航海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平安归来。那时候,谁跟我说环球之后的事情,我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漠然地不置可否。

航海回来,日历也翻到了2009年。王咏琴又打来电话。我说,王女士,到此为止吧。没想到这位王咏琴女士不急不恼,说,咱们打了这许久的电话,彼此还没有见过一面呢。

我知道自己碰上了很有主心骨的那种人,如果你不让她彻底死心,估计这电话里你来我往的局面还会旷日持久。为了让她彻底断了念想,我答应了见面。

坐定后,她开门见山地说,您一再拒绝我,我想知道理由。

我说,理由很简单啊,我从没当过老师,从没上过讲坛。你想想看,到你们讲坛上讲课的人,哪一位不是当老师的出身呢。我这么大年纪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讲课是我不擅长的事儿。

王咏琴说,《百家讲坛》的宗旨是百家争鸣,并不是只有当过老师的人才能登上“百家”。

我说,那也要看这个人愿不愿意登台。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到聚光灯下,众目睽睽被聚焦,那让人很不舒服。

王咏琴说,有些人期望上《百家讲坛》。

我说,既然有人趋之若鹜,您又何必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一个不乐意的人呢!让喜欢上的人讲不就很好吗!大家两便。

王咏琴见这个理由说不动我,索性掉转了一个方向,问,我很想知道您为什么写作?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说,我是个当医生出身的人,见过太多的死亡,深感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我知道人非常孤独,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当代人的痛苦更多地是由精神层面而来。我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和更多的人分享快乐和思考,这就是我写作最原始的动力。

王咏琴说,我们《百家讲坛》的宗旨也正是如此。而且,买您的书读,就算是便宜,也要十几二十块钱一本。可是,您若到《百家讲坛》谈谈您的所思所想,观众除了掏一点点电费以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花费了,当然,他当年买电视还是花了一点钱的,不过不看您这档节目,他也要看别的节目,所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说来,上《百家讲坛》和您写作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分享啊。

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算账方法,一时间,有点发愣。说实话,她的话击中了我。我在西藏阿里,面壁雪山,度过了11年。我经历过那种渗入骨髓的忧伤,我知道与生俱来的渺小和孤独感,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为了对抗这种孤独,人们聚集成群,发明了语言和文字,分享感受与心得。在茫茫虚空中与另外的心灵对接,以精神之水,相濡以沫。在天的尽头,人容易忧郁。在语言的尽头,人有希望重生。

然而,当众讲话,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据国外的研究,患有“发言恐怖”的人,甚至比害怕死亡的人还要多。我平日写作,基本上是和鼹鼠相仿佛的工作,(我说的是埋头在黑暗中挖掘,不是指的做间谍哦!)不喜欢站到大庭广众之下,被无数双眼睛盯视。那会让人惧怕和不知所措,并扰乱动摇了写作的平和心境。

最终,这种算术法和与人分享的强大理由,说服了我,我开始了《百家讲坛》的节目录制。

从2009年的2月到7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一天不琢磨《百家讲坛》的事儿。说真的,我毫无自信,觉得自己做出了一生中最荒谬的决定,在年近花甲之时,去干这么一件完全生疏的事情,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比如我准备讲稿,生怕不够用,总是多多益善,有时只讲了三分之一,时间就到了,章法大乱。

录制节目的头一天晚上,我必定失眠。平常我是个一沾枕头就睡着的人,从来不吃安眠药。《百家讲坛》的任务,让我辗转反侧惴惴不安。我对自己说,为什么如此紧张呢?是怕讲得不好毁了自己的形象吗?

这样一问,反倒坦然了。我不是心理学的专门学者,也不是打算名满天下的作家。我只是想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年轻的时候,在寂静冰寒的冈底斯山度过,我深知精神的孤独是多么凄冷的幻灭。我愿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道小桥,哪怕只是几块垫脚的青石板也好,将我们琐屑凌乱的生命连接。

《百家讲坛》给了我高度信任,让我自由选择题目。为什么单单选了关于幸福的话题?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关于幸福的结。

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我原来是一个对幸福很迷茫的女人,让我发生彻底转变的,是我父母去世。当我父亲病危的时候,由于部队医院的某项化验设备坏了,必得把父亲的血样送到另外的一所地方医院里去查验。我捧着装有父亲血液的玻璃管,急匆匆赶往城市的另一端。那家医院的化验科主任说,化验单上标明是急件,我们马上就开始做,你在外面等着结果吧。我在检验科的外面,魂飞胆破焦灼万分地等待着……不知过了多久,主任出来了,把填写好的化验单交给我,然后疑惑地问,这个病人还活着吗?我说,活着。他说,可是从这张化验单上所显示出来的这些化验数据看,病况极为严重。以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个病人应该早就去世了。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没有跟他说这是我父亲啊,拿着化验单,飞也似的往部队医院赶,生怕在我送血样的这一段时间父亲已经远行。匆匆忙忙赶回父亲所住的医院,先到病床前看望父亲。我觉得非常有经验的主任都那样说了,我会不会已看不到父亲了?!没想到父亲非常清醒,在病床上他微笑着对我说,我这一生非常的幸福,因为有了我的事业,因为有了你的母亲,因为有了你们……

第二天,父亲走了。这是我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一份遗嘱。我的母亲,在临去世前也说过同样的话——我很知足,我很幸福……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人的精神是任何化验单都无法呈现的,幸福无处不在,只要精神屹立,死亡也为之匍匐。

很多东西,都会因为岁月流转渐渐地褪去它们生动的颜色,唯有我们对幸福的追求,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庄严。当我们一己的生命,和一个辽阔的宇宙相联系的时候,我们渺小的存在,就变得深厚和绚烂。我愿从此以微弱跳动之心,做真诚美善之文字,以应答沧桑无序的人间。

我在《百家讲坛》一共讲了20讲,那1000多分钟炫目灯光下挥汗如雨的录制,对我的身心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好在坚持下来了。有时回想起,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呢。由于种种原因,播出的集数不足这个数字,这本书收录的是全部20讲稿子的提炼浓缩部分,可作补充。

以前从来没有读过我的文字的人们,倘若有时间,我建议你读一读。我相信也许有一两句话会走入你的心扉,我们就开始成为了朋友。如果你以前读过我的一些文字,我也建议你不妨读一读。因为有一些观点的提出,比如训练你的荷尔蒙,为你的荷尔蒙找到有意义和令人欢愉的分泌规律等等,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之前读过我所有的作品(如果真是那样,我受宠若惊。家里人都不曾这样认真对待我的文字),那我在向你表示深深感激的同时,建议你就不要读了。这本讲稿,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有新意。

我在此向《百家讲坛》为我的节目录制而辛劳的所有朋友、向曾经坐在台下听我讲座的所有听众、向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毕淑敏向你们深深鞠躬!没有你们,是绝对不会有这本书的。

写完了这本文稿,如同面朝蓝天放飞一只鸽子。我目送它远去,不知道它将会栖息在何处树梢或是屋檐下。祝愿这只带着鸽哨的白鸽,在新主人那里,盘旋着发出清音。

我有一个祈愿——祝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比未读之前多了一点幸福感!

毕淑敏

2010年1月16日

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

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幸福有盲点,失去过的人才知其可贵。

无论是古代人、近代人还是现代人,对于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过片刻。

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古往今来,关于幸福的定义,可以说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从“它不是什么”来推断。

首先,幸福不是金钱。

金钱肯定是万分重要的。当然,贫贱夫妻百事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金钱和幸福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随着温饱的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脱离了金钱增加的轨道。也就是说,金钱成倍地增加了,相应的幸福感,却并没有成倍增加。

国外的研究发现,百万富翁和街头的乞丐,感知幸福的比例差不多。

到我的心理诊所来咨询的访客中,有些人婚姻关系亮起了红灯,他们说,我们无比怀念以前没钱的日子,那时候,我俩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两个人一起打拼,乐在其中。现在呢,房子有了,钱有了,可是话没了。两个人的心越离越远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是哪里出了问题啊?

看来,不幸福有时和金钱有关,但有了钱,幸福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降临。

其次,幸福不是高科技。

谈及科技与幸福的时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以为它们是相关的。有了更多的新科技,人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这个论点粗看之下很有道理。因为有了空调,人们不再受酷热严霜之苦,安逸舒适,自然多了幸福。2009年7月,北京酷热,有一天我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一位产妇说,我刚生了宝宝,我们这一带停电了,宝宝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受了大罪了,这可怎么办呢?太痛苦了!

看了这封忧心忡忡的读者来信,我就想起我孩子也是生在7月,那一年,北京也是酷暑。当然没有空调,不过,也安然度过来了,好像并没有产生出婴儿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就不能生活的顾虑。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科技不但没有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反倒让人变得更敏感更弱不禁风了。

有了火车,人们夕发朝至,免了鞍马劳顿之苦,快捷安全,自然多了幸福。有了电子邮件,人们手指轻点鼠标,无数思念和信息顿时抵达,自然多了幸福。较之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人类,如今的我们似乎幸福到了天上。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然。今天的人们并没有比以前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既然幸福不是钱,不是高科技,那么,幸福是不是长寿呢?

在中国古代,“福寿禄”三足鼎立,可见这三样不是一种东西。福是福,福与祸相对,无祸便是福。

寿呢,指的是活得长久。禄,指的是古时官吏的俸禄。

现代人认为:生命不在长度,不在数量,而更要重视质量,重视它的宽度和深度。

现在,我们还要探讨一下——“福”是不是多子多福?

这一点,估计现代人会马上给出否定的答案。孩子并不直接等同于幸福。如果是那样的话,比人具有更多繁殖力的动物就更幸福了。比如鱼和虾甩子一次可以达到几十万,你能说它们比人类更幸福吗?其实,越是低等动物,它们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是险恶。为了保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种族不灭绝,它们就进化出了大量生殖的本能,这和幸福的确没有多大的关系。就算是在人类社会,多胎的家庭也不一定更幸福。

我们绕了半天圈子,现在还是回到主题上来,一探究竟。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走入歧途,陷入恐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若干年前,她看到了一则报道,说是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种最幸福的人: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第二种最幸福的人: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第三种最幸福的人: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消息入眼,这个女人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抹了辣椒油,呛而且痛,心中惶惶不安。当她静下心来,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原来她是一个幸福盲。

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她,居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拥有了。

她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那时候家中只有一间房子,根本就没有今天的淋浴设备,给孩子洗澡就是准备一个大铝盆,倒上水,然后把孩子泡进去。那个铝盆,她用了6块钱,买了个处理品,处理的原因是内壁不怎么光滑,麻麻拉拉的。她试了试,好在只是看着不美观,并不会擦伤人,就买回来了。那时要用蜂窝煤炉子烧水,水热了倒进铝盆,然后再兑冷水。用手背试试水温正合适了,就把孩子泡进盆里。现在她每逢听到给婴儿用的洗浴液是“无泪配方”,就很感叹。那时候,条件差,只能用普通的肥皂给孩子洗澡。因为忙着工作,家务又多,洗澡的时候总是慌慌忙忙的,经常不小心把肥皂水腌浸到孩子的眼睛里,闹得孩子直哭。洗完澡,把孩子抱起来,抹一抹汗水,艰难地扶一扶腰,已是筋疲力尽,披头散发的。

她曾是一名主治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回忆一下,那时候想的是什么呢?很惭愧啊,因为忙,往往是病人还在满怀深情地回望着医生呢,她已经匆匆回过头去,赶回诊室。候诊的病人实在多,赶紧给别的病人看病是要紧事儿。再有,医生送病人,也不适合讲“再见”这样的话,谁愿意和医生“再见”呢?总是希望永远不见医生是最好。她知趣地躲开,哪里有什么幸福之感?记得的只是完成任务之后长长吁出一口气,觉得已尽到了职责。

对比第三种幸福人的情形,可能多少有一点点差距。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倒是常常一试身手。那时候心中也顾不上高兴,总是担心别叫路过的人一脚踩塌了她的宏伟建筑。

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她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这个程序因为过去的时间并不太久,所以那一刻的心境记得还很清楚。也不是什么幸福感,而是愁肠百结——把稿子投到哪里去呢?听说文学的小道上挤满了人,恨不能成了“自古华山一条道”,一不留神就会被挤下山崖。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潜规则”这样的说法,但投稿子要认识人,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她思前想后,自己在文学界举目无亲,一片荒凉,一个人也不认识,贸然投稿,等待自己的99%是退稿。不过,因为文学是自己喜爱的事业,她不能在自己喜爱的东西里面藏污纳垢。她下定决心绝不走后门,坚守一份古老的清洁。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意味着要吃闭门羹,心中充满了失败的凄凉,真是谈不到幸福。

看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发觉这个糊涂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毕淑敏啊!的确,当时的我,已经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让人晦气而又痛彻心肺的事情。我思考了一下,发觉是自己出了毛病。还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了幸福的基础,所有的结果都是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我的所作所为对别人有些许帮助,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我不得不哀伤地承认,照这样生活下去,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幸福盲。

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黑暗中的人,学习如何走出洞穴,在七彩光线下试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我真的体会到了那些被病魔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纱布时的诧异和惊喜,不由自主地东张西望,流下喜极而泣的泪水的感受。

学会用荷尔蒙去寻找幸福

现在有一种说法,用国民幸福总值替代GDP。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咱们常说的GDP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很少听到有中国人说自己的幸福感也获得了同步的增长。这个GDP,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主流的中心标准。现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趋势下,GDP是否是衡量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最佳标准,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质疑。有一股潜流,开始挑战GDP。

我不知道每一个家庭的收入总值缩写叫做什么,允许我在某种不确切的意义上,借用一下家庭GDP这个说法。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我们是否就一定幸福呢?如果不用这个指标,我们又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的生存质量并不断提高它呢?

在喜马拉雅山的崇山峻岭当中,有一个不丹国。小小的不丹提供给了世界一个新的方向。不丹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如果是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带来一个悖论——物质丰富了,收入提高了,人却没有相应地感到更幸福。伴随着GDP的高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犯罪增多、失业威胁、社会冲突、人际疏离、贫富差距加大等等一系列弊病。他们认为,人民的幸福感大于GDP。

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结论感到困惑,觉得幸福不幸福完全是个人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这如何来量化呢?太难操作了。

那么,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幸福的问题。

首先我们还是要把幸福的定义搞清楚。

非常抱歉,在《心理学大词典》上,我根本就没有找到对幸福的定义。不过它有对于“快乐”的定义。它说:“个体体验到的一种愉快、欢乐、满意、幸福的情绪状态。”

我查了很多书,觉得以下这种说法比较恰当。它说——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综合以上这两种说法,我觉得幸福首先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其次,幸福不是如电光石火般的短暂之旅,而是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一生。我们不是常常说“幸福人生”吗?这里真用得上周星驰的那句名言了,如果一定要给它加上一个期限的话,希望幸福是一万年。

可不可以这样说,快乐就是短暂的幸福,幸福就是长远的快乐呢?

