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编辑与作者,不得不说的关系。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

感谢!~原文地址:编辑与作者,不得不说的关系。作者:朋友赵宏兴

编辑与作者,不得不说的关系

赵宏兴

编辑改稿子

[转载]编辑与作者,不得不说的关系。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

  编辑要不要改稿子,怎么改稿子,一直是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一个纠结。

  王朔说的话,我还是喜欢听的,他出过一本书叫《王朔说说说》,看后真过瘾。王朔这种性格在我们老家叫“大扑啦嘴”,就是有话搁不住,扑扑啦啦说出来,痛快干净,与正规的文化批评相比,他这叫民间说法,是与那些正襟危坐的立论式的说法相悖的,但我们需要听这种声音,虽然王朔说的并不是“句句是真理”(我们也不需要他说真理),但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听到了另类的声音.,在说到编辑把他小说《看上去很美》里的“找不着北”,全改成了“不知道北在哪里”时,很有意见。说“谁要你改啊,神经。”

王朔说,“一个校对他看不懂他就敢改你的字,你创造一个词他就给你改成大家都知道的词。就像‘林林总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主要编辑,他说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儿啊,他就要改,那个老编辑好像去世了。北京话是个活的东西,它生长很多词儿,我费劲八咧地好不容易安在这儿,您就给我改回去了?编辑动手给作者们改稿子,为他人作嫁衣,他们还委屈了呢。谁要你改啊,神经。现在,电脑已经造成了,我哪句违反了国家法律,你给我删掉就行了。多一个人多一道事儿。”

我已做了十多年的编辑,看了王朔的这些话,再回过头来想想,王朔说的虽然有道理,但作为一个编辑,也确实有难处。一是确实要动,如萧红的书里,那些错字病句,最初出版时,那些编辑为何不改一下呢?是为了忠于原作,也不对吧,忠于原作不能将错就错,如果我们现在一位编辑编出的文章是这样的,那你就别干了,回家卖红薯吧。但编辑如果改不好,就会轮到像王朔骂的那样,心里也憋屈的很。因此,我觉得一位编辑,也不光是需要校对的功夫,除综合知识外,还需要有对文字的诗意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扩大自己对语言的认识,而不至于出现误读。如我在编一位作者的小说时,里面有一句写街头景色的句子,“树也在鸟的身体里收拢着翅膀”,这个句子猛一看还真是一个病句,应当改为鸟在树里收拢着翅膀,但细一想,就不对了,作者是写鸟全部落在树里了,树在鸟的身体里了,这多么有意思啊。因此,我没有改动,后来,有读者来说信说,这是病句,应当改回来。

  编辑与作者是一种关系,与读者又是一种关系,是照顾读者的阅读呢,还是照顾作者的文本呢,我认为,还是要根据语言环境而定,尽可能的照顾作者的文本,因为语词会随着时间的递进而逐渐由陌生变为熟悉,被人们接受,就像王朔里小说里的“找不着北”。如果当初改动了,白纸黑字,后来就还原不回来了,会影响原作的文本意义。

  1925年,鲁迅在收到青年作家李霁野的小说《生活》后,致信作者说:“结尾一句,这喊声似乎有着双关的意义,我以为这双关二字将全篇的意义说得太清楚了,所有的蕴蓄,有被其打破之虑,我想将它改作“含有别样”或‘含有几样’,后一个比较好,但也总不觉得恰好。”从中可以看出鲁迅作为一个编辑对作品反复琢磨,尽可能完善的诚意。

  另据专家考证,中国的四大名著也是经过不断修改而成的,这些后来修改的人,我们可以称为是今天的编辑的,如金对叹批改《水浒传》,毛纶、毛宗岗父子批改《三国演义》等,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四大名著的光辉典范,体现了修改者在一部作品成功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有没有必要非要去寻找作者原稿呢?也许原稿是一个难看的老母鸡。因此,编辑与原稿之间的矛盾是互生的,如何把握这个空间,就看编辑的水平了。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每个作者都认为自己写出来的稿子是伟大的作品。每个作者稿子用不了,都在抱怨是和编辑没关系。但作为一个编辑却总是在读稿中感到十分疲惫,在大量的来稿中,是单一的叙事,相似的内题,读不到令人兴奋的作品,这是产生视觉和思维疲惫的重要原因。目前许多小说,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一般层次的阅读品,无法把它归入艺术的范畴,写的都是生活里常见的事。

  鲁迅深知做编辑不易,他在1935年致王志之的一封信中说:“其实,投稿难,到了拉稿,则拉稿难,两者都很苦,我就是立志不做编辑者之一人了。”

  编辑总是喜爱那些成功的作者,因为他们拿出来的作品是成熟的,但成功的作者是很容易被刊物、被编辑、甚至被读者宠坏的。因为写作非一朝一夕的事,它考验的是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以及心志的高远和宽阔,可能你曾写出过优秀之作,但极有可能你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好作品了,如果不及时戒除自身的惰性和长久以来的那份沾沾自喜,而是不休止地重复自己的话,那么你的写作之路也就到头了。

  崔道怡说,感性创作,编辑不如作家,理性判断,编辑应胜一筹,掌握一定评论家的本事。我当了一辈子的编辑,与各种作家交往,我节切实感受到,作家的成功靠天赋与勤奋,但在他们个人写作的孤独道路上,也极为需要外界的扶持地培养,这时,编辑对其创作实力和潜力的认定,将起着关键的作用。

