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中医学堂白粹昭老师医案医话集锦 临证指南医案

   (2013-10-14 08:58:44)转载▼

分类:中医中药窍验



说明:本文全部据明空中医学堂白粹昭博客文章整理。感谢白老师有这么多宝贝与大家分享!谢谢白老师!感恩!

给南普陀老方丈治病的思考

受友人之托,为南普陀印圣老和尚治病.印圣,浙江人,近70岁,出家前经商,际遇因缘,皈依佛门20余载.素体格健壮.近年余,双膝疼痛,曲伸不便,行走困难.

第一次用针,再加灸法.我手持艾条,取伏兔,梁丘,三里诸穴.传统练功夫有一句叫"凝神入室",是讲在入静内求时观注自身窍穴,对生命活动达到一定认知.而在针灸治疗中,是要对患者的窍穴,能"凝神入室",改善它的病理状态.针灸毕,印圣老和尚自觉轻爽,大悦.

第二次治疗前,印圣老和尚主持俗家人皈依仪式,我静静等侯.许多俗家皈依佛门.因印圣老和尚为其治好病的缘故.礼毕,老和尚热情接待我吃茶.闲聊他得病的缘故.他讲我这是因果病.他用颂大悲咒为人疗病,是病气从双膝侵入.厦门各大医院都看了,效果不佳.老和尚给我看他的X光片,膝部轻度骨质增生,道不至于步履艰难.老和尚,五脏尚好,面色温潤,只是苦于双腿行走不便.

印圣老和尚,出家前是成功的商人,女儿幼时,得脑血管病,是血管瘤,印圣讲花多少钱没关系,花得起.医生建议开刀治疗,但有危险,不敢保证疗效. 无奈中,印圣求观世音菩萨保佑, 若能救小女一命, 他愿出家修行,以报佛恩.心诚动天地,惊鬼神. 女儿不医而愈.印圣出家.

印圣老和尚拿出照片,女儿亭亭玉立,大学已毕业亦.同仁或许疑问,是真的吗? 老和尚不会妄语,兄弟到想以蠡测海, 做些解释.

妙湛老和尚(南普陀方丈,佛学大德)1995年圆寂,寺院疏于管理, 中国佛教会委派圣辉法师任方丈.圣辉人地生疏,仰仗印圣老为其支撑.印圣厚道质朴,熟悉僧俗事务,常代理方丈行事.圣辉已回北京主持中国佛教事务,则悟升坐,印圣已是半休养中.

印圣老和尚,为人念大悲咒疗病.确有疗效.小和尚讲,师父治病很灵.老和尚说要靠意念.我问几个修行不错的小和尚, 你念经时有何感受,答,念到极至,头内有光.是何道理?是身心俱忘,与天地宇宙沟通.身心得宇宙能量滋养.儒释道相通也.康有为在治学中得大光明,也是这个道理. 听经者,若是专一心念,心诚貌恭, 自然感应, 身心受益.心灵愉悦,肉体自然舒坦.

治病时,是否有病气传染.我想应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前一段时间,有一位一起进修的医生,我的一位小老弟,打来电话,讲他在临床给患者针灸后,总会有非常疲劳的感觉.后皈依佛门,这才化解.我告诉他,是你的心太重,求功心切的缘故.病人的信息乘虚而入.笃信佛法, 起清静心,佛不救你,是你自救.

我有一位老弟,居澳门, 从崂山派师父修点穴,每天寅时(3--5点)练功,采天地毒气,为自身所有,以在给病人治疗时,以毒攻毒也.这是人家门派的说法.让我解释, 是采天地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想师门总是让后学,起敬畏之心,以利于精进.等你达到一个层次,有了觉悟, 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前一段时间,我给一亲戚治病,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自视颇高, 因是同辈,相互似乎斗法(俗念,俗行也), 她告我有腰间盘突出, 我检查腹部,问是否有子宫肌瘤.她很诧异,你怎么知道? 肾气不足, 肾不摄水, 腰间盘突出,子宫肌瘤,月经不调,都是肾出问题.当时我取肓俞, 天枢, 建里,关元 气海. 在肓俞(双), 建里, 关元四穴, 神阙上下左右各一. 用一寸艾条插嵌针柄, 点燃,换三次.针灸并用, 亲戚感温暖舒适. 起针, 在摸其腰部, 知气机条畅( 可以用指腹部触腰肌,肌键,韧带来感觉.). 用拇指点腰阳关(腰椎第四棘突下凹陷中), 凝神静气, 忽听一声轻响, 我想是突出间盘及周围肌键,韧带组织的修复调整.亲戚顿现喜色,

亲戚走后,我觉疲劳,腰部不适, 左臀疼痛,不由感叹, 坏了,坏了.又过火了. 一时逞能, 老天告戒我.你的本事不够,不能收发自如, 说白一些, 是施术时,神定的不够.病的信息趁虚而入. 那传导的途径如何?我们许多人会刨根问底啊! 或许如电磁波, 那里能接收,它去那.同气相求也, 我们一些对经络敏感的医者, 往往会遇道这个情况.你感觉到, 心不乱,也会过关. 有些医者, 对经络,气或者说信息迟钝, 根本不觉, 也没问题. 当然, 你的本事大, 能量大, 象把自身内气直节输给病患, 气亏了, 也不好受, 要练功恢复.

六月的厦门,偏又是阴雨连绵,我自觉道行不足, 服些温暖下元的中药,静坐室内,默运精神,十余日才复原.我亲戚的病是肾阳不足,为寒湿所困.但我给她讲我的感受, 是没有必要的.她是西医的底子, 我也在西医学下过功夫,.但双方不在一个层面思考问题, 交浅言深, 有害无益. 不说罢了.

我能体会印圣老和尚的感受, 再次给他治疗时, 请他念大悲咒,用手按其左膝(因病在左膝), 同诵大悲咒.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我在前面的文章也讲过), 意识的同步, 要在形气神上打破不适的偏执, 其实也是意识病, 说远了.

在念咒语时, 我们暂不论宗教, 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在其四周可以有一个强大的能量场,.有些人,有些病是可豁然而愈的.

绠短汲深, 或许是一派胡言.

上海滩行医有感

9月下旬,朋友约我到上海小住,第一次来上海是1993年,当时曾给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席草樱及家人治病。后来只是匆匆路过。而今的上海高楼林立,中心城区已是“曼哈顿化”,百年来江南文化和现代西洋的综合化建筑风格似乎荡然无存。西学猛进,传统中医学也如我们居住的环境,千百年的格局,已是支离破碎。高楼大厦,通讯快捷,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承受环境的污染,人文的冷漠。一如抗生素,激素在给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的同时,中国某些西医的滥用也大伤国人的阳气。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西医,在急救中做出贡献,但其在机械唯物论的指导下,动辄器官切除更换,对很多疾病未免黔驴技穷。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医学理念渐行渐远,背道而驰。

友人陪同参观了上海针灸研究所和上海气功研究所。在四周的高楼中,针灸研究所和气功研究所越显陈旧矮小,满目沧桑。针灸所的一楼是疼痛科,一进走廊就闻到艾绒燃烧的香味。主要是些老年人在接受治疗。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医生在给病人换艾绒,把一小团艾绒撮在针柄,细心点燃。还通着电针,也算是中西合璧了。多数医院,包括省市级的,多只针不灸了。或只是通电针。医生针盒的毫针已被艾绒烤黑,是消毒后重复使用的。针灸的收费标准贴在墙上,按病种收费, 24—36元,腰间盘突出症是36元。这低廉的收费,简陋的诊室,在上海可窥当今中医的境况。气功研究所内开一个瑜珈馆,装饰一新,想来收费不匪。我们的中医医院已多是西医的内容,中医的环境是内忧外患啊!

新朋旧友会面,与其清谈,不如实践活波,这是几个病案,请方家指正。(附灸法说明,用苏州产艾条,截寸余,竹签在截面插洞,套在针柄,点燃。

1,九载不嗅, 一朝开窍

张公, 男, 64岁, 素喜饮酒, 1997中风(脑血栓),后又复发一次,经中西医治疗,今病情稳定。右侧肢体不便,言语不利。舌淡白胖嫩,舌面滑湿,舌两侧淡红无苔,脉弦,血压略高,口服务硝苯地平。脾肾阳虚之象。

端坐, 针刺瞳子廖, 天柱, 风池,翳风,(各双侧),患侧(右)肩贞, 曲桓, 曲池, 列缺。其中肩贞,曲桓,曲池,用灸法。留针90分钟。 再平卧, 针肓俞, 天枢,建里,气海。嘱我友戴氏手持艾条灸腹部诸穴一小时,治毕,患者自觉胳膊腿脚轻爽,舌头灵活变小, 灵活。 阳虚水泛,舌头胖大,在腹部施灸,温煦肾经,任脉,观察此时舌象,舌苔由白变微有黄意,且在舌两侧无舌苔处生有微苔。 气脉通畅,肾主收慑, 把多余的"水"管住了.舌头自觉变小, 也就灵活. 变小, 是主观感受, 用尺子量, 变化是很小的. 因针灸前给两位友人讲解舌象,对此变化更是关注到了。再刺舌系带两侧的金津玉液及舌底淤血点。

友人为我沏碗花茶, 张公曰:“ 闻到茶香”。自中风以来九年不闻香臭亦。瞩其灸后要过1小时再饮水,灸是火,马上喝水,水灭火啊。这样做只是遵循传统理念, 道不必追究细理.。再告张公,嗅觉恢复是你的嗅神经系统得到调整,嗅细胞的细胞体和周围突位于鼻腔嗅区粘膜内,它们感觉到气味把冲动传到嗅细胞的中枢突,再通过中枢突组成的嗅神经,在颅前窝的筛孔传到嗅叶,再传到嗅觉中枢。就闻到气味。

说这些患者未必全懂,只是对他有个心理的暗示,脑窍通了,病可以治疗好。在《灵枢师传》中讲“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西学已入人心,或许此时讲神经学说比 “肺开窍于鼻”更方便些,因材施教尔。 鼓其勇气,增强自信。

又治疗三次,每次近3小时,重灸腹部,把艾条套在针柄,燃毕在换,患者觉腰腹部温暖舒适。几天以来,觉似乎有股风从印堂吹到小腹部。我告诉他这是中医的经络气化现象。张公曾练习静坐气功疗病。对气有感受,但在针灸后能有如此感受者在临床也属少见。在《后汉书郭玉传》讲“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针用巧,针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乎于心手之际。 ”在<这《针灸大成》中,要求在针灸前沐浴,更衣,焚香,敬神。这些形式都是在调整医患精神状态的过程。当学生问怎样取得显效时,我有时强调“守神”,如果在条件允许时,把医者和患者的生命活动调整在相似的精神状态,象无线电波一样,在相同的频率才会相互接收到。简言之,医患的心情都平静下来。医者不但调整患者的气脉,更要调整患者的神意。当然这对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给张公处方, 用调理肝肾之品收功。

2, 未雨绸缪, 调理肾经。

我友张XX, 多年至友, 久未谋面, 为其父疗病间歇, 为其腹诊, 脐两旁有条索状物, 筷子粗细, 两寸余长, 左侧略硬, 以手拊之, 痛不可忍. 足少阴气不能运转也. 张XX喜静默, 我亦不多问, 针肓俞, 天枢, (各双侧,建里 ,气海. 灸肓俞, 天枢. (各双侧). 半小时, 针灸毕, 手拊脐两侧, 已散为片状.第二次针灸, 脐周已柔软如常, 憋痛全物无, 身心舒畅. 其妻告我, 去年张XX曾扭腰, 一周不便动身. 表象是扭腰, 内脏失衡也. 正值盛年, 两次消散积滞, 疾患得除, 未雨绸缪. 嘱内服桂附地黄丸收功.