回到上面那个关于发现幸福的小故事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过快乐体验的,正像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有理由相信,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是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

那么,幸福感到底有没有物质基础呢?它虚无飘渺来去如风吗?也许因为我是医生出身,我坚定地相信,一个能够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的精神状况,并且持续一生存在的状态,一定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一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

饮食、性生活给予我们充分快感,体育运动读书学习也能给予我们难以言状的快感。为他人奉献和为社会工作,也能带来精神的喜悦。这些快感都来自神经分泌的内啡肽。”

原来,让我们能够持续地感知幸福的东西,就是我们自产自销的内啡肽。

现在,有出现了新的问题,内啡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内啡肽(endorphin)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利用药物可增加脑内啡的分泌效果。英文endorphin是endomorphin的简化写法,endo有内在之含意,而morphin则为吗啡的英文名称,故endorphin有大脑自我制造的类吗啡物质之意。

以上我摘录的这一部分,来自维基百科等资料。

你看明白了吗?我觉得编纂这个名词解释的人,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让没有医学知识的人越看越糊涂。

不是内啡肽起到了吗啡的作用而是吗啡模拟了内啡肽的作用。当然了,由于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不知道在自己体内就能分泌一种对抗疼痛、缓解焦虑、让人快乐和兴奋的物质,它让人安宁和心满意足,它甚至能让人稀释对于死亡的恐惧。这种东西是一类激素,它比人类的历史还要古老。因为在1975年,有两组科学家各自独立地研究它时,都是首先在动物身上发现它的。

一组是苏格兰的约翰·休斯和汉斯·科斯特利兹。他们是从猪脑袋中发现有α、β及γ三种脑内啡肽。当时他们称它为enkephalins,是由“大脑”的希腊文εγκφαλο变化而来。

同一时间,另一组美国研究人员在牛脑中发现脑内啡。埃里·西门称它为脑内啡,是内生吗啡的缩写。已经发现的内啡肽有多种,除具有镇痛功能外,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等等。内啡肽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向动物脑室中注射内啡肽,可引起全身深度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行为变得木僵。这些肽能参与感情应答的调节作用,是机体抗痛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机体有伤痛刺激时,内啡肽被释放出来以对抗疼痛。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免疫系统实力得以强化,并能顺利入梦,消除失眠症。内啡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内啡肽这一强大的内分泌系统,就是我们得以感知幸福的物质基础。

训练你的荷尔蒙!

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千百万年以来,我们是自己的荷尔蒙的奴隶。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发动的,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只有俯首帖耳听命于它的份儿。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搞清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我们要学会驾驭自己的幸福激素。人们把注意力从外在的GDP转移到内在的幸福指数上面,就是良好的方向。

给快乐赋予意义,如同让手指穿过婚戒

继续谈论幸福,因为它是如此重要和容易被误解。

首先,咱们来统一幸福的定义。关于幸福到底是什么,有无数种说法。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判定。有人说,幸福是纯粹的个人感觉。有人说,幸福就是物质的满足。有人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我认为: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

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我们前面说过幸福和愉悦的生理学基础,那就是你身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开始活跃,你血管内有了更高的内啡肽水平。

简言之,快乐就是指活在当下,你的内啡肽开始分泌。

意义就是指你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你知道方向,你有你的理想,你知道所有的步骤都是在向那个方向前进。你的内啡肽会持续不断地有所分泌。

自有人类以来,我们对自己的内分泌系统俯首帖耳。它堂而皇之居住在我们身体内,统摄着我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可是我们却对它一筹莫展。我们是自己内分泌系统的奴隶,我们听命于它,它是无所不在的君王和主宰。如果它不开心了,它就会引发形形色色的病症,直至将我们引到死亡的台阶下。

假如内分泌可以发言的话,我想听了我以上的话,它一定要举红牌抗议。它说自己不过是个忠实的奴仆,一切都听命于主人所发出的指令,不单听你说出来的话,而且听取你还没有说出来的话,它觉得自己是善解人意的忠臣。

内分泌的这番抗议,我觉得也有它的道理。如果你不是有意识地支配指挥自己的内分泌系统的话,它就按照古老的遗传法则,在那里自行其是。有的时候是拔刀相助,有的时候则完全是帮倒忙,倒行逆施火上浇油,它也浑然不觉,没准还沾沾自喜呢。要知道,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居住着自进化以来的所有房客。内分泌系统,实在是个古老的体系,它大概有几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了,或许和爬虫一样古老,你不能指望它有太高的智商。

学会控制你的荷尔蒙,这是新时代的人的崭新任务。如果说这个题目太大,大到耸人听闻的话,我们就暂时缩小一下目标——学会控制你的内啡肽。

让我们先把话题荡开,讨论一部小说。

在前苏联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这样一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贡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一段话,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另外一段,常常被人所忽略。接下来是这样说的——“所以应该赶紧生活,要知道稀奇古怪的疾病或一些悲惨的偶发事件都可以中断人的生命。”

这是一部著名的理想主义的小说的谆谆告诫。我觉得这段话有两个要点,非常精辟地阐明了:

生活要有意义;

要抓紧生活。

为什么生活要有意义呢?

因为生活本来是没有一个意义的,所以需要你为自己找到一个意义。当然了,你要不要选择和保尔·柯察金一样的生活目标,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一定要给自己选定一个目标,这是确定无疑的。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没有法子应对漫长的一生的。山高水远阻碍万千,没有目标,你将如何前进?无数选择,没有目标,你将如何取舍?如果你没有目标,你就没有了主心骨,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你都不知道它是否正确,你也不知道它是否谬误。现在很多人的离婚,找不到理由,找不到答案。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也许被忽视了,这就是——彼此的目标是否一样?价值观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你很难设想一个人要往东,一个人要往西,他们的步伐是和谐统一的。

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地生活。

生活的意义,你必须要找到。很多人在很多问题上的迷茫,其实就是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这个生活的意义,包括如何对自己,如何对他人。这两部分缺一不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不可能单独存在。就算有人离群索居,那么他还是要同人群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你生活的目标,不能只对你自己有益处,还要对别人的发展有益处。因为如果由于你的存在,让这个星球上多了丑恶,那你会为这个社会所不容。从长远来看,就是自取灭亡。

有了目标,你的内啡肽就有了方向。做什么事,凡是符合你的最终目标的,你的身体就会积极响应。当你做出和你大方向一致的行为的时候,你就内啡肽就会汹涌分泌,这样,你就会有幸福感。长久地坚持,你的内分泌系统就积极工作,整个人就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别人以为苦,你却乐在其中,觉得非常幸福。我认识一位科学家,他的研究非常辛苦,甚至有的时候还要以身试药,冒着生命危险,但迄今为止,却一无名二无利,用咱们世俗的话讲,就是你根本想不通他图的是什么?我就这个疑问请教过他,他说,我在这种科学研究中感知到快乐,是无法比拟无法形容的。其实,要说我最大的痛苦,不是废寝忘食,也不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而是我无法将这种巨大的快乐和人分享,没有人能体会到我的欢愉。…

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其实,在那些练武的高人,得道的高僧,还有全神贯注的科学家那里,就是掌握了自己内啡肽的分泌规律,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诱导和前驱动作,使自己的身体开始进入内啡肽的分泌轨道,这样身心愉快,不知饥渴,能够抵达通常情况下无法达到的境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颐养性情,益寿延年。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掌握了和自己的内分泌系统对话的规律,我们普通人为了自己身心健康,也是可以做到的。前提是,你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大众的生活目标。然后,你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人是受自己的大脑支配的,大脑又是受谁支配呢?受我们整个的价值体系支配。人类的情绪上的一点点波动,都会引起脑内环境(如脑波和荷尔蒙的分泌等)的改变。

当人采取正面积极的思考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内啡肽(哈!又是内啡肽!)刺激细胞,使细胞活化起来,在大脑中形成活泼的神经网络联系,脑电波也会呈现出低缓融合连贯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人保持轻松连贯的心境,充分发挥体力和脑力的潜能。

相反,当人的心情处于紧张、烦躁、发怒的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出肾上腺素等物质,它们的长期存在是有毒的,让人的脑电波不稳定,人会变得衰竭和疲惫。

外部的刺激,对大脑的功能也很重要。

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声音和光线。声和光,都是宇宙间极为重要的物理能量。各种庄严的仪式中,都会奏起或低沉或高亢但一定是有威慑力的鼓乐,会强烈地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教堂的窗户为什么又高又细长,并且五颜六色闪烁不定?这就是在让人抬头仰望的同时,目光迷离,比较容易想象天堂。为什么要在节日施放礼花?就是以五彩缤纷又瞬间熄灭的光焰让人进入狂欢的氛围。为什么庙堂中要有飘动的烛火?也是为了制造神秘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进入半催眠状态。

情绪就是这样影响着大脑,大脑又反转过来影响身体。我们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是要搞清这其中的规律,并掌握适当的方法。

享受有节制的快乐,幸福面前不能“饮鸩止渴”

有一家机构希望我能给他们的员工谈谈“选择”这个话题。选择,表面上看起来是得到一个结论,其实是一个放弃和丧失的过程。除了利弊兴衰非常明显的问题,你几乎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出结论,凡是让你朝思暮想委实决定不下的问题,都是由于你对它们的得失一时有些看不清楚。好像半斤对八两,相差无几。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其实就是丧失。你选择了这个方向,就封死了其他方向。你选择了这个人,就放弃了那个人。这也有点像“排除法”,将那些相比之下不相宜的选项排除掉,留下的,就是你的结论了。

人一辈子要做多少选择?资料上说,婴孩从一生下来,就开始了选择。你喂奶给他,他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如果你强硬地逼迫他吃下去,他还可以选择吐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孩子对于自己的大便,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他可以选择排泄或是暂时保存。大小便失禁之所以被视为病情相当严重的标志,就是因为它表示人的自主意识已经丧失。除了吃喝排泄功能这些人类所共有的基本选择之外,你还将面临非常多的选择。早上起来,你是选择睡到自然醒,还是定好了闹钟,让自己被唤醒?也许你会说,我倒是想选择自然醒,可我没有那个福气,我必须要按时上班,不然,谁给我发工资啊?好啊,从这个选择就可以看出,很多选择是一个套着一个,相互关联,一个选择就必然会引发另外的选择,选择也像项链,环环紧扣。这就更证明了,你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要尽量少出错误。

问题又来了,什么是错误?什么不是错误?以什么为标准呢?

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你的选择是否符合你的人生大目标呢?是否符合你为自己确立的人生的意义呢?如果是符合的,那就是有目的主动行为。这样,你即便是被闹钟从美梦中惊醒,睡眼惺忪,你也不会牢骚满腹抑郁压抑,而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样早早地爬起来,是有价值的。你的荷尔蒙系统也会快乐地配合你,新的一天就朝气蓬勃地开始了。

选择看起来是随机的,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但我们的身体可不糊涂。它坚定不移地在那里恭候着,随时出发。

所以,表面上看,意义和选择好像不相干,实际上,所有的选择都是你的人生意义这棵树上长出的枝杈。你一定要有一己生命之外更高远的目标感,才能在选择中保持清醒,才能在选择中不犯方向路线性的错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后悔。

说到咱中国人选择幸福的方式,我想用咱们的吃喝之物来做个大体上的分类。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按照咱们上面所说——幸福就是意义和快乐的结合,如果我们再具体把快乐定性为短期的欢愉,把意义定性为长期的有意识的追求,那么,中国人对待幸福大体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饮鸩止渴型

这里的“鸩”指的是“鸩酒”。那么,什么叫做“鸩酒”呢?

“鸩酒”就是用鸩的羽毛浸制出来的酒——毒酒来解渴,典出《后汉书》: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好比你饥饿的时候,用附子这种有剧毒的药物来填饱肚子,渴的时候,喝鸩酒来解渴。结果是附子和鸩毒还没有入到肠胃,在咽喉那里,就绝了你的性命。唉,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做呢!

后来比喻为了解救目前之困境,而不顾将来之祸患;或单看眼前之利益,而不顾严重之后果。

关于“鸩”是什么动物,大概有三种说法。一是传说鸩是一种猛禽,比鹰大,鸣声响而凄厉。羽毛有剧毒,把它的羽毛在酒中稍微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剧毒,几乎不可解救。第二种说法是鸩就是食蛇鹰,是一种真实的鸟,在我国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因为它能吃蛇,所以被误认为体内和羽毛上有毒。还有一种说法,说鸩是一种稀有的未知鸟类,已经被人捕杀绝迹了。

第一种说法有点传奇;第二种等于说鸩是没有毒的,大家以讹传讹;第三种说法,证明环保主义者的主张多么重要。

至于附子的功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说它性辛、大热,有毒,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有大毒”,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神农本草经》即将附子列为“多毒,不可久服”之下药。

饿了吃大毒的附子以充饥,渴了以鸩酒来解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将引发致命的后果。之所以把这类幸福和鸩酒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在高远的意义和片刻的欢愉这架天平上,砝码都集中在了短暂欢愉。

执这种幸福观的人,会为了眼前肉体和感官的快乐,而完全罔顾长远的目标,他们是损人不利己的。

比如:犯法、吃喝嫖赌、腐败、性瘾、网瘾、一切成瘾。

在咱们中国民间文化中,飞扬着这种幸福观的散乱灰尘。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到了现代,又有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版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属于这个范畴。还有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爱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等等,都有及时行乐,逃避痛苦的内核在其中。

我听某朋友告诉我说,他们那里有一个贪官,酷爱金钱,尤其是现金。他专门买了一套房子,储存现金。他每天给自己定出了要贪污受贿多少钱的指标,要是这一天没有收敛到自己理想中的赃款,就会闷闷不乐。为了运送赃款,他还专门购置了一台车,专门把钱送到自己的那座“金库”中储藏起来。他的一大乐趣,就是看着满屋子的现金,痴痴发笑。

让我们试想一下,当这个愚蠢的贪官痴痴发笑的时候,他的身体里是不是有较高的内啡肽水平呢?我猜是一定有的。他是不是感受到极度的快乐呢?我想,也是有的。从这个时间的局部来说,他是高兴的。但是,且慢,我们刚才说过,幸福就是意义和愉快的叠加,就是二者有一个和谐的平衡。现在,他的愉快是有了,可是他有没有意义呢?如果这个贪官说,我的目的就是积累更多的金钱,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那么,你的手段一定要正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如果你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敛财,结果是触犯了人类社会的法则。大家怎么能允许一个人贪污公款谋取私利,来成就个人的所谓幸福呢?如果这样的行为不受到惩处,人类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就必定会灭亡了。所以,人类社会制订了各种严刑峻法,以惩治这种行为。那么,从长远来看,从大的概率来说,这个贪官就一定会被发现。

有一位检察官曾对我说,现代社会的犯罪,其实是很容易查出来的,只要肯下工夫,就没有查不出来的罪行。

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现代的人更狡猾,手段更高明,应该是更难侦察啊。

检察官说,过去在农耕社会里,偷的东西多半是邻居的一根针一把斧头,或者几贯铜钱……这种东西如果不是人赃俱获,反倒不容易认定。现代社会贪赃枉法的案子,大笔金钱都要走好几道手续,是有迹可查的。再者过去还有一些江湖侠士,为了哥们义气宁死不说,现在这些贪腐的利益联盟本身就是乌合之众,一到生死攸关的时候,为了自保和减轻罪责,检举他人极常见,他们其实虚弱并且绝非铁板一块。当然了,搜集证据是很辛苦的事情,不过只要下定决心严惩贪官,都是可以查办出来的。

看来,生于信息这样发达的现代,大家都需要求真务实,不然就天下大乱。说假作假造假,是更不容易的。做坏事的人,利令智昏,仗着人多,以为一时查不到自己,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在古代都有天网恢恢的说法,现代的天网不仅是恢恢,简直就是滴水不漏啊。

查出了贪官,当然会严办。像上面所说的那个贪官,就被投入铁窗。和面对金钱的短暂虚妄欢愉相比,他在高墙之内丧失自由的后半生,才更真实和漫长。

所以,对于眼前哪怕铺天盖地的享乐,你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人是有理智的动物,因为人的一生要慢慢走过,很长很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类型?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内啡肽的分泌。当感官快乐的时候,我们会有生理上的反应。比如,你吃到山珍海味,从味蕾到口腔,到胃部的饱胀感,都会给你一种愉悦。看到美丽的女子、俊朗男子,相应的人会有生理上的快感,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胃肠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你不可能无限制地摄入食品。过去物质供应不充分,分到你手中的食物,实际上不能满足你的全部需要,所以就不存在着控制的问题,有多少,你就吃多少。当然,皇帝除外。普通人基本上是饥一顿饱一顿,就算这顿吃多了,后面也许就是长久的饥饿状态。所以,人没有必要节制自己的食欲。

