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视频

一:重温《八段锦》: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向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新编八段锦(赵之心)
1、双手擎天俏颈肩;
2、左右开弓胸襟来;
3、双臂拉举柔脏腑;
4、回头望月(远望)脊柱坚;
5、摇头摆殿驱心火;
6、双手攀地固肾腰;
7、马步冲拳去倦怠;
8、磕磕足跟健年年。

天行健(按语):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养生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套针对一定脏腑防病、治病而设计的练功功法。其中每一句话都提出了动作的要领、作用和目的。八段锦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健身气功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健身效果明显等特点深受广大练功群众喜爱。这部教学片,较好的阐明了八段锦动作的要点、错误与纠正、正确的作法、功法的作用等。是一部很好的教学片。
少林八段锦是少林寺众僧最早演练的健身功法之一。据传,早在唐朝时,少林寺高僧灵丘善练八段绵,寿达109岁。
八段锦有舒筋活血,调理气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等功能,久练可以健壮体质、抗疫祛病、延年益寿。

<<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
为了深一步对八段锦的学习和理解,现将两位教授整理的资料打字成文与博友们分享。
(转抄安徽医学院 马风阁教授、广州中山医学院 卓大宏教授资料 )
虽然八段锦的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流派又多,但八段锦的动作和歌诀总是大同小异,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可见八段锦对人体确有健身疗病的良好作用。
八段锦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往往低头凹胸或弯腰的时候多,这样久而久之会改变人体姿势,影响内脏和神经的功能,损害健康。而八段锦的动作大多有助于纠正这类病态。因而,很适合于广大群众锻炼身体。
我国古代一些健身法,大都有明确的健身目的,某一动作可有益于某一脏腑,防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疾病,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例如有一种叫作“五脏导引法”的健身法,其动作可分为分别防治肝、胆、心、脾、肺、肾的某些疾病,“四时导引法”的动作分别具有补肝、补脾、补心、治肺、治肾等作用。八段锦也是如此,每个动作的名目都注明了专门增强哪一脏器。例如“两手托天”可以“理三焦”,“单举手”可以“调理脾胃”,两手攀足可以“固肾腰”,“摇头摆尾”可以“去心火”等,体现了体育与医学、体育与气功相结合,既抓住了保健的重点,又照顾了全面。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八段锦各个动作当然可能对某些内脏或经络有较多的作用,但总的看来,作为保健体操的八段锦,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身性的,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说只有单举手,或只靠单举手就能调理脾胃,一个往后瞧的动作就能把“五劳七伤”都去掉了。实际上是八段锦的各节动作综合起来,才能起到调理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肾腰等作用,也就是说才起到全面健身作用。
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一动作相对地有其特殊的保健作用。为了从解剖生理和保健的角度探讨各动作的健身价值,安徽医学院体育教研组、医疗系和中医系等部分中西医教授专家们整理如下: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这一节从动作上看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和伸懒腰很相似。伸懒腰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现象,据现有资料来看,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确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显然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八段锦开头就做这一动作,一则可消除疲劳,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再则是一种全身肌肉和内脏的总动员,给以下各段动作做好准备;三则对三焦有调整作用。
三焦,系中医学对人身部位的名称,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脏腑;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下焦指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由此看来,上焦约为胸腔,中焦为腹腔,下焦为盆腔。总起来说,大约就是人身内脏的全部。由于这节动作是全身的伸展活动,又伴随深呼吸,所以对内脏各部调理是自然的。不仅如此,对腰背肌肉骨骼也有良好作用,有助于矫正肩内收和圆背等不良姿势。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这一动作的重点在胸部,用中医术语来说就是重点在上焦。除了头以外,上焦可说是全身最重要的部位,这节动作影响所及,包括两手、两臂和胸腔内的心肺,通过扩胸伸臂可以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肉,加强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进一步纠正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病态。

三、调理脾胃臂单举
这段动作是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用力对拉,使两侧内脏器官和肌肉进一步受到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受到牵拉,使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得到增强,久练有助于防治胃肠病。

四、五劳七伤向后瞧
这一节动作是头部反复向左、向右转动,眼球尽量往后看,显然是一种头部运动。头部运动对活跃头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消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一些生理功能障碍等也有促进作用。可是,这节动作按中医理论却历来被认为对五劳七伤有防治作用。
五劳,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指心、肝、脾、肺、肾等劳损;另指“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不论那种解释,都是;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几种损伤。
七伤,说法也不同,有所谓七情伤害、肾亏七症等,总之也是由于精神活动过渡强烈和持久或者过度静止抑郁,造成神经紊乱失调,从而造成脏腑气血劳损。而头部运动,对脑部(中枢神经)、颈椎(通往全身的神经总通路)都有良好作用,有助于增强和改善它们的功能,调节它们对脏腑气血及身体各部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和劳损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如此,这节动作才历来被认为对防治五劳七伤有好处。
此外,这段动作还有下列三种作用:
1、可以加大眼球活动范围,增强眼肌;
2、使颈诸肌感到酸疼,其作用和针灸时酸痛的作用相似,对大脑和全身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3、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保持颈部肌肉正常的运动功能,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眩晕感觉。

五、攒拳怒目增气力
这段动作要求拳头紧攒,脚趾用力抓地,全身用力,聚精会神,瞪眼怒目,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激发兴奋,加强气血的运行;长期如此锻炼,会促进肌肉发达,体力、耐力逐渐加大。
这段动作值得注意的是怒目,怒目在外国体操中是没有的。实践证明,怒目确有助于增强攒拳的气力,也是用力的表现,但其生理机制是否因为怒目时颈部肌肉加强而增加了臂力尚待进一步研究。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两目圆睁,以至怒目。总之,怒目是否也可以促进交感神经的兴奋,尚待证明。不过,怒目有助于增强眼肌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这一段动作,既有前俯,又有后仰,可充分伸展腰背肌肉,同时两臂也尽量向下伸展,显然对增强腰部及下腹有良好作用。
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腰肌、腰椎骨骼和重要神经,而且保护着内脏重要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腰部运动,实际上也包括腹部及腹部所包括的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运动。
至于肾,其作用是排泄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无用或有害的终产物,它排泄的种类最多,其量也大;又有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机能,对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起着重要作用。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更与全身各种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
按中医理论,肾的含义和作用则更广泛和重要,认为是“五脏之一”、“先天之本”、“藏精之脏”(精指所谓本脏之精气与五脏六腑水谷所化生之精气,即维持人体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可见其重要性。
坚持练两手攀足可使腰肌延伸而受到锻炼,使腰部各组织、各器官、特别是肾脏、肾上腺等得到增强,既有助于防治常见的腰肌劳损等病,又能增强全身机能。但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头部不宜垂得太低。

