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集 上册 元好问诗词集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加书签|回简介

前言(本章免费)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系出北魏鲜卑族贵族拓跋氏(后改汉姓“元”),为唐诗人元结后裔。生父元德明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喜爱杜诗,推崇苏轼、黄庭坚,其诗作清熟圆美,无山林枯槁之气。元好问过继给其叔元格为子。元格官山西陵川等地,为元好问延请名师郝天挺,并教其为政之道。郝天挺引导好问潜心经传百家,刻苦学诗,主张“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郝先生墓铭》),对元好问的成长起了良好作用。

元好问认为:“士之有所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中州集·辛愿传》)这正是他本人能取得重大成就的三个基本条件。他的父、兄都博学能诗。元好问出生前及其青年时代前后50年(1161—1210),是金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史称“世宗、章宗之世,儒风大变,学校日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甚多。”(《金史·文艺传》)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金章宗则是历代金帝中汉文化最高的人。元好问确实得益于国家教养。至于师友讲习这方面,对元好问影响更大。可称为元好问之师的,除郝天挺外,还有王中立、路铎、赵秉文、王若虚等名士名臣。元好问结交的诗友很广,著名的如元好问的“三知己”辛愿、李献甫、李汾;以及雷渊、王渥、麻九畴、冀禹锡、杨弘道、刘昂霄、赵元等。师友中关键性的人物,是礼部尚书赵秉文。元好问28岁时(1217)到首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以诗文见礼部尚书赵秉文。赵对元好问的《箕山》、《元鲁县琴台》等诗,极为赞赏,认为在杜甫之后,尚未见过这么好的诗。于是元好问名震京师,被人目为“元才子”。这对元好问此后以诗学为毕生事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好问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20岁之前,是学业准备时期。21—43岁,是深造、应举、为官、交友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44—68岁逝世,是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期,也是为促进社会进步、保存中原文化和金代文献,积极活动、作出重大历史贡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和政治文化活动,奠定了元好问作为文化巨人的历史地位。

第二个时期的23年中,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1—31岁,是深造、交友、创作成熟的阶段。元好问在这时所写的《论诗三十首》,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这组论诗绝句在对建安以来至南宋的一些诗人、诗派品评褒贬的同时,阐明自己论诗的主旨:推崇刚健雄豪、真淳天然的风格,反对模拟因袭,批评绮靡纤弱的诗风;重视作家的品德,反对俳谐怒骂,标举风雅正体的优良传统和民歌的“天然慷慨”本色。

32—43岁,是为官和创作丰收的阶段。32岁登进士第。35岁应宏词科,权国史院编修官。37岁除镇平令。38岁任内乡令。42岁任南阳令,迁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43岁任左司都事。元好问在为官期间和金亡前后所写的“丧乱诗”,蒿目时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慷慨悲歌,真挚动人,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确实可以与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诗歌比美,而在其批判力度上,比杜甫有过之无不及。

元好问任地方官期间,善政卓著。《河南通志》和《内乡通考》都说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善政尤著,吏民怀之”,“循吏也,不当徒以诗人目之”。《新修镇平县志》更具体地说,元好问任镇平县令期间,“律己守法,政平讼理。暇时则赴劝农,形迹脱略,如家人父子。每岁开征,不事科扰,民竞劝乐输无愆期。”“以德化民,政声翕然。”《新修南阳县志》称元好问“为中州南阳令,南阳大县,兵民十馀万,帅府令廉,镇抚甚有威惠。”

第三个时期有25年(1233—1257)。1232年元好问43岁时,在朝中任左司都事。这时,金哀宗已经出逃,崔立叛降,蒙兵入京。元好问在生死存亡之际,向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进言,写了《寄中书耶律公书》。这一惊世骇俗之举,是有关他一生名节的重大公案,而实际上却正是他高瞻远瞩、见识卓越超群的铁证,是他挽救中原文化的一大贡献。紧接着,元好问就随百官一起被蒙兵解送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县)羁管。《寄中书耶律公书》写于1233年4月22日,信中向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了文士54人,请求保护、任用。希望耶律楚材使这些文士“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不久,这些文士果然大多被任用,促进了蒙古贵族文明化,保存和传扬了中原先进文化,以至在忽必烈时代以儒学治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与元好问向耶律楚材进言的同时,耶律楚材建议废屠城之制,使避兵于汴京的140万户百姓皆得保全。可见,在行仁政、倡儒道这一根本原则方面,元好问与以“礼乐中原”为荣的耶律楚材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那种囿于宗姓邦国之见,以“境外之交”责备元好问的论者,与“横身于利害相磨之场而莫之避”、以挽救天下斯文为己任的元好问相比,其差别何止以道里计。

1235年,元好问46岁时,获得自由,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省冠县),得到县令赵天锡的资助。于是大力提倡儒学,与赵复、杨宏道、曹之谦、段克己、段成己等著名文士交游、唱和,颇有影响。1236年,蒙古统治者即下令修复孔子庙,并设立编修所、经籍所。1237年,首开科举。元好问于此年写了《外家别业上梁文》,对刘祁以崔立碑文诬陷自己之事作了沉痛的申辩。

金亡后的20馀年,元好问长期奔波于鲁、豫、冀、晋一带。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鼓吹儒学,二是搜集编撰金史的资料。他在家乡构筑野史亭,以编撰《金史》为志愿。1247年,元好问58岁时写的《与枢判白兄书》中说:“去秋七月二十三日,忽得足痿症”,“亦恐是残喘无几”,“唯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府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终始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兴废存亡者为一书,大安及正大事则略补之。此书成,虽溘死道边无恨矣!”1250年,他61岁时,终于抱病亲往顺天路万户张柔处,抄录了《金实录》。1252年,他又以63岁的高龄,与张德辉一起长途跋涉,北上桓州(今内蒙正兰旗一带),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并免儒户兵赋。忽必烈悦而准之,元好问即返忻州。

元好问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活动,有一种矛盾的现象:他积极推荐鼓励其友人、门生担任蒙古政府的官职,并结交一些权贵,而自己却坚辞不出仕。继任其父耶律楚材为蒙古中书令的耶律铸曾多次写信并派人招致元好问。元氏回信说:“断不敢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元好问鼓励儒者做官,是为了行儒道;而他自己辞官不就,则是为了尊儒道。道尊则易行,道行则益尊。同时,他不做蒙古帝国的官,也是忠于金国、金君的表现。他的哥哥元好古就死于蒙军的屠刀之下。

1257年农历9月4日,元好问卒于河北获鹿,归葬于秀容祖坟(今忻州城南韩岩村),享年68岁。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极为自信,自许为李白、杜甫一流,而在秦观、晁补之、贺铸、晏幾道诸人之上。其《天涯山》云:“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游泰山》云:“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遗山自题乐府引》云:“客有谓予者云:‘……且问遗山得意时,自视秦、晁、贺、晏诸人为何如?’予大笑,拊客背云:‘哪知许事?且啖蛤蜊。’客亦笑而去。”“哪知许事,且啖蛤蜊”语出《南史·王融传》,原作“不知许事,且食蛤蜊”,表示不屑之意。这种态度确实大幅度地超越了儒家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樊篱,正是多民族融会的“中州万古英雄气”孕育的结果。无怪乎他敢于以“诗中疏凿手”自任,宣称“未便吴侬得锦袍”了(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之一)。至于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于形成“河汾诗派”的领袖作用,则是李白、杜甫也不能比拟的。元好问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他开创断代诗史新体例《中州集》的功绩,在史学界也早有定评。

元好问诗今存1381首,词今存384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尤其是金亡前后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对人民的疾苦十分关切同情,具有诗史的意义,代表了金元诗词的最高成就。清人赵翼说,元好问的诗,“专以精思锐笔,清炼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轼)、陆(游)。”(《瓯北诗话》)刘熙载说:元好问的词,“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艺概》)

元好问的散文有26卷,众体悉备。受韩愈、欧阳修的影响,风格清新雄健,语言平易自然。

元好问还著有小说集《续夷坚志》,有207篇文言小说,是今知金代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国小说由雅趋俗的发展阶段,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还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元好问的散曲今存9首,对元曲有示范作用。元人陶宗仪说:“〔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南村辍耕录》)可见其影响之广。

元好问还有4篇赋传世。其《新斋赋》中说:“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表现了他经世治国的远大抱负和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品格。

元好问在魏道明、商衡辑录的《国朝百家诗略》的基础上编纂的《中州集》,收诗词作家255人,并为其中253人写了小传。收诗2054首,词114首,实属最早的金代诗词总集。此集开创了以诗存史、断代诗史的新体例,对于研究金代诗词和作者、金代历史和总集的编纂体例,均有重要价值。

元好问编撰的著作,尚有《锦机》、《杜诗学》、《东坡诗雅》、《东坡乐府集选》、《壬辰杂编》,惜此五种均佚失,《诗文自警》有孔凡礼先生辑佚15则,《唐诗鼓吹集》今存。

总之,文化巨人元好问是时代的骄子。高度汉化的家学、师友渊源和儒家文化教养成为他思想和学术的根底,又吸收了一些道家和禅学的营养。少数民族的英雄气质和生长云朔的自然天禀,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巨变,则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愚忠于一家一姓的腐儒之见,使他能够以宏阔的世界观、人生观顺应时代巨变,以先进文化的传承、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为重,将封建的个人名节置于次要地位,终于作出了不朽的历史性贡献。

元好问集有多种刊本。全集如清光绪七年读书山房刻本,包括诗文40卷,词和小说各4卷,年谱3种,考证3卷,附录、补载各1卷。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元好问全集》(姚奠中主编),即以此为底本校补增订而成。诗集有明汲古阁本、清人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等。词集《遗山乐府》有明吴讷《百家词》本,《全金元词》所收较为完备。小说有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夷坚志〉评注》(李正民评注,1999年版)。

本书所选元好问作品文本据《元好问全集》。共选诗85首、词37首、散曲7首、文赋8篇、小说4篇。

撰写注释和新解新评的为:李正民(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孟繁仁(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曹凌燕(上海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段继红(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焦中栋(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郭胜瑜(山西大学硕士)、乔林晓(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量(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正民审订了全部书稿。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元好问年谱简编”、“元好问著作主要版本”、“元好问研究主要著述”及“《元好问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

选文和评注不妥之处,诚望读者指正。

李正民

2008年6月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序言(本章免费)

姚奠中

1998年,我在为李正民的《元好问研究论略》作序时说:“李正民从他的硕士论文起,便和元好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981年留校,所担任的课程从先秦到明清都有,但他致力最多的还是金元,特别是元好问。”那是实情。他近年在我们集体校点的《元好问全集》的基础上,又作了一次详尽的校订、增补,使这部颇受社会好评而且获得国家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的全集,进一步完善。

我以为,包括他的其他有关元学论著在内,李正民在元学的研究上成绩卓著,不愧为元好问研究的专家。然而,元的全集量大,没有注解。有注解的,一是清代施国祁的“笺注”,解放后的选注本不少。二是词,过去未见单独注本,我和正民主持下的《元好问词注析》,算起了一点补缺作用。

但元好问还有大量的散文、小说和《中州集》中的传记。其中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很高的作品不少,却很少有人留意。鉴于此,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约请李正民主编《元好问集》选注本。这本新著对研究或了解金元文学、特别是对想多方面了解元好问作品的读者,是会有积极意义的。

元好问是金元两代二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代表。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这在前人、特别是清人对他的评价中已有定论。即使在对金元文学长期忽视的年代,一般文学史对元氏也不能不加以重视,而予以一定的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元学研究已走向高潮。而正民在此高潮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希望这本书之后,更有不断的新成果问世!

作序,九十老翁,力不从心。姑缀此短笺以塞责。

姚奠中,1913年生,山西稷山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书法家、诗人。于1935年考取章太炎先生所招收的唯一一届研究生。先后在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执教。1950年回到山西,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历任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西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讲习文集》等。

附记:

按照这套丛书体例,责编要求请名家写序。我自然想到恩师姚奠中先生。40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曾求先生写一幅字留念,先生信笔写了一首元好问的论诗绝句赠我。1978年,我考取了先生的研究生。作硕士论文时,先生又让我研究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其后20馀年,我与元好问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名家写序,当非先生莫属。然而先生已九十高龄,我实不忍启齿。于是将此前先生给我写过的《元好问研究论略》之序言,复印放大,对先生说:请把此文略加改动,即充新序吧。不料先生说:“不可!”乃提笔新撰序言,密密麻麻写满了两页稿纸,又作了多处修改。感动之情,实难言表;受教之深,永志不忘!

谨呈一绝,为先生寿:

论艺为人得道尊,

庄骚孔孟润河汾。

再传薪火与时进,

九丈苍松叶正春。

李正民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二词(本章免费)

摸鱼儿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他被一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动。他买雁葬于汾水旁,并写了这首词。后又据〔摸鱼儿〕的词调加工改定。词作高度赞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悲恸、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有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情深。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挚爱,矢志不渝。“痴儿女”三字饱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君:指殉情的大雁。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诚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苟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代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胜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丛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煊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suò),句末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永垂不朽。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价值,为下文寻访雁丘做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烘托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遭受的磨难和摧残,词中对殉情大雁的歌颂,即是对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词作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这首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金文学率真尚情之传统一致,和词人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人价值和欲望的精神相通。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勾连,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词作本以雄浑博大见长。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这首《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自饶深婉”的范例。

江城子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词人于此年完婚,时年十八岁。词作描写了一位情意绵绵的女子,从早到晚都在寂寞中等待意中人的情景,格调凄婉,回环缠绵。

行云冉冉度关山,别时难,见时难!怅望南风,早晚送云还。心事情缘千万劫,无计解、玉连环。夕阳人影小楼间,曲阑干,晚风寒。料得而今,前后望归鞍。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见,与谁弹?

