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做人,做事的标准很模糊。有些礼节也觉得只是琐事,只要心里真诚就行了。这次逼迫自己去做这些礼节性的事情,感觉却非常好。想想,后悔以前自己不会做人。
孔子就是在教我们做事的标准。为人刚正,豪爽。大仁大义,自省而有礼。
而老子教我们内心理性的一面。教我们读懂人内心阴暗的一面。功成不居,逆来顺受。我们千万不要记住自己对别人的恩情。在老子的世界里,这一个个的人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形势变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好距离,和与散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功劳越大,成功越大就越危险,老子说的三宝,一曰俭,二曰谦,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真是人生三道护身符。
我们要用系统排列来理解人际关系。有棋子来权势变化。这是领导艺术,也是做人艺术。
黄老是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对个人来说就是要宠辱不惊,豁达对世。所谓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意思是说:做人做事首先要有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努力进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同时还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悲观失望,要能自己宽容自己,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顺势而为。所谓外圆内方是也。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对这三家,我们经常这样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须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这譬喻是有道理的。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言而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用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锁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勉强比拟,意思就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黄老思想-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外用儒术,内用黄老”,这是治世时的方略。黄老的部分,内容很杂,其中一部分就是法家、纵横家、刑名之学、兵家等等。很显然,治世只靠儒家不行。因为儒家走教化路线,对那些刚强众生就没办法了。在我们这个国土,必须要配合法家乃至种种严格的律令,犯则严惩,如此方能收效。但如果社会离开了儒家只有法家,那么社会就成了机器人的社会,干涩不和,一样是大毛病,会出问题的,所以二者必须配合起来,则文武兼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