七、摇头摆尾去心火
这段动作是个全身性动作,对整个身体都有良好作用。但为什么强调可去心火,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心火可能是指受寒、感冒、发烧时抽出现的一些症状;认为摇头摆尾,旋转身体,可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发汗去热,除去心火。
也有人认为火是交感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正常活动都多少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但在健康人这种紧张经休息后即可消除,如果休息后仍不消除,即属病态;并认为心火可能是火的总称,也包括肝火等。这段动作强调放松,因此可能是消除非正常神经紧张的一种方法。

八、背后七颠诸病消
这段动作继续要求放松,但与两手托天动作正相反;托天动作是要把全身伸展,拉开,而这段动作是要把全身各器官、各系统受到轻微震动而复位;用中医针灸术语来说,这是一开一合,很完整。
所谓诸病消和百病消,并非指单做七颠能消百病,而是指长期坚持练整套八段锦动作才可以增强整个身体,夸大些说就是“诸病消”或“百病消”。
综观上述八项动作简单完整,颇为全面,主要用祖国医学理论来解释动作对人体的作用,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弱皆宜,即可防病,又能治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
八段锦的歌诀,有的可用现代医学加以解释,有的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阐明。但坚持八段锦对人体有良好作用这已是无数人的实践所证实了的。

胡海牙先生谈科学养生之道
每个星期天的早晨,在北京的某个公园,您或许会看见一位须发花白,体态微胖,步履稳健的老者,或潇洒自如地打太极拳,或循循善诱地教导着一班年轻小辈。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养生研究者、道家仙学养生术的传人——胡海牙先生。
由于多年从事道家养生与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实践,今年九十岁的胡海牙先生,依然保持着健康年轻的体魄,红润有光泽的面色,使人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样子。
在随先生学习的六、七年中,时时可以看见老师将传统养生、中医针药、内家拳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用于生活与医疗之中。这也是先生健康长寿,被誉为“活神仙”、“神医”的原因所在。
谈到自己养生的方法,先生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饮食起居
先生一直认为,饮食起居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张,特别是城里人、年轻人,往往由于饮食起居的安排不合理,而产生诸多的身体不适或产生疾患,即现代人所谓的富贵病、亚健康状态等。
胡先生对自己的饮食起居非常注意,也常给养生爱好者及患者讲一些日常饮食起居养生的方法。如其常讲“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诀窍。”所谓口中言少,即少说话。中医认为,开口神气散。一个人如果长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将会耗散身中的精气神,以致于伤神成疾。并且,少说话,可专心于某一件事,还可以免事非,无事非者无烦恼,少烦恼即可少费神、伤神。人与人之间,每天所说的话,大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我们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要使人受益,所以口中言应少。所谓心中事少,即不要思虑过度。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想,而是不要未得患得,未失患失,胡思乱想。中医学认为,思伤神。故心中不可多事。腹中食少,即饮食不能过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讲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因为过量的饮食,会引起人的胃肠超负荷运转,必将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而引发胃肠方面的疾患。现在很多病人口中都有异味,也是由于饮食无度所致。所以饮食无度,也是今天人们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自然睡少者,如果能做到前面“三少”,人的精神不会过多的消耗,精力自然充沛,精神自然旺盛,也就不会用更多的睡眠时间来补充精力体力。有了以上四少,自然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即是仙,故曰:神仙诀窍。
胡先生认为,毛泽东主席当年总结一套十二字饮食起居养生方法,也是比较科学可行的。此即“动为纲,素为常,免烦恼,酒适量。”动即运动。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渐趋智能化,脑力劳动也渐大于体力劳动,一味的看书学习,坐办公室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对的运动也越来越少,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诸如“办公室病”(长期坐办公室所致)、“电脑病”(长期使用电脑所致)等现代文明病。到胡先生处求医问药的人中,这类的人占很大的比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运动所致,故要将有益的运动做为日常生活中必修科目。素即素食。素食中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用科学,还可预防、治疗某些疾病,清理人体内沉淀的垃圾。(另:素亦指清淡。)免烦恼,即免除烦恼,不要想不开心的事,多想一些开心的事,保持一份好的心情。酒适量,即不要饮过量之酒,特别是高度酒。过量饮酒,会胃、肝、心脏以及脑子都会产生很大的损害。而适当的饮酒则有活血通脉的功效。特别是现代出现的果酒、啤酒,适当的饮用,可防治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按:毛泽东曾根据徐特立先生的养生方法总结过十六个字:经常走路,基本吃素,心情疏畅,劳逸适度。与这十二字相仿。)
胡先生在其《仙学与养生》一文中曾经介绍了一个饮食养生的方法,即每星期选择一天不进五谷及肉类食品,只吃水果,以此清理肠胃。并常教自己的学生及求医的患者,早起用手指肚干梳头,待头部气血通畅以后,再起床,以免脑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晕、晕倒等现象;经常做一做拔耳运动(即用两手掌心捂住双耳,将掌心往里一按,随之猛的向外一拔。开始做时,做十次,以后每天加一次,直至五十次。早晚各做一回),耳朵终生受益、不聋;晚上睡觉前搓搓脚心,可以防治感冒;等等。先生认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要专心去做某项运动项目,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在生活细节上注意,并做一些简单有效的小运动,即方便,又能防病治病,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
二 静功修养
胡先生认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缺少是思想上的安静。虽然肢体每天都有休息的时候,但思想很少能够安静。即使睡着了以后,也不能完全安静,要做梦。梦中所感受的疲劳程度,不亚于清醒时,有时更胜于清醒时所感受的疲劳程度。如此长年累月,精神的消耗逐渐积累,身体的各个器官亦会因不停运转而慢慢衰弱,从而会引发诸多疾患。这些由于器官衰弱严重而引发疾患,单靠药物的治疗,很难凑效,必须让身体处于一种完全安静的休息状态,利用机体自身的自我修复功能,逐渐修复损耗,补充虚弱。因为人类身体上原有的天然抗病能力,因某些器官不停的运转,发挥不出来。而静功的修养,可以帮助机体消除障碍,恢复人体本能,把原有的抗病、修复能力发挥出来,与身体所患疾病作斗争,而达到身体的康复。健康人做静功,可以防患于未然,起到养生、健身、自我保健的作用。
现代的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而高度有序化的物质运动结构,而维系这个结构的,则是大脑与中枢神经。脑与神经具有高度的协调和适应工功能。脑和中枢神经的功能一旦失调,人体将会失去平衡,疾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就会随之而来。而静功的修炼,则能有效地保持和发挥大脑和神经中枢的作用。因为人在做静功的过程中,心里的念头比较清静,头脑中的思虑也逐渐的减少,因而血液的运行也相应的缓慢,心脏的负担则随之减轻。同时,因为身体安静、舒适,没有运动消耗体,身体内部相对平衡,气血的运行便会因静功工夫的日益进步,而逐渐回复到婴儿初生时健康自然的运行方式,循环运行,人体会产生舒适的感觉。并且,体内的抗毒体及身体耗损的修复系统,也因为没有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思虑等紧张状态的抑制,便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排除人体内的毒素,修复耗损。故身体健康,益寿延年,亦成为了必然。这就象一杯混浊的水,如杯子静不来,水呈混浊之状;相反,水杯静下来,水中杂质自然就会下去,而水则呈清澈之状。
现代科学实践证明,静功的修习,不仅对一般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有显著疗效,而且也适用于各种身心疾病。据有关资料表明,人在静功放松的状态下,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全身肌肉张力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和全身舒适的感觉。有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在深度的松静状态下,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交感神经系统及其有关的功能活动升高,此时机体耗能减少,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血氧饱含度增加,血白蛋白含量及其携带氧的能力提高,指端血管容积增大,皮肤温度升高,肌电水平下降,皮肤电阻增大,血及尿中儿茶酚胺降低,血糖下降。这些现象足以说明,静功进入静态以后,可以通过身体内部的调节,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进而直到防治疾病,健康身体的作用。并且长期从事于静功的人,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涵养,也有利人体健康。国外也有学者曾对修习静功的人做过对照实验,证明练功者比不练功者,其神经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智力显著提高,学习速度、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显著地改善。
科学的研究,证明了静功的修炼,对身体的康健是非常有益的。
