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该如何停止暴怒
支持人张小琴 心理专家李子勋
嘉宾小成,性格暴躁。与同事容易动怒。小成说,从读大学时就渐渐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学时,同学拍我的大脑,争辩之中,我就动手打了他。我感到自己容易法无名火。我觉得脾气越来越大。自我担心发展的不可收拾。小成在描述自己打人的时候,没有后悔的感觉,总在给自己找理解。没有关注对方的感受。
心理专家建议你要体验对方的痛苦。被打的人:疼痛——惊恐——麻木——昏迷——迷惘——羞辱感。要学会与对方共情。要克服打人的“合理化心理”。每次打人后都是爸爸妈妈摆平了。每次都没有自己承担社会责任。
小成的小时候爸爸也是经常打他。小成打人后每次都是由大人摆平。而小成自己却只是打一顿了事。孩子心理就有了暴力是一种权利的意识。孩子长大后就容易用拳头解决问题。
心理专家建议:遇到这种情况要学会回避,当愤怒产生了就离开,不要让其迅速升级。
——造成原因:小时后暴力对后天的影响,血脂、性格的个体差异。解决办法:换位体验,学会共情;主动有意回避;同事的关照,不要与这类性格的人过激。
22、痛失父爱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嘉宾刘侠,刘侠的父亲开出租车,五天没有回家,找到时已经死在了一块玉米地里,身体被砍了40多刀。刘侠遭受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心理专家认为,刘侠由自我否定到极度悲痛,再到自我愧疚、不满社会,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认知过程。——目的在于与嘉宾共情。
接着,心里专家建议:客观上,遇到这样的事情,要释放,不要压抑,身体好,作放松,睡眠改善,做积极冥想,找躯体感,重建对社会的信任,重新接纳社会。最终看成一个资源,认识了死亡,亲人离去的感受,遭受心里创伤,也是一个体验,整个社会也要参与接纳、关爱,这样刘侠就会自然回到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一日星期日下午11时55分
23色情光盘的风波
主持人张小琴 赵梅
访谈嘉宾邵女士。邵女士的女儿偶然一看了爸爸的黄色录像光盘,邵女士很担心女儿被影响后变坏,拷问女儿为什么看,看到了什么。女儿也以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严重的错事。于是双方都觉得心里压力很大。感到清楚其看这类东西会收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经过心理访谈后,邵女士明白了许多问题,但仍仍然担心回家不会与孩子交流。于是心理专家赵梅与主持人张小琴扮演母女俩给邵女士作了一个母女见面的模仿示范。由此使邵女士明白了回家与女的交流方式。
——心理剧的表演,或者模仿演练都是心里辅导的有效手段。
24、解密研究生虐猫事件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赵梅
复旦大学研究生小张,一年零三个月收养了28只猫,但这些猫都被他虐待后抛弃了。虐猫事件。老师都反映小张听话好学。记者殷波采访他,他说他养猫的理由是他很喜欢猫,他给猫咪卖最好的猫娘,猫砂;带他们到医院看病,他到猫他们对自己的感恩,很依赖很有成就感。给猫治病,给猫做最好的窝。复旦大学的小田偶然看到小张虐猫。
小张在这一年多里,选学了9门课程,参加很多种资格证考试,出国外语考试。从小被一个阿姨带着。父母都很成功。父亲是一位博士,母亲也是成功人士。但从小就很少对他交流关爱。父母对儿子从小要求就很高。小张也就逐渐形成追求完美,缺乏同情心。立志超过父母。父亲对儿子说:你的成就是永远比不上我的。父母越是这样小张越是压力大。
父母缺乏情感关注,忽略了情感需要,要求太高。完美主义在心理形成有一个“框”,突出这个框就心里不能接受。