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你再没有节制,就会得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病。以至于对于无法控制自己食欲的人,要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在腹部打个洞,或是真正的开肠破肚,在病患的胃部绑上一根带子,把胃像扎口袋似的系住,强行控制胃部的容量,让人不能多吃。

关于性欲,这是一个古老的本能。过去只有皇帝和酋长,才能三妻四妾后宫无数,借以有更多机会传下自己的子嗣。所以人类社会为了和平,发展出了一夫一妻制,这是一个保存物种多样性和安定社会的措施,现在被绝大多数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单纯以寻欢作乐作为发泄性欲的举动,是一种听任体内的性激素蔓延操纵的低级趣味,是和动物相仿佛的生物本能。上升到精神道德的层面,滥交是愚蠢和肮脏的。人是需要爱的,人不是只懂得交配的低等动物,人不能成为某种激素的奴隶,人是有思想和情操的。

身体并不愚蠢。性爱可以摧毁压力缓释紧张达到数小时之久,可以医治失眠等好处。但是人生,不仅仅是数小时,是数小时的几万倍。用性爱来医治失眠,会ED(阳痿)啊。当你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贪婪地不断进行性的活动时,性器官很快就会进入到某种病态,陷入麻痹和枯萎的状态。那就是它不惜自损以抗议。

如果是女子,恐难脱被人抛弃、孑然一身的悲惨境地。虽然你可能会积攒下一点钱财,甚至珠光宝气,不至于穷困潦倒,但在情感的收支簿上,你一定是个输家。你为了眼前的享乐,出卖整个人生。你是你自己的叛徒。

从容享受现在,不给生活开空头支票

对待幸福的第二种类型,是黄连团子型。

黄连,大家都很熟悉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黄连大苦大寒。

黄连是群草中的清肃之物,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它能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等,是非常好的一味药,只是味道奇苦。

至于团子,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把面粉或米粉揉成一个圆饼,然后在其中加上糖或是豆馅包起来,就成了好吃的汤团或是麻团。要是包进菜,就是菜团。要是包进黄连,就成了咱们所说的黄连团子。

看到这里,我猜想朋友们一定会说,谁没事把黄连包进团子里啊?那多苦啊!如果要治病,就干脆直接吃黄连好了。如果要充饥,就直接吃团子,把它们俩和在一起,能好吃吗?

说得对。世上并没有一种食品叫做黄连团子,不过可有一种享受幸福的方式,叫做黄连团子型。可能有朋友要问,这个黄连是包在团子的里面,当做团子的馅吗?我要说,这个黄连团子,是用黄连磨成粉当做皮,把一个美好的理想当成馅包起来。吃的时候,当然是先吃黄连了。它指的是有些人把目前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总想以后再来享受,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忍受万千辛苦,任劳任怨,把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他们终年忙碌奔波,牺牲眼前的幸福,图的就是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从容地享受幸福。也许有人要说,这样也不错啊,等到把黄连吃完了,不就苦尽甘来了吗?理论上可以这样说,那些持有黄连团子型幸福观的人,心里也是这样想的。殊不知,这黄连乃寒苦之药,长久地沉浸其中吞咽入肠,长期的奔忙劳累,人就受了内伤,早已麻痹了感知幸福的神经和能力,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等到享受幸福的那一天,就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他们一直在预约幸福,却难得真正地享受幸福,实际上等于消灭了幸福。

这类人多半热衷于攒钱,从来不知道享受,认为人生就应该是受苦,享受就是大逆不道。到老了,没有牙,吃也吃不动,喝也喝不下;要想出去旅游,四肢俱软,已经没有那个体力了。他一生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就无声无息地驾鹤西行了。

这种幸福观,在贫苦的中国底层百姓中比较流行,应该说,这种吃苦耐劳未雨绸缪总是生活在不安全状态的幸福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低下和社会的不安全感所导致,有它滋生的土壤和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斗转星移,目前我们已经从温饱进入到小康社会,一味地把幸福推到遥远的将来,这是值得商榷和需要改变的方式。

很多人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总是把时间推到遥远的将来,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又一个目标没有完成,等到有了更宽裕的时间和更多的财力,再来孝敬不晚。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这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什么“亲不待”了?因为他们已经走了。大家常说“我父母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上”,指的就是这种遗憾。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严监生病危时,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老婆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家里算上继承来的财产,再加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又去买田置地,旧产加新产,大致已有了十多万银子的家底,这在当地绝对算是大户人家。如此的大地主,严监生还是精打细算事必躬亲。他生病在床后,家人劝他进补,他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直到临死,还在为两根灯草死不瞑目。这种幸福观,实在值得推敲。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当下的幸福给自己。不要丧失了对过程的幸福感。幸福并不是爬到了山顶的那一刻,而是贯穿在攀登的全过程。不要给幸福开一张渺茫的支票,而且不肯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幸福支票,就是一个黄连粉制作的菜团子,你始终无法抵达香甜的核心,就算真的吃到了内核,才发现那内核不论原本多么香甜,在苦不堪言的大寒之药浸泡下,早已失了原味。

排除病态思维,体会此时此刻的欢愉

第三种幸福的类型:馊馅饼型。

这一型和黄连团子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都有馅。如果说黄连团子的馅还是甘甜的枣泥或是莲子羹,还有某种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话,那么这第三型幸福,连馅带皮子,均一无是处。馅饼馊了,从外面包裹的面皮,到里面填塞的肉馅,对不起,全部是坏的。吃起来没有好味道,也不健康。然后还会引起拉肚子,损害身体健康。

这种幸福观,指的就是某些人固着于一种既对眼前不利,对长远也没有好处的生活态度。这种人很消极,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配享有幸福,总是对生命采取破罐破摔的态度,没有希望感,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一事当前,他总是能找到消极逃避的理由。

讲个小故事。

据说国外的一家马戏团正在演出,人们看到一头大象被细细的绳索拴在一棵小树上,正在乖乖地用大鼻子吃草,不远处就是大象梦寐以求的森林。

人们问马戏团的首领,大象愿意表演吗?

首领答道,大象做梦都想回到丛林。

人们接着问,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要知道,它的力气那么大,它真要跑,谁也拦不住它。

首领说,是这样啊,没有人能拦住大象,只要它想跑,谁都没办法。

人们不解,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

首领一努嘴说,你们没看到那条绳子吗?它拴着大象呢!

人们就笑起来,说,这条绳子怎能拴住大象呢?只要它一使劲,这么细的小绳子马上就断了,大象就能回归森林啊!

首领说,你们说的不错。但是,大象永远不会去挣脱那根细细的小绳子。它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

大伙儿万分不解,说您这根绳子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吗?看起来很普通啊!

有人说着,还走到跟前,仔细地看了看绳子。的确,这是一条非常普通的绳子,别说是大象那一身排山倒海的气力,就是一个强壮点的人,也能把这绳子挣脱。

首领说,不错,这就是一根普通的绳子。可是,你们要知道,它是从这头大象还是很小的小象的时候,就绑住它了。

人们还是不解,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首领意味深长地说,症结就在这里。当这头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这根绳子缚住了。它无数次地想挣脱绳子,都失败了。久而久之,小象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它就不再做这种无用的努力了。

人们惊呼,可是小象已经长大了啊,它只要再试一试,就能挣脱绳索回到大自然里去!

首领说,大象并不知道这一点。它以为自己还是一只小象。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长不大的小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来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一定程度的电击,让狗感到很不舒服。狗想逃避,可是它被关在笼子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避不了电击,只好被动地忍受。经过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先响起来,但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实验人员就把笼门打开了,按说狗是可以借此逃走的。但是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真正的电击出现,就自动地先躺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这个实验证明,在本来可以选择主动逃避的时刻,由于以往的痛苦经验所产生绝望的情绪,出现被动地等待痛苦来临的行为,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取得了初步结果的塞利格曼再接再厉,1975年,他开始用人当受试者,继续验证他所发现的“习得性无助”。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塞利格曼把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不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再让他们接受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通过这个经典的实验,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最可怕的是,人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比如你读书成绩不好,下次让你去种树,你会觉得自己也做不好,树肯定会死的。再下次让你去推销,你也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产品也卖不出。

“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如果我说,有人会一再地拒绝幸福,一定会有很多人反驳我说,幸福是多么美好的时刻,怎么还会有人要拒绝呢?可是,看了以上的例子,你是不是会赞同——当那只屡受电击的小狗,放弃了可以脱逃的机会,就是放弃了可以争取的幸福呢?

你会不会赞同——那头大象,忘记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就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呢?幸福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是奋斗来的。因为害怕失败,就拒绝了奋斗和挑战,那也就是从根本上拒绝了幸福。

简言之,馊馅饼就是当下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很多人就是如此委屈地活着:为了金钱,在一个很不喜欢的人手下苟延残喘。为了舆论,在一桩极不幸的婚姻中挣扎;为了提升,在一个很不惬意的单位佯作笑脸;为了讨好他人,用整整一生来揣摸他人的心思;为了一个户口,一个身份,反倒完全忘却了自己是谁……这就是馊馅饼的幸福观。

忽视身体的语言,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现在,我们来讨论第四种类型的幸福观,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幸福的包子。

包子是由包子皮和包子馅组成的。包子皮,就相当于我们当下的欢愉。吃包子,总是要从包子皮开始,如果在每一口的品尝当中,都感到快乐,那是多么享受的过程。包子馅呢,就相当于我们长远的理想,就是我们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包子皮和包子馅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好的包子,应该是薄皮大馅,味道鲜美。它象征着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把握幸福,享受幸福,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希望,都能找到正面积极的方向,都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并珍惜时光。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活在当下,眺望未来。既能吃到松软美味的包子皮,也坚信在不远之处就有更棒的有肉有菜的包子馅真实地存在着,富有营养,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要知道,心理健康了,一定会对整个身体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连疾病也会对幸福的包子们敬而远之呢。

路易斯·海,是一位美国的女心理学家。

她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自己要为自己负起责任。而我们现在的想法,创造着我们的未来。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做一个幸福的包子,你就真的会有美味的馅料和松软的包子皮。如果你中意馊馅饼,那么,这个难吃而有毒的东西,就在前边热气腾腾地等着你呢!

世界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此时此刻”。做一个幸福的包子,就要学会欣赏生命进行时的风景。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受到自我憎恨和内疚的伤害,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我猜你刚刚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会很伤心。不过,如果我们打算成为幸福的包子,那么,你坚信自己可以改变。就从发现这个问题的那一分钟开始改变,永远都不算晚。

路易斯·海有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当然,她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心理学家,但是她列出了一个表,一一列举了导致疾病的可能的思维模式,还有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的思维模式。我对她的这一部分建树,简直佩服之极。她当然也不能保证这些说法是百分之百的有效,不过根据统计,有超过90%的心理原因导致的疾病是准确的。

下面,我就复述一下路易斯?海的观点。

首先他强调我们要学会听到身体的讲话。身体的语言,有时候是模糊的有时候声东击西含糊不清。我们要有和自己对话的经验。路易斯·海给出了一个一个身体语言的小词典。

“头发”代表了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也释放着求偶的信息。脱发,表示着健康程度的下降,过度的紧张。

“耳朵”,代表着听。当耳朵出现问题的时候,代表着在某种程度上,你再也不想听到某些东西了,代表着你对听到的东西生气。

“眼睛”代表看的能力。当眼睛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你不愿意看到的。比如我们有这么多戴眼镜的孩子,那就是他们对过重的学习负担的无声反抗,如果他们对这些无能为力,他们将在无意中调整自己的视力,这样他们就看不大清楚了,可以保护自己,不愿面对未来。

“颈部”代表着灵活。特别固执的人,尤其是对环境有某些顽固的感受的人,容易罹患严重的颈椎病。比如有些人就顽固地相信自己从小学来的方式是最好的。他们不愿意改变的时候,颈椎往往成了替罪羊。

“咽喉”代表着我们大声说话的能力,表达你所希望得到的,你所企求的。当我们的喉咙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我们觉得自己说某些话是不恰当的。它还代表着身体内部的创造力。能量集中在咽喉部。

比如,当你准备发言的时候,你通常要清清喉咙。

当你表示厌恶某些人的时候,你会吐唾沫。中国有句话叫做“唾弃”,当我们没有能力做真正的抗争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能量放在咽喉部。

“后背”代表我们的支持系统。后背出现问题,意味着我们感到没有支持。如果觉得自己失去了家人、配偶、孩子、老板、朋友等人的支持,感觉到支持受到破坏的时候,人极容易感到背痛,丧失力量感。大家常常会说“身后有强大的力量”“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支持某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会站在你的背后。还有,没钱或是害怕没钱的时候,也容易背痛。

“心脏”代表爱。这就不多啰嗦了,你看看到处都是红色桃心,就明白这个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了。

胃有病的时候,一般来说是有什么我们不得不下咽的东西,你得接受它,你必须强咽下去,可你不喜欢。于是你的胃就代表你提抗议了。

生殖系统的疾病,通常是我们感觉到性的肮脏或是不喜欢自己的性别角色。

肠道和你的放弃废物的能力有关。便秘的人,常常也是十分会过日子的人。这是好听点的说法,更直接的说法是比较吝啬。哈!连大便也要储存起来,舍不得排出体外。

腿的问题,常常意味着你害怕向前走。膝关节有问题,通常是拒绝妥协和弯曲,特别倔强。

肥胖代表着不安全,于是希望储存更多的食物。尤其是来源于父母的不安全感。他们只顾给孩子喂食,觉得这就是爱和关怀。于是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关爱自己就是多吃东西。

“多吃点”“吃好点”“你还想吃点什么”“一定要吃饱吃好”等等,都是饥饿的孑遗。

再来谈谈更年期的问题。它的实质就是害怕衰老,害怕自己不被人需要。

做一个幸福的包子,就要在心理上排除这些病态的思维,然后缔造独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上的这四种类型,实在是粗浅而不成熟的分类。每一种类型,都不是壁垒森严,也不是和其他的幸福类型毫不搭界。你可以找找看,自己主要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是饮鸩止渴型?还是黄连团子型?还是馊馅饼?还是幸福的包子?还是两种甚至三种类型兼而有之?

当然希望大家都是幸福的包子了!丝丝入扣地料理身边的杂物,其乐悠悠。平淡如水的日子,食之如饴。与大地江河和亲人们和睦相处。一生就如一匹丝绸的长卷,哗地抖开,柔光流淌,细韧而亲切。那里面藏着桑的青绿和蚕的孜孜不倦,温煦的气息如同樱桃之酒,红艳而醇厚地扑面而来,飘然散去。远处,悬挂着初阳一般光灿的目标。即使在暗夜中跌倒,可能被打败,但不可能被摧毁。只靠月光和星光,也可以走得很远,我们的心理健康了,脚力就足够硕健。

“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这句话,是德国的大哲学家费尔巴哈说的。

最近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研究报告,似乎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心理健康的效果,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量化的,是有触手可得的效果的。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按成本与效果的比例计算,心理疗法增进快乐的效率是单独提供金钱的30多倍。

英国沃里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健康学中的经济、政策与法律》杂志上,提交了一份报告。他们对1000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比较了那些接受心理疗法的人的快乐上升程度。作为对照组,是那些彩票中奖或工资增加的人的快乐上升程度。

4个月的心理疗程可以显著提升人的快乐程度。如果从成本效果比来看,一个成本仅为800英镑的心理疗程带来的快乐上升程度,约相当于收入增加2.5万英镑带来的快乐上升程度。照此计算,心理疗法的快乐效率是金钱的30多倍。

我看到这份资料以后,算了个小账。成本800英镑,约合人民币近9000元。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近30万元。也就是说,花费1万元做心理治疗,和你真正得到30万元的快乐上升程度,可有一拼。而且根据另外一组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得到彩票的快乐在几个月之后就会渐渐消失,而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快乐,却是经得住考验的,有些还历久弥坚。对于咱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花1万块钱进行历时4 个月的心理治疗,是比较奢侈和不现实的。不过,我们可以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进行心理健康的反思,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那么,就是从最世俗的观点来看,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啊。

放下包袱,持花而行

健康指的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在评价个体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给健康打分,评价个体的状态

过春节,大家拜年的时候,最常说的吉祥话就是祝你“身体健康”。

什么叫“健康”呢?

