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内圣外王之道 何谓王道

何谓内圣外王之道

郭昊龙

启明国学馆微信群中有时会有人发一些对于党和历史人物有政治倾向的事实或评论,之前,我在群内强调了一个原则:“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是永久的。希望大家把焦点放在永久的话题上。不要直指政治,请直指人心。顾炎武说,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一介匹夫,做好存忘续绝的立的工作,破即在其中矣。”但好象还没说到位,屡次还有敏感性的政治论点发表,发表也就罢了,还一而再,再而三,公然在公共群中点评谩骂。我并不是要反对这些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不容抹煞的,是则是,非则非,非人之主观意愿所能增减。我所要反对的是对于这些历史事实点评之不分场合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偏执心态。

所谓不分场合,是指在一个他人的国学公共平台上谈这些政治性观点极为不妥,因为你对群内的个体的根底并不了解,极易引发争议,影响群的主旨与气氛,而如在类似于《炎黄春秋》这种类型的平台上谈这些话或许还可以,在特定的圈子内部探讨也是可以的,而如在自己主导的群里发也是个体的自由,但在我的群里发,则需要尊重我的意见,同时还要考虑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影响,而不能肆无忌惮。

说不分场合其实还只是表象,核心在偏执心态,有此偏执心态,才有此不分场合。偏执心态之表现就是,有了过去的事实依据,就抓住不放(且不论历史之河今天之流变如何),只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断言,容不得从另一个角度或层面的观点,象汽油一样,一点就着,不能接受各种价值判断的相对合理性。科学的事实判断只有一个,但人文的价值判断,则具有多元性,是多角度与多层面的。正如人性是复杂的,断然肯定和否定都是很武断的。盲人摸象中,盲人摸象所做的判断并没有错,错在说象是一堵墙,一条蛇或一根柱子时没有加上限制性前提条件,不承认其相对合理性,而是以偏概全,更为甚者,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好的,以上只是我的一面之词,有相对合理性,不妥处请海涵。在此,我主观上并不想进一步较真,再次引发头脑层面的口舌之争,而且此争论也会是没完没了的,不值得耗费我们宝贵的心力,我所真正希望的是将争论之批判精神转向自己,提升个体内在自性或明德之自觉,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转识成智,化烦恼为菩提。只有这一步,才能真正切入国学之核心。而以一种愤青式的方式来攻击一个人所认为的恶,特别是深层复杂的历史、政治与人性的问题(有些东西点到即止,不用在大厅广众之下,血淋淋地揭开而后快;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个是非了得),不仅是自不量力,更是不负责任,这不仅不能解决外在的问题(很多时候,只能激起更大的反作用力),更为根本的是不能解决自己内在精神与心性的问题。这不是说外在的问题不重要,而是外在问题的解决之根本在于内在问题的解决,因为,一切外在的事业都是内在精神与能量的外化,这就要提升精神境界,打开格局情怀,从而修己治人,内圣外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核心。

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表达相应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为什么,当然不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而是要改变它,不仅从面上改变它,更要从深层和从根本改变它。而历史真正的改变者,所拥有的不仅是外在的政治之权力或经济之钱力,还有精神文化之道力。这个道力,是两个方面结合的统一整体,一个是道,一个是力,或者说一个是能量的方向(概而言之,只有两个方向,上达与下达,或天理与人欲),一个是能量的大小。天才或英雄人物,都有相当充沛之先天精神能量,但大部分,或阴或阳,或清或浊,或刚或柔,五行之气质都有所偏,而能入圣者,则能化去气质之偏,臻至中正平和,超越和涵盖五行之特性,如孟子评孔子为金声玉振之集大成者,集圣之清者、任者与和者为一身,可谓圣之时者(因而后世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合乎道的不一定能产生大的社会影响力,因为可能力不够;而力够了,则又可能产生出坏的社会影响力,因为道不够,从而对力没有充分的自觉掌控。力强者为英雄或天才,而对力能充分提升和自觉掌控的,即力与道兼备者,方为圣贤(而如能还掌了权力与钱力就更理想了,可称之为圣王,西方称为哲学家王,孔子没能掌权,就只能称之为素王)。在儒家系统中,这是人之主观能动性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从而确定了整个文化与教育的最高标准与方向。

何谓内圣外王之道 何谓王道

一部历史,别看它错综复杂,异彩纷呈,其核心,其实就是道与力与斗争史,或者说是天理与人欲的斗争史,在历史上,真正影响一个民族与时代的伟大人物,内在都具有充分的道与力。曾国藩识人用人时说,“功名看器宇,富贵看精神”,就是从道与力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成就和影响力。汉初刘邦以看似一个混混的德性,却能成为开国皇帝,所恃者主要在其力,天才异质。其见秦始皇之仪仗,雄心勃起,道“大丈夫当如是”,大风歌之“大风起兮云风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胸怀豪迈,精力充沛;虽然没有读什么书,但其对于张良之意见一听就懂,信受奉行,足见其天姿颖悟。相形之下,颇具勇力之项羽则器局不开,悟性不足,优柔寡断,如封赏吝啬,乌江自刎(抗挫力弱与面子观重),不能用谋士张良,鸿门宴不能听从范增之计。而毛主席,更是天才异质之英雄人物,见其青少年时代之诗作《咏蛙》、《言志》、《沁园春.长沙》以及被杨昌济先生评了105分的文章《心之力》,就足以见其器局非凡,英姿勃发,雄才大略。这就是具有极强能量的英雄人物,就是具有改变历史之伟力的人物。

