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的几个问题 指挥家卡拉扬
1、卡拉扬的黄金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有着种种说法,很乱。很多情况是:要介绍一套卡拉扬的录音如何了不起,就写上该录音“录制于卡拉扬指挥生涯的黄金时期”或“鼎盛年代”。诚然,大师六十多年的指挥生涯,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鼎盛之作。我们一般也只能说一说卡拉扬录音成就的“黄金时期”(由于我歌剧听得少,主要说说交响曲作品的唱片吧)。
1938年至1943年是卡拉扬第一个集中录音的时期。曲目大多后来成为卡拉扬一生的保留曲目,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唐·璜》、《命运之力序曲》、斯梅塔纳《沃尔塔瓦河》、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等。尽管演绎相对清浅,但录音中的青春朝气与蓬勃的热情还是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莎乐美之七纱舞》没有后来录音中那种可怖的神秘与戏剧性的压抑,而是一种本色的释放。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唐·璜》像是年轻的艺术家面对崭新的世界所发出的有力宣言,豪情壮志激荡胸怀。这些生命特定阶段的特质,都是后来的录音所不可替代的。
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EMI的瓦格特·李格成为卡拉扬的唱片制作人。无疑,当时李格组织的爱乐乐团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乐团之一。许多人认为这是卡拉扬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当中包括林克昌先生。以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在许多重头曲目上,这时期的卡拉扬是所我最喜的,如贝多芬第九、勃拉姆斯第一,《玫瑰骑士》等等。这些演绎雄辩又清新,激昂有力又活泼谦逊。这时期卡拉扬还录制了相当一批“新音乐”,如理查·斯特劳斯的战后作品、沃恩·威廉斯、布里顿、柯达伊,还有巴托克等(《管弦乐协奏曲》是否是世界首录?)。在协奏曲方面,也许卡拉扬与李帕蒂、吉泽金合作的录音是其一生钢琴协奏曲作品的最高录音成就。卡拉扬这个时期的录音招人喜欢原因很多,说起来也是一言难尽。首先,战后余生的艺术家们对生命、对世界有特别的感悟,这种心境对于音乐演绎来说弥足珍贵。拥有一个艺术品位超群的有力的制作人——李格,也许不容易完全实现卡拉扬全部的想法,但也不至于走得过于极端,从而实现一定的调和。爱乐乐团的英国气质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中和掉卡拉扬演绎中一些不怎么招人喜欢的东西。单声道的录音温暖、质朴、充实,经常可以收敛掉许多张扬的光芒。这些单声道录音音质其实非常迷人,在我的器材上播放,高、中、低频十分平衡,而卡拉扬后来的一些立体声录音,时有中频发虚的问题(当然,是在我的器材上听起来是如此),听上去就不怎么舒服了。
60年代,卡拉扬基本完全“回归”德国,刘雪枫认为这是卡拉扬“最年富力强的”时期。而留声机的总编詹姆斯先生在评论卡拉扬60年代的法国音乐专辑时(内有德彪西与拉威尔的代表作),认为这是“正在全盛时期的卡拉扬”。这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但也正因为这套录音为人所知,人们往往会失去一些发现感和新鲜感。这也是我个人的感受,但不可否认其音调的完美,录音的出色。
入选《留声机》百大的德彪西与拉威尔作品令人震慑,但我总也觉得缺少一点自发性的惊喜。这时期我所听到的最让我怦然心动的录音有两个,一是鲍罗丁的《polovtslan dances》,金戈铁马一往无前的气势无与伦比,让人热血沸腾;二是李斯特的《玛捷帕》与《匈牙利民谣幻想曲》,前一曲卡拉扬的乐团光芒四射,热情如火,不可逼视;后一曲切尔卡斯基的演奏同样是炫目迷人的,卡拉扬十分称职地完成了“绿叶”的任务(尽管这部作品管弦乐写得比较弱),所有的段落都各尽其态,充满说服力。顺便说一句,这两个录音的录音水准也令我十分喜欢,动态大,声音活,平衡度也掌握得非常好。还有一张唱片让我们领略到卡拉扬多方面的特色:演录俱佳的《欢乐巴黎人》与《仙女》。前者展示了卡拉扬极高的轻音乐的造诣,俗而不失其雅;后者管弦乐的缤纷美丽的音色令人心醉,此版本一出,对于其他版本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现代音乐方面,不能不提对奥格涅第三交响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的出色演绎。60年代末期,卡拉扬也开始了他录制《尼伯龙根指环》全集的工程。这套室内乐般精致、选角充满争议的《指环》,宣告着卡拉扬自己所掌控的世界的到来。