胡先生自己每天都要进行静功的修养,并且对人们对静功认识上的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胡先生认为,一般人每谈及静功,便会想到曲膝盘腿而坐,并认为这是静功之必须。其实这是对静功的一种误解。盘坐是古人在生活材料缺乏,椅凳等可供休息的生活用品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便的法门。今人多不明就里,唯以盘坐为静功之正宗,并且在坐姿上复有种种之花样,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静功,应该不拘坐卧,身心放松,心无杂念,主要是完全安静。如此久久,自然会健康长寿。
三 医药补养
中国的中医针药与传统的养生学有着秘不可分的联系,自古大医学家,莫有不精于养生者,如晋之葛洪,南朝之陶弘景,唐之孙思邈,宋之马丹阳、石杏林等。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深知医学与养生学之间的关系,常与臣子们谈论、探讨这方面的内容。他们的谈话记录,即中医学的圣典《黄帝内经》,其中就有很多关于养生的内容。
胡海牙先生十三岁就开始从事于医学方面的工作,从中药材的辨别、中药的炮制、中药的药性,中医四诊八纲,针灸学的原理、手法的运用,无不认真研究。经过七十多年的研究实践,胡先生感觉,今天如果要谈及养生,中医则不可不谈。
胡先生认为,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疗的学问,同时也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他是依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家思想而形成的一种集哲学与医疗为一体的科学门类。他融汇了中国传统的宗教、道德、社会、伦理、习俗等多个方面,以道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主体,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难经》尝云:“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亦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故中医要求人类,不仅要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要积极地改造自然,和自然做斗争,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与健康的水平,减少疾病,延长寿命。(这与道家养生学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论是一样的。)
所以,中医在对治疾病时,首先从培本固元入手,待根本稳固后,疾患自然不治而愈。并且,中医也提倡,人在健康状态下,就应重视形体与精神的调养,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产生。没有了疾病的困挠,寿命也将自然的延长。因为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已获得了防御、适应等功能,平时虽有病菌入侵,但不一定马上会生病;一旦防御、适应等功能低下、衰退,人生病以后虽大多可治愈或自愈,但病变本身给机体带来的损害,往往不易完全康复。故中医与其说是治病的学问,莫如说是治命的学问。
再者,胡先生对现代一些年轻人生病后不服药,也很不赞同。先生认为,人的机体在不停的运转中,自然会有不同的损耗,有的损耗经过休息、修养,可以恢复。但有的损耗,由于工作、生活等不同因素的限制,不能及时恢复,或很难恢复,这时就需要用药物来补充、修复。这就象一台机器,长期使用自然会产生磨损,虽然让它停止工作,但它的磨损部分不会自然恢复,只有及时的保养、修理、修复,才能延长它的使用期,否则很容易报废。人体也是这样。胡先生建议,人生病以后,要及时的服药。并且在平时,也需要常服一些补益的药物。作为道家养生学大家,胡先生也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时常服用一些药物。胡先生说,道教中有部早晚诵读的经典中,曾有一句“药功相助”,就是讲这个道理的,修养功夫虽对身体的健康长寿有作用,但药物的辅助是必不可少。道教将这个放在每日必诵的经典中,可知中药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胡先生还认为,西药在治病方面有一定的长处,但它只能治病,而不能治命,所以要补益身体,中药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中药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上也很大优势,只不过这一点,好多现代人不太重视罢了。
在多年的行医中,胡先生认为,针灸在养生保健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针灸可以增强人的体质,预防疾病的产生。通过临床实践,胡先生发现,针灸能调整物质代谢,恢复机体机能的紊乱,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防御外来病邪的侵扰,平衡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成份,对人体的生理平衡,机体的防病抗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俗语中“针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环跳一刺,通经活气”,“针背脊,不求医”等,在中医临床中,是有根据的。实践证明,针灸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对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加强的作用。还能增强应激适应能力,改善消化系统的吸收、代谢功能,促进血清蛋白合成,刺激造血器官,促进造血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脏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侵袭,延缓衰老。所以胡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针灸保健之术,服务于自己及患者的健康。
四 太极常运
胡先生常对我们这些学生讲,太极不离手,延年更益寿。先生早年在杭州跟随一代内家拳大师黄元秀学太极拳,深得其要。后到北京工作以后,又得京东派太极拳之真传。并将太极拳养生、中医针药养生,与陈撄宁先生创导的仙学学术内外丹法相结合,补充完善了陈撄宁先生的仙学学术,得到了陈撄宁先生的认可与赞许。
先生通过几十年太极拳运动的实践认为,太极拳是一种高级的气功,在医疗保健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人多奢谈气功,然皆达不到锻炼太极拳而产生的作用。
从养生角度而言,先生讲,太极拳所产生的效果,可以涉及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就总体而言,道家传统养生,是为了促进机体的健康,且以长生久视为目的。而人体健康长寿的标志,是机体内诸多方面关系的协调统一,共同维护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体的正常生命过程,是机体生化能力的具体表现。机体的生化能力,是以气化过程为其表现形式的,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理论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并反映了机体代谢过程的实质。而太极拳的气化,包含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的生命过程。
有人通过现代的科学方法,对太极拳锻炼者,进行过一番科学测试。结果得出,太极拳的修炼,对人体的各大系统,均产生有益的因素。如太极拳运动对于增强和保持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可跟踪并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有害因子,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激发各抗体活力,使免疫力增强。又近年来的医学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发生生化变化,激活免疫细胞的活力。太极拳则一种具有心理营养剂作用的运动,它能有效的消除烦恼、紧张、沮丧、不安等消极心理,减轻精神压力,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从而可使机体能有效地获得和保持更高的免疫能力。
还有,太极拳对现代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也很好的防治作用。研究表明,太极拳可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输氧能力和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可使机体各器官组织系统得到充足氧和养料的供给,加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微循环。从而有益于防止和消除血流量减少,血液粘稠等使机体易于衰老的各种因素。并能提高血栓溶解酶活力,减小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促进心脏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以预防由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梗死、脑血栓或脑出血等心血管疾病。太极拳的修炼,还有益于防治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促进消化,提高消化吸收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使肌纤维增粗,使肌力增强,使肌肉弹性增加,体型健美,消除体内多余脂肪;等等作用。
跟胡先生见过面的人,或许会记得,先生即使在闲谈之时,两手亦不停的或划太极圈或搓手或敲臂或做其他的运动。先生说,太极拳学好一式即能达到养生之功效,现在外边传播的太极拳架式太多,对工作忙碌、无有太多时间专门做太极拳运动的现代人来说,不是很适合。其实,能将其中的一个动作做好,就能达到整套太极拳所产生的效果,而且也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不用占用太多时间。故而先生常会教学生或患者一两式太极拳,供大家养生健身之用。并且在内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两套健身操,也改进了古传八段锦的运动方法.
结语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只有身体康健,才能更多地为社会服务;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空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那只能是空谈。毛主席曾讲:“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因为只有身体好了,才有精力去学习;学习好了,自然工作会好。胡先生虽已九旬,每星期尚要坚持出门诊为患者服务,每星期天还要为学生们讲课,自己也在不停的学习新的知识,他的实际行动,真正体现了其多年修养的现实意义。我想,如果我们也能按先生所讲的方法,从饮食起居,从静功修养,从医药补养,从太极锻炼,去完善改造自己的身体,不仅有益于自己,而且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相信,如果我们能这样,我们人生也会日趋完美,等我们老的时候,我们将会感到我们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这个世界的。


