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纶其人其事 张佩纶和张之洞

一《新闻》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恭慶與其胞弟張恭慈,最近向上海圖書館捐贈其曾祖張佩綸尺牘、日記手稿等珍貴歷史文獻。

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清直隸豐潤人。同治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間官侍講學士,署左都副御史。以糾彈大臣、振肅政紀名聞朝野。中法戰爭時會辦福建軍務,因馬尾之役不力被奪職戌邊。後釋還,入李鴻章幕。先後為朱學勤、李鴻章女夫。

經初步清點,張氏昆仲所捐文獻含有張佩綸、李鴻章、李鴻藻、張之洞、王懿榮、柯逢時、陳寶琛、黃國瑾、于式枚等數十人來往信札計100余冊4800余通。這批尺牘,揭示了晚清中政壇大量內部運作的秘密,如北洋海軍的籌劃、北韓壬午事變和琉球問題的處理等等,對後人深刻了解晚清政治勢力縱橫捭闔的格局、洋務運務的艱難曲折、近代海軍和海防的建設,都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此外還有張佩綸《澗于日記》底稿、詩文雜稿、《管子學》手稿以及朱學勤《結一廬日記》等多種稿抄本近170冊,亦極為珍貴。

早在1980年初,張佩綸之孫張子美曾向上圖捐贈善本古籍449種3247冊,其中宋元本就多達50余部800余冊,多為傳世僅見或罕見之本,一舉奠定了上圖在海內外的古籍善本收藏地位。而在文物市場勃興之今天,其哲嗣恭慶、恭慈不為所動,復將這批珍貴文獻無償捐贈上圖,其無私之愛國義舉,及前後兩代人對保護民族文化遺産與上圖藏書建設之卓著貢獻,將受世人稱頌。

上海圖書館將在今年適時舉行隆重捐贈儀式,並選擇張氏前後兩度捐贈之精品舉辦展覽加以宣傳;在妥善保存的同時,通過進一步整理,將陸續對這批尺牘、文稿作全文數字化或編纂出版,以供讀者研究利用。





张佩纶其人其事 张佩纶和张之洞




二 《生平》

張佩綸(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县齐家坨人(今河北唐山丰润),晚清名臣。李鸿章女婿。堂侄張人駿歷任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為袁世凱之親家。

父親張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但於張佩綸幼時逝世,令張佩綸兒時家景清寒。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授翰林院侍讲,早年在京城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之洞、陳寶琛、寶廷等同為「清流」,以彈劾大臣而聞名,例如李鴻章及對俄國談判示弱的崇厚等。

1884年福州馬尾對法國之戰前夕,張佩綸自左副都御史被外放至福建軍務會辦,然張不理會詹天佑等人的警告,對以商船示人而停泊在馬尾港達一月的法軍戰艦掉以輕心,致令馬尾海戰中福建水師甫開戰即全軍覆沒,張佩綸亦因兵敗後逃跑而被革職,充軍东北。因張佩綸早年奏章中好談軍事而領兵時棄陣潛逃,故被時人譏為马谡。

1888年,張佩綸充軍回京後卻得早年政敵李鴻章欣賞其才華而招為婿,将长女李菊藕(1866年-1912年)嫁给他作填房。然因李鴻章為避私嫌而不願保舉張氏,李鴻章逝後張佩綸更覺起復無望,55歲时以布衣之身憂鬱離世。

袁世凯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裏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

張佩綸結過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元配朱芷薌(?-1879年)生有二子:長子張志滄(早夭),二子張志潛。繼室邊粹玉(?-1886年),在張佩綸被流放期間病歿,無子女。與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1896——1953)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父亲,女儿张茂渊(1898-1991)。

張佩綸和李菊藕曾合作編輯張佩綸在被流放時所著寫的幾部書,包括《管子注》二十四卷與《莊子古義》十卷和《澗于集》與《澗于日記》。夫婦二人更合寫了一本食譜與一部武俠小說。

