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带孩子玩棒球的零基础家长入门。
场白首先你们绝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因为——棒球不但很简单,而且很迷人,很优美,很高雅,很动人心弦。吃一口想两口,吃两口想三口,保证你能吃上十几二十年的……
也许很多人担心的是自己对于这项运动毫无认识,如何体会到棒球的美和迷人呢?不必担心因为——棒球,其实很简单。
所周知,棒球在中国并不普及,水准和近邻日韩相比也不高,说到原因,普遍的说法一是棒球设备太贵中国百姓还置办不起,二是规则太复杂一般人看不懂。设备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其实,一个棒球少年的装备花销比现在打篮球的小孩的花在买球鞋上的钱少多了,这些问题我留到以后再讲),“规则太复杂”是许多人对棒球敬而远之的原因。
其实,这完全是以前我国老一套的体育报导的误区造成的,以前的体育报导,都是专业性大大有余,娱乐性大大不足,是个比赛都要规则、技术、战术、风格搞得一清二楚,比教练还专业,跟体科所的论文一样,这样写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还凑合读者能看懂,到了什么棒球、橄榄球之类,读者绝对看得发晕,然后发誓再也不看了。电视里偶尔有场棒球比赛转播,面对场上一位位挺拔的帅哥(或者垒球比赛中俊俏的美女)作出的帅气动作,解说员视而不见,却滔滔不绝地介绍一条又一条让人头大的比赛规则,这样写报导,这样搞电视转播,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是搞“扫盲”“推广”,实际是把潜在的球迷都吓跑了。
实际上,请各位篮球迷、足球迷、或者其他比如赛车、网球、散打的fans,你们是先爱上这项运动,还是先了解这项运动的详细规则的?多少还不知越位为何物的女球迷因为巴乔的忧郁目光和另类小辫就成为足球迷,多少无知少年因为樱木火红的脑袋而走上篮球场,如果当初领他们进门的不是巴乔,不是樱木,而是一本厚厚的《足球(篮球)竞赛规则XX年版》,效果又如何呢?
其实,几乎每项运动都是由游戏演化而来的,所以都有它最一针见血的特征,抓住问题的主流,三岁小孩都明白这是要干什么。
比如足球,就是进攻方要把球踢进球门里,防守方不让对方把球踢到球门里。
篮球,就是进攻方要把球投进蓝筐里,防守方不让对方把球投进蓝筐里。
好了,板凳同学继续造句。所谓棒球,就是进攻方要把球用棒子打得远远的,防守方不让进攻方把球打远。
其实只要知道上一句话,你就绝对可以去看任何一场棒球比赛而不用担心被嘲笑了,假设你支持的是那位上场打棒的帅哥,当他把球打得飞出又高又远,你就尽情欢呼吧,当他打出的球软弱无力或者棒子挥过压根就没碰到球,你就尽情嘲笑他吧。
●防守篇之概述●
但是,防守方一共有9个人上场,难道他们个个都有权把球往进攻球员那边扔吗?那可就成了伊斯兰教旨主义的一种私刑了。随着游戏慢慢向运动进化,防守方分化出专门向进攻球员扔球的人,那就是——投手。
投手的任务,就是扔出球来,让对方打不着,或者即使打着了,球也滚不远,这是整个防守方最重要的位置。
“好球区是什么?”好奇的你肯定会问,但如果我按照规则回答,我们都会头大,因为规则光是说明好球区的概念,如何确定好球区的边界就一大堆,实话说我也记不住。甚至,在不同的国家,好球区的界订也有区别。而实际上,即使你纸面上知道得很清楚,到了比赛时候也不一定清楚。
实际上,你可以把“好球区”理解为击球员挥棒可以打到球的区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名击球员,摆出个击球的姿势,手里拿着跟拖把或者雨伞什么的,抡两下试试,你想想,如果投手投过来的球离你的身体很远,或者贴着你的身体,或者很高,或者很低,你能打到吗?再伟大的击球员也打不到,所以这种球就是明显的坏球。
相反,球就从你身前飞过,不高不低,不远不近,给了你挥棒的足够条件,这就是好球。
投手投出球,就是让打击手打的,所以,投出那种相隔十万八千里,击球员看到打不到的坏球,属于一种“错误”,应当受到“惩罚”。惩罚的方法是在裁判的“帐本”上计算一记坏球,当面对同一个击球员,投出4个坏球,那么这个击球员就被保送上垒了(保送有什么用,以后再说)。
相反,投出位置刚刚好的好球,而击球员没本事打不到,或者压根就被吓傻了不敢挥棒,那么就要计算一记“好球”,这就属于击球员的“错误”了。如果击球员3次都犯下这样的错误,那么就当场被“三振”出局,阿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此时裁判会作出一个非常非常有形有款的姿势,按照台湾人的说法就是“拉弓射箭”,不过我觉得更象抱着支AK扫射。恩,就是这样。