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许多人心目中卡拉扬真正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录制七十年代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前后。这时期,卡拉扬的前辈们大多已经离世,而他还孤傲地站在世界之巅。卡拉扬自觉对柏林爱乐的改造基本完成,与乐团的关系与默契也臻于最佳。这时期卡拉扬和他的乐队技艺纯熟,得心应手。这时期柏林爱乐的音色经常被比喻为“神户牛排”,不过这也视乎具体的录音作品。卡拉扬不仅再度挑战了自己已经录制过的曲目,而且在充分而谨慎的准备之后,向一些全新的曲目发起了冲击。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马勒的作品,其中第六和第九长期以来受到最高推崇。其实我也很喜欢他的第五,尽管卡拉扬坚毅的克制导致整个曲子最终没有煽人的华丽高潮,但那种钢铁机器般的冷峻、刚硬与管弦乐声势的绝美依然独一无二。其次是卡拉扬录制的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音乐,尤其是那张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弦乐的表现力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唱片史上此版也大有谁与争锋之势。西贝柳斯同样也是卡拉扬钟情的作曲家,这一时期,卡拉扬用一种更神秘、幽暗的色调刻画西贝柳斯的音乐,《图翁内拉的天鹅》和《塔皮奥拉》中晦暗的气氛几乎令窒息。但在一些曲目的演绎上,一种令人不悦的自负充斥其中,比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充满了油光水滑的声线与眩目的重音,“过分的温文而雅和罕见的过度自信妨碍了他对这部作品的诠绎”(理查·奥斯本语),完全不同于早年的生气勃勃。这时期卡拉扬也与穆特合作录制了他一生中最好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这个录音气象庄严,令人肃然起敬,画家陈丹青将之将列入自己个人“无可挑剔”的唱片清单之中。而那套客串的《纽伦堡的名歌手》也长期占据了大部分推荐榜单的头一名
80年代初,卡拉扬在数字录音的最初几年里又发展着他的曲目。他录制了《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然后是录制尼尔森第四交响曲、肖十和《行星》,据说当时录音任务紧张得就像打仗一样。如果不是梅耶事件的突变,也许他会录制更多新的曲目。
80年代中后期,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关系江河日下,“他生命的最后的几年,他充满忧虑,疾病和政治斗争开始占据了他的生活”(理查·奥斯本语)。卡拉扬渐渐转向维也纳爱乐,指挥的曲目总是与“告别”有关。尽管许多人认为这个时期卡拉扬力不从心,但这位不屈的老人依然顽强地演绎着他心爱的音乐,并把自己在晚年的心境融入其中。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达到了他本人同一曲目的高峰。理查·斯特劳斯的音诗气息更加绵长,绚烂的音流中蒸腾着浓郁得化解不开的诗意,充满了对生命惋叹与留恋。在准备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的时候,情绪低落的卡拉扬在钢琴前得到了顿悟,找到了“正确的节奏”。随后,便是恍如再度焕发青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此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赋予这些圆舞曲与波尔卡如此丰厚深沉的情感。此后,卡拉扬又用他“正确的节奏”不断地超越了自己: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瓦格纳作品(有诺曼演唱的爱之死),令人敬畏、精神遗嘱般的布鲁克纳第八,质朴动人的最后录音——布鲁克纳第七(理查·奥斯本认为没有那个卡拉扬的录音能与之相比)。
2、卡拉扬与瑜伽?
卡拉扬与切利比达奇二人其实有不少共同点。比如,他们都在日本学到了不少,比如“禅”,比如如何集中意念。卡拉扬说,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了解到自己何时完全不用再去指挥,其实甚合老子之“无为而不不为”(当然,这个观点是不是他直接从东方学来的,我想可能性不大,应属神悟后的相通吧)。
作为一名照着三张VCD刚练习了一段时间初级瑜伽的我来说,瑜伽对卡拉扬的指挥艺术有何影响,我是十分感兴趣的。卡拉扬也说,多年的瑜伽练习有助于他在指挥时进入沉思默想状态。这种状态的确应该是类似于瑜伽功法的。一位柏林爱乐的演奏员评价卡拉扬指挥《波莱罗》是在给他们施催眠术,多少也应该是在说这种沉思默想的状态。这种气氛在唱片里我们大概也可以经常感受到,管弦乐中经常弥漫着一层氤氲。从指挥的外部特征来看,很少有指挥像卡拉扬这样把自己的动作与呼吸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卡拉扬指挥时腰背充分伸展,那些最优美的动作刚柔并济,无一不是来自筋骨的有效舒展(瑜伽也与之类似)。卡拉扬的分句总是十分特别,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拥有特别的呼吸,绵长,细密,疾徐有致,有时仿佛是乐句引导着呼吸,有时又仿佛是呼吸控制着乐句,很类似于瑜伽中对呼吸调节与掌控。卡拉扬的艺术与瑜伽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联系?这只能请教于诸位方家了。
3、卡拉扬经常选错合作者?
