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内容标准】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材分析】

1、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2、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内容建议】建议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设备放映林肯、亚历山大二世的图像,

提出问题:你能认出这两位在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历史痕迹的人物吗?请简要评述这两位人物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

学生回答:美国总统林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林肯在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中领导北方取得了胜利,为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老师指出,既然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的兴趣。

★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

1、英法通过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途径比较早的走上近代化道路。

2、德、意通过统一战争,日本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近代化。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走上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特征十分明显。

3、中国走了改革与革命并举的近代化道路。

——俄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

【学习建议】

1、列宁说:“俄国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引导学生对比俄国改革前后政治、经济以及对外争霸状况,理解列宁上述论述的依据,认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经济资本主义化、政治上民主化气息等。

2、从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推动了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改革,认识这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同时联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理解改革不彻底,导致社会矛盾,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

【历史纵横】

“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

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或者说,所谓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

还可以说,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散的性质,首先在西欧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转变。

俄国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梳理】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2)表现:

①资本主义农业:19C80Y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社会分化加剧、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农民:赎地的农民富农

富农: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地主: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力

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A.原因:a、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b、沙皇政府的扶植;c、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

B.表现: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传统工业部门产量大幅度增加,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新型交通工具作用重要等。

(3)问题:①经济水平总体落后于欧美国家;②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2、政治近代化(特点:变革缓慢)

(1)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2)司法制度方面::城市废除旧的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结果: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改革后仍是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合作探究】观看P102漫画

思考1:“文明火炬”是指什么?“到西伯利亚去”又说明了什么?

是指西欧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制度

说明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思考2:该漫画反映了俄国历史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政治改革。

说明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思考3:这一事件涉及哪些领域?

政治体制、司法体制、军事、教育等领域。

★思考: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和保障。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4、教育近代化:鼓励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二、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矛盾与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解放者”—→“遇刺者”):

1、对改革的评价:

①性质: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③局限性: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旧的矛盾未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

2、表现:

①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

②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生活仍贫困,反抗不断——农民阶级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③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民粹派与沙皇专制之间的矛盾

【历史纵横】

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形成。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俄罗斯出现的一个思想流派。民粹主义在俄国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俄罗斯封建制度发生碰撞、农民生存状况发生恶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变时刻,一批代表着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知识分子冲上了俄国政治斗争的舞台,形成了“民粹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的运动。“民粹”两个字是从俄语的“民意”转译而来的。这个思想流派带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它在俄罗斯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就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

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思想主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的主张趋向激进,他们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民粹派眼里的社会主义,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本能反感而热衷于“走另一条路”。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俄国历史的不幸。他们认为俄国无须经由资本主义阶段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人民的精粹”胸怀高昂的革命斗志,提出了“到民间去”的著名口号,开始反对专制统治的漫漫征程。这些知识分子换上农民的服装,化装成鞋匠、医士、裁缝或铁匠到农场去,走乡串镇,鼓动农民的反抗情绪。但是,力主“民意”的民粹派并没能赢得农民更多的理解,事实上知识分子们也不真正看中农民的力量,他们认为,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有这些“人民的精粹”就够了。

19世纪七十年代,革命仍然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事业。进步的民粹主义革命家在铁血纪律与权威之下秘密结合起来,通常是通过策动叛乱甚至以个人谋杀的手段夺取政权。内心里极度厌恶资本主义的民粹主义者阴差阳错扮演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色。民粹主义者理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败。追随他们的无数青年牺牲在沙皇政府的屠刀下,其中也包括列宁的哥哥。

A、思想主张:反对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俄国历史的不幸;知识分子是领导力量,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B、活动:对沙皇的暗杀活动——1881年在圣彼得堡被民粹派暗杀。

C、结果:被镇压而分化。

D、评价

——进步:就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

——局限:基本观点是错误的,理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实践上的错误。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看不到农民的力量通过恐怖手段夺取政权。

3、结果: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新沙皇中止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促进革命形势走向成熟。

★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原因。

(1)改革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因而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2)改革没有使旧矛盾得到解决,新矛盾又不断出现,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遭到沙皇政府镇压后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展开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暗杀行动。

(4)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后,新沙皇终止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4、革命的继续:

①1905年革命

②1917年十月革命

【学思之窗】中对俄国1905年革命的文字介绍和图片,思考本节难点: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为以后进行十月革命历史的教学作好铺垫。