看到上边的四坏球保送,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很羡慕吧,都不需要挥棒打球,就获得了跟挥了漂亮的一棒把球打得老远才能得到的待遇。其实被保送的方法还有一种。当投手不小心(或者故意,这是漫画里常用戏码)把球丢到击球员身上,裁判为表示对击球员的“歉意”也会保送他上垒,不过就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吃这种皮肉之苦,还有时速140公里/小时的球不小心砸到你身上之后你还能不能撑着一口气走到一垒上……
好了,现在是实习时间,假设你就是那位戴着头盔,举着棒子的击球员,球投过来了,位置不高不低,不远不近,这时候怎么办,打呗,瞅准时机一棍子挥下去。球打出去之后,击球员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丢下棒子(丢棒的时候要小心,不要砸到人,也不要砸到花花草草,我上个月打慢垒的时候打了一记漂亮的二垒安打之后就过于兴奋,结果砸伤了身后的MM……),拼命往一垒跑就好了。/*本人注:我在棒球协会的时候,外教是严禁我们击打之后扔棒跑垒的*/真正面临难题的是防守方,所以以下我会用比较多的篇幅讲讲,棒球比赛的防守到底怎么回事。
首先,先熟悉一下棒球的场地吧,介绍一下下边图片显示的这个球场。
请注意整片绿茵间那5块铺红土的区域,正中间那块,是投手站的地方,那里是用红土堆成一个小山丘,比平地高出大概几十厘米,叫做投手丘,投手就是站那里的。
另外4处,离我们最近的是本垒,其他3处按逆时针方向分别是一垒,二垒,三垒,垒位的标志是一块跟半块枕头差不多大的垒包。
击球员把球打出去之后撒腿就往一垒跑,这个时候他就要改名,不叫“击球员”而应该叫“跑垒员”了。如果跑到一垒还有机会(什么机会以后再说)就往二垒跑,再有机会就往三垒跑,等到他跑回本垒,进攻方就得到1分了。
所以,当球没有被击球员打出时,场上的主要矛盾是投手希望投出球但不被击球员打到。而球打出去以后,场上主要矛盾就是防守方千方百计要阻止跑垒员往下一个垒包跑了。
如何阻止跑垒员呢?很简单,快点把球接到(或者拣起),然后快点把球传向跑垒员即将抵达的那个垒位,赶在他到达之前,封杀他或触杀他(封杀和触杀是什么一会再讲)。
所以,对于防守来说,接球和传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技术动作,正如篮球比赛中的控球和传球一样。
接球,不一定要做很帅的什么鱼跃啊,飞铲等高难度动作,把球稳稳接进手套就是成功了。传球也是一样,当然高手会很多华丽动作,比如跳传跑传等等,那些是为了抢时间的,但正如扣篮也是2分,上篮也是2分一样,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还是采用最基本的上手传球最稳妥,恩,就是这样。
●防守篇之外野手●
前边说过,防守方一共上场9个人,其中一个是站在投手丘上的投手,那另外8个人站哪里呢?是跟足球一样满场乱跑(虽然还有一些什么4-4-2,5-3-2之类的阵型)呢?还是跟美式橄榄球一样排成整齐的几排呢?
都不是,事实上,其他8名球员是错落有序地分布在巨大的棒球场上,每个球员站位的范围都比较固定,"后卫压上助攻"或"前锋拖后防守"这种事情是不会在棒球场发生的。请看下边这位老兄,他是一名三垒手,所以他的防守位置将一直在这个地方,直到他和垒包一起慢慢变老……
各个防守位置的名称如下:
1投手(PITCHER)
2捕手(C)
3一垒手(1B)
4二垒手(2B)
5三垒手(3B)
6游击手(SS)
7左外野手(LF)
8中外野手(CF)
9右外野手(RF)
内野和外野,由4个垒包为顶点构成的正方形以内是内野,其余是外野。
7,8,9号位属于外野,其他人属于内野。
我们从远往近说,先说那三位外野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话用在外野手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在球没有被打到外野的时候,这三位老兄的无所事事程度,可能比场外观众还悠闲,有些业余比赛,外野的位置常常用不太会打球的菜鸟充数,我还真听说过,有的外野手一边比赛一边打手机、发手机短信甚至偷偷溜号消失的。
但万一球真的被击球员打到外野来呢?外野那么大——要知道棒球场的实际面积和足球场差不多,而外野的面积是整个场地的4分之3,只有3个人管,这时候外野手就成为防守的最后一道屏障,他要迅速接到(或者拣到)球,把球传往内野应该传到的位置上。
要作到这一点,外野手应该拥有非常快的跑速,这样他就能防守到更大的范围,还应该有比较强的臂力,这样他往内野传球就能快而准。
当然,还要有几分预测能力,比如你估计这个击球员可能会把球打得很远,就预先往后退一些防守,相反,就趋前一些,诸如此类的门道很多,全凭经验和积累。
铃木一朗是我最喜欢的外野手,他有一双飞毛腿,防守滴水不漏,守备的右外野广阔区域被球迷称为“51区”(一朗背号51),长距离的快速精确传球更是一绝。最关键是——他太帅了!
