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多星世界比赛 印度一箭多星

俄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32颗卫星创世界纪录

2013年11月22日09:54东南网-福建日报



2013年11月21日,俄罗斯成功用一枚“第聂伯”(Dnepr)运载火箭顺利将多国各种用途的多颗卫星送入轨道。根据计划,本次发射的一颗意大利卫星在入轨一个月后,还将释放出其携带的多颗子卫星,使发射载荷总数达到32个,超过美国11月19日“一箭29星”的世界纪录。

“第聂伯”运载火箭由洲际弹道导弹RS-20(北约代号SS-18“撒旦”)改造而来,“第聂伯”号的发射均采取地下井冷发射方式,利用原有的导弹发射井,因此几乎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2007年4月17日,“第聂伯”火箭曾经成功一次发射14颗国外卫星。

SS18导弹改装火箭点火瞬间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21日电 俄罗斯21日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了多颗卫星。根据计划,本次发射的一颗意大利卫星在入轨一个月后,还将释放出其携带的多颗子卫星,使发射载荷总数达到32个,超过美国19日“一箭29星”的世界纪录。

此次发射的卫星中最大的一颗是阿联酋的地球遥感卫星,质量为300千克,能够从距地球600公里高的轨道上拍摄精确度达1米的地面影像。本次发射还有14颗微型立方体卫星。

美国用一枚火箭将29颗卫星送入轨道创纪录

2013年11月21日 09:50中国军网

http://slide.tech.sina.com.cn/d/slide_5_453_38702.html#p=15



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Minotaur)”运载火箭创纪录地搭载了29颗人造卫星,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19日20点15分(北京时间20日9点15分)发射升空。该火箭高度达21米,其发射地点位于弗吉尼亚州NASA沃洛普斯飞行基地的中大西洋地区航天发射场。

美国一家太空企业19日晚利用一枚火箭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其中包括由高中生制作的第一颗微型卫星及一颗手机卫星。

美国航天局电视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东部时间19日20时15分(北京时间20日9时15分),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美国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

这次发射的主要目的是把美国空军一颗空间试验计划卫星送入轨道,其他28颗卫星都是微型立体卫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斐逊科学技术高中学生制造的一颗微型卫星。美国航天局说,这是第一颗由高中生开发制造的卫星。

美国发射1箭13星 秘密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曝光

2013年12月19日09:40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与19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12月5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公司使用“宇宙神”-5火箭发射了13颗卫星入轨,其中 最重要的是国家侦察办公室(NRO)的NROL-39卫星,此外还包括美国“政府试验多卫星”(GEMSat)有效载荷任务中的12颗立方体卫星(纳卫星)。

NROL-39是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的秘密项目。据推测,NROL-39任务的发射轨迹与NROL-41相一致,而采用这种路径的一般只用于NRO的雷达成像卫星。据此推测,NROL-39可能是一颗新一代雷达成像卫星,代号“黄玉”(Topaz)。

据信,NRO最新一代雷达成像卫星是原先未来成像体系(FIA)项目的剩余部分,FIA原计划研制新一代雷达成像卫星和光学成像卫星。NRO曾于2010年9月发射NROL-41(USA-215),2012年4月发射NROL-25(USA-234),本次发射是该系统中的第三颗卫星。

2013年8月,一份NRO预算文件泄露NRO正在实施5颗名为“黄玉”的雷达成像卫星计划。在2002年,美国空军发布四颗NRO卫星发射招标书。四次任务发射合同是在第二批EELV采购时发布的。当时确定一颗由波音的“德尔它”-4发射,其余三颗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宇宙神”-5发射。原计划四颗卫星在2004财年至2007财年发射。泄密文件中提到的第五颗“黄玉”卫星可能会由“德尔它”-4型火箭发射。

NRO此前曾在2006年12月发射了USA-193(NROL-21),据悉是用于验证NRO下一代雷达成像卫星技术。该星入轨无法正常工作,已于2008年2月被“标准”-3导弹击毁。

除了FIA卫星以外,目前,NRO正运行着3颗“长曲棍球”(Onyx )雷达成像卫星,分别是USA-133、USA-152、USA-182。

印度成全球第5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国家

2013-02-27 09:41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年印度成功发射“一箭十星”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于25日宣布,印度利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在该国南部成功发射了七颗卫星。这是印度自2009年9月以来再次成功进行“一箭七星”发射。