二:《欲保长寿,先补亏损》
胡海牙

  前者挚友李养正先生邀余写些养生文字,余自思才疏学浅,故每每推辞。及至近来在医院诊病中常有“气功病”者前来求治,方觉此事大为不妙,询查根源皆因不知养生延命妄谈“气功”所致也。然初步养命道理先师陈撄宁先生早于三、四十年代即已广泛讨论宣传,今人不察而重蹈覆辙良可悲也,余深悯其苦,即继陈夫子志,再而言之,以醒今人耳目,是为不作之作。

  考历代修炼法门非止一途,有时此法适用,有时彼法相宜,贵在融会贯通而全不执着。近之学气功者每喜闻简单之口诀,而传人者亦仪传呆板之方法。对于原理往往忽略过去,以致是非莫辨、轻重倒置,最易误人。昔之著书者其在当时各有目的,彼只求达其目的而已,往往注重整理经验而非传播知识,原不必限制后人定须依从其说唯唯诺诺。可惜后人读书无识遂极容易被人所误。今之传气功者或执定一书以教人,或专守一法以济世,自信其坚且自视甚高,结果竟不免失望。故愚见主张先从坍究原理下手,务求明白其所以然,庶不至为各种道书丹经所误,更不至被近代传授口决者所欺。但我之所谓原以者,乃根据事实而推断,几乎可以称得定律,不像他人空谈玄妙。