健康指的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在评价个体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生理标准

先来说说生理标准。

身体强壮,各系统功能良好并且互相协调。以目前的检查手段,不能发现病理改变。你到医院去检查,就会得到一大沓子化验单透视单B超单。你就要在各个科室之间像条冰冷的鱼一样,游来游去。你会被抽血,查大便小便,肚子上涂粘粘糊糊的东西,让一个探头触来触去。你要被各种仪器侦察一遍。过几天之后,你会得到一个单子,你的生理健康情况就在上面了。在国外,这甚至成了发达国家的一桩产业,你要住在专门的医院里,经过几百个项目的检查。如果你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常的,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不是。

对于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心理健康

我们还要检查心理是否健康。

大家可能会说,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大清楚啊。简言之,就是:心理功能正常,精神协调一致。主观感受良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能够自如地应付环境,有积极的人生观。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社会适应标准

除了以上这两项之外,还有一个社会适应标准。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功能和职业功能完好,能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只有这三条标准都符合了,你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大家可能会说,生理健康比较直观,看得见摸得着,社会标准还好说一点,但心理健康就比较模糊了。

据10年前统计,我国心理疾病占疾病总数的33.2%。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将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

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10倍。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岁,下降到了今天的14岁。

1957年,有52%的英国人感到自己非常幸福。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就只有36%了。

最近我看到有数字显示,在我国青壮年人口的死因当中,占第一位的不是疾病,也不是交通事故,而是自杀。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亲手了断自己的生命呢?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些人觉得生不如死呢?

这些都是心理学要讨论的问题。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心理学这么重要,为什么以前没有被提到这样的高度上来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意思是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怪事情,都是人吃饱了以后,才生发出来的。我觉得心理学在今天的中国以至于全世界的大发展,就和“吃饱了”大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一是要生存,二是要发展,这是进化的规律,也是文明的规律。当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别的就顾不上,生存就是最大的挑战。拜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近一百年以来,粮食产量有了长足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脱离了饥饿的威胁。具体到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我们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迈进,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吃不上饭而高度恐慌了。在这种情况下,新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吃饱了之后,人们怎样去争取快乐和幸福?过去比较简单,没有饭吃,别说吃山珍海味是幸福,就是没有美味佳肴,饥饿时能有几个馍馍打牙祭,也是莫大的幸福。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史,就是这样简单地规定了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它和物质紧密相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问题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它不是坏事,是一件必然之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一种进步,是社会发展一定要经历的阶段。现在,人们比较关注自己的生理健康,证据之一就是凡是有关健康的讲座,都人满为患,凡是讲生理保健的书籍,都有很好的销量。心理和生理紧密相连,身心一体。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生理是健康的,他的各项化验指标都正常,但他的心理不正常,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生理上也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若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健康,那么,就算他渐渐衰老,百病丛生,或者肢体不健全,身有残疾,但他依然可以有阳光灿烂的笑脸,享受幸福生活。所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功课,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果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有了新的问题。有朋友要问了,说我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我当然也愿意心理健康。可是,我的心理到底健康不健康呢?我不知道。如果能像医院的体检表一样,能有一个正常值,知道了相关的标准,我们就比较心里有数了。

我在北师大心理系(现在叫心理学院)博士方向课程结业以后,和几位同学合开了一家心理诊所。几年下来,在和求助心理咨询的客人交谈中,我发现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真不少。中国目前有资质和素质的心理医生比较缺乏,中国民众的心理问题,如果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主要靠心理医生的帮助才能得到解决的话,那真是杯水车薪。但是中华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自省”。《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是这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古文翻成白话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三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并且要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

对这“三省”也有另外的解释。除了说是从三个方面反思,也可以当做一个数量词,指每日要进行三次自我检查。这个“三”,可以是个泛指。古代讲到数字的时候,三啊九啊,常常是表示频率多,不必认定仅仅是字面上的那几次。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有自我反省的好习惯,而且不是单一方面,是囊括若干个方面。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不过这个传统,在现代社会丢弃得差不多了。为什么呢?从客观上讲,是生活节奏太快了,你什么时间来自我反省呢?早上一爬起来就忙着上班,连吃早餐的时间都没有。

前几天我听到有人讨论在地铁车厢里能不能吃东西?大多数人都说,地铁里空间那么促狭,空气又不流通,当然是不能吃东西了。不过我也看到有一个白领说,如果我不在地铁里吃东西,我根本就找不到其他时间来填饱肚子,我就只能饿到中午了。所以,我才不管礼貌不礼貌的问题,民生为大。主观上来说,大家已经淡漠了自我批评,凡事先想着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更多地从对手那里争取到更好的条件,哪里还愿意更多地来探讨自己的不足呢?很多书籍刊物教给大家的,都是你怎么美化自己,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如何揣测和驾驭别人,怎么才能争取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形下,自省已经成为比较罕见的习惯了。

但是,为了自我的心理健康,你必须学会自省。这不是对别人有好处,而是对自己的生命状态随时进行检索和反思。这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地向前,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现在回到咱们的问题上。如果你有了反省的好习惯,那么,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健康、亚健康还是不健康呢?

需要一个大致的评定标准。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这样一种百发百中的表格,如同糖尿病人测血糖一样,用试纸一测,仪器上就会报出你的血糖值,这张表格也能这样告诉你,你的心理到底正常不正常。

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这是非常朴素又非常合情合理的要求。不过,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系统,不是能简单完成的判断。你没有法子找到医院或是什么机构,对人家说,你用什么仪器检查一下,判断我的心理究竟能打多少分?也没有法子抽点血或是查个脑电波,得到一张报告单,从此有了权威的报告。

不过,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就完全像是一团迷雾,让我们每个人都摸不着头脑。

自卑情结是幸福的最大敌人

从自卑走向幸福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首先要更正的前提是——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我们是自在之物,我们不必讨任何人的喜欢,就可以欢天喜地地背负大地,面朝青天。只要你认定了这一点,枷锁就被打开,你就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自卑情结是幸福的最大敌人

有一种天然的感觉,伴随我们一生。有人说,那是爱,其实不是。爱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品德,是需要学习的。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并不懂得爱,但他感到了自卑。哭声就是自卑的旗帜,那是对寒冷(相比于母体内的恒温)、对孤独(相比于母体内的依傍)的第一声惊恐的告白,也是被迫独立生活的宣言。这个景象挺有象征意义。人在强大的自然规律面前,没有法子不自卑。但是,人又不能被自卑打倒,人就是在同自卑的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可以说,自卑是幸福的最大敌人。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若是时时事事都沉浸在自卑中,那他如何还能享受幸福!

所以,人不要被自卑打垮,而是要超越自卑。咱们先来找找自卑的反义词是什么?我小时候,很喜欢找反义词这类题目,在寻找中,你对原本的那个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黑和白站在一起,一定显出黑的更黑,白的更白。只有在黑暗中,你才可能看到所有的光。如果黑和灰站在一起,就容易混淆。

自卑的反义词是自信。自卑和自信,都有一个“自”,就是“自己”的意思。那么,自己对待自己,有什么不同呢?自卑的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自信的人,自己相信自己。从这里入手,我们就找到了自卑和自信最显著的分水岭,那就是,一事当前,自信的人说,我能做这件事。自卑的人会说,我办不成这件事。

面对一生,自信的人说:我能成为理想中那样的人,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卑的人会说:我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的人,我只能随波逐流,被外力摆布。

自卑这个词,平日里大家说得很多,但究竟什么是自卑呢?自卑有哪些表现呢?自卑为什么会成为幸福的大敌呢?

简言之,自卑就是有关自我的消极信念,影响了成长。

记得儿时读过《好兵帅克》这部小说,里面有个人物,特别喜欢求本溯源。比如他说到窗户,就要说窗户是木头做的,他马上就会接下来解释,木头是树木,那树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来自森林……现在我们谈到“自卑”,多少也陷入到了这种论证的漫长小径。有点啰嗦,请原谅。

自卑的人,充满了对自己的不良观念和不适宜的评价。自卑的要害是——自我否定。

看看“否”这个字,“口”上面是个“不”字,一个人一张口就吐出“不”来。人是需要说“不”的,不知道说“不”的人,一生太辛劳,完全丧失了自我。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说“不”太多,尤其是对自己总是说“不”,那就成了大问题。

最详细地论证了自卑这种情绪的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他发现了一个自卑情结。

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商人家庭,排行老二。家境富裕,家人都很喜欢音乐,按说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幸福环境,可是,童年的阿德勒却一点也不快乐。为什么呢?原因来自他的亲哥哥。两人虽是一母所生,但哥哥高大健壮活蹦乱跳,人见人爱,阿德勒却自小体弱多病,还是个驼背。他5岁那一年,又生了一场大病,更让他身材矮小面容丑陋。好在阿德勒很聪明,后来他考入大学,毕业后当了医生。由于自身的残疾,1907年,他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发自卑的论文,从此声名大噪。他不赞成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的主要观点是:追求卓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而如何追求卓越,则是取决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追求卓越是一种天生的内驱力,使人力图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人,一个完善的人。人总是有缺陷的,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引发的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比如说,古代希腊的代蒙斯赛因斯,小时候患有口吃,可他迎着困难上,刻苦锻炼,最后成了著名的演说家。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最终成为美国总统。尼采身体羸弱,他就研究权力哲学,成了一代大哲学家。

自卑者主要的误区,在于认为自己不配享有真正的幸福。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那么,自卑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

1. 如果大家在一起聚会,或者是某些会议和公众场合,有一些人常会格外安静或是特别喧嚣。

那么,请注意,这就很可能是自卑在发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引得别人的注意,他们想尽量隐藏自己。让我们用《红楼梦》中的黛玉来做个例子。先说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黛玉因母亲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黛玉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将长期生活在贾府,仰人鼻息。她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祖母、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等人是否怜爱她。因为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天来了,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察言观色,先是说自己是读了书的,因为听到外祖母说读书不过是识了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再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马上改口,说自己也不过是只识了几个字。连吃完饭后是不是马上漱口,也要静观他人的行为举止,虽然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却也不得不随的,把以前的习惯一一纠正过来。这一切表现,固然有黛玉的聪敏机智、入境随俗,但其根源是自卑。因为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尽管有外婆贾母的关照(这关照后来也打了折扣),但黛玉自知寄人篱下,只得委曲求全。同时,她又经常表现出清高孤傲,这就是黛玉的一种补偿心理。如果她很自信,就不会这样谨小慎微,也不会那样孤僻而十分敏感。因为自卑而导致的这种双重表现,其实不符合黛玉渴望自由不拘礼数大胆追求爱情的天性,于是她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出语犀利不饶人,并抑郁多病。现实的残酷和黛玉骨子里的自卑,联手打造了她的悲剧。

还有特别喧嚣的人,到处都能听到他的声音,给人的印象是飞扬跋扈。在职场中,有一些人就是爱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把错误都推诿给他人。他们信奉的是“无理也言高”,很不可一世的样子。人们常常以为这些人是自信过了头。其实,自信永远不会过头,他们那种表现还是自卑。唯恐别人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唯恐因为有了过失就丧失了威望,所以不择手段地拔高自己,贬损他人。

2. 自卑的人,通常采用的姿势多是弯腰驼背或是趾高气扬。

先要声明一点,这一条,指的是没有先天残疾而且不缺钙的正常人。我们常常看到快速发育中的青少年弯腰驼背,父母会大声训斥孩子:“把腰直起来!把胸挺起来!说了你一百遍了,怎么还记不住!”

管不管事呢?当时是管事的,少年人把腰背一挺直,立刻就精神了许多。但是用不了多久,少年人的腰和背就又塌下去了,变成萎靡不振含胸蓄腹的样子。

这基本上是个老大难问题,于是有聪明的厂家生产出了这类产品,用外力训练孩子挺起胸膛,希望塑造出好的体型。我认识一个女孩子,用这一类产品的时候,效果不错,挺胸抬头的。可一旦摘下来,就立刻恢复原状。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孩子为什么要低头含胸?后来,通过我和她交谈,才明白她对长大一事心怀恐惧,胸部开始发育了,她觉得这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让她抬不起头来,所以,她就总是向前躬着腰……

自卑的理由千奇百怪,我还碰到一个含胸的女子,她却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太平公主”而心生自卑,生怕挺起胸来,人家一眼就会看出她胸前曲线不明显,索性整天弯着腰,企图打个马虎眼,让别人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至于那些过于趾高气扬的人,多半也是自卑。他们顾虑别人小瞧了自己,就格外地夸张形体,好让人觉得他的能耐更大一些。说实话,凡在公共场合看到这一类的人,我就心生悲悯,觉得他适得其反,因为这种体态,恰好暴露了他的不自信。

3. 还有一个识别自卑出没的极好标志,就是一个人的语速。如果你听到某人说话特别快或者特别慢,那多半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特别不自信的阶段。也许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但就像严重的创伤会留下触目惊心的疤痕,语速也是一种记载。有一位朋友,话说得十分紧促,如狂风骤雨袭来,密不留白。听他说话,简直像被轰炸。我说,你能不能讲得慢一点呢?像现在这样,你说得吃力,听的人也很吃力,大家都辛苦啊!他思谋道,我讲话的速度是当初当推销员练出来的。你想啊,好不容易敲开了门,我第一个动作是把脚尖别到他家的门轴下方,这样对方要想关门,让你吃个闭门羹,他就会用门扇挤了你的脚。一般人虽然不喜欢上门推销的人,但还不至于恶到碾破你的脚趾头的地步,所以,我这第一个回合,就算胜了。第二个回合,就是介绍我要推销的产品。这个时候,语速一定要快,要像机关枪连发一样,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要是说得慢了,对方一下子打断你的话,说我们家不需要这个东西,你快走吧!我就前功尽弃了。但是,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说下去,不定哪句话就打动了对方,买卖也许就做成了。这个时候,语速就是一切。

我说,其实你是怕人家赶你走,所以你无法从容。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别人也能在轻松中接受你的观点。不然,太快的语速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也暴露了你的慌张。

我还有一位女性朋友,说话速度极慢。你问她一个问题,她许久不答复你,慢到你以为她对你有意见,根本就不屑于理睬你。当你几乎绝望的时候,她慢条斯理地开了腔,说出几个字。你以为说完了,刚要赞同或是反驳她,没想到她又用极慢的语速接着说下去,好像得了语言的便秘。

我说,你不能把话说得快一些吗?急死人了!

她慢吞吞地说,我就是一个慢性子,从小养成的。

我说,我看你做事的时候,并不慢。

她说,做事当然可以不慢,但说话,必须要慢。

我很奇怪,说这是为什么呢?真正的慢性子,说话做事都很慢的。

她说,做事是自己来完成。说话就会让人听见,就会有影响。

我说,这是当然的。说话,除了自言自语,当然是需要让别人听见了,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嘛!交流就会有影响,这不正是说话的人期望的吗?要是你说了半天的话,却一点反响也没有,岂不令人沮丧?

