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小考据 小乐不思蜀 妈妈网

“乐不思蜀”现在不止是一个成语,还是三国杀的一张重要游戏牌,在三国杀诸多锦囊中,大部分名称都取自于三十六计,而真正来自三国故事的,目前只有三个——桃园结义、乐不思蜀、水淹七军。
桃园结义是个不见于史书只见于小说的故事,可能自宋元时期就开始流行,到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把这个故事放在了第一回,奠定刘汉王朝正统的主基调。同样,吕布先后认两个干爹也是不见于正史的。可以推测是结拜和认爹在宋元时期开始流行,自然而然地被说书人按在了需要的地方以增强情节感和认同感。这个故事是小说原创。
水淹七军和桃园结义不同,这个故事见于正史,《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从这个描述来看,水淹七军确有其事,但是与关羽防水无关,而是于禁没有考虑到的自然灾害。这个故事是小说就情节需要,对正史进行的篡改。
“乐不思蜀”小考据 小乐不思蜀 妈妈网
最后是乐不思蜀,这个和前两个又有不同,罗贯中未篡改史书。《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整个故事如下(参《资治通鉴》):
丁亥,(魏元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晋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谓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这个故事在下面简单翻译,简单的说,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只丰富了几处细节,比如原创了“先做魏乐、再扮蜀乐”,“无泪只好闭目”两个桥段,增加了郤正解释他的回答的原因“说不定可以放你回去”,最后去掉了“他日”,直接作为一天内发生的故事。
我从刘禅评价、故事的逻辑和《汉晋春秋》的评价来论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刘禅其人:
由于诸葛亮定下的不设史官的规矩,蜀汉历史在《三国志》中是最单薄的,刘禅除了乐不思蜀几乎没啥典故可查,但是反过来言之,无功也无过。蜀汉唯一一次内部权力斗争,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其他时间政权的交接,人事的任免几乎是非常平稳的(虽然无史官,但是陈寿蜀人,不会不知)。这和魏国内部反复的权力斗争以及吴国孙权晚年搞出来的恐怖政治非常之不一样。
刘禅可以明白说出来的过错,只有任用宦官黄皓,见于《三国志》:“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只有七个字,没有黄皓专政的描述,没有导致的后果。景耀元年为258年,距离蜀国灭亡还有5年之久。
刘禅的历史评价,一度以“纨绔”为主,而来源只有那个“乐不思蜀”的故事。
陈寿本是蜀国人,他在《三国志》中对刘禅的评价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后面都是年号什么的礼法相关评论,和刘禅此人无关。陈寿大体上认为刘禅前期任用贤能,后期宠幸黄皓。而在位42年的刘禅,宦官专权仅仅5年。如果前期政治清明归功于诸葛亮的权威的话,诸葛亮死于后主建兴12年(234年),只辅佐了刘禅12年。所以,在诸葛亮这个绝对权威倒下后,蜀汉至少还是平稳的运行了25年。
现在刘禅已经基本脱掉了“扶不起”的帽子,基本被定为为中等的君主,而刘禅的评价一般就是“无为”,对此我不是非常认同。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的人望并没有达到诸葛亮的程度,蜀汉又面临荆派和蜀派的人事斗争。但是荆派的政令仍能顺利地运行下去,这和刘禅的权威不能说没有关系。
我的认为是,刘禅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仍不失是个有政治向心力的君主,无功无过,才能中等,在治世可为仁爱之君,在乱世只能被打败了。

故事逻辑:
其实我一直的认为是,这个故事的逻辑有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司马昭请阿斗喝酒,故意演奏蜀国音乐舞蹈,阿斗很开心。司马昭评价阿斗是个扶不起的君主。过了几天,司马昭问阿斗想不想蜀国,阿斗说开心着呢,不想。手下郤正听说了,跟他说这样说可不对,应该说非常想蜀国,还要哭。后来司马昭又问阿斗想不想蜀国,阿斗就照着郤正教的说了一遍,司马昭说怎么听着像郤正的说法?阿斗说,就是这样。

1、司马昭会不会问?
我认为司马昭的提问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刘禅是亡国君主,魏国内部政权也并不稳定,司马昭试探下刘禅也是正常的。但按这个故事的顺序,司马昭这个提问就有一点蹊跷。司马昭已经评价了刘禅,说这个人即使再好的人才也没法辅佐,然后又去试探刘禅就显得奇怪,如果把评价放在整个故事的最后,显得逻辑更顺畅一些。