  仙家工夫分为性功与命功两大部。有主张先修性后修命者,意谓性功若不纯命功亦难得见效,假使性功做得好命功自然易于成就,此一说也;又有主张先修命后修性者,意谓命功有限量性功无限量,宜先将有限量者做完然后再致力于无限量者,只要留得筏子在不怕将来不能渡河,就怕筏子毁了即永无到彼岸之一日,此又一说也;更有主张性功与命功同时并进不分先后者,愚见亦赞成此说。盖性功属于心理方面,命功属于生理方面,心理固能影响到生理而生理亦能改变心理;可知心理与生理富有相互的关系,不能于其中显分轻重缓急,因此性功与命功亦当同时并用,不能说孰先孰后。

  性与命在最初源头本不可分,惟吾人既有此后天肉体且须设法保存此肉体,勿使其速朽,姑将性功与命功分为两部比较不分者似为便利。是论理与论事之不同也,非强加定律。先修性者每尊北派清静,先修命者常讲南宗栽接。古所谓金丹大道实即南宗阴阳工夫,乃《参同》、《悟真》所指,决非清静孤修事也。此一节近代唯撄宁夫子明确讲过,非但知之者不多,即便知道敢于点破者更不多矣。而所谓阴阳工夫,比较江湖先生所传授者大有分别,观众不可不分明焉。

  然而修炼金丹大法之条件特别苛刻,非有“財、侣、法、地”相应,再加自己的大智大意勤勉方能修持,这里且不去谈它。而今为方便起见,考虑君等为职业所拘,每日暇逸之时间有限,对于性功颇难深入,又以年龄皆非少壮,半生精力销耗已多,以环境而论现在与将来仍不能跳出此范围之外,所以弥补亏损的命功在君等实为急务。

  补亏损者,世人娶妻生育及一切酬应,年至四十以后其精气已耗损大半,更有人先天不足,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做气功难有进步,故当注意之。其法:每日不拘何时(若饱食之后必须缓行三、五百步方可就坐)入座,腰带放松。坐定后,呼出粗浊之气一二口,即收心神于命门(两肾中间、肚脐对面)不事他顾专一于此,勿令念起他散。如此每日行持坐一二小时,或能多坐更佳,如觉两腰间辘辘跳动不已时,随即以意送入阴跷(即针灸家的会阴穴),既至阴跷,又觉其中掣掣跳动,虽跳动我不要理它;嗣更觉浑身通泰心如迷醉,遍体脉络皆觉活动,暖溶溶如坐春风之中,我亦不理它。只自专心致志安居其中,如此凝定、跳止,万不可稍有邪念意淫,自误匪浅。

  口鼻之息名为外呼吸,与内呼吸之动作正相反,鼻中之气吸入则内呼吸反迎而上升至脐轮。鼻中之气呼出则内呼吸反背而下降至海底如此情形,久久自然认得真切。我却勿去做他主张,只听他自然升降,则无弊病。若稍有意念送他上下,则此内呼吸与我灵明不能融化为一。其要紧处,惟忌念起。念起神散,虽坐无益。总之,务要此虚灵不昧之体归入阴跷穴中而不出,安居既久,则神白化气,气自化精。

  初坐,约得二三百息,继渐加至五六百息,两腰之中及小腹,渐渐觉热,体素畏寒及手足素冷者亦觉其热。而后使阳气化为阴精。如是每日行持,以填补历年之亏损,并为藏阳之地步。故此补亏一法,是谓清静工夫中接命添油之秘诀也。此法不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乃是以神化气、以气化精。因为年高体亏之人,身中已无精可炼,故不能不借重此法。由此步功夫做完,而后再行炼精化气,方是进步之途。

  撄宁师曰:神仙家每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且云轻洩者必受天殃。推其本心,非吝不肯传,盖人不论老少,若得此阴跷种阳之诀,其肾阳立能变弱为强,易如反掌。而阳旺思淫亦为常人所不免,此道本为寿世,今反用及助淫,是贻害于世也,故必择人而后传者一也。其二又恐落入江湖骗者之手,搬弄是非,致成落平原反被犬欺耳。

  仙家养生本于科学实验,每发现吾身有不足处即刻速迷补之,每发现与长生有关处即刻注意谨慎。古仙见呼吸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调息法、数息法、观鼻端法、吐纳法、服气法;见神气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择井泉法、蓄雨水法、造玉浆法、服钟乳石髓法,见日光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采日精月华法,晨起服东方生气法;见运动与生命关系之重要,因此遂有五禽戏法、八段锦法、通三关法、转河车法;见林泉可以避酷暑、穴居可以御严寒、深山可以远尘嚣,因此遂有洞天福地之选;见肉食容易致病、谷食不能长生、熟食每多夭折,因此遂有不吃烟火之志。此皆古仙家全部之学术,今人不弹此调久矣,而蠢者曲解之亦久矣。

  再就其能行者分别言之。

  第一,心息相依。吾人肉体上最重要之机关即是呼吸,呼吸若一断,人立刻死亡不能稍延时日,故命功当以呼吸工夫为首务。古仙以为人吐出者乃父母培育之气,吸入者乃天地生化之气,故《灵宝秘法》以多吸长、呼短少为要点。常见人将亡时只有呼气没有进气是其明证。大都市里弄胡同房屋中空气多半不洁,凡吐纳法、服气法、深呼吸法皆不可用,仅能做心息相依之工夫耳。今人做工夫只晓得守窍通关或深呼吸逆呼吸等等,若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则很少有人注意。此法至简,唯心随息转,息绵心宁,法效甚宏,是性命和合之根基。

  第二、饮食滋补。常人一星期断绝饮食,則饥渴而死,故饮食之重要仅次于呼吸。此条包括药饵补品在内,非仅指每日照例的三餐茶饭而言,因为人身有许多必需之物质在普通饮食中不易得着。又非只指人参鹿茸之属,五谷杂粮草芝果实皆有应用。但进补品须要有高等的医药知识,若一味蛮补非徒无益,而且有害。