到20世纪初,俄国处在近代化进程的交叉路口。农业危机带来连年灾荒,饥荒迫使农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这又引起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俄国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经济政治斗争,此起彼伏的工人罢工斗争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又一方面内容。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20世纪初与沙俄政府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

【学思之窗】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含义,确定中心。

思路引领:从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提示:

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探究学习】

1.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注意前半题是叙述题,后半题是分析评价题,回答方法有区别。

思路引领:列举民粹派的政治主张,分析评价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提示:

政治主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运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来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解题关键:确定时间范畴和题目类型,叙述1861年以后至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俄国的改革措施。

思路引领:本题难度较小,按照叙述题的要求,分为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三个方面对改革措施加以列举叙述,不要有遗漏。

答案提示:

①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②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件。

③在军事、教育方面,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学习延伸】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联系同一时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发展方式,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同一时期关于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拟成演讲稿;每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要求每小组在演讲过程中找出俄国与其他国家在近代化发展方式上的异同;最后每小组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总结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解题关键:收集资料,明确中心(近代化、多样性),联系比较。

思路引领:既可以纵向和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比较,还可以横向与同时代的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联系比较。

参考答案提示:

①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经济上: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19世纪中期以后,更多的国家迈入近代化行列,这些国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德、意、日等国,这些国家都有浓重的封建专制传统,起步晚而发展快,最需要海外殖民地,同时,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所以在急剧膨胀的近代经济发展中,走了一条向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倾向十分明显。俄国属于另一类型,它虽然也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相对落后,但国土广阔,内部资源、市场潜力较大,这促使俄国的近代化更多取决于内部发展和建设。

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巩固练习】

1.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①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出现雇佣劳动节③资本主义农业成为农业的主要成分④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2.下列关于19世纪中后期,俄国工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拥有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B.机器生产完全排挤了手工劳动

C.经济总体水平已赶上欧美

D.工业品的海外销售市场迅速扩大

答案:A

3.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下列有关其政治体制变革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机构由选举产生,无财产限制

C.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自治机构

D.自治机构在经济、政治、卫生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答案:C

4.在司法制度方面,亚历山大二世规定不包括

A.废除了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B.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C.实行公开审判D.农民受到了公正的待遇

答案:D

5.亚历山大二世在军事上改革包括

①缩短服役年限 ②实行义务兵役制③建立西方式军事管理体系④扩大军队自主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A

6.下列有关1861年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B.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D.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除障碍

答案:B

7.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②解放后的农民被掠夺得一干二净③农民重新接受地主盘剥和奴役④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 ①②④

答案:B

8.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 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③扩大了工业品国内销售市场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9.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答案:C

10.下列对1861年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

B.完全剥夺了封建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C.使俄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变革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插入课本P101页巴库油田图、P102页文明的火炬图、P103历山大二世被炸图

请回答:依据上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第一幅图说明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俄国的扩展;

第二幅图说明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变革,有利于俄国政治民主化,但由于农奴制大量残存,俄国在政治上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沙皇仍拥有至高无上权;

第三幅图“民粹派”在遭到镇压后,刺杀沙皇,说明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2.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农奴制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近代化: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同时,改革还加剧俄国农村社会分化,使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推动俄国政治近代化: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俄国开始了缓慢的政治变革;

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

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带来了思想近代化。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绅士们推卸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施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摘自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1861年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摘自《列宁全集》

依据上述材,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俄国农奴制改革。要求:评述内容应包含农奴制改革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原因:19世纪中期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造成俄国落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

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改变俄国落后面貌。

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同时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作用: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俄国政治、军事、教育、思想的近代化;但改革不彻底,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手指与控制社区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4960.html

更多阅读

爱咪课堂 第四课:有关猫砂的一些问题

【爱咪课堂】第四课:有关猫砂的一些问题前言:我们小时候听说的猫厕所,都是些煤灰啦什么的,脏脏的。但现在不同辣,有了猫沙。可以很方便的让主人处理猫猫的排泄问题。因为猫猫不象狗每天可以出去溜着时解决,家里要为它准备一个猫沙盆。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1、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2、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内容分析】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小学一年级书法课教案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 ) 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 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 哄哄声磨 mó磨刀 横héng横行 弄 nòng捉弄 哄 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谐音速记 神奇的远古传说教案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一、炎帝黄帝和蚩尤1、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叫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一位叫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还有一位是九黎族的首领蚩尤。2、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案一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

声明:《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为网友撫吥鋽悳紀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