心理学家给出了三幅图画:一幅是母子一起交流,父亲段着水果送来;一幅是父母不利儿子,很冷漠;衣服时父亲看报,母亲打儿子。三幅中,和睦交流最好,其二是打孩子。心理研究打孩子不冷漠要好。但至少在关注孩子,比忽视还要好。
虐猫之后,网友纷纷写信给小张报考的国外大学写信,报告他的虐猫问题。从而使小张的出国希望音讯渺茫,几乎彻底破灭。
——之后妈妈诉说委屈,专家建议不要过度夸大,不要像虐猫一样对待小张。
25、爱,让女儿便秘
主持人阿果心理专家李子勋
访谈嘉宾潘女士。女儿偶尔便秘,潘女士觉得女儿便秘有可能影响身体发育。于是自己在网上查着这方面的问题。我就给女儿说,大便要排出来,不然会影响身体。代孩子去看医生,医生说不可能是身体问题。孩子便秘拉不出来,就觉得治理发育迟缓。其实自己就不规则大便。自己也知道女儿大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心理学家觉得潘女士对孩子大便的特别关注是跟自己的丈夫不常在家有关系。孩子大便给潘女士提高了一个情绪通道。潘女士的过分关注有关系,她的控制欲有关系。
电话联系潘女士的丈夫,丈夫觉得多关注潘女士,这样就可以分散一些潘女士的注意力。丈夫觉得女儿便秘都是很正常的。丈夫如果经常在身边,就可以情绪补偿。
潘女士介绍,她的妈妈也是两岁丧父,没有人关注妈妈。潘女士小时候也是在上海跟着父亲,有姨妈带着。后来到地方,妈妈对我和弟弟都是经常实施暴力。再后妈妈和爸爸经常打架吵架。而且妈妈的妈妈也是可可刻薄的人。我希望自己不像妈妈一样,最一个好母亲。
经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家庭教育文化的传习,妈妈是采用的武力粗暴,潘女士是一种语言粗暴。希望自己彻底调整,把解便还给妞妞。大人调整好了,一切也就调整好了。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二3时7分37秒
26我的肚子怕考试
主持人张小琴 心理专家杨凤池
嘉宾洋洋,他叙述他的肚子怕考试,每一次考试前他的肚子就疼。在一次招聘面试中因为紧张肚子疼去失去了工作。这次到心理访谈来,开始也感到肚子疼。
主持人问及原因,嘉宾洋洋讲:自己在高二的时候,临考试的前一天,到了起床的时候,妈妈却见我没有起床,叫过我几次我都没有起床,于是跑来掀开我的被子,却发现我蜷作一团,肚子疼得厉害,额头还在冒汗。到医院检查,发现是急性阑尾炎。从此每次面临考试都要肚子疼。后来高考只靠了200多分。
心理专家认为:每个人的躯体到有一些对困惑、交流或者紧张的反映。洋洋这个反映开始时怎么建立的联系?我告诉你,我想不让考试得有理由,如果肚子疼就好了,妈妈就会不让我考试了。就想洋洋身上发生的这样的事,一检查是真阑尾炎。就让家长和周围的人认为这孩子肚子疼是真的。由此就免除就了他考试的责任。这也是自然而然的。这样就在内脏内心里透学习到了一个经验:当我遇到困境的时候,如果我肚子疼的话就可以免掉我的责任。
洋洋说,很怕考试,每次考试妈妈都是要求我考前五名。考试前每次肚子疼,妈妈降低要求不说,还给休息几天。洋洋说家里要求太严,又一次考试要求90分,我只靠了85分,妈妈那晾衣杆打我打得我全身是像烫伤一样的紫疤。
现场连线洋洋的妈妈,洋洋妈妈说对洋洋要求很严格,每次考试要在85分以上才看到舒服。家里要求特别严格。而且洋洋也不敢反对。心理专家让洋洋说出自己在考试前的感觉。洋洋说:第一感觉就是感到指标太高,完不成任务。第二就是完不成也要去,无奈的感觉。
主持人问洋洋为什么不可以表达一下你的不同意见?洋洋讲,妈妈养育了我,我要给妈妈争气,靠不好无法给家里交差。没有自己想过学习对自己有什么用。学习当成了给家里的完成任务。
心理专家:肚子疼和考试的关系太密切了。洋洋是个听话的孩子。家里怎么要求我就怎么做,家里怎么高兴我就想发做得让你们高兴。但洋洋却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法让家里永远高兴下去。接着一到考试就紧张。考试紧张这个过程中正好有一次检查出阑尾炎。条件反射的反应就严厉起来了。