她说,可是,如果我说错了,就全完了。我输不起。

这就话里有话了。后来,通过反复的交谈我才知道,她小的时候,家世很不幸。父母被打成右派,被人揪斗,都是因为“说话”惹的祸。她从小就很自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低人一等,说话便格外小心,在所有需要发出声音的场合,都瞻前顾后百般思谋。

人对于自己的声音,有一种原始的掩饰欲。这可能来自远古时代,野兽的力量十分强大,如果你发出声响,被旷野中的凶猛动物发觉,那么你的命运就很悲惨。如果你在群体中,发出与别人不同的声音,那么等待你的后果恐怕也是凶多吉少。而单个的人,如果被群体所抛弃,那也就意味着离死亡不远了。

4. 自卑的人,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标志,那就是他们的服饰要么十分夸张要么不修边幅。

我估计这一条的后半部分可能会惹翻一些人。他们也许说,夸张的服饰我们是没有的,但有的时候,因为忙,因为贫苦,因为某种特殊的理由,我们曾不修边幅,但这并不等于我就自卑啊。你这样说,是不是太武断了呢?

请原谅,上面讲的自卑容易出没的场所,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说法。如果有充足的理由,那么无论是夸张还是不修边幅,都不在此列。但如果没有任何理由,有些人就是要打扮得与众不同,如果不能以特别的奢华或是精致,来吸引人的目光,那么,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干脆以特别的怪异、肮脏、耸人听闻以博得众人的目光,那么几乎可以没有疑义地确定,这个人的内心充满了自卑。他没有法子展现自我的才干,或者说也许根本就在这个方向没有才干,却不甘寂寞。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标新立异吸引人眼球,以达到让自己不同凡响的目的。

5. 自卑的人,他们看人时,眼光通常不愿意和别人正面接触。

眼睛其实是不发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眼光”,是指看到了对方瞳孔和角膜的反光。

中国文化中,对“眸”和“眼光”,给予特别的重视。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是说:“观察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人的眸子。眸子,不能遮掩人的丑恶。心正则眸子明亮,心不正则眸子昏暗。听他说话,观察他的眸子,人内心深处的正与邪,岂能隐藏呢?”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据说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画画的角度来说的,孟子虽然不是画家,但他从如何辨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美容医生可以修理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可以栽上眼睫毛,可没有一个医生能够用技术美化人的眼神。

孟子在和白圭讨论治水问题的时候,直视白圭的眸子,从他闪烁不定的目光里看出隐隐幽幽的狡诈与险恶,便感觉他“胸中不正”。后来的事实证明,白圭真的是个以邻为壑,残害邻国百姓的小人。

人身上的器官无数,为什么独独眼眸负载着这么重要的使命,有这么显著的功能呢?

说白了,眼眸就是黑眼球,眼光,就是指瞳孔开阖的大小。眼睛要往哪儿看,眼球就会偏向哪一方。如果一个人的眼球呆滞不动,那么我们通常会认为这个人的脑子比较笨,不灵活。至于瞳孔的大小,更是衡量生命是否存在的极为重要体征之一。临床医生判定一个人是否死亡,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征,就是看他的瞳孔是否散大。

那么,决定瞳孔和角膜开阖的机关在哪里?它们受到人的两组神经支配,分属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组神经,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植物神经系统”。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奇怪,人明明是动物,怎么在身体里还潜藏着一套植物性神经?当初我学习军医课程的时候,也对此大为疑惑。专门请教教授,教授说,植物神经系统是人类神经系统非常重要和古老的组成部分,又叫非随意神经,支配内脏器官、血管、心脏、腺体和瞳孔等部位。它主要负责大脑对内脏器官的指令传达工作,但人们平常是感觉不到它的。

请注意这其中的两点。一是支配内脏,二是不随意。除了经过特别训练的人,一般的人想让自己的心跳加快或是减慢,想让自己的血压升高或是降低,想让自己的胃液多分泌或是少分泌一点,都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这一套神经系统,不受意志的支配,它们像自由生长的植物一样,自行决定何时工作何时放松,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故此命名“植物神经”。

现在,你是不是明白了瞳孔的重要性呢?它是诚实的,它不受你的意志支配,它更反映你的本能,代表你的真实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你存心造假说谎,你的瞳孔会出卖你!瞳孔大小的改变,和心理有极大的关系。这就是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的老祖宗特别注重眼光的缘由。

瞳孔的变化范围非常大,当极度收缩时,人眼瞳孔的直径可小于1mm,而极度扩大时,可大于9mm。这对人体其他的平滑肌或横纹肌而言几乎不可能达到。

所以,自卑的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万事不如人,没有和别人平等对视的勇气,他们的目光常常是游离和躲闪的。他们怕被别人窥破了心事,就更加不愿意正眼看人。他们以为这样能让自己的不安躲藏得更久一些,殊不知弄巧成拙,欲盖弥彰。

6. 自卑的人,多半看起来焦虑不安或是麻木不仁。

医学里有一个词,叫做“易激惹”,就是说有的人抵抗外界刺激的阈值特别低,轻微的变故,就会在他那儿引起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应,这不仅仅包括易怒,还包括易喜易悲易烦躁……人们常常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使然,其实,不准确。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常常蛰伏着一个幼稚的孩童。人们不是爱说,三月天,孩儿脸。意思就是只有不成熟的小孩子,才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复杂多变。还有一部分自卑的人,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他们面无表情,麻木不仁。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和前面所说矛盾吗?七情上脸,喜怒形于色,你说不对;那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你也说不对,到底怎样才好呢?

以上所说,只是自卑的人比较常见的表情,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思谋要不要改变?如果你说,我不改变。那么,也完全是你的自由。谨为希望有所改变的朋友们,提供小小的参考。适时适度的表情,这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7. 自卑的人,多半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爱轻而易举地承诺。

这一条的前半部分比较容易让人想通。因为自卑,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故缄口不言。因为怕说出来的话和众人的意见不同,被人嫌恶,所以能免则免,不开口。更有甚者,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说和不说一个样,索性在嘴巴上贴了封条,时间长了,基本丧失了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和勇气,这也可理解。可是,为什么有一些自卑的人,会轻而易举地许诺呢?

记得多年以前的春晚,有郭冬临等人出演的一个小品,名字叫《有事儿您言语》,说的就是有这样一个小人物,特别爱对别人说“有事儿您言语”,意思就是你有了为难的地方,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告诉我一声。那潜台词就是,我会尽力帮忙,我是你的救星。帮忙本是一件好事,但所有的帮忙,都要量力而行。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张口就许诺,骨子里就是逢迎和讨好,让自己苦恼和吃力。小品中的这个人物,为了显得自己有门路,答应给别人买火车票。他自带大衣半夜三更地到售票处打地铺排队,还故意少报购票款,以显得自己手眼通天,可以买到便宜票。结果是自己吃了很多苦头,闹了很多误会,家庭不和,委屈做人……这个通过艺术家典型化的人物,好似给自卑做了一个注脚。

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就是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很能干,让人能高看自己一眼。说到底,我们平日里的很多忙碌,多半是因为轻易地答应了别人自己难以完成的承诺。刚说完了就后悔,可是又不想被人扣上“吹牛”“不诚信”的帽子,只得打落牙齿吞进肚子里,勉力为之,苦不堪言。

也许曾经下过决心,下次一定不能这样轻诺,可事到临头就又忘了。有人觉得这是自己记性不好,其实根子在自卑。

如果你同某人聊天,在谈话中,他会很快就装作无意地提到自家有地位的亲属,或是强调自己经历中最光彩的篇章,那么你基本上也可以断定——碰上了一个自卑的人。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好汉不提当年勇”。为什么好汉不提呢?因为倘若是真的好汉,他还会不断创建出新的勇敢的功绩,所以用不着搬弄当年的勇敢来为自己脸上贴金。那么,什么人爱提当年勇呢?我们的俗语中没有说,让我们试着把这句话补充完整——“赖汉好提当年勇”。什么人是赖汉呢?我觉得就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人,他不相信自己还有再创丰功伟绩的机会,又怕人家小瞧了他,只好把往事一遍遍地重复。

我认识一个人,几十年前我和她聊天,10分钟之内,她必然会装作有意无意地提到她家一位显赫的亲属。当然,她会说得很谦虚,很节制,但她一定会提到。这位亲属,已经成了她胸前悬挂的勋章。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重逢,在前10分钟内,她没有提到这位亲属。我想,她终于从那位光芒四射的亲属的影子中走了出来。然而,在第11分钟,她又提起了他……我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样显赫的亲属而心生妒意,也不是对她所讲的亲属内幕没有一丁点儿兴趣,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在涉及到该亲属的时候,当然可以提及。但如果那话题和此没有关系还要生拉硬拽地把老人家从坟墓中唤醒,就是一种自卑的特殊表现形式了。

8. 自卑的人会夸大自己的成绩,贬低别人的作用。

这一条很好理解,就不再赘述了。

9. 自卑的人经常为自己辩解,辩解通常多变而苍白。

因为他们并没有一定之规,没有坚定的信念,所以语气常常是犹豫不决,决定常常会在压力下更改。他们通常活力不足而显得疲惫困倦,叫苦连天更是家常便饭。

自卑的人,难以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人说“不”。说“不”这个能力,说难很难。有的人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他们的一生,就是不独立自主的一生,选择被形形色色的潮流所左右,行为被七嘴八舌的人所控制,时间被莫名其妙的事儿所分割,连感情也是禁锢混乱的。这样的人,到了临死的那一天,也许才会猝然发现,他们的头脑,不过是他人思维的跑马场;他们的手脚,不过是别人意志的复印机。他们一生都在讨好别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承认和肯定,却不知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机构,负责评判我们的生命。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除了迎合别人,就是表现出什么都不需要的麻木状态,远在生理的生命还没有消亡之前,心理的生命已经被扼杀。

10. 卑鄙的人也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成为一个严苛的完美主义者。

他们会觉得只要有一点不完美,人就是没有价值的,就应受到批评或是责罚。为了避免这种让人难堪的结果出现,他们不断地鞭策自己,精益求精到了违背常识的地步,过分希望取悦他人,对批评过于敏感。一旦出了一丁点过错,情绪就会长久地沉浸在悲伤、焦虑、内疚、害羞、挫败感和心生忿懑当中,难以排解……这种人如果当了领导,就会大权独揽,奉行一言堂,对别人无法信任,更难以采纳他人意见,总想成为聚会的中心人物,当不被人瞩目时,就手足无措百无聊赖,甚至到了自造新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

11. 自卑的人,还很可能避免参加比赛。

他们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辩解,其实不过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自己不被众人承认而提前选择了逃避。

12. 自卑的人,多半不会很好地照料自己。

他们无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能善待身体,觉得身体不过是完成任务的工具,不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他们生病时,多半不去主动就医。因为他们认为生病是一件表示自己虚弱的事情,不可告人,就咬牙挺住,以至于常常到了疾病的晚期才被发现,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13. 自卑的人常常过量饮酒,把这种由于酒精引起的兴奋状态,当做是排解压力的最好手段。也有的人沉迷网络、甚至吸毒……因为在平凡的世界和人群中,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幸福,于是企求麻醉和沉沦。

原谅我零零碎碎地举出了这么多自卑的表现,其实还可以举出更多,咱们暂且打住。自卑的人最主要的误区,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配也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幸福。

这是一个悲惨的自我预言,尤为悲惨的是,如果你真的这样预言自己的人生,它就可能真的变成现实。我们不是常常说心想事成吗?想好事,不一定真的成,因为还需有天时地利人和诸等因素配合,但一个倒霉的预言却常常应验。因为要想把事情弄糟,只要人这一个因素,就足够了。

以上说了这么多自卑的表现,也可能你会看得心中不安起来,说,哎呀,我有好几项都沾着边呢,这可如何是好?

先别着急,我们只说了自卑的一个方面,自卑还有另外几个方面,等都看完之后你就可以安心了。

我们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

先说这自卑并不可怕的理由是——人人都有,就像死亡,人人都要经历,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就不必害怕。

为什么人人都会有自卑呢?咱们先从大的方面说,第一是人类对于宇宙和自然界的渺小。面对苍茫玄妙的寂寥星空,你太渺小了。面对拔地而起的万丈山岳,你太渺小了。面对浩渺无际的汹涌海洋,你太渺小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葱郁植物,你太渺小了;记得我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天我们和朋友在森林中漫步,看到一棵几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我们纷纷猜测这树的年龄。虽然众说不一,但大家都同意树龄最少有几百年了。母亲在密林中对我说,人是活不过一棵树的。后来,母亲去世的当日,我回到家中,透过泪眼看到母亲养在花瓶里的一丛水竹依然郁郁葱葱,心中哀痛万分地想,人岂止活不过树,连一捧草也活不过的,顿时泪水奔涌而出。所以,面对大自然,人生出自卑之感,是有道理的。

自卑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人类童年时期的幼小和无助。这一点,不言而喻。据科学家研究,因为人类脑容量的不断增大,就使得人类的胎儿不可能在母腹中发育到完全成熟才分娩而出,所以人类的婴儿几乎是一个半成品,就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了。他不能走,连爬也要等待几个月之后才能慢慢练习而成,完全不像马或者鹿的幼崽,几个小时之后就能蹒跚地跟在母亲身后行走了。人类婴孩不能寻找食物,除了等待妈妈的乳汁,他们没有丝毫谋生的本领。人类婴儿更没有抵抗天敌的能力,谁想置他于死地,都易如反掌。因此人类婴孩有一个漫长的童年期,除了仰人鼻息,没有法子独立。这个孱弱的阶段,谁都躲不过。

自卑的第三个原因,来自我们每个人成长经验中的创伤性记忆和理念。

如果说前两个原因还是人人有份的话,这第三个原因,有一点个体差异。但完全不曾遭遇创伤的人,也是没有的。

什么能造成我们的精神创伤呢?让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有关性别的。普遍来讲,多是因封建残余的重男轻女观念,中国女孩普遍比较容易在这一处留下创伤,形成死穴。就算家里不忽视女孩,当她走到社会上,也还是会受到无所不在的性别文化的影响,歧视犹如空气,弥漫在很多地方的上空,令人无法逃遁。而且,有的男孩也不喜欢自己的性别。我就曾经听到一个男孩说,因为在他之前,叔叔啦伯父啦,还有自己父母这个小家,整个大家庭里生的都是男孩,于是无论从祖父母还是父母,都希望这最后一个孩子是个女孩。那时候还允许提前用超声波鉴定胎儿性别,不知道是不是医生大意了,告知人们将要出生的是个女孩,全家期盼。没想到却是个小伙子出世了,一片哗然。妈妈懊丧地说,我希望能来件小棉袄,不想还是一把小茶壶。于是,这个小伙子很为自己的性别苦闷,长久地不开心。

第二种常见的心理创伤,就是对自己的外形不满意。

比如嫌自己的个子不够高,肤色不够白,头发不是漆黑油亮,眼睛不是双眼皮,腿不够修长,手的形状不良,嗓音不美,鼻子塌陷等等。

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这应该是很有历史传统的自卑理由。尤其是对女子,咱们的古话中说的郎才女貌,简直把女子的相貌提到了繁衍学的原则高度。这个倾向,在现代社会越演越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影视艺术的普及。过去我们形容一个人的长相,只能靠语言。用语言这个东西形容外貌,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好赖其实是没有定论的。过去人们称赞一个人好看还是不好看,涉及的地理范畴,基本上就是在一个村子内打转转,说某某相貌好,就会说,这是村子里最漂亮的姑娘。一个村子里有多少人呢?也就几百人吧。大一点的村子上千人,也就到头了。选美基础最广泛的佳人,大概要数“倾国倾城”的范围,那时候的国和城,也不能和今日相比,不过方圆几千几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再加上封建余孽——长期以来,美貌女子都被男人用来向外界展示地位和财富。在金钱的陪衬下,再丑的男人也变得闪闪发光。

今天就大不同了。因为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由于整容术、化妆术的协同作战,银幕和屏幕纷纷把包装极端完美的佳丽展示给大众,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压迫,几乎让所有人都认为自己长相上有瑕疵,从而自惭形秽。

如此普遍地制造形体上的自卑,是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副产品之一。如果不加以有意识地对抗、消解和升华,就会批量生产出众多自卑的女子,当然,也包括男子。

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人就天生丽质,长得特别好看呢?我想,一定是有的。这个概率是不是很高呢?我觉得不高。我始终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的希望放在小概率事件上,不要总是期望成为“一小撮”,还是立足于当大多数。什么叫“平常心”,就是认定自己普通,认定自己是芸芸众生当中的一员,在这个基础上,来设计自己的一生。这有点像打扑克,有没有抓到一把好牌的时候呢?当然有,红桃是主,你全是红桃,大小王也都在手……我相信这种可能性不是零。但是,如果你打扑克把自己的输赢建构在这样的遥想之上,你就根本不能算是会打扑克。

很多人嫌自己的个子不够高。有一位男性朋友,几个月不见,他突然长高了半头。我说,你30多岁了,还能长个儿,可喜可贺啊。他苦笑着说,这不是提经理了吗,我的手下都比我个儿高,闹得我觉得自己要总是那么矮小,就没有权威感,于是订定做了一双增高鞋。咱们是老朋友,谁有多高还不知道吗?别拿我开玩笑啊。

我说,不是开玩笑。高跟鞋的滋味不好受。我以前写过一篇小文章,听到某些人讲高跟鞋有多少好处,我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就想不通。要是高脚跟有好处,人类早就在进化的过程中把脚后跟增厚了。还有,要是真有这么多好处,干吗男人们不穿高跟鞋呢?我基本上想不出在这个世界上有好处的事儿,是男人们不抢着做的。现在谢谢你告诉我,方知道男人们也开始进军这个领域了。

他继续苦笑说,您这话还真说对了,穿高跟鞋实在是不舒服。不过男人们的高跟鞋和女人的有所不同,它基本上是整体加高,就是底厚,累得慌,估计让脚趾骨畸形的可能性还稍小点。

我说,你想过为什么男子汉都崇尚高大?

