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华丽、文采斐然———《长亭送别》赏析 文采斐然是什么意思
———《长亭送别》赏析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九中学 刘小宏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4册的课文,选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别歌。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悲莫悲兮生别离”。可人在一生中,别离谁以避免不了。江淹在《别赋》中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就是说在人的一生中,最令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离别一事。自古以来,长亭古道,斜阳日暮,芳草碧天,折柳把盏,孤帆远影,骊歌声声,这情景牵动了多少人的殷殷情思!“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韦庄)、“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深衷密意,语短情遥。张生与莺莺的别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时候郊外的景物格外令人伤感,莺莺的《端正好》曲词,绘声绘色,融情于景,很快把读者(观众)带进了一个独特的意境: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此曲词绘声绘色,融情于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独特的悲秋意境之中。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采用了设问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枫叶经霜自红,作为自然现象来说,它本来无所谓悲还是喜,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常常会因自己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杜牧的眼里,那经霜的枫叶是生机勃勃,比春天的鲜花更红更可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在毛泽东的眼里则是火把与旗帜。但在充满着离愁的莺莺看来则大不相同了,她只觉得枫叶的红色都是由离人的泪水染成的。请看:头顶上是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大地上黄花堆积,不正是“人比黄花瘦”么?不正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么?耳旁一阵阵凄紧的西风,使人凄神寒骨,眼前一声声高亢的北雁向南飞去,雁南飞明年归,人西去何日回?跟前染霜的树叶,作者来一设问:“晓来谁染霜林醉?”然后深情地自问自答:“总是离人泪”。那醉颜般的红叶原来是由离别之人的眼泪把它们染红的。曲首两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又融合了苏东坡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及唐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王实甫擅长将前人的诗词移植变化入曲,而且浑然天成,不露斧凿凑合痕迹,犹如独创,甚得后人盛赞。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轶闻,正好说明剧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之苦。李白有诗云:“借问别来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与曹雪芹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同为千古一叹!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即以疏淡几笔,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形象地表达了莺莺内心深处曲折的离愁别绪,使读者不由得感同身受,黯然泪下。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玉骢”是指张生骑的青白色的马;“倩”,是请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阳光。事情常常是这样:当失去时才觉得它的可贵,当离别时才觉相聚的短暂。莺莺看“斜晖”,才感到“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呀!在这支曲子里,作者借助于自然景物、车马、手饰等具体事物,并赋予它们丰富的联想和夸张,形象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即将与张生分手了,莺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到结合,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那满眼飘拂的长长的柳丝你为什么不能系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你为什么不能挂住流逝的太阳?让它不再西下呢?真应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玉驄无知,疏林难挂。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系住行人之马,怨恨疏林不能挂住斜晖。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主观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骑乘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亲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但是,分手之处的长亭已经映入眼帘,别离的时刻已经逼近。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迍迍”就是慢慢的意思。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随,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即使多呆一会也是好的。金圣叹对《送别》中“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金本改为:“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两句的分析为例,他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是从莺莺惜别的心理描绘的: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就是带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为饯行而盖之亭,古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这三句是说,莺莺刚听见一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下来了。“伍子胥一夜白头”,或有其事,然顿“减了玉肌”,必无此理。