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故事》解说词 滦河到天津高铁

十集电视片《滦河故事》解说词(作者:尹志强赵立里)

水利第一集

解说:
水是生命之源,
河流是人类的母亲。
一条大河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如今的人们,无论你出生在何地,生长在何方,当你追根溯源,寻觅自己祖先的生存之地时,你总会发现,河流是你真正的根。
尼罗河哺育了埃及人,因其古老;幼发拉底河滋养了巴比伦人,因其高远;恒河灌涤了印度人,因其圣洁;长江、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乃是因其伟大。
那么,滦河,又是怎样的一条河流呢?
滦河,一条不长的河流,一条在传说中没有成为江的河流。但是,当我们走近滦河,打捞历史,却会发现:收获的沉甸,足以令人对这条河流心生崇敬。
20世纪70年代,一颗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在中国大陆的滦河流域发现了一条构造十分奇特的岩石带。经测定,这一岩石带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太平寨。
科研人员采集了大量岩样带回,测定的结果让人惊讶不已:这里的岩石距今已有36亿7千万年。
1992年,一位美国生态学家来到承德避署山庄游览,意外地在热河泉边的冰纹石路面上发现了一个清晰的三趾状足迹,经考察,认定是距今1.3亿年前早白垩纪的恐龙足迹。随后,在滦平县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恐龙足迹化石。这足以证明,远古的滦河流域曾经是恐龙的乐园。
这里是滦河下游的河北省迁安市爪村。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爪村发掘出象牙等哺乳动物化石和十多件石器、骨器。科学家测定,爪村遗址距今约4万5千年,属于旧石器时代。
采访嘉宾:
爪村发掘出这么大的象的门齿,这个象牙可以定出种类,弯路并不太大,决不只是一种动物,还有别的动物。爪村遗址发掘好多年了,(过去)标本我全看过,而且拍的照片我也看了,我认为(虽然)有人不承认是石器,我说绝对是石器,这是没有疑问的,不但是石器,而且还是制造石器的工厂。
解说:
从爪村逆滦河而上百余里,滦河北岸是河北省迁西县西寨,这里有块面积约1万2千平方米的祭祀遗址。破土而出的双人面石雕像、之字纹黑陶器、红顶钵、筒形罐,足以让人惊叹:7千年前的滦河子孙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富有灵性。
这是西寨出土的一件砺石纹饰,上刻太阳冉冉升起,下刻河水缓缓流动,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类在水一方、日出而作的生活情景。
滦平,一个用滦河做为姓氏的地方。
在这座简陋的博物馆内,却珍藏着迄今华夏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女性裸体石雕像。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史前维纳斯”。
这些石雕像共有八件,她们个个丰乳肥臀,腹如陶罐。
6千年前的女人们以群体的方式闪现在今人面前,她们那浓厚的母性气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滦河流域古人类强烈的生殖崇拜。
这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
这是原始艺术史上的重要发现!
这是滦河的重要发现!
这样的发现在滦河流域异常丰富,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涉足滦河,每一脚都会踢起一个古色古香的谜语,每一步都会踏响一个硕大鲜明的惊叹号。
这块契丹节度使官印,考古工作者发现它时,正悬挂在一位农家老汉的烟袋锅上;
这口无比珍贵的元代釉缸,曾经在一位农妇手中被用来腌制酸菜。
发现,一个接着一个。
一个又一个的发现,连缀起一幅幅河之源的动人画面。
滦河经久不息地流淌着,从远古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未来。她吸纳百川,释放文明,在不断的吸纳和释放中,撰写出一部独具特色的文明史。
滦河文明史,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她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又决定于滦河所独有的巨大的包容性。
滦河的包容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民族的包容。
早在商周时期,滦河就凭借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具的人文环境,显示出民族融居之河的雏形。这时候,山戎族开始游牧在滦河上游,而孤竹国和令支国相继在中游建立。战国时期,东胡族崛起,统一山戎各部,继而东进,与灭掉孤竹、令支后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不断发生磨擦和碰撞。秦末汉初,楚汉相争不可开交之时,新生的匈奴又乘隙占据滦河,和北方大漠连成一片,逐渐积蓄起能够和西汉政权分庭抗礼的实力。汉武帝北击匈奴之后,滦河流域又出现了自称是东胡后裔的乌桓人。东汉末年,在曹操的征伐下,乌桓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鲜卑人。北魏时期,居住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朝鲜族人移民幽州,滦河,又成为朝鲜族的接纳地。强大的契丹族在隋唐五代闯进滦河流域,到了北宋时期,他们已经能够和中原皇帝一争高下。此后的几百年间,滦河,更成为女真首领、蒙古骑兵和满州八旗的演武场和后花园。
一位文史工作者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滦河流域,从古至今,曾经生活着山戎、东胡、乌桓、鲜卑、羯、氐、契丹、蒙古、满、汉、回等近二十个民族。滦河,本来很有可能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界线,但事实上,她却一直是民族与民族之间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滦河流域的民族交融速度之快,是其它河流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这条河上,致使滦河文化曾经在商周至隋唐时期,落后于中原。但是,这种情况到了宋元时期开始改变。做为孔孟懦学重要学派之一的“陕西关学”,在这时传入滦河流域,并迅速弥漫开来。滦河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越千年,完成了与中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主持人:
在滦河流域丰富的考古发现中,你很难清晰地分出某一处遗址到底属于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滦河,这条从蒙古高原穿过燕山山脉,流经北京平原,最后汇入大海的河流,像一条蓝脉,博动着生命,维着多民族共生共存。这里,既有蒙古高原悠长缠绵的马头琴声,又有燕山深处尖锐嘹亮的皮影高腔,更有北京平原抑扬顿挫的京腔京韵。他们在滦河两岸此起彼伏,唱和相应,共同合奏出一曲大河颂。
解说:
当我们面对滦河凭吊古今、思想千年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滦河岸边,还有一条巨龙,盘绕山间,默默地感受大河的震撼,静静地倾听文明的回声。这条巨龙就是长城。
长城与滦河在河北省迁西县境内交汇成一个大“十”字。
1985年,在这个大“十”字的原点上,人们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砖窑。
这些烧好的城砖,与山脊长城用砖完全一致。
这些没有被筑在城墙上抵御弓箭的城砖埋在地下沉睡了400多年。
400多年,是我们今日所见明代长城的年龄。然而,长城的历史却可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两千多年前的长城遗迹在滦河两岸并不鲜见。
1752年,清朝皇帝乾隆来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意外地发现了古长城遗迹,这位皇帝曾经亲自主持了对滦河源头的考察,这次,乾隆又专门对围场古长城作了一番调查,还亲笔写下《古长城说》。“木兰自东至西延袤数百里中,横亘若域堑之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屯戍旧迹……”
考古工作者还在古长城附近发现了5件铸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铁权。
采访嘉宾:
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
滦河流域围场一带的这条长城,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北长城,史称燕北长城。很多人说中国在历史上修长城,是一个封闭的举措,从民族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修建长城)是和开放相悖的,反映了封闭,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楚成王16年第一道楚长城到现在,长城已经存在2600多年了,2600多年的历史,这么多的朝代反复地修筑长城,那么长城它只是为了封闭吗?其实不是,它是什么呢?它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两种经济生产方式产生的冲突,长城诞生之前,这种冲突十分激烈,不管是游牧经济还是农耕经济的老百姓都身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长城,长城的产生,把这两种经济形式的生活生产状态给有序化。人们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在自己的区域内有序地生活,避免了战争,减少了战争。
解说:
三屯营,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镇府所在地。
当年威武雄壮的三屯营城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座碑亭。
主持人:
穿行于三屯营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昔日的城砖大多已做了农家院墙。循着院墙,你又会发现,这些城砖上清晰地铭刻着“万历三年左营造”、“万历三年右营造”、“万历四年通津营造”等字样,而这样的城砖在长城上也屡见不鲜。
这些城砖使我们更清楚地知晓,我们今天在滦河流域所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筑的。
解说:
古往今来,描绘长城的歌赋堆叠如山,吟咏长城的诗词浩如烟海。的确,长城是伟大的,长城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但是,长城的伟大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那些在烈日的暴晒下和霜雪的袭击中修筑长城的人们,是那些用白灰拌着汗水和血泪,把一块块沉重的城砖嵌进墙体的役夫。他们在修筑长城的同时,更铸造了卑微者的伟大。
皇帝们给自己的家院修筑的这道围墙,并没能保住他们子孙的万世奢华。长城,最终只能成为一道风景。
所有的故事都远去了,所有的辉煌都远去了,所有的历史都远去了。长城依然,滦水依然。
月上高天,青白如梦。
钩沉历史,思想古今。
长城之上的圆月啊,你可曾看到滦河源头的闪电?你可曾听到穿过风铃的刀声?