他搔搔脑瓜顶说,这还真没认真想过,可能是约定俗成吧。

我说,其实,每一种约定俗成后面,都有蜿蜒曲折的心理痕迹。

他说,愿听其详。

我说,古代的时候,人们没有工具。要和野兽作战,当然得身大力不亏啊,这样活下来的概率就比较大。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腿长的人当然在搏杀中更占便宜。一来二去的,人们就认为身材高大的人比较有安全感,女子们也愿意和这样的人结成伴侣,高个子的基因遗传的比例也更大些。再有,远古时代,人们眺望远方,高的人看得就更远些,便于早些发现食物和威胁。当人们抬起头,看到的日月星辰都在高处。地球上的高山,也让人肃然起敬。所以,我们的文化中,不单因为高大提供了更多生存的便利,而且也被赋予了精神的意义。比如,说一个人的品质好,就形容他“高风亮节”;敬佩一个人,就说“高山仰止”;德行好,被称为“高尚”……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反过来,当我们说某个人某种行为不良时,就多用“低下”“卑微”“低贱”“渺小”这一类的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当你提升了职务,你会想到要使自己的形象看起来更魁梧一些,这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真正的领导才能,和个头大小,没有太大的关系啊。

关于外貌,容我再多说两句。

过去咱们中国人讲的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较注重的是心灵美。大家都在一个村庄住着,谁是个什么人,彼此心里都有数。生活节奏慢,冷水泡茶,慢慢了解。现在节奏这样快,大量的人员流动,很多人我们只见一面,就永不相逢。找工作面试讲究的就是第一印象,哪里还等得你“日久见人心”?所以,外貌在择业、交友包括机遇等方面,就有了更大的分值。

面对这种严酷的情况,我觉得也不必气馁。毕竟,人的一生是一条河流,而不是一场阵雨。要找到真正称心如意的工作,靠的是你和这份工作的高度契合;要找到携手变老的伴侣,靠的是彼此价值观的稳定和性格的和谐;要找到同甘共苦的朋友,靠的是诚信和不离不弃的友谊。所以,千变万化,看起来眼花缭乱,但最根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你不必慌。

有的人嫌自己的头发不好,十分苦恼。对于头发,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随身携带的健康档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医的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纳气,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司二便,其华在发等功能。

请注意“其华在发”这一句。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主要承担发育和生殖的担子。过去的人找对象,当然要注重对方的身体是否健康。可是那时并没有现如今这样的全面婚检制度,如何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呢?这就要求对方(主要是女子)留头发。未婚的女子以长发为标志。在古代,是留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在那首有名的上山下乡知青歌曲《小芳》中,也唱到“辫子粗又长”。人们都喜欢头发黑亮的女子,归根结底就是看中了这姑娘的健康状况良好。为什么古时结婚的时候,新娘子要在婚礼当天把头发挽成发髻?就是表示“我的档案已经交到单位了,无干人等就不要查看了”的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不留长辫子了,但变成了马尾辫。更有风情的表达,是干脆披肩发。这也就是为什么洗发广告里,刘德华会说:“我的梦中情人,有一头乌黑的长发……”

顺便说一句,飞机上的空姐,多是美丽的女孩子。她们也留长发,但会用丝网把头发紧紧地盘起来。我觉得那传达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是的,我很美丽,我在周到地为您服务。但是,我不让你看到我的头发的全貌。因为这是我的工作要求,并没有其他的意味,请你珍重,不要遐想……

第三种常见的心理创伤,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聪明这件事,以前是太局限了,主要用记忆力的好坏来做判断。记忆力好,就一好遮百丑。咱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人的能力有很多种,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我相信每一种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每一颗种子里都有乾坤。

2009年11月13日报载,我国又出现8个新职业。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2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十二批新职业道德发布会,正是向社会发布我国生产操作和服务业领域进来产生的8个新职业的信息。这8个新职业是:皮革护理员、调味品品评师、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混凝土泵工等。

我想,如果你的味觉特别发达,恐怕将来应考调味品品评师应该是个不错的方向吧,英雄就有了用武之地。

第四种常见的心理创伤,是自卑的人认定自己是不讨人喜欢的。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首先要更正的前提是——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我们是自在之物,我们不必讨任何人的喜欢,就可以欢天喜地地背负大地,面朝青天。只要你认定了这一点,枷锁就被打开,你就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承认自卑,是迈开改变它的第一步

自卑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运气不好,总是碰上倒霉的事情。同时伴以悲切哀苦的表情。

天底下有没有倒霉的事情呢?一定是有的。会不会只落在你一个人头上呢?一定不是的。万不要发出这样的抱怨,这简直就是对厄运寄出了邀请函,还是特快专递。人的期望也是一种能量,美好的能量会召唤来天使,邪恶的能量会诱惑来地魔。就算你不信我这种说法,也请你放弃认定自己是倒霉蛋的想法。这真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语言。假如你不是自虐狂,就要离这种消极晦气的想法远一点!再远一点!

天地间,能够展开旗帜的风,其实经常刮起。如果你手中没有旗,没有幡,甚至连手绢都没有一块,谁又能看到希望中的招展呢?

自卑的人常常会想,我不重要,必定低人一等。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它错在哪里了呢?第一错,是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有人说,你看看周围,平等吗?不平等到处可见啊!我说你看到的我也看到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但我们是不是要为一个比较平等的社会而奋斗呢?如果你愿意参加这样一场战斗,那么,你就不要把自己列入不平的行列。至于说到谁重要谁不重要,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我很重要》的文章,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多年以来,我收到过若干封读者来信,说他们曾经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因为看到了我这篇文章,才发现自己并非像草芥一样无足轻重,其实自己也很重要……我始终认为,一篇文章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极为渺小的。这些人最终从死亡的漩涡飞腾而起,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残存着希望的火种,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他们知道自己是重要的。

人生只有一次,如飞而逝,为什么不把它千姿百态地度过?为什么不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这个世界发出最嘹亮动人的表达?分享你的才华,表演你的天赋,帮助更多的人们,体验到人生原来可以这样度过,做一个精灵般的模板,让孤独远去。

人得病的时候,往往是自卑的,因为健康受损了。

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向上的抛物线,当我们的体力到达顶峰之后,就会逐渐衰弱下去,直到最后一蹶不振,回归泥土。

早年我当实习军医的时候,有一位垂死的老者对我说,人为什么要变得一点力量也没有呢?为什么再也听不见鸟叫了呢?为什么尝不到年轻时吃过的好味道呢?为什么看不清窗外的景色呢?为什么原来能做的事情,现在一点也做不成了呢?为什么连大小便我都自己完不成了呢?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死去?

那时我年轻,我第一次目睹死亡在我面前慢慢地降临,第一次知道老者也有这么多的为什么。在那之前,我以为死亡是一瞬间的事情,比如被子弹击中,比如发生车祸的刹那,我以为人老了自然就会把一切想通看开。直到在这位老人面前,我知道了正常的死亡就是缓慢地枯萎和凋零,我知道了人对于病痛和死亡有那么多义愤填膺的不甘。

如果是今天,我也许会用别的语言和这位老者交谈。可惜,那时候的我太年轻。我和他没心没肺地探讨:那么,您认为如果人不是老了才死,该是什么阶段死亡比较相宜?

老者很认真地思考我的这个问题,说,还是童年的时候死吧,那时他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东西。

我刚从小儿科实习完,就很不服地说,他们那么小,还不知生命是怎么回事就死了,好像不合适。

老者想想说,那就年轻时死掉好了,省得老年时这般无力。

那时我二十出头,正属于老者认为该死的年龄,立刻大叫起来,说,我们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为什么要死呢?再说,青壮年都死了,人类社会怎么发展呢?

老者不理我,按照自己的思绪说下去,要不,就正当年的时候死吧。该看的,都看到了;该吃的,都尝过了;该干的活,也干的差不多了,就死吧。

我说,都活到这会儿了,炉火正红,干吗不精神抖擞地活下去呢?生硬地把一棵参天大树伐倒,那是不道德的。

老人听完了我的话,望着窗外坠落的夕阳,半晌没有说话,突然就张开没牙的嘴绽开了微笑。他说,好吧,还是把死亡留到人老的时候吧。虽然一天天枯竭,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已经如此有滋有味地走过一辈子,也会接受这个结尾……

疾病是死亡吹拂而来的阵风。如果你能接受生命的灿烂,也请接受死亡这匹深蓝色的幕布。它们本是一体,就像经线和纬纱,在经纬交织之处,缀着疾病的碎花。不要因为疾病而害怕和自卑,它们原本就是生命的正常组成部分,泥沙俱下。

对死亡思索的能量之大,足以改变任何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从此你的人生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进入了没有参照系的探寻与建造。

更有甚者,认为思考死亡,能让人快乐。这可不是我心血来潮信口开河。美国《心理学》月刊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当人们思考死亡并不得不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往往会变得更快乐。这是一种心理免疫反应,大脑会下意识地搜寻并触发体内的快感。

提出这一结论的是肯塔基大学心理学家德沃尔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罗伊对32名志愿者中进行了一场测试。其中有一半人被告知,你可能马上就要死了,请简短地写出将要发生什么。另一半人被要求写出牙痛的感觉。结果表明,前一组学生写出的词汇更积极、更乐观。科学家们认为,当人们想到死亡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害怕,但人们最终会恢复过来,并意识到现实生活带来的快乐。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也证实这一观点。他说,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能意识到自己随时都可能离世,而如果将这种意识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就可能形成心理免疫反应,反而变的更加坚强起来。这种心理反应也是心理健康的的标志之一。

科学家们没有指出这种思考的根据是什么,只是提到了一句“大脑会下意识地搜寻并触发体内的快感”。我冒昧地揣测,很可能是内啡肽参与了其中的意识转折。

有的人觉得自己的自卑很有理由,因为他生而残疾。残疾不是自卑的同义词,也不是它的反义词。在精神的领域里,它是一个中性的存在。如果你残疾,只是表明你将遭受更多的磨难,并不代表着你的意志必然被压倒,不代表着你自卑是常态。你依然可以颜面亲和,用语喜人,微笑着面对厄运。

以上所列出的这些偏见,仅仅是偏见的很小一部分。偏见是个巨大的仓库,几乎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偏见涂抹成自卑的理由。下面,让我们试着来反驳这些偏见。

1. 关于性别,我们已经说了很多。早年间,有一位女子昂然宣布她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人们对女权主义者总是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她们大多穿着中性服装,横眉立目的,言谈举止之间,咄咄逼人。但眼前的这一位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她温文尔雅十分谦和。

我说,你好像不像女权主义者啊。

她莞尔一笑道,你以为女权主义者都会随时从口袋里抽出一支枪吗?

我说,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呢?

她若有所思道,有很多定义。我喜欢最简单的一种。

我说,我也喜欢简单。你说的是哪一种呢?

她说,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上目前还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如果你觉得这个现象是不公平的,你愿意通过你的努力,让它变得比较公平,那么,你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女权主义者的经典定义。但我坚定地认为,男性和女性在生命的价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不必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自卑。

2. 关于外貌的话题,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以前,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太重要的问题,也许因为当医生的经历,让我觉得健康比美观更重要。也许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在西藏阿里当兵,那时候那地方男女比例高度失调,无论我多么其貌不扬,也还是有人追求,所以不拿长相太当回事儿。不过这几年当心理医生,我知道有太多的年轻人对此耿耿于怀,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

一个人的外貌不能选择,很多并不美丽的人也依然成功和快乐。世界上长得十全十美的人非常稀少,甚至说是没有的。而且人们对于外貌美丽的看法和评价标准,常常改变。当经历饥荒和战乱的年代之后,人们就以胖为美,比如唐代的大美女杨玉环,按照今天的观点,就有所缺憾了。单是从健康的角度,也值得商榷。她就算不上肥胖,超重是一准的。如果她不在马嵬坡归天,安然活到老年,糖尿病啊高血压啊,估计也是逃不掉了。但在物质供应比较丰富的时代,就多以瘦削为美。在一个艾滋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国度里,又回到了以胖为美。当地艾滋病的发病率很高,大家都知道艾滋病发病后,人很容易消瘦,所以大家觉得这个人挺胖,就说明他目前可能还未感染艾滋病,这个标准很滑稽。

按照“不美貌就自卑”的逻辑,所有的人都要陷入自卑的泥坑,永远不能自拔。

3. 关于“我不够聪明”的辩护词。

我们在前面讲过,聪明只是人的众多才能当中的一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智慧。况且聪明人也往往办傻事,聪明反被聪明误。刘备没有诸葛亮聪明,可他是诸葛亮的领导。林黛玉聪明,可她并不幸福。

4. 再为“我不讨人喜欢”翻案。

我们的价值不是因为别人喜欢不喜欢而存在的,别人如何看待你,是他的自由。你是不是要全盘接受一个不喜欢你的人的看法,并且把它变成自己的行动准则呢?

5. 至于“我的运气不好,总是碰上倒霉事情”的说法,这就像说“我的运气很好,总是碰上幸运的事情”,都是禁不起推敲的,这不是普遍规律。如果有人说,只要我出手,事情一定会办好。我们都会笑话他太幼稚了,反之也是一样的。当然了,把事情办好不容易,如果你打定主意,要把事情办坏,那失败的概率就真的可能很高了。但是,请注意,我们说的是“你打定主意要把事情办坏”,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有谁会这样办事情呢?当然了,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如果你自卑,总是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你的状况真的会江河日下,那你更要改变自己的自卑心理,让自己早日走出阴影。

6. 关于一个人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你可以去看看大自然。在一处名胜古迹,有一株古树,据说是周朝时就栽在那里了。古树生机盎然,沧桑古朴。我想它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真是值得骄傲的一棵树啊。但是,我一低头,看到古树下的小草,嫩绿纤细,一阵微风吹来,它就摇晃不停,要好半天才能稳定下来。我想,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老爷爷面前(从西周算起,三千多年了),这棵小草,实在是应该非常自卑,简直就是不应该活着了。可是,大自然不是这样的,你看不到一棵树木因为羞惭而不努力生长。为什么我们成了万物之灵长,反倒连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都忘记了?

