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 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

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又熟练兵书,对形意拳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式(形意拳基本桩法)为万形之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拳有着重要的帮助。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三层道理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三步功夫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壮似泰山。二、易筋:练之已腾其膜,以长其筋,俗语:“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三、洗髓:练之以清虚起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三种练法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运转要和顺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运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虽然周身运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一三种练法明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处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面目。后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

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之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
锻炼,练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暗劲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经云:“裹着,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有声,暗劲则无声耳。化劲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连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名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化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化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三会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

,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之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功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也。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动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一者也。二郭云深论三体式单重与双重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重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变,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
后天意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式,无可无不可也。三郭云深论练功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作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费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刚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

《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也。四郭云深论神气形意拳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既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媾),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五形意拳术有三层呼吸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矩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次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的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话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六内劲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道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

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宁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而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之谓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式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不合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至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

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既拳中内劲之意义也。七“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象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竿,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篙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
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落,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有形无迹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无穷八“明劲为小学,暗劲为大学”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具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

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加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九“形意与人相较时要注意要领”拳术之道,要自己煅练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名)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睹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随里躜。”眼有监查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与彼相较之时,看
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 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
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十“论上下相连,内外合一”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

然相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十一“练拳术勿专求气、力”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一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练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以专求,虽然求久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十二“论横拳”形意拳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萌发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一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一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十三“三层功夫与丹道的关系”形意拳术,头层明劲,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武火也。第二层暗劲,为练气化神,为丹道中文火也。三层化劲,谓之练神还虚,谓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谓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至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十四“形意拳与河洛之理”拳意之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动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拳有八脉,拳有八式,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窍九数,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之义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捎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捎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禹之范,大挠之历,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之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夫妇之愚,

可以
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文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绕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如鹞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拨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效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脉流通。若练拳术而步法不活动者,走之可以能活动。练拳术身体发拘者,走之身体可以能灵通。练拳术心中固执者,走之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却病延年,强健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宣。拳经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篙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转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两手曲伸可以随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根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垫或木垫,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圈走之亦无不可。总而言之,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定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返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三一。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还于一之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藏之于内,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具备,数理兼该,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之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其图之道,亦合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得之

莫不有拳术奥妙之道焉。形意拳谱拳经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要”、“二总”、“三毒”、“五恶”、“六猛”、“六方”、“十目”、“十三格”、“十四处打法”、“十六处练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枪”之论。恐后学者未见过拳经,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意。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足。八字:斩(劈拳也),截(钻拳也),裹(横拳也),跨(崩拳也),挑(践拳亦即燕形也),顶(蛇拳也),云(鼍形也),领(蛇形也)。二总:三拳、三棍为二总。(三拳是天、地、人、生法无穷。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三毒:三拳、三棍精熟悉为三毒。五恶:得其五精,即为五恶。六猛:六合练成,即为六猛。
六方:内外合一家,为六方。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矣。十目:即十目所视之意。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土、农、工、商为十三格。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头为一拳、臀为一拳、共为十四拳名为七拳,故有十四处打法,此十四处打法变之则有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仍归一气也。十六处练法: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齐、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一寸――足步也二践――腿也三钻――身也四就――束身也五夹――如剪夹之夹也,即谷道上提,两股夹紧也。六合――内外六合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外三合。七齐――毒疾也、内外如一八正――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九胫——胫相磨连声。而行也,即两脚横度勿使张开也。歌曰:磨胫磨胫,意气响
十惊――惊起四梢也,机―发物必落。十一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谓起落也。十二进退――进是步低,退是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十三阴阳――看阴而却有阳,看阳而却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以下雨,拳术阴阳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也。十四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十五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是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十六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拳经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九十一拳:三拳分为二十一拳,五行主