三 《张佩纶如何成为李鸿章的女婿》

張佩綸,(1848-1903),人人皆知是張愛玲的祖父,李鴻章的女婿,張愛玲是有貴族血統,當然李中堂封侯,也算是貴族,但張佩綸如何成了李鴻章的女婿,卻鮮為人知。本文就是為此目的收集一些資料,供讀者參考。

甲申馬江戰役(光緒十年六月1884,7),張佩綸會辦福建海疆,署船政大臣,實則是欽差大臣,福建那些官場老手,樂得推卸責任,任其指揮,但書生不知兵,根本無法應付戰事,法艦開炮後,張與已調職尚未卸職的船政大臣何如璋不顧軍情緊急,倉皇分逃鼓山彭田鄉與快安鄉,使海軍和陸軍都在無人指揮下各自為戰,馬尾船廠及艦隊均遭到重大損失,唯有陸軍拼死抵抗,法軍登陸失敗,退回海上。戰後李蒓客有記都中傳有一對”堂堂乎張也,是亦走也;倀倀其何也,我將去之。”當時閩人有”兩何沒奈何;兩張沒主張”的說詞。就是張何二人以及閩督何璟及閩撫張兆楝,四人共湊成一對。

事後,清廷把兩張,兩何交部嚴加議處,清廷原本不想過多處分,只將張佩綸革去三品卿銜,無奈翰林院閩籍編修潘炳年,給事中萬培因等二十八人聯名上奏,認為辦得太輕,說兩人“翫寇棄師,僨軍辱國,朋謀罔上,怯戰潛逃。”廷旨命張佩綸等自行說明白,佩綸奏曰:“馬江戰敗,罪在微臣;船廠幸好,功在諸將”。潘,萬等諸人大為不滿,又再上疏,廷交左宗棠,楊昌浚等再查,定張佩綸,何如璋兩人革職並發往軍臺效力,何璟及張兆楝兩人均革職,以平閩人怨恨。只有輪船營務處長,海軍作戰指揮,旗艦”揚武”管帶遊擊張成,臨戰泅水逃命,以翫敵怯戰罪名,定為斬監候,秋後處決。

張佩綸直隸豐潤縣人,同治九年舉人,十年進士,(1870,1871),年僅23歲,少年得誌(3),在甲申之前是個風頭人物,和張之洞,陳寶琛,吳大澄等時人目為清流(4),言論風采,傾動朝野,一紙糾彈,百僚震恐。當時慈禧被一群老臣包圍,聽不到宮外實際情況,縱容鼔勵這邦清流青年揭發朝政,而張等也未免淪於意氣,自然易為同僚懷恨。光緒十年四月(1884,5)中越關系緊張時派左宗棠主持閩省軍務,漕督楊昌浚充幫辦,左,楊兩人實際皆未到任,又以吳大澄會辦北洋,陳寶琛會辦南洋,張佩綸會辦福建海疆事宜,皆準專折奏事,加佩綸三品卿銜。人雲李鴻章主和,老奸巨滑,在戰火彌漫之際,有意將這邦只會說大話,而毫無經驗的年青人推到第一線,使他們背上這口黑鍋。戰後佩綸充軍出塞,陳寶琛也革職返回福州故裏教書,只有吳大澄因北洋無戰事,保住官職。

張佩綸的元配是朱學勤(修伯,1823-1875)之女,修伯杭州人,鹹豐二年(1852)進士,官至內閣侍讀學士,大理寺卿。朱女死後,繼娶邊寶泉(潤民?-1898)之女,潤民為漢軍鑲紅旗人,同治二年(1863)進士,官至陜西,河南巡撫,閩浙總督。當張謫戍次年,邊女亦不幸病故於北京府中,這兩位夫人都是名門之女。