  第三,全体运动。徒知饮食滋补不知运动,则机关板滞消化不良,补品亦难得力,甚或壅塞而成大病,故当济之以运动。常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尚需运动,以其生命本身而论也。所谓全体运动者,盖连脏腑神经皆要运动,不仅运动四肢而已。拳术之运动宗旨在对敌,未必尽都合于修养原则,宜于古代导引法或近代体操法中择其姿势合于修养之原则者行之。总以运动脊髓神经并五脏六腑为主,四肢不过附带运动并非重要。最忌者就是学做大力士及健美运动或为竞賽夺标之运动,此等争名夺利运动两败俱伤,何常有人已两利之效乎?愚以为流行最广泛者以太极拳最为宜人,既可不拘壮弱皆能实行,一动无有不动,又可体悟阴阳相济之理,生发技击之道。以其柔和舒展极尽人体艺术之美又深符合自然运动之规律。更加神气相依渐入虚无定界,此太极拳之内功也。察太极拳以“松空通”为不二法门,而松空通者又何拘于太极拳哉!

  第四,端身正坐。心息相依之工夫凡行住坐卧皆可用功,不限定专在坐时行之。此处所谓端身正坐者,盖指每天总须有两三次静坐工夫,不可有缺。每次至少半小时,至多两个小时,入定者不限,如勉强延长亦有妨害。心息相依之后宜静坐,每餐饭后宜静坐,体操导引之后宜静坐,杂事之后稍加休息皆宜静坐。能静坐即是工夫。不必于静坐更在身中搬弄什么花样,以免画蛇添足。世人海厌恶正当静坐时心中常有杂念忽起忽灭,恐扰静功,其实没有关系。静坐是身不动,止念是心不动,乃两件事不可混为一谈。吾人既须应付世务,终日在尘劳之中,如何能使心不动?只先求暂时身不动为已足,若果身不动工夫长久下去勿使间断,将来渐渐即可做到心不动地步,此非短时间事也。心定念止就是性功。静坐工夫可以矫正中年年老以后的上实下虚头重脚轻之病,又可以对治性情浮躁之病。颇有合于老子虚其心实其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之旨。最忌的是在静坐时于身体内搬弄许多花样,以求假热闹,就像江湖卖技之流所表演之花拳绣腿,虽能博得看众之喝采,却非实际基本工夫,识者所不取也。

  凡习端身正坐者,只要不歪不靠、自小腹以上端正挺直即为合法,但周身肌肉筋骨要完全放松不可有一部分紧张。至于盘腿垂腿、握手放手、开眼闭眼、卷舌舒舌、垂帘观鼻等等皆不关重要。世人专在这些小节目上注意而不研究静坐之原理,所以静坐多年工夫却难得进步。甚至于当静坐时身体或面部显出可怕可笑之奇形怪状,彼等反误认为工夫有效验并且各处宣传教人如法炮制,可谓一盲引众盲也。

  以上诸条仅是养生小术,远非金丹大业。所贵者乃是陈櫻宁先生所倡导之仙家讲科学重实验看实效之精神。遂劝今人重其本顾其末,查其源问其流,方避“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之殃。撄宁先生生前每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虑“骑驴找驴”之弊病,虽时过境迁古之鉴犹今之镜也。先生羽世已二十年,余亦列于老迈,振兴仙学之重仟当委于后来者。幸于今日科技发达,文明进步,研究仙学者甚众,倘真博采古往今来众家之长,分析比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则可望来日硕果累累,利人利己,大同世界和平安宁,亦足陈先师之宏愿也。

:瞬间强肾法——仙学泰斗胡海牙先生的不传之秘[转]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今年已经95岁高龄了。前一段时间陪他去体检,身体各项指标基本都正常。他单位的老同事跟他见面后,开玩笑地说:“您的身体棒得跟三十岁小伙子似的,有什么养生秘诀吗?您是研究道家仙学的,也给我们传授一些灵丹妙药啊!”老先生微微一笑,说:“哪有什么灵丹妙药,妙药就在自己体内,只是你们不知道怎么用罢了。”  
老师的一句话引起大家的好奇心,纷纷请教。只见老师双手握拳,贴在身后,随着身体的上下轻微抖动,一边笑呵呵地说,“看明白了吗?就是这个。”  
大家看得一头雾水:“就这么简单?!”   
老师颇有深意地说:“千万别小看这个动作,在过去你花多少钱都不一定能学得到,这可是千金不换的秘诀啊。”   
这样一来,大家更好奇了,赶紧追问是怎么回事。   
老师说:“其实古书里面都讲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活就得动啊,关键是如何去动。这个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动肾气,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肾乃先天之本,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好静不好动,导致人体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会产生乏力、疲劳、健忘等症状,用这个方法三到五分钟,就可以缓解一个小时连续劳动的疲劳,很适合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方法还适合中老年人养生,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联,其实是肾气衰了,按摩肾腧有直接补肾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时动一动,肾气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弯了。”  
听了老师这么一解释,大家纷纷学着刚才老师的样子比划起来。我也习练这个方法多年,觉得特别好,亲身实践下来更是深有感触,获益匪浅。  
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视频
曾经有一次应约到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讲养生,有学生问我:“您既搞临床诊疗,还要做学术研究,您怎么还有那么好的精力呢?”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从座位上找了一位看起来精神不太好的学生,让他到台前做胡老传给我的这个瞬间强肾法的动作。  
我让他双手握拳,拳心虚空(如图1),贴在肾腧位置(如图2),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双拳不动,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三五分钟后,这位学生高兴地说,“从来没感觉这么轻松过,这个方法真有效!”一时间,课堂上沸腾起来。  
由此可见,这个方法对谁最管用?恰恰是过度疲劳、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   
现在大多数人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保持充沛的精力了。前苏联有一位生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的疲劳并不能单纯靠休息来缓解,也就是说休息不是恢复疲劳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单纯的运动,只能缓解疲劳,并不能补充精力,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运动来恢复,而我们这个方法,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在短时间内补足肾气。另外比如说散步、走楼梯、慢跑、打球、瑜伽等运动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过去,这种运动被誉为中医里的金匮肾气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补肾方法。对肾虚,慢性腰脊劳损,腰间盘突出的病人非常实用。我之所以能够在忙碌的生活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就是掌握了这个奥秘。从道家医学的观点来看,这正是启动了人体自身的大药的结果。