2、司马昭会不会再问?
“会王复问”是整个故事里我觉得最奇怪的地方,反复用同一个问题试探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如果对方第一次回答通过了试探,再问有啥用?如果第一次没通过,那么直接咔嚓了,怎么还会有下一次?这个“会王复问”感觉完全是为了让刘禅作出两次不同回答的。
只有一种可能才会让司马昭问第二次,就是司马昭已经知道了郤正教过了刘禅,而且可能是授意郤正教刘禅的(否则郤正走漏消息未免也太糊涂了),这不仅很阴谋论,而且司马昭最后也不应该说“何乃似郤正语”,这简直是出卖郤正,只有项羽做得出这种事情,阴鸷的司马昭应该不会那么蠢。

3、阿斗会不会这么答?
现在有另一种半主流的说法是,“此间乐,不思蜀。”是刘禅的韬晦自保之策,当然有可能,但是这样就应该不会有之后的对话。阿斗的两次回答,完完全全地展示了一个纨绔昏庸的形象。
但是有个问题,从蜀汉灭亡到魏国灭亡,是263-265年这三年,生于207年的阿斗当时是56-58岁,这是一个会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年龄么?我很难理解一个已过耳顺之年的人会说出这种话,这更像是个孩子说的,有名的痴呆皇帝是发问人司马昭的孙子司马衷而不是刘禅。

4、郤正会不会这么教?
《汉晋春秋》没有给出郤正教刘禅这么说的原因,罗贯中觉得有点问题,就加了个试图回到蜀地以求复国的原因。但是历史上的郤正应该没有那么愚蠢,亡国之君怎么都不可能回到故土的,没有放逐到蛮荒之地就不错了,这种说法只能加速刘禅的死亡。所以这只剩下阴谋论的可能,郤正这么做是司马昭授意的。

综上所述,这个故事司马昭问的奇怪,再问的更奇怪,郤正教的奇怪,所有这三点仿佛都是为了让刘禅作出那两个愚蠢又好笑的回答。只有一种合理而又阴谋论的解释方法:司马昭试探了一次之后不满意,故意让郤正教刘禅一种要被杀头的回答,刘禅将计就计装疯卖傻,原封不动的照搬,成功地骗过了司马昭。

《汉晋春秋》其书:

乐不思蜀故事不见于《三国志》,见于《汉晋春秋》,为东晋人习凿齿所编撰,裴松之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态度是引用,但是没给评论。习凿齿写《汉晋春秋》,从东汉光武写到西晋,把蜀汉刘备作为正统,原意是克制他所辅佐的东晋大将桓温的野心。
《汉晋春秋》的评价不怎么高,可以参考的是下面几个: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觉得司马迁和习凿齿采用野史,并不多加考证。
裴松之对《汉晋春秋》的注引之后,也有一些评论,著名的有两条:
1、《三国志·蜀书·董允传》中引用了《襄阳记》的记载后,说到与《汉晋春秋》说法不同:“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
大意说《襄阳记》和《汉晋春秋》都是习凿齿编撰,但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怀疑是习凿齿并没有仔细考证校对。
2、《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中,对《汉晋春秋》的记载评论到“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这段更是直接说很多故事既没能与其他史书相互印证,语法句式又不像当时的,怀疑是习凿齿自己编造的。

所以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很值得怀疑,至少我不认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8166.html

更多阅读

小鱼儿乒乓网四川分舵领导来宜调研 小鱼儿乒乓球网

盛夏宜宾,天蓝树绿。由小鱼儿乒乓网四川分舵副舵主相信自己是高手率领的川舵考察组一行四人到宜宾调研。宜宾堂在家领导戎城亦雪、叙府不老松、戎城一痴以及冷月刀、烈焰狂刀、快马加鞭、当蝴蝶王遭遇红黑碳王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

写给小鱼儿乒乓网 小鱼儿乒乓

写给小鱼儿乒乓网 我打了近6年乒乓球,前四年是纯为了好朋友聚会(大家都不爱赌博,又过了爱唱歌跳舞的年龄段),打球周期约一周一次。近两年,阿毛、老变几乎没打球了,而我却“脱颖而出”,成了乒乓球的真正发烧友――疯狂得几乎每天都打球,出差

声明:《“乐不思蜀”小考据 小乐不思蜀 妈妈网》为网友单身的妹子吼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