如前所述,甲申時張不過是個會辦,把全部責任都推給他一人也未免有失公論,清廷本只想把張佩綸議處了事,為平息閩人之憤,所以叫他到關外走走,不久廷旨:”張佩綸無庸察辦”,準其納贖歸來,張佩綸回來後無事可做,入李鴻章幕司文案,傳說某日,李中堂偶感風寒,喚佩綸入內室講話,張在案頭,見有詩稿,系詠馬江戰事,詩為:

“雞籠南望淚潸潸,聞道元戎匹馬還;一戰豈宜輕大計,四邊從此失天關。

焚車我自寬房管,乘璋誰教使狄山;宵旰甘泉猶望捷,群公何以慰龍顏。”

“痛哭陳詞動聖明,長儒長揖傲公卿;論才宰相籠中物,殺敵書生紙上兵。

宣室不妨虛賈席,玉階何事終請終纓;豸冠寂寞丹衢靜,功罪千秋付史評。”

情詞悱側,議論和平,對佩綸遭遇十分同情,佩綸讀後,甚為感動,問後方知是李中堂幼女祖玄小姐所作,為繼室趙夫人所生,年方二十,善於作詩,李中堂托佩綸擇婿,問要求才學地位如何,李隨口答,像你這樣便好,佩綸便趁勢跪下求婚,李中堂冷不妨這一著,只好答應了。



李鸿章夫人赵小莲和女儿鞠藕



张佩纶

這事傳到後衙,不料趙夫人力持反對,大罵李鴻章老糊塗,說:”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高不成低不就,千揀百揀,這會倒選了一個四十歲的老囚徒,這事休想。”老倆口爭論不休,那祖玄小姐怕事情鬧大,便出來勸母親,表示擇婿才學第一,官職次要,表示同意這門親事,趙夫人見此只得罷了。李中堂為佩綸捐了一個三品道職,兩人婚後,情投意合,十分恩愛。但李鴻章兩個兒子經方,經邁都和佩綸不和,無時不想把他攆走,而且經方密托天津海關道轉禦史端良劾張佩綸:“居北洋幕中,妄幹公事”。佩綸夫婦實在無法再呆下去,只得遷到南京,李小姐拿出私房錢,買了一座舊宅,平時讀書吟詩,收集善本古書,怡然自得。

甲午(1895)之後李鴻章奉旨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朝廷有意用佩綸,給了一個翰林院編修四品京堂,隨他老丈人東渡,佩綸想到他兩位大舅子的嘴臉,立請江督劉坤一代奏乞收回成命,以後和議完成,李中堂念他這位女婿,懷才不遇,在保單上填上他的名字,他也婉辭不就。庚子之後慈禧母子出逃,八國聯軍侵占京城,慈禧又命李鴻章入京議和,李還想佩綸入幕參贊,後來西安行在設立政務處,張佩綸都在委派之列,無奈對政務處大臣王文韶,瞿鴻禨,於式枚,孫寶琦等都是佩綸素來看不起的人,豈能俯首甘居他們之後,因而還是不肯就任(5),李鴻章死時(李於光緒廿七年1901去世),佩綸在南京也來不及奔喪。

張之洞出任兩江(光緒廿一年至廿二年1895-1896),因朝中對佩綸沒好感,為避免嫌疑,叫人示意,願出資修葺蘇州拙政園,請他移家,佩綸淒涼地說:“他做他的總督,我住我的南京,何必容不下我這個廢員。”之洞過些時日,微服來訪,談到往事,兩人垂淚而別。

張佩綸死於光緒廿九年(1903),享年55歲,子三人,長子誌滄,次子誌潛,均朱夫人出,三子誌沂李夫人出,即張愛玲的父親。著有《管子學》24卷;《谷梁起廢疾補箋》2卷;《澗於集》20卷。