第二集

解说:
长河滚滚,大浪淘沙。
滦河以她堆叠如玉的浪花,冲刷着历史,荡涤着尘埃。曾经在滦河两岸指点江山、咤叱风云的仁人志士、英雄俊杰们,早已化作草原风、燕山骨、长城魂,成为草原牧民和长城子民们口中绵延不断的传说。
滦河的东部,今天的河北省迁安、卢龙、滦县等地,曾经成为一个古国的中心。这个古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如今的人们只能从发黄的史书中去查找它的称谓——孤竹国。
熟知孤竹国的人不多,但孤竹国的两位王子却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传颂。
三千多年来,他们一起是礼让和气节的代名词。
司马迁更在《史记》中把他们排入70列传之首。
他们的名字叫伯夷、叔齐。
孤竹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方国,伯夷、叔齐是这个方国第九世国君墨胎子朝的长子和三子。子朝临终遗命:传位于叔齐。但叔齐认为长幼有序,不肯为君,决心让位于伯夷。伯夷说:此乃父命,怎能违背?二人相让不下,最后竟双双逃离孤竹。
以礼让闻名的兄弟二人最后来到了西歧周朝,投奔文王。此时文王已故,武王正要伐商,伯夷、叔齐拦住武王车马,劝谏说: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既违教道,又非仁者。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逃到故国的首阳山中隐藏起来。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千年名画。这就是南宋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因亡国之耻“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采薇图》。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历经三千多年,至今传诵。孔子更尊二人为古之贤人。他们“贤德为重、礼义为先”的品德和“义不食周粟”的气节,被后人赞为“孤竹遗风、夷齐清风”。
如今,在滦县和卢龙等地,尚有夷齐庙和夷齐井等纪念古迹。伯夷、叔齐做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被滦河的子孙们奉为神明,瞻拜至今。
当滦河之子伯夷、叔齐以他们最为原始的儒家思想浸润中原长达两千多年的时候,在滦河上游,一个游牧民族的女人,却在远眺美丽富庶的生长鲜花和水稻的地方,构筑着猖狂而伟大的梦想。
萧燕燕,大辽国景宗皇后,在辽景宗死后,临朝27年。在滦河岸边,这个女人曾经指挥契丹军马一次又一次地去撞击大宋江山。伴随着刀光剑影,铁骑声响,萧燕燕终于把大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推上了巅峰。然而,萧燕燕最终还是没能一亲中原的肌肤。历史,只能让这位胸怀锦绣,腹藏奇谋的女人临河而叹,华发早生。
也许是北国的霜天使刀剑空鸣,也许是大漠的风沙总让旌旗指南,在经历了太多的腥风血雨之后,大风歌终于在滦河唱响。
金莲川,滦河源头一片美丽的草原。在大辽国太后萧燕燕遗恨梳妆楼200多年后。这里出现了一座繁华的草原城市------上都。
上都,也叫开平。元世祖忽必烈的发迹之地。自从兄长蒙歌继承汗位后,忽必烈就一直驻守在这里总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这一时期,自幼受中原文化和儒家学说影响,从小便立有“思大有为于天下”志向的忽必烈采纳北方理学巨擘姚枢的建议,在金莲川开藩设府,招贤纳士。
当时的金莲川,聚集了一批文武兼备的汉人幕傣,出生在滦河中游的汉人赵炳,就在这时特别得到忽必烈的重用,后来成为镇国上将军、安西王相。至此,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革新派和中原汉族地主阶段初步结成了政治联盟,从而奠定了忽必烈日后入主中原,建立百年王朝的基础。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
金莲川从此成为忽必烈完成成吉思汗的遗愿,向南扩张建立元朝的指挥中心。
蒙古骑兵的铁蹄进入大都后,忽必烈没有忘记滦河,没有忘记金莲川。
开平变成了上都,成为元朝的陪都。忽必烈以及后来元朝的统治者们,每年都要来上都避暑狩猎、处理朝政。
采访嘉宾:
叶新民(内蒙古大学教授)
元上都在元王朝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和元大都是两个并列的政治中心,元朝有11个皇帝,其中6个皇帝是在元上都即位的,忽必烈在开平即位以后,就实行了两都巡幸制,从忽必烈开始一直至元顺帝,将近90多年时间一直实行这种制度,这个制度很有特色,是蒙古民族一项带有自身特点的制度,元上都从地理位置来讲,它处在漠北和中原汉地的交接地带,也可以说元上都处于便于联系漠北地区和中原汉地,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联系的纽带,元上都也是一个在当时闻名世界的城市,在忽必烈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到过上都,忽必烈亲自接见了他,在《马可·波罗行记》当中,专门有一章描写了元上都,从此,元上都闻名世界,它不仅是元代中国的古城,同时也是闻名世界的一个古城。
解说:
忽必烈是从滦河源头入主中原走进大都的,而中国历史上另一位跨过滦河从北方进入北京的皇帝,却在政权稳固之后,又回到了滦河岸边。
他就是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康熙皇帝。
这位后来被他的儿子尊为“备道德之崇广,集皇王之大成,经纶宇宙,彪炳帝纪”的圣祖仁皇帝确是清代帝王中最有影响,最有作为的。
康熙亲政后,没有像他的曾祖父努儿哈赤那样继续对中原和汉人高喊“七大恨”。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后,他惊异地发现:中原文明竟有吸吮不尽的乳汁,可以用来滋养大清国的长治久安。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壮举:编纂卷帙治繁的《古今图书集成》。
这部万卷巨著后来被收藏进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
一位满族皇帝竟然如此倾心汉族文化,这足以证明,民族之间的武力征服最终总会演变为文化认同。
令人赞汉的是,康熙不仅在思想文化上兼收并蓄,而且在政治上注重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从塞外进入紫禁城的康熙,最知道塞外对紫禁城的意义。
康熙不再修筑长城,因为他知道,长城没能抵御满州八旗,也就不会再能阻挡任何一匹战马。
长城,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
长城,就像一道门槛,只要有胆量,你就可以跨过它。
睿智的康熙把目光越过长城投向了滦河。
他要在这条河上一展帝王的抱负。
于是,在滦河上游有了木兰围场,在滦河中游有了避暑山庄。
木兰围场是皇帝和王公大臣们每年秋季围猎的地方,木兰秋如同今天的军事演习,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继续张扬勇猛骠悍的风范,又可以对北方各族起到威吓和震慑作用。
而避暑山庄,则更像一个“文场”,幽雅高贵、金壁辉煌,它和木兰围场这个“武场”互为衬托,成为清王朝上演民族融合喜剧的大舞台。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到康熙时代,出现了自唐代贞观之治后的又一个辉煌。
历史就像河流一样,总是波涛汹涌,滚滚向前。
十九世纪末,在滦河的入海口,一座普通的院落内,诞生了一位反封建斗士。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和丛夷、叔齐、萧燕燕、忽必烈、康熙们相比,这位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的共产党人才真正让人民记在了心里。目睹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华寻求出路的李大钊,决心“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这位以创建中国共产党、促进国共合作而闻名天下的滦河之子,具有滦河一样的性格,他如饥似渴地吸纳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采撷俄国十月革命的真谛,慷慨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做好了为革命释放自己一切的准备。李大钊曾在滦河岸边的五峰山上慷慨地写下这样的词句: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1927年4月24日,李大钊牺牲在封建军阀的绞刑架下。
采访嘉宾:
杜全忠(李大钊纪念馆馆长)
乐亭县是滦河冲积平原,滦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李大钊的故乡,他就是靠吃滦河水长大的。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大钊、怀念大钊,在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注下,建立了李大钊纪念馆,整个李大钊纪念馆占地130亩,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已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们现在开馆近3年来,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界观众30多万人次。
解说:
这里是滦河的入海口。
在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在演绎了数不清的传奇,在奉献了最动人的诗篇之后,滦河,在这里,复归宁静,复归壮美。