三:补亏法(南老师传授朱穗生整理)
有一个方法非常好,是有为法,密宗与道家都有这个修法,而道家此法似乎较密宗及瑜伽术更为完备。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都有大效,又称接命法。
预备与姿势:
练习本功法时,可采用坐、卧或立姿均可。无论何姿,皆应保持脊椎正直,不可弯腰驼背。呼吸以轻、慢、细、长、自然、舒适为宜。舌尖轻顶上颚,眼神放虚内敛或微闭。如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天人合一的境地,功效自然倍增。
.坐姿:如坐在椅子上,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间,宜均保持约九十度直角形,双手自然放松置于大腿上。如能以盘腿打坐的姿势,当然亦可。
. 卧姿:以仰卧为佳,保持全身平直、放松,双手可交互叠置于丹田之上,或放于胯侧,枕头不宜过高。
. 立姿:背直,肩松,垂肘,膝盖微弯。
修习方法:
此法等于密宗的智慧灌顶。观想头顶上有太阳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发光的明点,有一道光,(明点若观不出来,也可变通地观想头顶上有一发光小白球),由头顶中央的百会穴进入头内,在脑部中心的位置上大放光明,光明遍照整个头的内部,大约停留20- 30秒钟。
明点再沿着后脑进入脊椎骨,由头顶一直顺沿着脊椎骨部位缓慢下行,所经之处用眼识和意识上接此光,来配合此明点之运行。明点经由脊椎底部而至会阴穴(肛门前二指处)向上到达丹田(脐下三指处),再由丹田分为两个发光之明点,由髋骨同时进入左右二大腿腿骨,所经之处,骨头也一节一节地发出白色的亮光,直至双膝。若膝盖有病痛的,可以让明点在膝盖多待一会儿。
发光之明点再由小腿胫骨,到达脚踝至脚心,所有脚趾骨及脚趾头均发光发亮。二明点再由脚心而上,接着倒转上来,循小腿胫骨,膝盖,大腿腿骨,经由会阴到丹田汇合成一发光之明点,循任脉(身体前方正中央的一条脉路)而上,经肚脐部位、心窝部位、喉头、人中,过眉间,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如是观想循环九遍或更多。行功最后,白光转到哪里均可放空,并不一定须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
行功之后,精神充沛了,身体自然直起来,再将身体空掉,不理它了,保持一念清净,清清楚楚。
原理与说明:
道家所谓的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一般都以为生命最重要的精,是在下丹田部份(男性)或子宫部份(女性),其实,最重要处在前、后脑之间,称之为“间脑”,年老精神衰弱,则间脑萎缩,脑下垂体(注一)分泌不足。此“补亏法”是直接由上面补它,使脑下垂体刺激生命机能,恢复灵力,使萎缩的间脑恢复功能,生命能即可自我充实,且对百病的治疗均具功效。故中年人施行此法,六、七天之间阳气即可充沛,生命力迅速充实。老年人练习此法,时间需要长些,有病的人亦然。
注意事项:
道家的毛病,在于走“不空”的路子,太易于着相了。待行功有些基础后,色身所起的变化或有可能会引出一些心理上的境界,此时,如果心随境转,加上自己的胡乱猜测与幻想,自以为是,就容易误入歧途了。当阳气发起时,要注意化掉它所附带引起的欲念。当境界出现时,不论好坏,就应一概不去理会它,把色身在意念上空掉它,把持“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的原则,当不至于会练出差错了。
如果练法导致任何身体不适,可能练法有误,则应停止练功,应向善知识请教,不要盲修瞎练。注意练功期间每餐少吃,多次分食较好,能够素食更佳;饭后须过一小时练功为宜;孕妇、大手术初愈等等特殊病症者,不宜练此功法,待身体恢复较平稳以后,方可锻炼。
注一:脑下垂体(Pituitary Gland)位于脑底部的中央位置,在蝶骨(sphenoid bone)中的蝶鞍(sellaturcica)内,它的上方有视神经经过,两侧被海绵静脉窦(cavernous sinus)所包围,它的底部为蝶窦(sphenoidsinus)及鼻咽(nasopharynx)。整个脑下垂体大小约1.3x0.9x0.6公分,重量约0.6克,可分为脑下垂体前叶、脑下垂体后叶,其中前叶约80%,后叶约20%。
脑下垂腺也是体内的"最主要腺 "这种称法是很合理的, 因为脑下垂前叶和脑下垂后叶所分泌的荷尔蒙的能源,是用来影响所有的细胞和生理上的实际效果。
其有如下功能:
. 作用于动脉管璧,能调节血压,故也称血管加压素。
. 作用于远曲小管与集尿管,以增加对水分的再吸收,减少尿液中的水分,分泌不足会造成尿多且稀。
. 它是内分泌的总司令,包括甲状腺、肾上腺等许多种,都由它统领。最奇妙的一点,脑下垂体是我们寿命的闹钟,它把我们叫醒,因为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统和内分泌,也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防和经济首长,因此,甲状腺和肾上腺的机能,全受它的调度。
(本文内容是由朱穗生摘录整理,源自于 南怀瑾老师在《习禅录影》一书中的开示。并经 南师亲核无误定稿。)

四:混元气功健身法
生命在于运动--混元神功

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不过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易于健康。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耗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时吸收的氧气大于身体所消耗的氧气。耗氧运动是指在运动时身体消耗的氧气大于吸收的氧气。有氧运动有易于健康,耗氧运动不利于健康。
中医说:气血不通,百病缠身。这里的“气”就是说的混元气。混元气分先天混元气和后天混元气。先天混元气是生来具有的,后天混元气是通过有易的运动摄取的。气行于全身十二脉络。血液的作用大家都很明白了,就是供给肌体养分和氧气,带走肌体所产生的废气和杂质。所以锻炼身体最重要的就是要畅通气血。

