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师父与师傅的意义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父”与“师傅”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父”与“师傅”区别在哪里,常把“师父=师傅”来作称呼,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父”与“师傅”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师父”和“师傅”都读shīfu或shīfū,是同音词,在说话时听不出二者的分别,但写出来就不一样了。

师父: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师傅: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如:老师傅、厨师傅、木匠师傅。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

“师傅”的由来

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师父与师傅的意义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佐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的由来

“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虽然有数百次的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败之后,他向观众赔礼致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北宋费袞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秃厮,皆呼师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父与师傅的具体区别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

“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老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师傅”和“师父”最基本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混用。如《榖梁传》中的“师傅”,在《白孔六帖》和《渊鉴类函》中就写作“师父”。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师傅深怀敬意,师傅的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当,他就完全可以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

总而言之,“师父”和“师傅”一般是相同的,但师父的关系要比师傅更亲近一些,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师徒关系之分。

与人打招呼时,对一个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称:师傅,请问到杭州大厦怎么走?但不能说师父。

师父这个词类似于“尚父”。由于我国文化对师德尊敬,认为一日为师则终身为父,所以尊师为父,称为“师父”,当然这样称呼也是为了和自己的父亲的称呼区分开来的缘故。

关于拜师的道理

关于拜师的道理,自轩辕氏崆峒拜师学道以来,玄门拜师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了。可谓历史悠久。今天说的拜师,就是拜师学艺,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先生,和拜本师出家是两回事。出家时拜的师父称为拜本师,也称恩师,叫师父,就是事师如父。这也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由来。

道教认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这时拜的师父,如同再生父亲,所以我们称为“师父”。但是,修道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知识需要了解,这就需要学习。

一般出家三年后,经得住师父的考察,相当于考试合格,师父会邀请附近宫观的有德行的三、四个,或者七,八个道长,给弟子举行“冠巾”仪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后就鼓励弟子下山,参访名师,寻访大道。下山后寻访的名师,可以向其学习,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们说的“拜师傅”。

“拜师傅”和“拜师父”意思上有些区别。这个师傅,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也。

现如今,不少同修,仍常把师父作师傅称呼,其实,这一点是为不妥。我们都知道,在皈依三宝之前,还得皈依金刚上师。上师是我们皈依的金刚慈父,在称谓上,应该严谨一些为好,应当称为师父,或金刚慈父、至尊如意宝等等。师父是我们终身依靠的恩师,如同慈父一样,而不是等同于世间一般传艺的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7507.html

更多阅读

失败了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怎么办 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失败了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怎么办——简介我们活着,谁的人生都会失败,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只是很多人眼中贴的标签。那么接下来小编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失败了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失败了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怎么办——方法/步

论法治的意义 法治政府建设的意义

上学期法理课的期末论文,全是自己写的,感觉不错,哈哈。论法治的意义内容提要:本文从法治的定义与理解出发,结合当今形势引发对法治意义的思考,通过利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研究了法治与德治,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并阐述了法治的作用,证明了法治的

《百分数的认识》教案+评课稿 百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2、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序]  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教我们学会感动。它可以是一朵花,一阵风,一束阳光,一次偶遇的桃源风景;也可以是一句话,一本书,一个眼神,一次无私的伸手相助。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教我们学会感悟。匆匆中,我们一直在探求生命的真谛,一直在思考

声明:《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师父与师傅的意义》为网友何处惹尘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