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孔子的“仁”
高一(13)班 林诗婷 星级:★★★★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即《大学》所说的三纲八目。三纲,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贯穿着一个“仁”字,“仁”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今天关于孔子“仁”的理解大家各有说法,下面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一、仁究竟是什么?
《论语•颜渊》开篇就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道,“抑制自己,是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即是“仁”,个人的行为符合礼教不违背道德准则就是“仁”,按照现代社会的说法,就是要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与国家法律。事实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要做到仁,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所以我认同,“仁”是礼之本源,礼为“仁”之表征,“仁”礼本为一体,相依相即,不可分离。“仁”是礼之本源,礼为“仁”之表征,“仁”礼本为一体,相依相即,不可分离。是内在的德性范畴,偏重于主观,礼是道德主体在不同时空方位和价值方位中角色和关系范畴的体现。“仁”是内在性原则,礼是外在性规范,所以要到达“仁”首先要做到礼。
《论语•阳货》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德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恭宽信敏惠意思是指在大家面前保持一种庄严和肃穆,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躁不安,恭则有威,不怒而威。的确,一个庄严肃穆的人总是能够给人安全踏实的感觉,总是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不受侮辱。我们对待别人也要做到诚信善良,尊敬他人,敞开胸怀地对待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这才是一个仁人的本色。
因此我认为,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做事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礼教,要懂得该听的听该做的做,不要因为自己的个人私欲而去侵犯到他人的隐私,听了不该听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另外,与人交道要实现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种美德,这就称得上是“仁”了。
二、“仁”具有什么历史意义?“仁”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没有一个正统思想能填补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空白。当时的社会背景,如老子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社会状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忠恕的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包含了治国安邦的内容,劝告统治者减轻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要把奴隶当“人”看待,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这种思想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孔子的“仁”,饱含了“仁政”的思想,但是,他并未明确提出“仁政”来。到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的“仁”进一步发展为“仁政”,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措施和方案。在当时还是起了进步作用的。由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频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未建立,孟子的“仁政”主张依然不能实现。秦国虽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封建专制的统一国家,但它用法家思想进行残酷统治,以至于很快就激起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结束了它的短暂统治。到了汉代,地主阶级大一统的政权得到了巩固、统治阶级才对孔子的“仁”学的意义有所认识,出现了“独尊儒术的”局面。从这时起,孔子的“仁学”就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并加以改造,成为封建统治的一个思想体系。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的作用。批判这些封建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应该的。我们评价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时,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
汉武帝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在之后的两千年里独领风骚,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儒学思想的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可见“仁”的影响之大。
我认为,孔子的仁不仅影响了中国,对国外也有非凡的意义。
在17世纪末,第一批法国基督教传教士抵达中国。他们将有关中国的通信、报导及中国经典的译文寄回欧洲出版。由于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这些有关中国的资料吸引了许多读者,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在许多法国思想家看来,中国实行的是德治,这是中国有别于欧洲国家的一大特点。更多的法国思想家则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核心是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孔子及其学说被传教士介绍到法国之后,使许多人大为震动,很快获得了普遍的崇敬和仰慕。更有趣的是,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把外国先哲的格言写入宪法,这可算是第一例。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对世界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三、现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仁?
有人认为现代的社会就应该实行仁政而不是法政,从理论源头上来讲,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若一个社会上人人都能形成忠恕之道,有高尚的品格,那么就能真正的做到大同社会了。
但有的人认为孔子仁的思想不适合当代的法治社会,孔子仁的思想提倡一切以人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但是现在社会上有的人利欲熏心,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绑架,勒索,甚至殃及一些无辜的百姓……如今的社会已不复当时的干净,几乎可以随处看到黑暗的角落,在这个“唯利是图,唯钱是图,唯官是图,不要精神,不要德行”的社会完全无法实施伟大圣人孔子所讲的“仁”。
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以利益为目的去做到“仁”,而是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每个人都要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达到“仁”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或是你去要求别人怎么做,让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到“仁”,只有自己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认为“为仁”是自觉地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都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了。在政治与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所以,无论现在社会处于什么阶段,我们都应该主张学习孔子的“仁”。
四、结语
最后,我认为孔子的“仁”的思想从两千多几年前流传至今定有它的必要性,我们不应一味地沿承或是否认,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仁”注入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现代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思想。
参考资料:
http://yuwen.nbedu.gov.cn/html/yuedushikong/lunyuxuandu/2013/0409/122.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7bdd7d0100zzht.html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zEFSf7aMwc7ikak4getDb3RQyAMSe65TzFUIFmVubjWdfBYPU6ftTsTjF0UGgrY4VEUkwgm19QP5cZYCvwnsWq
http://www.xtrb.cn/epaper/ncwb/html/2012-03/10/content_309264.htm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WEtD0gOI3cX_OFa-61zV3ESXej9i8hhrxp9nSKA9t7RktX6Rz1W4Y6nSLzMMxiVN30YpRDz5hgrParpRGOjYa
http://sea3000.net/sunkaitai/7.php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36-1011301271.htm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