行云冉冉度关山,别时难,见时难——行云冉冉:云彩流动的样子,这里喻游子行踪不定。关山:泛指关隘与山川。词作以对行云的描写起句,自然带出了思妇的抱怨。这几句意思是行云冉冉,飘荡东西,正像我的心上人行踪不定,来去匆匆,相聚的时间太短,即刻又得分离,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怅望南风,早晚送云还——南风:即和风。《诗经·邶风·凯风》中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这两句是说:我满怀惆怅,希望祥和的南风将冉冉的行云送至家门前。寓有愿爱人早归之意。

心事情缘千万劫,无计解,玉连环——情缘:男女间情爱之因缘。劫:佛家语。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尔后又重新开始,此一灭一生称作“一劫”。“无计解,玉连环”意思是环无端,多环贯联不可解,谓之连环。《战国策·齐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古人认为婚姻都是天生的姻缘,词人在《三奠子》(怅韶华流转)中,亦有“再生缘”之说。这里借用佛家的因缘说,将思妇和游子的恩爱之情写得超越了时空,历千万劫而永存。其中的情缘又怎么能够说得清,如何能够解得开呢?这里思妇的哀怨已被描绘得茫茫无际,亘古至今,仿佛词人笔下之思妇,承担着世间所有思妇的哀怨。

夕阳人影小楼间,曲阑干,晚风寒——下片紧承对思妇白天惆怅情态的描写,勾勒出傍晚时分晚风吹寒,思妇在小楼间依栏守望、孤独徘徊的情景。写夕阳中的思妇形象用“人影”一词,极其微妙。时间已是傍晚,光线由明转暗,影影绰绰望去,仍见小楼间曲栏旁思妇茕茕孑立的身影,她已守望了一天,晚风寒气袭人,但她仍在无望地坚持着。此处写思妇心理,生动逼真,其形象呼之欲出,令读者不禁为之落泪。

料得而今,前后望归鞍——思妇正在依栏而望,料想她现在正在前后顾盼,焦灼不安,那么爱人的归期又在何时呢?这两句是对思妇心理活动的进一步揣摩,思妇望归不归,衷情无以倾诉,故焦虑顾盼,愈见其孤独无状,凄苦难熬。归鞍:古代男子乘马出行,此处以“归鞍”借代“回家”之意。

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见,与谁弹——思妇默默垂泪,如梨花枝头滴雨,但心上人不在眼前,幽泪暗抛,苦水独尝,又有谁知?用梨花带雨喻思妇落泪,含蓄隽永,意象非常美丽。因为其美丽,更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柳永《雨霖铃》中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元好问巧妙地予以化用,将皇妃的痛苦、才子的哀怨熔铸在一起,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结尾的一个“弹”字,形象地写出了思妇挥泪如雨的情景。杨万里《罗溪望夫岭》诗亦有“向人弹泪绕天流”之句。这是元好问又一首动人的情词。

点绛唇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元好问时年十九岁,在长安准备参加秋试。词作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抒发了词人“无计留春住”的怅惘之情。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沙际:水边。因为春来先遣杨柳青,春在柳梢头;近水杨柳先绿,正是“沙际春来”。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所以词人吟咏道“沙际春归”。绿窗:这里指歌女所居之所。李益《春晓闻莺》有“绿窗残梦晓闻莺”之句。这两句是说春已归沙际,然而仍有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起句看似平淡,但平淡中含有无限的画面。第二句借人喻己,巧妙地写出了词人自己爱春、惜春的深情厚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既然爱春情意殷切,那么,春归之后自然要苦苦寻觅,这是爱春之情的发展。然而问春却得不到回答,只见落花飘零,黄莺也默默不语。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啼莺,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而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吟怀:指伤春的情怀。这两句紧承上片寻春,极目远望,仍不见春之踪影。“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渺渺吟怀”的物化形态。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寻春不到,只有在日暮归楼后,梦中去寻觅了。

此词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态。其中,“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与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异曲同工之妙。

摸鱼儿

此词作于贞祐丙子(1216)年,时元好问避兵乱于河南三乡。词序中交代,民家小儿女殉情的故事是梁国用告诉李用章,作者从李用章处听说的。这首词和《雁丘词》为姊妹篇,都是作者青年时代歌咏爱情的名篇。词作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高度赞美,以及对其不幸结局的深深同情和哀悼。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而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清之瑞露,春动七情”,韩《香奁集》中自叙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词序交代了词的本事。泰和为金章宗年号(1201-1208)。大名:金正隆二年(1157)置大名府路,治所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双蕖怨》为本词原题篇名。双蕖即并蒂的荷花。韩偓《香奁集自序》所说“三清”,源自道家,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境,指人天之外的圣境。韩偓为晚唐诗人,万年(今西安市)人,其诗格调柔靡,华丽精致,时称“香奁体”。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藕断丝连”常被人用来形容情意不绝,唐孟郊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正是此意。这几句中“丝”谐“思”。男女双双殉情,沉于荷花塘,化身为并蒂莲,莲根(藕)之“丝”,自然就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而“莲心”亦即人心,他们生不能结为伉俪,被迫而死,其冤其苦,可想而知。词作以“问”字起句,领起“莲根”、“莲心”两句,与《雁丘词》的起句方法相同。起句发问多是作者对吟咏的对象,深有感触,激动不已,酝酿再三,至不可按捺时,冲口而出,其发问的问题往往是其思考的核心,也是全词抒情的线索。问句启开了词人感情的闸门,激情似洪水巨流,奔涌而出。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双花脉脉含情,温柔相向的形象,正是“大名民家小儿女”的形象。词人以花拟人、以人拟花,既是拟人,又是拟物,写出了“双花”亦即这对“痴儿女”相互依恋的情态。接着是无比悲愤的质问:痴情儿女,在人间不能结合,而死后却能化作并蒂莲,说明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已经得到了“天”的同情与首肯。那么,为什么不让这样的一对“痴情儿女”在人间白头偕老呢?这个问句,闪现出向封建礼教抗争的火花,说明作者崇情的思想已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作者的发问未能得到什么回答,唯见夕阳默默无语。看来夕阳也在沉思,也在悲痛。这一悲痛的氛围经作者渲染,已极其浓郁,进而笼罩了四周的景物。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其小字“客儿”。他的《伤己赋》,所写皆伤感之境,伤感之情,其中有“播芬烟而不熏,张明镜而不照”之句。湘妃:指传说中舜的二妃娥皇、女英。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寻而不得,遂自投湘水而死。谢客伤怀于烟中,湘妃自投于湘水,这本来都是极伤至悲之境,但词人却说,这些都“未是断肠处”。显然,最令人“断肠处”,就在这民家“小儿女”殉情之荷花塘了。这里曾沉下殉情者的肉体,而眼下正开着他们魂魄化成的并蒂莲花。在词人眼里,名士的悲伤、帝妃的殉节,均无法与这对“小儿女”的以死殉情相比,“小儿女”的殉情更悲苦,更使人同情,更使作者痛心疾首。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十分难能可贵。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香奁梦:借用韩偓诗意,谓深闺中的好梦。灵芝瑞露:形容这对青年爱情的圣洁。俯仰:低头和抬头,喻很短的时间。这几句意思是,如此纯真圣洁的美好爱情,在人世间却难以长久,“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令人悲叹不已。这几句自然领起了下片对纯真爱情的高度赞颂。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海枯石烂”两句是对“小儿女”爱情坚贞永固的盛赞。指出他们的爱情是永存的,他们的“幽恨”也是黄土所掩埋不掉的,必将永垂不朽。“相思树”源自《列异传》,韩凭同其妻何氏殉情而死后,其墓穴之树枝叶覆盖交通,被人称为“相思树”。“相思树”后成为古代爱情悲剧的象征。“西风”即肃杀的秋风,象征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古代的爱情悲剧随着时光的流逝又一次重演。今日“无端”又被“西风误”者,则是这对青年,他们被“误”,以至于死,罪在那充满杀气的“西风”。“无端”二字用得极好,既是对“西风”的鞭挞,指出其对青年男女爱情横加干涉,粗暴而蛮横,也表明了青年男女爱情的纯真无辜和作者正义的立场。

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兰舟:对船的美称。红衣:指荷花。这几句意思是:兰舟且暂作停留。(我)怕载酒重来之时,荷花已经凋零,池中一片狼藉。一个“怕”字,准确地表达了词人的珍爱、怜惜之情。这几句是对全词的收束,其含义又宕开一层,由对往事的回顾,转入对未来的展望揣测,美好的事物可能要再次遭到摧毁,增添了全词的悲剧气氛。

这首词与《摸鱼儿》(恨人间)、《三奠子》(怅韶华流转)以及元好问的《续小娘歌》和30馀首杏花诗可以合观,从中发现诗人极为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令人感叹其深情重义、高尚清纯而又细腻柔婉的审美情趣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江月晃重山

本词作于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这一年蒙古兵南侵,词人由三乡(今河南宜阳县)移居登封(今河南登封市)。嵩山在登封北,古称“中岳”。词人站在嵩山上,未必能望见塞北,词中虚拟出一组边塞壮景,意在抒发为国立功的豪壮情怀,表明对收复故土充满信心。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这两句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雄壮景象:鼓声和号角声在秋风中交响,城头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迎风飘扬。词作从描写边塞特有的风光入手,顿时将读者带入充满了雄浑苍茫氛围的塞上。范仲淹《渔家傲》有“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等句,但全词格调悲凉。本词前两句更为凝练,全词格调更为豪迈、雄壮。

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适:恰好。“从军乐,莫问所从谁”系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然而变其“但问”为“莫问”,突出强调了青年们踊跃从军的豪情。秋风中的塞上正是青年人跨马从军、一显身手的绝好场所。从军自有从军的快乐,无论跟随的是谁,都乐于效命沙场。无论是哪一个青年从军,都能享受到有用武之地的快乐。这几句写出了从军少年英气勃发、跃跃欲试的动人形象,词人之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候骑:侦骑、侦察兵。通:到达。蓟:地名,在今北京城西。辽西:指辽河以西,今辽宁省中部一带。这两句极言军队声威之盛,胜券稳操。《孙子·谋攻》中有“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在充满必胜信念的词人看来,这些从军的“少年”奋勇作战,定能先声夺人,大获全胜。

归期犹及柳依依——柳依依:源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原用来描写士卒出征岁月之久。这里词人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秋日从军,在杨柳依依的春天,就可得胜而归,时间不会太久。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春闺:春日的闺阁。红袖:代指佳人,词中指闺中思妇。这两句意思是到了春天,闺中的思妇也不必因相思而流泪,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

《江月晃重山》是将《西江月》头三句和《小重山》后两句串合而成的词牌,这个词牌分上下片,各五句,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晃”是明亮照耀的意思。词人这首作品内容和词牌的格式结合得很好,可谓内容美和形式美交融互见。“西江月”前两句各六字,两字一个词组,节奏按节拍,应为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读起来舒缓、阔展,速度较慢。这首作品上片前两句一写听觉形象,一写视觉形象,内容舒展,境界辽阔,正与词牌固有节奏适合。从写作线索来看,这两句先勾画出大的背景,然后层层累加意象,像摄影镜头缓缓推进,照出了塞上落日的雄浑画面。“西江月”第三句七个字,节奏应为ⅹⅹⅹⅹⅹⅹⅹ,速度稍快。这首词的上片第三句正是对前两句的一个概括,结论是无可怀疑的,自然读(唱)起来速度稍快。“小重山”末两句,句子简短,结构紧凑。节奏似应为ⅹⅹⅹⅹⅹⅹⅹⅹ〇。词作中“从军乐”两句正表现了一个十分高涨的情绪,速度很快,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生动地描绘出了从军少年信心百倍,豪情满怀的形象。词作下片前两句是两个主谓宾俱全的陈述句,描述了军队作战的情景,节奏稍显稳重。接着又是一个概括性的结论,节奏变紧,速度加快。到最后两句已是铿锵有力地表明信心,情绪发展达到高潮,亦与“江月晃重山”词牌的格式紧密结合。“江月晃重山”之曲谱今已失传,然而我们通过元好问这首词作的内容可以推想出其吟咏乃至演唱时的情景。总之,这首词起句凝重,继而雄壮,归于激昂,与词牌的格律贴切融合、相得益彰。

水调歌头

汜水故城登眺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作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作者时年三十二岁。汜水:古县名,汉代名成皋,隋代改名汜水,今属河南省荥阳市,楚汉成皋之战在这一带进行。成皋之战中汉军重创楚军,楚军自此元气大伤,终为汉灭。这首词由凭吊楚汉古战场着笔,追述了刘邦、石勒等人的英雄业绩,抒发了词人抑郁难平的情怀。

牛羊散平楚,落日汉家营。龙虎掷何处,野蔓荒城。遥想朱旗回指,万里风云奔走,惨澹五年兵。天地入鞭,毛发懔威灵。一千年,成皋路,几人经?长河浩浩东注,不尽古今情。谁谓麻池小竖,偶解东门长啸,取次论韩彭。慷慨一尊酒。胸次若为平!

牛羊散平楚,落日汉家营。龙拏虎掷何处,野蔓荒城——楚:丛林。龙拏虎掷:指楚汉战争如龙虎相搏掷。(juàn):挂。开头四句紧承词题,描写了在汜水故城登眺看到的景象:牛羊散走在丛林之中,夕阳的馀晖映照着昔日汉军的废垒,给人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那么往日激烈的战斗究竟发生在何处?此时只能看到野草丛生的荒废城池。这几句由眼前景物追述历史陈迹,寄怀古之思。以凝重之笔,绘苍凉之景;以沉雄之气概,溯历史长河。使全词浸透了一种沉郁劲健的沧桑之感,为下文抒情蓄势。

遥想朱旗回指,万里风云奔走,澹淡五年兵——朱旗:指汉军旗帜。风云:指局势。《后汉书·皇甫嵩传》有“将军权重于淮阴,指麾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奔走:役使、驱使。这几句由“遥想”领起,自然转入了对昔日楚汉战争的回顾,当年汉高祖刘邦运筹帷幄,成皋一战,终于扭转了局势,奠定了汉室基业。回忆起刘邦的丰功伟绩,词人自然感慨颇多。“回指”、“奔走”两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刘邦指挥若定、军令如山,也写出了汉军动作的迅速快捷。“奔走”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情态,而词人用其来形容“风云”,既渲染了风起云涌的战争氛围,又使“朱旗回指”的力量显得澎湃涌动。“惨澹五年兵”是对战争总的概括,同时自然引出了对战争惨烈进一步的描写。辛弃疾《木兰花慢》有“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这首词在描写战争方面,较少辛词之豪迈,而其浑厚深沉过于辛词,这当与词人饱受战争磨难的经历有关。牟端明《金缕曲》评元好问云“扑面胡尘浑未扫,强欢讴,还肯轩昂否”,是相当中肯的。

天地入鞭箠,毛发懔威灵——鞭箠:鞭打。毛发:指草木。懔:畏惧害怕。威灵:声威。词人以夸张之笔,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和骇人听闻。在词人笔下,天地也遭受了残酷的鞭打,草木亦畏惧战争的声威。惨烈的战争席卷包裹了一切,天地万物,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不慑服于战争的威势。

一千年,成皋路,几人经——过片紧承上片对楚汉战争的描摹,转入千年历史的回顾。楚汉战争距词人创作这首词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一千多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成皋之战的故址上,又有多少人从此经过,这里又发生了多少故事,产生了多少传说?

长河浩浩东注,不尽古今情——长河:指黄河。这两句是说:滔滔黄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好像也在诉说着历史。词人以“成皋路”和“长河”作为历史见证,抒发慷慨壮怀,也自然引出下文对石勒的评论。

谁谓麻池小竖,偶解东门长啸,取次论韩彭——词人联想到后赵皇帝石勒的故事。“麻池小竖”源自《晋书·石勒载记》,竖指奴仆。石勒曾与邻居为争沤麻池,互相殴击。他幼年曾被卖为奴仆。“东门长啸”指石勒曾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石勒称帝后,评论自己说:“朕若逢高皇(汉高祖刘邦),当北面事之。然犹与韩彭(韩信、彭越)竞鞭争先耳。”石勒的故乡在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与元好问故乡秀容(今山西忻州)相距不远,中原一带又是当年后赵政权的核心地区,词人于汜水故城登眺,自然联想到历史上活跃于此地的英雄人物。石勒不过是个奴隶,竟然干出了一番事业。词人抚今追昔,个人的感慨不平也蕴寓其中。

慷慨一尊酒。胸次若为平——胸次:即心情。若为平:是如何能平静的意思。杨炯《从军行》有“烽火照西京,胸中自难平”之语,表达了读书士子勇于从军边塞的一腔爱国激情。然而词人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金末,蒙古铁骑大举南侵,国势危如累卵,却无人能像高祖刘邦那样朱旗回指,收拾残局,挽狂澜于既倒,恢复失地。这岂不令人痛心疾首,壮怀消歇?连后赵石勒那样的“麻池小竖”都敢臧否前贤,俨然有吞并天下之志,岂能“堂堂中国空无人”,丧师失地,让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呢?