第三集

解说:
在滦河源头,一个叫多伦的地方,有一片被称为“七溪之地”的大草原。大草原上,两座古老的寺庙巍然矗立,成为内外蒙古的宗教圣地。汇宗寺、善因寺,不仅是蒙古藏传佛教的中心,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30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多伦会盟,已经被永远地载入史册。
1690年,由康熙皇帝亲自指挥的,使蒙古准噶尔部判乱分子噶尔丹严重受挫的乌兰布通之战取得了胜利。
眼望铁戟折沙、尸横遍野的战场,这位马上皇帝深受震憾。他清醒地意识到,拥有一个祥和、稳定的蒙古草原,对于大清国是何等的重要。
于是,在滦河源头,闪电河边,一个古老的礼仪被重新光大。
1691年4月30日,蒙古各部齐聚多伦诺尔草原,按照“万水朝宗、众星捧月”的布局,环绕康熙行营。康熙皇帝以赐宴的方式与喀尔喀三部35名贵族举行了隆重的会盟。蒙古各旗名王君长、世宫贵族无不拜觞起舞,稽首踊跃。
康熙高兴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多伦会盟,使清政府对蒙古各部的管理大大加强,多伦会盟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主持人:
如果把滦河比作一位女神,那么承德则是女神头上的花冠,而避暑山庄无疑是花冠上最灿烂的花朵。
康熙手书的“避暑山庄”匾额在这里悬挂了300年,今天的百姓完全可以自由出入,游玩观赏。避暑山庄,已经真正成为供人们品味历史,谈论古今的憩园。
采访嘉宾:
杜江(原承德市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
山庄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整个构成西北高原,北方草原,江南水乡,巧妙的一个地形地貌,而且呢(在)避暑山庄参观时,你会看(到),围绕山庄是一道20华里的宫城,如果偶尔一见以为是小长城一样,用一个小长城把它围拢了起来,在(小)长城外边,就是多民族的宗教寺庙形式,它的建筑和历史是相通的,它的思想结构是一个整体,恰恰所谓(其它)公园没有的(是)草原,避暑山庄里有1000亩草原,草原干什么用呢?赛马、摔跤,在非常开阔的地方进行野宴,这样蒙古人到承德以后,他们什么心情呢,宾至如归,就象到了草原家里一样,他在这儿同样见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种景象,皇帝搭上蒙古包后,整个形象是什么感触呢?他会(感受到)一种(从)心理上,对他来说很温暖的东西。
解说:
倘佯于山庄内的高堂殿宇、亭台楼阁,我们总能感到,历史的跫音弥漫其间,撼人心魄。
避暑山庄自康熙47年初具规模以后,清政府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清代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积淀。
避暑山庄就是一部特殊的清史稿。
乾隆,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避暑山庄里留下了他的大量题诗。或许是承受了太多的祖上德泽,或许是历史给了乾隆太多的机遇,大清国最具“人和”色彩的大事大都发生在乾隆时期。
乾隆当然要称自己为“十全老人”。
在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两块特殊的御制石碑。这就是乾隆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1771年,远离祖国140年的土尔扈特部蒙古人民,因不满沙俄的统治,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历经千辛万苦,用了300多天时间,行程万余里,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当乾隆得知土尔扈特部17万人只剩下了形容枯槁、疲惫不堪的8万多人时,大受感动,立即通令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内蒙等地开库赈济,并亲自沿滦河西上,赴围场迎接前来觐见自己的渥巴锡将士。
9月17日,乾隆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正式接见渥巴锡一行,册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赏赐大量银物,同时举行盛大庆典欢迎土尔扈特回归。
土尔扈特不忍外族凌辱,不惜付出巨大牺牲,长途跋涉回归祖国的撼世壮举,震动了中国边疆,对蒙、藏、维等民族心向中央政府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谱写了一曲大中华的赞歌。
主持人:
641年,一位唐朝少女肩负着唐蕃和亲的使命,西出阳关,来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成为汉族民族交往中最美丽的传说。
一千多年后,又一个传说在滦河岸流传开来,传诵至今。
这就是1780年8月13日是乾隆皇帝70大寿,避暑山庄将举行隆重的万寿节。六世班禅在百位堪布高僧和两千多名僧俗官员的簇拥下,经拉萨,抵黑水,越唐古拉山,过黄河,来到了滦河岸边的承德,向乾隆皇帝祝寿,向一千多年的汉藏民族团结祝寿。
乾隆以最高的礼遇接待班禅携手同登宝座,共同接受蒙古王公、各扈从大臣及外国使节的祝贺。
在须弥福寿之庙,乾隆与班禅亲切交谈,共商大计。
这次朝觐,密切了西藏同清中央政府的关系。
班禅东行,成为中华民族统一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避暑山庄外,分布着12座寺庙,呈众星捧月之势,人称外八庙。这些寺庙建筑独特,风格各异,集中了汉、满、蒙、藏等民族艺术之大成,具有强烈的同族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采访嘉宾:
杜江(原承德市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
承德这个地方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滦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德最辉煌的历史,应该是,我认为是清朝这段历史,特别是康乾时期,避暑山庄在清朝是清代的一个民族宫。从康熙52年到乾隆45年,在这么长时间里修建了12座寺庙。这些寺庙从建筑艺术(风格)来看,有汉代的、藏式的、满式的等等。首先从建筑形式,体现出了一种民族文化融合等特点,特别是我们看到的,避暑山庄外八庙的这些碑文。最大特点都是用四种文字来表述,有满文、蒙文、藏文、汉文,个别地方用五种文字,像维吾尔文,处处着眼于民族团结融合的问题。康熙时候的寺庙,基本上属于汉式的多一些,他修了溥仁寺,溥善寺,到乾隆时候寺庙修的多了,仿西藏三摩耶庙的普寺,仿伊犁河畔固尔扎庙的金顶寺,仿天坛的普乐寺、像天坛一样,仿西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须弥福寿之庙。他把这些寺庙的精华,全囊括在避暑山庄周围了,不管是思想、政治和建筑,都是围绕着统一、团结、包容这么一个整体,所以说我们观看避暑山庄(外八)庙,可以总结出它实际上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展现在承德这个地方,所以说它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内涵重要、建筑重要、它的各种价值都体现出了最精华的东西。
解说:
外八庙,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典范!是民族团结和睦的见证!
如今的人们一提起清朝,谈论最多的往往是闭关锁国,是南京条约,是八国联军。大英帝国的炮舰带给中国老百姓的伤痛实在是太深刻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黑色的1840年,中国人挥舞了几千年的大刀长矛终于败给了只有百多年历史的洋枪洋炮。
历史其实是公平的,她曾经给过清王朝两次机遇。
康熙是一位尊孔崇儒的皇帝,同时,他也是热心科学、重视西方的皇帝。早在1684年,康熙就已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分设四个海关,同外商开展贸易活动。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他下令传教士南怀仁研制新式大炮。康熙还亲临芦沟桥试炮场,参观试炮。并把这种炮身小、自重轻、火力强、命中率高的火炮命名为“神威将军”。可以想象,如果清王朝后来的皇子皇孙们能够按照康熙的路子一直走下去,那么,邪片战争的历史怕是要改写了。
康熙的这条路到了乾隆时期,已经变得杂草丛生、荆棘满地。
1793年9月14日,英国第一个正式访华使团在马嘎尔尼的带领下来到避暑山庄,为乾隆祝寿。英使来华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开辟英中正式官方贸易,增开通商口岸,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租借岛屿,供英商居住和趸货。据记载,马嘎尔尼当时带来的医生、翻译以及军事、化学、天文、力学等科学技术人员近百人。他所乘坐的“狮子号”军舰,装备着64门大炮。这样一支舰队,足以使人看出欧洲现代战争技术的进步。
主持人:
在马嘎尔尼呈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中,有大型地球仪,有代表天文、地理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模拟演示器,有铜制西瓜炮,还有长、短自来火枪和战舰模型。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乾隆和他的臣子们没有认真研究这个使团,没有留心这个使团带来的标志着当时世界上先进科学水平的礼品。对于一些本来有益的贸易谈判也断然回绝。在大型歌舞和豪华盛宴之后,满脑子天朝意识的乾隆,用彩缎罗绮、文玩器具打发马嘎尔尼回家了,并让他带回了一封《赐英吉利国王敕书》,对英王提出的要求一一进行了驳复。
解说:
有人说,乾隆此举维护了大国尊严;有人说,乾隆此举似乎失去了什么。
康熙打开的那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又被乾隆随手关上了。
先进的西瓜炮被闲置在内务府。
望远镜、自来火炝、连火炮被收藏进芳园居。
采访嘉宾:
张德锤(承德民族师专副教授)
乾隆所处的18世纪,应该放在整个世界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大的时期来看,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完全不同于西方,(她是)独自发展的一个文化系统和经济体系,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就是要独自地来开创一个天地,开创一个世界,在工业文明新兴的时候,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力量和农业文明发展高度成熟的(国家)相比,(双方)的经济实力是相平衡的,是互相对峙的,作为乾隆来说,对于18世纪的中国,他有效地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的国家机器是政党运转的,国家富足、社会安定,所以这个时候,在经济生活中和思想界里,没有迫切需要改革的,改革的迫切度并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所以这个时候,中国(特别是)乾隆没有向西方学习,(没有做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事物的决定,(这)也是按照历史逻辑所必然的,这是一个必然结果。
解说:
48年后,英国人用当年向乾隆敬献的礼品逼迫他的皇孙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四集

解说:
在人类发展史上,战争往往是征服的代名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服,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征服,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征服,贯穿了战争的全部。
人类的历史,是发展的历史,也是战争的历史。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进程中,战争,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文明做着注解。朝代的改换,更多地表现为战事的更迭。唐、宋、元、明、清,又有哪一朝皇帝的圣旨上没有书写过“战争”两个字?
在古代,每一个民族都会选择一条河流,作为他们的生息之地,因而河流又常常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界线。当战争发生的时候,河流总是最真切的目击者。她在孕育文明的同时,也不得不容纳战争。
滦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
翻开滦河流域各州县的地方史志,你会发现,每一册里都记载着当地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河的源头到河的入海口,从古代到今天。
让我们穿过如丛的刀剑,透过红色的帷幕,去触摸那冰凉的铁衣、金柝吧!
一匹老马带我们走近春秋,走近战国。这个发生在滦河中游的老马识途的故事,描绘了公元前664年齐恒公出兵救燕,灭掉令支、孤竹的那场战争。这,或许是滦河流域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战争。
此后,烽火连绵,战马嘶鸣,战争的历史伴随着滦河流域各民族之间的争斗、交融,延续了两千多年。
管仲、秦开、曹操、田畴、萧燕燕、韩德让、忽必烈、戚继光、康熙,都已成为滦河战争史中熠熠生辉的人物。
历史,特别让人们记住了乌兰布通之战、滦州起义和喜峰口血战。
这是三次意义各不相同的战役,而它们竟然发生在同一条河上,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安排?
在滦河上游,木兰围场的北部,有一座类似红色泥坛的山峦,汉语叫红山,蒙语称为乌兰布通。1690年,著名的痛击噶尔丹叛乱的乌兰通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主持人:
噶尔丹是清初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民族分裂主义头子,一个凶恶狂妄的野心家。在夺取了准噶尔的统治权以后,噶尔丹对邻近部族发动了一系列兼并战争,控制了青海和西藏,征服了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哈萨克族,进而把进攻的矛头直指蒙古高原,并率领判军大举南下,迅速逼近乌兰布通。
解说:
这时,已经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后的康熙正欲一展治国方略,怎能坐视国家统一受此威胁?36岁的皇帝决定首次亲征,平息叛乱。
1690年8月1日,从喜峰口,古北口逶迤而出的清军和噶尔丹叛军相遇在乌兰布通。佟国纲、佟国维、格斯秦等清军将领争先陷阵,奋勇杀敌。猎猎的旌旗遮天蔽日,挥舞的战刀寒光夺目,拼杀从正午一直持续到深夜。这一仗,叛军血肉横飞,尸骸狼籍,噶尔丹大败而逃。
胜利的乌兰布通之战标志着象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彩虹再次横亘在中华版图上。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每个朝代发生的战争都较多地表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立。西汉与匈奴的对垒,东汉对乌桓的征伐,女真族首领把汉族皇帝掳到北国坐井观天,岳家军将领把金国君主骑在跨下仰天大笑,元上都的繁华被红巾军一把火烧成灰烬,大明朝的江山要靠万里长城抵御塞外的箭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越是频繁,这个朝廷越是芨芨可危。
但唐朝和清朝却是个例外。
唐朝,一个开放的朝代。强盛的国力来源于唐朝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各民族博采众长,平等相待。在唐朝日渐壮大的同时,突厥、回纥、契丹、吐蕃、南沼等民族也获得了发展。
清朝的初期曾经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七大恨”、“文字狱”,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使汉满民族出现了极端的对立。但后来的皇帝渐渐改变了这种对立,转而注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即使是乌兰布通之战这场战争,也是建立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之上。
发生在滦河上游的乌兰布通之战,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然而300多年后,在滦河下游的滦州,却爆发了一次旨在推翻满清封建帝制的武装起义。
历史在不断地掀开新的一页。
1911年的辛亥革命,首义于湖北武昌。而在距离北京只有200多公里的滦州爆发的这次大规模起义,不亚于在清政府的心脏插上了一把尖刀。
起义在1911年12月31日爆发,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宣布“本政府设于北京,暂设滦州”,通电全国,照会列强,发表文告,百官就职,并立即发兵西进,直取津京。虽然中途失败,但起义震撼清廷中枢,是导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的直接因素之一。国民政府曾经发表政令说: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滦州,从此成为历史的纪念地。
采访嘉宾:
唐向荣(河北省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副会长)
按照研究发现,滦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远远不是多年来社会上所流行的看法,一般认为滦州起义是响应武昌起义,因为它确实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后,但实际上它的策动远在武昌起义之前,实际(在)1911年3月,阴历3月,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的战略重点就开始北移,在他的意念里叫做“辛亥北方革命”,他还讲辛亥北方革命固重于目前一切也,比一切都重要,可见这是孙中山北方革命的一个重大部署,现在我们认为“滦州起义”是群众的一个俗称,站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角度,应该叫作“辛亥北方革命”,对辛亥北方革命怎么定性呢?这原来就是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搞革命之后17年间,同盟会与清政府的最后一战,是清政府(皇帝)退位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所以孙中山亲笔题词“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廷,建不世勋。”(说)建立了世上少有的功勋,他不叫“滦州大战”,而叫“滦州大计”,这就是一个整体部署。李大钊也有题词“这是历史的纪念地”,而台湾的史籍又讲:滦州是近代史上辛亥举义之胜地,这些评价,都远远超出滦州本土的范围,(全)是把它放在辛亥革命的全局来评价,我们现在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它的意义。
解说:
滦河,和中华大地上的千百条江河一样,都曾经历过一段黑色的岁月,这就是太阳旗耀武扬威的年代。在那段凄惨的日子里,高山呜咽,河水染血。滦河,经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蹂躏。
1931年9月18日,觊觎中华大好河山已达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强盗,终于亮出了罪恶的战刀。他们像一群从地狱里冒出来的魔鬼,肆意杀戮,戕害生灵。妇女被强奸致死,孕妇被挑开腹部,婴儿被摔死在墙头,男人被当成射击的靶心。在魔鬼们的狞笑声中,美丽的田园变成了焦土,祥和的村庄变成了废墟。
这,就是日军杀光、烧光、抢光造成的恶果。
当一个民族企图用武力灭绝另一个民族时,必然遭到这个民族殊死的抵抗。
在滦河中游的河北省迁西县喜峰口村一个农家院落里,倒卧着一块厚重的石碑,这就是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在喜峰口血战中战死的将士招魂用的石碑。
在这场闻名中外的血战中,骄横跋扈的日军终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33年日军大举进攻华北,长城抗战全面爆发。3月9日,日军占领长城重要关口喜峰口。国民党29军在军长宋哲元的率领下,奋勇抵抗,敌我双方在喜峰口长城沿线展开了激烈战斗。当晚,37师师长冯治安命令109旅旅长赵登禹:扬已所长,克敌之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敌营。当夜子时,五百铁汉臂缠白巾,手持大刀,出其不意,潜登山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敌阵。寒光起处,人头滚落,这一战砍杀日军500多人。
随后,在5天的激战中,又打死打伤日军四千多人。
气吞山河的喜峰口血战,使曾经叫嚣三个月侵吞中国的日军哀叹:自明治维新以来,从未遭受此种惨败。
采访嘉宾:
刘大为(军旅作家)
喜峰口战役可以说是整个长城抗战最精彩的一幕,29军将士们的英勇抗战充分反映了抗击日寇、消灭日寇、以血还血的英勇精神,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当时天津的《益世报》曾经发表社论,把这次战役比作法国的凡尔登战役,我现在手里拿的这把大刀,就是当年29军战士们使用过的,用这把刀曾经砍杀过十几个日本鬼子,后来麦新同志根据喜峰口战役的情况,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传唱全国,每个人都在唱,抗日战士都在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解说:
喜峰口血战过后,滦河两岸的抗日烽火越燃越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英勇的滦河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血肉长城。
采访嘉宾:
李运昌(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
最大的损失,是敌人集家并村搞无人区,这个损失最大,过去没有(进行)综合和宣传,因为当时还不了解全部情况,敌人搞无人区,是关东军司令部(下的命令),日本大本营批准的,无人区叫“无住禁作”地带,(从)九门口到独石口沿长城700里地(敌人)烧了1万7千个自然村,成立了2500个“人圈”、圈进“人圈”的有140万人,搞无人区的时候,(群众)不进“人圈”就被打死,光被打死的人就有10万,他们又抓了15万民夫,到东北修国防工事,在中苏边境上修工事,这些人15万只回来二、三万人,大部分没有回来,也就是死了,以后就没消息了。我们坚持无人区斗争的老百姓,始终不进“人圈”的有5万人,热河那时候妇女生孩子都没(法在)家,(光)五指山附近,叫“雪儿、冰儿”的孩子就有5个,都(出)生在冰天雪地里,(在)热河无人区我们损失的人数,跟南京大屠杀差不多了。
解说: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随后进行的解放战争中,滦河,再次目睹了共产党人的壮举。降化中学的一声巨响,让滦河永远记住了舍身炸雕堡的英雄董存瑞,记住了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在滦河两岸的先烈们。