3, 重灸取功, 畅通耳窍

雷XX, 女, 74岁, 退休教师. 右膝关节炎, 关节微变形. 行走不便. 耳听力减退. 叠治不效.

针右内外膝眼, 足三里, 阳陵泉, 伏兔,血海. 用艾条套针炳灸诸穴. 近3小时. 右腿内外温热, 已是素疾, 非重灸不能取功.

雷氏双耳听力减退数载, 为其针风池, 天柱, 翳风醒脑, 再刺听宫, 未留针, 耳窍开, 听力大增. 处方五子地黄汤, 瞩内服, 充养肾之阴阳, 以防窍闭.

熟地40克, 山萸肉20克 ,山药20克, 泽泻15克, 丹皮15克, 茯苓15克,

枸杞子10克, 菟丝子10克, 女贞子10克, 覆盆子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

去年, 在新家坡, 曾为一老妇治耳聋, 是用食指插入耳道内, 内力震颤复聪. 患者无比惊喜, 当时未能瞩其用药物添精补髓, 疗效能不能持久, 未随访, 不再得知. 1995年,访河北一民间术士刘万通, 其为乡里打卦推命为业, 64岁,婚丧嫁娶, 生老病死. 皆以八字结合六爻作答. 门外车水马龙,累年如此, 伤耗精神, 耳力减退, 用毫针刺诸位穴复聪. 来年再访, 听力尚好. 今忆当时若用药剂, 填补肾精, 听力可持久, 且可延年益寿. 今每逢老年性肾虚耳聋, 针灸方药并用, 以之取功. 青链霉素中毒引起的耳聋, 曾治疗多例取效, 亦可以通肾补肾立论.

4, 肓俞, 天枢, 大横, 一以贯之.

肓俞, 天枢,大横, 这三个穴位, 平脐, 位于人体的中, 肓俞属肾经, 天枢, 大横属胃经, 脾经. 先天, 后天皆再这一条线上. 神阙居中, 天地之气在此交接, 这条线疏导畅通, 许多内科杂证可以效验.

穴位释名

肓俞, 足少阴肾经, 脐旁开诚0.5寸. 肓指肓膜,与肓门前后相对, 肾脉由次深入肓膜, 才能上络于心, 循喉咙, 挟舌本.故名肓俞.

天枢, 足阳明胃经,脐旁开两寸,大肠暮穴, <<素问六微旨大论>>讲"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 地气之之。马蒔注气交者, 天地二气之交接, 以人之身半天枢为界''. 天枢有分清理浊, 司升降之力, 为中焦气化的枢纽。

大横, 足太阴脾经, 在脐旁开4寸,千金方>>中治惊恐,心悸少力. <<会元>>中说,“大横者,是腹部肠膜横结,足太阴之膏泽,横贯肠胃以助消化,对人体健康有伟大之功.故名大横”。

2000年,伦敦大学科学家戴维 温格特教授提出神经元胃肠学科, 认为胃肠有可能成为人体第二大脑. 神经元细胞除主要聚集在大脑外, 还大量聚集在肠胃.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医学讲脾主意。五脏有五志, 每个脏腑都和情志相关.大横穴在<<甲乙经>>里讲“主治大风逆气, 多寒善悲”。通过针灸,也可对情志病有所调节。

腹诊的体会

内科杂病, 在腹部总会找到迹象。按诊腹部,可以辩疼痛、痞满、积聚等等。在现代人群,辩内科杂证,多可以在脐周找到条索状物,痞块或片状痛处。如男科、妇科病、脾胃病、肾病、心脑血管病, 腰间盘突出症等等。肓俞,属肾经。肾, 先天之本;大横、天枢,属脾胃两经。脾胃,后天之本。这三对穴位,处在天地二气交接的部位。人体的疾病, 多是脏腑经脉气血的阻滞,当人体天地沟通, 疾病就自然消散了。

我们看看肾经的输注,讲一以贯之。《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向足心, 出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后, 别入跟中,…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贯脊, 属肾 ,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隔,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络心,注胸中。”

在临床中,有学生问,老师多有显效,而他们不行。思索后悟到, 是和内力有关, 我有十几年刻苦练习站庄和动功的基础。如针灸肓俞穴,一以贯之. 这个一,是专一的心念, 是医者精气神的综合体现.要贯通整条经脉, 脊、肾,、膀胱、肝膈、肺、喉、心、胸中,都影响到了。前面我们讲的中风病人,针刺后舌头灵活了,虽点刺了金津,玉液,但肾经挟舌本, 肓俞也是起一定作用的。在针灸治疗中,医者专一的精神是取得神效的关键.

针灸的手法和心法.

针刺的手法, 初学者翻阅典籍,  不免眼花缭乱. 近代针灸家朱琏把补泻的手法分为兴奋法( 弱刺激, 补法) 和抑制法(强刺激, 泻法). 我的同学谢恒强的爷爷是本地中医,  其中有朱琏先生在五十年代出的一本针灸著作.  装订精美, 有一部分铜版彩图. 恒强送给我. 我还阅读过他爷爷的藏书,  那是1986年的事了.  对我中医学启蒙是有莫大的帮助.  朱琏先生的观点在当时对推动针灸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虽然也有医家不屑于此。山东有位医师在论针刺手法时,  讲到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  针刺穴位自然补泻.  我到是也认同这个观点。前几日, 在和江西中医学院章文春教授谈针刺手法时, 章教授讲教具体的手法, 是让学生有形可循,讲"一以贯之",  开始是不懂的,  象给学生一个拐杖让他往前走,   或着说是给渡河的船, 目的是到彼岸,  最后是弃船登岸.  这样一来能到了新境界, 就法无定法,  运用自如了.

推拿按摩的手法和针刺手法是相通的,  要能"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法从手出, 手随心转".  针是手的延伸, 当针刺到病所,   要细心体会其间的变化, 要有语言和患者及时的沟通.  如在腹部取肓俞,  天枢,  大横诸穴. 患者病情多是虚实错杂.  体虚且气血阻滞者宜由浅渐深.  当你的针刺入穴位时,要找到病所, 这样的感受在腹部诸穴更易于体会.  腹部血多气多,  易于体会针下的变化.  而在头部,  百会,  上星你是不好体会针下的诸多变化的.  穴位分天,  人,  地. 要找到病在穴位天人地的哪个位置.  病所也有它的上中下.  体虚者,  第一次,  宜刺在病所上部.  待上部气血通畅,  再调整中下部.  如果体虚者,  一次深透病所,  患者当时就受不了这个憋痛,涨痛的针感.   或着针后会几日腹部绞痛.  在针灸的同时宜配合养血, 益气的药物,  及时的充养血脉.  这个针后"痛" 的反应是针的后续效应,  是在继续通阻滞的经络.  养血益气的药物就象后备部队去增援, 可以帮助扫除病邪, 畅通经脉. 若患者是实证为主,   且是盛年, 或素体健壮,  可深刺, 久留针. 体型肥大的患者, 针肓俞,天枢,大横,可刺入四寸(75mm). 这样才可以有调整脏腑, 涤荡肠胃之功效.

下面是应用肓俞,天枢,大横诸穴的几个医案.

(一)气一动志, 净化意识. 程XX,  男, 42岁,同济大学教授, 多年好友.1991年始肝部患病.多次长时间住院治疗.后修习内家功及静坐恢复正常工作.为其诊,舌淡胖, 齿痕舌,脉弦,沉.腹诊, 中腹部闷,胀痛, 右明显, 左轻微. 大便虽成形, 软散.有时前硬后溏.西医临床指标虽无大碍, 但仍属肝气郁滞, 脾肾阳虚.

第一次,针肓俞,天枢,大横(各双).建里, 气海.灸肓俞,天枢, 建里, 气海.程教授体格硕大,正值盛年,且有修炼功底, 所以,在刺肓俞,天枢,时, 我直透病所,入针有75mm. 我这里讲直透, 不是快速,而是针入皮肤后也要舒缓的找针下的感觉.虽然古人云"前面(指腹部)深似井, 后面(指背部)薄似饼".  但在腹部进针也要舒缓自然, 这样给腹内的血管和肠腔一个自然躲避的过程. 针在进入后,教授老兄口内嗷嗷, 讲针感好强. 但在扎右侧大横穴时, 医患都有以往不曾有过的体会. 针刺入八分, 我再向内透, 针被弹回, 好似用手指捅在一张绷紧的尼龙膜布上, 面积大致有成人张开的手掌大. 我告诉教授老兄, 病在此处, 旋转进针,就是边快速捻转, 边向内透入. 透过这层膜布一个小米粒大的距离. 在透过这层膜布时, 针感很强, 教授老兄欲不能忍,但我感觉只有透过才可治病, 不然如隔靴搔痒, 透过就可以, 不宜深入.还是要掌握好分寸,火侯.不可猛浪. 程兄也有同感, 似乎有一层膜布存在, 针被弹回.这层膜是不是腹外斜肌腱膜呢? 写到这里,更觉知识的疏浅.严振国教授写过一本更为详尽的穴位解剖教材, 可惜手头没有.但我想这层膜布就是个"病".不详追西医解剖, 要把在这个在膜布阻滞的感觉消除, 这个"病"就好了.我在肓俞(双), 建里, 气海插嵌寸许艾条用灸法.约40分钟时, 程兄问我,能不能坐起来.我说艾条正在烧着,不行的.他又问我能不能坐起来, 我说为什么你要坐起来, 程兄答, 我心中有一中恐怖的感觉. 好象许多年前生病时的感觉. 为什么呢?这时拿起程兄身边的一本中医针灸小册子, 中英文对照, 是程兄的书. 现在想不起是哪个出版社的了, 翻到大横穴的主治, 有"惊恐善怖"四个字. 我思索一会儿,答曰, 这个穴位, 可以疗情志的病, 虽然针灸前你没有恐惧的感受, 在针灸时, 经络的调整,有个气化的过程."气一动志" 气机在体内的变化可以牵动情志的变化. 不要怕. 我开玩笑问, 会死吗?程兄答,不会. 我于是说,你就挨过去吧. 一小时后, 程兄讲腹内一阵一阵的作痛, 如"翻江倒海".我告诉他这是正邪相争, 坚持一段时间会过去. 程妻(也是我的好友)问, 你比我生孩子还痛吗? 程兄笑答,不会, 不会. 程妻鼓励他,坚持就是胜利. 我把两拇指按在程兄右侧血海穴. 程兄问我, 你怎么知道气从腹部胀到这里? 我笑曰, 当然知道. 程兄说, 有气通到脚大拇指内侧端, 我告诉他这是"隐白"穴, 和大横, 血海同属足太阴脾经. 用手法通一通脾经, 腹部就会好受些. 待至两个半小时, 腹内渐平静, 起针. 周身舒泰.第二天,程兄告我,大便从头至尾,成形很好.