是十拳、分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为七拳是;前打、后打、左打、右打一百零三枪、天、地、人三枪、各分四枪是三四一十二枪,五行五枪,是五七三十五枪、八卦八枪,是七八五十六枪,共一百零三枪也。太极歌:心猿已动,拳势斯作刚柔虚实,开合起落。
两仪歌: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两仪说:两仪者,拳中鹰熊之势,防守进取往来之理也。吾人具有四体百骸,伸之而为阳(鹰势),缩之而为阴(熊势)。故曰阴阳暗合也。前人见有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防守象熊,进取象鹰,越此二式,其拳失真,名为形意者,象其形而思其意也。三节说:三节举一身而言,手时为梢节,身为中节,脚腿为根节是也。分而言之,则三节之中亦各有三节也。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此梢节中之三节也,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此节中之三节也,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此中节中之三节也。要不外子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庶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之所以贵明也,三节即三体也,手为梢也,身为中节,足为根节,三节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四梢说: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梢,盖发为血梢,舌为肉稍,牙为骨稍,爪为筋稍,四稍用力,则可变其常态,能使人生畏惧焉。1、难。2、胆。3、惚。4、功。血稍: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毛发虽微,催敌不肉稍: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丧骨稍: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啮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筋稍: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奏
五行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目通脾,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此五行之著于外者,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五行相生之道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此五行相克之道也。六合歌,身成六式,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六合者、鸡、龙、熊、鹰、虎、雷。形意拳之身法,六形合为一体,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六合也。七星歌:用必七体、头、肩、肘、手、胯、膝合脚,相助为友、七者、

即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体也。二七一十四个用法(头是双数)为拳中之要领。1、顶――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头是一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掌向外顶有排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尖向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于丹田以固命,是谓“三顶”。2、扣――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达肋,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达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谓“三扣”。
3、圆――脊背要圆,其力推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肋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抱裹力,是谓“三圆”。4、敏――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肌鹰之捉兔,能以视察权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是谓“三敏”。5、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必准,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临变不变,两肋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谓“三抱”。6、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隐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是谓“三垂”。7、曲――两肘臂要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要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要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是谓“三曲”。8、挺――颈项要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背腰挺则力达四稍,气鼓全身,膝盖要挺则腿坚马稳,如树生根,是谓“三挺”。打法歌:1、2、3、4、5、6、7、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才为真,拳如炮形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头打起意站中央,浑身齐到人难当,脚踩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亦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肋下藏,左右全凭盖世力,束展二字一命亡。手打起意在胸膛,其势好似虎扑羊,沾实用力须展放,两肘只在肋下藏。跨打阴阳左右变,两足交换须暗藏,左右进取宜剪劲,得心应手敌自躺。膝打要害能致命,两手遮目绕上中,猛抬一膝命归阴,强身胜敌乐无穷。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蓄意须防被敌觉,起势好似地卷风。
七疾说: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脚要疾,意要疾,出势要疾,进取要疾,身法要疾也,习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完全制胜。七顺说: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心气稳定,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七顺”。八要说:一、内要提,二、三心要并。三

、三意要连。四、五行要顺。五、四梢要齐。六、心要睱。七、三尖要对。八、眼要独。内容提者,紧缩谷道提其气,使上聚于丹田,三心要并者,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也,三意要连者,心意、气意、力意三者连而为一,即所谓内三合也,五行要顺者,外五行为五拳,内五行为五脏也,四梢要齐者,舌要顶,齿要扣,手指,脚趾要扣,毛孔要紧也,心要睱者,练时心中不慌不忙之谓也,眼要毒者,谓目光敏锐而有威也。八字决:八字者、顶、扣、圆、敏、抱、垂、曲、挺八字是也。“九歌”:九歌者,乃三体之九事,分条研究,以资熟练也,其九事即身、肩、肘、手、指、股、足、舌、臀是也。分列于下:身――前俯后仰,其势不劲,左歪右斜皆身之痛,正而似斜,斜而似正。肩――头要上顶,肩要下垂,左肩成拗,右肩顺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肘――左肘前伸,右肘在肋,似伸不屈,似直非直,伸则不远,直则无力。手――左手齐心,右手在脐,后者劲塌,前者力伸,两手皆覆,用力宜均。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满,似刚似柔,力须到指,不可强求。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曲直,每见鸡形。足――左足前直,斜则皆病,右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趾扣定。舌――舌为肉稍,卷则气降,目张发竖,丹田愈沉,肌容如铁,内竖脏腑。臀――提起肛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部肉交,低则气散,故宜稍高。十二形取意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勇,猴有纵山之能,马有疾蹄之功,鼍有浮水之灵,鸡有争斗之性,鹰有捉拿之技,熊有竖顶之力,有崩撞之形,蛇有拨草之精,鹞有钻天之势,燕有抄水之巧.