第五集

解说:
滦河,赋高原以俊朗,雕燕山以雄浑,汇渤海以壮阔,育万物以灵性。
象许多大江大河一样,滦河源头也是一种仙境。
金莲川,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动听的名字。这天地间无与伦比的摇篮,培育了滦河高贵的品性。
滦河象稚子,在这里蹒跚舞步;滦河象出浴的少女,在云岚间把姿态做尽。
人们称滦河源头为“闪电河”,名字也是这么好听。“闪电”,那是彩虹的使者;“闪电”,那是春的声音。
历史上,辽、金、元三代帝王宠幸闪电河,宠幸金莲川,肖太后竟在这里连续逗留了十七年。
忽必烈宠幸闪电河,宠幸金莲川,于1259年在这里兴建了上都城。
马可·波罗,一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费时三年半,来到了滦河身边,最后写了《马可·波罗行记》,不但详细描述了上都的繁华,也描述了滦河美丽的倩影。
“茫茫金莲川,日映山色赭。
天如碧油幢,万里罩平野。”
这是元代诗人陈孚赞美滦河的摇篮《金莲川》的诗句。
“滦河上游狭,涓涓仅如带。
偏岭下横渡,复绕行都外。”
这是元代诗人宋本赞美滦河的诗作《滦河吟》。
今天,上都城早已不在了,但金莲川依旧风姿绰约,滦河还是如此楚楚动人。
塞罕坝,又一个美丽的地方,又一个好听的名字。她为滦河吟唱着又一首动听的摇篮曲。
广袤的草原,为滦河妆一袭霓裳;
浩瀚的林海,为滦河披一身羽衣;
珍稀禽兽,是滦河儿时的伙伴;
点点湖泊,是滦河嬉戏的浴池。
“木兰围场”历史文化的淀积,满蒙民族浓郁的民俗风情,更使这里充满了迷人的魅力。逗引人们夏季到这里度假避暑,秋季到这里摄影、写生,冬季到这里狩猎、滑雪。
漫步草原,滦河是婀娜多姿的少女,翻越高原,滦河是孔武有力的勇士。
像许多大江大河一样,滦河以造化之身给哲人以思考,给智者以启迪。
康熙,一代圣君,也对滦河情有独钟,于1703年,在滦河中游营建了热河行宫。
因为行宫所处位置,地理风水“钟灵独秀”,扶阴抱阳,北高南低。“境广草肥,无伤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性。”
从深宫走来的康熙,怀有雄才大略,从高原走来的滦河,独有生态肌理。旷世奇迹的撞击,使承德这个只有几十户土民的穷僻小村,一跃而成塞外明珠。
历史,已经证明了康熙大帝在滦河中游营建热河行宫哲圣般的眼光。
历史,同样在滦河身边留下了中华巧匠自立于世界文化精品之林的不朽杰作。
象许多大江大河一样,滦河也接纳了众多姐妹,使自己变得宽容、博大和富有。
小滦河、兴州河、伊逊河、伊马吐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洒河、青龙河,在滦河的统领下奔向渤海,而这些姐妹河则给予滦河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汤泉,镶嵌在武烈河上的一颗明珠。“其泉涌出山腹,自然而溢,浴之蠲烦除疴,导和怡性”。
康熙四十五年在此修建行宫,且五次驾幸汤泉沐浴,留有诗作《温泉行》:“温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琮峥。……”
滦河似乎比其它大江大河更幸运,与万里长城形成一个永恒的座标,给世人留下赞叹不已的话题。
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的修建,圆了天津、唐山人民的甘露之梦,也圆了滦河长袖当舞,一展风姿之梦。
在名关潘家口、喜峰口,滦河与长城相拥而舞,联袂上演了水下长城历史正剧,妆点了十里画廊迷人的风光,成就了塞北江南如诗的画境。
不要说名关喜峰口、潘家口已投入滦河的怀抱,毗邻的青山关、白羊峪古长城也因滦河一展历史沧桑,尽显古朴的魅力。
象许多大江大河一样,滦河也雕琢了大山大川奇秀雄浑之美。
磬锤峰,俗名棒槌山,孤石云举,傲然倚天。人们冠之棒槌、琵琶、磬锤,定海神针,都极相肖。但它何尝不是滦河用鬼斧神工打造的一把登天钥匙,向世人指示天问?
《滦河故事》解说词 滦河到天津高铁
雾灵山,燕山之巅。《水经注》记载:“……山甚高峻,严障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
雾灵山玉皇顶南有万花台,因状如莲花又称莲花池。山北叫清凉界,清凉界有一天然巨石,正中镌刻“雾灵山清凉界”六个楷体大字,为明崇祯年间所题所刻。后人因有“会法走马清凉界,旷鉴前朝七尺书”的名句。
满山丛林密布,雾霭终日不绝,登顶北俯可见长城如玉带飘缈,东望云雾萦绕宛若仙境。
祖山,青龙河主要发源地,有黄山之美的奇特,有华山之美的险峻,有峨嵋之美的秀丽,有青城之美的幽深。
雾灵、祖山,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样的雍容华贵,一样的高大雄伟。它们是燕山的两颗绿色明珠,它们是呵护滦河的天使。一个居东,一个居西,扯起燕山一道绿色屏障,将滦河紧紧护卫。
景忠山,亦是一座名山,它守望滦河北来东去。疑是紧傍滦河的洗礼,尽显一峰独秀。
早在热河行宫修建前,顺治、康熙经此溯河巡边,多次驾临景忠山,留下了顺治帝结交别山法师,康熙帝为祖母孝庄文皇后祈福的动人故事。
万塔黄崖,是滦河雕琢的又一幅山的杰作。
“紫塞双崖出,丹梯百尺悬,
草香遮细路,树老臣青烟,
地为时巡到,山当隘口偏,
何年留石室,驻马望层岩。”
这是康熙所写《过黄土崖诗》。
万塔黄崖地处喜峰口外东北20公里处,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气势逼人。
现存佛教遗址为辽代建筑,峭壁有石窟三处,窟内佛像雕刻细腻,刀法豪放。南北两座主峰石壁上建有数不胜数、密如丛林,矮者数尺,高者丈余的砖、石结构小塔,加之此山呈黄色,故名“万塔黄崖”。
象许多大江大河一样,滦河也投入大海的怀抱,但她仍不忘为世人投下最后一道风景。
石臼坨,镶嵌在渤海碧波中的一颗明珠。
唐太宗东征在此驻跸十九日,因名十九坨。又因“其形如臼,故名石臼坨。”
人们赞颂石臼坨的奇美:“仙源真世外,何必觅蓬莱。”
自唐以来,石臼坨古刹佛迹累累,题咏唱和不绝。
如今,石臼坨已成为冀东最佳海岛旅游观光胜地了。
滦河,掀起你的盖头,你是这么俊美,你是这么迷人。
采访嘉宾:
陈长芬(著名风光摄影家)
由于气侯的特殊,所以形成了那里(滦河)的风光有不同季节的重点,春夏秋冬都有非常优美的风光。比如讲我对闪电河的感受:闪电河在内蒙古那段里头并不很宽,但是弯弯曲曲,那种历史感,那种历史的变迁感,确实有很多令人想象的东西在里面。我曾经两次乘飞机,拍过迁西的长城和潘家口水库,在潘家口水库的上空,看潘家口水库和那儿的山水,确实有特殊的感觉。长城在水面上,一个在北头,一个在南头,两个长城互相呼应,就象兄弟姐妹在那儿互相打招呼那种感觉,确实很亲切,虽然有距离,但这个距离好象有一个想象,可以从水中走过去的那种感觉。那个地方的的确确风光很美,人也很美,人的内心世界更美。