接下来就要介绍各位内野手了,在分别介绍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防守方怎样“杀死”跑垒员,因为我之前介绍过,场上有跑垒员的时候,场上主要矛盾就是防守方千方百计阻止跑垒员往下一个垒包跑,并且想方设法把他“杀死”。而内野手将是直接杀死跑垒员的刽子手……
跑垒员的死法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叫“封杀”,一种叫“触杀”。
所谓封杀,就是防守队员接到球,赶在跑垒员A抵达某垒包之前,用全身的任何一部分接触到这个垒包,这时候跑垒员A就死了。
跑垒员死于封杀的必要条件是,他是“被迫”往那个垒包跑的,跑也得跑,不跑也得跑。比如说击球员击到球之后,就一定要往一垒跑,这时候防守方就可以在一垒封杀他。再比如说,跑垒员A原来在一垒,这时候击球员B又把球击出来了,B一定要往一垒跑,但规则规定一个垒是不能挤两个人的,所以A也只好“被迫”往二垒跑,这时候防守方就可以在二垒封杀A了。
但是,如果跑垒员不是“被迫”往前边的垒包跑,而是“自愿”的呢?比如说:击球员击出一记安打之后,跑到了一垒,发现防守方还没把球拣回来呢,就又往二垒跑,从一垒到二垒的这段跑垒,就是“自愿”的。还有盗垒,也是自愿的。
在跑垒员自愿跑垒时,就不能用“封杀”来搞死他了,只好用“触杀”。所谓触杀,就是防守球员,用抓着球的手套,或者拿着球的手,接触到跑垒员的身体任何一部分,这样跑垒员就死翘翘了。决定跑垒员生死的,就是能否在被“封死”和“触死”之前到达垒包,只要上了垒包,就安全了。
触杀现场并不都是出现在垒包前边,有时候,因为跑垒员跑垒失误,被一堆防守球员围追堵截,追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惨死也是经常现象(俺当年还是一名捕手的时候,最喜欢干这种事情啦~)
●防守篇之捕手●
好了,言归正传,开始介绍内野手,首先是2号位——捕手,这是我全场最喜爱的位置,也是我的老本行。
捕手的首要任务,是把投手投出来击球员又没打到的球接住,看着这张图想想看,如果没有捕手这个人,那么这些漏掉的球不是都砸到白衣裁判身上把裁判砸死了吗?
当然,捕手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接个球那么简单。首先,作为和投手朝夕相处,以球传情,感情最密切的人,号称投手的“老婆”。平时训练,他和投手一起琢磨投出怎样的球路才能把击球员搞死,在比赛中,他需要善于感受和调整投手的情绪和状态,用种种投球暗号来指挥引导投手投球,那个暗号手势么,为了避免对方球员看到,是打在裤裆里的……很多时候,投手是完全听从捕手的安排来投球的。
其次在防守中,捕手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位置在本垒板后边,全场局势一览无遗,所以他需要以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指挥全队的防守站位。他还需要还要通过有效的传球,阻止跑垒员进垒、偷垒。当不怕死的跑垒员最终冲向本垒试图得分时,捕手作为全队的最后一道防线,接到回传球后奋不顾身地阻止他是天职本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优秀的捕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A无论什么样的投球都要能接住。
B传球速度快。
C对触击球、擦棒高飞球等反应迅速。
D臂力好。
E头脑灵活,记忆力好。
F有指挥能力。
当然,最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有责任心,不怕死,不怕球砸……
捕手万岁!
一垒手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击球员击到球就是往一垒跑,杀死跑垒员的第一步就是往一垒传球来制造封杀,所以一垒手经常要接队友的传球踩垒包封杀。
而且,要知道,在紧张激烈的赛场,跟平时的训练不一样,队友在急急忙忙拦下球传向一垒的时候,那准确度可说不定,四处偏差都很有可能,所以一垒手必须善于一只脚踩在垒包上,伸出戴手套的手来接这些高低左右乱偏的球。当球眼睁睁要在你眼前2米处落地时,你要作出一个大劈叉,伸长了手把球接住。
为了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一垒手都需要身材高,手臂长,这样不是能把手臂伸得更远吗?如果是左撇子(右手接球)就更好,因为球都是从场内,也就是一垒手的右手边传过来的,用右手伸出去接,不是比左手近一点,能早那么零点零几秒接到吗?
除此之外,一垒手的防守任务相对没那么艰巨,因为击球员直接打向一垒方向的球较少,也不那么强劲,以地滚球和小高飞球居多,所以当好一垒手并不需要太出众的快速反应和跑跳能力,职业球队中常常把年纪偏大,或有伤病影响移动能力,但因为优越的打击能力而无法舍弃的球员安排在一垒,让他们在这个位置上发挥余热。(不过我绝对没有说下边那位是只能发挥余热的意思^_^)
●防守篇之二垒手●
二垒手的站位在1,2垒之间的区域,一般来说击球员击到这个区域的球也不会太强劲,但落点和球路是难以捉摸变幻莫测的,同时1垒,2垒跑垒员的各种跑垒,偷垒战术也非常让人头疼,所以二垒手面对的防守工作非常多元化。
二垒手的一般特点:动作敏捷,神经反应极快,擅长用各种手法,甚至用没戴手套的那只手巧妙地接球,用各种姿势迅速准确地传球,同时对于场上的局势有很透彻的认识,会预见进攻方的跑垒战术,正确地补位,和队友做传球配合。
