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3、学习本文抓住特定场景下的背影,准确描绘,抒写感情的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积累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2、初步感受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检查预习:踌躇(chóu chú)狼籍(jí) 赋闲(fù)籁籁(sù) 惦(diàn)
蹒跚(pán shān)拭泪(shì) 颓唐(tuí)栅栏(zhà) 琐屑(xiè)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除了写父子浦口送别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 追忆往事,描绘背影;怀念父亲,再忆背影。这样写,课文结构就完整了。
3、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四次。分别为:①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设置悬念。背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作者何以不能忘记,吸引读者读下去。
②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③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④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齐读课文。
四、结束语:
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父子浦口送别这一场景。
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文导入。
二、父子浦口送别这一场景。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父子浦口送别)好,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从外貌、动作、语言方面分析: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4、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5、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疼爱自己的儿子的表现。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
三次流泪: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两次自责: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三、探究。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教师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四、拓展。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附范例:我的母亲操劳奔波,含辛茹苦,整天为我忙这忙那,为我煮最爱吃的菜肴,为我买最心爱的衣裙;我生病时,她会端茶送水,日夜看护;我远行时,她会买好车票,一路叮咛,买各种各样好吃的,当然也包括橘子……对我们充满了关怀和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宁愿自己过得苦一些、累一些,只希望我能够幸福、快乐。她总是无私奉献,默默地把一颗火热的心都给了我,却从不计较回报。可是,我却常常对她的爱熟视无睹,常常把这些爱当作是我应得的。而如今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深感后悔遗憾,在这我想真诚地对母亲说一声:“我最亲爱的妈妈,女儿爱你!”
十三年来,我在父母的呵护、陪伴下渐渐成长。因为有了这种爱,数九寒冬我会感受阵阵温暖,炎炎盛夏我能感到丝丝清凉……每次离家时,父母那一句句朴实而真挚的叮咛成了我最珍贵的行囊,虽然曾经渴望离开他们的“保护”会自由自在,虽然曾经觉得他们“路上小心”、“当心着凉”之类话有些罗嗦,但是,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真挚,懂得了感激,懂得了亲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它是发自内心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
五、结束语:
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