形意宗师李洛能师承及其弟子学艺时间考据推论---刘元亨李太和支系传

一、源据

据《车君毅斋纪念碑记》、《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著者高降衡先生。此书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戴良栋墨本拳谱》序言以及《保定中学形意拳讲义》(著者刘维祥乃郭云深先生之弟子)记载,李洛能师承戴龙邦,李洛能和戴二闾、郭威翰、王长乐、吕洛齐、刘四等是师兄弟。

据1《车君毅斋纪念碑记》载:拳术,中国绝技也。有少林内外家之别。吾郡则自咸同间此术独盛。一曰王长乐弟子,一曰戴文雄弟子。长乐,交人。戴氏小字二闾,则祁人也。戴氏祖传心意拳,少林外家支派,外传李老农。老农为吾世丈孟孛如先生座上客,再传车毅斋。时,予家客有燕人冯四者,亦精拳术,且能只马入乱贼中夺妇归。若论拳术,自愧不如老农甚。而毅斋得老农之术特精。从《车君毅斋纪念碑记》可知:李洛能并不是戴文雄的弟子,而应该是戴龙邦的传人。祖传弟子戴文雄,外传弟子李洛能。

据2《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著者高降衡先生。此书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从文中可知:明末清初,薄州姬隆风访师终南,得武拳谱,归而依法精练,斯拳乃得重兴,后传继武。继武苦学十二载,功方成。....后告归籍,传河南马学礼。学礼与戴龙邦交索笃。邦祁县小韩村人,善技击,广交游,时开广盛店(河南十家店),故以武拳谱授之,时乾隆末年也(1785-1795)。

据3《戴良栋墨本拳谱》序言:形意拳源于宋岳武穆练兵破金兵的武术。它是采取十二种动物形象的特别技能融会理解其意习应用之。当武穆死后由善此拳之个别人保存下来,现在考者有两个来源:

1、清初康熙间有蒲州人姬隆风在终南山得武穆拳谱依法苦练学得其术,传之曹继武,继武传之河南马学礼,乾隆末年,祁县小韩村戴龙邦善技击,广交友,在河南十家店开广盛店,因识马学礼,学礼逐将武穆拳谱授之,龙邦有子二人,长名文量,次名文熏,乳名大吕,二吕,又妻侄郭威汗"Q4,D0 a三人于道光一八年同在河南十家店做营业,从此三人亦学此拳术。

2、第二个传此拳者为陕西牛希贤,此人在道光二十二年闻龙邦好友尚义,专道来访,龙邦见其举动异常,因相诘问逐以实告,乃牛皋之后裔,亦精通斯拳。大吕二吕威汗等以师礼事之,留住店中尽得其传。于是武穆所创之形意拳由这两方面都传于祁县戴氏父子。而广盛店实际成了拳场。其后冀,鲁人李洛能闻而来访,则希贤已死,但亦留店共学。光绪初年,二吕以老归,戴五昌,戴良栋,温老六等得其传。后良栋传于戴逵,逵于一九五零去世。

此墨本拳谱,是自写教与学本用的,仅属一部分枪剑箭等法但亦足珍贵了.原本藏戴鸿慈先生家,于一九五六年献文化馆.

从《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和《戴良栋墨本拳谱》序言中可知:马学礼于乾隆末年将武穆拳谱授之戴龙邦,而不是乾隆十五年。戴龙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还健在。并不是某些人所讲戴龙邦生于1713年;据祁县一些老拳师讲,戴龙邦大约生于1763年--1852年去世。

据4《保定中学形意拳讲义》序言(民国二十三年)形意拳的起源说:按现在的史料记载,形意拳的历史,已有三百多年。形意拳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山西永济县尊村人姬际可,有的拳谱称姬隆凤。姬生于一六零二年即明万历三十年,卒于一六八三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姬氏曾南游河南少林寺、洛阳、安徽丘埔等地,传艺给曹继武。