卡拉扬的御用歌手往往不是特别大牌。在选择歌唱者方面,卡拉扬与托斯卡尼尼有些相似,经常起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歌手。这么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唱片销量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卡拉扬经常在这方面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如录制《假面舞会》时女主角是当时在欧洲大陆还不怎么出名的约瑟芬·巴斯托。有时,一些歌手公认不适合某一领域,但卡拉扬却经常让他们突破自己的极限。这方面的例子有男高音何塞·卡雷拉斯、女高音德纳施、黎莱恰莉等。卡雷拉斯早年是唱抒情男高音的,卡拉扬却让他唱戏剧性较强的拉斯米拉达和唐·何塞,这也许是卡雷拉斯嗓音过早颤抖发摇的原因之一。德纳施基本上属于次女高音,卡拉扬却委以重任,结果她高音尽毁。黎莱恰莉显然在卡拉扬的帮助下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不过图兰朵公主这个角色在一般人听来也太适合她的嗓音。大师的意图究竟为何,我是不太明白,但我的确喜欢卡雷拉斯早年演唱的唐·何塞。贝伦丝也是卡拉扬的一大发现,她主演的《莎乐美》也早已成为经典。相对来说,50年代在EMI,歌手的阵容往往整齐一些,这一是因为的确当年歌唱家队伍人才济济,同时也是因为李格的运作。
卡拉扬在DG最出名的协奏曲录音应该是他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方面,在穆特之前,他一直与发音纤巧的费拉斯合作。从我们这等乐迷想当然的观点出发,两人的风格似乎不是很般配。有人说是卡拉扬的纳粹往事使他找不到犹太小提琴家合作,这我不太相信。事实上梅纽因、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也与之有过合作。为了与穆特的合作,当年卡拉扬也承受了不少压力。钢琴协奏曲方面,里赫特、贝尔曼、基辛与卡拉扬合作的柴一名声在外,却也争议不少,卡拉扬似乎与这三位钢琴家在更深的层面上缺少融合。与卡拉扬经常合作的钢琴家却是魏森伯格。两人合作了一整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我选听了几曲,只能说不太喜欢。卡拉扬如此选择,我不太明白。
卡拉扬最具说服力的协奏曲录音应该还是莫扎特的几部圆号协奏曲(EMI),不过这个录音中独奏家布莱恩显然是绝对的第一主角。
4、莫扎特、巴赫、海顿、马勒,卡拉扬的弱项?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事实上富特文格勒的莫扎特、克伦佩勒的门德尔松也受过质疑。
一般的看法是卡拉扬对这四位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把握上有问题。但在我看来,具体到单个的作品,卡拉扬也经常以自己的方式取得引人瞩目成功。莫扎特的作品中,早年在EMI录制的《女人心》、《魔笛》就广受佳评,几部协奏曲也十分成功,K491第二十四号钢协的管弦乐部分恢弘浩大,“有如万壑松风”,似乎更近于贝多芬对这部作品的感受。晚年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几部合唱作品(C大调弥撒、安魂曲等)也以其独特的氛围令人难忘。至于交响曲,最多见的还是七十年代DG的几首晚期作品,普遍认为当时的柏林爱乐已经不适合演奏莫扎特,但四十号和四十一号的确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纷扰,热力迫人不容思辨。也许对中国听众来说,莫扎特的交响曲需要更多的飘逸。巴赫作品方面,最有感召力的可能还是50年代初在维也纳的现场《马太受难曲》,女中音是伟大的费丽尔,经历战乱的音乐家们奉献出感人至深的音乐,卡拉扬自己显然也动了真情。展现海顿《创世纪》的浩瀚与庄严,卡拉扬也有着独到的心得。至于马勒,卡拉扬以其一贯克制谨慎的态度精心准备着。卡拉扬曾经说,他用了二十五的时间找到了与柏林爱乐的默契。差不多在这“找到默契”的前后,他终于开始了马勒之旅。他的马勒第六与第九的录音双双入选留声机百大。不同于勃拉姆斯、理查·斯特劳斯或布鲁克纳的反反复复,卡拉扬为录制马勒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酝酿,马勒第九全面成功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也没有再去指挥马勒——似乎他已经为马勒歇尽所能。马勒第六从来没有如此高大伟岸,即便是最撕心裂肺的段落也保持着管弦乐音色的华美与庄严——这是真正英雄气概的。他的马勒第九(DG现场)如今我不知还能说什么,只能说是我所听过的版本中最具广度与深度的。在这里多插一句,我至今还能回忆起听托马斯·桑德林与赞德尔的马勒第六、克伦佩勒马勒第九时的情形——最后我差不多哭成了一个泪人——听卡拉扬的马勒我不会如此——这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体验,当然,音乐体验的高下并非取决于你流多少眼泪。
海顿《创世纪》
5、卡拉扬在录影中以自我为中心?
