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邓愈 汤和和徐达那个官大

徐达(1332—1385年)是明代开国“功臣第一”。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达在家乡务农,朱元璋到濠州召兵买马,与徐达一见语合,从此一生追随朱元璋,开基创业。这次朱元璋募集了700人,留下了徐达等24 人,其他人都上交郭子兴。徐达等24人跟随朱元璋南略定远,谋求独立发展。徐达刚毅武勇,胸怀大志,以王佐自命,时常密劝朱元璋成就大业。在滁州,徐达甘为人质,换出了被孙德崖部囚禁的朱元璋。渡江前,徐达受命招徕水军俞通海部,为大军准备船只。渡江取采石后,诸将多欲饱掠而归,徐达献计破釜沉舟,使将士无退路,遂夺取太平,进占南京。江南政权草创后,徐达率军克南京门户镇江,徐达号令严肃,城中安然。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常州,与张士诚之弟张士德所率万余援兵接战,一战成擒。朱元璋大喜过望,“得是可以无周,百士诚不以易也。”(《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张士德“善战有谋,能得士心,浙西地皆其所略定”(《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到应天后自杀。张士诚失去倚靠,由其三弟任丞相,贪污无能,政事日非。

为粉碎陈、吴联盟,徐达与常遇春设伏九华山,邀击陈友谅,斩首万人,生擒3000人。常遇春认为俘获的这些人都是陈友谅的劲卒,不杀掉将留下后患,徐达不同意,上报朱元璋。常遇春坚持己见,当夜坑杀了9/10,朱元璋得知,很不高兴,放走了余下的300人。称这是自己用将不当之过,从此,专以徐达为主将,约束诸将。

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徐达前往救援,在鄱阳湖接战,陈友谅兵多船大,气势很盛,徐达身先诸将,破其前锋,斩杀1500人,获一巨舟,朱元璋举兵来援,知敌可破,密令徐达连夜赶回南京坐镇,以防张士诚军偷袭。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登吴王位,以徐达为左相国,居右相李善长之下。率大军平定淮南淮北。还师后,建议灭吴,李善长认为应稍缓,徐达不同意,陈述己见,认为张氏虑短深居,诸将只贪子女玉帛,宠信黄、蔡、叶三个书生,不懂军国大计,大军一出,可计日而定。朱元璋壮其议,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师20万,自太湖趋吴兴,鏖战皂村旧馆,自八月到十一月,大小数十战,吴兵力屈援绝,守将吕珍以6 万人降。徐达率大军围平江10个月,城破吴亡。班师后,以功封信国公。

朱元璋决定北伐中原后,在主将入选问题上,认为徐达指挥军队持重,军纪严明,是最合适的人选。遂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兵25万,北伐中原。山东平定后,徐达大军进至汴梁城外,元守将李克彝对素称勇将的左君弼说,“公曾战胜南师,现在我将手中兵士尽付与公,能决战吗?”左君弼说:“徐达善于用兵,很难取胜。”遂不战而降。朱元璋亲来汴梁,商议取元都之计。徐达称不难将元主赶出塞外,应穷追不舍,以免遗患,朱元璋以为不然,元运已尽,但固北门,不必穷兵。事实上,徐达若以得胜之兵,长驱漠北,或可取胜。战机一失,失不再来。徐达取大都,元主北走上都,仍保存着一定的军事实力。洪武初年徐达曾数次北征沙漠,但终未能彻底解决北边问题,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规模出征,徐达丧师数万,朱元璋亦不治罪,恐怕是悔当初未听徐达穷追之计吧。终明之世,北边始终是明帝国的主要威胁。

徐达平定元大都后,进爵魏国公,食禄5000 石,子孙世袭。此后徐达每年春出镇北平,在北平开垦屯田千余顷,移民19万屯种。冬季召还,赐休沐,宴见欢饮,朱元璋常称之为布衣兄弟。一天,朱元璋想起徐达功高,在南京还没有居所,就将自己为吴王时所居的旧邸赐与徐达,徐达坚决不接受,朱元璋命人将徐达灌醉,抬入邸中安寝。次日酒醒,徐达惶恐万分,连称死罪。朱元璋很高兴,令其另治府第,题赐其坊名“大功”。当时天下已定,昔日功臣未免恃功跋扈,朱元璋已有厌倦之心,徐达开国功称第一,自然最受猜忌,徐达追随朱元璋数十年,早已摸清朱元璋的心思,他处处恭谨,以求免祸。旧邸之赐,未始不是试探。洪武十七年(1384年),星相学家声称:“太阴数犯上将”,应在徐达功高干主(《罪惟录?徐达传》)。朱元璋明显地疏远了他。是年冬,徐达即积郁成疾,疽发背,不久病死。年54岁,赐中山王。