曹继武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记载,曹曾于“清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试科举中联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远总镇大都督”。曹继武致仕归里,后曹继武传于姬寿及河南马学礼等。姬寿传于山西太谷戴龙邦,戴龙邦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郭维汉、李能然等人。

从《保定中学形意拳讲义》序言可知:李洛能学拳于戴龙邦。戴文英、戴文雄及郭维汉、李能然等人是师兄弟,无可异义。

据5《形意拳学》著者孙禄堂,成书于民国四年(1915年)自序所叙:余习艺四十余年,不揣固陋,因本闻之吾师所口授暨所得旧谱加以诠释,盖亦述而不作之意也。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经,经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二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西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先生致仕后,别无所好,惟以平生工夫授人而娱余年,以技传戴龙邦先生(山西人)。戴龙邦先生传李洛能先生(直隶人)。李洛能先生相传郭云深(直隶人)、刘奇兰(直隶人)、刘元亨(直隶人)宋世荣(直隶人)、车毅斋(山西人)、白西园(江苏人)诸先生。诸先生各收门徒。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诸先生。刘元亨传杨德胜,杨德胜传侯树林。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耿继善、周明泰诸先生”。余侍李魁元先生为师从学数载,曾在北京白西园先生处,得见岳武穆王拳谱。......

从《形意拳学》自序可知:李洛能学拳于戴龙邦,而不是戴文雄。

二、分析:由《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和《戴良栋墨本拳谱》以及《保定中学形意拳讲义》中可知:姬隆风传南山郑氏(曹继武),曹继武传河南马学礼(1713-1789),并没有传戴龙邦,戴龙邦学拳于李政1696-1787(《心意六合拳谱》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河南府李某某(李政)作序之人、马学礼的师兄弟)。乾隆末年(1785-1795),二十几岁戴龙邦学成后,遵师嘱,戴龙邦和马学礼(师叔)见面,马学礼逐将武穆拳谱授之。碰面时间应该在马学礼去世前(可能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而并不是某些考证人所传的乾隆十五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戴龙邦还没有出生。山西某些考证人所传,戴龙邦生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卒于1802年(清嘉庆七年),戴文雄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那就是说戴文雄是在戴龙邦65岁时出生的,那是不现实的;“光绪初年,二吕以老归,戴五昌,戴良栋,温老六等得其传”。如果戴文雄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绪初年(1875年)戴文雄又如何传戴五昌、戴良栋、温老六、贾大俊等。说明光绪年间戴文雄还健在。

戴龙邦(1763-1852),13岁从师李政(治和)学心意六合拳,乾隆五十年(1785),72岁的马学礼(1713-1789)与22岁的戴龙邦交素笃,……故以武穆拳谱授之(马学礼是戴龙邦的师叔)。戴龙邦(1763-1852)祁县小韩村人,时开广盛店(河南十家店)包括广盛镖局(1802-1830)。戴龙邦39岁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广盛镖局(1802-1830),声名大震(开创戴家心意拳)。道光三年(1823年)戴龙邦60岁引退回山西家乡祁县,由25岁的儿子戴二闾(1798-1893)继续执掌广盛镖局至1830年歇业结束。

道光五年(1825),李洛能(1788-1876)37岁时在山西太谷经商期间,慕祁县戴家心意拳之名,遂往拜学于祁县戴龙邦为师学习戴氏心意拳,时值戴龙邦62岁,戴母八十岁(与《拳意述真》孙禄堂所叙相合);李洛能精心苦练十年大成。戴龙邦1823-1838年期间在家乡山西祁县,李洛能就在那段期间在山西祁县拜师戴龙邦学戴氏心意拳。

高文的《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溯源”章记载:“道光十八年,龙邦子文量(大闾)、文薰(二闾)及妻侄郭威汉皆至十家店帮龙邦执旅店业,兼讲学武艺。道光二十一年间,有陕西牛希贤者来店就食,……文量、文薰、威汉等三人自此遂以师礼之。……文量等达龙邦之同意,暗差店伙携款入陕,代贤大兴土木,历一载有半,厦方成。隔数年,贤思归,龙邦父子留之不听……”高文中未提到戴隆邦去世的具体时间,但其生活年代大体交代清楚。其中所说“一载有半”后又有“隔数年”,两者相加至少应有四年,则说明至少在1845年前后,戴隆邦尚健在。