比如说,大家都听说过“双杀”这个词汇吧,顾名思义,就是防守方一次干掉2个进攻球员。比如1垒有跑垒员时,击球员击出一记地滚球,这时候1垒跑垒员“被迫”要往2垒跑,此时如果游击手(或者投手,3垒手……)接到了球,迅速把球传给已经站上2垒垒包补位的二垒手,就封杀了1垒跑垒员,二垒手再来个第一时间的跳起传球(为什么要跳传呢、因为1垒跑垒员正在高速地向2垒冲来,你不跳起来脚很可能被撞断!),把球传向1垒,击球员也被封杀了,这样一次成功的双杀的策动,全赖二垒手的迅速补位和高超传球。
●防守篇之游击手●
接下来说说游击手:
实在很感谢当年翻译棒球术语的前辈,把英文中的“Shortstop”极为传神地意译成“游击手”,要是直译成:“最短终结者”那就太枯燥且不知所云了……
早年的棒球运动,每个球队的上场人数是不固定的,往往每队有10-12人上场,一个投手、一个或两个捕手,三个垒上各有一个守垒员,投手身后左右各有两人,外场3-4人。投手身后这两人就有了用最短距离拦截来球的意义了,因此这两个人被称作shortstop。上场人数减少到9人后,这两个人被减少到1人,但这个位置的名称shortstop就这么保留下来了。
还有早期使用的棒球比现在的轻许多,外场手无法直接将球传回内场,所以需要在内外场之间安排一个接力队员,由游击手充任。所以游击手与其说是站位最远的内野手,不如说是站位最近的外野手。所以“游击手”这个译名传神地体现出这个位置灵活机动,防守范围广阔,作用全面的特点。
前面提到,比起二垒手,游击手的站位是比较深(离本垒远)的,这是因为,对于多数右撇子击球员来说,打出强劲游击方向球的可能性要比二垒要多得多,为了应付那么多强劲飞球,一定要站得远一点,才有更多的反应和移动接球时间。
游击手是由全队防守能力最全面的人担任,因为相对来说三垒手的移动范围并不大,游击手需要独自一人守备广阔的三游间(指三垒垒包到二垒垒包之间的广阔区域),防守压力相当大。他需要有火光电石的反应,高超的拦接球能力,较强的肩力和各种高难度传球技巧,经常要如同守门员一样飞身接球,然后身体还没有恢复平衡就仅仅用手力把球如同导弹一样直传一垒。
游击手也是内野守备的核心之一,二垒手要会的他都要会。在广阔的防守区域内,预见对方的打击特点,事先就有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防守位置,则是游击手的更高级能力。
●防守篇之三垒手●
现在讲讲三垒吧,和其他内野位置相比,三垒手的防守位置离本垒比较近,离一垒比较远,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作为三垒手,当击球员把球击出时,砸到你所需要时间最短,而相反,你把球传向一垒最费劲。
所以三垒手需要的特点是:反应快,不怕死,肩力强,传球准。
反应快好理解,任何棒球手都反应越快越好,但不怕死怎么讲?如果球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向你,你怕死躲球了,好家伙,那球就一直漏到左外野了,搞不好连左外野手都穿越了,这样击球员就很happy地一直跑到不知哪里了,跑上三垒甚至回本垒都大有可能,所以球队的生死,就在你看到球向你飞来那一闪念,在那一闪念,你脑海里浮现出所有小学课本的英雄人物:邱少云,黄继光,向秀丽,赖宁……然后奋不顾身挡在球飞行路线上#¥×◎!%…(为什么刚才不想想手套怎么摆才能把球挡住不砸到身上,555~~~)忍着一堆乱七八糟的疼痛,你把球全力以赴传向一垒,裁判雄厚的嗓音“OUT”这就是三垒手。
小贴士
№1 攻方1垒有人,击球员打出的球被外野接杀,此时1垒的人跑上2垒能否算是安全上垒?
------------
首先,你指的“接杀”是不是球没有落地,就直接被外野手接住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情况下,一垒的跑垒员是不能在球没有被接住之前就往二垒跑的,如果跑了,就算离垒过早,当防守方把球传回一垒,并向裁判申诉,一垒跑垒员就出局了。
那这种情况下一垒跑垒员怎么办呢?他应该站在一垒上观察球的飞行轨迹,确认球已经被外野手接住之后,再往二垒跑,这个时候如果你跑得够快,外野手传回二垒的速度又不快,你是有可能安全上垒的。
№2 盗垒在何种情况下不算数?举个例子,比如说,是不是攻方击球员的棍子必须碰到球才算。
------------
在所有“活球”状态,也就是比赛没有停下来的状态,盗垒都是有效的,不需要击球员的棒子碰到球,但当出现“死球”状态,比如,击球员打出界外球的时候,盗垒是无效的。
№3 中国的联赛目前有4支球队,分别是北京,天津,广东,上海,这也是代表了中国棒球的最高水准的4个队
每个队允许请最多3名外援,每场比赛允许最多2名外援上场。
常规赛每个队互相交手12次,主客场各半,成绩最好2个队打总决赛,总决赛是5局3胜制。
明年的联赛将扩军到6支队参加。
№4 全美职棒大联盟MLB共有队30个, 分成美联:AL(American League)和国联:NL(NationalLeague)两部分. 每个联盟又分成东,中,西三区.赛制和NBA相仿, 分常规赛和playoff两部分, 常规赛从三月底四月初开始,到九月中旬结束. 每个队打162场比赛. 主要是个本联盟的队比,六七月时有一段interleague (AL和NL的队打).常规赛结束后, 每个联盟里, 每个区第一, 和三个第二名里成绩最好的队,一共是四只队进入playoff, 第一轮五场三胜的淘汰,第二轮七场四胜的淘汰.这样每个联盟决出一个本联盟冠军. 最后两个联盟冠军进行总决赛(七场四胜).