第六集

解说:
滦河是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过渡地带,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政治往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都很活跃。因为滦河也就成了不同民族礼仪制度、社会风俗、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相互交融的载体。
解说:
生活在滦河源头的蒙古族人民,性格就象清洌甘甜的滦河水,明澈而热情,就象高远壮阔的坝上草原,粗犷而豪放。
同期声:
蒙古《祝酒歌》
歌词大意:美丽的草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歌唱草原,歌唱母亲。
生活在滦河中游的满族人民则有一种大气的风范,似融汇百川的滦河水,沉静、恬淡、雍容。
满族饮食风俗,如“腊八粥”、“火锅”、“腌酸菜”、“蒸粘饽饽”已被汉族普遍喜欢和接受。
特别是一些满族语汇,在与汉、蒙长期交流中,成了很有特色的地方共同语。如:不守信用称“秃鲁”,“粗心”称“喇忽”,食物变质称“哈拉”等等。
采访嘉宾:
关阔(著名书画家)
这个民族哇,既勇武,马上得天下,又博大宽容。最大的一个特点:他能吸收诸多民族文化的精华,变为他自己的民族的东西。饮食文化、跟汉文化也融合的很多,大年初一吃饺子,包的时候把铜钱放进去,人口多的放进去两三个,人口少的放一个,大年初一煮完饺子,谁吃到这些铜钱就是“全家福”。其它有好多风俗,比如剪纸,满族的老太太到阴天的时候,就要拿一个红纸,红纸不方便,就拿个白纸,剪一摞,那叫“扫天婆”,也叫“扫睛娘”。拿条帚,阴天时间忒长了,我剪这个贴在墙上点儿,就把乌云扫开了。到端阳节的时候,剪五毒,这把剪刀下边有蜈蚣、蝎子什么的,这都是民间的一种岁时活动,可是逐渐演变,手巧了,除了剪蜈蚣又剪花朵,花会什么的,这就是(满族)民间剪纸的前身。咱们看满族的娱乐,有个珍珠球活动,这是近十几年才给挖掘出来的,现在还没有进入国际,可是全国运动会已有了它一席之地。节目的会、花会,这里就有戴上四郎探母的两板头,这就是一个满汉融合的一个(形式)。
解说:
而生活在滦河下游的汉族人民则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恰似滦河奔腾汇入大海,执着而不乏精明。
民族不同,则礼仪区别,礼仪区别,便风俗存异。但滦河流域各民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也就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滦河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既有辽、金、元之遗风,又有满族人之“京味”,亦有儒、道学家之雅性。在滦河亮丽的底色中透射出瑰奇的色彩。
滦河文化表现出的这种兼容开放的特性,在地方戏曲艺术方面尤为明显。
同期声:
乐亭大鼓《双锁山》词:
陈桥兵变炎宋兴
南唐北宋起战争
赵匡胤兵发寿州地
就与南朝大交锋
解说:
听过乐亭大鼓的人,比到过乐亭的人多,知道乐亭皮影的人比知道乐亭的人多。一个县产生两个颇负盛名的戏曲剧种,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乐亭地处滦河下游,渤海之滨。滦河水把这片土地滋润的丰腴肥沃,也造就了乐亭人说话如歌的舌头。
同期声:
乐亭县居民:
买饶饼呢?给哪买?
给我,
我买,我给我小孙子买,
乐亭特产,缸炉烧饼,二毛伍一块儿,
一天能够做多(少),
也就是五、六百块烧饼,
你们是两个人做,还是几个人做?
我们俩,
咋也挣个小工钱,是吧?
比做小工强点儿,
比做小工强点儿就行,
套上塑料袋捡,
对,卫生一点儿,
咱们的烧饼美,人也美,咱们都美,
咱们大伙儿,
抬起脑袋,别害臊,害啥臊?
害啥臊
咋做这玩意儿,他们都是外行人,
咋做,在家里擦了酥,完了再卷上,
早先儿又酥又肥又香
和面咋和的说说,
和面啥,吃的就是那个酥劲儿,
乐亭特产,缸炉烧饼,吃的就
是那个酥劲儿呗,酥不愣登的烧饼
这个东西先擦酥,是吧?
擦酥然后的话呢就是这个馅,
揪这个剂子完了包馅,
揪完剂子包馅,包完馅就上炉了
这里的本土居民长于歌唱,境内民歌俚曲丰富多彩。在乡土的韵唱的基础上,他们以断犁片为鼓板,哼出带有滦河流动韵律的大鼓腔:刻驴皮为人物,耍绝了带有滦河跳跃节奏的皮影戏。
同期声:
皮影《大金牌》词:
我才到,潘府中,有人传禀进了大厅,见了那奸党,佞贼潘泽清,诉说勾兵事,我说勾兵来求救,那奸贼闻听怒气生。
母女俩,心不明,圣上被困,勾取救兵,
不知是何缘故,哪知内里之情
不知他有何心事,老爷快说其中之情,
那潘贼,心不恭,成心谋反,也要斩首施刑,亏我武将有武艺,得便跑出回家中。
闻此话,吃一惊,奸贼作对,必有祸生,须得思良策,保护咱残生,目下安然无事,后来才得太平。
水未到来先对挡坝,快想妙计挡奸凶
有妙计,早调停全家逃走,要往西行,见了皇王主,诉说内里情,圣上必拿奸党,江山才得太平,事不宜迟,快吩咐,套车急速就启程。
情也对,理也通,家中难守只得逃生。
解说:
乐亭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古来就是有名的“文化之乡”。加之海运河运畅通,沟通了中原文化,游牧文化与乐亭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明清盛时,山西、内蒙古、江南大批移民到乐亭,带来了黄河流域、江南等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
滦河是源,赋予乐亭本土居民低缓绵长、声韵悠扬的语音:外来思想文化是流,则使乐亭大鼓、乐亭皮影的表现形式更加血肉丰颖,羽翼艳丽了。
同期声:
评剧《重圆记》词:
十六岁与安郎喜成婚配,伉俪间情恩爱夫唱妇随,不料想老婆母她对我频频责备,我虽是曲意成欢笑颜对,布纺日堆母心也难遂,可怜我独伴机杼空对烛泪,可怜我似孤燕失群难飞。
人们对这个剧种就更熟悉了。其实,评剧也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虽然她还不足百年历史,但却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之一了。那引人共鸣的幽婉唱腔正是吸收了乐亭大鼓、乐亭皮影等艺术表现形式而成长起来的。
主持人:
有意思的是,元、清统治者都是在滦河上游站稳脚跟,而沿滦河南来,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就连东北解放大军主力也是沿滦河入关,进而展开决定全国胜利的平津战役的。而乐亭大鼓、乐亭皮影、评剧这些地方戏曲则是在滦河下游孕育、开花,而后沿滦河北渐,红遍东三省,最后誉满全国。
解说:
这政权南来,艺术北渐,恰恰说明人类如水,有流动才能发展,艺术如水,有流动才能完善。
丰宁剪纸能够成为“飘过大洋的彩蝶”、“腾氏布糊画”能够被选入“华夏一奇”也是因了滦河水的滋养,根于满族剪窗花,贴窗花的习俗,吸收其姊妹艺术的营养得到升华的。
邑聚百艺而推陈出新。
滦河,走近你,才知道你是如此风情万种:了解你,才知道你的韵味是如此迷人。