调整方式:洋洋与主持人扮演考试前的交流场景。专家说通过活动改变小时候对困惑压力的反应,以便今后到社会上适应各种压力困境。交流过程中要求洋洋表达自己真正内心的想法。可是,扮演妈妈的主持人张小琴要求洋洋英语考试过六级,而洋洋却表示努力去做,如果今年不行,那就明年过。然而主持人回到原来的脚色问及洋洋你真的能过六级吗?洋洋告诉主持人,我刚才真的把你当成我的妈妈了。心理专家再次要求洋洋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还要想办法让你妈妈改变对你的指标。一旦你的指标你感到有把握真正能够实现,你就不会在肚子疼了。否则,指标还是你妈定的,对你还是一样的压力,说不定再临考场没准有觉得独自不舒服。
再次与主持人扮演母子交流,要求洋洋争取自己的权力,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次洋洋做得较好,不紧不慢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专家建议,你这样每次做的事都是你自己想做的事,你就会发现你的肚子疼就会不翼而飞了。
——角色扮演,改变你自己原有的表达模式。实际上是改变自己的心理认知结构模式。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四5时48分55秒
27、我怕猫猫狗狗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嘉宾童童,特别害怕小猫小狗。心理访谈做过一次试验,在采访他之前带去一只小狗,在上电梯是童童面部表现得特别紧张。心理学家说这种恐惧叫做“单恐惧”——只对某一种事物害怕。单恐惧有三种表现,一是惊跳感,明显地回避,三是将不出任何原因来,不知道为什么害怕。其实如果你做充分的调查,每个人都恐惧。这个恐惧投射到某个事物上,当你一看到这个事物就感到非常的害怕。
心理专家问童童:你希望改变这种情况吗?童童说:我都这么大了,不可能出去不遇到小猫小狗的,同事、邻居都会笑话我。
专家建议:渐进性脱敏。他这种不是理性的问题,他也知道不应该怕,没有必要怕。心理学经典行为:比如说首先通过冥想。
引导童童冥想:坐舒服,慢慢地吸气。坐在草地上看书,阳光洒满你的身体,暖融融地。然后来了一只狗,小狗的软软的毛,很舒服。接下来就有你讲。童童接着讲:我躲着走。
引导童童看图片:一幅:两只嬉戏的小狗;童童感到:很可爱。二副:一只狗。童童感到:呆呆地。专家问:你可以摸它吗?童童:可以。因为它不是真的。
专家在童童的引导下,同意拿来一只真正的小狗。并且承诺靠近童童一点都要经过童童的同意的。这只狗很小,雪白的毛,两只眼睛很有灵性。支持人摸着小狗。慢慢地让童童一次一次的接触,最终童童敢伸手摸着小狗了。
虽然童童暂时抱小狗还有一定困难,但毕竟已经近距离地接触了小狗了,而且亲手多次抚摸了小狗。专家建议回去后,自己要有意识地接触小狗,第一周要到小区有一看狗,看到狗后站下来。第二周有意到养有小狗的朋友或者亲戚家,有意地摸摸小狗。第三周就去抱一抱小狗。这样一步一步地渐渐进行。
——单恐惧。系统脱敏技术是改变心理恐惧的经典方法。
27、幼儿园的“恐惧症”
主持人阿果
心理俱乐部:春节特快列车。
第一天:上幼儿园的豆豆在家里,妈妈告诉儿子豆豆:想撒尿是要告诉老师,有人欺负你时也要告诉老师,你没有吃饱早饭也要告诉老师。一天豆豆在家里见爸爸妈妈没有起床,自己起床了,并且把裤子尿湿了。但是光着身子在客厅里玩。
接下来请嘉宾写题板,由其他孩子用给苹果的方式表示喜欢和不喜欢。第一个妈妈写得是引导豆豆:幼儿园好玩,还亲他,所以他喜欢。第二个写的题板是跟孩子考干衣服后代孩子去幼儿园。他没有与孩子互动,孩子不知所措。孩子不喜欢,所以孩子回答不知道为什么原因不喜欢。第三个爸爸说不想上幼儿园就去游泳。孩子喜欢。
综合都都不想上幼儿园的原因:
孩子们说:对环境不熟悉,别的同学欺负他,他怕老师打他,他怕别人欺负他,老师还冤枉他。
家长说:陌生的环境,尿裤子别人笑话他,不自由了,他在家里六个人爱他,学校两个老师埃及是个孩子,在家里宠爱溺爱,在学校有压力。
心理专家说:亲情的分离,焦虑的产生。