“一箭七星”再获成功

据悉,七颗卫星中有一颗名叫“萨拉尔”(“SARAL”),是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法国航天局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共同研制的,重约410公斤,其中装载有两个法国研制的专门用于分析海洋现状及海平面高度的监测设备。

一同发射的还有两颗加拿大卫星,包括加拿大航天局设计的“近地物体监视”卫星和麦克唐纳·迪特维利联合有限公司建造的“蓝宝石”卫星。其余卫星分别来自奥地利、英国和丹麦。

-

据加拿大航天局称,“近地物体监视”卫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空间望远镜。它的环绕地球运行周期为100分钟,用于探测和跟踪小行星,并扫视太阳附近空间以准确搜寻其他几乎所有可见小行星。“蓝宝石”军事卫星将寻找并监视运行于6000公里至4万公里轨道范围内的功能卫星和空间碎片。

英国广播公司有报道称,这是印度第23次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另外,印度计划在今年发起10次空间任务,并宣布将向火星发射一艘无人驾驶飞船。   研发历史崎岖坎坷

印度运载火箭的研制道路崎岖而坎坷。早在1963年,印度开始进行航天试验时,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国提供;1967年,印度开始从苏联引进试制气象火箭和高空探测火箭的设备;与此同时,印度还和法国进行空间合作,并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厂。可以说,美、苏、法为印度实现太空梦都曾助过一臂之力。

经过不懈的研发,在1975年,印度终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阿里巴哈塔号”,1980年其首次成功发射本国生产的火箭搭载同样是本国生产的“罗西尼号”人造卫星。

随着印度在“一箭多星”技术上的不断开拓,其在航天领域的实力越发凸显。2007年1月10日,印度第一次成功发射返回式太空舱,在太空航行11天后安全返回地球。2008年印度以成功发射“一箭十星”而轰动了整个国际社会,它标志着印度卫星分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实施“一箭十星”发射的国家之一。2009年,印度又成功发射了“一箭七星”,巩固了该国在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的一席之地。   技术发展意义重大

现如今,印度是继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之后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有分析指出,印度对航天事业的大力发展具有其重要的战略价值。首先是为应对未来的战争做准备。为提高印度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必要全面推进空间能力建设。

其次是显示大国的实力。为实现世界大国的国家战略目标,空间能力的培育与建设,无疑是印度大国实力的一种显示。   目前印度已经成为国际遥感数据市场的“领头羊”。而且,在促进太空领域国际化竞争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间的影响力,而这又极大地刺激和提高了印度实现“世界大国”战略目标的民族信心。(邢若宸)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1次“一箭多星”成功率100%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10-15  内容来源: 上海东方卫视



10月14日,载有“实践九号A/B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新华社发

昨天,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10月14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模式,成功将实践九号送入预定轨道。据介绍,这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21次采用一箭多星发射方式,一箭多星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实践九号卫星是国防科工局“十一五”重点支持的民用航天科研工程,也是我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首发星,主要由A、B两颗星组成。实践九号主要用于卫星高精度高性能、国产核心元器件和卫星编队及星间测量与链路等试验,还将在轨验证我国卫星发展急需的新原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对于提高我国卫星研制基础能力,推进我国卫星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实践九号A/B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负责研制。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69次发射。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于志坚说,一箭多星发射,最大的好处是充分利用火箭的运载能力,减少卫星发射的成本,同时更能有效的保证多颗卫星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关系的保持。比如这次刚刚发射成功的“实践九号”A星和B星,因为要进入到同一个轨道面,用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是一种最优的发射方式。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该中心在迄今已执行的40多次卫星发射中,使用一箭多星技术占到一半,成为中国目前采用一箭多星技术最多的卫星发射场。

早在1990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第二次执行卫星发射任务时,就采用一箭多星技术将一颗气象卫星和两颗用于大气观测的气球卫星送入太空。此后,风云、实践、资源、环境等40多颗卫星都是通过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成功。其中,1997年承接商业卫星发射任务后,先后6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将12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一箭多星”成功发射“高分一号”等多枚卫星 (1/16)