词作由描写野草荒城的景象落笔,进而回顾了楚汉战争以及其后的历史,最后联想到自己的境遇。可以看出,提及刘邦和石勒,词人的情绪相当高昂,写到萧飒景象和胸次难平的内容,词人的情绪变得很低落,回顾历史时的情绪则介于两者之间。借用分析诗人创作情绪波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在创作这一首词时情绪波有着大起大落的变化,波峰、波谷及情绪的震颤均显而易见,这正反映出他心潮的翻腾。词人面对的是清冷的景象,翻滚的却是炽热的情肠,心中追溯的是壮烈的历史,现实遭到的却是冷酷的羁绊。强烈的矛盾冲突在词人心中碰撞激荡,使词人的心灵也浸透了痛苦与忧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登临怀古的名篇,其中也有壮怀难酬的感慨,但深度却不及这首作品。

遗山词,不似黄钟大吕的窾坎镗鞳,少有丝竹管弦的清歌缠绵,其正如寒风中凛凛的号角,不论是高昂还是低沉,骨力自是劲健,这正是北国雄风的声响。清人顾奎光评金诗:“金踞西北,并幽燕冀之间,多慷慨悲歌之士。雍州厚重质直,故有夏声。”(《金诗选·序》)元好问的词作正是慷慨夏声的代表。

浣溪沙

孟津官舍

本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春。词人独宿于孟津(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县南)驿馆,时山月朗照,春寒料峭,他怀想追思,心潮涌动,夜不能寐。词作抒发了抑郁凄怆的感伤之情。

一夜春寒满下厅,独眠人起候明星。娟娟山月入疏棂。万古风云双短鬓,百年身世几长亭。浩歌聊且慰飘零。

一夜春寒满下厅,独眠人起候明星——明星:金星,也叫启明、太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子兴视之,明星有烂”之句。寒意袭人的春夜,正应酣然高卧,乃至“春眠不觉晓”,然而词人却难以成眠而“候明星”,其心绪之烦乱可想而知。词人漂泊异地,独宿他乡,早春之夜难以成眠,自然要有无限的怀想,开头两句为下文抒情作好了铺垫。“独”字生动地描摹出词人孤苦、寂寞的形象,耐人寻味。

娟娟山月入疏棂——娟娟:明媚美好的样子。棂:窗上的格子。古往今来,明月最易勾起人们思乡怀亲之情。偏偏在词人心绪不宁、心潮翻滚的时候,一轮山月映入疏棂,其清秀明媚,越发撩拨起词人的思绪。这里写山月的娟秀明丽,淡雅和美,正反衬出词人孤苦飘零,心绪难平,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举词人《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的范例,“娟娟山月”一句的境界正与之相似。

万古风云双短鬓,百年身世几长亭——风云:喻人的际遇。《后汉书·耿傅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长亭:秦汉时十里置亭,谓之长亭,为行人休憩及饯别之处。

浩歌聊且慰飘零——聊且:姑且。飘零:漂泊零落。人生苦短,漂泊路长,何处才是终点?词人忧愁满腔,心事无限,唯有浩歌一曲,方可暂时平息翻腾的心潮。

作者写此词时虽只有三十馀岁,但已感叹“双短鬓”、“百年身世”。因为金朝于1214年渡河迁都后,已是江河日下,国势衰颓。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情,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因此他于春寒料峭之夜,辗转难眠,悲歌寄慨。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此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词人由洛阳赴孟津途中。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元好问赴汴京试,登进士第。因赏识他的礼部尚书赵秉文受“元氏党人”的指责,愤而不就选,归登封。词作抒发了作者对“今古英雄”怀才不遇的感慨,外表的旷达洒脱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悲凉。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亦作邙山、北邙。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成为墓地的代表。洛阳背北邙面洛水,为九朝古都。“黄尘”连“北邙山下路”,其意同于贺铸《小梅花》词的“黄埃赤日长安道”。词人《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亦有“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之语。在这里词人明写北邙山暗带洛阳城,喻指在追慕功名与死葬黄土的整个人生历程中,有无数人在苦苦奔波,熬干了心血,耗尽了生命,到头来仍一事无成。“老尽”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所有英雄的命运尽皆如此,含有词人的无限痛惜之情。“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人在这里借亡国之君之幽恨,抒发壮士怀才不遇、抱恨终生的遗憾,隐然有“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悲慨。同时,“人生长恨”一句也是对前两句感慨的深层概括。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词人有满腔的怨愤,然而无人可以告诉,只好寄情于归去的鸿雁,感情之抑郁不难想见。这两句是嵇康《赠兄秀才从军》中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的熔铸,但也不是简单的挪借镶嵌。嵇康是叹其兄嵇喜远去他方,无人可共谈玄论道,而元好问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苍茫六合、英雄独立式的悲慨。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这两句紧承上片,是对上片“长恨”的自我宽解。盖世:极言功名之大。当词人了解了官场的黑暗,将功名彻底看穿的时候,便觉得从前错怨了天公。自然想到即使功名盖世,又有何用?最终仍不过跟北邙山的王侯公卿一样,葬身黄土罢了。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钟:同盅。行处:做官或退隐。穷通:穷困与显达。这几句是说男儿应以酣饮浩歌安慰情怀,不论是入世为官还是出世归隐,都无不可,都应该淡然处之,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于穷困与显达。

词作以回顾历史起句,拢“今古英雄”于笔端,词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历史长河,写出了滔滔不尽、起伏跌宕的痛惜与感伤。“远目送归鸿”的意象,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动的是归鸿的悠悠远去,静的是词人凝重的望眼;飞去的是天空的鸿雁,搅起的是满腔的幽怨。描绘出了一幅凄凉而又充满美感,谐调而又扣人心弦的画面。鸿雁飞,鸿雁归,人将何处回?词人的感情随着这激荡人心的画面盘旋弥漫,感人至深。下片强压“长恨”。浩歌放饮的意象,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式的自我宽解,词人的郁愤欲盖而弥彰,显得蕴藉而深远,更加挥之不去,难以摆脱。词人身处江河日下的时代,又遭“莫须有”的诘难,心中的郁愤自不待言。词作通过描写阔大的意象,以辽阔显苍凉,以浩歌掩感伤,词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可想而知。

石州慢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应试宏词科中选。在将赴国史馆任编修官时,与德新丈别于岳祠西新店,后赋此词相寄。德新姓王名革,字德新,为元好问的莫逆之交。其年长,丈是对其尊称。岳祠即中岳庙,在今河南登封。词中抒发了与故人惜别的惆怅情怀,浸透着家国沧桑、身世浮沉之忧患。

赴召史馆,与德新丈别于岳祠西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儿女。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几许虚名,误却东家鸡黍。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驴漫与行人语。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击筑行歌: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策·燕三》记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秦王,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筑为古打击乐器。这几句由著名的“易水送别”写起,使全词笼罩上悲怆、苍凉的气氛。

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儿女——从渠:任随它。里社:古时里中祭祀土地神之处,词中指乡里。意思是任随世间儿女枉然地嘲笑,我但愿浮沉于里社,隐姓埋名。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王粲:东汉末著名诗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登楼赋》中有“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句。这几句用王粲之典回顾自己的经历,说明自己的感受与王粲正相类似,看到他乡的美景风物,油然而生浓重的思乡之情。联系前面几句,这里还表达了词人对故土沦丧的感叹,亦有徒负壮志,虚度岁月的愧疚。

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渺:微小。何许:犹“几许”,言轻微不足道。词人感觉自己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飞的鸿雁,微不足道,漂泊不定,竟不知究竟要飞往何处。身处金末,不知国家前途如何;背井离乡,不知自己归宿何在。词人常常产生萍踪不定、秋叶飘零之感,这在他许多作品中都有流露。《临江仙》“自笑此身无定在,风蓬易转孤根”,亦可参证。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过片由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转入对此次赴召史馆感受的描写。“羁旅”既是对上片内容极好的一个总括,又自然带出此次赴京的感受:大半生总是人在旅途,如与山中父老相逢,(他们)也会想到我此次赴京实在是非常的痛苦。金榜题名,上京赴任,本是极为荣耀的事情,但对于已看透金王朝政治的腐败、丧失了从政信心的词人来说,实在是非常的矛盾痛苦。

几许虚名,误却东家鸡黍——鸡黍:杀鸡炊黍,指盛情招待。孟浩然《过故人庄》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几句是说此去京城任职,些许虚名将耽误享受田园生活的快乐,蝇头小利将束缚自己的心灵,实在是得不偿失。

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驴漫与行人语——这几句是对此去京城途中活动的揣测,“漫漫长路”使人厌倦,“两鬓黄尘”疲惫不堪,“漫与行人语”,无聊乏味。离开了田园,远别了挚友,这如何不令人惆怅、痛苦。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之句,词人用此典,既是表白自己的心迹,也通过写自己此去的失落感,暗写与友人情谊之深厚。

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西山:指嵩山。这两句为全词作结,既是对词作写完时四周景物的描写,更是对词人心境的进一步渲染。词人此去汴京忧患满腔,心潮澎湃,正如西山风雨,狂泻激荡。这两句情景交融,极见功力。

元好问之志向本在大济苍生,然而此次却是赴任史院编修,正如孟德食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故此行毫无振奋之意,反而感叹虚名良苦。词人的感情,与四周景物交汇贯通,也使全词的意境得以升华。同时,西山风雨又暗示宦游生活的动荡不安,以及此去汴京的前程未卜,寓意深远,令人不禁把玩再三。

水龙吟

这首词约写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在国史院任编修官时。时逢中秋,词人孤身离家,忧时伤乱,借创作聊寄感慨。词作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之情。

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寻常梦里,膏车盘谷,舟枋口。不负人生,古来惟有,中秋重九。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

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素丸:指银白光亮的圆月。承平:治平相承,太平的意思。这几句是说月亮不知从哪里飞来,还像过去和平年月一样圆,一样亮,平静地照着这些国破家亡的不眠之人。烽火连天,家书难寄,孤独的词人只能是“无言搔首”而已。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这里化用其意。元好问自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以来,因避兵几经转徙,颠沛流离。哥哥元好古死于忻州屠城之难;移家登封后稍微安定下来,但在汴京为官,仍是孤身一人。时逢中秋佳节,自然感慨颇深。

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这几句是对多年来离乱生活的回忆与概括。意思是多少光阴就这样痛苦地度过,欢聚的时候确实太少,分离的岁月实在太多。

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传说月宫中有桂树,枝叶繁茂。金城即金陵(今江苏南京)。《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词中活用此典,寄寓了岁月流逝,孤苦飘零的无限感慨。这几句是说历经多年离乱,人已疲惫不堪,料圆月也会笑我容颜憔悴。

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竹西歌吹”出自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词中用以指繁华的享乐生活。这几句强调自己不爱繁华、独喜幽静的情操。繁华之地每伴随着荣利追逐,而清幽之处则远离尘嚣,这是词人的真意所在。“玉壶”,以其清冷明润之质比喻朗月。唐朱华《海上生明月》诗有:“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清昼”则表月明如昼。空山明月之夜,是词人所向往的境界,每每梦寐以求之。

寻常梦里,膏车盘谷,拏舟枋口——膏车:指以油润滑车轴。盘谷:地名,在今河南济源县。景色清幽,是古代名士隐居之地,唐李愿曾隐居于此。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末云:“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词人概括成“膏车盘谷”一句,也有追随之意。元好问另有同调词一篇,题为“同德秀游盘谷”,是后来实地往游时作。其中有云:“野麋山鹿,平生心在,长林丰草……把人间万事,从头放下,只山中老。”抒写同样情怀。拏舟:驾船。枋口:枋口堰,在今河南济源县。这几句意思是平常总是想着徜徉于深山,荡舟于水上,山水之情经常入梦。

不负人生,古来惟有,中秋重九——重九:九九重阳节。古人有此日与家人团聚,登高赏菊的风俗。这几句是说只有中秋、重九亲人的团聚,才能给人一些快乐,才算是不辜负此生。此时正是中秋佳节,然而词人却无法与亲人团聚,辜负了大好时光,这几句正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痛苦。

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团栾(luán):团圆。这几句化用苏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意。意思是只愿年年此时,人们能够一家团聚,醉饮于山中家居。这既是词人对自己渴望团圆的一个真切表白,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是对战争离乱的沉痛控诉,同时包含着词人希望千家万户都能团聚的美好理想。

这首词起句突兀,笔势飘逸,似孤苦之人的一句抱怨,自然引出了下文的感叹,进而描绘出词人自己无言搔首、憔悴似柳的感人形象。下片以否定句式逆接上片,意脉似断仍续,恰反衬出词人对动乱生活的厌弃以及对和平安定的向往,是上片感情的自然发展。兵尘万里,使人痛苦;长教分手,更是凄凉。词人切盼者,只有和平与团聚。“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常不用!”(杜甫《洗兵马》)。词人最大的愿望只不过是在山林中平平淡淡地过上安静的日子。然而,就是在中秋佳节,这样普通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词人之痛苦,可想而知。

永遇乐

此词作于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问在国史院任职期间。词人虽初涉官场仅一年左右,但已深感壮志难酬,羁怀抑郁。官场的黑暗,仕途之险恶,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归隐思想。本词描写了词人置身官场矛盾和痛苦的心情,表达了他对恬淡自在生活的热切向往。

梦中有以王正之乐府相示者。予但记其末云:“莫嫌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然正之未尝有此作也。明日以示友人希颜、钦叔,谓可作“永遇乐”补成之。因为赋此,二公亦曾同作。

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留滞三年,相思千里,归梦风烟上。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此身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中台黄散,官仓红腐,换得尘容俗状。枕上哦诗,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

词前小序介绍的是此词写作的缘起。其中提到的王正之名特起,字正之,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县)人。他擅长词曲,《中州集》卷五记载他“好学善议论,音乐技艺,无所不能”,是元好问的长辈诗人。希颜即雷渊,字希颜。钦叔即李献能,字钦叔,二人均为作者好友。

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这几句以简练凝重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清幽宁静的生活场景。陡峭的绝壁,飘荡的闲云,清冷的泉水,茂密的竹林,再加上几间简陋的茅舍,这就是作者热切向往的地方。“绝”、“孤”、“冷”、“高”四个形容词的连用,极力突出了这个生活场景的与世隔绝之深,也从反面衬托出词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渴望能找到一个完全脱离了官场困扰的地方。“茅舍相望”的“望”字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与茅舍以及茅舍周围大自然的亲密和谐的关系,生动传神。既有词人对远离官场的茅舍的渴望,也有茅舍对久陷尘网中游子的期待。

留滞三年、相思千里,归梦风烟上——留滞:即停留。三年、千里是泛指时间的久长和距离的遥远。风烟上指隔绝尘世的山水间。元好问在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应宏词科中选,任国史院编修官。此词为正大二年(1225)所作,虽初涉官场仅一年左右,但仕途的险恶、官场的黑暗使词人感到已深陷樊笼之中,对自己真正钟爱的隐逸生活只能是朝思暮想,形之于梦。然而这毕竟只是初仕,词人的希望尚未完全破灭,故欲归隐而未成,在强烈的矛盾冲突撞击下,痛苦不堪。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归思的急切。

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羁:系绊。鞅:马头上的勒带。羁鞅指束缚。词人欲归而不得的矛盾与痛苦转化为对天公的抱怨与申诉:天公既然已经知道了我的痛苦,我也已经向你多次诉说,为什么你依然不理不睬,将我的种种恳求当成儿戏,用世间最大的樊笼与锁链——官场来束缚我呢?

