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溪古村行四】访童第周故居
童村,童第周故居,位于堇山脚下、梅溪水库的上游。童村这个仅两千多人口的偏僻小山
村,历来崇儒重教,读书成风不仅涌现了以童氏五兄弟为主干的杰出人才,也不断涌现奋发图
强的优秀学子,其中已有50多人成为全国各地的教授级人物,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授村”。
英雄也问出处。寻根溯源,童村童氏源于古唐代德宗贞元年间,在苏州做官的童晏为躲
避战乱,从嘉兴迁居到此,耕读起家,成为开山始祖。
汽车驶过梅溪大桥,沿着如诗如画的梅溪水库山路行进,山上尽是望不到头的竹林,路
边堆放着一堆堆砍伐好的毛竹,这些副业都是附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过了一个不
算太长的隧道,不一会的功夫就到了三岔路口,李先生说,“童村到了。”
图中“童氏宗祠”为沙孟海题字。
童村停车场。
童村村景,路边是条小溪,这条溪流叫弦溪,因溪水流声如琴弦
轻抚而名。村民告诉我们沿这条溪流往上走就到童第周故居了。
看见抹油?“童第周故居”透明招牌插在由山石垒成的地基墙上,
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目了然,到了。
故居大门,由此拾级而上,中午都吃饭去了,里面没人。
故居为一幢二进七开间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系清代晚期所建,象
四合院,在宁波市区里很常见。纵进深22米,通面宽21.5米,坐北朝南。
中间是卵石天井,建筑面积大约350平方米。
前进由明间、次间、梢间加两弄与毗连的厨房、倒座等七间平房组
成天井长9.3米,宽4.8米,中间铺有圆形纹饰的鹅卵石子,四周为方纹
饰的鹅卵石路面。天进四边配有长工约3米左右的长条阶沿石,在宁波的
大墙门天井一般都是大青石板铺成,因地制宜。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故居展厅。
童第周(1902——1979)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题词。
生物学界一代宗师童第周简介。
这是童第周父母的卧室,放着床、橱、桌、椅等,一件件显得
那样的平实和俭朴。
厨房,以前做饭都是用大灶,烧柴火的,食橱也叫介橱。
黄花梨八仙桌,吃饭的地方。
堆放农具杂物的地方。
无论走到那,我都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
上这里打工的。宁波老话:“阿黄墒年糕,吃力不讨好。”
童第周的家乡和家人,童第周的父亲是私塾的教书先生,是位秀才。童第周在家里兄弟中
排行老四。童第周一家有5个兄弟,兄弟中又大多是国内各领域的精英,老大童第锦创办冠山小学,县参议员;老二童第德从宁波省立第四师范考入北京大学。童第德是中华书局的出色编审,
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韩愈研究专家。当年,章士钊以研究柳宗元著称,而童第德则以研究韩愈
而名世……老三童第谷毕业于复旦大学法政系;童第周的胞弟童第肃,是全国重点工程——治
淮工程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浙江大学。
1924年大学时代的童第周。
童第周的各种任命证书,均有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中央领导人签署。
铮铮铁骨,一身正气。上为他读过的《续西行漫记》和《三民主义》
的书。解放前夕,童第周爱国爱家,他和59位院士一起联合反对迁往台湾。
故居平面图,童第周6岁时看的启蒙书籍。以前小学有他的课文。
左在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右工作照。
纪念童第周诞辰100周年书籍及纪念品。
童第周这一间为卧室兼书房,墙上“滴水穿石”点明了父母寄予少年
童第周的嘱托和厚望。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诗
楼上,写有生物学家童第周语。
故居楼上。以前这房子都有童家后人住着,现在都清空了。
童第周故居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面是童村老年园,老人们扎堆在门口享受冬日的阳光。
童村文明村,文化宣传阵地,阅报廊。
这是童村公共汽车站路口,620-2路、602路(塘溪镇-雁村)。时值11:40分,我们就在这
门口的点心店吃的午饭。李先生要了碗清汤寡面,我来了碗炒面,也都是素的,满满一盘,油
里麻哈的没吃完,每碗6元,也不便宜。我俩中午肚子就这样随便解决了,上车时在小店门口
与村民随便聊了几句,问了一下路,一位50余岁的村民自告奋勇上了车,说是给我们带路,做
我们的向导到上周村去。那村民说周尧故居离这里大约有3、4站路。
在车上我们闲聊中得知,他家原先就住在童第周故居里,现在搬了出来,村子里每平米补
偿1000元,还给分配新房子,房子还在建,在溪边他还指给我们看。他目前在宁波的长丰打工,
非农业户口,以前村子里种的地有的都被淹在梅溪水库下面;论辈分他说他管童第周叫太公,
该村民还爆料说,周尧也是童第周带到外面去的...
下一站:上周村 昆虫学家 周尧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