北京时间4月26日12时1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多星”发式,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颗卫星“高分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两个荷兰卫星分配器和三颗分别由厄瓜多尔、阿根廷和土耳其研制的小卫星。

中国一箭多星发射记录

二〇一〇年十月八日 星期五,截止到今天,我国共进行了24次一箭多星发射。我国的首次一箭多星发射是1979年7月28日,我国第一次成功的一箭多星发射是在1981年9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而且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目前三个卫星发射中心:酒泉、西昌、太原分别进行了上述发射。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顺序是酒泉、西昌、太原。现将这些发射列表如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序号发射时间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名称备注

11979.7.28风暴一号

实践2号科学探测卫星

实践2号甲科学探测卫星

实践2号乙科学探测卫星

失败

21981.9.20风暴一号

实践2号科学探测卫星

实践2号甲科学探测卫星

实践2号乙科学探测卫星

成功

31992.10.6长征二号丙

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弗利亚科学探测卫星

成功

42007.5.25长征二号丁

遥感卫星二号

浙大皮星一号

成功

52008.11.5长征二号丁

试验卫星三号

创新一号02星

成功

62010.9.22长征二号丁

遥感卫星十一号

浙大皮星一号A双星

成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序号发射时间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名称备注

11990.7.16长征二号戊

澳星模拟星

巴基斯坦试验卫星巴达雷1号

成功

21994.2.8长征三号甲

夸父一号(模拟星)

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

成功

32004.4.18长征二号丙

试验卫星一号

纳星一号

成功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序号发射时间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名称备注

11990.9.3长征四号甲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大气一号卫星

大气一号卫星

成功

21997.9.1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铱星模拟星(双星)成功

31997.12.8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铱星(双星)成功

41998.3.26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铱星(双星)成功

51998.5.2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铱星(双星)成功

61998.12.19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铱星(双星)成功

71999.5.10长征四号乙

一箭多星世界比赛 印度一箭多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

成功

81999.6.12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铱星(双星)成功

91999.10.14长征四号乙

中巴资源一号卫星

巴西科学实验卫星

成功

102002.5.15长征四号乙

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

海洋一号卫星

成功

112003.10.21长征四号乙

中巴资源一号02号卫星

创新一号卫星

成功

122004.9.9长征四号乙实践六号01组双星成功

132006.10.24长征四号乙实践六号02组双星成功

142008.9.6长征二号丙环境一号01组双星成功

152008.10.25长征四号乙实践六号03组双星成功

162009.12.15长征四号丙

遥感卫星8号

希望一号科普小卫星

成功

172010.10.6长征四号乙实践六号04组双星成功

长征6号火箭周末将一次送20颗卫星入轨

2015年09月17日13:02 中国经济网



图: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原标题: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于本月进行首飞

我国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将于本月进行首次发射。

长征六号预计于9月19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20颗小卫星,轨道类型: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倾角97.47度。发射载荷包 括:浙江大学皮星二号A/B(ZDPS-2A/2B)、清华大学3颗卫星(包括西电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国防科技大学天拓三号(TT-3)手机卫星 (CAS-3I)和XX星4颗、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二号、深圳东方红海特开拓一号卫星和DCBB(CAS-3G)、航天东方红希望二号2A- 2F(CAS3A-3F)。同时,长征六号的首飞,也是我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太空出征。

长征十一号预计于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发射天网一号A、B、C三颗卫星。

除此之外,本月,中国还将进行包括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在内的4次航天发射。

相关资料

长征六号,是我国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小型运载火箭,为三级火箭,起飞质量103吨,具备700千米高度太阳同步轨道500千克的运载能力。该火箭具有成本低、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等特点,有许多新技术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应用,研制难度很大。长征六号于2009年立项,由航天八院负责 研制。

长征十一号,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首枚固体运载火箭,与现役以液体推进剂为动力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它的发射准备时间由“月”缩短为“小时”,将大大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长征十一号可能与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相类似。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一箭20星创亚洲之最