第七集

解说:
滦河的历史是悠远的,有那么多的古人类遗址可以作证。
滦河的文明是辉煌的,有那么多的人文古迹可以明鉴。
悠远的历史,辉煌的文明,必然孕育出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滦河文化,挟高原之猛烈,具大山之深沉,更有滦水之明媚。
滦河,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马背上哼唱,在山道间流传,在渔网里沉淀。
踏访滦河两岸的村庄,细心人常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在柴扉古柳之间,总能见到一个个雄浑壮伟、装饰华丽的古代戏楼。这些戏楼设计新颖,结构精巧,建筑奇特,不仅成为滦河流域古代民间建筑的精华,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滦河文化中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
这种优美的评剧唱腔,最早起源于唐代佛曲中的散落花。经民间演绎,被老百姓俗称为“莲花落”。“莲花落”在滦河东部的乡间广为传唱,最终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剧种:评戏。
评戏可以说是北方剧种中最为年轻的,从“莲花落”改称评戏至今,不到百年,但这一剧种却经历了上千年的坎坷历程。那么,又是谁,让这一民间俚曲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登上中华戏曲艺术的大雅之堂呢?
这里是位于滦河南岸的河北省滦南县绳各庄村,在这个静静的土岗旁,长眠着平民艺术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
这位生于1874年,一生创作、整理、改编了102个剧本,被人称为“戏圣人”的艺术家,早年间就好唱好跳,在民间艺术“莲花落”的熏陶中,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手。
百年前的光绪年间,“莲花落”还被人看作是庸俗不堪、有伤风化的低级曲调。这里的成兆才和几位同乡组成了戏班子,开始唱着“莲花落”闯荡江湖,艰难谋生。
为了让“莲花落”能在舞台上永久地占稳脚跟,天才的剧作家成兆才经过实践逐步认识到:“莲花落”应该成为一个剧种,“莲花落”应该有自己的剧本。从此,成兆才开始尝试改编和创作剧本。
取材于滦县真人真事的《杨三姐告状》就是在这个时候编写出来的。成兆才在这个剧本中热情地歌颂了受压迫、受侮辱的最下层的贫苦农民及农家子女,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杨三姐告状》首开评剧上演现代戏的先河。
采访嘉宾:
谷文月(评剧表演艺术家)
我觉得成老先生这出戏写的,不但在那个时代很有说服力,直到现在这个时代还很有力度,很有说服力,这也是它久演不衰,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它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民,说出了平民的话,真是惩恶扬善,从成老先生的身上体会出什么呢?(艺术要)源于生活,再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的素材,没有生活的提炼,没有高于生活的艺术造诣,恐怕我们的评剧也不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直到发展成全国的第二大剧种,到现在我们演的很多戏还都是成老先生原来的剧作,虽然我们也排了很多现代戏,但是总的来讲,吃的还是老祖宗给留下来的饭。
解说:
滦河,这条文化底蕴异常丰富的河流,不仅产生了成兆才这样的民间戏剧家,而且孕育出郭小川那样的著名诗人。
位于滦河上游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就是诗人郭小川的故乡。在这条幽静的小巷里,曾经走出童年的郭小川,在这座寂静的庭院里,曾经传出郭小川朗朗的读书声。凤山是个非常古老的镇子,镇中央的凤山戏楼,据说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就连镇里的凤山完小也还依旧保留着两座完好的鼓楼。伴随着回荡乡间的晨钟暮鼓,伴随着戏楼传出的京腔京韵,郭小川走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从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之前,郭小川在凤山度过了14个春秋。当郭小川离开家乡时,他已经能够熟读《中庸》和《书经》,被誉为“凤山神童”。
1945年热河解放,已经成为八路军干部的郭小川回到家乡,担任了丰宁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
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郭小川,逐步显现出诗人的才华。在丰宁的几年间,他创作出了《老家》、《会师》等诗篇,奠定了他日后创作政治抒情诗的基础。
从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不会不知道《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和《向困难进军》等诗篇。这时的郭小川以一个“抒情主人翁”的形象,向青年们发出召唤,号召他们追求“沸腾的生活”、“作战般的工作”,呼唤他们“占三尺地位,放万丈光辉”。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更趋成熟,并且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和革新。《团泊洼的秋天》、《甘蔗林—青纱帐》成为郭小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从滦河走来的郭小川,有着滦河儿女热烈、豪放的性格,在郭小川的笔下,祖国已经成为他真正的母亲。他讴歌万里长江,他赞美厦门风姿,他把《秋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他在《深深的山谷》中咏叹《林区三唱》
活着时,为好日月欢呼;倒下时,把新世界建筑。诗人郭小川就是这样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实践着他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诺言。
采访嘉宾:
杜惠(郭小川夫人)
他的家乡非常地贫苦,我们在日本投降以后,从延安出来到他家乡工作,他任县长,我任妇联主任,当时我们看到的情况是非常悲惨的,老百姓在日本人13年的奴役下,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想到家乡的这种贫困,他的心,他的革命意志,是紧紧跟人民连在一起的,就是改变这样一个苦难的中国,改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人民的贫困和落后,他在诗歌里,在全国解放不久,就写了《把家乡建成天堂》,同时他向青年(发出召唤),号召要《向困难进军》,要让青春更美好,发挥青年人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这样一种创作情绪非常奔放,(他)用这种情绪来鼓舞自己,一心和人民一起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家乡,他始终是一个非常忠诚的革命者,非常忠诚的爱国者。
解说:
郭小川是凤山的骄傲,更是滦河的骄傲。
正兰旗,滦河源头的一座小城。已经年过五旬的娜仁其木格在这座小城里生活了近30个年头。1998年,曾经是乌兰牧骑一员的娜仁其木格出版了自己的音乐专辑《金莲川之歌》。娜仁其木格说,这是她献给滦河这条母亲河的礼物。
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蒙古族女歌手娜仁其木格从走出校门那天起,就立志把自己的艺术青春无私地献给草原上的牧民。于是,在滦河源头,在蒙古包旁,在牧民家,在马背上,到处留下了娜仁其木格圆润美妙的歌声。30年来,娜仁其木格创作并演唱了100多首歌颂滦河、赞美家乡、讴歌牧民新生活的歌曲,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百灵”、“歌唱家乡的女歌手”。
同期声:
《金莲川之歌》
歌词大意:古老的忽必烈夏宫,像金莲花心中怒放,美丽的郭达浩特像骏马腾空飞翔,啊,奔流吧,可爱的故乡河,奔向那灿烂的明天。
解说:
娜仁其木格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牧民女儿,但她对自己的母亲河,对自己的家乡无比崇敬,无比热爱,她对母亲河的感情,像白云一样纯洁,像金莲花一样热烈。
在滦河两岸,还有许许多多像娜仁其木格那样的歌手,对祖国的挚爱,对家乡的赞美,都已化作嘹亮的歌声,传遍草原,传遍田野。
1984年,曾经有一位画家与人结伴从滦河的入海口逆流而上,考察滦河,采访写生。历时五个月累计行程2000多公里,创作画稿200多幅,记录资料10万多字。这位画家就是关真全。
这次考察使关真全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这位喝滦河水长大的汉子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母亲河的容颜,兴奋和激情从此伴随着他的艺术创作,溶进他的笔墨。
在关真全的山水画创作中,滦河,是他描绘不尽的永恒主题。无论是长城内外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磅礴气势,还是滦河两岸急流险滩、沃野良田的丰富变化以及汉、蒙、满、回风土人情的特有趣味,都会在关真全的笔下,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不尽江山入画图》、《滦河初醒》、《黄崖古柏》、《瑞雪》、《雾起灵山》、《山随平野尽》、《为有源头泊水来》等作品堪称“燕山滦水传神”的成功佳作。
在关真全的笔下,滦河,已经化作亘古精灵,启迪智慧,造化人生。
如果说关真全习惯于用写意来赞美滦河的话,那么,生活在滦河中游、曾经获得“全国百名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的于俊海,则擅长用镜头捕捉滦河之美、滦河之韵。
在承德土生土长,曾经当过八年照相制版工人的于俊海,当决定选择摄影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时,也同时选定了滦河源头为自己的创作园地。
在滦河源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围场、丰宁两县境内的坝上。
置身于空旷、辽阔的坝上,昔日清代皇家进行围猎的追逐和撕杀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但那无边的草原,清澈的河水,密密的丛林,依然古朴、纯净和清新。如纱的晨雾,镀金的晚霞,连同那极富生命力的骏马、悍牛,伴着嫩草的碧翠,伴着霜叶的鲜红,伴着沃土的芳香,定格为一个个梦境。
于俊海说,滦河是我生活的地方,坝上是我创作的园地,滦河给了我人生的价值,她教会我像“干枝梅”一样,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不褪色,也不凋落。
优秀的作品是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滦河给了于俊海追求摄影艺术的灵性,他的摄影作品厚重、深沉和悠远,无论是获得中国农村摄影艺术大奖赛一等奖的“牛与车”,还是获得全国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览个人艺术风格铜牌奖的“八月情歌”,都蕴含着一种超然的深广和大度。
这是于俊海的性格,也是滦河的性格。
采访嘉宾:
管桦(著名作家、画家)
滦河文化的特点就是乡土味浓,表现人民,表现人民的生活,表现人民的斗争突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有这样的斗争,有斗争的历史,有文化的历史。所以才会产生两岸的这些文艺团体和艺术家,(滦河文化)有它的根源。


