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近年来令人侧目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国际先驱导报》网站6月11日刊登该报特约军事观察员所撰《解放军离出国救灾有多远》的评论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令国际社会为之侧目。在惊叹于解放军救灾能力的同时,也在探讨解放军发挥国际救援作用的可能性”。
我很欣赏这位军事评论员敏锐的观察力,也相信“解放军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的说法。不过,文中使用的“侧目”一词却让人多少有些诧异。“侧目”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词条的解释是:
“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如‘侧目而视’,‘世人为之侧目’”
显然,“侧目”是一个贬义词,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宋代欧阳修在《书简·与孙威敏公》写道:“至於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毛泽东选集》中有一篇“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彼辈不注意敌人而以对内为能事,杀人如麻,贪贿无艺,实谣言之大本营,奸邪之制造所。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这句话中的“重足而立,侧目而视”出自《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重足”表示双脚并拢;“侧目”表示斜着眼睛,整个成语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此外,还有一个不大常用的成语“箝口侧目”。意思也是口不敢言,邪目而视,即敢怒而不敢言。清末民初文人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吏治上》写道:“上司薦之曰幹員,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魚肉者,雖痛心疾首箝口側目,而無如何也。”
虽然“侧目”在历史上的确是贬义,那么有没有可能随着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由贬义和平演变为褒义了呢?应该说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说“策划”一词,我记得早年只有搞阴谋诡计企图篡党夺权的人才会“策划”,现在成了各行各业都缺少不了的能人。再比如说“老总”这个词。对于文革以前的电影还有印象的人会记得,“老总”这个称呼基本上是那时候电影里穷苦老百姓见了张牙舞爪的国民党匪兵是才用的称呼,是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在海外多年,有一次回国来想找老同学联系,电话打过去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才合适,还是接电话的秘书解了围:找X总吗?乍听起来有点别扭,但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落伍。中国现在已经是全面进入“老总”的时代了,不仅私企老板是“老总”,国企老板更是“老总”,不仅董事长、总经理是“老总”,企业党委书记也是“老总”,大企业的领导是“老总”,小企业的头儿也是“老总”,赚钱的是“老总”,赔本的也还是“老总”,老的是“老总”,年轻的也可以是“老总”(而且媒体最喜欢渲染“年轻的老总”),在位的是“老总”,犯了事进了监狱也还是“老总”。“老总”现在成了十足的褒义词。与此同时,一部分褒义词变也堕落成贬义词,最可叹的就是“农民”和“同志”二词,已经完全被毁掉了。你说别人是“农民”,不遭到侧目才怪呢。
但是,“侧目”作为一个偏正式的文言词汇,一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很少在口语中使用,所以至今为止还没有如同“策划”、“老总”一样完成从贬义到中性甚至褒义的转变。《国际先驱导报》文章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令国际社会为之侧目”的“侧目”应该属于误用。如果说是一般的博客文章误把“侧目”作为尊敬的意思使用也无伤大雅,但是作为新华社旗下的主流媒体这样使用“侧目”难免引起侧目,尤其是用于描写在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不适当。在英语中,“世人为之侧目”可以翻译成TheWorld cast a sidelong glance at it,其中sidelongglance就是“侧目”,充满怀疑、不安、嫉妒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