道光十八年(1838),龙邦子文量(大闾)、文薰(二闾)及妻侄郭威汉皆至十家店帮戴龙邦执旅店业,兼讲学武艺。其时戴龙邦也回广盛店。厥后李洛能慕技往访……文量等以其远道访师(据戴良栋墨本拳谱序言和高绛衡《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所叙,戴龙邦道光二十五年还健在),行端情诚,虽与之相友善,于是四人(李洛能和戴二闾、戴大闾、郭威翰)日究斯技,行功弗辍。尔后李洛能往来于深县、祁县与太谷之间,首传形意拳于河北深州地区。

咸丰间,捻睡眠作乱,清帝派兵征伐,随之就禽,四人皆有功焉,龙以文薰为最,故匪平之后,赦赐黄马褂以表其功。光绪初(1875年),文量等以年老归里,戴五昌、戴梁栋、朱氏、温老六、贾大俊因得其传。说明李洛能和文量、文熊等是师友、师兄弟关系,而不是师徒关系。戴五昌、戴梁栋、朱氏、温老六、贾大俊等才是文量、文熊的徒弟,是在光绪初年(1875年),文量等以年老归里后的徒弟。

1、形意创始时间

李洛能(1788-1876)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清代直隶深州窦王庄村人,生于乾隆末年。37岁时在山西太谷经商期间,慕祁县戴家心意拳之名,遂往拜学于祁县戴龙邦为师学习戴氏心意拳,时值戴龙邦62岁,戴母八十岁;李洛能精心苦练十年大成。艺成后开始悟化传授此术,并潜心于心意拳术之研究,回乡广传门徒。在心意六合拳基础上,吸收道家的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结合平生武术实践,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将“心意”改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开始,形成了养生与技击并行不悖的中华武术名拳--形意拳,大约1845年左右正式以形意拳为名对外传播。在当时,李先生被称为“神拳李能然”。

李洛能向戴龙邦学戴氏心意拳时间大约1825-1836年(李37岁学拳时戴62岁戴母80岁)。学成后,1838-1849年期间来往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访师交友并传授弟子,收徒授艺刘晓兰(1819-1906)、郭云深(1820-1900),刘奇兰(1819-1889)、白西园(1819-1907)、张树德、刘元亨(1836-1909)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老农受太谷富绅孟綍如之聘,来到太谷为孟护院,孟綍如(1824-1902)从其学。咸丰六年(1856年)李洛能收车二(车永宏1833-1914)为徒;咸丰十一年(1861年))收徒李广亨(1845-1929)、贺运亨(1850-1924);同治四年(1865年)李洛能收宋世荣(1849-1927)、宋世德为徒;同治六年(1867年)李洛能回转河北深县,宋世荣也随师迁入河北易州;1867-1875年期间李洛能奔走南北(主要在河北易州),光绪初年(1875)回家乡河北深县窦王庄,光绪二年(1876年)李洛能去世。

2、形意传艺弟子

刘晓兰(1819-1906)直隶河间府南里店村(今河北省任丘市南里店村)人,自幼喜好拳术,学过多种拳法,尤喜实战,八极拳最为精纯,其根底最为深厚,当时名闻遐迩。1840年,经商至山西遇李老能先生,李老能系直隶深县人氏近乡人也,二人一谈非常投机投缘。经试技,刘晓兰觉得形意拳灵动多变、神妙莫测,遂拜李洛能先生为师习形意拳,经十几年研炼得以大成,为李老能先生“八大弟子”之一。