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因为你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感觉,代替你生命的过程。不是只有伟大的人才重要,每一个生命都宝贵而重要。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不重要的,那么我们整体也就不重要了。

如果你从根本上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那就真是无可救药了。

7. 关于得病的人,健康受损的人,是不是要自卑,我觉得可以这样反过来看。

如果你觉得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享有自尊,那么你实际上就否定了很多人的生命过程,也否定了自己。你在和新陈代谢这样一个伟大的规律风车作战,你比堂吉德的助手桑丘还可笑,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8. 关于生而残疾的话题,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健康包括三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好状态。一方面的欠缺并不等于满盘皆输,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身体的残疾反倒更加鼓舞了一些人的斗志,变成了动力而非阻力。况且,就算身体不健康了又怎样?太阳照常升起,鲜花照样盛开。

承认自己自卑,就是改变它的第一步。

自我排查,找到自卑的根源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冤有头,债有主”。导致每个人自卑的源头是不一样的。空洞地说“我不自卑!”“我是世界上最棒的!”很可能事倍功半,还有可能一点功也没有,适得其反。

有一些号称能够克服自卑的训练班,让大家像上了发条的小熊,根本不管对方的反应,就口吐白沫地自说自话,这是本末倒置。表面上看起来你好像敢在公共场合毫无顾忌地发言,似乎翻天覆地地改变了,其实是把人训练得麻木了,丧失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一厢情愿地以自我为中心。这不是消除自卑,而是让人更自卑了。

一旦脱离了老师传授的这套八股,学员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复杂的情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这样被这种催眠式的野蛮训练所扼杀。其实自卑并不可怕,只要找到了根源的根源,把以前的观念来个更新,思想改变了,行动自然而然就跟着改变了,自卑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拦路虎。

找到你自卑根源的这个功课,谁来做呢?只有你自己来做,你的观念里有雷区,你要自我排查。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一定很不习惯甚至是痛苦的。可你要坚持,要从源头出发。很多想法固化在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好像有一个按钮,一触即发。

有时候,你自己根本就没有觉察到,情绪的红按钮已经揿下,行为的导弹就射出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你已被情绪所绑架。

比如,你觉得自己长相丑陋,并因此而自卑。你的心理源头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只喜欢、只重视长相漂亮的人,只有那些人才是重要的,才能取得成功……这个想法潜伏在你的思维的海底,好像一个铁锚,固定着你这艘船。那么凡是人多的地方,你就会躲避,你觉得不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你不美观的相貌,那样会招致别人的冷淡以致蔑视,你对大家解释的理由是——我这个人嘛,性格内向,好静不好动。接下来,凡是需要表达意见的场合,你就会三缄其口,因为你觉得不要引人注意,自己是不值得大家重视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像鼹鼠一样,躲在阴影中还不算最安全,干脆潜藏在地底下,理由嘛,更是冠冕堂皇: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稳重老练,后发制人。人家给你介绍了一个各方面情况很好的对象,你很可能找各种理由拖延着不肯见面,一见面,总怕会被人拒绝,那样等于自取其辱……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表现形式。表面上看起来,每一件事都会有具体的理由,不但站得住脚还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呢?在种种千变万化的表现背后,都是自卑的心结在作怪。

不要小看了自卑,它也很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呢。

自卑的人长期在一种潜在的焦虑当中。你不喜欢自己的身体,厌恶自己的身体,还要让它做这做那的。它做得好,你觉得这只是偶然的运气,而你是不配得到这个好结果的;它做得不好,你就更奠定消极的概念,觉得自己自卑有理有据。

消极的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你觉得自己一定会在见到某个人的时候紧张,结果真的非常惊慌失措,举止大失水准。这种不愉快的记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下次出现类似情境的时候,噩梦重演。结果呢?悲惨的圆圈就画出了关键的一笔。

之后,启动自我保护的程序。

逃避一切可能让自己感觉挑战的场合和工作,缩小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丧失探索精神,没有开拓的勇气……

自卑的人,偶尔也会成功。你不要以为成功一定会让人抖擞精神,自卑情结严重的人,成功也无法振作他们的。他们会忽视自我成功的价值,无法充分理解成功的喜悦和感知成功的意义。只觉得这一次是天上掉馅饼,碰巧了,很快就会过去了,新的轮回开始,好运却不会再来。新的挑战会让自卑的人重新被焦虑胀满。自卑的人很可能一生就在不停地担忧中度过,不曾充分地享受过生活。

只是单纯地告知人们你正在遭受自卑之害,通常不但没有什么正确积极的作用,还会让这个人陷入到更深的自卑之中。

自卑是一种慢性病,它会常常复发。所以,我们每个人和自卑的战斗,也是任重道远。下面,我就举几种自卑出没的时刻。

1. 看到光彩照人的成功人士。

我们这一辈子,总是要看到很多比我们自己优秀得多的人。如果你看到的总是比你差劲的人,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不断地沉沦?如果你在前进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到让你望其项背的人,那么,恭喜你啊,你是在不断的进步中。你会自卑,不过这种自卑是可以化成动力的。

2. 看到美丽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人,就像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你看到美丽的风景,会不会很愉快?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得亲眼相见,是福气啊。我看到美丽的人,就会由衷地欣赏他们。不要时时用自己来和美人比较,那不但是自卑的发源地,闹得心情沮丧,而且暴殄天物,蹉跎了一段心旷神怡的好时光。

3. 看到豪华场景,比如大房子、别墅。看到名车。

女人们对房子特别敏感,究其原因,可能和特别需要安全感有关。

男人们对速度和力量情有独钟,于是对汽车尤其是好车简直有天生的崇拜。在看到好房子和好车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寒酸,格外容易滋生自卑的感觉。应对的方式,就是明白这是一种自远古遗传下来的人之常情,情有可原。不过,在解决了最基本的住房以外,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大的精力。所谓房子,就是你日常活动的范围。我看电视里的动物节目,说狮虎一类的大型猛兽,每一只大约需要几十平方公里的活动领地,这是因为他们需要觅食。城市里的现代人食物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家就是睡觉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因此家不需要太大。

北京曾经抓住一个小偷,专门去别墅偷东西,还在人家家里睡觉,主人都不曾发现。因为这家别墅太大了,主人巡视不过来。可见房间太大了,就丧失了实际的使用效果,只不过是雇佣更多的人来服侍自己,讲更大的排场而已。而一个人自力更生,自己照顾自己,是生命的起码道德。如果一个人连日常生活都须仰仗他人,若不是极度年老体衰,就是患有重病。除此以外,我以为是不相宜的。

4. 面对自己从未见过的山珍海味,就餐场所非常奢华。

这种时刻容易使人气馁。从一个人的吃相,很容易就判断出他幼年时生存的状态。除非经过特别的训练,否则你的吃相,就是你的儿时照片簿。

不过,就算你不会某种吃饭的礼仪,这不是你的过错,你不必自惭形秽。如果需要,学习一下就可以应对了,然后就是熟能生巧,没什么了不起的。而且,我总觉得吃的方式不必太精细,烹调的工序不必太复杂,食材不必太穷凶极恶。吃的太怪异,违背了人的消化系统的进化法则,违背了大自然的循环之术。

如果谁借着吃什么和怎么吃,借着住在哪里和住的地方有多么奢靡,来炫耀自己的等级和价值,哈!那他就是还没有彻底远离动物的生存方式,骨子里也还是自卑。你若在食物和住所上心生畏葸,这可以理解,但不必被这种感觉压倒。你不能立下一个誓言,决定以后要比他吃的还好,住的地方还要更大……

如果是这样,你就必定永远在这种物质的挑战面前败北。想通了这一切,你就可以在从来没有领略过的一切稀奇和炫目的物质面前安然。你可以欣赏和惊奇,你可以感叹和陶醉,但你不会跪倒。

5. 面对珠宝店和名表店。

它们出现的时候,强烈地压榨我们的自尊心。因为所标价位数字后面的零太多了,好像一串放倒了的糖葫芦。我的对策是通常不去看,虽然看的时候,我不会畏缩。我知道自己买不起它们,但我不会被它们烁目的光芒晃花了双眼。钟表的本质就是标明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块10元的电子表和一块天价的名表,使用价值是一样的。

我这样说,一定有人大不以为然。会说你是狐狸,你吃不到葡萄。我不是狐狸,我吃不到葡萄,可我知道再怎样甜的葡萄,它也仍旧是葡萄,而不是香梨。

每逢报道哪里造出了天价的手机、天价的电脑、天价的马桶、天价的钢笔……我都会很好奇地追究一下它们究竟凭什么“天价”呢?仔细找来材料一研究,结果挺乏味的,不过是大面积地镶满了钻石。当然,马桶上镶钻石不大靠谱,于是就改成了黄金。总之,这些器物并不是在功能上有何等过人之处,只是把我们大家知道的贵金属或宝石附加在上面。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为了表明身份。

珠宝的历史长于人类。地球诞生之后不久,钻石就已经在地球上结晶。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是要向钻石致敬的。一块最年轻的钻石,年龄也有10亿年。

与人类脆弱的生死轮回不同,钻石一旦形成,便是永生。这种特性,让它具有了阶级性,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它使需要仔细鉴别的贵贱高低,一目了然。其实,没人能真正拥有珠宝,不过是暂时的保存。好比一个银行职员,虽然过手大量金钱,但那和你又有多少关系呢?下了班,你还是要回自己的家,过自己的日子。

据说在地质学家的办公室里贴有一条标语——“钻石不过是因为压力而改良的煤块,而且是缺氧的煤块。”可谓一言中的。

所以,不必在珠宝面前气馁。说起来,现在要想表明身份,比古代要难一些。那时候的酋长,无非是在头顶上插高耸的羽毛。到了皇帝那会儿,就要穿绣着特定图案的龙袍,出门的时候,要黄土撒街清水泼道。官至几品,穿戴上有一定的规定,不得僭越。所有这些外在的标志,无非是让等级一目了然。

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但无所不在的歧视依然顽固地存在,它们乔装打扮,用新的形式演绎着古老的命题。过去有钱人穿绫罗绸缎,现在形形色色廉价的化学纤维可以仿出逼真的绸缎效果,于是人们只好创出了名牌这种东西。它们制作精良,但再精良,也不值那么昂贵的价格。于是美其名曰是品牌的附加值。

什么叫“附加值”呢?说穿了,就是穿这种衣服的人多是有钱人,表明一种身份。这种口碑一旦形成,这些物品的使用价值就退居二线了,站在最前列的作用是标明拥有者的身份。过去的人靠顶戴花翎显示地位,现代的人不能在自己的脑门上贴上字条,说我拥有多少财产,拥有多高的地位,其中的某些人,就靠名牌来衬托身份。这就是需要名牌的心理学诉求。

名牌成了虚荣的人们表示财富和地位的翎毛。把这些想通了,你就有了底气,不会在奢华面前膝盖发软。或者也可以稍微软一软,但之后就坚定起来,昂然向前走自己的路。

6. 面对自己买不起的衣物。

人不必穿的太华贵,太绚烂,太匪夷所思,这违背了服装的初衷。总会有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我的方法是悄然走过,连头也不转过去。也不给自己列出时间表,决定在某某时间之前挣到一笔钱,把这件衣服买下。人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奴隶,当然更不能成为一件衣服的奴隶了。

7. 大中小学的同学聚会的场所。

中国人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同学有个特殊的称谓,叫做“同窗”。很喜欢这个词,觉得有一种旷远和依偎之感。窗不会很大,一个窗口,只能容下一两个脑袋凭窗远眺。彼此能感觉到体温,目光一起射向云端。中国人恋旧,特别是大家成年之后,先是各自打拼,有一段时间似乎淡漠了,彼此不通音讯。突然间,大家就像雨后的蘑菇似的从地下钻了出来,一传十十传百的,就都汇合起来。这时各自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婚姻等等,就有了不同的分野。原本都是一起批量印刷出来的书,此刻有的成了精装书,有的被翻皱了书页,有的夹着精美的书签,有的被人折了角撕了页,有的被人拿在手里朗诵,有的几乎被卖到了废品收购站……

这种场合,来的多是踌躇意满者,缺席的多是穷困潦倒者。民间有个形容,出门的年轻人跺着脚说:“我要不混出个样来,就不回来见父老乡亲……”其实细想起来,这话不在理。聚会,念的是友谊,不是名利场的大比武。所以就算你只是平头百姓,也可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聚会的场所。

我在小说《女工》当中,就写了这样一个女子。电视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当年她是班上的中队长,后来当了工人,之后又下了岗。同学们到老师家聚会,她帮老师打扫卫生,在厨房忙活。大家来的时候,她去开门,同学们居然没有认出她来,以为她是老师家请来的保姆。面对那种难堪,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点都没有小看她,反倒说要向当年的中队长学习。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理想主义的描写?我衷心希望同学们聚会的场所,充满了温馨、平等的友善。

岁月是流淌在血液里面的经历,是藏在心灵树洞里的故事。然而它也会轻易地从你的生活姿态里流露出来,并获得回应。只要你不再自卑,万物为之静好。

8. 在国外。

到国外的时候,看到人家整齐的街道,干净的广场,高大的建筑物,清澈的河流,葱茏的山野,晴朗的蓝天……往往容易让人生出羡慕之情。羡慕过了头,有的人就变成了自卑,这可以理解。我觉得羡慕是可以的,但人家的土地不会让给你居住,所以,还是直接把羡慕转化成奋斗的动力,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办好。要知道,你若不爱自己的国家,别的国家不会爱你。你变成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你就丧失了归属。归属感,是人类极为重要的感觉,没有了这种感觉,真是连丧家犬都不如了。

9. 被别人嗔责的时候,极容易滋生自卑感。

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可同时也没有人能避免被人批评。若是被批评的时候,都生出自卑感,那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在自卑的阴影下讨生活了。如果你从根本上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并且承认十全十美是一种不可能的状态,那么你也就承认了被别人批评,也是一种常态了。接受批评,不要把批评泛化。在这个问题上,我特别赞成“就事论事”。

长久以来,“就事论事”好像是个贬义词,好像避重就轻,不肯深挖思想根源。其实,大多数的事情,就事论事好了,尤其不要把一件事的不成功,扩展成一个人的不成功。把一时的不成功,当成一辈子的不成功。批评只是别人对你的评价,且不说这评价是否公允,就算是无懈可击的评价,也只代表那个人的看法,他不能代表世界。就算整个世界都否认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自己对自己有信心,事情就可能有变化。

10. 被别人拒绝,特别是失恋的时候。

被人拒绝的滋味不好受啊!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当我们向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在后面紧紧跟随。被人拒绝,不仅让我们的设想破灭,而且会诱发我们很多不愉快的联想。我们会认为拒绝我们的这个人,是不是不喜欢我们?是不是认为我们不重要?是不是否定我们的整个计划?是不是从此对我们印象恶劣?是不是……

我相信只要你信马由缰地沿着这条负面的小道走下去,你一定会想出千百种让你自馁的解释,你的悲观情绪就会连绵不断,自卑的沼泽就在那里冒出冰冷的气泡了。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承认别人有拒绝的权利,对拒绝报以平常心。不管对方是出于什么原因拒绝了你的要求,你另谋出路就是。不要把别人的拒绝变成了自己的拒绝。

这里要特别说一说失恋。如果说别的拒绝,我们还能就事论事的话,失恋这件事,那可真是直指你这个人了。

失恋大体上可分为两方。一方是主动拒绝者,也就是说,你主动选择了“失去”对方。这种失去,由于是你经过慎重斟酌之后做出的决定,相比之下,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些。最难办的是那种被人拒绝的一方,很多人简直就像陷入了灭顶之灾。他们茶饭不思,体重锐减。当然个别的人,也可能因此暴饮暴食,反倒体重骤升。

中国人闹情绪的传统,一般是食欲不振,蒙头大睡,不思饮食。男生双颊陷骨,须根尽现。女生骨瘦如柴,面容枯槁。国外有些人遇到这种时刻,胃口会变得出奇的好,牛排、汉堡胡吃海塞,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近年来,咱们国人在闹情绪的时候,这类大吃大喝的类型也有所增加。所以,在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将食欲的突然改变——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都列在异常的范畴中。

失恋是一种强烈而惨痛的被拒绝。人在回忆的烧烤架上煎熬自己,直到滴出痛苦的骨髓。不过,请你牢记,拒绝你的只是一个男人或是女人,而不是所有的男人或是女人。你失去的是恋人,而不是自我。那些最悲怆的失恋者,所体验到的不是没有人爱的这种可能性,而是深刻的“丧失”。他或她觉得自己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丧失了别人的认可,丧失了全世界的温暖,丧失了自我肯定的能力……

把以上这些感觉一一列出,失恋的人可能就会反驳说,哈!也没有这样严重啊!