此身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词人在官场之中,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归隐林泉,时刻有被邪恶势力和世俗力量吞噬的危险。词人将自己的处境比作一叶小小的扁舟陷入了滔天的巨浪之中,形象地写出了处境的艰难和险恶。这几句似信口道来,却将词人进退两难的内心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台黄散,官仓红腐,换得尘容俗状——中台:尚书省。黄散: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是门下省的中下级官吏。官仓红腐:入仓陈久之败米。史称汉文景之治时,太仓之粟储积过多,至武帝时已红腐不可食。这几句是说累得疲惫之至、庸俗不堪,就是为了做中下级的小官,挣来一些微薄的薪俸,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枕上哦诗,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哦:吟咏。这几句再次写梦,呼应了上片之“归梦”,也正与词序中的梦境相映,刻画出了词人深为官场生活所累,朝思暮想皆是归隐的两难处境和无奈心情。词序中提到的王正之乐府中的句子,并不见于王词,而是词人对归隐生活热切向往的真实反映。正是由于思之切,情之挚,才能形之于梦。梦醒时分已难分清究竟是梦中的理想还是理想如梦;是前辈的佳句入梦,还是自己梦中将佳句吟成?只能是一笑而已,然而笑罢之后却又是更大的惆怅。

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梦醒时分,对镜顾影自怜,可悲的是已经满头霜雪。对于从来淡看名利的词人来说,用满头的华发,用一腔的热血,去换取一个只能使自己更加痛苦的“功名”,这不啻是对自己心灵的摧残。

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放:即放饮,纵情。这几句是说既然官场的生活如此难熬,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对着多如河川的美酒纵情高歌、恣意放饮呢?以上几句将词序中原词稍加改动,但内容已截然不同,变对追逐名利者的宽慰为对追名逐利的厌恶。结尾设问更能发人深思,使词作含蓄而耐人寻味。

这首词上片着重描写羁身官场的苦闷。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强烈向往;下片着重分析痛苦的原因,进一步抒发了归隐林泉的迫切之情。从内容来看,作者置身官场的付出和所得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承受的是无边的苦痛,耗费的是青春的岁月,换来的是无用的虚名,得到的是更大的痛苦,这是发人深省的。另外词中隐居场所的恬静与置身官场的痛苦,自己力量的弱小和世俗势力的强大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借用此语来评价这首词作,是非常贴切的。这首词写景幽深清冷,抒情动人心魄,正与词人独特的经历和深刻的识见有关。元好问身处金末之官场,感风雨之飘零,大厦之将倾,却无力匡扶,他的感受是非常痛切的,顺口道来的感受,饱含着无尽的痛苦,自然感人至深。“一叶”小小的“扁舟”,如何面对“拍天风浪”呢?这自然要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了。

清平乐

罢镇平归西山草堂

这首词作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元好问于此年秋天出任镇平(今河南镇平县)令,不久即罢去,回归西山(即嵩山)。词作描绘了词人归乡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着生活情趣,洋溢着喜悦之情。

垂杨小渡,处处归鞍驻。八十田翁良愧汝,把酒千言万语。细侯竹马相从,笑渠奔走儿童。十里村箫社鼓,依然傀儡棚中。

垂杨小渡,处处归鞍驻——驻:停留。词人身羁官场,心在田园,归隐之心时时难忘。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轻松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回乡路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使词人流连忘返。

八十田翁良愧汝,把酒千言万语——良愧汝:很对不起你。词人回乡,乡亲热情欢迎,盛情款待。词人已有“身外虚名一羽轻,封侯何必胜躬耕”(《鹧鸪天》)的觉悟,常怀“三年间为一官忙”(《临江仙》)的感慨,现在终于回归田园,面对终生系于田地的老翁,词人无限愧疚,觉得自己混迹官场太久,归隐太迟。

细侯竹马相从,笑渠奔走儿童——细候竹马:原指官吏到任,受人欢迎。《后汉书·郭汲传》:“郭汲字细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渠:他。“笑渠奔走儿童”意思是儿童们也奔走欢笑来迎接自己。

十里村箫社鼓,依然傀儡棚中——村箫社鼓:指村中演戏的箫鼓声。傀儡棚:用来演戏的棚子。傀儡,用土木制成的偶像,此处指木偶戏。这两句是以乡村田舍之乐反衬官场之受人操纵不能自主,既是词人对官场的深刻理解,又映出了词人摆脱束缚之后的喜悦之情。

词作以回归西山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由远及近地写景抒情,词人的喜悦之情层层展开,结尾自然产生了对官场生活的深刻领悟,显得水到渠成。词作选取一组细小而生动的典型画面,描绘出了父老欢迎、有酒盈樽、稚子候门、载欣载奔的感人场面。全词以微喻著,写出了山山水水的可亲,父老乡亲的纯朴,洋溢着由衷的喜悦,凝结着生活的甘露,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异曲同工之妙。

蝶恋花

白鹿原新斋作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元好问辞去河南内乡县令之职。同年冬,移居内乡县东南白鹿原菊水畔长寿新居,居名“新斋”。作者辞官归隐之志终于如愿以偿,心情自然十分高兴。这首词作于1229年春,词作以满腔的热情盛赞了新斋生活的妙处。

负郭桑麻秋课重,十角黄牛,分得山田种。乡社鸡豚人与共,春风渐入浮蛆瓮。绕屋清溪醒午梦,一榻然,坐受云山供。四海虚名将底用,一声啼鸟岩花动。

负郭桑麻秋课重,十角黄牛,分得山田种——负郭:靠近城郊的地方。秋课:秋季的赋税。十角黄牛:即五头黄牛。这几句用笔自然流畅,如话家常。词中说负郭桑麻之赋税沉重,暗寓生活之艰难,但与官场生活的痛苦乏味相比,清新自在的田园,仍然有无限乐趣。

乡社鸡豚人与共,春风渐入浮蛆瓮——豚(tún):小猪。浮蛆:浮在酒缸上的泡沫,这里代酒。这几句具体描写田园生活的快乐,与农人一起享受春社鸡酒美食,真是其乐融融,“春风渐入浮蛆瓮”一句,意象极其美丽。美酒用五谷酿成。春风吹拂,五谷渐渐成熟,春风之“滋味”入于五谷,进而融于酒中,喝酒就能品出五谷之清香。爱酒的词人身处田园,春风扑面,五谷飘香,自然令其欣喜非常,觉得春风已入酒瓮,美酒诱人品尝,词人对田园生活的一往情深,跃然纸上。

绕屋清溪醒午梦,一榻翛然,坐受云山供——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这几句细致描绘乡村的美景以及村居生活的快乐。清澈的溪水,哗哗地绕着房屋流过,把词人从午梦中唤醒,词人坐在床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白云青山的风姿。词人身处田园,胸无沉滓,身有馀暇,高山流水常在心间,清溪白云随意呼唤,真正是心爽意适、其乐融融。“受”、“供”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和白云相亲、白云与词人相知的情趣,物我关系极其密切,使读者仿佛看见了词人坐于榻上,与白云两相凝望的情态。

四海虚名将底用,一声啼鸟岩花动——底用:何用。这两句是对全词的总结,既然田园生活如此的快乐惬意,何必要置身宦海,追名逐利呢?还不如在山间田园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听那边啼鸟欢鸣,看这里山花舞动。这两句是词人真正享受了田园之乐后的彻悟之语,其中“一声啼鸟岩花动”,既是实写山间美景,又用以和“四海虚名”形成对比。词人没有直接回答“虚名底用”,而是描写山鸟山花之美景,答案自在其中,给读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读罢令人如饮佳酿,回味悠长。

清代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淡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这首词用语简淡如水,没有浓墨重彩,一腔真情似自然流出。在词人笔下,春风解意,渐入美酒待品味;白云可心,拥入视野奉知己。意象之优美,使人久久难忘。这归功于词人对田园生活有发自内心的痴情挚爱,也能看出词人淡笔写浓情的深厚功力。

沁园春

这首词约作于1230年,时词人在镇平任县令。镇平是一个新建县,词人的生活相当穷困。“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正是词人当时生活的写照。词中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贫困生活,表现了在困厄中仍以山水诗文为乐的旷达情怀。

再见新正,去岁逐贫,今年逐穷。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吴牛十角,未比龟蒙。面目堪憎,语言无味,五鬼行来此病同。齑盐里,似扬雄寂寞,韩愈龙钟。何人炮凤烹龙。且莫笑、先生饭甑空。便看来朝镜,都无勋业;拈将诗笔,犹有神通。花柳横陈,江山呈露,尽入经营惨澹中。闲身在,看薄批明月,细切清风。

再见新正,去岁逐贫,今年逐穷——这几句开门见山,平中见巧。一个“再”字,不仅带出了下文的“去岁”和“今年”,也带出了“逐贫”和“逐穷”。杨雄有《逐贫赋》,韩愈有《送穷文》,此处逐贫、逐穷兼而有之。“贫”指贫乏拮据,“穷”指困厄穷苦,两句互文见义:去岁逐贫逐穷,今年依旧逐贫逐穷,可见贫乏时间之久,困厄程度之深。两个“逐”字连用,使行文紧凑。这样开头,为下文的展开总揽一笔。

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吴牛十角,未比龟蒙——元亮即陶渊明。其所作《五柳先生传》自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其贫。但他为彭泽令时,还有公田二顷用以耕种。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也是一位常忍饥挨饿,不得不“躬负畚锸”参加劳动的贫士。但陆龟蒙在《甫里先生传》中,自谓“有牛不减四十蹄。”词人在“公田二顷”之后加“谁如”二字,在“吴牛十角”之后加“未比”二字,说明自己的贫困有甚于陶渊明和陆龟蒙,用寻常字眼深化了“贫”“穷”的程度。

面目堪憎,语言无味,五鬼行来此病同——韩愈《送穷文》说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为“五鬼”,“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词人借韩愈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贫寒失志者的窘态,借他人之陈言、抒自己胸中的积愤。

齑盐里,似扬雄寂寞,韩愈龙钟——齑(jī):细切的咸菜。韩愈《送穷文》中有“太学四年,朝齑暮盐”的话,是说终日以咸菜下饭,生活清苦。扬雄《解嘲》中有“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等语。韩愈于贞元末年贬谪南荒。五六年间投闲置散,自称“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光秃)齿豁,是一副龙锺失意之态。元好问说自己也过着像扬雄、韩愈一样的生活。“似”与上文“谁如”、“未比”相映带,把物质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困苦联结在一起,承接开头的“逐贫”、“逐穷”。上面说己之贫,境况不如犹有薄产的两位古人;此处言己之穷,遭际又正似两位古人,两者相反相成,使行文更加缜密,内容更为深刻。

何人炮凤烹龙。且莫笑、先生饭甑空——“炮凤烹龙”,语出李贺《将进酒》“烹龙炮凤玉脂泣”;“甑空”,暗用东汉范丹贫居绝粮,“甑中生尘”的典故,表明先生的贫寒。下片由上片的引古事以抒怀,转入述现实以寄慨。当时正是新春佳节,富贵人家炮凤烹龙,堆盘满案,而“先生”饭甑空空,无以卒岁,景况十分凄凉。“先生”指词人自己。

便看来朝镜,都无勋业;拈将诗笔,犹有神通——“看来朝镜”两句,化用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拈将诗笔”两句,化用苏轼《出御史台狱后》诗句“试拈诗笔已如神”。“无勋业”和“有神通”形成鲜明对比,着重突出先生之“神通”。

花柳横陈,江山呈露,尽入经营惨澹中——这几句进一步铺写他“诗笔如神”之种种表现。“花柳”两句暗用杜甫《后游》诗,“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说他的诗篇内容丰富,美景很多,“尽入”一句用杜甫《丹青引》“意匠惨澹经营中”,说他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极用苦心。

闲身在,看薄批明月,细切清风——闲身:清闲自在之身,指词人自己。这几句呼应前文富贵家“炮凤烹龙”,再申抗衡之意。苏轼《和何长官六言》中有“清风初号地籁,明月自写天容,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月批风”。薄切为批、细切为抹,结尾正是用此表明和富贵人家的炮凤烹龙完全不同。

这首词写元好问在两袖清风的官场生涯中,“薄批明月,细切清风”,吟咏自然之美景,其中自有无穷的乐趣和巨大的精神享受,正所谓江山风月不用一钱买,贫而闲正可占尽风流。全词以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富有对照,呈现了词人廉洁崇高的品质和以精心创作诗文而自豪的脱俗心态。

临江仙

公元1233年元蒙军占领汴京后,元好问被看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市),这首词当作于1234年寒食节。词人囚居于距家数千里的异地,有感于寒食节吊亲伤感的氛围,油然而生思亲怀乡之情,这首词是苦痛中的词人对故乡发自内心的呼唤。

世事悠悠天不管,春风花柳争妍。人家寒食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千里故乡千里梦,高城泪眼遥天。时光流转雁飞边,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世事悠悠天不管,春风花柳争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春风花柳不解人意,依然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起句以“悠悠”状“世事”,包容无限身世之感。第二句写景由“天不管”生发而来。世事艰难,人生坎坷,“天”视之漠然,依旧“花柳争妍”。此句已暗含春至而人不得归之叹,以景托情,倍增其哀怆。

人家寒食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寒食:古代风俗,清明节前一或二日禁火寒食,以缅怀祖先。痛定思痛的词人又逢这样一个“泪洒丝丝雨,人人欲断魂”的“鬼节”,自然哀痛不已。词人托物寄情,由“寒”自然写到了“火”和温暖,由身体之寒,进而写到内心之“寒”。人家“寒食”都藏尽了烟火,但不知何处来的星火,点燃了词人耿耿悠悠的客心,使他燃起了归乡的渴望。

千里故乡千里梦,高城泪眼遥天——过片遥接“悠悠世事”道出怀念故土,梦绕魂牵之心事。因欲归而不得,才登高远眺,忍泪望苍天。这两句既抒发了急切思乡之情,又交代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人离故乡越远,心离故乡越近,词人远在千里之外,自有“千里”归梦。千里之外、高城之内的特殊环境更增加了思乡的痛切。

时光流转雁飞边。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边:边塞,春季大雁北飞。词人遥望远天,看见的只是北飞的鸿雁。这里以“雁飞边”的特有画面,寄寓了人不如雁之喟叹,补充了高城泪眼之内涵。鸿雁春日北归,秋寒南飞,来往自由,毫不失期,而人如何?这几句暗用了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之诗意。“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暗示盼归已非一年,愈显凄怆。

作此词时,词人身为囚犯,亡国之痛,遭际之苦,早已积滞凝结于胸。“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元好问此时处境正是穷厄。然而,这首词中却没有疾呼苍天式的抱怨,词人只是将周围的景物淡淡的描绘,把“高城泪眼”之形象简笔勾勒。由于词人所受之痛苦过于沉重,对苍天也已无数次诉说过苦难,早已不抱任何希望。因而词人多写痛苦,少有怨恨。正是由于怨恨已深埋于心底,词人只是痛苦地渴盼归乡。

清平乐

太山上作

公元1233年蒙古军占领金首都汴京,元好问被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市)。蒙古太宗八年(1236),他获得自由,暂居冠氏(今山东冠县)。这年三月,一位友人将赴泰安,约他同行。在三十天的旅行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散文《东游略记》、《游泰山》诗和这首《清平乐》词。在词中表达了对自然伟景的赞叹和对世事得失的淡薄之情。太山即泰山。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清眺:开阔而清晰的视野。这两句是说在泰山顶上,夕阳馀晖映照下的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可以极目四望,尽情展开视野。在壮美的景色中,词人胸怀也因之宽广,不禁忘却了烦恼与哀痛,陶醉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写景峭拔雄健,气度恢弘,渲染了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清眺”受杜甫《次空灵岸》诗“落落展清眺”之影响,但易“展”为“舒”,不仅是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心情之舒畅和意境之清远。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涧壑:山的沟谷。窍:孔洞。涧壑风来,山鸣谷应,松林也在风中怒吼悲鸣,林涛奔涌。这两句没有继续写视觉所见,而是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在极短的篇幅里面,描写极其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印象。《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两句便是由此脱胎而出。其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风不可见,借物而知,一“号”一“啸”,极为雄壮,富于表现力。“入”字将谷中风和松间风自然完美地连在一起,动感十足。“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所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所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词中以井蛙与瀚海、云涛并列,不用动词连接,只是把几个小大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发展了原出典的意思。“醯(xī)鸡”见《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求见老聃问道后,出来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没有)夫子(指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有盖子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发覆),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比喻事物之微细。作者为眼前的奇妙景象所陶醉,站在千峰顶上,在大自然奇景中,领悟到了人世万物如秋毫之末,都微不足道,顿时忘却了各种烦恼与哀愁。“醉”字用得极其生动传神,不仅是酒醉,泰山的壮景更使词人陶醉。而醉眼迷蒙的词人形象,也正与壮景相融。