四 《新闻(续)》

一封近现代名人手书信札,在拍卖公司的估价动辄数万元。若是张佩纶、李鸿章、李鸿藻、张之洞、王懿荣、柯逢时、陈宝琛、黄国瑾、于式枚等数十人来往信札计100余册4800余通,市场价值是多少?身为张佩纶曾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张恭庆却无意于求解这道简单的乘法题。他说:“有些事情,不必非要和市场接轨。”

今年初,张恭庆与其胞妹张怡、胞弟张恭慈向上海图书馆尽数捐赠其所藏曾祖张佩纶尺牍、日记手稿等珍贵历史文献。经上图数月来的精心分类清点,初步完成编目工作。吴建中馆长表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上图所接受的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文献捐赠。这批尺牍,揭示了晚清政坛大量内部运作的秘密。双方于昨天下午举行了捐赠仪式。

张恭庆、张恭慈兄弟向本报记者 回忆了从收藏到捐赠的心路历程。“幼年时我们家居住在静安区南阳路70号,家里有七口樟木箱,父母每年逢晴好日子便开箱整理、晾晒。父亲张子美去世前嘱托要将这批信件、手稿保管好,将来要妥善处理,我们才知道箱子里是什么。”从此,收藏的任务落在了第四代人肩头,他们也戴起了口罩,在浓浓的樟脑气味中清理近百年前的纸张信笺。岁月荏苒,三兄妹上了岁数,父亲生前嘱咐的“妥善处理”萦绕心头——拍卖?早有商家寻上门来,起拍价是一组天文数字,但父母在抗战期间举家吃不饱饭的情形下都没有卖过一张手稿,子女更不会将传家之藏作价外流。整理研究?三兄妹都专攻理科,恐怕无法完成这项大工程。说也凑巧,2012年,张恭庆到福建师范大学讲学,见到校图书馆专门修建的陈宝琛书室,念及外祖父陈宝琛“藏书于私不如藏书于公”的名言,他立刻和家人商量,“还是捐赠吧”。想法一旦明确,捐去何处,便也清楚了。早在1980年初,张子美就曾向上图捐赠善本古籍449种3247册,“现在把手稿和信札也捐给上图,就配套了,也很自然”。张恭庆的胞妹胞弟对此也表示支持。

信札捐赠后,自然会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兴趣。而此中不免涉及通信双方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容,作为后人想得开吗?张恭庆思索片刻回答记者说:“写信的人、收信的人、信中谈论的人,已经全部是历史人物。只要谈论的事情客观真实,哪怕涉及隐私,100多年过去了,可以解密了,让世人评说吧。”

[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5746.html

更多阅读

留美博士翟田田其人其事 留美博士被父砍死

留美博士翟田田其人其事 “翟田田事件”引发国人热切关,翟甜甜的父母更是忧心如焚。据报道,5月25日,翟田田的父亲翟泰山找到外交部寻求帮助,希望通过官方途径了解翟田田目前的情况。5月24日到北京求助的,25日向外交部领事司提交书面材料

转载 叶海燕其人其事 李斯克老师其人其事

原文地址:叶海燕其人其事作者:吴法天提起“流氓燕”,早年混天涯的人或许有点印象,她是叶海燕的网名。为什么起这个网民,应该是跟她自己的经历有关。根据其自述,叶海燕1975年9月25日出

朱蓓薇院士其人其事 朱蓓薇

朱蓓薇院士其人其事易风很荣幸,我曾经是朱蓓薇院士(以下简称朱院士)的同事。至于朱凭什么当上院士,我相信她现在的同事比我更清楚,无须我多费口舌。我只想根据多年来对她的些许了解,粗略的谈点个人对她当上院士的看法。一、朱院士的学

苏丹总统------巴希尔其人其事 苏丹 巴希尔

苏丹总统------巴希尔其人其事(中文最全介绍)侯福斗现任苏丹总统巴希尔,全名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他的英文名字是Omar Hassan Ahmad al-Bashir,阿拉伯语名字为:عمر حسن اح

声明:《张佩纶其人其事 张佩纶和张之洞》为网友繁华沧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