如果你能这样讲,那就太好了。丧失的确很可怕,但所有的丧失都没有心中的火焰熄灭可怕。只要你相信自己,所有的丧失,就都会褪掉可怕的魔衣,显露出不堪一击的本色。眼泪溃堤而出之后,也许奇迹将翩然而至。

11. 突如其来的不自在感。

你有没有不自在感突然发作的时候?手足无措,目光的焦点不知道聚在哪里才合适?立刻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美好的地方,裤子太短了,衣服有皱褶,领带的颜色不对头,手指甲太长了,说话的时候喷出了一个唾沫星子,原本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一下子全忘了……凡此种种不可理喻之处,其实都很有可能是深层的自卑情结,因为一个小小导火索而引发,扰乱了我们整个情绪的罗盘,让我们惊慌失措,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12. 认为自己要对别人的烦恼负责任。

当这种感觉泛滥的时候,我们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自责什么呢?有时候好像也并不明确,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是无辜的。但就算你在理智上明白你对他人的烦恼并不负有责任,可你仍然不能释怀。你觉得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因为你尚未察觉,所以这错误就更加不可饶恕,这种感觉很折磨人。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哪怕是在素不相识的公共汽车上,哪怕她坐在第一排,最后一排座位上有人吵架,她也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要不然,为什么会有人不开心?

我真的万分痛惜她。她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争吵的家庭里,父母每当爆发激烈的冲突之后,都会指着她的鼻子说,如果没有你,我们早就离婚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后来,父母终于离婚了,她被判给了母亲。母亲的口头禅就是,如果没有你,我早就嫁给我所喜欢的人了。如果没有你,我哪里会老得这样快……如果没有你,我的身体哪会得病……

这些类似诅咒一样的话,深深地刺伤了她幼小的心灵。久而久之,朋友觉得自己是全天下的罪人,自卑极了。任何响动都会惊吓到她。尽管她学习优异,待人友善,但她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讨人厌。

请记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不单是说给自己听的,也是说给那些让别人为自己负责的人听的。特别是做父母的,你在办公室受了委屈,请不要把怒火撒向无辜的孩子。你不仅欺负了一个弱者,而且把一颗自卑的种子送给了孩子。

13. 其他。

任何你不相信自己,感觉很差的时候。这最后一条,简直像一只大笸箩,无所不包。似乎无的放矢,不过你记住这句话,当你实在找不到烦恼的理由,却又委靡不振、垂头丧气、百无聊赖、消极低落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无迹可寻的偶然事件,这很可能有一个潜伏很深的自卑情结,在灵魂里红肿热痛地发炎了。自卑有时也像心上的一颗肿瘤,大多数时间安静地存在着,不用痛打扰你,但它会慢慢地不动声色地长大,突然有一天,癌变,置你于死地。

接纳自卑,它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帮助你

承认自卑是人人都曾有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会让你的感觉不那么差。这里所说的正常,并不是说听之任之,而是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并不是异类,你不过是有一道人人都有的伤口,遭遇到了一个人人都曾陷落的洼地。现在,就看你如何应对。

我常常收到很多人发来的信件,诉说因为种种理由而自卑。比如个子矮小,家庭贫困,父母双亡或是单亲,受教育的程度太低,不知道某个常识被人耻笑,开运动会买不起新的运动鞋,嗓子太粗不能像夜莺般美妙歌唱,头太大了,被别人起外号,说话带有明显的乡下口音,口吃,夜里尿床,职务提升得太慢,薪水太少,得了癌症……如果说这些理由,因为在一般人眼中还算是弱项,它们成为了自卑起因还让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话,那么我还听到过有人因为自己太美丽而自卑。那姑娘讲,她付出努力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被人归结为美貌带来的幸运,甚至还有人话里话外地敲打她是不是运用了某种潜规则?

这个清丽的女生满怀幽怨地说,我为我的相貌而深深自卑。我很想去整容,把自己整丑陋一些,这样就可以挺起头来做人,人们就会认识到我是一个有内在价值的人。不骗你,我真的到整形医院去了,可整形师说从来没有接收过这样的病例,他想不出如何操作。

对于人人都自卑这件事,我是百分百相信。你若是不信,可以抽空看看名人的传记,几乎没有一个名人不谈到自己是自卑的。让我举一个例子,咱们先听听她的自述。

“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他们全说1.5米的我打球不会打得如何,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快发了疯,每天都比别人刻苦训练,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地学习,英语从不认识字母到熟练地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还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就绝不轻言放弃。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当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我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看到这里,你一定猜出了这个人是谁。对,她就是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得过4枚奥运金牌的邓亚萍。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她终于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就是姚明,小时候也很自卑呢,因为他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别的孩子上公共汽车还不用买票的时候,他就得买票。他吃饭比别人多,个子长得大。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把老师吓了一跳,说班上这个小朋友,怎么和老师一样高啊!

不要把自卑看得那么可怕,因为渺小的人类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是自卑的;因为羸弱的婴孩对于伟壮的成人来说是自卑的;因为短暂的生命对于无涯的时空来说是自卑的;因为我们的种种欠缺和无奈,对于光明的期望和理想来说,是自卑的。

刚才说了这许多自卑的合理性,并非是要大家对自卑安之若素。其实,你接纳了自卑,你把自卑当成一个朋友,它就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帮助你。

为了战胜自卑,我们就会更加努力。因为自卑的持续存在,我们或许会比较少骄横。因为自卑,我们记得渺小和尊崇,这何尝不是因祸得福呢。

写下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鼓励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认为,人从一出生就伴随着自卑感,之后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技能、优越感和对别人的重要性。

卑微也是我们的朋友,卑微里也有不容小觑的力量。

应对自卑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不要把目光总停留在缺憾处,应转而注意自己的优点。具体步骤就是:写下自己的优点。

不要以为优点都是惊天动地的。我看过一个人写下的优点就是“爱睡觉”,我觉得这很可爱。因为失眠是非常痛苦而且顽固的毛病,对我们的健康干扰很大,一个人爱睡觉并且睡得着,这难道不是大大的优点吗?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孩子们的聚会,当让大家写出优点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交了白卷,没有交白卷的,也是在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圆圈,意思就是“优点为零”。

这样的孩子,就是自卑的后备军。

诚实果敢,智慧助人,勤劳朴实,守时互信,任劳任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善解人意,享受在后……这些都是优点。

早睡早起,拾金不昧,歌声悠扬,舞姿柔曼,这些也都是优点。

字写得好,衣服洗得干净,会修理电器,能爬山会开汽车,这也都是优点啊。

吃饭不掉米粒,指甲总是剪得短短的,没有污垢。牙齿刷得很洁白,脸上常带笑容,睡觉不打呼噜……

不作践自己的身体,不染黑自己的语言,不屈膝以把自己调成讨好众人的姿态,不让自己因为懒惰而装扮成散淡的人。

这些也都是优点!

多看自己的优点,不是让你骄傲,是让你树立起信心,也学会懂得欣赏别人。

记得啊,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太阳有黑子,月亮有阴晴圆缺。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长短不齐,伟人还说自己是三七开呢,我们能做到5.1比4.9,也就不错了。

在决定不做一个完美主义者之后,你就要宽容自己。出了差错,找到了原因,制定了避免的措施,适当的自责之后,就向前看。旧的一页翻过去了,新的篇章开始了。不在写满了字迹的纸张上画新的图画。

回顾自己的成就,如果你愿意,就把自己已经取得过的成绩,写在一个精美的小本子上,自卑发作的时候,不妨拿出来看看。你有过怎样的胜利?不管它们看起来如何微不足道。从赢得一场比赛的冠军,到气喘吁吁地爬到了山顶。

你成功地面对过怎样的挑战?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学会了一项本领。

你有什么技能?从一门手艺一个秘诀到炒得一手好菜。

他人对你有过什么正面评价?从领导说这个人很有潜力到街坊老奶奶说你有孝心。

估计这个法子很多人觉得陌生。咱们耳熟能详的话是“不要躺在功劳簿上”,好像功劳簿是个让人丧失斗志的朽坏榻榻米。也许,对少许狂妄自大的人来说,功劳簿是有害的,躺在上面更是退步的温床。对一般人来说,功劳簿是可以有的,甚至是必须的。只是你不必躺在上面,你看看,想想自己也曾成功和胜利,当自卑的情绪悄然隐退之后,你就把功劳簿从容地收起来,然后斗志昂扬地重新出发。

你要不断地鼓励自己。注意啊,鼓励和表扬是有不同的,表扬更多的是看到结果,而鼓励是看过程。主要是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我们习惯于别人鼓励我们,但是,不要把鼓励看成是别人的专利,要大力提倡鼓励和自我鼓励相结合。对别人,我们要多多鼓励:做父母的,要鼓励孩子;做丈夫妻子的,要鼓励爱人;做领导的,要鼓励下属;做朋友的,要鼓励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鼓励。要知道,我们身体里百千亿个细胞,漫长的血管和搏击不停的心脏,都在期待着鼓励。我们的胸膛、大脑、眼睛和四肢百骸,都需要清晰地明确地充满温情的鼓励。清晨你醒来,鼓励自己这是新的一天,太阳再次升起,烦恼留在黑夜,一切重新开始。夜晚你入睡,鼓励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在学习中成长。

找到新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

前面我们提到过内心深处的不良规则模式,你先是要找到它,然后就使用“覆盖”的功能,用新的模式代替它。

如果你以前是这样想的:我小时候受到过侵害,我要把自己封闭和保护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受到侵害了。

新的模式: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来保护自己。只要我是坚强的,就没有人能真正伤害到我。所以,我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和更多的人接触。

再比如:

旧模式:如果有人批评我,这就意味着我失败了。为了避免失败,我要尽量躲避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场合。如果有人批评我,我就要在第一时间把他顶回去,不然更多的人知道了并同意他批评我的说法,那我就更失败了。

新的模式:谁都有可能失败。这不是耻辱,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奠基石。失败并没有什么可怕,下一次我会做得完善。批评的人,不管他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说得对,我就可以接受。如果他是恶意攻击我,那么,暴露的只是他的狭隘,对我并没有伤害。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并且明辨是非的。就算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范围内,不能正确地评价我,这并不会妨碍我的努力。

旧模式:失恋了,这非常痛苦。因为我被人抛弃了,她(或者他),为什么不选择我呢?这说明我不可爱。我是一个失败的人,在对方眼里一无是处。

新的模式:我们并不因为另外一个人的评价变化而随之改变。我还是我,我们的价值来自自我的尊严,别人无法剥夺。我不是因为别人的可爱而存在。姻缘这个事情,有很多因素,并不是因为你的好或是不好就能够决定的。做出这个决定是对方,并不是我,我不必为此负责。事情最坏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呢?地球不会停止转动,我也不会因此死掉。我可以悲伤一段时间,但不必沉溺于此。设想一下,如果我的好朋友失恋了,我就觉得他没有价值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好了,既然答案很明确,我就忍耐这一段日子的伤感,相信时间会让我慢慢复原。

你不必是一个伟大的人,只要是个感觉良好的人就行了。

我们常常是从别人的眼里来判断自己的。但其实评价这个东西,有时候很靠不住的。

比如:

滴滴涕(DDT)是第一个大量使用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早在1874年,人们已发现,用氯苯和三氯乙醛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具有杀虫效力。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发现这种物质可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庄稼地里的害虫,命名它叫滴滴涕。保罗?米勒因为这个发现,得到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为之申请了专利。滴滴涕是1943年正式投入生产,在上个世纪40年代广为人们使用。说起来,这个滴滴涕实在是厉害,对昆虫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用于防治庄稼、果蔬的害虫都有极好的效果,用途非常广泛。在之后的30年里,滴滴涕一直是最重要的杀虫剂。正当人们为滴滴涕的神效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滴滴涕强大的副作用暴露了出来。它不易被生物分解,会在土壤和水源中残留下来,造成持久的环境污染,于是,人们纷纷反戈一击,封杀滴滴涕。自1971年之后,许多国家对之实行禁用。

同样一个滴滴涕,当年喜获诺贝尔奖光彩夺目,如今几乎成了人民公敌销声匿迹。由此可见,人们的评价有时候完全靠不住。

再比如咱们都熟知的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也是评价这个事情,受时间、地点、情势的影响很大。如果你总是按照外界的评论来修正自我的认知,很遗憾,你的头脑就成了被复印的A4纸。

再者众口难调。好比吃饭,有的人不喜欢川菜,嫌太辣,这并不能说明川菜不好。有的人嫌粤菜太清淡,这也不能说明粤菜不好,只能说明人们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如果你跟风,特别是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要害问题上人云亦云,那就是对自己的高度不负责任。世界上的事情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你永远会听到截然不同的多种声音。

你想取悦所有的人,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你无法让所有的人对你都有好评,这就注定了你是一个失败者。再者,就算你让大多数的人都说你的好话,你对自己的看法仍然是沙上建塔。因为你为了维持这种局面,就会谨小慎微地讨好所有的人,丧失了个性和主动性,成了舆论小心翼翼的婢女。

自卑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么要消除自卑的观念,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功课。正是因为是长久的努力才会有效果,我们就更要从现在做起。

自卑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与之相伴的朋友。如果你学会了和自卑友好相处,不要让它左右了你的心境,又能不断地利用自卑对你的激励和升华作用,那么你就会变成一个超越了自卑而生机勃勃的人。那时候,你对自己将有一个良好而恰当的评价,既不狂妄,也不气馁,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对自己多鼓励,少批评;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能够清醒地接受自己的限制,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日新月异地进步;能恰当地照顾自己,喜欢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的身体;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4153.html

更多阅读

毕淑敏《破解心灵密码》性格ABC 心灵的力量 毕淑敏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毕淑敏老师告诉我们,性格还决定着身体的健康。人们的性格有很多种,但在心理学中,被分为A型,B型,和C型三种类型。那么这三种性格的表现特点是什么?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人的性格又是否可以改变呢?请继续收看,

毕淑敏语录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提醒幸福毕淑敏毕淑敏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

《爱怕什么》读后感 爱怕什么 全文 毕淑敏

《爱怕什么》读后感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毕淑敏”这样的女作家,但真正接触她还得从本学期的第七组课文说起。第七组课文都是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教材选编了她的一篇文章《学会看病》,选读课文也有她的文章《剥豆》,就连目标与练习中也有

名著阅读:毕淑敏散文集

毕淑敏散文集【背景助读】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1980年转业回北

破译幸福密码 破译幸福密码毕淑敏

破解幸福密码(一) 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1)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

声明:《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为网友白衣点梅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