第二次, 第三次,第四次针灸,程兄讲中腹部,下腹部似有白云朵朵飘过,身心舒畅.他说应把我的感受写下来,告诉你们.

第五次针灸, 前两个小时,很平静,针感也很轻,在两个半小时时,忽然程兄告诉我, 小腹内疼痛难忍, 让其妻为其导引腹部, 慢慢平息.我告程兄,大功告成亦(其实不是本人什么功劳, 是身体健康的一个工程告一段落. 是对好友的善意的好听话).

其间,程兄内服汤剂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郁, 养血健脾以助收功。

(二)温通脾肾,头清心喜,腹内如春。

杨XX, 女, 40岁。 已婚, 有子。 附件炎, 脉沉,舌质稍暗,下腹部左侧拒按。 月经先期。 自述小腹鼓胀,婚前就有阴道炎。头如顶着一床棉被,腰酸,手脚常发凉。前做西医妇科巴氏涂片检查,疑虑重重。脾肾阳虚也。针肓俞(双),天枢(双),建里,气海,足三里(双)。手持点燃艾条灸腹部诸穴。杨氏是气血凝滞,久不通则生寒,体虚之人。用苏州产一次性毫针0.30X40mm.规格我之所以写出规格是要说出我用针时的想法,考虑其体质,虽病已深伏, 但不可急攻, 第一次要缓冲.0.30和0.35虽差毫里, 但o.35的力量要大许多. 日本人在百年前的造针技术, 就可以把针做成今天我们用的0.30甚至更细,以至于日本用针治疗病的效果不显著, 所以日本人更重视灸法.现在我们用的针的规格多是 0.30和0.35..医生的手法巧一些,患者不会太痛, 但有时对某些穴位,某些病, 还是老式的手工针更为便捷. 我只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街上看到还有老工匠手制的针了在店铺卖.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扯远了,扯远了. 就是说不要象我的兄弟程教授一样第一次可针入75mm.医患之间的了解, 患者的心理, 生理, 周围环境, 都是医者考虑的内容. 我针入左肓俞, 天枢寸许(约2.5mm), 得气,已中病所, 患者已觉憋痛, 不再深入, 略作左右捻转, 平补平泻的手法吧. 针右侧肓俞, 天枢时, 虽得气, 但针下无阻滞感觉. 在腹部诸穴, 有病所处, 得气的感觉和健侧多有不同, 细心体会, 自有收获. 虽阻滞在下腹, 在脐旁, 但亦取建里, 三里等穴位, 这样配伍,简单理解, 要对病邪一个出路, 输之, 导之也. 不要关门打狗,把狗赶跑就是了.

这次用的毫针是0.30X40mm.规格, 针柄太短, 不能嵌插艾条, 手持灸之,约半小时.

针灸毕,觉其腹内已通畅,告诉, 如果回家腹部内作痛, 不必担心, 是后效应, 经络内正气复元, 正要胜邪的过程

处方, 柴胡, 当归, 熟地,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薄荷.附子,干姜.嘱其内服, 调补气血,

三天后, 杨XX诊, 告腹内痛三天, 因已被告知, 心中有数, 今天才平息. 我问道, 没有吃汤药吧? 回答没有. 针灸疏通了阻滞的经络, 经络相对空虚, 需要气血充养.补充正气, 以驱病邪.没有服药, 只能是正气渐复, 多些痛苦.

再按诊腹部, 已无上次憋痛难忍. 针肓俞(双),天枢(双),建里,诸穴, 这边次用0.35X 0.75mm针, 进针较深,针柄长, 不至于烫伤皮肤. 可在针柄嵌寸许艾条灸之. 一小时许, 杨XX告我, 头部清亮, 顶着面被的感觉消失了, 心中也觉愉快, 小腹内温暖如春, 暖到腰部.总觉鼓出的小腹部好象收回去了. 针灸毕, 其告我今天一定按医嘱服药收功.

第二次来诊, 杨XX由先生作陪. 要为其先生诊断, 观其舌象, 伸舌时, 舌尖挡在下齿部一会儿, 我告诉, 你的心脏有不适了.问我, 你怎么知道,?舌尖属心, 已不灵活,看似偶然, 有其必然.再参考舌面颜色, 舌苔,作出判断. 如卖油翁,无他, 手熟尔..其夫曰, 近来左乳部有针刺样疼, 因其母是有心脏病, 高血压, 自己是应注意调节.

(三) 给中医同仁诊病.

陈XX,女, 60岁,主治医师,现从商。修习功夫20余年, 有特异功能, 可以查病, 治病. 友人作陪, 会面于XX饭店. 陈女士有极好的感知功能, 能感觉到别人身体的状况. 多少年, 为他人医病无数, 苦于无人为她疗病,.. 眼睛前象有影子走过, 象小虫.为其诊脉, 肝血不足也. 中医的说法”挂影”. 是一种幻视.为其处方, 用李祥云氏方加减,

制首乌15 , 杭菊10, 冬桑叶15, 赭石粉15 牡蛎15, 龙骨15,黑豆皮10, 旋覆花10,(包),决明子10,青葙子10, 女贞子15,黄连10, 厚朴10. (单位是克)

为其针灸, 取肓俞, 天枢, 建里, 关元,阳陵泉, 三阴交.诸穴.针灸毕, 陈XX,觉身心畅通. 自述针灸时的感受,我道是第一次听说. 当我针其肓俞穴时, 自觉有一股气从头顶射出, 打在和头对着的阳台的玻璃上..好象还有震动在玻璃. 我笑曰, 我还不知道你的感觉, 只是在凝神关注体内的气机变化. 在临床中, 多数患者在接受针灸是有体内气机的变化, 气流的感觉从体内透出, 还是少见. 可能陈女士多年的气功练习, 且是敏感体质有关.这只是一种主观感觉, 在此记录, 见仁见智也.(待续)

时间总觉好紧,还想写一段关于治疗男科, 女科疾病以及用膏肓, 肓门, 胞门治病的讨论, 尽力而为之.

(A)浅论得气友人陪同,偶遇两位新西兰来上海学习针灸的洋人兄弟。为其介绍中国针灸。其中一位有40余岁,已是第三次在岳阳医院实习针灸。他的太太告诉我们,在接受他扎针时,只是有针扎入肉内的感觉。我想她表达的是不能得气。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医的学生在临床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灵枢》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我们的典籍和各种教材中到处都是“气”的概念,而今我们的中医药课堂教育已经不明了“气”的概念及更难于让学生自身去体会“气”了。年轻的小伙子JASCN,23岁,让他伸出右臂,用手点一下他的列缺穴,告诉他注意这个穴位,用剑指向穴位内贯一点“气”。JASCN讲感觉到了,有风进去,我告诉他沿手太阴肺经向头项想,会有感觉。JASCN讲,噢,有,上去了。JASCN自述有腰痛病,观其神色,也是属于体质较弱的西人。虽交流针灸,但当时不便用之。就以双手一前一后抚JASCN腰腹,凝神,意气形并用也。瞬间,JASCN觉腰部松快。良久,JASCN指小腹,还有感觉。这感觉就是“气”的感觉。

(B)谈晕针在临床中总会有晕针的现象。第一次接受针灸,最好是躺下,这样会放松,不易晕针。我友杨君,近有颈椎不适,为其针,坐位,取风池,天柱及颈椎旁开痛点,我出手迅捷,不留针,但最后一针,告诉我,她不行了。有点晕。嘱其躺下,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当时我友戴氏旁观。晚间,戴氏请我为其针左颈部,十几年前在练功时,被一师兄踢中,虽多恢复,尚有一丝不适。其实为其针,倒多是针法的交流。取天柱,大杼,曲桓。诸穴,未留针。针毕,戴兄告我,我现在才懂今天杨姐姐为什么晕针。这针的感受,这巨大的力量我都受不了。(戴兄素体健,又曾习武。)我讲你和杨君不同,她是敏感体质,你呢,局部阻滞,你有多大的“力气”阻滞,我就“有感而发”,就给你多大的“力气”去疏通。“两气相搏也”(不恰的比方)

杨君对我的一个很大的启发是强调她在练功夫,练整运膜络时用到的膏肓,肓门,胞肓三个穴位。我把这个理念用在临床自觉会有许多奥妙。一会耳儿我再讲这个,现在先讲晕针。杨君让我为她针灸膏肓穴,端坐,进针寸余,针柄嵌艾条用灸。约半小时,忽然讲,我晕针了。口鼻“鸥”的一声。赶快取针。她的先生把全身瘫软的她抱住,躺在沙发。过一会儿缓过劲来。问是何感受,答什么也不知道了,恍恍惚惚的。我玩笑说是进入老子讲的“恍兮,惚兮,寂兮,廖兮“的状态。这时不由想起一个案例。这个晕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身体在接受针灸时的一个自我调整过程。

当然,在临床中还是要避免晕针。象我为相互熟知的朋友治疗,情况是不同的。2000年在香港,朋友见面,作陪的有一位新加坡商人傅XX,与我同年。告胸闷已三载,让他坐在凳子上,取列缺穴,针刺入,用手法,也就几秒种,忽默然扑入我怀中,旁边的友人吃惊,我告诉这是晕针,不要慌。把傅XX扶躺在床上,一两分钟,傅XX坐起,惊呼,啊,我的胸三年没这么舒服了。仅取列缺一穴,为什么会有如此效果呢?南昌府喻昌有“大气论”认为大气因位居胸中,能统摄营卫,经络及脏腑之气,为诸气之主持。并援引《金匮要略水气篇》“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说胸中阳气充沛,统摄有权,布达周身,则凝聚之阴邪得散,疾病自除”。列缺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任脉居胸中。至于刺列缺,影响任脉之大小,要看医者的修为和内力。

( C)谈膏肓, 肓门,胞肓的运用

杨君修炼有为,为我转述师承中练习膜络的问题。师曰,皮肤是膜,粘膜是膜,皮下组织也是膜,肌肉外面的也是膜,腹膜,胸膜,内脏的膜,细胞的膜,细胞核的膜。。。。。。人体无处没有膜。在《易筋经》里讲,练筋易而练膜难。有两篇关于经筋的文献,在1959年的全国中医经络研究会上有一篇,以后北京中医学院出一篇。但比较粗糙,你们要把解剖学认真研究一番,看四肢,内脏,躯体的筋膜彼此之间是怎么联系,交换的。。。。。。肚脐和