2015-09-20 08:39:33| 播放:http://news.video.sina.com.cn/#249816095

中国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今日成功首飞

2015年09月25日 08:45央视

自动播放长征十一号成功首飞(来源:CCTV新闻频道)

play长征十一号成功首飞



资料图



资料图

#央视快讯#【我国首枚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成功首飞】今天上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火箭采用固体发动机和固体燃料,搭载了4颗卫星,首次实现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发射,意味着未来我国能在24小时内实现卫星快速发射。

【揭秘长征11号运载火箭】该系统由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支持系统组成,一级采用中国最大规模和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可整体贮存、操作简单、发射成本低、发射周期以小时计算,最大的优势是“快速、便捷、灵活”,可实现卫星快速组网和补网,能很好地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发射需求。

新闻补充:据俄罗斯卫星网9月23日报道,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卡申在接受卫星网采访时表示,中国实现首次成功发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这次发射对中国民用航天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对中国军用卫星计划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长征六号是中国首个轻型运载火箭(起飞质量约为100吨),利用无毒的液氧和烃类推进剂。中国迄今为止使用的各类运载火箭都或多或少带有第一代远程弹道导弹东风-4和东风-5的痕迹。

与军用导弹有亲缘关系,就意味着中国主要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庚基(偏二庚基肼)和氧化剂(四氧化氮)。而庚基是有毒物质。在军事和航天领域利用庚基,有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发射此类火箭一旦失败,有可能造成大面积污染。

在最初运载火箭使用庚基燃料时,需要把发射场建在偏远和人口稀少的地方。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和中国的酒泉发射场在选址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中国新建的文昌发射场,却位于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人口密集的海南岛。需要指出的是,把发射场选在距赤道很近的地方,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可以大大减少燃料消耗。

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安全的液氧煤油,它的危险性和有毒性更小;同时利用液氧需要专门的发射设施,进而会大大延长发射的准备时间,限制了这种运载火箭在军事上的使用。众所周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还在研制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利用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和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1的设计元素,这些导弹被长期保存,并可随时在相对较原始的发射场发射。但是它们的作用很可能将是次要的。

长征六号运载能力为一吨,并能将运载物送入高达700公里的轨道。与重型长征五号和中型长征七号相比,它的优势就在于造价相对便宜,生产和准备的时间短。它首次运送的货物是20颗微小卫星。

可以预测,这种新型运载火箭将大大提升中国在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市场的地位,将对俄罗斯运载火箭构成潜在的竞争威胁。与此同时,俄罗斯从2013年起开始试验新版轻型运载火箭联盟二号,就其起飞质量和功率而言,它多少优于长征六号。



今天上午,中国自主研制的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成功首飞。火箭采用固体发动机和固体燃料,搭载4颗卫星,实现了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发射,也意味着中国具备了24小时内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那么,中国固体燃料火箭在军事上有什么用途呢?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太空科技逐步成长,已经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太空实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固体运载火箭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固体火箭,是指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生产质量要求更严格,成本也更高,比冲(火箭发动机单位重量流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一般也比液体火箭小,且不能二次点火,燃烧过程不易控。不过,固体火箭不需在发射前一定时间加注燃料,使用更灵活。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发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由这些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组成星座,来执行各种复杂的航天任务。而因为全固体运载火箭具有可机动发射、操作简单、发射速度快等特点,这类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发射任务主要是由固体运载火箭来承担。



固体运载火箭可以快速部署、快速进入空间和快速应用,其机动灵活的特点一直受到各国军方青睐。而液体运载火箭机动性差,易受攻击。如果只从军用角度讲,固体火箭无疑是未来的方向。因此,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固体火箭开发,仅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二十多个型号的固体运载火箭上马。



这次的长征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被很多媒体称为“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其实这种说法是有欠妥帖的。中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并不是长征十一号火箭,而是2003年09月16日在山西太原发射的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开拓者一号(KT-1)”固体运载火箭。



KT-1的技术基础是东风-31战略导弹基础上增加固体三级和四级的产物,所以有着全固体燃料、可机动发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响应发射速度快等特点。KT-1火箭最快可在12小时内将小卫星送上天空,而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射卫星,前期的运输、安装测试、灌注燃料,往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