这个道力不仅仅是头脑理解的道理,除了天赋的遗传性因素外,将道理转化为道力的核心法宝是后天在特定文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外在实践,其实光说实践还不够,这还只停留于技法阶段,还要加上实践的心法。这个心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圣功夫,可打通和提升精神能量(也可称之为境界、格局、情怀),可谓之“尊德性”;实践就是外王,掌握具体的知识技术之运用,可谓之“道问学”。但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不彻底,还要说,内圣与外王一以贯之才到家。毛主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做得好极了,将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王明、博古、陈独秀就没有这个落地的、深入的结合力,只有“高明”的理论,而没有充分的实践,结果“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后来毛主席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知识分子上山下乡,都有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而《实践论》更是其哲学的提升。而圣贤,所强调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则超越和涵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人生三不朽中,立德是排在立功与立言之前的。孔孟之政治实践,包括其后的周游列国,就是立功,就是外在实践,但这些都是以立德之内圣功夫所涵盖和主导的,以道力为先,如与君王不合,也不迎合君王,改变初衷(如不合于道,力再大,在人格上,孔孟也认为其是小人物,孟子就说苏秦、张仪这样在当时能影响世界政治的风云人物,所行的是柔顺取容的妾妇之道,非为大丈夫);实在不行了,才做一点文字性工作,即立言,这个立言是以立德和立功为基础的,非为在章句和应试中皓首穷经的酸腐小儒之所为。在此,圣贤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帮人提升道力,或者说是自觉提升和掌控生命能量之大小与方向。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圣贤能够征服自己,并希望用道力来征服天下。在圣贤的心中,只有道力,才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此,气就是能量,浩然则既指大小,至大至刚,也指方向,至中至正。圣贤的核心不是做外王的学问或事功,而是下内圣的功夫和修养,以内圣来涵盖学问与事功,用功夫来提升正能量(孟子可谓提出正能量的第一人,而文天祥则是其忠实的践行者),变化气质,修己治人。《四书》之《大学》所确立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这样一个在外在的社会实践舞台上逐步砺炼和提升内在功力的过程,格、致、诚、正是内在的心法,修、齐、治、平则是外在实践舞台之逐步扩大,二者内在贯通,德位相配,融为一体,但立足点永远定在内圣,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能量不够时就独善其身,能量够了就兼善天下,将身之范围,或者说心之自觉,扩充至家、国、天下。老一代的儒家学者,都具有这种向内在用功夫的内圣精神。记得王财贵教授回忆自己年青时,在他老师掌牧民先生面前抱怨世风日下时,掌先生开口就骂,叫其将此批判精神用在提升自己内在的志气上,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新儒家的徐复观先生,以前身为将军,当他去拜见熊十力先生时,先生见其为可造之才,推荐其读王船山的《通鉴纲目》,过了些时日,徐复观向熊十力先生谈读后感时,点评王船山观点不对之处,熊先生并没有夸其有思想和见地,相反,一拍桌子,破口大骂:你是个什么东西,人家好的没看到,坏的看到一堆,说徐复观还根本没有达到点评的高度与资格。熊十力先生对徐复观的当头棒喝,使其猛醒回头,从而真正在自己内在的精神上下功夫。

最后,我以武术为例来对内圣外王作一个类比。在传统文化中,文武在根本上是相通的,都是入道的手段。武术的外王是技击,武术的内圣是内功。这个技击,不仅仅指具体的武术招式,这还只是理论层面的东西,是天桥的把式,中看不中用,更为重要的是实战训炼;更进一步,还有一句话叫“拳假功夫真”,即拳脚要依托于内功(相当于内圣心法),只有以内功主导下的拳脚才能真正在实战中取胜,实战其实并没有什么花花招式,内力具足,则反应神速,一击致命,立马解决战斗。这个内功不仅仅是打个沙袋什么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打坐站桩等心法,从而打通内在气脉,化掉全身肌肉的僵劲,顶级的武林高手后来都炼到武人文相,气质变化,内力非凡,出神入化,可谓以武入道,合于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孟子所说的个体修养之六阶段,“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说有就是功夫与内力的提升。孔子虽然罕言性与天道,但其实实在在将其在生命中呈现出来,其学生颜回称道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是极言孔子内在之圣与神。孟子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说圣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亦是此意。这与以武入道有内在相通之处。总之,内在功夫为第一要,事功、学问、知见、技能为副产品。

以上我借题发挥,把内圣外王这个道理讲完了,以期求同存异,共勉共修!好啦!就到这里。最后再强调一点,不许再在我的微信群里大放厥词,如有异议请私聊,否则,出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4842.html

更多阅读

荀子——内圣外王之学:超越孔子的第一人

荀子——内圣外王之学:超越孔子的第一人代序——我为什么要写荀子《荀子·尧问》篇有言:“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与知行合一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这段话后来被儒家引用,成为儒家政治主张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内圣外王”,一个人要对内圣明之后才能对外施行王道。儒家还对这种思想做了解释,在《

三国之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的管理哲学

     从功成身退的搜狐总编辑到创立酷六成为中国视频第一人,再到创建并担任中欧创业与投资中心主任、创业学兼职教授,李善友在不同的职位上演绎出了不同的精彩。本书中,李善友分享十几年来积淀厚重的管理心得、职场智慧与创业之道

三国之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之道是世界管理学的哲学源头

     翻阅近代管理史,人们更多的是在谈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日式管理科学,由于中国的积贫积弱,连像样的企业都没有,更谈不上管理科学了,只是到了现在,由于中国的崛起,才造就了一些谈不上有世界品牌的企业,由于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国的企

声明:《何谓内圣外王之道 何谓王道》为网友沒心沒肺的活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