浅筋膜深筋膜,腹部筋膜连得比较紧密,不象上腹部那儿和里面的筋膜隔着好多层。

(读到这里,或许你会理解我上文讲用肓俞,天枢的道理)。

在师承的理论中,讲人得病多是在膜的层次。关于三焦,有人说是网膜,有人说是系膜,有人说是腹腔膜,我们认为三焦包括胸,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三焦主膜,统管胸腹腔,而且联系到周身的元气。三焦的元气统属于周身十二经的元气,它是从膜上走的。《会元针灸学》(作者,焦会元,成书于己于1937年):“胞肓者,与膏肓,肓门,同胞穴属于三焦上中下三隔也,故名胞肓”。我们再看膏肓,肓门,胞肓的内容。

膏肓,指心膈之间处,其膏生于脾,肓生于肾,两者皆发于四椎之旁,穴当其处,因名膏肓。〈〈左传〉〉中谓“心下为膏”。

〈定位〉第四胸椎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

在〈〈图翼〉〉中:治百病,无所不疗,虚赢瘦损,五劳七伤,诸病梦遗矢精,上气咳逆。古籍载本穴灸多则千壮,但须灸足三里引火下行,以免虚火上泛,上焦作热。近代研究证明,针刺本穴可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数上升,提前纠正贫血状态的效应。

师曰,在医学上很重视膏肓穴,找准穴位后,用灸不用针,要灸300—500壮(一个米粒大的艾绒团叫壮,用艾眷也行)。我考虑有些很重的慢性病是胸,腹腔里面的淋巴有很多障碍,灸这个穴位时间长了,感觉胸腹部一股热流下去,病就好了,估计这是淋巴循环的障碍有改变。所以好多慢性病都灸膏肓穴,而且灸的好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从中医,气功膜的道理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肓门,〈穴名〉出入之处为门,穴在三焦之旁,内连三焦,上有膏肓,前有肓俞,此穴犹肓穴之门户,为三焦之气往来出入之处,考肓之原根于肾,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穴当其处,主治三焦诸疾,因名肓门。〈〈会元针灸学〉〉肓门者,膈之门也。

〈定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3寸处。

在〈〈甲乙经〉〉用治妇人乳疾。〈〈千金方〉〉:主心下大坚。

胞肓,〈穴名〉胞指膀胱,肓指膜言。考膀胱与胞膜相连,胞膜连着腰下十九椎旁,穴当其处,主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针灸利膀胱,通小便,故名胞肓。〈定位〉在第二骶后空,督脉旁开三寸。

在〈〈甲乙经〉〉里:“腰脊痛,恶风,少腹满坚,癃闭下重,不得小便。“

在上面的文字,我从师乘膜的理念,阐述三焦,引伸出三焦上中下三隔对应的膏肓,肓门,胞肓三穴。整体包容局部,在针灸中,是从局部入手,来调整整体。我们在临床中,在穴位的应用中要有整体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这需要我们理论的修养,需要内在的功夫。厚朴中医药论坛的徐文兵兄在给我的留言中,讲还是针灸并用效果好。知音难求。现状是针灸相对中药已退其次,灸对于针是再次。看城乡之间,很少有灸法的应用了。而灸法,安全,易于操作。我们几千年的理念“一针二灸三服药”是若有若无了。

写此文时,间有沉浸文字中,恍然不知身处何处。笔者的思想有许多在文字之后传递。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明空医话

明空中医学堂白粹昭老师医案医话集锦 临证指南医案
冬寒岁末,游学京华,得亲友之关怀,回首过往,历历在目,又恍然若梦,感慨良多。

1,从刘力红先生北大演讲说起

2006年11月6日刘力红先生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中医讲座,与友人李辛、杨永晓、金亮同往。最后在答问题时,听众问:刘老师,你在《思考中医》中的点睛之笔,我认为是第一章中“理性思考与内证试验”。您及您的师父(指李阳波)对内怔是如何认识的呢?刘先生在回答中讲到,内证是中华文明前进的一只脚。多麽振聋发聩的声音。见仁见智,中医的传乘之所以式微力衰,正是缺少了前进中的一只脚,蒙昧者甚至不知道是缺少一只脚。一只脚是不能走路的,站都站不稳,这就是中医的现状。

刘力红先生在《思考中医》引用了李时珍的话,经络隧道,若非返观内视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愚想,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的考证,就是内证的试验。当时李时珍是具备了内证的素养和能力的。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也讲了任督小周天运行的锻炼,想必是有感而发。经络、气、气化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明代李梃曾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经络是人体能量的路径,而经络流动的是气,这个“气”通过内求的体会到的。我们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中有多少关于“气”的字眼。

我们怎么去察证经络,怎么去体验到这个“气”呢?民国医家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倡医士应参读《丹经》及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可以体会到“气”的运行感受,可以卫生,能沦我灵性,益我神志。张氏且身体力行,谙熟此道。且在著述中引用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阎百川先生之言“中医源出道家,初皆注重修养。功候既深,能明了自身只脏腑,便能得生人气血循行。”张锡纯评其为“此开天辟地之名论也。”自此可看出,阎百川医也谙熟医道,或许是其退隐台湾后得以长寿的缘由。

静坐悟道,其觉在通。前一段时间我曾指导一患者静坐,同时可默念“恬淡虚无”作口诀。来收摄心神,辅助治疗。“恬淡虚无”一词出自《内经》,默念“恬淡虚无”就是一个练功的方法。舌头在口腔的运动,及其这个口形,就是一个交通任督二脉的过程。思想其内涵,也可收摄心神,逐渐体会到“真气从之”的感和受。领悟生命活动的些许奥秘。恬淡虚无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在这中精神状态下体验生命活动,主宰声明活动。孙思邈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 ”能安神定志,这需要有内在修养,是一种境界,不是轻易做到的。

中医是本土文化,是讲精气神的的文化。治病是调整先是调心调神的过程。医者诊治,需要心神之灵明,患者亦需要恢复心神之灵明。三教圣人治人心病,心不病则身不病。都是在形而上的层次提出要求。我们当今的中医教育,一些所谓“师者”多是形而下的教导,在形而下的层次也是残缺不全,因为是我们的文化传乘出现了断层。

2 从张仲景《伤寒论》原序看儒家的文化传乘。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写到“孔子云:生而之知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嘶语。”

张仲景引用孔子的话,讲生而知之者上。真的有生而知之者吗?在《论语》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后人在理解这句话时,往往一带而过,不去深究。孔子的学问来自哪里呢?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问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因广泛的学习而认识宇宙人生的吗?端木赐答到,是啊,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对的。我的学问是用“一”来贯通的。什么是“一”呢?现代的学者把“一”说就是“忠恕”。连曾国藩也去说,夫子之道无他,忠恕而亦。这可不是孔子讲的,是曾参说的,是曾参解释的不准确,或者说是误解。在《论语》里仁第四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为也?”曾子曰:“忠恕而已亦》”孔子告诉曾参,我的道是“一”来贯通的。曾参回答是啊,是啊。孔子出门了,其他的门人还不理解,就问曾参,曾参就回答,夫子的“道”,是忠恕罢了。这里讲的“道”不能理解为学问两个字。这里的“道”和《老子》里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相通的。讲解成为具体的语言和整理为文字,表现的学问,是“德”是去说明“道”的。文以载道,具体的文字是表达传递“道”的。

孔子的这个“一”是精神的一种状态。孔子反复告诉学生,我的“识之”我的“道”是“一以贯之”。就是说,我整理的古代的文献,我给你们讲解的宇宙人生的知与识,是在“一”的状态中来表达的。这个“一”就相当于佛家禅宗的“明心见性”和静土宗的“一心不乱”。这个“一”是人类在最高智慧的一种状态。中外莫不如是。老子<<道德经>>,释迦牟尼的佛经,耶酥的<<圣经>>,穆罕默德的<<古兰经>>都是在"一"的状态下的表达.为什么读这些圣贤先德的著述会常读常新,因为我们是在凡俗的心境不断跃迁时获得新知.愚想达到了"一"的层面,就会平常心理解圣贤了.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要在静坐中启迪智慧,更好的理解儒家的精神.可惜能在"一"的层面理解的人似乎不多.更勿用说后世的一些腐儒.孔子反复讲"一"是在"一"的状态下去"韦编三绝",才可以更好的对文化进行传乘.文以载道,文,理解的单纯一些,是文字,文是承载道的,表达道,不是道本身.道是"一",名可名.非常名.名需要文字来"名"但常态的文字,又说不清楚。

人的悟性三六九等,先哲的教化,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释迦牟尼在<<心经>>是这样说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经文阐释的是智慧的宇宙观,是让后学能在吟送诵中用身心去体会,体会"一"的精神.释迦牟尼强调真实不虚,是因为当时的弟子一定悟性参差不齐.

生而知之,是极为少数者,能保持了人类"一"的智慧状态,来洞察宇宙人生.中医的学习亦是如此.中国中医药报在2006年9月25日刊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报道.介绍了北京的医生到藏区作为志愿者义诊.朋友告诉愚当时教小活佛白玛才昂学习中医针灸.白玛才昂给当地一位藏民扎完针,告诉愚的朋友病已经好了.你怎么知道的,朋友问他.白玛才昂答到,我看到有一缕黑色的气从病人体内跑出去了,愚觉得就是好了.多么颖悟的小活佛.他是用视觉观察到病的信息,我在以前的文字里曾举例一外国的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可以观察到病人体内各个组织不同的颜色和光泽.正常的组织明润,不正常的组织晦暗.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不是鬼神.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信息论出现后给人类的启示.扁鹊是"饮上池水"后获得"尽见五脏症结"的本领,扁鹊有特异的素质能够开启此类功能,具备了"神医"的条件.

张仲景说"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方术包括哪些内容呢?古代的辟谷,服食|,行气,房中术,炼丹,符咒,星相等等都包含在方术中.有医家在解释<<伤寒论>>原序中,把方术解释为医术.是不准确的.医圣告诉后学,他崇尚这些内容,请按照我的话去吧!我们的确要弃其糟粕,但其间亦有其精髓.