家长说:我也感到紧张,第一天送孩子去幼儿园,我怕他吃不好,谁不好,玩不好。第一天没有上班,就在幼儿园外边等他放学。
专家讲:家长有焦虑,孩子有焦虑,家长把焦虑传递给他,孩子就产生了双培的焦虑。
接下来,豆豆的父母又想出改变这种情况的招数:父母双方送豆豆上学,然后在豆豆与其他孩子玩的时候父母逃走。
嘉宾谈看法:孩子肯定会哭;孩子哭闹;哭闹一会后,还有可能逃离。
在公布答案这前,先看魔术:把现场的一个孩子的妈妈放到三口大箱子之一的一口之中,然后看孩子的表现。这是孩子很沮丧,主持人说给你欠你自己找,孩子仍然沮丧,而且要哭的样子。心理专家讲:这里我们都担心对话孩子有伤害,但不会很大,因为她知道这是魔术,魔术师会给他变回来的。但豆豆就不一样,在幼儿园爸爸妈妈不在了,随你怎么呼唤,妈妈爸爸都不会出来,这就会给豆豆的到来很重的伤痛回忆。
有一个嘉宾家长讲:有一次我要去上班,保姆把孩子报道阳台上看风景,我就乘势上班去了。之后孩子一到阳台就哭,担心我要离开。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嘉宾家长想办法:给孩子讲清楚,我要上班,不能陪你了,下午下班后再来接你;自己不娶送,让爷爷奶奶送,承诺给他买玩具;自己那天逃跑不对,给孩子承认错误;孩子要裤腰玩具,我会义无反顾上班去,让孩子自己承担、适应这种环境。
专家建议:随身带一个家里已有的小玩具,作为爸爸妈妈的象征,让孩子看到这个小玩具就感到爸爸妈妈在身边。心理学叫做“过渡性客体”。这样让孩子慢慢地适应。
——教育要考虑孩子的心理规律。
28、就我说了算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杨凤池
心理剧: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女儿婷婷。爸爸妈妈最怕带婷婷逛商场。场景:婷婷与爸爸妈妈在商场,见了不娃娃就要买,穿连衣裙的,红短裤的,婷婷要买一个700多的红睫毛的不娃娃,爸爸妈妈发生了争执。妈妈说不买就不卖,而爸爸去说这么多人围着。言下之一还是要买,不然没有面子。
特邀嘉宾:答案写在题板上。
王女士:坚决不卖。回家,转身就走。决不纵容。
龚先生:同意卖。700多要考虑,我认为孩子的一些要求是可以满足的。
金女士:爸爸说不买就不卖,拉着爸爸就走。这是孩子也在揣摩你的心理,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底的。
吴先生:不能卖,很坚定。也不走,不惯他,就看谁妥协。表情很硬。
心理剧情节:吴先生说服婷婷不卖布娃娃。结果吴先生没有说服豆豆。
心理专家:我们教育孩子的误区,要说服孩子放弃自己的要求。我是心理学家也不太可能说服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孩子这个时候开始强调自我,建立独立意识,产生反抗精神,孩子要有独立要求独立想法,否则今后出生社会很难适应复杂的情景。婷婷这类孩子,今后出生社会求知、推销肯定会有自己的办法,没有办法也有坚强的意志。我们要承认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又可能比爸爸妈妈一说就听的孩子更有出息。
特邀嘉宾:孩子的自我为中心,要有一个度,不要抹煞孩子的独立想法,也不要放纵孩子的一切要求。
专家讲:不能无一例外满足孩子要求,很多是合理的,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要说明道理,剩下去就是爸爸妈妈保持一致意见,坚决拒绝。让孩子感受挫折感。
剧情发展:商场上婷婷继续强烈要求,爸爸怕丢面子,坚持要买。而且婷婷对妈妈说,你是个女人应该温情一点,不然怎么维持你们的婚姻。
接下来,婷婷在家里和几个孩子玩扮演老师的游戏。婷婷以自我为中心。演到了超过规定时间很久了,别的孩子都有意见,可婷婷却说这是我的家,你们小心我爸你们赶出去。其他孩子感到没有兴趣,就都走了。走的时候婷婷再次要求这里又吃又喝,不娃娃也给你们玩,但仍然没有留住这些孩子。
玩游戏:齐眉棍——九个孩子,没有出一个手指托着一根小棍,让小棍从齐眉处水平下降,要求不能有手指离开细棍。结果:玩得过程中无法实现。