郭云深(1820-1900)直隶深县马庄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访名师,闻刘晓兰先生名气,便访至易州西陵,也拜孙亭立先生为师练八极拳,住在刘晓兰先生处,这样刘晓兰先生与郭云深先生成了八极拳门中的“谱兄弟”。孙亭立先生见郭云深学拳已成,便让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里学形意拳。1842年郭云深到山西太谷以同乡之关系拜见李老能先生,说明来意,并将八极拳中的刚猛猴拳和梨花大枪演示给李老能先生看。李先生见郭云深所练手法灵速、气势严整而神气活妙,遂收为弟子。当时李老能以租种菜园为生计,郭云深帮助灌田、耕耘,一应事情非常勤快,深得老能先生的喜爱,便倾囊相授,郭十二年后(34岁)艺成。咸丰年间(1851-1861),郭云深在京师任清宗室载纯、载廉的武师。咸丰六年(1856年)三十六岁的郭云深遇八卦掌名家五十九岁的董海川(1797-1882),二人比武三日不分胜负。光绪二年(1876年)李洛能去世后,郭云深即到山西拜访师弟车毅斋切磋交流。

刘奇兰(1819-1889)河北深县人,是当时城内著名绅士,其祖上乃书香门弟,颇有家财,刘自幼方读诗书,通文墨,亦酷爱武术,精通多种拳术,1845年拜师李洛能学形意拳。后将李飞羽师请入家中任教,深感武学精奥,又刻苦研习数年,功臻大成,且造诣颇深。

白西园(1819-1907)直隶饶阳县人,自幼以行医为业、1841年行医至山西太谷得遇李老能先生,拜于门下学形意拳。其拳法奸滑抽撤,杳无踪迹,三摇二旋不可捉摸,后为清宫御医。

车毅斋(1833-1914)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太谷县贾家堡。早年,在太谷富户武福蛮家当车夫,先生一生除务农外,也曾保镖护院,约1856年,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世称李老农)在太谷一绅士孟綍如家保镖护院。车先生知李洛能精形意拳,咸丰六年(1856年)经友人介绍,拜李洛能先生为师。自得名师指教后,车先生便昼夜发奋苦练,二十余年,终于在形意拳的造诣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每次与人相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成功,为李洛能先生最得意的门徒之一,为武林同辈中之佼佼者。从《车君毅斋纪念碑记》和有关车的资料看:车毅斋的老师有王长乐、李洛能、戴文雄;若论拳术,老农甚。车毅斋拜师李洛能之前,从王长乐学拳,1856年开始车毅斋跟李洛能拜师学形意拳,期间,因为李洛能忙于走镖,托师兄戴文雄带教三年,尔后李洛能再亲授车毅斋,毅斋得老农之术特精。(车毅斋形意有戴家心意之风味。)

宋世荣(1849-1927)京兆宛平人(今北京大兴县),祖籍金陵(今南京)。宋世荣赋性慷慨,急公好义,有古侠士之风,自幼好学,喜读书,为人多才多艺,对于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同治四年(1865年)他随父迁居山西省太谷县,在山西太谷开设钟表铺。其时,武林尊宿、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受晋商巨户孟家之聘居于太谷,闻李能然先生拳术高超,名冠当时,托人引见,拜为门下,从学形意拳术。自受教后,昼夜勤苦习练,迄不间断。宋世荣随李洛能先生奔走南北,十年艺成,尽得其传。宋世荣二十四岁时(1873年随师李洛能在河北),结识了燕都刘晓棠先生,得到武学秘籍《内功四经》。由于他刻苦练功,精心研究,反复揣摩,因此他对形意拳术之精义,造诣很深,终于掌握了形意拳术之真谛。特别是对于内劲功夫的研究,更为突出。

李太和(1822-1906),河北省深州市窦王庄村人。先生在幼年时(3岁)即随父母家人来到山西省晋中一带寄居,其父李老能先生,开始往来于河北与山西之间,做经销布商的生意,后来,李老能先生在三十七岁时带艺向祁县戴龙邦先生学习心意六合拳术,并在祁县城边附近的谷村以种菜园谋以生计。李太和先生幼年时即向其父李老能先生学习家传孙膑拳术和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的形意拳术。弱冠之时,太和先生即以武功技击响誉于武林界,并以拳术之长受聘于晋中当地富户豪绅的深宅大院之中保镖护院。