3,谈冲脉

( A) 在:“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部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胞中,可理解为小腹部,如女性,大约在子宫口的位置。上循背里,背,指脊字而言,就是上循脊柱里面。去冬,为友人针肓兪穴(是冲脉与足少阴肾经之会)。觉针之气感至脊柱及肩胛有伤痛处,这就是经络在冲脉的循行。

冲脉,冲者,要冲,要道的意思。冲脉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之海”和“血海“之称。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能容纳来自十二经及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月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海”,说明冲脉与妊娠胎育密切相关。

谈冲脉,就要提一对重要的穴位——肓兪穴。`肓兪穴在肚脐旁开一寸,针灸书上一般写的是肚脐旁开五分,我们取旁开一寸,肚脐下旁开五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可以有广泛的应用。以肚脐为界线,上为天,下为地。肚脐旁开2寸是天枢穴,天地气化之枢纽。而肓兪穴既在天地之界线,又是冲脉之要冲。在《甲乙经》中说,肓指肓膜,肾脉由次深入肓膜。穴属冲脉,足少阴之会。在做腹诊中,妇科、男科,及诸多杂证,多可查出在此阻滞。拊之作痛,甚者,痛不可忍。针之,灸之,可调节先天肾经之气血;天地沟通;冲脉的畅通,可使冲脉与十二经气血交换无阻。

针灸肓兪穴,可通过三焦来影响周身。在以前的文字里我曾表达过中三焦的一些理念,三焦应是包括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三焦主膜,统管胸腹腔,而且联系到周身的元气。三焦的元气属于周身十二经的元气,它是从膜上走的。肚脐和浅筋膜、深筋膜、腹部的筋膜联系紧密,不象上腹部那儿和里面的筋膜隔好多层。取肓俞穴、按之。摩之、针之、灸之,可以通过冲脉影响周身,通过三焦影响周身,三焦和冲脉的运行区域是有兼容的。当然,影响的大小,深浅取决于医者的内在修养。

(B)冲脉气动。去年11月12日夜,为弟王XX针肓俞。其体素健,偶有不适,为其腹诊,脐旁左侧肓俞拊之作痛,应是冲脉有阻滞也。为其针肓俞,忽周身颤动不止。速去针,颤动持续约3、4分钟。其间告弟莫慌,莫慌,或许是体内气机的发动。后细思之,针前,曾空腹服同仁堂牛黄清心丸一个(蜜丸),其药性温和,到不至于会引起周身颤动不止。应是针肓俞穴,引动冲脉气机,继而全身,类似于如五禽戏的自发动功。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脊中,若此次影响尾闾,易引发气机发动。象传统自发动功,习练者意想尾闾如钟锤、钟摆,可引自发动功。当时只是凝神运针,未能预料针后气机的变化。周身颤动,这应是对周身气机一个混化调整。与友人讨论,友人比喻为身体的一次重新洗牌。弟述当时胸闷,愚只是温言莫慌,这也是平生用针第一次遇到如此情况。

(C)调冲脉,治腰痛。

2007年1月22日,李XX ,男,43岁,北京机关公务员。腰部胀痛两周,以前亦有腰痛史,一两日及可缓解。为其诊,舌淡红,略胖大,滑湿,有齿痕。双脉弦,右尺尤弦细,腹诊,脐旁右侧肓俞拊之作痛,亦是冲脉有阻滞也。为其针肓俞(双),天枢(双),且灸,大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制附片,白蔻仁,菟丝子等收功。腰部不适,如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从腹部冲任立论,调整脏腑,更为求本,此言不虚。

对肓俞穴的运用,民国山西名医赵缉庵先生遗著《针灸要决与按摩十法》有所阐述。赵

氏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著有《夏屋山房笔记》,惜多毁于抗日战火中。

2,谈针灸得气与用神

医家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扁鹊新书》)。针灸之法,针效速,灸效宏,速得气则速效。其取效,与得气与否,有密切关系。酸、麻、胀、痛及沿经络的运行等等,都是得气的表现。针灸用药,敏感者能明显体会到其中变化,取效也速。西医的抗生素也有个敏感性的问题。这个敏感性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这种主观感觉,也会牵动受术者神意的变迁,继而影响形气。能否得气,得气深浅,取决于受术者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内在修养水平。

针灸、按摩、方药,强调准和狠。断证要准,下手要狠。韩东博士在其 <<内功按摩心法要旨>>讲到形意拳的三毒,心之毒,眼之毒,手之毒. ≤说文解字≥中讲,毒,厚也.中解释为: “毒,又治也.”在中: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就是作治讲.心之毒,心意坚定,以神治敌,一旦交敌四梢惊起,出手必有雷霆之势.眼之毒,以眼传神,手之毒,出则透敌而过,回则似拔针起桩.三毒齐备,强敌可摧.这是讲武学的心法,和医学心法自是有相通之处.医者临证,武者临敌,需刚猛,亦需阴柔. 刚猛摧之,阴柔化之.亦刚亦柔,才可左右逢源.

友人赵XX , 男 , 50岁,农学家 .两年前, 发现患糖尿病, 未接受中西医治疗.其有家族性糖尿病史, 其叔叔是某大制药厂总工,深谙药理,患病多年, 亦未服西药.2006年12月某日来访, 见其面色晦暗, 额部天庭尤甚. 为其诊, 舌色暗红, 极少苔, 胖大,多滑湿 . 双尺脉弦, (仲景曰,双弦为寒) 腹诊, 肓俞 阴交按之大痛. 陪同之友, 乘车同来, 告赵XX口臭 难闻, 愚述其乃纯阴毕露之象, 糖尿病只是身体病变之局部表现. 论口臭一证, 清末四川伤寒学家郑寿全所论精辟. “ 有胃火旺极而至者,有阴盛而真精发泄者. ……因精气发泄而致者, 由其人五脏六腑元阳已耗将尽, 逼出先天一点真气, 势已离根欲脱…..” 愚告友人虽不至于 “五脏六腑元阳已耗将尽”, 阴盛迫阳不容忽视, 再者,其喜饮极热沸汤可为佐证.

友人赵XX属经络敏感者, 曾患头疼多年, 每发作, 不由扯发撞墙. 2000年10月, 为其针,取风池, 天柱诸穴,留针10分钟 ,今已八年, 头疼未再发作, 或许属同气相求也. 今为其针肓俞(双),建里, 用100mm毫针, 赵体型适中, 用针之长短, 是足以能探寻到病灶. 体内痼疾, 针下多有阻滞. 以内劲贯注针体, 心意坚定, 以刚摧之也; 久留针, 且灸, 以阴柔化之. 友人赵XX觉腹内翻腾搅动, 艾灸之热力传至足趾, 内服自配蜜丸乾坤丸一粒. 一周后复来诊,自述当日大便,下恶臭无数,腹内痛7天, 今日方觉平静,神气清爽. 额部天庭晦暗已去, 陪同友人亦曰, 其口臭已除.舌面生出薄薄白苔,现可喜生机.针灸一次,取如此之效,鲜矣! 再为其针, 用灸. 腹内之得气感觉胜于上次, 且告陪同友人, 勿要和其交谈, 给他静心,好挨过腹内变化.自述自小腹内, 双腿, 双脚, 热力渗透. 针灸毕, 舒适异常. 为其处药方, 温煦命门之火, 滋阴助阳, 引火归原:

熟地90克, 山药30克, 山萸肉30克, 茯苓20克, 巴戟肉20克, 天冬15克, 麦冬15克, 吴茱萸10克, 炙甘草30克,生晒参15克, 生姜10片, 大枣12枚. 三剂,水煎服.

用药后,精神大振, 面部光泽明润.

金XX, 男, 32岁. 素畏寒, 阴盛阳虚之体.愚为其内科调理, 内服汤剂, 外用针灸, 渐收大功. 2007年1月某日, 留针至一小时, 自述天枢的针要蹦出似的, 腹内欲炸裂. 告其正邪相争, 激战之时, 静心体验, 方收良效. 强烈针感过后,周身舒坦.

临床针灸用药, 医患沟通信任至关重要, 医者需视患者之心性, 文化程度( 文化,以文教化, 不识文字者, 未必不有文化, 反之亦然) 遣方用药, 这也算是把握火候, 否则太过亦不及也.

席XX ,女 ,32岁, 已婚育, 2006年初曾流产. 2006年12月某日来诊, 面色青, 神色疲惫.自述痛经. 脉沉迟, 腹诊, 脐旁拊之甚痛, 气海, 关元凉甚. 流产已伤元气, 且寒凝冲任, 针灸及内服汤剂, 方可久效. 针灸初, 告其腹内作痛后取效. 第二日, 虽觉体内通畅,友人陪同复诊, 终不敢再用针灸, 告其内服汤剂收功. 究其原因, 一, 其属敏感体质, 针灸虽取效, 但反应强烈, 产生畏惧心理. 二, 当日内服汤剂, 用益气温经, 活血祛淤意, 当日未能服下.若能及时服药, 功效有多, 信心或许会多一些.

郭XX , 女, 30岁, 曾人流三次. 2006年12月某日来诊, 欲生育, 做内科调理. 自述腹冷, 痛经. 脉沉迟, 腹诊, 气海, 关元, 凉甚, 可用寒气凛凛形容. 为其针灸, 取肓俞, 气海, 关元. 腹内得气后, 痛甚. 有畏惧心理, 只能内服汤剂治疗. 此例, 由于多次人流, 已伤真阳, 而欲再孕, 正如所言: ……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 夫寒冰之地, 不生草木; 重阴之渊, 不长鱼龙. 对治此类病例, 针法效捷, 灸法力宏. 因其中阳尚振, 可重投暖宫回阳之药, 可多取功. 昔哉, 昔哉, 医患之缘, 有不可言处.

近与友人论医药, 友人喻病也是个活物, 有其生命力, 在体内盘据日久, 自不会轻易搬家. 是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恩威并施. 你看, 药,有君臣佐使, 如使吧, 是报信的, 是要给病也要报个信, 大军已至,还是搬家为好. 病, 也会有君臣佐使, 医家自要能分辨清楚, 对其君臣佐使是有不同的法术的. 针灸, 推拿, 亦有此理, 对病, 是又打又摸. 打, 打怕它, 摸,抚慰它.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 有句古语, 叫带病延年, 带病时, 人体内会激发出正气不断与之抗衡, 久病固疾, 是要有韬略对待的.

中医的方法, 是个用神的过程, 这个神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读万卷书,神交古人. 听师者言,心领神会, 噫, 方可高屋见瓴.

3,病例几则,

(A) 用巧用拙, 独钓寒江雪

喜XX ,男 ,75岁, 2003年和2006年两次中风(脑血拴), 经中西医救治, 已脱险情, 步履缓慢, 左腿尤甚. 其早年游学内蒙, 历经酷寒, 中阴寒之邪, 盛年之时, 委中长脂肪瘤,后破溃,排出豆腐渣样腐臭秽物, 其妻为其清理,闻后, 自次不嗅. 委中, 属足太阳膀胱经, 人体藩篱所在, 其体素健, 能自身调节, 逼体内阴寒外出. 而今两度中风, 垂垂老亦, 能头脑清晰, 缓步行走, 一则为谙医之儿女悉心照料, 二则和其体质有关. 诊其脉, 尺沉迟, 寸关浮大. 腹诊, 大腹及脐左側拊之而痛. 肚脐推之略偏斜, 手拊脐下, 寒气凛凛, 阴寒藏内也. 其子, 深谙医道, 曰其父是阴寒之体, 2003年初春, 尚用冷水擦澡, 还说自己不怕冷. 子告其曰,不是不怕冷, 是麻木不仁矣. 其父少中阴寒, 因家庭出身问题, 在讲究阶级斗争之年代, 多受冲击, 内心亦多阴寒之意. 形寒意寒, 内外交织, 针灸用药, 是需要调其形气, 是要在调神的层面来治其形气.