史称徐达虑精言简,令出不二,诸将奉之若神明。他不仅是一员良将,更是辅国之器。与之相比,同为开国名将常遇春则以勇著称,用兵十数年,从未败北,为常胜将军,他也颇为自负,自言能将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其“常十万”。

常遇春(1330—1369年)为怀远人,是一个伟岸的美男子。勇力绝人,猿臂善射。至正十五年,欲投奔朱元璋门下。朱元璋想考验他一下,说你是饥来就食耳,待渡江后,从我未晚。当时朱元璋大军渡江攻牛渚,元兵于岸上列阵以待,朱元璋部被困在大船上,距岸边三丈余,难以登陆。危急关头常遇春飞舸而至,奋戈向前,大军随后,元军抵挡不住,溃阵而逃。常遇春声誉鹊起,朱元璋征战时,多以其为前锋。当时,朱元璋所用将帅,主要是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尤善战;后来他谋叛事发,朱元璋念其功高,而且事出有因,欲原谅他,但常遇春坚决不同意,誓不与邵荣共生,朱元璋遂下决心处死邵荣,常遇春因而愈被看重。

朱元璋出兵救安丰,张士诚部将吕珍已破城而入,杀刘福通,闻大军来,盛兵以拒,朱元璋的左右军皆败,常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胜,俘获士马无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之战,常遇春更是以一当百,救朱元璋于危急之中。当时朱元璋所乘舟陷浅滩,进退不得,陈友谅部骁将张定边直冲而来,常遇春急张弓射中张定边,朱元璋始转危为安。朱陈大军一接战,战事就极为激烈,大战三日,湖水尽赤,朱元璋部诸将见陈军势盛,产生畏敌情绪,欲引军退回应天。常遇春独无言,朱元璋认为此战至关重要,率舟师出湖口,诸将欲顺江东下,常遇春独溯江而上,阻扼陈友谅,诸将只得相从,再整旗鼓,终于战胜敌军。回师应天,论功以常遇春为第一。

至正二十四年,从朱元璋进攻武昌,张必先率军来援,常遇春乘其兵未成阵,迅速击擒之,武昌城中见援兵已败,遂投降。接着常遇春率兵攻取汉将熊天瑞镇守的赣州,熊天瑞固守,朱元璋知常遇春气盛,嘱其克城之日,不要大肆杀戮。常遇春树栅浚濠围困赣州,熊天瑞力尽乃降,常遇春大军进城,一改常态,纪律良好,朱元璋大喜,赐书褒勉。

平吴的关键一战是攻取湖州,剪其羽翼,常遇春受命率奇兵绕出敌后,大败旧馆之军,湖州遂下。朱元璋大军围困平江10个月,常遇春屯军虎丘,张士诚几次率兵突围,都被常遇春挡了回去。张士诚坐困城中,粮尽援绝,城遂破。常遇春以功封鄂国公。

北伐中原,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将,行前,朱元璋嘱咐道:“当百万之众,摧锋陷阵,谁也不如你常遇春,我不担心你不能战,只是担心你轻战。身为大将,我不希望你动不动就与敌人小兵厮杀。”常遇春拜谢而出,一上战场,故态复萌。大军进攻洛阳,元兵5万列阵洛水之北,常遇春单骑闯敌阵,敌将20 余人横槊击之,常遇春一矢毙其前锋,大呼冲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元兵大溃,追杀50余里,大胜而还。

常遇春从徐达攻取元大都后,按朱元璋的部署,挥师西进,略取秦晋。元顺帝知大军出大都城,急命扩廓攻城,徐达闻讯,并不回救,直攻太原,这里是扩廓的老巢,扩廓已进军至保安州,闻太原之危,急忙回援,此时明军兵力不多,仅有骑兵,步卒尚未赶到,难以力胜。常遇春献计乘夜劫营,攻其不备。徐达采纳其议,选精骑偷袭扩廓大营,扩廓正秉烛读书,忽闻营中大乱,争披衣觅马,结果鞋也未及找到,跣足摸到一匹孱马,带上18骑逃到大同,遗下4 万兵马尽为明军所有。