AL东区: 纽约Yankee, 波士顿Red sox, 巴尔的摩Orioles, 多伦多Blue Jay, Tampa BayDevil Rays
AL中区: Cleverland Indians, Detroit Tiger, Chicago White Sox, KansasCity Royal, Minnesota Twins
AL西区: Texas Rangers, Anaheim Angels, Seattle Mariners, OaklandAthletics
NL东区: Atlanta Brave, New York Mets, Philadelphia Phillies,FloridaMarlins, Montreal Expos
NL中区: Chicage Cubs, Cincinnati Reds, Houston Astros, PittsburgPirates, Milwaukee Brewer, St.Louis Cardinals
NL西区: LA Dodgers, S.F. Giants, San Diego Padres, Colorado Rockies,Arizona Diamondbacks
AL(美联)和NL(国联)的最大区别是:在AL里上场击球的九个人中不包括投手, 代替他的是DH(Design Hitter),此队员专门负责击球而没有防守任务. 换句话说,就是八个人是固定的, 另一个人防守时上投手, 进攻时上DH.而NL中投手也参与击球.
怎样“杀死”跑垒员:
№1直接接杀,就是击球员打出一个直接飞向空中的球,防守球员在球没有落地之前就把球接住了,没有掉下来,这样不需要封杀和触杀,击球员都死掉了。
№2离垒过早出局,就是在刚才那种高飞球直接接杀的时候,垒上的跑垒员应该停留在自己那个垒上,如果他已经往下一个垒跑了,那么防守方就把球传回跑垒员刚才所在的那个垒,然后举手向裁判投诉,那么跑垒员就出局了。跑垒员想避免出局的办法,就是在防守球员把球回传并向裁判投诉之前赶快跑回去刚才那个垒,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众所周知,击球是为了出垒得分,所以击球顺序就是以尽可能提高得分的可能性来安排
第一棒: 由跑速快,选球好的队员担任,特别讲究选球、速度和打各种球种的能力,管它快球慢球,直球曲球,统统有应对之策。
第二棒: 由触击有十分把握的队员担任。
第三棒: 由安打率高的队员担任。
现代棒球对第四棒防守越来越紧,第四棒想发威很难,所以不少球队转而关注第三棒,本垒打之王——王贞治就是担任第三棒居多,有名的安打王、打点王、盗垒王,超级打者铃木一朗也经常任第三棒,可见第三棒的重要性!
第四棒: 是全队击球的带头人,由安打率高并善于击出多垒打的队员担任
第五棒: 由全队的第三号强打队员担任。
第五棒要继续负责“清台”,试想如果第四棒打出一个3垒打,结果第五棒被三振出局,攻守交换,多么令人扼腕!在日职中,不少第五棒都非常厉害,是球队的核心支柱,比如燕子队的捕手兼强棒古田敦也(你没有看错!)大荣队的捕手兼强棒城岛健司(你也没有看错!)
第六棒: 由类似第二棒又善于打各种各样球的队员担任
第七棒: 由击球稍差,但有时会意外地打出好球的队员担任
第八棒: 击球较弱的队员或防守负担较重的接手担任
第九棒: 由击球差的队员或由投手担任。如果投手击球好则不在此限
在职业棒球中,投手多半安排在最后一棒,而且是最逊的打者,这是因为投手在投球上耗费的精力太多了,无暇训练打击。可高中棒球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咯,好多投手打击也同样出色!王贞治当年在早稻田高中,松板大辅(号称20世纪甲子园最后怪物,新一代超级投手)在横滨高中,铃木一朗在高中(不记得那家)都是投手兼第四棒!
如何从数据来看球员——棒球基本数据解析如何从数据来看球员——棒球基本数据解析
第一部分 打击数据解说
打击数据主要的三大项为打击率、全垒打、打点。这三项分别诠释了一个打者的打击技巧、长打能力和攻击火力。次要的项目还有安打、得分、上垒率、长打率等,此帖将逐一介绍。
0. 打席(plate appearance, 简称PA)与打数(at bat, 简称AB)
在介绍打击率之前,必须先澄清一下打席与打数的概念。通常意义下,打者上场一次就要记一个打数和一个打席,但是当打者被四坏球或触身球保送,或是打者打出牺牲打时,将不计打数,只计打席。一般来说,一个主力球员,每场比赛通常可以有3~5个打数。在MLB,一个球季(162场比赛)下来,假设该主力球员不受伤、不缺阵,将会有约500~700个打数不等。不过漫长的球季,很少有球员能打满162场比赛,因此最常见的单季打数大约为450~650左右。
1. 打击率(batting average, 简称AVG)
基本公式:安打数量 / 打数 = 打击率
打击率一般取小数点后三位,小数点之前的0可有可无,在美国一般去掉0,在亚洲则留下。0.XXX的念法一般为“X成XX”。例:0.286的念法为“二成八六”。
打击率是判断打者好坏的头号指标,打击率越高代表打者打击技巧越好,攻击火力越旺盛。从公式上看,打击率其实就是打者上场打出安打的几率,所以不可能低于0.000,也不可能超过1.000,因此越接近1.000就越好。不过以现实情况而言,当球季进行到一定阶段(球季初因为打数少,打击率不太能够反映打者的真实能力),大部分的打击率通常都在.200和.400之间。低于.200是严重不及格的打者,随时会面临解聘;高于.400是神级打者,代表该球员应该去挑战更高水平的球赛。高中和大学联赛中就常常会出现打击率超过.400的天才型球员,这样的球员通常都是被大联盟球探提前锁定的目标。打击率的详细解说如下:
< .200:这球员不属于这里,回家练几年再来吧
.200 ~ .240:除非是重炮手或是守备牛人,否则这样的打击率仍然不算及格
.240 ~ .270:一般打者的打击率
.270 ~ .300:打击技巧不错,能有这样的打击率,便有成为主力的潜质
.300 ~ .340:强打的水准,到哪儿都能成为主力球员
.340 ~ .400:投手的梦魇,敬远(故意四坏球)的优先对象
> .400:升仙了,单季(打满整个球季后)打击率破.400的打者都将永垂不朽
虽然打击率为判断打者好坏的第一指标,但是却有它的局限性。前面也提到过,当打数少的时候,打击率有时并不能反映一个打者的好坏。比如说球季刚开始,某明星球员在头两场比赛还没有找到球感,两场比赛8个打数仅一支安打,那么他的打击率就是1/ 8 =.125,只看数字的话,还会以为这个球员是替补的替补。另外,打击率反映的是出现安打的几率,无视于安打的种类。一垒安打和全垒打都是安打,可是对于球队的贡献却大不相同,这个问题就不是打击率所能解决的了,因此我们还需要其他的数据支持,请继续往下看。
2. 全垒打(home run / homer, 简称HR)
全垒打(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称为本垒打)无疑是棒球比赛中最精彩的画面,全垒打对于球队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打出去就得分无疑是振奋士气的最佳途径。不似打击率有个计算公式,全垒打数量是绝对的硬指标。虽然全垒打产量与打者的好坏并没有直接关联,即不擅长全垒打的球员也能靠其他技巧成为主力,但是全垒打产量多的球员通常都是球队的瑰宝,也是豪门球队的优先选择。而在每年MVP的评选中,全垒打产量多的球员也通常更能得到评委的青睐。全垒打数能够成为重要度第二的数据,除了它对球队的直接贡献和增加精彩度这种商业考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要击出全垒打必须技巧和力量兼备,因此全垒打的数量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球员的打击技巧和力量(power),两者合一即为解说员常说的“长打能力”。单个完整的MLB球季中,单个球员全垒打产量的解说如下(前提为打满整个球季):
< 10:略嫌少,如果是主力球员的数据,一般是速度 + 技巧性球员
10 ~ 20:一般,有成为主力炮手的潜质,也可以朝速度和技巧发展
21 ~ 30:可以算是强打,通常为阵中主力炮手
31 ~ 40:正宗强打,绝对主力
41 ~ 50:投手的梦魇,敬远的优先对象
51 ~ 60:打出这种成绩,哪怕只有一个球季,都足够扬名立万
> 60:升仙了,只要这人没嗑药,足以留名千古
全垒打数量自然也有其局限性,就像前面说到的,一个好打者不一定要擅长打全垒打。再者,就算是全垒打也有分类,垒上有人和垒上无人的时候击出全垒打,结果是差很多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垒上无人的全垒打(俗称阳春全垒打,solohome run)和满垒全垒打(俗称大满贯,grandslam)相比较,那就是得一分和得四分的差距!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其他的数据支持来解释打者的好坏,请继续往下看。
3. 打点(runs batted in, 简称RBI)
简单地说,打点就是球员靠打击攻进的分数。举个例子,三垒有跑者,打者击出安打,三垒跑者回到本垒得分,那么击出安打的打者就记一分打点。要注意的是,不一定要安打攻进分数才记打点,回到前一个例子,就算该打者击出滚地球或飞球被刺杀或接杀,但是三垒的跑者回到本垒得分,还是给打者记一分打点。不过有几个例外:一、守备球员失误(比如说漏接飞球)、暴投(投手投偏)或是捕逸(捕手漏接)造成的得分不算打点;二、打者打出双杀打,即使有得分也不记打点。还有就是若是打者在满垒情况下被四坏球或是触身球保送上垒,会从三垒“挤”回一分,这一分仍算打点(虽然打者根本没打到球……)。打点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该打者的攻击和掩护能力。一个好的打者不但要有技巧,有力量,还必须有团队精神,懂得掩护队友得分。单个完整的MLB球季中,单个球员打点的解说如下(前提为打满整个球季):
< 50:弱棒,一般为速度快、技巧好或是守优于攻的球员
50 ~ 80:一般,有一定的攻击和掩护能力
81 ~ 100:可以算是强棒,攻击力旺盛
101 ~ 130:王牌主攻手,绝对主力
131 ~ 150:超强火力,足够扬名立万
> 150:升仙了,这数字一般看不到的
打击率-全垒打-打点三项已经可以较全面地概括一个球员的打击能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数据格式:.289-25-101,意即打击率二成八九,全垒打25支,打点101分。单个球季中,打击率、全垒打、打点都排名联盟中所有打者中第一的,被称为打击“三冠王”(triplecrown)。以下将就各种三项数据的组合来解释不同的打击风格,将以2006球季一些球员的数据为例(前提为打满全季):
.249-11-52:这是奥克兰运动家队当家二垒手M. 艾利斯(MarkEllis)在2006球季的打击数据,看似乏善可陈,类似这样的数据也最普遍,你我皆凡人嘛。实际上,艾利斯是一名以守备见长的球员,因此虽然打击一般,但是仍然能坐稳主力。