为其取中脘.建里. 肓俞(双). 天枢(双). 气海, 关元, 建里. 天枢(双). 气海, 用100毫米长针, 进针约75毫米. 因其形体尚高大, 需触及其病灶, 寻得气感. 用灸法, 点艾条三颗,自建里至关元, 两天枢之间, 缓缓移动. 事非经过不知难, 初灸, 虽有群针开路, 细心体会其间变化, 不过如细雨落海, 寂然无声. 且感觉有寒邪阵阵袭来, 督艾之热力与之胶和. 医者治病, 如用兵, 此消彼长, 好勇斗狠, 在形气的层面或许有效, 而此时唯平心静气, 凝神会意, 引动关窍, 启其海底微阳, 方可收功. 张介宾说: “天之大宝, 只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 只此一息真阳.”医者,意也. 医者之神气会患者之神气, 端坐病塌, 柳宗元诗不由浮现脑际, 能应此时境界:

千山鸟飞尽,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诗禅一味, 千山鸟飞尽, 万径人踪灭, 四周空寂, 物我两忘.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患者真阳已衰, 不久用时刻, 扶而不起. 此时如老僧枯坐, 似拙; 而其间医者神意之变迁, 用阳神破其阴滞, 待时而动, 启其关窍, 唯用其巧才可取功. 噫, 为医者, 甘苦自知, 冷暖自知.

灸至于90分钟, 觉患者体内气机通融为一体, 化如一池春水. 手持艾条, 轻点气海, 如石入静水, 波纹荡漾, 散至周身, 不觉已两小时有余. 灸毕, 去针. 又快刺八髎, 健腰膝, 调下焦. 此时刺八髎, 气海元阳纳潜, 已为有源之水矣.

后又针灸数次, 喜伯自觉多轻健, 大便仍多日一行, 细思之, 取卢崇汉师扶阳讲记中温中降逆方意:广霍香15克; 苍术15克; 法半夏; 山楂20克; 白蔻仁12克; 砂仁15克; 陈皮15克; 白芷15克; 生姜45克.

中阳振奋, 提壶揭盖, 服药间, 大便一日一行. 愚建议其用四逆辈温养肾之元阳, 方可取其远效.

逝去的中毉

1,从巫谈起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诗人元稹的凄婉绝唱。楚国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讲述楚怀王游巫山高唐遇神女“愿荐枕席”,天亮分手时,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神女幻化巫山云雨,令人心驰神往。

巫文化源远流长,什么是“巫”呢?在《说文》中:“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是个象形字,据甲骨文,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动的形状。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有这样的话:男觋女巫,自古有之。汉时谓之“下神”,唐世呼为“见鬼人”。觋,念“xi”二声,繁体为“覡”,指男巫师。巫从旁望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唐·韩愈《师说》商代的巫地位较高。周时分男巫、女巫,司职各异,同属司巫。春秋以后,医道渐从巫术中分出。

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陶唐氏之世.....民气郁閼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是祖先的原始舞,也叫巫舞。巫舞关系到一个文化起源的问题。在远古的蒙昧时代,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当然包括自身,开始是一个浑浑噩噩的状态。随着劳动的复杂化,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功能和语言思维功能也有了大幅度的进化,人类的主观世界的意识活动开始“独立”,逐渐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这个阶段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也是人类的超常智慧开发的阶段。哪些人能够开发出超常智慧呢?应是极少数的人。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是有常态和超常态之分,极少数敏感的人,在某种条件下,开发出超常的智慧。在劳动之余安安静静的休息,“古者民神不杂”,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劳动中的形体引动,娱乐中的舞之蹈之,在“恍兮惚兮”中强化了常态的肢体功能和大脑的超常的智慧。如治病的能力,意识的感知能力等等。据说现在北极的猎人,有些能够知道20公里内猎物的情况,这也是“神”纯净不杂,是意识的感知。

这些具有超常智慧的人逐渐成为后世所称述的巫和圣人。在他们身上自发呈现的特殊现象,古人不好理解,今人也是一样。巫,以舞降神。应该是在“舞蹈”时,进入特殊的状态,类似于后世的“自发功”。古人纯真,思维意识易于同步,在“巫”的领导下,群体的自发功“宣导以舞之”是可以想象的,这也就是“巫舞”。“巫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开发,世界各地都有这个现象。

上古的圣人,如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等,可能就是这一类“巫”,具备超常智慧的人类代表。

在《书经伊训》中有:“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是在跳舞和歌唱中来“交通人神”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呢?在舞蹈中叫、喊、唱,可以使其进入特殊的状态,为人诊治疾病。后世的巫师跳神治病是一脉相承。在这种入静专一的状态下,可以产生幻觉,如光芒四射的高大形象,听到各种声音和“启示”,使之产生超自然力量的心理。在《列子》和《庄子》里都有真人“蹈火不热”的记述。现在的萨满教还在流行蹈火舞,在巫师的指挥下,众人起舞,赤足走过烧红的铁板或火红的木炭。我国的黎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在选新萨满的领神仪式,仍有“上刀山”、“下火海”等内容。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在原始自发功的状态下,“巫”就被看作之交通人与超自然力量的媒介。

(2)在《国语 楚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昭王问于观射父,日:“《周书》所谓重、黎(相传掌管天地的两个大臣)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平?”

对日:“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日觋,在女日巫。”

这里讲了做巫的条件,“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要精明、专一、虔诚。达到“智”、“圣”、“明”、“聪”。后面还讲了要具有祭祀的礼节、服仪、生产、生活的知识等等。上古时代的文化多与巫有关。

《山海经·大尧西经》说灵山有: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麦在。灵山,指巫山,有学者认为,此巫山是广义的巫山,即以神农架为中心的巨大山岳。十巫”就分布在这一巨大山区,“分地而治”

十巫中的巫姑可以理解为女娲。最近读窦玉杰著《宇宙之旅》著述女娲补天是在土星爆炸而打破了天,在大洪荒之后地球的季节出现了与洪荒之前大的不同,一年三百六十六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日期出现了破日,需要重塑周年历法。在女娲的测算补天的基础上,后人采取了闰年的办法,逐步制定和修复了适宜的六十甲子纪年法。女娲是传承上古文明的使者,是一位伟大的祖母,是人类尊敬的伟大的天文学家。

《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我们先看这个“筮”字,shi,四声,是个会意字,从竹,从巫。竹”表草木,“巫”表占卜者。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活动称“筮”。在《说文》中:“筮,易卦用蓍也。”古人初次作官,必先筮占吉凶,因之后来出来作官称为出仕。古人对“筮”是重视的。而医,更是重要的生活内容。“毉”是最初的医字,后来演变为“醫”。这曾记录了古人巫医合一的史实。逐渐演变为更多的用酒或汤液来治病。这个“酉”,是个象形字,金文字里象个酒坛子的形状。酉是地支的第十位,酉鸡,旧式记时法指下午五点到七点的时间,是平常我们说“鸡上架”的时间,这在农村更容易观察到。酉在五行里是和金对应的。“金鸡报晓”,是这么来的。酉在醫里是不是也代表金石,指医疗中要用到金属的针具和砭石呢?到是可以思考。

巫治病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他在舞之蹈之时,形成一个气场,巫本人知道病的所在和原因,通过其本人“神”的作用,可以使疾病变化消失。“神”,就是他的意识活动,可以使疾病消失。这又牵扯到意识的作用,意识的物质性的问题,这里先放过。

我们平时说看病,看,睎也。(睎,望也。)――《说文》。在小篆的字形是个会意字,手下面是目,用手加额遮目远望。巫应该是能够有透视功能,一目了然。巫有大小,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或许是“尽见五脏症结”,或许只是看到模糊的气,昏暗、晦浊是病态,而明亮、光泽是健康。病人体内昏暗、晦浊的气,限于巫头脑中的参照系背景,或许就幻化为妖魔鬼怪,把他们驱赶走,成了治病的主要内容。

在正统的中华文明史中,巫和巫舞的记载很少,是因为中华民族很快进入一个朴素的、主动修炼的时期,超越了巫舞—原始自发功阶段。官方的卜和祝代替了巫。

如长沙马王堆发掘时,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的《行气玉佩铭》,阴文篆刻有45个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这个铭文是阐述小周天行气的内容。

在商以后,对巫于类似巫的作法予以抨击,列为“国必亡“的内容,春秋孔子修史,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巫早已被赶出政治舞台,被视为“方技”之流进入民间,使之失去了历史中应有的地位。

2,古代的神医

(1)文挚是齐泯王时的名医,《吕氏春秋仲冬纪》有这样的记载:“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玉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这段文字,文挚医术高明,一见齐王就知道其病,他能预知自己必死,且

烹三日三夜不死。

在《列子 仲尼》中也有文挚的记载:

“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数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既而曰: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说明文挚有一定的透视功能,。

(2)我们看《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扁鹊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扁鹊是认可长桑君的,态度诚恳。长桑君知道扁鹊非常人,不一般,有一定的身心素质。“道可受不可传”长桑君给扁鹊传授的形而上的道,唯能虚其心志者才能接受。“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这个“药”,或许是个隐喻,是练功的方法。“上池水”有多种解释,应理解为口腔中的唾液为妥。在舌下舌系带两侧有两个穴位,称之为“金津”、“玉液”。舌下多生津液故名之。在小周天的习练中,津液的产生更有其微妙的作用。扁鹊应是按一定的方法练习三十日,“视垣一方人“,能隔墙看到人。看病,能看见五脏那里有病,诊脉自然就省略了。人的认识水平是不同的,自然有人不理解,是真的吗?能“尽见五藏症结”,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一样怀疑,信假不信真时,脱裤子放屁,只好装装样子。当然也有假的,或许有人摸脉也模不出大概,不也要装样子吗?扁鹊的摸脉是一目了然,已经看到了,当然懂得摸脉,今天我们连摸脉也不相信。

2007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中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并称“这是系统生物学最好的一种应用与实践”。尚勇的发言发表在6月28日的《科技日报》上,当时并未引起反响。何祚庥及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的两位名中医刘永业教授、庞玉琴教授公开质疑、否定。如果说不用摸脉也可诊断呢?还是存而不论的好。

我们扁鹊救治虢国太子的事例。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蜔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觽,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扁鹊和中庶子费了许多口舌,他未入宫,能把“死”了近半日的虢国太子的身体状况描述准确,说明扁鹊有“遥诊”的功能。