主持人:孩子们只关注了自己托着的哪一小段,没有关注别人。
心理专家:我们追求独立型人格,但不能过渡。过度了今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很难跟别人相处。孩子与人沟通、协调都是跟家长学的。特邀嘉宾也讲:我然为我们家的孩子很温顺,我总以为是天性使然,不愿意强调自我,看来我在今后对孩子的教育中,要调整这种观点,要把自己的调子定低一点,把孩子当朋友,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做到尊重孩子。
——关键在于把握自我中心的度。太没有自我意识不行,将来没有主见,依赖性太强;太有自我意识也不行,以自我为中心,又不会融入社会。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四12时16分28秒
29、求你别管我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心理剧:一对用心良苦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猜猜经常不停地催促——猜猜看看几点了,该上学了,该上厕所了,该吃饭了,该做作业了、、、、、、结果孩子猜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完。孩子总是表现得很磨蹭。
接下来就是请家长嘉宾改写猜猜爸妈为猜猜安排的日程表,请来儿童嘉宾为猜猜改写日程表。
家长改写的内容:
7:00-7:30起床、早餐;8:00-10:00上学;10:00-11:30自由安排;12:0-12:20午餐;13:00-14:30午休;15:00-17:00户外活动;18:00-19:00吃晚饭;19:30-20:30看少儿节目;20:00-21:00睡前准备。
孩子改写的内容:
7:30起床;7:30-7:40洗脸刷牙;7:50-8:00早餐;8:00-8:10从家里到图书馆;8:10-12:00看书;12:00-12:10回家;下午1:30-1:40吃饭;1:40-4:40做作业;5:00-6:00看电视;6:00-6:30吃晚饭;6:40-6:45上厕所;6:45-8:45同学家玩;晚上8:45-9:35玩电脑;9:35-9:50洗脸洗脚;9:50-10:00和爸爸妈妈聊天;10:00睡觉。
专家与主持人分析:孩子的时间表为什么这么细?他们是根据大人的心理制定的,他们揣摩孩子的心理,只有这样定爸爸妈妈才会高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爸爸妈妈制定的时间表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制定的,希望孩子宽松一点。也就是说它们定的这个时间表正好需要互相交换。
剧情发展:猜猜的父母由于时间表管理孩子失败,于是就在大量的书中寻找教育孩子的答案。有一天妈妈终于发现教育孩子的绝招——放权,自我管理。
让孩子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但孩子不是忘记这个就是忘记那个。到头来爸爸妈妈都感到对孩子采用这种教育计划管理也是失败的。
让嘉宾家长谈看法:猜猜年龄太小,自我管理不可能,要么到了四年级以上吧;高中才可以吧。
专家讲:其实孩子自我管理从五岁就开始了,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读书后收拾自己的书;削铅笔;每一个孩子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即使家中乱一段时间。自我管理是循序渐进,是一点一点地进行,一个一个问题解决。比如你定的规矩绝对不能改,不然你的规矩型同虚设,没有价值。
心理游戏活动:吹起球比赛。在游戏之前专家给一组说个悄悄话。
游戏结束,一组欢呼,一组沮丧。
主持人请求现场嘉宾猜为什么一组欢呼一组沮丧?