金亡后,元好问由金王朝之官吏沦为元蒙统治者的阶下囚。国家的倾覆,个人的遭际,给他以沉重打击,也引发他深刻的反思。在泰山之巅,他陶醉于大自然的壮景之中,暂时忘却了无限的悲愁。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自己的感受。视觉和听觉相配合,静观和动感相映衬,大小对比鲜明而强烈,将读者也带至举目四顾,辽阔旷荡,八面来风,尽在耳边的壮景之中,以至词人回忆起庄子的名言而产生顿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语慷慨雄健,情景交融贯通。无一字写忧愁,自有无尽的忧愁在其中;未直接写心胸,而胸怀已融入壮景之中。词作中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看作“秋毫”,意味着词人的思想已达到空明澄澈的境界。

定风波

元好问于蒙古太宗十年(1238)携家自冠氏还太原,路过山阳,遇老友杨叔能归家淄川。叔能以《鹧鸪天》词相赠,元好问以《定风波》作答,写出了老友惜别时的伤感之情。此词后有作者自注:“杨叔能归淄川,予别于山阳,作《鹧鸪天》词留赠云:‘邂逅梁园对榻眠,旧游回首一凄然。当时好客谁为最?李赵风流两谪仙。居接栋,稼邻田,与君诗酒度残年。飘零南北如相避,开岁还分垅上泉。’因用其意答之。李、赵谓闲闲公与屏山也。”自注中所说的“闲闲公”为赵秉文,“屏山”为李纯甫。

白发相看老弟兄,恨无一语送君行。至意交情何处好,向道、不如行路本无情。少日龙门星斗近,争信、凄凉湖海寄馀生。耆旧风流谁复似,从此、休将文字占时名。

白发相看老弟兄,恨无一语送君行——在金亡四年后,作者又与老友异地相逢,虽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但国家的破亡,个人的苦难,使这一对鬓发斑白的老兄弟,默默相向,无言赠别。词中不说老朋友,而说老弟兄,突出了朋友间感情的真挚深厚,亲如手足。“恨”字极贴切地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

至意交情何处好,向道、不如行路本无情——向道:向来有人说道。这几句意思是,像我们如此深厚的交情,分别时这么痛苦,还真不如像过路行人一样,相逢互不相识,分别亦不悲伤。正是因为情之深、谊之厚,才产生了无穷烦恼与懊悔。《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芸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不生!”这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式的抱怨,正是人们深陷于痛苦之中无可奈何、无以解脱的表现。以词人之“悔”,写分离的哀痛,已然超出了人们正常可以承受的限度,可见“至意交情”的无比深厚。词人正话反说,使词作之意境层层激荡,摇曳多姿。

少日龙门星斗近,争信、凄凉湖海寄馀生——下片着重回忆过去的人生经历,将上片的悔恨意绪进一步发展。龙门:在河南洛阳县南。旧时称科举成功为登龙门。星斗近:接近众星,可用手摘取,也指实现壮志。争信:怎能相信。这几句意思是:少年时有登龙门、摘众星的壮志,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壮志定能实现,怎料历经磨难,壮志难酬,至今仍到处漂泊,在凄凉中打发光阴呢?作者在少年时也曾壮志凌云,尝称“元龙未除湖海气,李白岂是蓬蒿人”(《范宽秦川图》),“人生只作张骞傅介子,远胜僵死空山阿”(《并州少年行》),但是世易时移,将近五十岁还只是“凄凉湖海寄馀生”,回忆起来自然倍感失落。

耆旧风流谁复似,从此、休将文字占时名——耆旧:指六十岁以上的人。时名:指当时的名望。这是说自己和杨叔能均已近耄耋之年,但谁是耆旧名人呢?从今以后再也不要靠诗文赢得虚名了。这几句是词人痛苦反思以后得出的结论。自己少时就以诗文名震京师,以为可以一展抱负,但几十年下来,不但抱负未就,自己还沦为阶下囚,历尽了千辛万苦——看起来还是一切顺其自然吧。结尾这几句是词人悔恨的发展与凝结,千愁万恨已深埋于心中,不说也罢。用语极其平淡,而格调更为悲凉、凄婉,含意也更加厚重幽深。

古来分离多悲酸凄苦,梁代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历经国破家亡之沧桑巨变,他乡别故知,元好问之凄苦较别人尤甚。这首词作内容起于沉默,归于沉默,词人经历了一个沉默——懊悔——反思——沉默的情感历程,默默无语中正显现出词人激荡翻腾的精神世界。词作主题可以用“悔恨”来概括,词人的“悔恨”中正浸透着刻骨铭心的痛苦和哀愁。《定风波》词牌中的三处两字句,正适合词人缓缓诉说,欲言又止的情绪,似说话的断断续续,像低声的垂头叹息,语言的节奏与词人感情变化之节奏的贴切熔铸,更使词作之抒情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临江仙

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固安县)人,金贞祐二年进士。元蒙军下汴梁后,曾为济南漕司从事。齐州即今山东济南,济源即今河南济源县。据元好问《济南行记》,乙未(1235)秋七月,“以故人李君辅之之故”而至济南,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当时,“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次年三、四月间,元好问游泰安,道出济南,又与辅之欢聚。此词作于1238年,词人携家自山东回归故里经济源时。词作描绘了大明湖之美,抒发了对友人的殷切思念之情。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大明湖在今山东济南市区北部。《明一统志》载:“大名湖占府城三分之一,弥漫无际,遥望华不注峰,若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古历亭在其中央,秋夏间风景颇胜,有西湖之称。起句由描写大明湖之秋荷入笔,回忆了与好友秋游大明湖的情景。当时正是“新秋”,湖上荷花初展娇容,粉妆艳艳,绿叶田田,使人陶醉,为之流连忘返。这几句抓住了大明湖上“新秋”的景物特征,为详写大明湖之美景总揽一笔。

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木兰舟:原指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船,后来成为对船的美称。“红妆翠盖”和第一句“荷花”、“荷叶”相应,可以理解成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的荷花、荷叶之间,亦可理解成红妆翠盖的彩舟。红花绿叶鲜明的色彩,木兰之舟精美的质地,使整个大名湖妖娆多姿,妩媚动人。这如画的美景衬托出畅游于其中的风流人物,自然包括了自己与李辅之等文人雅士。而这些风流人物,也为这如画的美景更增添了几分灵秀。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孤负:同辜负。过片两句转入对离愁别绪的抒发。畅游的欢乐已成往事,而今与故人远隔千里,只能共照一轮明月,遥寄相思,三年来浪费了许多的大好时光。

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东州:指济南,济南位于当时的山东东路,故以“东州”代指。词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离别之愁,无以表达,竟浮想联翩,想借“一尊白酒”来遥寄离愁,但桥下的流水尽管殷勤,怎奈路程遥远,何时才能流到故人所在的东州呢?苏轼《江城子·别徐州》有“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之句,元好问词和苏词有相似之处,但变其“欲寄”为“寄”,而不知其几时能至,用意更加曲折婉转,正是借酒寄愁愁更愁。这几句借流水表思念,化无情为有情,使至诚友情回旋流出,将词人的思念写得绵绵不断,浩浩无边。

这首词上片回忆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思念。通篇写家常语,吐肺腑情,用笔自然淳朴,写景清新明快而无藻饰,炼字顺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如“荷叶荷花何处好”、“千里故人千里月”诸句,确系妙手天成之笔。词人化用李白、苏轼语自然圆润,不留痕迹,且能生发出新的意义。李辅之辗转收到这首词作后,和词如下:“南去北来人自老,落花飞絮悠悠。思君一度一登楼。无穷烟水里,何处认并州。忽见姓名双泪落,新诗聊浣离愁。若为重醉绣江秋。芙蓉明月下,来往一扁舟。”两人心迹一一如见。

浣溪沙

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这首词约作于蒙古乃马真后四年(1245)。这一年,词人因三女迁葬事重回汴梁。此时金亡已十多年了,亡国之臣重游故都,观看着眼前的景象,联想起往年科举考试的题目,自然感慨万千。词作抒发了词人痛悼故国的深情。

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五色芝:五种颜色的云彩,状如灵芝。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鸳鸯瓦:一仰一覆的瓦。这两句是说日光照射下五彩的云朵如同灵芝一般美丽,宫殿俯仰生姿的鸳鸯瓦反射着青碧的光彩。这两句是词人对故都昔日盛景的描绘,渲染出和平祥瑞的氛围。

西山晴雪入新诗——这一句和词牌下作者自注相呼应。意思是昔日西山雪过天晴的秀丽景色,正好可以入诗,完成宏辞科考试的御题。这一句的“西山晴雪”和前两句的彩云、碧瓦相映生辉,光彩夺目,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正是词人心目中昔日故都的美景。

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过片词人笔锋急转直下,描绘了眼前所看到的实际景象。江山遭劫,城郭已化为焦土,四顾一片荒凉。三月火: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遂用“三月火”指遭受浩劫。“残花”一句写都城的荒废凄凉,昔日人来车往,今日只有残花萌发于枝头。意境与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正相类似。

他年江令独来时——江令:指南朝梁江淹,他曾任建安吴兴令和骠骑建安王记室,兼东武令。他的《恨赋》为人所熟知,其中所写“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与词人此时的心境相合。江令一说指南朝陈江总,官至尚书令。此句以江令自喻,抒发了痛悼故国之情,含蓄而蕴藉深远。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比江令更甚的苦痛之感。

词作上片着力描绘故都昔日之美景,勾勒出一派和美吉祥的画面。过片一个工整的对句,典型地刻画了眼前之景,与昔日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令人触目惊心、扼腕长叹的沧桑之变,写出了“腐朽神奇,梦幻吞侵,朝昏变迁”(《沁园春·除夕》)式的主观心理体验,全词顿时笼上了苍凉、悲壮的氛围。结尾一句画龙点睛,确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哀叹。词作用语含蓄而凝重,感情内倾而深沉,江山易主之变给词人的打击太大,词作透出的正是词人感情的沉郁以及抑郁极深的默然。

此词的过片“焦土已经三月火”,与上片末句“西山晴雪入新诗”并无联系,不合“过片不可断了曲意”(张炎《词源》卷下“制曲”条)的要求,属于特殊作法。夏承焘、吴熊和先生在《读词常识》中将词中过片的特殊作法分为六类:下片另咏他事他物的;上片结构引起下片结构的;下片申说上片的;上下片文义并列的;上片问、下片答的;打破分片定格的。这首词却是上下片文义构成对比的,对过片的做法又有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水调歌头

赋三门津

这是元好问写三门峡渡口的一首词。作者不仅以横绝的笔势,写出了黄河三门津波澜壮阔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征服自然天堑的理想。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这两句是词的开始,起调极其高昂。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说“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作者不仅仅将黄河的来源像前人那样说成天造地设,更想象黄河之三门峡像万里行程中一道不可逾越的重关,森严壁垒,是一座地道的鬼门关。瞰:《后汉书·光武纪上》注:“俯视曰瞰。”所以,不但人到了三门峡发愁,而且鬼神面对这样的天堑,都觉得高深莫测,也不禁发起愁来。这里不知道比“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剑门还要险多少倍。一个“瞰”字,将这两句起调骤然提高,给读者一个广阔的视角,仿佛读者也随着俯视黄河的“人鬼”,看到了整个黄河九曲、三门重关的汹涌澎湃,峭壁悬崖。这两句也并非完全虚写,而是以虚笔写实景。《陕州志》云:“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从这句以下,写三门津的浪。长风怒啸而来,卷起巨浪,一飞冲天,令日光都为之生寒。“寒”是主观感受,而长风巨浪飞洒日光是客观景物,由表及里,说明长风巨浪仿佛要将整个主客观世界统统包容,不仅让日光为之变冷,而且让所有见到它们的人都无法躲避其寒意。这句意象由整体转向局部,但气势上直承上句,丝毫未减。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这句仍然写浪。先以山比浪。吕梁山在山西省西部,高大险峻,所以他信手拈来,以它来比黄河浪涛的昂扬险拔。再以潮比浪。钱塘潮闻名天下,而以八月为最。北宋潘阆有《酒泉子》词极写钱塘潮之壮观:“来疑江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以钱塘潮比三门浪,突出三门浪涛的壮美。千仞吕梁,八月钱塘,一北一南,一山一水,一纵一横,一静一动,不同而同,同而不同,其实都是为下句“直下洗尘寰”蓄势。这奔腾的黄河巨浪,仿佛要冲破造化的天罗地网,将人间的所有污秽都一洗而空,滔滔的黄河水不仅是现实中的乱注的黄流,而且是理想中敢于破坏旧世界的清流。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此句紧接上句“洗尘寰”,写溃奔横溢的黄河水,气象万千,不可阻挡。然而在这浩浩荡荡之中,却有悠闲的一峰,永久地静立水中,砥柱中流。上阕写景物动荡之极,却又以一“闲”字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动中写静,以动观静,给读者一个不断变化的视角,更体现了砥柱山的稳如磐石,坚不可摧。这两句也让人联想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下阕开始,作者的目光从水中转到岸上,从浩浩难渡的河水险关转到高杳难攀的绝壁危巢,仰望那双飞的天鹅,多想随之而去,但自己的能力太小了,只能望山水而兴叹。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这里反问一句,亦是评论。为什么人间要有这样的天堑险要呢?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又给它编造、附会了许多神秘莫测的传说秘史。在作者看来,或许这都是庸人自扰吧!不信,请看——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根本不用钻研他有什么秘密,有什么鬼神,也不必让高明的射手飞箭洞穿它的层层迷雾,自然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他就像黄河中的砥柱山一样,稳居中流,毫不动摇。燃犀下照:即犀照,比喻能明察事理。晋代温峤曾燃犀角映照水下的怪物,事见《晋书·温峤传》。佽(cì)飞:汉代掌管弋射禽兽的武官名。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我要唤取和我同样不怕狂风巨浪、妖怪鬼神的同道,骑上巨鲸,敲着大鼓,轻轻松松地跨越这惊涛骇浪。骑鲸客:李白自署为“海上骑鲸客”。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银山:比喻波浪,黄庭坚有“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的诗句(《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全词的结尾洋溢着浓烈的乐观精神和主体战斗精神。这几句虽然是作者理想中的情景,但浪漫主义精神却盖过了前边描写的所有客观实在景物,真正包容天地的不是别的外在力量,而是人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世界。正如康德所说,最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元好问喜欢雄健昂藏的阳刚之美,“横槊赋诗”、“出门一笑大江横”是他最为推崇的美学风格。他的词作豪放婉约兼有,婉约词有情致,豪放词虽继承苏、辛而自有特点。他时有苏词的轻灵飘逸,时有辛词的刚劲清脱,能自出机杼,不落窠臼,险而不怪,真正是“集两宋之大成者”。这首词是元好问豪放词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这类作品的美学风格。再加上浪漫主义的想象,主客观结合的景物描写,多变的审美视角,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河三门津畔,面对滔滔河水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后随着作者的精神一起骑鲸冲浪,笑傲长空。