洪武二年(1369 年)六月,常遇春率9万步骑北征沙漠,拔开平(元上都),元顺帝北逃,常遇春追之数百里,俘获将士万人,车万辆,马牛数万,还师途中,在柳河川暴疾而卒,时年40岁。朱元璋闻讯大为伤心,亲自为其发丧,赐葬钟山,封开平王,配享太庙,在功臣庙中立其肖像,位皆第二,仅次于中山王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邓愈 汤和和徐达那个官大

朱元璋17 岁时,家乡久旱,瘟疫蔓延,父母及兄长相继故去,家人只剩一早已出嫁的长姊。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手中已有了几万兵马,又攻下滁州为根据地,正思可以惠及乡里亲人,14岁的外甥随其父辗转来到军中,诉说母亲(即朱元璋之姊)两年前故去,家乡兵起,无处安身,父子相携转侧于乱军之中,几次死里逃生的惨状。朱元璋且喜且泣,收为己子,从自己姓朱,起名朱文忠,命其读了5年书。19 岁开始随军征战,参与克取浙东、策应池州、破陈友谅等战事,勇冠诸军。

《明史?李文忠传》称其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当时,朱元璋的各支队伍军纪较差,士卒多抢掠财宝妇女,李文忠决心整治,一日夜起,尽杀军中所获妇女,焚其所掠财物,天明,众军士均股栗奉法。从邓愈、胡大海取严州,留下镇守,张士诚水陆大军数万突至,李文忠一战败其陆军,斩首浮之中流,水军见之,连夜遁逃。

李文忠(1339—1384 年)在明开国功臣中,号称智勇双全的佼佼者。至正二十一年,吴军10万攻诸全,守将告急,李文忠派去一路援军无济,再请增援,李文忠无兵可派,乃广布流言,称主将邵荣兵5 万、徐达兵5万,将于近日会集诸全。吴将闻之,将信将疑,退营5里,诸全城中守将知敌惧,鼓噪而出,吴军阵乱,乘势追杀,诸全之围解。至正二十二年,金华、处州的苗军反叛朱元璋,主将胡大海被杀。接着,诸全守将谢再兴以城降吴。诸全既失,李文忠于诸全城外50里另筑新城,张士诚遣15 万将士攻城不克,至正二十三年又派20万人来攻,李文忠认为“兵在谋不在众”,打消众将的怯敌心理。连日大雾,一日突然雾散天晴,李文忠声称占卜,今日出战大吉,他一方面指挥大军从正面冲杀,另外又布置铁骑数十绕到敌后,前后夹击,所向披靡,敌军乱了阵脚,自相践踏,斩首级数万,溪水尽赤。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大军伐吴,李文忠率偏师攻杭州,以牵制杭州之军,避免其应援主攻战场湖州。杭州不战而降,李文忠入城前严明纪律,“擅入民居者死”(《明史》卷一二六《李文忠传》)。一卒借民釜,立斩于军前,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李文忠与常遇春出塞,常遇春卒于军中,朱元璋命李文忠代领其军。当时,李文忠所部奉命与徐达合兵攻庆阳,途中闻庆阳已下,而元军正围攻大同,大同告急,李文忠乃自作主张,不去庆阳会师,出雁门,进至白杨门。雨雪交加,大军就地安营,李文忠引数骑踏勘敌情,见前军离敌军50里扎营,令移至敌前5里。依河而营。元兵乘夜来劫,李文忠坚壁不动。天明,元军愈多,李文忠所率士兵人少,难与其正面交锋,乃先派二营与敌死战,激战了近10个小时,估计敌军已饥疲不堪,乃出精兵左右夹击,遂大破之,俘斩万余人。这次擅自改变行动计划的做法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论功行赏。

洪武三年(1370 年),从大将军徐达北征沙漠,李文忠所部10万人马分道直抵应昌,元顺帝已死,元太子战败逃离,太子之子及后妃官属等被擒,全胜而归。以功封曹国公,食禄3000石,领都督府事。洪武六年(1374年)以后不再出征,与李善长同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事,朝政大事皆取裁于二人。