但这一夸张恰恰反映了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真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呀!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正是:“片言谁解素秋心”,难怪金圣叹评道:“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亦自失色。”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叨叨令】这段曲词,先是说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闷气;进而又说无心梳妆打扮,从今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紧接着,是无可奈何的悲叹,然而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莺莺想到了别后的寂寥,说自己孤枕独眠,日日以泪洗面,难以排遣,所以最后只好叮嘱张生:“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这里的“索”,是必须、应该的意思;“惶惶”,匆忙、赶紧的意思。这两句是嘱咐张生分别后赶紧寄书信回来。“恓恓惶惶”句意蕴深远,莺莺不说自己“恓恓惶惶”,而说张生“恓恓惶惶”,可谓一箭双雕,将心比心,委婉至深。此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语,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一连串“儿化”韵配合叠音形容词,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用反复修辞加重感叹语气,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如泣如诉、呜咽悲凄。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当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会见后,送别的酒宴开始了。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莺莺不能尽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只能感叹、悲伤。莺莺通过[上小楼]等词曲的演唱,表明自己深深体会到相思的滋味是那么的痛苦,但是却体会到离别之痛比相思更痛十倍。“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张生怕莺莺见自己流泪而悲伤,又恐老夫人见怪,连忙把头低下,假装整理衣衫,却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些细微之处通过莺莺内心独白得以表现出来: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这是对张生的亦嗔亦怨,既表达了自己真挚的热切的爱情,有倾诉了对母亲的埋怨,正因为张生没有忘记“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所以才“阁泪汪汪不敢垂”,这次极不情愿的生离死别,乃是崔母一手造成的。面对崔母的对张生的谆谆告诫:“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莺莺却表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达了她轻功名、重爱情的思想,同时以批驳了崔母庸俗的嫌贫爱富之心。
红娘出于对莺莺的的同情和关心,劝慰她说:“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她觉得满桌的酒食都淡然无味,难以下咽,她评判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由于心情不佳,所以亭宴上的酒食“尝着似土和泥。”很好地表达了悲愤地心情。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层层递进的手法,让莺莺唱道:“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而且进一步表明亭宴上的美酒佳肴,还不如“土和泥”!如此妙语,真不知是如何想出来的!泥土本无滋味,但酒食比泥土更无滋味,这种看似无理,言过其实的夸张,恰恰正好揭示了莺莺小姐此时此刻的心情。并且再进一步感叹那酒“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自己被恨塞满愁肠胃。还能吃什么呢?与现代人说的“气都气饱了,还能吃什么呢”相仿。但是这能怪谁呢?千怪万怪就怪母亲逼张生“上京赶考”,去博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然将一对好“鸳鸯”拆在“两下里“,致使这对“鸳鸯”“一递一声长吁气。”这声泪俱下、义愤填膺的控诉,使戏剧进入到高潮阶段。
分离的时刻终于到了,老夫人和长老的下场,结束了亭宴活动。这个时候,莺莺和张生能谈谈知心话了。当此时“落日山横翠。” 时间不多了,莺莺针对母亲的话,郑重叮咛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而张生为了安慰莺莺,说出了“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引起了莺莺的焦急和担心,因为像陈世美一样的人大有人在,莺莺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因此莺莺马上“口占一绝”, 这首绝句是: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莺莺如此说表面是表现了她的多情、宽厚的心灵,实则是给张生打“预防针”,告诫他不要喜新厌旧、另觅新欢。而张生的诗: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或多或少给了莺莺一丝慰藉。
这里,安排了一支名叫【耍孩儿】的曲子。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淋漓襟袖啼红泪”:借用东晋王嘉《拾遗记》中美女薛灵芸痛别亲人时“泪凝如血”的典故:少女薛灵芸被选入皇宫,在同她的父母分别时,哭得很伤心,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后来把女子非常悲伤时流的眼泪叫“红泪”。以古人别离时生离死别的极端痛苦来描摹自己此时的情感,可谓天衣无缝。“比司马青衫更湿”用白居易《琵琶行》里“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意,在对比中揭示自己的伤痛。莺莺为离别之苦而流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用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诗中的一句,以各自分飞的伯劳与燕子和神话传说中一年一度相会的牛郎(即“黄姑”)与织女,暗示这个“女儿”的孤独寂寞,给全曲笼罩一种伤离怨别的气氛。劳燕分飞,归期难卜,怎不叫人“淋漓襟袖啼红泪”,离情难舍。以鸟喻人,写出分离之痛;以牵牛织女尚能相见反衬自己与爱人只不得相聚的悲伤。典故的运用充分渲染了莺莺的离愁别绪。感情如潮,而心志却十分关注,才有“未登程先问归期。”这一生动形象的语言。暂且忘了各自的痛,举起杯来对饮,“劝君更尽一杯酒”,然而,却又“未饮心先醉”! 。“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的“未饮心如醉”,虽是一字之别,却极见匠心,使感情的传递更见精神,语稍异而意更丰。虽然“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却又对心上人倍加关怀:【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近在眼前的亲人,马上就要远去千里之外,劳燕分飞、洒不尽的伤心之泪,说不尽的叮咛话语,莺莺嘱咐张生“到京城”要注意“服水土,节饮食”以及“眠早”、“起迟”……总之,要他沿途注意保养,要照顾好自己等等,这些体贴入微的话,写出莺莺对张生的缠绵深情,表现了她温柔娴慧的性格。正是心中有千言万语,可又怎么说得完?讲得尽呢?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四煞】【三煞】这两支曲子,真可谓回肠千折,声泪俱下。想到“笑吟吟一处来”,而今将“哭啼啼独自归”,往日的温馨,今后的凄凉,泪水之多,如注入黄河,黄河亦将泛滥,悲恨之重,重得把高耸的三峰都压低了。这忧愁向谁倾诉?这相思只能独自承受。真是“眼中流血,内心成灰”。这里,不尽的悲戚,百般的依恋,无限的关切,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了