清平乐

这是一首情词,主要表达了伤春思远的闺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意境悠远,感人至深。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首句写人物的情与貌。心情因离别而宛转感伤,面容因感伤而消瘦憔悴,妆痕因消瘦而更显得浅淡。“瘦觉妆痕浅”耐人寻味。由于爱人的离去,相思日深,容颜日瘦,偶一览镜,发现妆为何如此的浅?是因为再浓的妆都无法掩饰日益消瘦的面庞,还是因为相思而没有心情化妆?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那来来去去、双宿双飞的燕子啊,你们说着知心话儿,真令人羡慕。从远处飞来的你们,可知道我那心上人现在身在何处,是近是远呢?真是“泪眼问花花不语”,燕子又怎能回答呢?赵佶《燕山亭》(见杏花作):“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写亡国之恨。舒亶《虞美人·寄公度》有“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句,均借燕言情,但不似这两句简洁鲜明。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楼前下起了小雨,这小雨难道不是下在心上吗?海棠花儿正开,就像我如花的青春。可是花儿能禁得起这轻寒的侵扰吗?相思,虽然苦涩,但又有那么一点甜蜜,就像楼前的小雨、雨中的海棠一样,绵绵不绝,轻寒阵阵。海棠是诗人和词人喜欢用的一个意象。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有“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沉,花未减、红颜先变”句。蔡伸《柳梢青》有“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句。而细雨中的海棠,更能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氛围和情感。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春天在杜鹃的“不如归去”的叫声中渐渐远去了,我抬头望去,树正浓,山正青,它们遮住了我的视线,我既看不见我那心爱的人归来的身影,也看不到我青春远去的方向。上句同朱淑真《蝶恋花》“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词意。下句与姜夔《长亭怨慢》“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词意略同。

这首词的意境和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意境比较相似,但风格比晏作爽朗。它写的是轻而远的愁,不是浓得化不开的愁,但写得却很深刻。词中不但写相思,而且有对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眷顾,这些情绪情感又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通过对典型景物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无一矫揉装束之态”。

江城子

这首风格颇为豪放的词悲歌慷慨,主要写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和无法实现理想的苦闷。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醉来长袖舞鸡鸣——即使我喝醉了酒,仍能像刘琨他们那样闻鸡起舞,长袖飘飘,心情激荡。“闻鸡起舞”是人们常用的典故。在这个典故中,祖逖常被说起,而刘琨常被忽略。其实是刘琨和祖逖一起舞剑。刘琨字越石,并州人,西晋末年爱国诗人。元好问非常喜欢他的诗,《论诗绝句》曾有“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的评价。另外元好问诗《并州少年行》有“著鞭忽记刘越石,拔剑起舞鸡鸣歌”之句,此处的闻鸡起舞应偏指刘。

短歌行,壮心惊——曹操的《短歌行》令多少壮士有风雷激荡、石破天惊的感受啊!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为后句所本。

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我举头向西北望去,神州陆沉,国势之艰难,让人像“新亭对泣”那样悲伤。从这句看,这首词应写于金亡之后。新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皆相视泪流,惟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元好问诗《龙兴寺阁》有“诗家总道登临好,试就遗台老树看”句,意味与这句相近。

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再看那如长剑般插入云端的三十六峰,看葱郁峥嵘的星斗之气,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涌动。嵩山的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元好问《雪中自洛阳还嵩山》诗中有“三十六峰一茅屋,梦里西家掠社钱”句,故这首词当亦做于河南。这句是上片的结束,诗人由“依旧一新亭”的感叹中振作,认识到应该秉“中州万古英雄气”,去建功立业。此句并启下片首句。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干什么呢?作者《并州少年行》:“君不见并州少年夜枕戈,破屋耿耿天垂河,欲眠不眠泪滂沱。”

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杜甫《故武卫将军挽词》有“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句。古人写书用竹简,使用之前先“杀青”。青简、青史、汗青都从此来。

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钓鱼坛,是严子陵钓鱼的地方,严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称帝后他隐居不仕,垂钓于富春江。这句结尾,不但飘逸,而且沉痛。

清代赵翼评元好问的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首词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词人有慷慨报国的壮志,有幽并豪侠的气概,但随着鬓发的渐渐斑白,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也在渐渐地变小以至消失。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对理想的执著,令人感慨的是作者对现实的无奈。胸中块垒何物能浇,唯诗与酒。让元好问留名青史的,注定不是赫赫战功,而是战功未就后的诗篇。

鹧鸪天

本词是作者五十四岁时应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之请赴京所作。这个时期作者在家乡过着躬耕著述的隐居生活,但是帝京的景物又引发了他漂泊失意的身世之感和抱负未展的悲凉心情。

八月卢沟风路清,短衣孤剑此飘零。苍龙双阙平生恨,只有西山满目青。尘扰扰,雁冥冥,因君南望涌金亭。还家剩买宜城酒,醉尽梅花不要醒。

八月卢沟风路清,短衣孤剑此飘零——八月卢沟附近风清路静,我一个人身穿短衣,佩带孤剑,飘零于此。卢沟:即今永定河,金时叫卢沟河。上有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成于明昌三年(1192),清初重建。短衣:即短褐,古代平民穿的粗布衣。《汉书·货殖传》:“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馀肉粟,而贫者短褐不完,含菽饮水。”

苍龙双阙平生恨,只有西山满目青——帝都的苍龙双阙引发了多少的恨事呀!可是京郊的西山却不管这些,依旧是青青一片。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也借指朝廷和京城、宫殿。苍龙双阙:长安城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此处借指京城。

尘扰扰,雁冥冥,因君南望涌金亭——风尘扰人,归雁也向南去得远了,我顺着它们飞去的方向,想看到南边的涌金亭。涌金亭在河南辉县西北三公里,是元好问和他的朋友们常登临怀古,饮酒赋诗之地。

还家剩买宜城酒,醉尽梅花不要醒——过去的是非恩怨都不要管了,还是回家吧。等到冬天的时候,买上一壶宜城的美酒,陶醉于梅花之下,再也不愿意清醒过来。宜城在安徽,盛产美酒。

这首词上片写卢沟的景物和游历帝都的感受。这时金朝已经被蒙古灭掉九年了,元好问游览旧京都,难免会产生兴亡之感和身世之恨,而作者又从纷纷扰扰的变化中发现了不变,满目青翠的西山不是依旧巍然而立吗?下片作者想到当年的意气风发、壮怀激烈都成往事,觉得还不如干脆将它们忘记于酒中花下算了。从作者故作潇洒的语气中我们能看出,他对故国显然是“不思量,自难忘”的。

朝中措

这是一首写少女的词。作者通过多种手法,完美地刻画出了这位如花女子的音容笑貌与迷人气质。

樱桃花下玉亭亭,随步觉春生。处处绮罗丛里,偏她特地分明。韶华似水,棠梨叶吐,杨柳新成。不是低鬟一笑,十分只是无情。

樱桃花下玉亭亭,随步觉春生——正是樱桃花盛开的季节,花下亭亭袅袅的是谁家女子呢?当她走过时,仿佛整个春天都扑面而来!这句是以花衬人,“花面交相映”。

处处绮罗丛里,偏她特地分明——处处都是穿着华美衣服的女子,她为什么偏偏那么引人注目呢?这句是以人衬人。更深的层次是因为作者对她的情有独钟,所以天生丽质的她在作者眼里更加突出,其他的女性不过是她的附属与点缀而已。上片两句写“她”的外在形体和内在气质。

韶华似水,棠梨叶吐,杨柳新成——姑娘你如花的年华就像水一样清纯,像棠梨刚刚吐出的叶子一样娇嫩,像新抽芽的春柳一样清新。韶华:本指春光,也指美好的时光、人的青春年华。戴叔伦《暮春感怀》:“东皇去后韶华尽。”

不是低鬟一笑,十分只是无情——如果不是你低下头去温柔的一笑,我还以为你对我没有一点点眷顾之情呢!这里反写一句,意思是因为你低头一笑,我才体会到你的情意,要不我还以为你是个冷美人呢!

写女性美的词何止万千,这是词所表现的一个传统题材。写女性美关键是写出气质和情态。本词上片从花开始写人,把“她”置于樱桃花盛开、美女如云的环境中,通过衬托,更显现出了“她”的不同寻常。下片写年华,写岁月,写棠叶,写新柳,都是为写最后一句铺垫,“低鬟一笑”,达到了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可与李清照写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相媲美。

鹧鸪天

这首词写清明前后的乡村生活,作于作者的青年时期。本词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淡雅景色和作者心中浓浓的哀愁。

酒兴浓于琥珀浓,争教相望水西东。人家寒食清明后,天气轻烟细雨中。花不尽,柳无穷,赏心难是此时同。阿莲近日歌喉稳,唱得春窗烛影红。

酒兴浓于琥珀浓,争教相望水西东——我喝酒的兴致比杯中的琥珀酒还要浓,怎么让我有闲情看那西来东去的水呢?上句用两个“浓”字,可谓用字奇;而说一个比另一个浓,其实是说二者都浓,是立意奇。下句看似平常却难解,在作者不关心逝者如斯的洒脱态度下,表现的却是作者浓得化不开的哀愁。

人家寒食清明后,天气轻烟细雨中——寒食清明之后的人家,笼罩在轻烟细雨的天气之中。冯延巳《上行杯》:“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花不尽,柳无穷,赏心难是此时同——花也盛开,柳也无穷,但欣赏这美景的心情此时却无,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同时具备啊!

阿莲近日歌喉稳,唱得春窗烛影红——阿莲近几天的歌喉婉转,唱得越来越妥帖,以至于暮春时节窗下的烛影也在她的歌声中越发显得红艳了。此句的“烛影红”也可解作词牌名“烛影摇红”,这句也可以说,阿莲甚至连“烛影摇红”也唱得十分地妥帖了。阿莲是一名琴姬,元好问《太常引》“渚莲寂寞”词序记其事,《江城子·观别》亦是为她而做。

本词是写清明寒食前后的景物,但景物中包容了作者的情感,全词意境深厚,浓淡得当。起始一句“酒兴浓于琥珀浓”,即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浓”的调子;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又写“轻烟细雨”的“淡”,自然色彩和情绪色彩搭配的恰到好处,似一幅绝佳的水墨山水画。最后一句中的“稳”字,表现力非常强,不但表现了歌声的妥帖,而且体现了浓愁的延伸,使得“阿莲”的出现并不能缓解这浓愁,而且用声音的表现力拉长了浓愁。“红”字又为全词的冷色中加入了暖色,使得春天的色彩更加多样,而词也具有了另一重的表现力。

鹧鸪天

这首词可能作于金亡后不久。面对热衷名利的人们,作者表现了不屑;而对于自身的出和处,作者似乎已经决定。但随着年龄的日渐变老,作者好像越发心有不甘,所以他面对西风与老菊,禁不住悲从中来。

短发如霜久已拚,无冠可挂更须弹。初闻古寺多伥鬼,又说层冰有热官。闲处坐,静中看,时情天意酒杯干。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夜西风一夜寒。

短发如霜久已拚,无冠可挂更须弹——我的短发已经像霜一样的白了,可我也顾不上梳理它们了,虽然我现在是一介平民,想学古人那样挂冠而去都无冠可挂,但这样洁身自好,不是更是可喜可贺的吗?拚:不顾惜。挂冠:辞官。《后汉书·逢萌传》:“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弹冠:弹除冠尘,以示庆幸。《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故弹冠又有洁身自好之意。

初闻古寺多伥鬼,又说层冰有热官——伥鬼:传说中被虎所食的人变成的鬼,这个鬼又成为虎的帮凶,引虎去伤害别人。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层冰:杜甫有“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诗句,这句是说,当初听说荒古的寺庙里有为虎作伥的鬼,又听说冰冷的地方都有权势显赫的官。上片写自己对无官一身轻生活的满足和他人热衷于做官的丑态。

闲处坐,静中看,时情天意酒杯干——我在闲处坐着,我在静中观察,体会到时代的形势和历史的规律,我且饮尽这杯中之酒。作者对伥鬼和热官都冷眼旁观,仿佛只陶醉于美酒之中,其实这不过是借杯酒以浇块垒的行为罢了。

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夜西风一夜寒——篱边的菊花渐渐地老去,随着西风的到来,寒冷也一夜比一夜加深了。陶渊明爱菊花,尤其在归隐之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这里元好问是另一种情感,他不仅看到了陶潜的闲适,还看到了这种赋闲隐居生活的无奈和悲哀:菊花会老,西风日寒,难道人就能永葆青春吗?

“一夜西风一夜寒”,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作者的心情。作者可以对那些名利之徒嗤之以鼻,但对于国破家亡,对于功名未立不能无动于衷。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已经衰老了的时候,那种悲哀是刻骨铭心的。《老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尤其是心不得不死的情况下,悲哀根本就是赏菊饮酒这种外在行为无法排遣的,陶潜不是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吗?

江梅引

从词序看,这首词是元好问被女子阿金对爱情的执著所感动,为她写的挽词。此词又作《梅花引》。

泰和中,西州士人家女阿金,姿色绝妙。其家欲得佳婿,使女自择。同郡某郎独华腴,且以文采风流自名,女欲得之。尝见郎,墙头数语而去。他日又约于城南,郎以事不果来。其后从兄官陕右。女家不能待,乃许他姓。女郁郁不自聊,竟用是得疾,去大归二三日而死。又数年,郎仕,驰驿过家,先通殷勤者持冥钱告女墓云:“郎今年归,汝知之耶?”闻者悲之。此州有元魏离宫,在河中,士人月夜踏歌和云:“魏拔来,野花开。”故予作《金娘怨》,用杨白花故事。词云:“含情出户娇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郎,中朝游贵,不欲斥其名,借古语道之,读者当以意晓云。“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是崔娘书词,事见元相国传奇。

墙头红杏粉光匀。宋东邻,见郎频。肠断城南,消息未全真。拾得杨花双泪落,江水阔,年年燕语新。见说金娘埋恨处,蒺蓠沙,草不尽。离魂一只鸳鸯去,寂寞谁亲。惟有因风委露托清尘。月下哀歌宫殿古,暮云合,遥山入翠颦。

墙头红杏粉光匀——一枝出墙的红杏绽放着粉色的花儿,颜色匀和。这句似写花而实写人。豆蔻之龄的阿金像盛开的花儿一样。叶适《游园不值》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句,元好问亦有“杏花诗”多首,其中有“杏花墙外一枝横”“小雨斑斑晓未匀”等句。

宋东邻,见郎频——阿金像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一样美,她多次地和心上人见面。宋东邻: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曾写“东家之子”的美:“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后以“东邻”称美人。

肠断城南,消息未全真——阿金在城南苦苦等待郎君的到来,可是却没有得到真切的消息。肠断城南:高适《燕歌行》有“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句。

拾得杨花双泪落,江水阔,年年燕语新——拾起飘飞的杨花,阿金双眼落泪,只见江水宽阔,每年都有燕子从远方新返,卿卿话语,可是心上人却一去不回。“杨花”,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个意象。词序说“用杨白花故事”,这个故事及相关诗句大略是:元魏胡太后与杨白花私通,白花畏罪逃入梁朝,改名杨华,胡太后思恋他,做《杨白花歌》:“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宫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娇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杜甫有“杨花雪落覆白萍”、“人生有情泪沾臆”等诗句。苏轼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词句,本句亦有这个意思。

见说金娘埋恨处,蒺蓠沙,草不尽——只见人们指点评说着埋葬阿金的地方,同时埋葬的还有阿金的满腔怨恨。这里蒺蓠长在沙土中,青青的野草一望无尽。

离魂一只鸳鸯去,寂寞谁亲——一只鸳鸯离去了,仿佛带走了另一只的魂魄一般,阿金像寂寞的鸳鸯一样,谁能够体会到她的心事呢?鸳鸯:晋代崔豹《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鸳鸯的故事被广泛应用于诗词之中来表示爱情,例如《孔雀东南飞》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句;贺铸有“头白鸳鸯失伴飞”句。

惟有因风委露托清尘——只有顺风飞走,将自己委托给早晨的露水和清扬的尘土。“因风委露,犹托清尘”是元稹《莺莺传》中莺莺给张生信中的话。作者引用这两句话意在将阿金比莺莺,斥责男方的负心薄幸。