李文忠身为皇亲,本可避免朱元璋的猜忌,但他积功太盛,又好儒,门下清客众多,未免轻议朝政。他尝劝朱元璋不要杀戮过多,也不要宠信宦官,这两件事激怒了朱元璋,认为是被门下清客教唆坏了,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命人尽杀其门客,李文忠吓得一病不起,朱元璋命淮安侯华中视其医药,第二年,李文忠病死,年46岁。朱元璋怀疑华中毒杀了他,贬斥华中,流放了华中的家属,为李文忠看病的医生及其妻子皆被杀。追封李文忠为歧阳王。李文忠虽死,朱元璋怒犹未解,在其子李景隆承袭爵位的诰文中,有“姊子李文忠,非智非谦,几累社稷,尔慎鉴前辙,永服朕训”之语(《罪惟录》卷八《李文忠传》)。

汤和(1326—1395年)是明代开国功臣得以善终的寥寥数位之一。这与汤和率先奉承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汤和为朱元璋的同乡,早于朱元璋投身于郭子兴义军。据说他曾写信招皇觉寺的和尚朱元璋入伙,事泄,朱元璋不得不投奔郭子兴。汤和长朱元璋3岁,已当上百夫长,但汤和独具慧眼,识英雄于末路。当时,汤和随朱元璋攻下和州,朱元璋与诸将名位差不多,没人肯服从他,汤和为尊崇朱元璋,每次议事,率先向朱元璋下拜,诸将只得相从,不得不拜。先发制人,帮助朱元璋树立权威。追随朱元璋渡江后,留下镇守太平,元将陈埜先率众来攻,激战中流矢中汤和左臂,拔箭再战,大破敌军,埜先被擒。大军攻下应天后,汤和先守重镇镇江,后守常州,与张士诚接境相持,严加防御,令敌不敢窥境。汤和好酒,守常州时,犯下了一生都不能让朱元璋释怀的错误,也影响了汤和一生的功名。洪武初年大封功臣时,诸将封公,汤和只得封侯。洪武九年,以平边功升封信国公,犹将其错镌之铁券,传之后代。当时,汤和向朱元璋申请一事,朱元璋不允,汤和心怨,酒后狂言:“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明史》卷一二六《汤和传》)朱元璋素来猜忌,对镇守在外的诸将颇不放心,严加防范,汤和敢公开声扬其有反侧之心,后果可想而知。汤和酒醒,惊愧交加,话已出口,只得加倍努力以弥补。此后,取江阴、无锡,与徐达在锡山大破吴军,颇为卖力,朱元璋称帝后,任为左御史大夫。当时方国珍尚据福建温、台、庆元三郡,汤和率军压境,方国珍逃亡海岛,不久向汤和投降。汤和乘胜攻下建宁,擒获割据福建的陈友定。此后,又从徐达荡平关陇、平定宁夏。洪武元年九月大封功臣,仅封中山侯。朱元璋忍至此时才露其常州醉话,汤和顿首称死罪而已。洪武四年(1371年)为征西大将军,与副将廖永忠、傅友德入川夹攻夏政权,在瞿塘峡逗留3个月,仍未能入川,副将傅友德已从陆路取汉中,朱元璋下旨斥责。廖永忠坐不住了,决计速进水师,自己率兵破夏扼险之师,长驱重庆。汤和这才随后来到重庆,夏主明升降。

汤和心机细密,能察朱元璋之喜怒,见中原已定,大明江山已稳,平定四川如囊中取物,不愿再立功,以免功高主忌。果然,四川平定,傅友德、廖永忠受上赏,汤和虽数受责,几年后,以平边功升封信国公。

朱元璋当上皇帝时已40 出头,洪武二十年前后,朱元璋就已是60岁的老人了。他时时感到来日无多,天下已定。对于诸将拥重兵很不放心,又无由发作,汤和微察其意,对朱元璋说:“我年岁已大,不堪任使,愿告老还乡。”朱元璋大悦,立即命人为汤和在中都凤阳建府第,同时也为诸公侯治第,备极宏丽。但诸将能领会朱元璋此番苦心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朱元璋两次兴起大狱,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汤和独以善终,与此倡议有直接关系。

洪武十七年汤和再出。倭寇侵扰上海,朱元璋对汤和说:“卿虽老,强为朕一行。”(《罪惟录》卷八《汤和传》)汤和在沿海筑城59个,百姓四丁抽一为兵。此后,汤和又辞归故里,每岁一朝京师。洪武二十七年病重,朱元璋亲往其家探望,谈起儿时乡里之事,感慨良多。汤和已不能讲话,点头而已。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故,年70,追封东瓯王。