将分别了,但二人俩情依依相望于秋阳夕照之中。莺莺演唱[二煞] [一煞]曲时,【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这样的景象:青山起伏、疏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西下,古道寂寥荒凉,在习习秋风中禾黍摇摆,只听得凄切的马嘶声断续相闻……这当中有一位俏丽的女子,伫立长亭,翘首以盼。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三个字,也用得很好,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写出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正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莺莺凝望张生的背影,目送他消失在暮霭中,她恨不得搬去青山,砍掉挡住视线的树林,赶散弥漫的淡烟暮霭,但这一切怎么能办到呢?尽管她“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眼前只剩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了。〔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收尾〕一曲,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以工巧的对偶句描写了环境。在苍茫的山色这一大背景中,女主人公望见的只是一条小小的马鞭,马鞭系着她的心,望到的是鞭,想着的是人。人已望断,只有鞭影还留得一点行人的踪迹,这就使她更加留恋难舍。“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后唐李后主李煜将“愁”比喻成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秦观将“愁”物质化,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竟把“愁”搬上了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到了金代董解元,把“愁”从船上移到马背上,怕马儿“驼也驼不动。”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移到车子上,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愁”既然有重量,是实体,当然可以放在车上运走。像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出现,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作者使用疑问语句, 让人忧,让人叹,让人伤感,让人断肠。益发启人幽思,更增余音袅袅的韵致。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是为定评。这“花间美人”不仅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还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二玉共读《西厢记》读后黛玉觉得“词句警人,满口余香”《西厢记》的语言真啼。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就诗词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练,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曲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多为直接描写或直陈胸臆。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辞华丽、文采斐然,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让人有一种感觉,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处都有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文采璀璨。让人觉得“词句警人,满口余香”,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真不愧是一部百代称誉的诗剧。
更多阅读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朗诵
戏曲鉴赏型课的案例课题《长亭送别》课型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件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泗洪县实验学校王瑞雪设计理念: 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读书、写作。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它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前提,也是
走进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走进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赏析2012-04-16 17:06:44山东省重点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高段散文应读内容、阅读要求及教学方式的研究课外阅读欣赏课:走进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赏析课堂教学实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赏析【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笛子曲《姑苏行》赏析 姑苏行是几级的笛子曲
制作:洛城夜雨笛子曲《姑苏行》赏析笛子曲《姑苏行》采用昆腔曲牌结合江南丝竹音乐,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整首乐曲温文典雅、空灵流畅,表现了姑苏清秀恬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和苏州园林的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表达了人们游览姑苏时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