3,沧州见闻

2007年十一假期,我到沧州探访一位民间医生XXX,53岁,主要是治骨科外伤。河北青县有的60岁的老者自述,左肋受了伤,当时肋下胸膜腔还有少量积水。开始几天,在X医生的诊所常规用了西医吊水消炎。有一天,X医生查房,给其在肋下吹了气,积水两天就没了,后面的十几天就是贴膏药,当见他时,痊愈已准备回家了。一日傍晚,有一小女孩,八九岁,伤了右手的小指,在指根部,拿了X光片来求治。X医生看了X光片,嘴里好像咕噜什么,然后再女孩的手指上吹了三口气。应该是没错位,就拿出其自备的膏药,加热后个女孩裹在手指。膏药是约三寸见方,布上涂了薄薄一层深色膏质。

X医生给我点按背部,觉有丝丝传电的感受向身体渗透,更多是他的女婿和儿子操作,虽然年轻气壮,多是干疼,作用不大。X医生是不是练过内功拳术,不得而知。看他的女婿、儿子不得要领,只是蛮力,据说X医生是年轻时摔断了腿,接受一位本地接骨医生治疗,后来得了传承。

回北京后,给一位同仁讲沧州见闻及吹气治病的方法,同仁说摇头,不可能。其实在《枕中记》中有用嘴吹气治病的方法记载,此书托名是墨翟所著,成熟大约在唐初。书中载有用嘴吹气可治疗外伤、疼痛、流血等等。毒虫咬伤也可以用吹气的方法治,而且隔几千里地也可以治好,比如被咬伤的是男人,就吹自己的左手,被咬伤势女人,就吹自己的右手,病就会好。我们认为这是神话或是胡说八道,其实《枕中记》中的是意念治病、远距离治病。其实不用吹气,不分男左女右,古人有很多治病的方法。

4,说祝由

在《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王冰注:“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在上古时代,祖先已经有了祝由的方法。唐代时,医学设置十三科中,开始设“祝由科”。49年前出版的《医部全录》中有祝由科,后来再版就删除了。祝由科里有画符、念咒。画符,都是几个字拼在一起。其实不是符或咒治病,而是要用符咒的人慢慢练功夫,吃斋,语布,关键还是一点功夫。《万法归宗》是本关于掐诀念咒的书,讲了其中的道理。“一点灵光既是符,人间错会墨和朱;古仙不肯分明说,迷却多罗大丈夫。”讲的是练功要两处一点灵光,一点功夫,就是符。不要错认朱砂、墨汁画的就是符。不画也一样,灵光一点动,就是符,就有作用。灵光是施数的“气”或说“能量”。古人在画符时,一般还要喷口正气,先“嘎”的一声,冲那支笔发功,然后画符,一口气画下来。要把精气神贯注到里面去。当然,形象、形状里也有以定的信息量,关键是功夫。古人有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画符治病以为是神来了。(可举“雨、食、鬼”字的例子)

5,气论与经络

气论是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在东汉的《太平经》中指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

科学院士何祚庥是否定阴阳五行学说,而对元气论大加赞扬:元气论“是一种天才的猜测,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如果说古希腊的原子论曾经预示着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出现的话,那么元气学说就是现代量子场的滥觞。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中也对中医进行抨击:“······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为何物也!”

何祚庥对元气论的赞扬和陈独秀高呼“气”为何物?都是在形而下的层面看待宇宙时空。何祚庥虽在赞扬,但他只是认为是在猜测。象否认经络存在一样,一定要在实体解剖中用眼睛看到。李时珍说:“经络隧道,唯反观内视者可照察之”。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内容是通过对人自身的内求来认识人自身和世界的。人自身的气的运行和宇宙时空气的运行,是古人亲身体会到的。曹操的诗句:“绝人事,游浑元”,就是讲在修炼中,感悟天地之间的浑元气。

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里小心翼翼的提到“内证”。2006年11月6日在北京大学刘教授讲到内证实验可以说是产生中国文化的“一只脚”,缺了它中国文化无法产生,无法形成,另外一只脚是理性思维。当代名医朱良春(1917年~)在其《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中呼应刘力红:“他提出“内证实验”的论点,是非常重要的认识,我完全赞同。因为中医许多理论、许多事实,广凭一个思考是不行的,例如经络、穴位等,绝对不是思考能出来的。我有一个朋友,50多岁,他长期打坐练功,近十年来出现了“内视反观”功能,他能清楚的看到经络路线及内脏,能用针灸治好不少疑难杂症,这充分说明“内证实验”的存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坚持锻炼和体悟。希望有志之士下一番苦功,多出几个具有”内证实验”功能的医家,必须能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为人类造福,为弘扬中医学术多做贡献。”

对外气的研究,国内早已进行。1978年,上海的顾涵森利用红外线辐射装置,接受到林厚省发放外气的红外辐射效应,与常人的红外效应不同点在于有一种特殊的低频涨数调制。1979年,北京测出中医师赵光发放的外气分别由低频磁信息效应、次声效应、超声效应、紫外效应、激光效应等。普通人可能肉眼看不到,手摸不到,但外气的物质性却是真实存在的。

赵光老在西苑医院工作,他曾说,开始他是给人用按摩治病的,后来遇到一个商店的售货员,有心肌炎,他开始不接触,用外气治疗。2006年徐老师谈到,赵光老给一个病人治疗腰痛,他就问这个病人家里的大衣柜玻璃是不是破了。病人的病因是家里大衣柜玻璃破了,受了惊吓引起腰痛。赵光老怎么知道是这个原因呢?应是他感觉到了,这也是人在修行后出现的感知功能。我们知道香河老人周凤臣在晚年能治病,还能预知一些事情,都是人的超长感知的能力。

6,说李时珍

李时珍自号“濒湖山人”,以神仙自命,每晚打坐练功,修神仙术。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清代学者顾景星(公元1621~1687年)作《李时珍传》中:“年七十六,预定死期,为遗表,授其子建元。”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这和他自身的修炼有关。督脉的穴位的名字,至阳、灵台,神道等,修炼者对自身气的规律是清楚的,在那个位置,比如气循行不到至阳了,可能是要死了。当然也有觉得活够了,自己走了。

李时珍历时27年修《本草纲目》及和《濒湖脉学》等著述,修炼中获得的智慧是他力量的源泉。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王世贞评价其“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称赞李时珍“真北斗以南一人”

在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及衡器中的“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上海中医学院柯雪帆教授闻风而动,广为传播。用炙甘草汤试治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反复核实后,汉代,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等。

炙甘草汤在教材方剂学如下:

甘草四两(12~20克)炙生姜三两(9~15克)切桂枝三两(9~15克)去皮人参二两(6~10)克生地黄一斤(40~60)克阿胶二两(6~10克)麦门冬半升(10~20克)去心麻仁半升(10~20克)大枣30枚(10枚)擘

按教材的用量,对治伤寒论中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火候不够的。心动悸,形容心跳的很厉害啊!

为什么会如此定剂量呢?明代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最后他来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这样古方伤寒论的方子缩减为原方的四分之一。老中医李可说:“这样等于把伤寒论给阉割了。”明代到民国中医药在松散自由环境生存,而1949年后国家的药典规定的剂量参考明代以后的用量,中医的疗效自然折扣。面对急症、重症,即使柯雪帆教授作了有根据的考证,但临床中的医生是要小心翼翼的。

7,遗落的古法

(1)论按摩推拿口诀释义

西医从解剖学.生理学,力学手法的角度对骨伤推拿按摩,某种程度可以量化,易于表达.而在传统手法口决"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 能悟出其中道理,却是不易

当医者手触及患部, 医者的"心"要感知到患者体内的状态,或者说这种"巧"是用医者的心感觉到. "巧"是灵敏的意识状态下的体会.医者处理病情的"法"(动作)是用手表达出来,而手是听从心指挥的.

现在X光,CT,如此多的西医诊断方法, 给我们提供方便,对中医的冲击是人的某些传统诊断能力丧失殆尽.在治疗中多是借助西医的检查结果.我们的媒体盛赞某一位老名医给病人在X光下为患者正骨时,难道你不也想是我们人的诊断技艺在减退吗?当然老医生是菩萨心肠,追求完美,在此是要表达崇高敬意的。

(2)名医郑怀贤

1964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埃塞俄比亚时,在下台阶时,摔倒时下意识右手往地上撑了一下。总理的右手当年在延安时曾经坠马摔伤过,留下了后遗症。现在这么一撑,雪上加霜,再次负伤。当天晚上,周恩来的手伤发作,疼痛不已,严重影响了睡眠。第二天,总理仍按原计划访问索马里。在索马里的3天外事活动中,由于与东道主方面各界人士无数次的握手,总理的右手肿胀,非常痛苦。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强忍住疼痛,和每一个想跟他握手的索马里人热情地握了手,这让他身边的陈毅外长心痛不已。最后一天,当总理和东道主握别时,额头沁出了汗珠。

周恩来、陈毅一行返回北京后,卫生部安排解放军301医院会诊,最后结论是:伤势严重,但没有形成骨折。不过,“伤筋动骨一百天”,治疗周期预计不会比治疗骨折短,也就是说,至少得两个月。

两个月?那2月14日的出访怎么办?周恩来皱起了眉头。经过反复考虑,总理没有接受治疗。毛泽东让秘书打来电话询问治疗情况,当他得知301医院的结论后,亲自给周总理打电话,安慰不要着急,总有办法解决的,西医不行,还有中医嘛,中国医学博大精深,什么时候都不能丢的,并说已经让陈毅再跟卫生部方面联系了。

卫生部方面认为,中医骨伤治疗有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建议是否可以考虑请中医骨伤科专家诊治,可能会有奇效。陈毅把卫生部的意见转告给周总理。周总理笑了:“对了!贺老总以前对我说起过四川有位姓郑的武术家,特别擅长治疗跌打损伤!”

于是,周恩来给贺龙打了电话。贺龙当即去了中南海西花厅,听了受伤的情况,笑道:“总理啊,您放心,这事能够解决,只要找郑怀贤先生,当天就能见效果!”

郑怀贤,河北安新人,解放前,已是闻名中外的武林高手,精通接骨。解放后,担任了成都体育学院教授。一次,贺龙抵达成都,请郑怀贤先生治疗他在战争年代受过伤、还不时疼痛的手,并说明是听北京的一位老武术家介绍而慕名前来。贺龙边接受治疗,边和郑怀贤谈论武林掌故、奇闻轶事。片刻后,贺龙经郑怀贤拿捏过的手就消除了疼痛。贺龙不无惊奇道:“哎,我让警卫员也这样捏过,怎么就没有用?” 贺龙回北京后,曾介绍董必武、徐特立、李先念等前往成都请郑怀贤治疗伤痛,无不奏效。

当天傍晚,周恩来在邓颖超的陪同下飞抵成都,下榻于金牛招待所。周恩来惦记着2月14日的出访,治伤心切,抵达后就提出:“请郑怀贤先生过来。

郑怀贤直到进了门才知道是给总理治疗,心中激动,朝周恩来鞠躬行礼。

周恩来站起来,大步迎上前,忍痛和郑怀贤握手:“不敢当!不敢当!郑老师好!”