“开拓者”系列还有“开拓者二号(KT-2)”火箭,该型火箭是在DF—31甲型洲际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而“开拓者”系列火箭知名度最高的发射,就是2007年1月我国发射的一枚KT-1火箭携带动能弹头成功摧毁一枚运行于距地860公里轨道上的即将报废的“风云1C”号气象卫星。



继“开拓者”系列固体燃料火箭之后,中国又推出了“快舟”系列固体燃料火箭。关于“快舟”运载火箭,从目前官方的宣传以及军事论坛里资深业内网友的爆料来看,“快舟”是在此前“开拓者”固体运载火箭基础上开发的。



2013年9月25日“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快舟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快速发射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原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主任、总装备部原部长李继耐上将赋诗一首,祝贺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快舟”一飞冲天。



2014年11月21日,中国“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又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虽然对于“快舟”系列卫星,我国官方口径是突发灾害的预警,但早在去年“快舟”的发射时,外媒的普遍评价这是我国在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能力建设上的大动作,有着极强的军事用途潜力。



关于“快舟”系列的军事用途,首先要从“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说起。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军方率先提出,旨在用于太空卫星军事应急。当战时己方在轨运行卫星遭到敌方攻击发生损毁时,己方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枚卫星,通过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将其发射填补失去的卫星应急。



在“开拓者一号”反卫星成功的同一年,美国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响应联合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太空的快速军事部署。并提出了项目庞大的“百星计划”,目的是“应对美国对手日益强大的太空反击能力”,一旦美国的卫星遭到攻击破坏,美国及盟国可通过这一计划迅速恢复。



虽然美国率先提出了“太空快速响应”这一概念以及囊括几十国的“百星计划”,但在国防预算削减的背景下,美在太空应急发射能力的建设上并未抢得先机。2013年我国发射的“快舟”火箭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的小型运载火箭,同年,中国官方媒体开始披露类似“太空快速响应”的作战系统。



2014年珠海航展上一款号称中国首个具有低成本、快速集成、快速入轨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飞天一号”正式亮相。考虑到快舟火箭和“飞天一号”弹体尺寸外形有一定的相似,二者在技术上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不过 “飞天一号”的载荷整流罩更大,其格栅尾翼是快舟火箭所没有的。



从航展展出的发射车看,快舟火箭的发射系统与“飞天一号”相似,都是运输、起竖、发射三用工作车。根据参展人员的介绍,“飞天一号”在装备了发射车后,火箭可以不占用发射塔架,只要一块平整的硬地面就能执行发射任务,准备时间约4小时,远远快于传统运载火箭。



从“开拓者”到“快舟”再到“飞天一号”,中国固体火箭让中国卫星的战时部署和补网速度不断加快。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战术侦察和通讯服务或是卫星网遭对手反卫星武器进攻出现损失并急需补网时,载有星箭组合体的机动发射平台完成发射甚至仅需数小时,而常规发射则需数个月。



而今天的长征十一号火箭,标志着中国的固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在运载能力上达到了350公斤,远超快舟和“飞天一号”火箭;另一方面,一箭四星,预示着中国固体火箭无论在卫星快速部署能力、还是在反卫星(撞击式)能力上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从实战的角度讲,小编认为中国的固体火箭应该由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时,能够在任何地方快速发射入轨。载荷应该主要是战术侦察卫星、通讯卫星。在固体火箭生产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应该大量使用成熟技术,尽量降低成本,使其能像中程导弹一样大量部署使用。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中国固体火箭,将不断刷新运载能力和发射速度的纪录,当战事突然爆发,快速部署的卫星将让敌人无可遁形,而不期而至的反卫星固体火箭则将成为敌方卫星的噩梦。

长征11号所携四颗卫星有啥本事?一颗可用于城管

2015年09月26日 12:35观察者网



微小卫星组网概念,使用WIFI信号互相通信的多枚微型卫星可以像一个大型卫星一样工作

昨日发射的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上搭载有4枚卫星,它们承担了卫星编队飞行、“天网1号”卫星无线网络等科学试验任务。同时,据《中国航空报》今日报道,其中一枚上海航天八院研制的“浦江1号”卫星还能为城市管理提供帮助——当然这只是这枚卫星可能的用途之一。美国航空航天局官方网站则重点报道了这次中国发射的卫星承担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情况和“天网1号”卫星组网技术。