月下哀歌宫殿古,暮云合,遥山入翠颦——人们在明亮的月光下、古老的宫殿边唱着哀歌,这时候暮云欲合,而远处青翠的山,像阿金皱起的眉毛一样,渐渐消失在暮色之中。暮云:元好问《摸鱼儿》有“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句;李清照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句,与元好问本词意境相似。

本词写情,阿金的美丽、纯情,对爱情的大胆和痴心,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达得情致幽婉,催人泪下。红杏、杨花、江水、燕语、蒺蓠、黄沙、野草、鸳鸯、风露、清尘、月下、哀歌、古殿、暮云、远山、翠颦,意象虽然很多,但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故不显得零乱,反而能够一层层地将主题深化。元好问善于意境的营造,其作往往出人意表而又令人回味无穷。本词同样体现了这一点,结尾不但令全词境界全出,而且暗合“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之意,使全词对生命和爱情的体验更加深化。因此,作品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是阿金打动了作者,作品打动了读者,读者会超越阿金故事本身去体会词的意义的。

木兰花慢

游三台

这是作者游河南邺城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均为邺城胜景)时的怀古之作。邺城曾是曹魏政权的统治中心,是当年人文荟萃之地。千年之后,作者仍然能够感觉到此地的龙虎之气,联想到当年的风云之事。元好问写下此词,抒发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胸中的不平气。

拥硋硋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澹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岧岧(tiáo),高峻的样子。拥有这样高耸入云的宫殿台楼,郁郁葱葱,无限峥嵘,显得大有天子之气。龙虎气:即帝王之气,《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观察刘邦,“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邺城是曹魏时天下英雄聚集之地,所以称其有“龙虎气”。

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想象秋天的时候,在珠帘外的飘飘暮雨中和香气四逸的桂树间,回顾故都邺城的情景。台城:禁城,这里指邺城。暮雨珠帘:王勃《滕王阁诗》有“珠帘暮卷西窗雨”句。

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站在台城之上,我为谁而向西眺望?只听到哀婉的琴弦弹奏的乐曲像自己平生的遭际一样凄凉。这句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历史转入人生。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原来只晓得江山如画,没想到自然规律是如此的无情啊!这句承上句,更进一步说人生易逝:没想到这美丽的大自然,隐藏这多么令人无奈和胆寒的规律。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澹入经营——曹操风云际会,在战争中奔波了十年,真是惨澹经营啊!十年兵:指从曹操建铜雀台经营邺都始,到曹丕建都洛阳止,是十年的时间。

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我试问对酒当歌的曹操墓上,要虚名又有什么意义呢?“对酒当歌”见曹操《短歌行》。这句是说曹操建的功业都随历史而去了,所以王侯将相的名号,都是虚无缥缈的。曹操让后人怀念的,是对酒当歌的豪迈气概和慷慨悲壮的英雄情怀。

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邺城故都的乔木依然青翠,我惆怅地望着曹操的陵墓,这历史的遗恨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呀!这句是说,英雄和功名都成为往事,而景物却依然如故,时间如此的无情,人们空留下许多对它的怨恨,无法平息。这句来自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似乎饱含着对金末元蒙时期战争破坏之怀恨,但又不仅仅如此,而是有更深远的意义。

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怎么才能像鲍照那样拥有雄健的文笔,为你再写一篇类似于《芜城赋》那样的作品呢?参军:指鲍照,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人称鲍参军,他的《芜城赋》写广陵城经过战乱后的荒芜景象。这里作者用广陵比邺城。

这是作者晚年的一篇怀古之作。元好问颇为欣赏“邺下风流”,对曹操本人的功业文章也极为推崇,所以他说邺城是“龙虎气,郁峥嵘”。但从今昔对比中,元好问又发现了岁月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冷漠,所以他说“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怀古之作重在有历史感,不就一人一事而论,本词做到了这一点,再加上作者对自身身世际遇的感怀,使本词成了一篇不可多得的怀古佳作。元好问游三台词共二首,下面列出另一首,供参阅: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黄星,几年飞去,澹春阳,平野草青青。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想酾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笑杀西园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清平乐

嘲儿子阿宁

这首词写作者的二儿子阿宁,不但写出了孩子的可爱,而且表达了父亲对他的希望。

娇莺哑咤,解说三生话。试看青衫骑竹马,若个张萱许画。西家撞透烟楼,东家笑谈封侯。莫道元郎小小,明年部曲黄牛。

娇莺哑咤,解说三生话——阿宁像刚刚出巢的小黄莺,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仿佛他连前生、今生、来生都知道一样。哑咤:象声词。三生: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白居易《赠张处士山人》:“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

试看青衫骑竹马,若个张萱许画——你看阿宁穿着青色的衣服,骑着竹马,好像是张萱画上的人物。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杰出的肖像画和仕女画画家,其绘画活动主要集中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张萱的画中有仕女、儿童等,如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西家撞透烟楼,东家笑谈封侯——西边的人家望子成龙心切,东边的人家带笑谈论着儿子日后封侯的事情。撞透烟楼:犹言跨灶之才,比喻儿子胜过父亲,有望子成龙之意。元好问为长子阿千出生写的《朝中措》有“拾得羽阳宫瓦,不愁撞透烟楼”句,苏轼《与陈季常书》有“着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句。此典故见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子孙》。

莫道元郎小小,明年部曲黄牛——不要说我家孩儿现在还是个小娃娃,明年他就可以指挥一大群黄牛了。结合上句我们看出,作者让孩子建功立业的心情已经消歇,他更在乎孩子的健康和恬淡的乡村生活。

词中写出了小儿的天真烂漫,音容皆备、形神毕现,也写出了作者的舐犊深情。上片主要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的描写,即儿子的声音和儿子骑竹马的动态,刻画出一个聪明、健康、活泼的儿童形象。下片先写他人对孩子的希望,然后再写自己对儿子的期望,两相对比,表明了作者在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后,对没有纷争的平淡生活的渴望。

鹧鸪天

这首词是作者写自己晚年诗酒笑傲生活的作品,风格洒脱畅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大志未遂的苦闷心情。

酒量平常发兴偏,留连光景惜欢缘。悲歌慷慨人争和,醉墨淋漓自笑颠。麟阁画,祖生鞭。拍浮多负酒家钱。老来事事消磨尽,只有尊前似少年。

酒量平常发兴偏,留连光景惜欢缘——酒量平平常常但饮酒的兴致却很高,我留恋眼前的风光,更珍惜快乐的相聚机会。发兴偏:即偏发兴,偏偏地有酒兴发作。留连:不愿意离开。光景:风光景色。宋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悲歌慷慨人争和,醉墨淋漓自笑颠——我唱着慷慨悲壮的歌,人们争相应和;我醉时的作品墨迹淋漓,连自己都嘲笑自己的癫狂。

麟阁画,祖生鞭——这句是说安邦定国的功业和志向。麟阁画:麟阁,又称麟台、麒麟阁,汉宣帝时曾在麒麟阁内绘功臣图像,以表其功。祖生鞭:《晋书·刘琨传》载:晋时刘琨和祖逖为友,二人都有大志,曾一起闻鸡起舞。琨闻祖逖被用,乃致书亲故云:“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参见《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之“新解”,今表示勤奋、争先之意。

拍浮多负酒家钱——豪饮时经常向酒家赊账。拍浮:本指游泳,这里指饮酒。《世说新语·任诞》:“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老来事事消磨尽,只有尊前似少年——人老了,一切事物都在走下坡路,只有在酒杯前才又像一个年轻人的样子。

这首词节奏明快,风格爽朗洒脱,似李白之作。上片四句写饮酒赋诗的生活,“人争和”,表明同道中人颇多,这正是作者人格魅力的体现。而“自笑颠”,又说明真正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人又太少了,表面的洒脱和实际内心的执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从建功立业的汉代功臣和怀抱报国之志的祖逖说起,说到自己晚年时年轻的热情都没有了,只有喝醉了的时候才又仿佛恢复了青春,这种感觉无疑是悲凉和无奈的。

江城子

这首词是作者1253年寒食清明节时游山东东平凤山灵泉寺时所作,当时作者六十四岁。

梅梅柳柳闹新晴。趁清明,凤山行。画出灵泉,三月晋兰亭。细马金鞍红袖客,能从我、出重城。赏心乐事古难并。玉双瓶,为冠倾。一曲清歌,休作断肠声。头上花枝如解语,应笑我、未忘情。

梅梅柳柳闹新晴——梅花和杨柳在春天新晴的日子里竞相开放、吐绿,热闹非凡。本句叠用“梅”、“柳”二字,表现梅、柳的繁茂,正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句。然而李作是用叠字表示“愁”,元好问却是表示“乐”。“闹”字最著名的当数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被王国维称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作者将梅梅柳柳和闹字连用,更显得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浓烈异常。

趁清明,凤山行——趁着清明时节,我们还是到凤山上游一遭吧!作者游凤山是在寒食节,寒食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所以可以统称为清明时节。作者《寒食灵泉宴集序》云:“出天平北门三十里而近,是为凤山之东麓,有寺曰灵泉。”

画出灵泉,三月晋兰亭——灵泉寺附近的风景如画,就像东晋时王羲之他们三月聚会时的兰亭一样。王羲之等人的三月三兰亭修禊,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人雅集之事,王作的《兰亭集序》,是著名的骈文和书法作品。作者将灵泉比作兰亭,认为这次的聚会简直可以和晋代的兰亭之会相比。

细马金鞍红袖客,能从我、出重城——骑着小马,鞴着金鞍的漂亮姑娘们,也能跟着我,走出几重城门来游玩。红袖:指美女。辛弃疾《水龙吟》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句。

赏心乐事古难并——游玩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同时拥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玉双瓶,为冠倾——拿起盛满美酒的玉瓶,为我们这些男子汉倒酒。冠:代指成年男子。一说“冠倾”为抬头畅饮。《寒食灵泉宴集序》称当时“兵厨之良酝踵来,京洛之名讴自献”,可与此句相印证。

一曲清歌,休作断肠声——一曲清亮的歌儿,不要唱出那些让人难过的声音。清歌,亦可解为无伴奏的演唱。

头上花枝如解语,应笑我、未忘情——头顶上的花枝如果能够理解人的话语,也应该笑我“老夫聊发少年狂”般的浪漫热情啊!

和心心相印的朋友们在一起,64岁的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光。起始一句即为全词营造出了一个令人心醉的春天的热闹景象:恰好赶上清明时节,正是良辰美景具备;再加上红袖、朋友相伴,还能有什么烦恼呢?所以“休作断肠声”。如果花儿能明白人间的快乐,那么连它们都要嫉妒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了。全词几乎没有静态的描写,而多用动词,即使写静态的花柳,都用“闹”“笑”这样的词语,因此这首词的风格显得格外活泼轻快。

鹧鸪天

效东坡体

这首词作于金亡后作者移居山东冠氏时。作者在冠氏自建新居,其间对东坡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遂效东坡体作了此词。

煮酒青梅入坐新,姚家池馆宋家邻。楼中燕子能留客,陌上杨花也笑人。梁苑月,洛阳尘,少年难得是闲身。殷勤昨夜三更雨,剩醉东坡一日春。

煮酒青梅入坐新,姚家池馆宋家邻——趁着梅子青的时候放到酒中煮,坐下就感到一种清新的气息,仿佛置身于姚家的牡丹池馆中,又好像宋家的荔枝就在隔壁。煮酒青梅:苏轼《过岭南而北次前韵》有“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句。姚家:指洛阳姚氏,被称为牡丹花王。宋家:指莆中宋家,其荔枝被称为第一香。这里以姚家和宋家代指牡丹和荔枝。“姚家池馆”和“魏家邻”是互文见义。

楼中燕子能留客,陌上杨花也笑人——楼中的燕子也能让客人留下来,陌上的杨花也会向人微笑。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乡居生活的轻松愉快。

梁苑月,洛阳尘,少年难得是闲身——不是陶醉在梁苑的月色里,就是追逐于洛阳的车尘中,年轻人很难有闲下来享受闲情逸致的时候。“难得”是说人们都在追名逐利,根本就不懂得乡居生活的乐趣。

殷勤昨夜三更雨,剩醉东坡一日春——何况雨也很殷勤,昨夜三更还下了一场,更该在东坡的春色中醉上它一天了。剩:更,表示程度。苏轼《鹧鸪天》:“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出,凡是才华出众的作者,其作品的风格是多样的。元好问是以忧患之作而闻名的诗人,但忧患之作仅仅是他的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这首《鹧鸪天》词,给读者的感受就完全是别样的。这首词写乡居生活的愉快,这种愉快是溢于言表的,是被作者内心世界深深感受到的,是非常美的,以至于作者用语言都无法表达了,所以才用“楼中燕子能留客,陌上杨花也笑人”来表达。而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却又让人感到非常的妥帖、恰当、形象。读者仿佛也能听到燕子留客的热情叫声,能看到杨花妩媚的笑容。最后一句化用苏轼的词句而不显丝毫的穿凿生硬;最后陶醉于春色之中,更为全词留下了让人回味的诗情画意。王博文《天籁集序》称元好问词“掇古诗之精英,备诸家之体制,而以林下风度,消融其膏粉之气”,评价是非常准确的。

木兰花慢

送亲家丈问梦纲

据《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七《故左副元帅权四州都元帅宣授征行千户周侯神道碑》:“遗山先生与侯有姻戚之好,尝赠侯乐府有‘关心老来姻嫁,要与君、邻屋共烟霞’之句,其为宿儒硕士爱重也如此。”亲家丈,可能指此“周侯”,周字梦卿,定襄人。元好问《同周帅梦卿、崔振之游七岩》诗中有“同游尽亲旧,举目是家山”之句。

又东门送客,侧身西望长嗟。算万里功名,几番风雨,何限云沙。相看已过半百,甚年年、各在天一涯。秋气偏催过雁,疏烟细点归鸦。旌旗未卷鬓先华,清泪落悲笳。问蜀道登天,锦城虽好,得似还家。关心老来婚嫁,要与余、邻屋共烟霞。到征西车马,输他杜曲桑麻。
元好问集 上册 元好问诗词集

又东门送客,侧身西望长嗟——又要在东门送你上路了,我侧身西望,长长地叹了口气。东门送客: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告老回乡,公卿大夫故旧数百人为其饯行于长安东都门外。后代多以东门为送客之地。李白《蜀道难》有“侧身西望长咨嗟”句。

算万里功名,几番风雨,何限云沙——想到人们为求功名,不惜于万里之外奔波,经历多少风风雨雨。云沙:指距离辽远。岑参《临洮泛舟》:“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

相看已过半百,甚年年、各在天一涯——我们互相看看,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日复一日地天各一方、远远分别呢?

