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贫而无怨难 富而无骄易

(《子罕》第二十六章)

译文:一国的军队,可以使其丧失主帅,而一个普通百姓却不能使他丧失志气。

解说:“三军”,按周朝的制度,诸侯中大国拥有三军,这里泛指军队。“夺”,使… …失去。“匹夫”,普通百姓。志气,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具有的决心和勇气。要使一国的军队丧失主帅,是要经过拼死鏖战才可能实现的,是很难的事情,而在孔子看来,要使一个普通百姓丧失志气,却比夺取三军之帅更难。孔子这样强调,是为了说明志气对于一个人的重要。

人不可没有志气,更不可丧失志气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是可悲的。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志气,把有志气和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志气,看作是品德高尚的表现。

《山海经》(地理笔记,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中有个“精卫填海”的故事,说发鸠之山有一种鸟,头上有花纹,白嘴巴,红足,它原是炎帝的女儿,叫女娃,一次在东海游水时淹死,变成鸟,名叫精卫。从此它便每天叼着西山的木石去填东海,发誓不填平东海决不罢休。还有一个故事也出自《山海经》,说远古时候有个叫刑天的,与最高统治者天帝斗争不息。古代神话中的这一类故事,都表现了人民崇尚志气的思想。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一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也是赞颂“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

说起陶渊明,也是很有志气的。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慕荣利。二十九岁时开始做官,想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但由于东晋时代士族门阀制度的腐朽和官场的黑暗,他不能如愿以偿,其间几度做官又辞官,直到四十一岁时才做了有点实权的彭泽县令。可是只在任上干了八十多天,又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免离职,从此终生隐居不仕。陶渊明的志气,就在于不肯与东晋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翻开中国历史,“匹夫不可夺志”的事例,实在多得不能尽书。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贫而无怨难 富而无骄易

《老子》中有句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可见“匹夫之志”是不可夺的。当笔者列举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例时,脑海犹如波涛起伏,深感中国人的有志气,深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同时也叹服孔子的话千古而不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前边说过,所谓志气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具有的决心和勇气。但这目的一定是正义的,而出于非正义的目的,纵然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也不能叫做有志气。很多专干坏事的坏家伙,至死不知改悔,硬是要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阎王,要论决心和勇气也不算小,但这不能叫做有志气,而只能叫做冥顽不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9044.html

更多阅读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

  1968年5月1日,上海茂名南路159弄11号,一名警员对一个母亲说:“你女儿被枪毙了,付五分钱子弹费。”她没听懂,在旁边的小女儿听懂了,从抽屉里拿了五分钱给警员,随后翻译给母亲。母亲当场晕厥。  她被枪决的女儿曾这样介绍自己:“我姓林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我心匪石 闲语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

声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贫而无怨难 富而无骄易》为网友一生热爱不回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