第八集

解说: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神奇,是造物主的偏爱;神奇,是滦河水的滋育。
太平寨古岩,一位历经苍桑的老人,无时不在讲述滦河流域地层发育和大地构造悠久的演化历史。
采访嘉宾:
张文志(原冶金部地勘局522队高级工程师)
滦河流域的北部属华北古陆,形成的时代是太古纪,距今有30亿年以上,两侧:北部和南部,北部是以中上远古纪地层为主,南部是石炭二迭纪地层和中上远古纪地层,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早期以褶皱为主,晚期以断裂为主。
解说:
太古代末期,冀东古陆形成,构成华北地区地台组成部分,滦河流域出现稳定的构造区。
中生代强烈的燕山运动,形成了河北拗陷和燕山山地。
新生代经历喜观拉雅运动,滦河流域北中形成玄武高原,南部形成冀东平原。
前寒武系沉积,使滦河流域成为铁矿、金矿、铜矿、铅锌矿、铂矿产资源富集区。
采访嘉宾:
张文志(原冶金部地勘局522队高级工程师)
在远古纪地层形成了有锰矿、白云石矿,很有开发前景。在石炭二迭纪时,地壳运动以断裂为主,形成了比较有名气的铜矿,寿王坟铜矿,还有金厂峪和峪耳崖等比较有名气的金矿。石炭二迭纪时形成了开滦煤矿,这个煤矿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太古纪地层里面形成了鞍山式铁矿,从西到东,遵化、迁西、迁安到秦皇岛一带,都有这种矿,鞍山式铁矿。
解说:
铁矿,主要分布在迁安、迁西、滦县、青龙和承德北部。
迁安,居我国县级铁矿储量之首,一起是首钢主要的矿山基地。
迁西,仅居其次,一个国家一级钢铁企业于近年崛起,以其为龙头,全县形成了采、选、炼一条龙的良性格局。
滦河流域是全国六大金矿集中分布区之一。大型金矿有迁西的金厂峪、中型的有宽城的峪耳崖、牛心山、青龙县的三家金矿。
位于滦河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是中国玛瑙的主要产地。多伦玛瑙质地纯净,晶莹透明,光洁度高,色泽艳丽,而且具有各种高档玉所特有的温润,是国内玛瑙的上品。
位于燕山腹地的承德县是冰洲石的产地,其产量、质量均占全国首位。
晚古生代石炭二迭纪、滦河流域形成了丰富的煤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滦河流域中部的兴隆、宽城等地。
滦河流域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南部为暖温带,向北到坝上逐渐过渡到冷温带,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较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因而,这里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地形多样,气候复杂。
独特的地理位置,北高南低的地貌特征,多样的土壤结构、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滦河流域丰富的自然特产。
采访嘉宾:
王福堂(河北农科院昌黎果研所研究员)
滦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因为这里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果树的生长,滦河流域中游低山丘陵区,大部分属于片麻岩和花岗岩,山地的土质松软,矿物质营养很丰富,土壤透气性很好,易于果树根系伸展,这里的日照时数长,全年日照2705个小时,日光率百分之六十,热量也很充分,生长期积温达三千九百零九摄氏度,无霜期一百八十三天左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果实的糖分积累,雨量也很充沛,年降水量在七百至八百毫米之间,百分之七十五的雨量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这三个月正是果树生长期,保证了果树的需水要求,流域内的果树资源很丰富,有苹果、梨、桃、葡萄、李子、杏、核桃、板栗、枣、山楂、弥猴桃等多达15种,许多名优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比如说:迁西的板栗、承德的杏仁、宽城的红星苹果、迁西、青龙一带的安梨,卢龙的石门核桃、昌黎的密梨、玫瑰香葡萄、乐亭的水密桃等等。
解说:
滦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乐亭、滦南、滦县、昌黎,土地肥沃,得滦河水的润泽,出产的稻米为米中佳品。
位于滦河尾闾的乐亭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近年来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尤以桃树栽培面积大,鲜桃产量高,个大色艳、味佳,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鲜桃之乡”。
昌黎亦以苹果、葡萄闻名,被称为“果乡”。
中部燕山山地丘陵区的迁西、兴隆、宽城、迁安等县以盛产板栗而名震遐迩。其中,迁西以栽培面积广、产量高、品质好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
迁西143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生长着600多万株栗树,板栗常年产量在1100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9000吨。占全国出口量的四分之一,河北省出口量二分之一。
日本有一千多个商社经营中国板栗,而迁西板栗,以其涩皮易剥,肉质糯性强在国际市场上一路抢手。独领“东方珍珠”的风骚。
精明的日本人一直试图让迁西板栗在日本“安家落户”,他们从迁西取走种栗,进行多年苦心孤诣的研究培植,然而“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日本本土始终没有收获到迁西板栗的品质。熟不知,正是大自然的造化,这方水土的神奇,成就了这一独属滦河流域的良果珍品。
这里四季分明,温差较大,日照合适,土壤呈微酸性,土质松软,通透性强,这是最适宜板栗生长的立地条件。而板栗喜雨,迁西是滦河流域雨量最充沛的中心。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迁西板栗占尽了天时地利,独享“东方珍珠”的美誉也就不足为怪了。
安梨、俗称酸梨。这方水土滋育的又一果中珍品。仅分布在燕山腹地的迁西、青龙、宽城等县。
《本草纲目》记载:“梨有千种,味酸者多产于北方”、“治客热、中风不语、伤寒热发,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
四月中旬,燕山腹地,乍暖还寒,千树万树的梨花便铺雪般地盛开了。
金秋十月,皮薄肉厚、酸甜可口的梨果挂满枝头,笼盖沟谷。
一九九五年,唐山东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与北京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开发出“向旺”牌纯天然安梨汁,一九九八年“向旺”牌纯天然安梨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批准为绿色食品。
“向旺”牌纯天然安梨汁投放市场后,以其独特的口味,可靠的质量,一流的信誉,引起了国内、国际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我国民族饮料中的后起之秀。
甘薯,为许多人所喜食。甘薯淀粉加工的粉条也是北方人日常生活所喜欢的菜肴。
滦河流域丘陵山地所产的甘薯也是很有名的。卢龙、迁安、迁西都是著名产区。卢龙以栽培面积大、品质好、粉条质量上乘而居全国之首,被冠之“中国甘薯之乡”。
“冰糖葫芦”,冬春两季,在北方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是孩子们争相追逐的美食。最好的红果也产在滦河流域的燕山腹地。兴隆是著名的“红果之乡”,年产红果1000万斤以上,居全国之首,以红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红果条、红果干、果丹皮、山楂糕、红果罐头、红果酱以及各种饮料,近年来在市场上也非常走俏。
有山便有山珍,山珍首推蘑菇。蘑菇极品当属栗蘑,栗蘑富含营养素超过香菇、猴头、木耳。野生栗蘑生长范围极小,只在燕山腹地偶有发现。
在日本、东南亚,栗蘑营养保健作用已被大众认识,形成了“栗蘑”热。
多年来,众多学者探讨栗蘑人工栽培,日本多年研究,生物转化率在35%左右,我国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研究,生物转化率一直在30%以内。
河北省迁西县自一九七九年开始进行栗蘑人工栽培研究,采用“仿生”法,九二年取得生物转化率122%显著成果。
迁西继板栗生产大县后又成为栗蘑生产大县。
平泉亦属燕山腹地,这里林丰草密,盛产野生蘑菇,被誉为“蘑菇之乡”。这里野生蘑菇主要品种有:黄松蘑、肉蘑、榛蘑、草蘑、白蘑、油蘑、香蘑等。以黄松蘑最多,年产干蘑280多万斤。
“露露”,民族饮料的一朵奇葩,滦河母亲最甜美的乳汁。
杏仁露的主要原料为天然野生植物杏仁。承德地区是野生杏仁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露露集团依托高科技,使企业工艺装备始终保持国内一流水平,产品保持了野生杏仁原有的绿色天然品质和清爽芬芳的口味,成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绿色保健饮料。
“露露”不仅得到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而且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国个外消费者的青睐。
特华天宝,使滦河流域这方土地尽显神奇。
神奇,是造物主的偏爱。
神奇,是滦河水的滋育。


第九集

解说:
其实,河就是生命,她是自然规律的载体。她讲述的是生态,她流动的是哲理。
翻开历史,滦河较之临近的几大河流,如海河、辽河、大凌河水灾要少得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滦河流域草树并茂的自然生态,对抵御水灾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滦河支流呈不对称羽状排列,洪水暴发时,它能分而吞吐。
滦河流域中上游古代曾是以森林和草坡为主的山青水秀之地,宋朝赴辽使者王曾、苏颂作过这样的描述:“奚夷居落瞰重林,背倚苍崖面曲浔”。
水甜物美的滦河正是靠坝上草原阴山山脉、七老图山、燕山山脉良好的植被所滋养的。
滦河中上游生态自乾隆三十年开始遭到人为破坏,以后又遭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伐,到解放初期,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下降到了3%以下。
滦河上游地处蒙古高原南缘和燕山山脉地区,是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寒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季风性气候活动区,受南来暖湿气团和西伯利亚干冷气团影响,大气环流比较活跃,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又多偏北风,常因大风而成灾。
失去屏障保护的坝上地区因大风而致土地沙化。
1980年5月3日至5日,围场御道口牧场一场大风,刮走九百亩小麦地表土5至6厘米。
同期声:
王国栋(围场御道口牧场牧民)
80年代我们林场有一千多亩麦田,种上地,一场大风把籽儿都给刮出来了,你说刮的有多深,从80年那场风,一年比一年增大,赶春天刮起大风来,对面见不到人,要顶风走,你就根本睁不开眼睛,一般像我们放牧的都得戴上眼镜,特别是2000年春天这场大风特别厉害,把种上的土豆籽儿都给刮出来了,你说刮得有多深,不单是五厘米,种土豆最起码得10公分朝下,土豆籽儿刮出来,你说风有多大。
解说:2000年的春天,沙尘暴一次次肆虐我国北方地区。
同期声:
丰宁县榔头村村民
记者:春天刮风大的时候,那屋里什么样?
村民:屋里都满了,一个劲儿都不行,炕上、外头地都看不到地,这么厚一层,锅台上,做饭都这样,吃饭也是沙子,一吃也是牙碜,比较厉害,刮的,老这么刮没法儿混,要不刮这么着还挺好,最厉害时出来在远处看不到头,瞅哪都是黄的,这地方黄黄地哗哗地打脸,抬不起脑袋来,那边没沙子能看见,由这儿刮整个营子看不见。
持续干旱使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库库容降到库水以来最低点。
采访嘉宾:
陈如春(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
连续四年干旱,潘家口水库连续四年没蓄满,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积极主动地,为天津、唐山工业、农业好服务,就是这么样今年(2000年)给天津供了五亿多水,给唐山也供了四个多亿,六月份我亲自到唐海、乐亭看了看,(那里的)稻田极需要水,需要六千多万方水,在这个时候,我们积极想办法,保证了六千八百方水放下去,救活了一部分稻苗,在这个期间,我(还)三次到陡河水库,陡河电厂去,陡河水库还有三天时间冷却水就没有水了,陡河电厂面临着就要停机的危险,把情况跟上面汇报清楚了,我们在三天之内把水放到陡河水库,保证了陡河电厂正常发电,也就保证了唐山地区工业、农业、老百姓生活正常地不受影响,维持了(社会)稳定,滦河流域上游沙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是水土流失,植被遭到破坏,从环境保护这方面说,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对上游应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解说:
天津、唐山工农业用水和城市人民生活用水受到节制。
滦河,孕育了堪与长江、黄河媲美的华夏文明;滦河哺育了本土淳厚的民风;滦河,大写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滦河,伴随人类文明进步释放了无私的品性。
我们理应对她反哺报恩,何况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我们更应优化她的生态环境。
绿化,是一个持续过程。
生态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德性。
滦河儿女不乏有识之士,滦河儿女不乏有志之人。
塞罕坝,小滦河发源地。
解放初期,这里曾是“风沙遮天日,鸟兽无栖处”的荒原。
1962年,林业部在此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
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39名工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经验,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械造林和封山育林。
三十八年过去了,总面积141万亩的塞罕坝有林面积已达1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8%。
气象因子变化表明:这里已形成良好的局部小气候,建场后期比建场初期年均气温提高了0.4℃,年降水增加了182mm,年均大风日数减少5天,年均无霜期延长15天,河沙含量由原来的29.5%,下降到11%。
如今的塞罕坝,象一条绿色长龙,横亘在内蒙古高原南缘,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非克沙地南移,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天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这是地处滦河中游,燕山南麓的河北省迁西县,是连续几年的全国绿化先进县。
“外噘嘴,里汪水,一条线,围山转,树成荫,山生金。”
这里是迁西人创造的“围山转”绿色工程学说。“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脚苹果梨桃,乔灌结合,林粮间作。”
这是迁西人创造的立体生态林业结构模式。
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广以县杨家峪村“围山转”经验,组织全县人民始终不缀大搞围山转工程造林,每年以五万亩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全县绿化面积已达百分之五十二。
王春槐是迁西人造林的典型代表。1982年他承包了离村五华里远的500亩荒山,承包初期他自带干粮,每天坚持挖果树埯一百个,共植栗树8000株,梨树2000株,绿化后自修盘山路五公里,如今已获丰厚回报。年收获板栗一万斤,收入十万元。
采访嘉宾:
刘更令(中国工程院院士)
板栗,它一方面是生态,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重建;一方面它取得经济效益;一方面它就是保护生态,北部山区农民比较富,就是因为它生态比较好,它有板栗,有些特产,有安梨、有板栗,今年还要发展许多特产,我们给引来许多特产,枣子啦什么,其它一些果木都应该试种,就这样子。
解说:
是人的杰作,是自然的杰作,七山二水一分田上演绎了再造环境的惊心动魄。
是人对绿色的承诺,是绿色对人的承诺,1439平方公里的土地张扬了复合生态的波澜壮阔。
三十万人的参与,三十年的再造之功,成就了这丛林覆谷,郁闭满山的苍翠世界。
小水不下山,大水缓出川,大灾变小灾,小灾不见灾。
“山高坡陡水流急,雨过天晴干地皮,山多河多沟岔多,沟沟岔岔乱石窝,汛期洪水毁良田,旱时盼雨水如油”的旧时模样已成历史。
科学规划的高标准造林不但优化了迁西的经济环境,也优化了这方水土的生态环境。
采访嘉宾:
沈国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我多年以前来过迁西,迁西生态建设做了许多工作,也很有成绩,特别是围山转和培育京东板栗,这方面成就还是很大,这对于整个燕山地区,甚至于张家口地区,整个河北省北部山区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所以我对这个地方还是很关心的,我想,迁西现在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守着这库水,它对于京津地区水的供应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当然又是林果强县,在林果的发展方面,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又能够生产大量的清洁的水,供应京、津地区的大城市的发展,又能够把我们这个地方的林果生产和其它各项生产搞上去,把当地经济收入,农民的收入也能搞上去,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生态农业所追求的一个方向。
解说:
山秃人穷,山绿人富,滦河儿女已形成了共识。
越栽越富,越富越栽。这是丰厚的经济效益的诱惑。
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这是对生态效益的美好选择。
荫及子孙,回报“母亲”,这是基于社会效益的宽广胸怀。
滦河儿女不愧为最优秀的儿女,她们以自己的虔诚用花团锦簇饰报伟大的母亲。