邓愈(1337—1377 年)是朱元璋开国功封的六王之一,虹县人,16岁代父兄统兵,临城先登,无坚不摧。朱元璋驻师滁阳,邓愈率所部归附,追随朱元璋渡江,攻建康,“功最多”。取广德州,元长枪军攻城,邓愈背城合战,击退敌军。此后参与取宣州、休宁、绩溪、徽州、婺源、建德等地,镇守饶州,与强敌陈友谅接界,数与陈军交战,广布威德,抚纳降附,荡平周围郡县。乃进军长江重镇洪都,先派吴宏逼抚州,守将邓克明诈降,邓愈已得到情报,率劲卒抄小路夜行200里,黎明时分,连下其三城,邓克明只得归降。洪都守将陈友谅的丞相胡廷瑞降,朱元璋命邓愈镇守。胡廷瑞部下祝宗、康泰本不欲降,见邓愈职位卑下,不愿居其下。二人奉命从徐达征楚,乘机反叛归陈友谅,夜破洪都门,邓愈无备,仓促率数十骑逃出城。数次与叛军遭遇,随从诸将尽死,邓愈换了四匹马才逃回了建康。朱元璋未治其罪,待徐达收复洪都,大都督朱文正开府洪都,又以邓愈为副将。第二年,陈友谅率众60万围洪都,战舰与城墙一样高,乘长江水涨,直抵城下,围城数百重。邓愈守冲要的抚州门,昼夜不解甲。陈友谅亲自督众来攻,城坏30余丈,邓愈且筑且战,坚守三月,直到朱元璋大兵来援。

朱元璋平定武昌后,命邓愈率兵取江西未下诸州县,破永丰,获兵2万,从常遇春平沙坑、麻坑十峒诸山寨,下赣州,平吉安,以功升江西行省右丞,年仅28岁。在从朱元璋起兵的大将中,邓愈与李文忠是发达最快的。

朱元璋起兵以来,逐步整顿军纪,邓愈也开始逐步整顿军纪。攻下安福时,邓愈部卒有人抢掠,当地判官潘枢当面指责邓愈,邓愈始知,立即下令将抢掠者斩首,令军中所得子女尽行遣还,潘枢将这些人集中在空闲的房舍中,自己坐舍外,供其饮食。晚上,有兵士谋夜劫还。邓愈绳之以军法。潘枢始得以将这些人护送回家,百姓大悦,一郡得安。

不久,常遇春攻下襄阳,朱元璋命邓愈为湖南行省平章镇守其地。朱元璋赐书誉之:“我赖尔如长城。”(《罪惟录》卷八《邓愈传》)襄阳地接元将扩廓帖木儿之境,战守任务很重,邓愈在此立军府屯田,兵精粮足。徐达大军北伐中原,邓愈率襄汉兵取江淮未附州郡。

洪武二年,为征虏左副将军从徐达出定西,击扩廓,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封卫国公。

洪武四年汤和大军出兵四川,邓愈受命于襄阳训练军马,供给大军粮草。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川藏地区土人未平,阻断中原与西域交通,邓愈以征西将军出征,分兵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余,留兵戍守要地,还军途中病故,年41岁,朱元璋闻讯大哭,言“邓愈从我二十二年,历镇八州,有功无过”(《罪惟录》卷八《邓愈传》),追封宁河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5738.html

更多阅读

女人常喝红枣银耳汤的好处 爸爸外面打工和妈妈做

人常喝红枣银耳汤有什么好处?本文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银耳的功效与作用。银耳富含胶质,可润泽肌肤兼丰胸。银耳,又称白木耳,是一种生长于枯木上的胶质真菌,因其色白如银,故名银耳。由于银耳所含的营养全面,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历来与人参、鹿

位列云台的东汉开国功臣耿纯 东汉功臣

<栗永说史.回望滹沱河>历史文化专著《回望滹沱河上部》连载四十二 按:因红色之旅、石家庄城市源头讨论、纪念抗战胜利等活动,中断了历史文化专著《回望滹沱河》的连载,现接续连载。 第七章 滹沱人杰第二节滹沱河畔走出的统帅战将

东汉的开国功臣 子婴

东汉的开国功臣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下,皇帝最需要也是拿手的就是利用各种方式使君权神秘化,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采用的手段之一,就是极力散布“君权神授”的思想,并利用符命、图谶一类的东西,加强宣传效果。东汉是个好迷信好符命、图谶

声明:《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邓愈 汤和和徐达那个官大》为网友个性指的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