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战略是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距现在已有2年多的时间。现在看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多年历史经验积累形成的新思路。
一、农业现代化提出的背景依据
我们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把握和理解农业现代化新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是从国内看,农业现代化战略是在全面总结我国30年“三农”工作的基本经验而提出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三农”工作是分四步经历了四个阶段走过来的。
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推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土地制度的改革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首肯并在全国推广,一举冲破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把农田分给农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成功解决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干活大邦轰、分配大锅饭、经济低效率的问题,使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暴露出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广东率先开始建立了一大批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搞工商业和服务业,吸纳和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中的工业化比重,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这是我国“三农”工作中可圈可点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1996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有两个亮点:一是农村出现了劳务经济和打工经济,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里,产生了几千万的农民工大军,支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成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太多无处消化的问题,至今劳务输出和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的一个新经济业态。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水平,成功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第四阶段是2005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通过乡镇和行政村的撤并、统一农村区划、“三通两治”工程的实施和棚户区改造,大面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村容乡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总结以上四个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开始谋划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也是“三农”工作开创的第五个新阶段,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思路和方向,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二是从国际背景看,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应对后危机时代新挑战而做出的新选择。
我国加入WTO已经有9年多的时间,现在回头看农业是准备最不充分的一个战线,受到的冲击和压力也最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农经营,我国的农业无法与国际上的现代化大农业相接轨和竞争。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在洗牌,这一轮调整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即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革命。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进入一个重大转型期,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和产业转型。农业怎么发展,怎么解决农业战线自身的转方式和调结构,成为“三农”工作中需要破解的紧要问题。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总结入世之后我国农业竞争力不足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我国必须做出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新选择。
以上两个方面是对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背景分析。
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标准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农业现代化具体为“五化”。
一是土地经营规模化。现代化农业要求土地要适度规模经营。有了规模才能上档次,提高产量,优化质量,降低成本。国外农业都是大农场式的规模农业,在这方面我国存在制度缺陷和体制障碍,需要给农民明晰产权,在此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与国外的大农业相匹配、相抗衡、相竞争。
二是农田耕作机械化。现代化农业是高效农业,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发展农机这一主导产业。在我国只有发展农机大户、土地集约耕作、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才能大面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是育种加工科技化。农业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化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科技育种,利用遗传基因重组、生物科技等手段培养新品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确保粮食安全,以此推动科技农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实行科技化,通过新科技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农业走工业化的新路子,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是农村建设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光是一个经济建设的指标体系,还包含农村社会建设的内涵要求。农村通过合乡并村和棚户区改造,统一行政区域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建设的集约化水平,就地吸纳劳动力,就地发展工业集群,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
五是行业管理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变革,互联网把地球变小了,变成“地球村”和“数字地球”;互联网把世界变平了,信息网络联通了世界各个角落,把时空缩短了,带来一个新时代的挑战和发展。农业现代化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农业战线建筑网络信息平台,构建数字农垦和数字农业。农业管理信息化还要上下延伸,扩大覆盖面,要提倡宽带网进村、微机进农户,通过微机联网把各农业种植户、农机加工户等联起网来,在网上与大市场对接,通过网上信息指导农民种植品种和数量,通过网络开通电子商务、电子物流,打开农产品销售和采购渠道。为了刺激农村消费,在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发补贴的基础上,专家建议增加一个农户微机补贴,鼓励农民买电脑,多建互联网终端客户,扩大农村网络经济的覆盖面,鼓励农民变网民,以此提升农民队伍的文化科技素质。这是农村一项治本性工程。
以上“五化”描绘和编织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和蓝图,设定了农业现代化的“五化”标准,构建了五星级的全新结构框架。
党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把粮食安全问题纳入首要目标。“十二五”规划就农业现代化问题绘制了大蓝图,体现了大智慧和大手笔,为“三农”工作构建了一个新出路、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