第十集

解说: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而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滦河,汇集燕山、七老图山、阴山东端水流500多条。以水量充沛,源远流长,水质优良著称北方。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滦河一直最大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滦河常年水深流稳,自古舟楫之利。
在运输工具不发达的过去,水运较之人挑、畜驮,车运是一种省力、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运输途径。
滦河的早期利用,当推东汉末年,曹操为北征乌桓的军事需要,大开运渠。建安十一年,沟通了黄河与海滦河各水系,进行水路运输,这些运渠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两都制形成后,每年4至9月,忽必烈率领百官到上都清暑理政,上都的粮秣供应成为元朝的要政,滦河漕运随之突出起来。
至元十九年,忽必烈敕令在平滦等地造船,史载“造大小船两千艘。”至元二十八年,令大臣姚演“疏浚滦河,漕运上都。”
河运连接海运,漕运之际,帆樯如林,百货云集,市肆栉比。
主持人:
滦河水甜物美和便利的水利交通是各族人民交融的物质基础,中原封建文明正是通过滦河这一枢纽使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解说:
水运上起承德下板城,下到滦河入海口,全长247公里。
下板城、洒河桥、破城,滦州是滦河历史上最有名的四大码头。
滦州码头即现任的滦县县城所在地,因詹天佑设计修建的铁路大桥名冠一时。滦河水运与铁路运输在这里形成控扼关内外的咽喉要道。
下板城自有漕运以来,一直是关内外商品集散中心和军事重镇。享有“拉不完的八沟,填不满的下板城”之誉。一直到1966年,唐山运输公司在这里还设有航运站,管理航运。
同期声:
承德县下板城农民
这个地方是原来的老码头,这个船哪,最多的停过有100来只,最少的30、20、10个、8个的不断,船都拉啥呢,往下装粮食,回来呢,打那边儿往这拉木粉,木粉就是做香那个,到这儿装火车往东北,再个就是拉枣、葡萄干、栗子,这都是从下边儿往上拉,上到这再装火车,多少个栈房,就这儿下板城、木粉栈房啊,其它的栈房,在栈房装备好了装火车,在下边儿画的玩意儿。八沟来的粮食在这儿装船往下去,进口(关内),小水走的慢,要是长大水,船打这儿下去一天就能到滦县。
解说:滦河水运自东汉建安十一年到1978年,前后活跃了近1800年。
尽管滦河水运便利了商品流通,但商粮北运却是历代统治者的经济负担。在滦河下游屯田,垦殖耕地,发展农田水利也就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元代,曾设永平屯田总管府;
明代,选择永平垦田三万九千余亩;
清代,在滦州营田。
四十年代,侵华日军也曾利用滦河水源建滦县农场。
解放后,滦河流域农田水利事业有了重大发展。水库工程建设自1958年始高潮叠起,先后建成了庙宫、闪电河、黄土梁、钓鱼台、大庆、窟窿山、老虎沟、水胡同、房官营等大中型水库。
六十年代后期,华北地区连续干旱,河道干涸。进入七十年代,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尤其是天津市水源几近枯竭,全市数百万人民和工农业生产面临无水可取的严峻局面;生活用水的氯化物含量高达250毫克/升以上,全市日用水量由原来的110万吨低指标缩减到60万吨,数百家工业停产,天津港内河港区五个5000吨级泊位停用;水源短缺迫使人们超量抽取地下水,结果造成地面以年均80毫米的惊人速度沉降。
为了缓解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天津市水源危机,国家决定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并以其为源头,兴建引滦工程,把滦河水分别引向天津市和唐山市。
根据1973年4月水电部《关于推迟张坊水库,加快进行引滦工程,统一规划京津供水问题的报告》,滦河大黑汀水库,潘家口水库于1973年到1975年先后开工,分别于1986年和1985年建成。
潘家口水库位于滦河中游迁西县北部,最大水面面积72平方公里,总库容29.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37万平方公里。是开发滦河水利资源、解决天津、唐山工农业用水与城市人民生活用水的国家骨干水利工程同时兼顾发电、防洪、灌溉、水产养殖以及开发旅游综合效益。
大黑汀水库位于潘家口水库下游30公里。水面面积16平方公里,总库容3.3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51万平方公里。其任务是调节潘家口水库下游水量,以满足向下游城市供水及发电要求。
引滦入津、引滦入唐输水工程分别于1983年、1984年先后通水。
引滦输水工程是滦、海河间的跨流域引水工程,以潘家口水库为龙头,经大黑汀水库调节后,通过输水总干渠分两条输水线,一条引滦入津,一条引滦入唐。它是我国现阶段规模最大包括跨流域引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市供水系统的工程群体。
近二十年来,引滦工程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缓解了天津市的水源危机,改善了人民生活与城市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采访嘉宾:
孙海麟(天津市副市长)
引滦入津引水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批准的一项重大跨流域引水工程,党中央82年定下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施工,在1983年9月11日正式通水,到现在已经17年了,引滦入津的引水工程应该说是天津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个生命线工程,在老市长瑞环主席的主持下,经过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也得到了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应该说这17年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83年通水到现在,一共给我们天津输水147亿方,天津百分之六十的工业和500多万城市人口都使用了这个水,应该说,引滦水给天津经济这些年实现跨跃式发展、经济工作全面上水平、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说:
桃林口水库位于秦皇岛青龙满簇自治县境内,是滦河主要支流青龙河一大水利工程,是“八五”、“九五”期间水利部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工程于1992年10月开工,1998年竣工,工程完成后,每年可为秦皇岛市提供工业、港口和城市生活用水1.82亿立方米,为唐秦地区补充农业水源5.2亿立方米,改善扩大灌溉面积120万亩,对冀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滦河流域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引滦系统工程的建成,是二十世纪我国北方水利事业的重大成就。
在水库建设的同时,水电站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至二十世纪末,已建大、中、小型水电站167处,总容量25万千瓦。
潘家口除常机组外,还设了抽水蓄电机组,起到了调节华北电网系统峰荷与填谷作用,对改善华北地区供电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今天,滦河虽然结束了她的水运使命,但她却在入海口托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海运“码头”一—京唐港。
早在1919年,孙中山著《建国方略》,即提出在“青河、滦河两口之间”,建筑“北方大港”,并称“发达此港,使与纽约等大,究其究竟,必成将来欧亚路线之确实终点..........。”
京唐港自然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深岸陡,陆域平坦。
京唐港交通便捷,是我国集疏条件最好的港口之一。间接幅射整个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
1989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95年底基本建成王滩港区一号港池8个泊位。年吞吐量586万吨。1992年7月,实现国内通航,同年十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1993年7月实现国际通航,泊位利用率达到很高水平。
一条大河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无论你出生在何地,生长在何方,当你追根溯源,寻觅自己祖先的生存之地时,你总会发现,河流是你真正的根。
滦河,从孕育人类远古文化到张扬当代文明,从近二千年永远历史到成就北方大港,从港区农田水利建设到国家引滦入津入唐、引青济秦重点工程,把自己无私的品性发挥到了极致。
啊,滦河,伟大的母亲河,一条腾飞的中华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6290.html

更多阅读

《大国崛起》解说词 (全)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国崛起》解说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31124日下午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胡锦涛主持。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就这个题目进行了讲解.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

《大国崛起》解说词赏析 大国崛起德国解说词

《大国崛起》解说词赏析所谓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2006年底,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这部政论性的纪录片,用9个小时

声明:《《滦河故事》解说词 滦河到天津高铁》为网友深吻子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