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9月25日(北京时间)报道了中国长征11号发射成功的消息,报道称,继长征6火箭发射成功后,中国又发射了一枚新的长征系列火箭,长征11号。这枚火箭上搭载了三枚搭载有部分欧洲技术的卫星,它们组成了“天网1”三星星座系统,此外,该火箭还搭载了一枚代号“浦江1号”的微型卫星。

报道中称,这次发射的“天网1”星座由三枚卫星组成,它们的代号为天网-1A(SECM-1 )、天网-1B(NJUST-2)和天网-1C(NJFA-1)——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这些卫星都基于“立方体”卫星构造,其中SECM-1和NJUST-2采用“立方体-2U”构型,而NJFA-1则是“立方体-3U”构型。(观察者网注:这是一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标准卫星设计方式,即将卫星设计为由边长10厘米的立方体单元构成,“立方体-2U”构型意味着卫星由两个边长10厘米的立方体单元组成)

这三枚卫星将实现星间无线网络通讯,采用葡萄牙Tekever公司的GAMALINK技术。

据悉,Tekever和上海微型卫星研究院(SECM)在2014年4月22日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上海微型卫星研究院未来制造的卫星平台上都将使用这种先进技术。

“天网-1”系统由上海微型卫星中心、丹麦GomSpace公司,葡萄牙Tekever公司和瑞典Nanospace公司联合设计。

据Tekever公司总裁理查德·门德斯说,采用GAMALINK技术将让这三枚卫星成为一个整体共同运作,而不是三枚单独的卫星组成的星群。

采用这一技术后,各种无线电通讯将通过一个单独的硬件系统来实施,允许同时运行各种软件。而在此之前,所有软件都需要独立的硬件系统来发射无线信号,因此这一技术将让卫星系统更加简洁。

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017年升空的PROBA-3卫星上采用同样的技术。

报道称,在卫星上搭载的设备包括接收海事和航空自动应答信号的相关设备,可用于监控海上和空中交通情况。

“立方体”卫星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海事一个较新的技术,根据上海微型卫星研究院的张川(音译)说:“推动我们进行这次任务的理由很简单,这是我们的团队学习立方体卫星相关技术的机会,同时也能验证将我们日常使用的技术用到宇宙中的可靠性。”

这些卫星的通信信号将对公众公开,全世界的卫星爱好者都可以尝试追踪这些卫星,监控它们的健康状况。

《中国航空新闻网》今天发表文章《中国卫星部件制造首次采用钛合金3D打印成型》,介绍了上海航天八院研制的“浦江1号”小卫星的相关情况。转载如下:

2015年9月25日,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长征十一号的首飞,使我国具备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此次发射搭载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浦江一号卫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上科大二号卫星等4颗微小卫星。

浦江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八院研制,可实现面向用户订制的快速便捷综合信息服务,按“互联网+”的要求,能广泛应用于电磁环境监测、国土资源普查、应急搜救等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的提出,更是为国内方兴未艾的商业卫星市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简化研制技术流程,缩短研制周期,发展低成本、高可靠性、满足多任务需求的小卫星星座,成为今后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出于对未来商业卫星发展应用的考虑,自2009年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即自筹经费开展专项研究,按照积木型、易组装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款简洁的面向多功能应用的小卫星平台,探索微小卫星领域产品化、标准化、集成化的突破。

“一方面,这个平台必须具备一般卫星的完整功能,可满足空间环境运行和应用的需求,同时也要具备灵活多变的宽适应能力,能快速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快速配置。”型号负责人介绍。立足 “面向用户,方便快捷”设计理念,浦江一号卫星首次采用了全数字化设计技术、通用化即插即用技术、柔性化结构设计等技术,能快速地和各种不同的有效载荷进行整合,并在一个月内完成集成测试、一个星期内完成发射准备、一天内完成在轨交付的目标。