.322-9-49:这是西雅图水手队日本巨星铃木一朗(IchiroSuzuki)2006球季的打击成绩,虽然全垒打和打点不多,但是打击率高达.322,这样的数据很能代表像一朗这样的球员:速度快、技巧好,适合担任第一棒。担任第一棒就意味着每场比赛至少有一次上场的时候垒上无人,就更加减少了制造打点的机会,因此一朗的打点还不到50分。
.343-14-97:这是纽约洋基队“万人迷”D. 基特(DerekJeter)在2006球季的打击数据。可以看到虽然全垒打仅14支,但是.343的打击率和97分打点都是强打的数据。这就告诉我们:一、.343的打击率显示基特的打击技巧极高;二、14支全垒打代表他的长打能力一般;三、97分打点代表基特的攻击火力和掩护能力都属上乘。
.234-40-92:这是辛辛纳提红人队外野手A. 邓恩(AdamDunn)2006球季的打击数据,显示邓恩是一名技巧稍差,但是力量不凡的选手。.234的打击率其实不算合格,但是40发全垒打代表他的力量超群,而92分的打点对于一个力量型打者仍是差强人意,这就该怪他常在关键时刻忽然熄火(否则打击率不会低到.234)。事实证明,喜欢在垃圾时间猛挥全垒打的球员,单季打点很少超过100分。
.262-41-129:这是亚特兰大勇士队荷兰籍巨星A. 琼斯(AndruwJones)2006球季的打击数据。打击率虽然不高,但是全垒打和打点都显示琼斯是绝对的强打。这样的选手在职业棒球界也不算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垒上有人的时候才会大开杀戒,垒上无人的时候反而水平一般。这样的打者适合打第四、五棒的中间棒次。
.313-58-149:这是费城费城人队强打少年R. 霍华德(RyanHoward)2006球季的数据。这样的数据几乎无懈可击:技巧高超、力量出众、火力旺盛。而这数据也为霍华德赢得了国联MVP的荣誉。有一名这样的球员,是任何球队都梦寐以求的。
接下来介绍一些次要的数据,不能说这些数据不重要,只是因为三大项的概括性已经很强,其它数据特别容易被忽略。
4. 出赛数(games played, 简称G)
出赛数最能够代表球员的身体状况,当今职棒的战况如此激烈,每年能够保持健康出赛150场以上的球员已经不多。不过职业运动界都是如此,总会存在一些“玻璃人”,一碰就碎,也总是会有一些铁人,怎么摔都伤不了。
5. 得分(run, 简称R)
得分即回到本垒得分的次数,当然要能够成功得分的前提是上垒、自身的脚程和队友的掩护。得分的多寡反映的不只是球员的自身能力,还反映了整个球队的攻击能力。一般而言,球队中的主力战将打满全季的得分大约为100分上下,当然具体数据还是看该球员的跑垒能力和队友的掩护火力。
6. 安打(hit, 简称H)
安打的数量反映的与打击率基本一致,都是球员打击技巧的表现,只不过一个是概率,一个是绝对值。因为一旦出赛数差距太大,安打数就没有可比性,而打击率还是比较一目了然的,所以安打数就成了次要数据了。一般而言,打满全季后安打数能够超出出赛数40~50支是最理想的(即170~200支,依出赛数而定),若是像铃木一朗这样的怪物,超出100支都不无可能,目前大联盟单季安打总数纪录仍是由一朗在2004年所创下的262支(吐血)。
7. 二垒安打(double, 简称2B)和三垒安打(triple, 简称3B)
二垒安打、三垒安打和全垒打统称为长打(extra-base hit,简称XBH),因此二垒和三垒安打的数量都代表了打者的长打能力。不过虽然只是一个垒包的差距,两者的产量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般的强打者,打满全季能有20~40支二垒安打,但是可能只有1、2支三垒安打。二垒安打基本上只要能把球打到全垒打墙边就成,但是三垒安打不只需要把球打远,还需要非常快的速度和一些运气。随着球员的体形越来越庞大、外野手的守备能力越来越强,三垒安打的出现率也越来越小,以至于现在很多重炮手终其一生都打不出一支三垒安打。
顺带一提,当一个球员在单场比赛中分别击出一垒安打、二垒安打、三垒安打和全垒打(不一定要按照顺序)时,称作“完全打击”(hitfor cycle)。
8. 垒打数(total bases, 简称TB)和长打率(slugging percentage, 简称SLG)
前面提到过,打击率的高低仅取决于安打的多少,而无视于安打的种类。虽然可以把一个球员的各种安打数量一一列出,但是这样不仅麻烦,而且在比较两个球员的好坏时,若二人出赛数差距大,则安打数量这些硬指标则完全无法比较。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其他的指标来弥补,这就有了垒打数和长打率的概念。垒打数的概念其实很简单,打者打出几个垒的安打,就记几个垒打数:一垒安打= 一个垒打数、二垒安打 = 两个垒打数、三垒安打 = 三个垒打数、全垒打 =四个垒打数。这样记的好处,在于能够评价两个安打数接近的人当中哪个的长打能力较佳、对球队的贡献较大。比如说,两个球员A和B都有50支安打,但是在这50支安打中,A有10支二垒安打、10支全垒打,那么他的垒打数就是30+ 10×2 + 10×4 = 90,B仅有5支二垒安打,垒打数为45 + 5×2 =55,90和55相比之下,优劣立见。不过垒打数说穿了,仍然是一个硬指标,也就是说,若是出赛数差距太大,仍然无法比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几率,于是就有了长打率这个概念。长打率的公式如下:
长打率 = 垒打数 / 打数
公式很简单,记法与念法也和打击率相同。但是如何解释这个几率则不太容易,因为长打率并不是百分比几率。试想一个球员在10个打数中打出5支一垒安打和2支全垒打的话,垒打数就是5+ 4×2 = 13,长打率即13 / 10 = 1.3。一般来说,长打率仅用来判断打者的长打能力,如何解释则是次要问题。
整个球季下来,垒打数和长打率依照打者类型的不同,范围很广,速度型的打者,垒打数大约在250 ~ 300个,长打率大约.350 ~.400;重炮型的打者,垒打数通常能超过300甚至350个,长打率在.450 ~.500之间就差不多及格,有时甚至超过.600的都有。
9. 被四坏球保送(base on balls, 简称BB)
被四坏球保送的数量直接反映该打者的选球能力、耐心和在打击区的威慑力。选球能力和耐心越高,就越能熬到保送;在打击区的威慑力越强,就越能让投手不敢投好球。对于保送,球员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些球员不屑被保送,认为把球打出去然后拼上垒才是男子汉;有些球员则认为保送等于对方奉送一个垒包,不要白不要。态度的差异决定了一个球员被保送的次数。一般而言,整个球季下来,被保送的次数若接近或超过100,表示该球员选球功力强,耐心高,且有一定的威慑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不存在不屑被保送的心态。
另外提一下,敬远保送(即故意四坏球,intentional base on balls,简称IBB)的次数也都有记录。这个数反映的就是打者的打击能力,而非选球能力了。打击能力越强,投手就越不愿意和他对决,以至于选择故意保送他。
10. 被触身球(hit by pitch, 简称HBP)
这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能够更好解释后面的数据,所以放到前面说。被触身球的数量只能反映打者的体形和站位,体形越小的打者或是站位越靠近本垒板的打者越容易被球打到(有人可能会问,体形越小目标也越小,为何容易中弹?道理很简单:体形越小,好球带就越小,投手压力也就越大,越是想把球塞进好球带又不想被打安打,就越容易出现触身球)。当然了,故意被球打到是不算触身球的哦……
11. 被三振(strike-out, 简称SO或K)
被三振的次数从反面解释了打者的打击能力和选球能力。被三振的次数当然是越少越好,至于具体多少次,则依照打者类型而定。个性躁动的打者一个球季被三振150甚至接近200次都算正常,沉稳型的打者则多保持在50~ 70次,甚至低至30 ~40次都有。不过有时候三振数多并不代表球员差,只能说明球员的攻击欲望强、喜欢出棒。2006年国联MVP霍华德单季就被K掉181次,在全大联盟仅次于也是前面介绍过的邓恩先生(191次),这两个人也同时都是全垒打好手。只能说他们都是不碰球皮则K,一碰球皮惊人的球员。另外,若是出现不死三振(无人出局或一人出局、一垒无跑者时第三个好球被捕手漏接,打者可以攻占一垒)的情况,仍然是算一次三振的。
总而言之记住一句话:有时挥大棒等同于挥空棒。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重炮型打者的三振次数总是居高不下,毕竟要打全垒打必须要挥大棒。
12. 上垒率(on base percentage, 简称OBP)
上垒率按照名字解释很简单,就是一个打者上垒的几率,不过公式比较麻烦,因为上垒的途径繁多(注意靠守备员失误上垒和不死三振上垒不算):
上垒率 = (安打数 + 被四坏球保送数 + 被触身球数)/ 打席数
上垒率是一个百分比的概念,记法与念法都和打击率一样。一般来说,.350就算不错,代表球员打击和选球两方面都有较好的水平。若能超过.370甚至.400,代表球员不但打击强,而且还有重炮实力,让投手频频不敢对决,而选择保送他。
另外提一下,有一个“上垒率 + 长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 percentage,简称OPS)的数字时常被使用,通常被当作球员的“重炮指数”。由于重炮手的共同特征为上垒率和长打率皆高,因此OPS越高则打者越有重炮素质。打个比方,前面提到的霍华德在2006的OPS就高达1.084,是名副其实的重炮。
13. 盗垒(stolen base, 简称SB)和盗垒刺(caught stealing, 简称CS)
盗垒成功次数反映的是球员的速度和跑垒能力。由于现在球赛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很多球员为了爱惜羽毛,大大缩减盗垒的次数,以至于盗垒越来越少出现。不过一些靠速度吃饭的球员,仍然会奋不顾身地盗垒。在现在的MLB,单季盗垒次数有50次就是高水平了。不过盗垒不可能次次成功,因此通常会顺便列出盗垒刺,即盗垒失败的次数,以供参考。若盗垒成功次数多,但失败次数也多,表示该球员虽然速度快,但是跑垒技巧可能不好;反之若失败次数远低于成功次数,那么表示该球员速度技巧兼备。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计算盗垒的成功率(盗垒/ (盗垒 + 盗垒刺)),不过在盗垒派势力式微的今天,盗垒成功率已经很少被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