李老师在给两组任务时,都是采用悄悄话告诉的。一组要求在两分钟内吹3个气球,另一组两分钟吹10个。他们的目标任务不同,享受的成就感就不同。我们定规矩就是要让孩子们能够愉快轻松地完成,就是要让孩子从中不停地获得快乐,享受成功感成就感。
孩子从规则中得到了快乐,他就会遵守规则,学到遵守规则的好处。反之,像猜父母一样,定出的规则孩子不能实现,孩子就会讨厌规则,产生反感。
——让孩子学习规则,规则对孩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家长在给孩子定规则(任务、目标)是要适度,要让孩子达得到。规则不能给孩子以挫败,这样孩子就不会学习规则、遵守规则。
30、孩子没考好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杨凤池
心理剧:孩子拿回一张成绩单——不及格。爸爸:数不修不直,人不修圪臼臼(圪塔),爸爸妈妈都觉得要大“修”这孩子。妈妈在屋子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了儿子的成绩单,一看才55分,找来孩子要儿子将错题超三遍,还说:一道题做三遍还不会,你的脑子是不是很笨。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想要带着墨镜。可是母亲一走,儿子照样看他的卡通书。之后,妈妈怒气冲天,要儿子将55分的试卷抄20遍,还说怎么比阿刚小时候还笨?爸爸说:怎么比你妈小时候还笨?
家长嘉宾:不让看电视;恨不得伸手过去打他;给他讲为人的法则;愤怒。
心理专家:至少有三个家长情绪反应很强烈。这样的话你就是大人变成小孩了。
要求嘉宾各写一组题板。
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孩子成绩考不好,你常说的一句话:你太让人失望了。你看人家小明学习每次都比你好;平时不好好努力吧,怎么样?开不好吧;这次考不好下次再来;下次努力,是一定能考好的。
孩子最不愿听到的一句话:我不想他们骂我;我不想他们打我;你怎么这么笨?(我并不笨)让我多写作业。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不喜欢的恰恰是我们家长有意无意地说出的话或行动。
心理游戏活动:参加者依据主持人的口令行动,但必须要做出相反的行动。游戏结束,有裁判选出反应最慢的人。
游戏开始:主持人口令——起立、蹲下、左转,、、、、、、、过程中裁判老师指责其中一个,说他老是出问题,怎么又是你出问题。这个孩子却真的就觉得自己不行了。
游戏结束:讨论游戏过程中的端倪。
心理专家认为:过多的指责、埋怨,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批评要讲究策略,要抽点情绪化的东西,要理性地告诉他该怎么做。像刚才这个孩子,裁判反复强调你笨你不行,结果这个孩子真的就认为自己很笨,最后到还不敢做了,甚至退缩。
心理剧继续:夫妻俩商量,丈夫说:我看我们这样管理孩子的成绩反而下降了,现在我们来整点心理学——《家行辅导丛书》。妻子表扬:还真没看出来,你还行!
接下来儿子一次考试只有54分,但他们坚持这样做,认为儿子状态很好,今后一定能考好。觉得该给孩子减压。就对儿子说:妈妈今天不批评你,等明天再说。爸爸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带孩子去采访一位只考了50分的学生,而且表扬了自己的孩子,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每天只学习两个钟头,其他的时间都留给你玩。孩子很兴奋,并表示一定学好。
之后,孩子始终都是60分,再也不能提高了。
主持人:各位嘉宾写题板——你觉得他们对孩子的表扬那些地方做的不对?
家长嘉宾:应该与更好的孩子比;要给他新的目标;爸爸妈妈批评、表扬都要实事求是;表扬要真实,感觉他们夸大了;为什么不批评你,你没有给孩子讲明白,而且第二天还孩子去看了一个只考了50分的孩子,这样孩子还以为自己做的对。
心理专家:表扬一定要实事求是,还要适时提高要求。
心里游戏:谁有办法将六个哑铃那起来?一女士拿不动。有增加布匹、绳子、凳子、木板。女士仍然拿不动。现场一小孩帮助完成这个游戏。——达成跷跷板,用一只脚轻轻一踩就能抬起哑铃。
主持人问家长嘉宾:说明什么道理?给出一个支点一个支持,孩子就会表现得更突出;用脑筋去做事,就会更省事。
心理专家讲:这个活动会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些家长讲的都很有道理,但就我们今天批评表扬孩子来讲,我认为批评和表扬就如一个跷跷板,我们还要把我平衡。
——跷跷板游戏活动,于教育无穷奥秘。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四1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