即插即用概念的提出,使得卫星在设计上摆脱了平台与载荷必须互相一一对应的限制,通过标准的机械接口、供电接口、控制接口和通信接口等,各个单机之间采用标准协议来约束,只要符合标准的设备,都可以实现即插即用。“这就好比组装电脑,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高中低的不同配置,形成货架产品来供你选择。而你需要安装的特殊设备,我们也提供了标准转换接口,插上就可以用。”标准化的平台设备,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卫星的研制成本,更为卫星的应用降低了门槛,今后城市定制、企业定制、乃至私人定制的卫星,将不再是遥远的期望。

智能制造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而浦江一号也在国内卫星上首次应用了3D打印技术,其天线支架采用了钛合金材料的3D打印成型方案。而这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出于卫星快速研制、降低成本的需求。原来生产一个支架需要4个月的生产周期,采用3D打印,仅仅需要3天的时间——1天完成打印成型,2天开展性能检测检验。“3D打印支架的各项性能指标与传统机加工制造的支架性能相当,完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WiFi是目前应用最为普及的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通过WiFi,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浦江一号创造性地在航天领域引入这一概念,通过无线技术互联,将航天器上的传感器组成一个“互联网”。此次浦江一号卫星搭载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是我国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航天器上的首次应用,不仅可以验证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轨的性能,还能有效地节能减重,降低防护和维护成本,并对后续航天器应用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浦江一号所使用的平台也堪称一绝。它采用标准的结构杆件、接头、承载板来组成卫星的结构系统,可根据需要任意调节平台舱和载荷舱的空间。“这就像我们买宜家的家具一样,可以自行根据房间的大小、用途来进行组装,可满足不同载荷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卫星结构的适应度。”

此外,浦江一号还首次采用“热切割”释放技术,搭载了微泵流体回路、记忆合金百叶窗、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大容量静态存储器、新型星敏感器等一系列国产化器件和部组件,对未来空间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推进了空间关键核心元器件、部组件的自主可控。

出于在轨高可靠性运行的考虑,传统的卫星研制往往需要经历方案、初样、正样三个阶段,在方案阶段之后,制造出一颗完整的初样星,用于破坏性环境试验;转入正样后,再生产一颗卫星进行验收级环境试验,研制周期长、成本控制不易。而浦江一号立足商业卫星发展的需要,对研制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突破,从方案验证阶段直接转入正样阶段,这样就节省了一颗完整的初样星,大大节约了成本。

同时,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浦江一号采用全数字化技术,一改以前人工操作的做法,通过轻量化模型设计出三维电缆网,利用卫星总装过程管控系统,依据模型编写工艺文件,自动生成辅料、工装配套、标准件、仪器仪表等数量,在总装现场用平板电脑记录单机状态等,采集质量数据,后续还将实施现场文件的电子签署,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

因为卫星平台具有十分友好的接口界面,可广泛应用于成像、通信、导航、遥感等商用领域。通过卫星组网,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对目标开展日常观测,为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理提供重要参考判据。比如通过搭载不同的有效载荷,可以对城市道路拥堵情况、热点地区人员疏密情况、区域天气和环境(如雾霾)预报、移动和应急通讯、自然和人为灾害预报及勘察、近海情况等,为城市管理提供帮助,大大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2014年11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成立了微纳卫星系统工程中心和纳米航天器技术科创中心,面向市场主动转型,提供业务咨询、产品开发、在轨维护服务等一整套系统方案解决服务。目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正在通过校企合作、研产合作乃至国际合作,建立有效载荷产业联盟,让微小卫星更加贴近客户、贴近市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4318.html

更多阅读

世界上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亚洲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国际私法研究涉外婚姻,涉外婚姻的有效必须满足婚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婚姻的实质要件中要求婚姻当事人不能与他人有婚姻关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是合法的。现在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有

史上今天 印度一枚捆绑式火箭发射失败 印度火箭 发射 直播

印度在航天领域取得许多成就,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和日本之后的第六个航天大国。印度斯哈里科塔发射场印度一枚捆绑式火箭发射失败1988年7月13日,印度一枚捆绑式运载火箭从斯哈里科塔发射场第二次发射卫星时,在火

中国快舟火箭首创星箭一体化技术 快舟十一号

资料图:中国快舟火箭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官网的消息,2014年11月21日14时37分,我国在酒泉用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其中蕴含的战略意义不可小觑。中国

声明:《一箭多星世界比赛 印度一箭多星》为网友我喜欢你没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