秋气偏催过雁,疏烟细点归鸦——凄凉的秋天的气息最爱催促南飞的大雁快快飞走,稀疏的炊烟中隐约地点缀着归巢的鸦雀。这里由写人转向写景,通过写秋天的肃杀之气和匆匆归巢的禽鸟,抒发出了作者不愿意离别的凄凉心情。

旌旗未卷鬓先华,清泪落悲笳——我们战斗的旌旗还未卷上,功业还未完成,我们的鬓角首先花白了,在悲凉的胡笳声中,我们不禁潸然泪下。

问蜀道登天,锦城虽好,得似还家——我不禁要问:既然蜀道如登天般难走,纵使成都很好,怎么能比得上回家呢?这句系从李白《蜀道难》化出,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即成都,因产蜀锦而得名。元好问《鹧鸪天》:“锦城未比还家好,此时何处有锦城。”

关心老来婚嫁,要与余、邻屋共烟霞——你还关心我老年时儿女的婚嫁之事,还说要与我成为邻居,共同过着隐居于山水之中的生活。烟霞:指山水。柳永《望海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到征西车马,输他杜曲桑麻——“”为缺字。这两句的意思是:东征西讨的动荡生活,还不如回家的田园之乐。杜曲桑麻:杜曲,在长安市南;桑麻,代指农村生活。

这是一首送别的作品。作者把对老朋友的殷殷情谊和对仕途功名的厌倦,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写景,“秋气偏催过雁,疏烟细点归鸦”不但有水墨山水般淡雅的色调,更包含了作者的丰富情感:上句说不忍别离,下句说盼望早归,融情入景,又自然妥帖。本词另外一个特点是融前人诗词入句而不显丝毫生硬穿凿。

浣溪沙

从全词的风格看,此词可能作于河南内乡县令任内,是作者游淅江时作。当时金朝国势日颓,作者又离乡在外,但他在此施善政,抚流亡,颇有循吏之名。而且有许多“人谓东南之美”的朋友,足以使作者在沉痛国事之馀,获得一些慰藉(参见《麻杜张诸人诗评》)。内乡风景秀丽,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元好问一生中非常愉快的一段记忆。

一片青天举棹过,小舟无地受风波。渔歌浑是太平歌。乡社年丰寻酒易,陂塘春暖得鱼多。百年闲过又如何。

一片青天举棹过,小舟无地受风波——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水上滑行,走得非常快,一片青天好像是轻轻一划就过去了。棹:船桨。这句开头非常漂亮,上句是结果,下句是原因,但作者却倒过来说,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视觉感受。“一片青天举棹过”,过的其实不是天,而是水,但水天相接,天映入水,天水已然难以分开。船不仅在水上行,而且好像在天上行,轻轻地一抬桨,一片碧水,一片蓝天,都轻快地甩在了身后,这是何等的惬意啊!这句的动感非常强烈,仿佛作者和读者的心都同时飞了起来。

渔歌浑是太平歌——渔歌唱的全是太平生活的歌曲。平静的水面上不时飘来一阵轻松动人的渔歌,在景色中加入了声音,使画面和审美感受更加丰满。这句还引出下句的“丰年”之意。

乡社年丰寻酒易,陂塘春暖得鱼多——因为乡下丰收,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酒喝;池塘也因为春天的暖流早到,能够网到许多鱼。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吏,能够看到百姓丰衣足食,便有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百年闲过又如何——像这样的生活,一百年闲闲地过下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作者彻底被眼前的景色和生活所打动和征服了,他愿意这样的生活延续下去。

这首小词短短几句话,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美景,一幅太平安乐的图画。因为这是作者体验到的真实生活,所以才能真切动人。

浣溪沙

三台送客,作离合体

这是作者六十四岁在临漳送客时所作。所送之人可能为孙德谦、张孔孙二人。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是临漳(三国时魏邺城)的名胜之地。离合体,类似于诗谜,是通过诗句字词或部首的重组而成字,表达新的意思。

锦带吴钩万里行,青云人物旧知名。百壶春酒过清明。渺渺荒陂冰井路,青青杨柳玉关情,斜阳无语下西陵。

锦带吴钩万里行,青云人物旧知名——锦带上挂着吴钩,行走万里去追求建功立业,像你们这样才华出众的人物早已名扬四方。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刀。鲍照《结客少年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百壶春酒过清明——在这清明时节,让我们纵情饮酒为你们祝福。春酒:冬日酿酒,经冬始成,故称春酒。《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渺渺荒陂冰井路,青青杨柳玉关情——荒废的池塘旁,延伸的是离开冰井台的渺渺茫茫的道路;青青的杨柳,拂动的是玉关送别的情谊。陂:池塘。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子夜吴歌》:“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斜阳无语下西陵——一抹斜阳,默默无语地在西陵后边渐渐沉没。西陵:曹操的陵墓。这句颇有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遗意。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朋友的赞美,刻画出了一个仗剑行万里,饮酒过百壶的英雄形象,令人心仪神往。下片通过对冰井台景物的描写,用“杨柳”这一诗词里常用来表达送别之情的典型景物,抒发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结尾深沉而耐人寻味,含义深广:无奈的别情,流走的时光,已成往事的霸业,都凝聚在“斜阳无语下西陵”这短短的七字当中。

清平乐

忆镇阳

元好问晚年经常奔波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这是他回忆在河北镇阳生活情景的作品。

悲欢聚散,世事天谁管。梳去梳来双鬓短,镜里看看雪满。燕南十月霜寒,孤身去住都难。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

悲欢聚散,世事天谁管——悲欢聚散这些尘世上的事情,老天是不管的。这句起首反问一句,意为“悲欢聚散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

梳去梳来双鬓短,镜里看看雪满——头发梳来梳去,两鬓的头发越来越少,镜子里照出满头的白发,像雪一样。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燕南十月霜寒,孤身去住都难——燕南这个地方十月已经落霜,十分寒冷,一个人离开和住下去都不容易。燕南:指镇阳一带,在古燕国的南部。

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什么时候才能围着西窗下的灯火,眼前守着儿女团团圆圆呢?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词大约作于作者六十六岁时。在漂泊中度过了一生的元好问,此时仍在他乡,他感到了人生暮年的无奈,也没有了当年的豪情壮志。看看镜中的白发,想想漫漫的前路,他只想和家人团聚,寻找一个身心的归宿。

满江红

这首词写闺中相思之情。

一枕馀酲,厌厌共,相思无力。人语定,小窗风雨,暮寒岑寂。绣被留欢香未减,锦书封泪红犹湿。问寸肠、能着几多愁,朝还夕。春草远,春江碧。云暗淡,花狼藉。更柳绵闲飘,柳丝谁织。入梦终疑神女赋,写情除有文星笔。恨伯劳东去燕西归,空相忆。

一枕馀酲,厌厌共,相思无力——饮过的酒还没有全醒,靠在枕头上,心里想着心上人,觉得身心疲惫。酲:《说文》解释为“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厌:心理压抑,心烦。

人语定,小窗风雨,暮寒岑寂——人们说话的声音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只剩下小窗外风雨交加,使傍晚的寒气非常的清冷。

绣被留欢香未减,锦书封泪红犹湿——绣有彩色花纹的衾被上仿佛还留着往日的欢爱,被子上熏过的香味依然不减。书信封口时连眼泪也封进去了,信上仿佛还留有斑斑血泪的湿痕。锦书:古人曾在丝织物上写字,所以锦书就成了书信的代称。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带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问寸肠、能着几多愁,朝还夕——试问相思的心啊,能够承受多少愁怨呢?这愁怨是朝夕无尽啊!

春草远,春江碧——春天的草儿青青,延伸向远方;春天的江水碧绿,无语东流。

云暗淡,花狼藉——云儿暗淡,像我的心情一般;花儿散乱,如我没有梳妆的容颜。

更柳绵闲飘,柳丝谁织——再加上柳絮没有归宿般的飘荡,柳丝如情丝,不知是谁织下的,日渐增长。

入梦终疑神女赋,写情除有文星笔——即使睡着了,都怀疑是不是会梦见《神女赋》中写的那种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要写出我的情感,除非有文昌星那样的文笔。文星:主持文运之星,即文昌星或文曲星。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诗》:“北风随爽气,南斗闭文星。”

恨伯劳东去燕西归,空相忆——怨恨这样劳燕分飞的分离生活,使我无休止地徒劳思念。汉《古乐府》有“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后即用劳燕分飞比喻有情人的分离。

词的上片写一个“愁”字,用了多种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先写借酒浇愁,再写相思成愁、风雨带愁来却不带去,再写绣被锦书不能减愁却添愁,最后写寸心能着几多愁。这种写法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极往复低徊之致。下片写一个“恨”字。恨春天又来而人不来,恨时光流走而青春日减,恨梦中亦难相聚,恨满腔的愁闷却表达不出,恨相思不已却落空,这种由思而愁而恨的情感渐进,是符合人的心理过程的

元好问集

首页.书架.古典.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三散曲(本章免费)

〔仙吕〕后庭花破子

这是两首描写诗人在中秋节之夜的愉悦心情和放达胸怀的小令作品。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

夜夜璧月圆,朝朝琼树新。贵人三阁上,罗衣拂绣茵。后庭人,和花和月,共分今夜春。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玉树:仙木。《骈雅·释木》:“玉树似槐而细叶。”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云阳县界,多汉离宫故地,有槐而叶细,土人谓之玉树。”后庭:后宫。《战国策·秦五》:“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汉书·郊祀志》:“有白鹤集后庭。”瑶华:色如美玉的白花。张华《游仙诗》:“列坐王母堂,艳体食瑶华。”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诗:“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妆镜:梳妆镜。句意为:在玉树亭立的后庭宅院中,可爱的少女们正在对镜梳妆打扮。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去年欢度中秋佳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年的中秋佳节又悄然光临。

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偏:这里指月缺。句意为:但愿明月长圆,让我们和鲜花明月一起,欢度这充满青春气息的欢乐时光吧!

夜夜璧月圆,朝朝琼树新——璧月:犹如玉璧那样的明朗的圆月。琼树:树名。其花可食,传说食之长生。句意为:在中秋时分,晶莹圆润的明月夜夜长圆,每日盛开的琼树之花也日日长新。

贵人三阁上,罗衣拂绣茵——罗衣:纱罗之衣。绣茵:绣花的坐垫。句意为:贵人们在高层楼阁之上品酒赏月,少女们穿着美丽的罗衣在庭院中嬉闹欢腾。

后庭人,和花和月,共分今夜春——句意为:让我们庭院中所有的人,都能和盛开的鲜花和晶莹的明月一样,共同分享今夜的美好风光吧。

历来写中秋佳节良辰美景的诗词颇多,元好问采用散曲的形式,抒写了自己的感受,可谓独辟蹊径。

〔中吕〕喜春来

这四首小曲,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美丽春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是颇能感人的春之赞歌。

春盘宜剪三春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梅擎残雪芳心奈,柳倚东风望眼开,温柔樽俎小楼台。红袖绕,低唱喜春来。

携将玉友寻花寨,看褪梅妆等杏腮,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第一首写“春宴”:春天的菜盘陈列着新剪来的春芽、春蕊;春天的飞燕像美女斜簪的宝钗。春风和春酒沁人胸怀,在春天的宴席上,人们不禁高唱歌曲,欢迎春天的到来。春盘:古代习俗,立春之日,将生菜、水果、春饼等装盘,馈送亲友,称春盘。苏轼〔浣溪沙〕:“蓼茸蒿笋试春盘。”

第二首写“春色”:梅花在春风中花残色褪,但香气依旧;柳树枝头金梢已破,但柳眼未开。东风的柔和瑞气已经布满楼台。桃花、杏花已开放;大家高唱歌曲,欢呼春天的到来。玉靥:本指女子脸上的酒涡,这里形容梅花初凋的样子。金梢:嫩黄的柳芽。

第三首写“春酒”:梅树的枝头残存冬雪,使得芳心无奈;柳树倚赖着春风,芽眼渐渐绽开。人们在楼台上樽俎交错,畅饮美酒,又有少女们翩翩起舞、红袖飘绕,浅酌低唱着春天的到来。

第四首写“春游”:大家饭饱酒酣,与亲朋好友携手踏青游春,看完梅花残景,又寻看杏花春色,大家不要追随刘晨、阮肇去寻找什么“天台仙境”,因为那里的山洞过分狭窄。我们就在这里高唱歌曲,享受春天的美景吧!刘、阮:刘晨、阮肇,传说中汉代的两位仙人。《古小说钩沉》辑《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取榖皮,迷路不得返,经十三日,采山桃食之。又过一山,遇见二女,容貌绝佳,直呼刘、阮姓名。留住半年。求归,至家,子孙已七世矣。

这四首小令用生动、轻快的语言,描写了春天和暖宜人的气氛和生气勃勃的景色,以及作者沉浸、陶醉其中的乐趣。仿佛令人迷醉的春风正向着我们迎面扑来。全曲写得意趣生发、情景交融、畅快酣达、神采飞扬。是不可多得的小令佳作。

〔小石调〕骤雨打新荷

此曲又名“小圣乐”,是元好问的“自度曲”。据《词征》卷一记载:“《小圣乐》九十五字,元遗山所制,俗以为《骤雨打新荷》是也。”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万柳堂”条载:“《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又据夏庭芝《青楼集》记载:“解语花,姓刘氏,尤长于慢词。廉野云招卢疏斋、赵松雪,饮于京师外之万柳堂,刘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诸公甚喜,赵即席赋诗云:‘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手把荷花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廉野云即元初名臣廉希宪(1231—1280),《元史》卷一百二十六有传。他是元代著名散曲家贯云石的外祖父廉希闵之弟。“万柳堂”即廉氏宅第“廉园”所在地,其地一说在今北京“丰台左右”;一说在“京师广渠门外”,即今日北京西三环、莲花池东路西口“莲花池”所在地。元初许多著名学者、文人、达官贵人如许衡、杨果、王恽、刘因、卢挚、赵孟硋、姚燧、程文海等,都是廉氏“万柳堂”的常客。上述廉希宪饮宴、赵孟硋赋诗事,发生在元世祖中统初年(1260年左右),时廉希宪方“定陇、蜀还,进拜中书平章政事”,而元遗山已在此前的元宪宗七年(1257)逝世,可见此曲乃是元遗山晚年与元初名公显贵们饮宴酬酢时所作。

绿叶荫浓,遍地塘水阁,偏趁凉多。梅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绿叶荫浓,遍地塘水阁,偏趁凉多——句意为:绿树成荫,池塘遍地,大家都在避暑乘凉。

梅榴初绽,妖艳喷香罗——香罗:又轻又薄、散发香气的透明纱巾。句意为:梅花、石榴花刚刚绽开,身着鲜艳罗衣的侍姬满身香气。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句意为:燕语呢喃,夏蝉高鸣,争相唱和。

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糁(sàn):破碎的米粒。此句写大大小小的雨珠如米粒破碎、迸裂纷散之状。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句意为:人生短暂,犹如梦境。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穷通:穷,穷困;通:富贵、通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立身行事原则。句意为:穷困和富贵,早已命定,何必费尽心机、苦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句意为:倒不如邀集好友,浅酌低唱,任由日月交替,穿梭而过。

此曲的前半首描写夏日荷园的美景,后半首描写人生短暂,犹如梦境。作品表现出曲家开阔的胸襟和旷达豪放的感情。读来给人以旷放的熏陶和优美的感受。所以朱彝尊《曝书亭集》说此曲“风流儒雅,百世之下犹想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9668.html

更多阅读

十万元左右买什么车好 十万元买什么车最好

十万元左右买什么车好——简介十万元左右的车型有很多,这要看你想买哪一种车了,有底盘高的,有很皮实耐用的,有外形漂亮大气的,有宽敞舒适的,有储物能力强的等等。下面小编具体说一下十万元左右购车攻略。十万元左右买什么车好——方法/步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 临江仙元好问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岑参集 上册 岑参

岑参集老公别太猛:霸上新妻首页.短篇小品.书架下章|加书签|回简介前言(本章免费)唐明皇开元(713—741)、天宝(742—756)时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潮时期,一时大家辈出,群星璀璨,涌现出像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储光羲、常建、王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收入10亿元 北奥集团 收入 亿元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 收入10亿元http://bbs.chinabyte.com/thread-934922-1-1.html无论是“超女”的前选秀时代,还是“好声音”的后选秀时代,都以观众和商家是否买单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收视率。根据央视发布的

元好问《雁邱词》解析 元好问 临江仙 赏析

元好问(1190—1257),金、元时期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祁县)人,兴定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

声明:《元好问集 上册 元好问诗词集》为网友疏狂几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