  据说路遥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第一部就受到了激烈批评写不下去了,后来,中央广播电台一个编辑发现了他,决定在长篇连载里播出,路遥一边听一边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最终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世界的创作。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作家如果能找到一个知已的编辑,是他写作上的幸事,也会催生他化蛹为蝶。

编辑与烂稿子

一个编辑最怕被别人说是一辈子都在编烂稿子。

我刚到编辑部工作的时候,编辑部里正好有一个老编辑退休了,一次,我在私下里听他们议论。这位老编辑工作也敬业,但他编了一辈子的稿子,没有被选过,没有获奖过,很少上头条。当时我听不明白,现在回过头来恍然大悟,也就是说,这位老编辑编了一辈子的稿子,都是烂稿子。但是编辑部内里也有送审规则的,一篇稿子发表,都是要经过三审的,也就是说一篇稿子是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发出来的,不是编辑一挥笔就发了的。因此,老编辑选的稿子肯定也是这样过五关斩六将的,怎么能说是烂稿子?难道把关的人都没水平吗?我说,不是。但这里面除了编辑的敬业外,还要靠学识,靠眼光,甚至还包含着一点运气了。这位老编辑一辈子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没得说的,但他的运气也太不好了。

一个做编辑做了一辈子的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没编过一篇烂稿子。有的作者,写着写着就上去了,即使为他编了烂稿子,编辑心里也是欣慰的,怕就怕这位作者一辈子都在写烂稿子。璧如说莫言,发表在1981年第5期河北保定的内部刊物《莲花》上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责任编辑毛兆晃认为“小说基础不错,但人物形象单薄,需要进一步修改。几天后,莫言拿着重新改好的稿子送到编辑部。毛老师看后说了一句话:‘还不如那篇初稿好呢!’就这样,改到第三次的时候,毛老师没再说什么,打发莫言回去等消息。没过多久,《春夜雨霏霏》就发表了,这也是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现在来看,毛编辑为莫言发了一篇烂稿子,但莫言最后成功了,如果莫言一辈子都在写“小说基础不错,但人物形象单薄,需要进一步修改”的稿子,哪将是多么令人失望。但我们有些作者,就是这样的。我在做编辑时,经常遇到这样的作者,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这样写,到了现在,还是这样写,让人哭笑不得。真想劝他,罢了,别写了吧。

作者与编辑的潜规则

1,千万不要误认为,自己的作品发不了,是跟编辑不熟悉。记住:好作品走遍天下,赖作品寸步难行。熟人的稿子达不到要求,编辑照例是要退稿的。每个编辑都希望编好稿子,不希望一辈子编的都是烂稿子。

2,一个作者最好要有一二本刊物作为根据地(当然不易)。这一二家刊物适合你的写作风格,你的东西写出来,不怕打了水漂,这样写起来,心里不慌,有底气,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开来。

3,当一家刊物里的一个编辑赏识你的作品时,你一定要与这个编辑保持固定的联系,“人生得一知已足矣”。不要见异思迁,更不要把稿子投给一家刊物里的编辑张三、李四、王五,误认为,这样受到的关照多一些,张三不发,李四发,李四不发,王五发,编辑部里的人都是相通的,稿子最后都要通过一个人的手里——主编那儿,作者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4,稿子投出去后,不要跟着后面催。处理稿子都要有一段时间,在你的稿子到来之前,编辑的手头上已积存一大部分的稿子了。杂志一般以三个月为期限,中间确实需要了解稿子情况时,也可问一下,但千万不要像催命鬼一样催,这样是只能适得其反。

5,要尊重编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作品。现在写稿一般都用电脑了,要注意按常规打印,字就选择宋体,5号或小4号,方便编辑阅读。稿子不是广告,不要用那些花里胡哨的字。不要为了省两页纸,把字打得密密麻麻,满纸黑糊糊的一片,或油墨没了,稿子打印得半边黑半边白,让人一见生畏。这样的稿子一是不尊重编辑,二是不尊重自己的作品。你都无所谓,还要人家怎么对待你?

6,投稿时,一定要把通联写清楚,方便联系。用笔名时,要在通联里把真实姓名写清楚,这样省得寄样刊和稿费时,退回来再寄,增加杂志社成本不说,还增加劳动量。

(以上是我做编辑的一点心得,拙作已收入本人的散文集《开窗的人》,请方家指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9285.html

更多阅读

汉史其实也精彩207 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下 汉史

第二百零七章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下)但是,盐铁专卖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最为关键的就是收价和卖价的价差太大了,当然是卖价太高了,不但价格高,品质也出现了问题。老百姓马上表示不干了。所以,张汤就成了超级替罪羊。前115年,桑弘羊正式走到

征文佳作 袁隆平与转基因:不得不说的故事

点击标题下面的蓝色字“半棵树”即可关注我们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亨到朋友圈,分亨正能量,快乐无限!欢迎关注半棵树:LNH-sky6978微创人微信交流:13016084545文/乐云风,起于青萍之末。名人的负面新闻,即便是捕风捉影,依然可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并

汉史其实也精彩(206)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中 汉史其实很有趣免费读

第二百零六章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中)一年后,刘彻路过上林苑,见那里的羊膘肥体壮,就把卜式叫来问话。放羊和治理百姓没什么区别,遵循它们的习性,及时除掉害群之羊。刘彻很高兴,没想到放羊也是有学问的。就任命卜式去做缑氏县的县令。这次

声明:《转载 编辑与作者,不得不说的关系。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为网友蹶不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