李广亨(1845-1929),山西省榆次东赵乡上戈村人。李广亨先生在十五岁(1860年)时,因家境贫寒,经亲友介绍独自一人离家到太谷县城谋生做事,先在一家商号内担任小伙计。广亨先生自幼聪慧,闲余时喜欢拳术,后经商号柜上的老板介绍,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太谷城内孟綍如绅士家中护院的形意拳一代宗师李洛能先生学习形意拳术。拜李洛能先生为师后,他练功刻苦,不久即以武功引起武林界的注意,他常伴李洛能先生出外进行交流技艺,以武会友,以武功精深,闻名形意拳界。艺成后,太谷的商贾富户争相聘请他担任镖师。广亨先生是清末民初中国形意拳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武术界称之为“试金石”。

贺运亨(1850-1924),形意拳名师,李洛能门下八大弟子之一。贺运亨早年学过公议拳,后与李广亨同拜神拳李洛能为师,艺成后曾为晋商曹家的护院拳师,贺运亨腿功出众,人称「铁腿」。传人不多,据说晋中太谷、太原一带仍有少量传人。

刘元亨(1836-1909),河北深县人,先生幼年随家父学谭腿,向族叔学习迷宗拳术,后随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学习形意拳,成为洛能先生入室弟子之一,先生精形意拳术,善大枪杆子,翼德枪法,人称“大杆子刘”。与光绪年间往来晋冀两地,以保镖护院为生计。曾在河北深县和山西太谷,榆次等地做传徒授艺之事,所授弟子之多冠于他师。刘元亨先生,曾受聘在榆次四大富室之一的聂店王家护院多年,以保财主家的安全。曾在北田富户侯姓财主“恒升庄”宅院中护院多年。曾受聘太谷县任村贾家巨富护院多年,并传授富户子弟拳术。先生在榆次北田富户侯姓财主“恒升庄”护院期间,与侯姓财主家请来共同护院的李太和(形意拳宗师李洛能之子)同室居住,共同操练技艺。与在十余里地的榆次北要村要家富室护院的王福元先生(刘奇兰先生的弟子)也常来“恒升庄”看望师叔,小住几日,共同磋商技艺,当时在榆次,由于刘元亨,李太和,王福元是形意拳在榆次城乡最早的传播推广者,所以一时间向三人拜师学艺的弟子无数,习武之人,均以向三人中任何一位拜师学艺为荣事。刘元亨先生著名的弟子有:杨德胜,张虎臣,雷明亮,荣满宏,王天寿,郝大林,乔武毅,李文元,武九元,冀补云,乔三杷,张五蛮,王树森,郭国祯,李玉山等。刘元亨先生于一九零九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他是一位被同门称为清末武林中的“奇侠”,其生平轶事,多为人们所称道,富有传奇色彩。由他传播的形意拳术人才济济,遍布各地,称为心《形意》六合拳术中的一支劲旅和重要流派。在诸多心《形意》六合拳术中独树一帜,风格特点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3、形意再传弟子学艺时间

石振发1861年随师刘晓兰到西陵习拳,学成后在北京做护院兼教授弟子。

刘维山1866年拜刘晓兰先生为师,随师到西陵学拳,并得到李老能宗师的亲授(李洛能此时应该在河北),随师在易州学艺二十四年。

杨扶山(1855--1943)河北白洋淀杨家庄人,1869年拜刘晓兰先生为师在易州西陵习拳。功成后随师兄刘维山到南里店村定居。

齐德元(1846—1925)、齐德林(1864-1951)二兄弟,光绪初年(1875年)拜师白西园学形意拳。

刘维祥(1863-1936)河北省任丘市南里店村人。十三岁时(1875年)拜本村人刘晓兰先生为师学武术,并随师到易州《西陵》学拳。1877年又拜师郭云深、宋世荣习拳于西陵(宋世荣此时还在易州《西陵》)。后从师白西园尽得其妙诀。

李存义(1847-1921)二十岁时(1867年)拜师刘奇兰、郭云深。

李奎垣(1838-1916)25岁(1863年)拜师郭云深。

申万林(1842-1928)同治年间(1868年)拜师郭云深,郭云深那时(咸丰、同治年间)在京师任清宗室载纯、载廉的武师。申万林是郭云深在朝廷里面接受的弟子,也是董公海川之弟子。