对我来说,看管弦乐演奏的DVD我还是希望指挥家的镜头可以多一点。自律甚严、有着充分经验的卡拉扬当然清楚应当注意在一部影片中调配好镜头中指挥家与演奏员之间的时间比例。我很喜欢70年代摄制的现场勃拉姆斯第一、第二交响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不过我也质疑SONY发行的那套80年代贝交DVD,这里的大部分镜头视野很窄,连乐队的全景都很少,观众仿佛置身于狭窄拥挤的空间里,全然没有70年代影片中的那种开阔大气。何以出现如此制作,令人费解。
6、卡拉扬的录音过于雕琢,后期制作严重?
据说那几套贝交全集对完全的过分追求容易使人厌烦,也许的确如此。但厌烦或许更是因为其中某几部交响曲在诠释风格上比较雷同?不可否定卡拉扬对录音制作的严谨认真。但其实卡拉扬也留下了一定数量的现场精品。如今各大唱片公司的现场录音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反而开始怀念录音室里严谨的制作了。
7、卡拉扬的最佳录音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有很多,也可能根本没有最终答案。《英雄生涯》据说是卡拉扬最喜欢的曲目(?),又有评论说贝多芬才是卡拉扬最胜任的曲目(?),晚年的布鲁克纳第八和马勒第九享有盛名。理查·奥斯本在卡拉扬最后一张唱片——布鲁克纳第七中感受到了一种特有的真实,因此认为这个录音“无可比拟”。西贝柳斯作品的录音受到过作曲家本人的最高度的肯定。国内很早就流行着“卡拉扬在气质上接近瓦格纳”的说法,而《纽伦堡的名歌手》的立体声录音是不少乐评家心目中的“荒岛唱片”之一。
更多阅读
关于儿童学习跆拳道的几个问题
关于儿童学习跆拳道的几个问题——简介练习跆拳道能提高吃苦耐劳的能力.无论练习哪种武术,都是要下苦功夫的,一个动作为了做的标准,有力量、有速度,可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强身健体.跆拳道也是一项体育竞技,
关于《道士下山》的几个问题 道士下山下载
关于道士下山的几个问题距离《道士下山》上映已有一月,在这个点写下一些东西,只是发表一些思考。《道士下山》豆瓣评分5·5,如果《捉妖记》能评7·2的话,那么我觉得《道士下山》的分太低了。是的,我们是在比较中得出高下的。不否认陈凯歌已
转载 王东京:关于党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的几个问题
2014-07-04 21:22:17|分类:干部教育培训新视|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灿烂的阳光《王东京:关于党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的几个问题》这个讲题对我来说有点大,也很难讲。说实话,我之前在经济学部做教员,从综合层面对教学改革与管理研究得不多,
关于群众文化论文选题的几个问题-安徽省文化馆- 安徽省文化馆地址
关于群众文化论文选题的几个问题
关于用强磁检验银钱币 材质的几个问题 材质检验报告
关于用强磁检验银钱(币)材质的几个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有博友泉友先后询问我对强磁检验银钱(币)的准确度以及其它相关问题。这是因为近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强磁能吸住钱币,则证明其是银质甚至金银质”。对于这个问题,我虽然在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