郑怀贤连连点头:“总理好!总理好!”

郑怀贤运用他那精湛的内家气功在周恩来的手部按摩、捏拿。一番治疗后,周恩来惊奇地对邓颖超说:“哎!给郑老师这样一弄,疼痛马上减轻不少呢!”

郑怀贤按摩捏拿一阵后,当场调制了中药敷在伤处,然后交代了饮食禁忌,最后说:“这药用上去后,应该在24小时内可以明显见效。明天我再给总理继续治疗。”

郑怀贤先生的治疗确有奇效。当晚,周恩来就感觉到受伤部位不像前几天那样痛了,因而夜里好好地睡了一觉。

次日早上,周恩来自己打开裹在手上的纱布,发现已经消肿了,不禁高兴地说:“郑老师真了不起啊!”

下午,郑怀贤又来为周恩来治疗。治疗中,周恩来跟郑怀贤谈起了他的右手在延安时受伤和后来治疗的情况,感叹道:“哎,那时如果有你郑老师治疗,我的手就不会留下后遗症了!郑老师的这门绝技有传人吗?”

郑怀贤回答说已经把自己的医技和秘方都传下去了。周恩来欣慰地点头:“对,应该传下去,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郑怀贤从1964年2月7日到2月12日,一共给周恩来进行了6次治疗,周恩来的手伤就已经基本痊愈。

2月12日是除夕,下午,郑怀贤给周恩来作了最后一次治疗。周恩来高兴地说:“真的多谢郑老师了,你这次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后天我出访时又能够从容地跟人握手了。”

郑怀贤想了想,说:“总理,每次出访您都得跟很多人握手,这对您的手伤彻底恢复肯定是不利的。我教给您一个姿式,您再跟人握手时,对方就握不痛您的手了。”

周恩来惊奇道:“哦,还有这样的动作?那我得学学了。”

郑怀贤把中国擒拿术中的一个姿式教给周恩来。他试了试:“哎,果真如此!”随即转脸对邓颖超笑言:“这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行行业业出状元!”

为表示对郑怀贤的感谢,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热情邀请郑怀贤共进除夕晚餐。次日,周恩来飞返北京。

1964年2月14日,周恩来按照预定计划,对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三国进行为期16天的正式访问。出访期间,每天要跟许多外宾握手,但没有再发生伤痛现象。

周恩来请郑怀贤治疗手伤获得成功一事传到毛泽东主席那里,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中国确实有许多外国所没有的优秀绝技,我们应该好好挖掘,造福全人类。”

郑怀贤先生当时和总理握手后就告诉总理,骨头没伤,筋出了问题。这不就是一触即觉?他的头脑就是个灵敏的仪器。其实西医也一样,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讲自己做手术时,要在瞬间决定是不是切除这个部位,如何处理神经血管,不是眼睛看到,而他更相信的是自己手指的触觉。中医、西医在高的境界都是相通的,全靠心意用功夫。

(3)童年的赵炳南

赵炳南(1899~1984),回族,生于河北宛平,家境贫寒,念过六年私塾,十四岁学徒,行医六十五载,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自述其七岁那年,患了场疟疾,闹了近一年,家乡泊岸边有块长条石,发烧时,就躺到条石上冰身子,发冷了,就去晒太阳。不少人出偏方没治好。母亲央求老邻居王二大妈说:「您别瞧着孩子受罪了,干脆死马当活马治吧。」王大妈说;「有个单方试试看,好了就好,不好就了。」她找了块绿豆太小的信石,布包砸碎,开白水送服。服药后,我觉得全身发热,如同登云驾雾,恍惚之中,彷佛有个天梯,爬呀爬呀,一不留神,撒手摔下来,吓得出身冷汗,病也就逐渐好了。

(4)谈信石

什么是信石?也叫“砒石",始载于宋"开宝本草"。信石分红信石和白信石二种,白信石极少见,主要为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后就是砒霜。也有用毒砂或雄黄加工制造而成的。

《本草纲目》:辛酸,大热,有大毒。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呴喘,化瘀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

这大热大毒的药,其实有很多功效,古代,即使有经验,用时要慎之又慎。现在很少用了。前一段,有个老医生给我讲,他用蜂蜜配红矾(红信石)治疗骨癌一例,却有显效。骨癌,后来应是阴寒凝滞,红信石的大热、大毒,可以攻其阴凝。

信石是阳性的,雄黄也是阳性,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江南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

小孩子是真阳之体,所以不要喝。白蛇传的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妖精是阴物,给她喝阳性的雄黄酒,自然要现原形。

古代阿拉伯,女孩子出嫁前一段时间要服一个药,叫阿拉伯丸,里面就含有砒霜,当然是极少量,这样可以美容。以前有个老中医,面色很好。问他怎么保养,他回答,我每天吃点砒霜。什么道理?中医讲“女孩子脸上有粉刺三阳荣于面”,有阳性的药物主升发,表现在面部,就有容光了。现在我们女孩子脸上有粉刺,中年女性有暗斑等等,都是阳气的不足。女孩子脸上长粉刺,有些人就认为都是实火,就清热解毒,往往是错的。这也是没有掌握阴阳的道理。

(5)90年代初,从师学习时,渐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不得独伤人。”人体正气虚,虚邪贼风,两虚相得而得病了。对病的诊断,从症状、舌苔、脉象、神色、语言整体上,把握冰的变化,把握正气和邪气斗争的态势。

真正的中医治病,不管西医说你是什么病,只要符合中医的证(包括症状和体征),对症下药就行了。八纲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足够,和六经结合,是属于经方派的了。吾师门中是古典经方派,重视唐以前的方法。宋代以后中医的东西不大重视。

比如发烧的病人,从西医来看可以是感冒、或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膀胱炎、肾炎,真正的中医,摸脉。看舌苔、问症状,发烧怕凉不出汗,苔薄白,脉浮而紧,不管什么病,麻黄汤发汗,发烧四十度也是一样,吃了药一出汗就好。好多中医不敢这样用。这是正邪相争,外面受寒邪气闭塞住了,他一开,发散出去就好了。而现在,中医一看,发烧四十度,就用清凉退烧药,银翘散、桑菊饮,吃后烧退了,肚胀,吃不好饭,全身无力,身上沉紧,过不了半个月转氨酶就高了,说是肝炎。本来是外面寒气闭塞住了,内外气化不正常,本来外面寒,吃了凉药,里面再寒,烧退了,肠胃的阳气受损,消化不好,肚胀、全身无力,发沉发紧,半个月,转氨酶一测,高了。现在肝炎这么多,好多事医生治的。象这样的肝炎,脉象右手浮而大,这时,不要去治肝炎,还是麻黄汤加葛根、芍药,一发汗就好了。

还说感冒发烧,四十度,吃解表的药,汗出不冷了,但烧不退,还四十度,口干舌燥,大便不通,同样是感冒,情况变了,这时要用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往下泻,一拉肚子就好了。如果开始就用金银花、石膏就不对,变症百出呢?因为发汗后,外面的汗解了,里面还有热,变热证,要清热。这就是辨证论治。我有时在临床遇到感冒开一两服药,好了就不用吃了,再吃就过头了。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但它最大的毛病在哪呢?就是变数太多,人复杂,它也跟这复杂。变,很多人跟不上这个变,学也不好学。比如开药方,同一个病,这个中医这样开,那个中医这样开,不同派别的医生,都能只好这个病。同一派别的医生,你喜欢用这一组药群,他喜欢用那一组药群(同一类的要很多),都治好了病。中医活就活在这个地方,没有一定之规,要真正学通很难。如摸脉,浮沉迟数,每个医生的感受不同,有相当的模糊性,神秘性,而且有主观性,中医有它的缺点,中医现代化不好搞,或者说高不成。

中医药治疗疾病就要明确诊断。平常说:“治病容易断证难”。西医越发展,诊断越容易,中医的诊断是个难点。中医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象西医不好治的小儿麻疹、肺炎,要给人体补正气,再用点抗生素就灵,有时,甚至用了补气的药,不用抗菌素,肺炎也好了。

(6)我和徐大夫都在治疗中强调腹诊和针灸,为什么呢?这样可以诊断更明确,直指根本。

我们在说腹部的中心“脐”,(1)从先天讲,人在胎儿期间,所需的营养和废物的排除都是通过期待输送到胎盘和母体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胎儿成长过程中摄取的气是由母体通过脐输送的。后天的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位置相当于脐与脐下,食物中的气解体变化为人的气的过程,首先表现在这个地方。脐是人体先天后天气的集聚出入之门。(2)成人的睾丸。卵巢里脐较远,但在胚胎发生学上,睾丸、卵巢的位置在肾的内侧,这一位置相当于脐的深处,而后逐渐下降。鉴于人气场的分布与人体先天结构的一致性,所以睾丸、卵巢各种功能的气场集中在脐的深处,后世称之为命门,对着背部命门穴的部位。当带有全部生命信息的精将要发生变化时,气就在这一部位集中与生化。(3)腰部(尤其是腰部的脊柱)是支撑身体重量的中心,是人体形体运动的关键部位,这也是人体气向脐部集中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在畅通,充实腹部气的运行,来上下影响全身的气机,应该是个很好的观念和方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6897.html

更多阅读

翠翠对明空翡翠和微商的看法。 关于文明礼仪的看法

前序:前几天看到一群微商拍货感到很有趣的一组照片,于是转发给了大家看看。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也有感到不平的,还有支持的,更还有抹黑的。本来当做一个很简单的娱乐点笑笑就过了。今天刚打开游戏准备娱乐一下,某位大师就跳出来吐口水了。。

中医大家陈玉琴老师对69种常见病的论述 陈玉琴69

陈玉琴是个难得的中医学奇才,她的养生和病理成因观点紧扣黄帝内经,用现代语言描述出来,非常独到。如果你按她的观点,用心去做,相信她,你的身体一定会越来越好。1、糖尿病西医分糖尿病为1型2型,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只不过是一个肝热得厉害一点

中医实践医话录 中医医学实践体会录序

通淤煎:蒲黄2 姜黄2桃仁2琥珀2赤勺1泽泻1郁金1枳实1白术1。功用:健脾化淤,利胆利尿。治疗:肝硬化,脂肪肝,血管硬化,高血脂,冠心病,脑梗,脑血管病后遗症,心衰,跌打损伤等还有以后在实践中发现的意想不到的许多疾病。此方来历于《徐灵胎医书全集》

上古中医岐黄五术——山、医、命、相、卜 岐黄五术

上古中医岐黄五术——山、医、命、相、卜上古大医认为:只有通周易、擅疗疾、晓堪舆、精祝由、知修曙等五术方能为大医。回观古代大医无不皆通周易、全晓风水、俱会祝由、五术备身。什么是五术呢?即是“山、医、命、相、卜”,现将“山、

声明:《明空中医学堂白粹昭老师医案医话集锦 临证指南医案》为网友爱是过往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