刘德宽(1826-1911)31岁(1857年)带艺拜师刘奇兰、郭云深学形意拳,而后又拜师董公海川学习八卦掌。

三、综述推论

根据以上推断:李洛能的河北弟子们最早学形意拳时间在1850年之前。即1840-1850期间。那么李洛能跟戴龙邦学心意拳时间可能在1825-1836期间,李洛能37岁学拳(1825年),那么李洛能出生时间就是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

据河北一些老拳师说,李洛能出生于乾隆末年,而不是山西某些考证人所说的1808年,整整推迟20年。我们不妨再看看,如果是某些考证人所说的1808年,李洛能学拳时间1845年-1856年(1849年在孟家护院如何解释),1856年李洛能在孟家收车二为徒,1865-1874年李洛能收宋世荣、宋世德、贺运亨、李广亨等为徒,1875年回河北家乡。那么河北弟子就没有时间授拳了。

山西有些人说,刘晓兰、郭云深、刘奇兰等河北弟子是李洛能1875年回家乡后才收的徒弟,这肯定是错误的。1875年郭云深已经55岁了,难道郭云深学形意12年(55岁学到67岁)可能吗?郭云深的弟子们(李奎垣、刘维祥、许占鳖等)又是什么时候学形意拳的呢?难道是郭云深67岁后(1886年)再传授给他的弟子们?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李洛能37岁学戴家心意拳(1825年),十年艺成。1838-1849年李洛能往来于河北深县、河南、山西祁县与太谷之间,访师交友并传授弟子,首传形意拳(大约1845年自晋归乡,在所学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结合平生武术实践,创立了形意拳,正式以形意拳广传)于河北深州地区,传授弟子刘晓兰、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张树德、刘元亨等;其中刘晓兰、郭云深、白西园于1845年前在山西传授的弟子。1849年李老农受太谷富绅孟綍如之聘,来到太谷为孟护院,孟綍如(1824-1902)从其学。1849-1867年李洛能在山西太谷,传授弟子孟綍如、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贺运亨、李广亨等为徒。1867-1875年期间李洛能奔走南北,回家乡河北广传门徒。宋世荣也随师河北易州西陵学拳。刘晓兰的弟子刘维山就是在那时得到李洛能宗师指点。1876年李洛能去世。1877年郭云深去山西太谷访师弟车毅斋切磋交流。1878年孙禄堂先生随师爷郭云深,迁往西陵,结识刘晓兰、宋世荣等(宋世荣此时在河北易州西陵)。1880年,孙禄堂先生随郭云深往白西园处,得白西园传赠形意拳拳谱,并得白西园传授武医之道。同年,孙禄堂先生随郭赴晋访车毅斋、宋世荣等(宋世荣迁回山西太谷与车毅斋共称山西形意)。

传承脉络:

姬隆风传(心意六合拳)--南山郑氏(曹继武)传--马学礼、李政

李政传--戴龙邦(心意拳)传--戴文雄、李洛能、郭威翰等。

李洛能(形意拳)传--刘晓兰、郭云深、刘奇兰、刘元亨,白西园、张树德

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贺运亨、李太和,李广亨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7121.html

更多阅读

《黄帝阴符经》讲解全文版 作者:任法融

《阴符经》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是道学中一部重要典范。此书作者不详,伪托为轩辕黄帝所作,故名《黄帝阴符经》,历代名家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朝大儒朱熹对此均颇有深研集注。有将此书列入兵家类,也有列入道家

禅宗经典——《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唐初期高僧。自幼砍柴为生,终生不识一字,不会写字。他的唯一著作《六祖坛经》是门人弟子对他生前言论的记录。但是在中国人所有的佛教著作里面,只有六祖惠能的《坛经》被尊称为“经”,其他人的著作只能叫做“论”,可见

《中天悬剑》主人公“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 中天悬剑下载

《中天悬剑》主人公“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历史上的王劲哉将军可是一位旷世豪杰,他竟敢自称为中国当时的“半个”领袖。说实在的,他是中国近代史里最富传奇色彩、最有个性、最奇特的军人,比如他是七岁能杀狼的少年英雄,屡立战功的西北

《般若心经》 《般若心经》书法

《般若心经》——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之又一例证方广锠(原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摘要:前此已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它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

声明:《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 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为网友终于我开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