混元神功的六大功能

一、活化细胞:人体是由60-70兆细胞组成,每天都有一定的细胞产生和死亡。新生细胞大于死亡细胞时,人就健康,死亡大于新生,人就衰老,最早表现出来的是表皮细胞老化,如:头、手、脚,例如:脱发、白发、皱纹、黄斑、手皮无光泽、缺乏弹性等。练混元神功,则全身都在运动,刺激交感神经,扩张枝气管,提高体内摄氧能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细胞生长,强化细胞新陈代谢,活化细胞,延缓衰老,达到美容保健作用。
二、最佳整脊师:脊椎是神经中枢,是最重要的神经网络通路,神经线连接五脏六腑及全身,脊椎由四部分二十六节骨骼组成。
脊椎象竹子一样一节压一节,百分之百的支撑着头部和上部躯干,承受的压力很大,由于坐姿不良及工作劳动等原因,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移位,出现腰酸背痛,腰椎劳损,骨刺,坐骨神经痛等,脊椎变形还会压迫内脏与脊椎连接的神经,引发脏腑疾病。
我们在练功时,脊椎处于无压力状态,轻松的左右摇摆可以使变形错位的脊椎恢复原位,达到无痛整脊效果。
颈椎支撑起人体的头部和脖子,颈椎压迫的神经就会产生偏头痛、失眠、眩晕、高血压、白内障等疾病;胸椎支撑起人体上半身,这部分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甲状腺炎、落枕、上肢神经痛、支气管炎、心脏病、糖尿病、肾炎、内风湿病等;腰椎、荐椎和尾椎掌管人的生殖、泌尿、排泄系统。一但出了问题就会出现:便秘、静脉曲张、尿频、尿急、双腿无力、膀胱炎、子宫后屈、盲肠炎、不孕症、二便失禁、尾骨痛等疾病。
世界医学资料证实:80%的慢性疾病都是由脊椎不良造成的,混元神功通过整脊,调整和治疗这些慢性病
三、提高免疫力和治愈力:人的免役球蛋白是从胸腺、脊椎的识别体中产生的,它起着吞噬体内病毒、细菌作用。
大约男人40岁、女人35岁之后,胸腺开始萎缩,免役球蛋白产生机能衰退,免疫力下降,疾病增多。
练混元神功能刺激脊髓和胸腺识别体,加强球蛋白的制造,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球蛋白,增强抵抗力,强化免疫力和治愈力。
四、刺激交感神经加强骨髓细胞造血功能。
造血是由脾脏,骨髓,通过运动刺激脊椎及骨髓系统交感神经兴奋,加强骨髓和脾脏的造血功能,改善贫血及头晕、恶心、呕吐等贫血性疾病。
五、运动内脏达到练气功的功效
练功前要喝水,水有冲刷血管胆固醇和脂肪的功能,水进胃里随运动而动,对内脏起着按摩作用。停止运动时,血液迅速恢复原位,使血管回弹形成一股“气”流,练功十分钟相当于练太极拳半小时的感觉和效果。
六、平衡自律神经
人体有两大神经脉络:起自会阴,沿脊椎上至百会称为督脉,起自百会,由面部至前胸到达气海称为任脉。任督二脉为气功家必须修炼内容,任督二脉畅通无阻谓之“小周天”以练成,此时精、气、神贯通,气力倍增,精力充沛,可延年益寿。
脊椎两旁有两根神经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主白天思维和活动,副交感神经主夜间思维活动,两神经平衡时人才正常,不平衡是则出现神经衰弱、失眠、走神、多梦等
练功时左右摇摆脊椎,带动正副交感神经运动,可以疏通经络,平衡交感神经,达到强壮神经,改善和调节正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混元神功功法

一、站立练功法:
1、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宽,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自然闭上。
2、挺胸、收腹、提臀。自然呼吸。
3、静心,抛开一切杂念,意念专一,眼观鼻,鼻观心,心入定。
4、屈膝。双膝交替弯曲,带动胯骨运动,进而带动脊椎及全身运动。
5、屈膝时意念要放在胯部或以上其他地方,一般放在胯部就好。
6、连续屈膝五到十分钟,也可以更长。就可以收功了。收功就是忽
然停止动作,静静的站立一会,大概两分钟左右,然后轻轻的动动手和腿,轻轻的晃动颈椎和腰椎,双手相互摩擦后撮撮脸,就可以了。
二、平躺练功法
1、 自然平躺在床上,双脚自然分开,双手自然放身体两侧,眼睛微闭。
2、静心,抛开一切杂念,意念专一,眼观鼻,鼻观心,心入定。
3、左右摆动臀部(似提跨动作),此时脊椎在做“s”运动,进而带动全身都会动。
4、练功时意念可以放在腰椎或尾椎,放在其他部位也可以。
5、连续运动10分钟,就可收功了。收功就是忽然停止动作,静静的躺一会,大概两分钟左右,然后轻轻的动动手和上肢、脚和腿,轻轻的左右晃动头,曲起双腿,向上伸开双臂,膝向左,手臂向右来回活动腰部,双手相互摩擦后撮撮脸,就可以了。

勤练此功,无病健身,有病治病,对肠胃不适、关节炎、便密、偏头痛、高血压、高血脂、生殖系统疾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此功法动作非常简单,不过健身效果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8361.html

更多阅读

健身气功八段锦口令词与动作口令 健身气功八段锦口令版

健身气功八段锦口令词健身气功八段锦预备式:左脚开步;与肩同宽;屈膝下蹲;掌抱腹前;中正安舒;呼吸自然;心神宁静;意守丹田。两手托天理三焦上托、下落; 上托、下落; 上托、下落;上托、下落; 上托、下落; 上托。左右开弓似射雕撘腕、开弓、并步 ;撘

声明:《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视频》为网友不能爱的深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