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盗墓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随后不久其世子曹丕代汉建魏,历时4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王朝灭亡,中国进入长达360年的魏晋南北朝纷乱时代。
《三国志·武帝纪》中收录曹操死前所作的《终令》,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史料《元和郡县志》卷20记载,根据曹操的遗嘱,同年二月丁卯日(220年4月11日),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以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它与西门豹祠相距大约15里。这些正史资料也是前年安阳宣布成功发掘高陵墓后,带来史学家、考古学家及舆论媒体一片质疑声的原因之一。
曹操生前留下遗嘱,要求薄葬。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陵墓内除了曹操本人预先准备的四箱送终衣服,以及质朴无华的陶制明器。包括《三国志》、《资治通鉴》在内的比较严肃的正史资料,都明确记载曹操陵墓中并无金玉珠宝、铜铁锡器、豪华殓衣之类的陪葬品。整个陵墓一切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这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但更多的史学家认为曹操要求“薄葬”的根本性原因是:曹操本人是历史上最牛的盗墓者,使的是防盗墓伎俩而已。下面乐奀就和大家说说这方面的个中缘由与来龙去脉。
曹操首创军中“盗墓办公室”
盗墓,说起来总是见不得人的猥琐之事。但是曹操却居然成了一名盗墓中的王者。曹操盗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盗到黄金、白银什么的,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财源。为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运作,他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类似“盗墓办公室”这样的专门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曹操在军中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二职。“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中职位。在汉代,“中郎将”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红人,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相当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司令,级别高而且职位重要,非一般人能担任。而“校尉”为秦汉时部队中的中级军官,其级别要比“中郎将”低很多。说白了,“中郎将”是指挥官,而“校尉”则是具体办事的头儿。而“发丘”,就是盗墓的意思,“发丘中郎将”自然就是盗墓大队长的意思;“摸金”是指到墓中寻找宝物,“摸金校尉”顾名思义就是带着一伙盗墓者干具体事的盗墓小队长。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到二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还真的成为了官职名,而“发丘”、“摸金”二词如今依然是盗墓业内的行话,这足以说明曹操盗墓行为对后世影响力之大。
而且在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也是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一般都是安排手下人去操办。
曹操指挥盗梁王墓筹措军饷
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音“辉突”)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的典型行为之一。史载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曹操组织对梁王墓的盗取。当时董卓拥兵自重,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筹集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去讨伐董卓。但他穷得只能靠盗墓筹集军饷,他把视线集中到梁王刘武的墓上。
梁王刘武,文帝嫡次子,与馆陶公主、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出,是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当时富甲中原,富可敌国,家里面钱多得数不过来,公元前144年10月病逝,葬于永城芒砀山。据说在他死的时候,家有黄金四十多万斤。有关曹操盗梁王墓这一事件在文献《艺文类聚》中有记载:“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水经注疏》也有类似记载:“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当时的天子汉献帝听说自己祖先的墓被挖了,但对于一个受制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苦水只能往肚里咽了。通过盗刘武墓,曹操收集了数万金的宝贝,养活了全军将士三年。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梁王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在这个早在三国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价值连城。可以想象,这个巨大的宝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曹操军队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诱惑呀!胸怀天下的曹孟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只要全军将士能吃上饭、打胜仗,还真不在乎背骂名。
在古代,如果盗帝王陵,是一种忌讳,很容易遭到天下的痛恨,容易把自己搞得身败名裂。曹操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吸取了当年项羽盗秦陵就被其对手刘邦抓把柄并列入十大罪状的经验教训,选择盗诸侯王陵,目标较小,容易掩饰。而刘武生前没能过把皇帝瘾,但死后他把自己的墓穴造得相当豪华,也属于帝王级的,其中随葬品不会少。而且,曹操顺手还把比梁王墓还大、更豪华的梁王老婆、李王后的墓也给挖了,墓里面的随葬品,也会被曹操席卷一空的。
曹操盗梁王墓和李王后墓非常成功,而让考古专家不解的是,该墓群是“斩山作廓、穿石为藏”,这些墓的墓道都是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的,可谓是固若金汤,那时没有大型的起重设备,曹操手下是靠什么打开陵墓,盗出这些财宝的?没有人能说得清,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盗墓盗得心虚手软而提倡薄葬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而因此提倡薄葬。《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为防止盗掘,曹操还建了好多疑冢并施行密葬。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中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
看来,曹操反盗墓手法与他的盗墓手法一样堪称一绝。据说一生奸诈多疑的曹操为自己精心策划了72疑冢,在他下葬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从此产生一个千古之谜:七十二疑冢哪座为真?元明以后,七十二疑冢大多数都被盗墓者挖开过,都没有找到曹操的尸体。
但这毕竟是民间传说,通过现在的考古发现业已证明,传言中的七十二疑冢并不靠谱。另外,从唐以前过邺文人留下的大量诗文看,有不少诗人在邺城上的铜雀台面对西陵抒发感情,未见提出墓的真伪问题。有史料记载,贞观19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御驾亲征高丽途中,曾经高规格地拜谒了位于邺城的曹操高陵,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给予曹操高度的评价。到了宋代,曹操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奸臣,曹操墓也成为人们攻击其奸诈的物证,蜕变成对他人品的质疑和人格的侮辱,并且编造出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至今曹操高陵墓到底在哪儿,专家学者们仍然莫衷一是,但不管这么说,曹操后事薄葬确实都严格遵从他生前遗愿来操办的,这是事实,而且和他一生盗墓无数,盗得心虚手软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