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优化·坚持——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修订 历史教科书修订

减负·优化·坚持——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修订 历史教科书修订

减负·优化·坚持

——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修订

曹勇军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已经使用了十年。十年来,它为教学和课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各方普遍的好评,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之一。但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课改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科书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优质的选文、更科学的编排、更有效的实践引领教学,推动课改,为师生服务。基于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启动并完成了必修部分的修订工作,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本次修订工作属于微调。修订前广泛征求一线老师和专家的意见,在保留教科书原有基本架构不变的前提下,对个别专题、部分选文作了局部的调整和充实。修订中始终贯彻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减轻课业负担。目前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课业负担仍然比较重,在必修阶段,要用1.25个学年学完20个专题,实际教学中课时相当紧张。加之教学中老师往往不加选择,不论是否加*号,不管是讲读还是选读,一律拿来教学,拼命赶进度,学生没有充分体验、思考、练习和消化的时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减负势在必行。

第二,追求体式同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组织课文,把多样的丰富的文体有机组合在一起学习,这是全新的探索,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有巨大意义和价值。但教学中很多老师不适应不习惯有顾虑,担心这种跨文体组合方式,会应影响学习效果。本次修订中综合一线老师十年教改的成败得失,在这方面做了调整,保证专题中的每个板块文体相同或近似,兼顾老师们的教学习惯,方便老师们开展教学。比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原来是诗歌、散文混编,调整后,删去4篇文章,增补了6首自由体新诗,切分成“吟诵青春”“光阴的故事”“回旋舞”三个板块。组合方式由原先的诗文“混编”,变为清一色的现代诗歌。诗歌的体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便于学生集中而又有梯度地展开诗歌学习。

第三,拓展工具性。新的九年义务制课标,在保留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性统一的基础上,侧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纠正目前教学中出现的只讲人文忽略工具的泛人文化等实际问题。工具性人文性两性统一一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追求的目标,但面对新的教学形势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教材组审视了必修教科书原来的20个专题,经过反复地讨论,最后决定新编一个体现汉语言文化特点的新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替代原来必修三上的“祖国土”专题,让学生用全新的眼光认识理解语言的演变、汉字的流变、语言学习和运用的习惯,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拓展他们的母语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第四,突出可教性。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开发了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文本,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功不可没。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的课文文质兼美,但作为教学文本可教的东西不多,教学中缺少能抓得住的言语实践的切入口,不便于实施教学。也有个别文章比较浅白,文本缺少对学生的挑战和刺激,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空间不大。前者如《安妮日记》,文本感人,富有教育意义,但教学中可教的东西不多,往往一带而过,没有起到应有的训练、提升的作用;又如帕斯卡尔《人是会思考的苇草》,文章富有哲理,对于学生思想的提高、视野的拓展很有帮助,但这篇文章不好教,没什么抓手,教学中感觉难度大,也只能割爱。后者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理解上难度不大,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本次修订中,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对这类文本都作了相应的调整、替换,调整后的文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便于老师们更好地实施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修订包括专题与课文的调整、作文的调整和个别练习的调整。

一、专题与课文的调整。第一种情况是删减。在原来的5个模块20个专题不变的前提下,篇目从原先的108篇调整为95篇。瘦身之后,突出主干核心篇目,整体上落实了减负的原则。大多数专题较之原先减少了篇目,便于老师们教学。第二是移位。首先是专题内顺序的调整。比如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原来两篇古文,苏轼《赤壁赋》在前,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后,调整后变为先柳后苏,这既有时代顺序的考虑,也是想把苏轼对自然更深刻的感悟放在最后压轴,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序列。又比如必修五的“直面人生”专题,原来是《报任安书》在前,《渔父》在后,现在调整两者顺序,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展开学习。其次是跨专题的移位。比如《肖邦故园》,原是“祖国土”专题中的文章,该专题被拿掉后,这篇课文仍保留,调整至“月是故乡明”专题,替换柯灵的《乡土情结》,使专题学习的内容匀称饱满。为什么要删去《乡土情结》?因为这篇文章写作上比较直白,也比较堆砌,经典性不够,而《肖邦故园》构思行文上富有特色,所表达的对故园的情感更具象,更感人。两相比较,教材选择了更有学习价值的《肖邦故园》。再比如说《落日》,原来在“历史的回声”专题中,是和《勃朗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篇消息组合在一起学习的,现在拿掉《勃朗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把《落日》这篇名文调整到“和平的祈祷”专题,替代《安妮日记》。第三种是新增。由于本次修订是微调,所以新增的篇目作了严格的限定,数量不大,主要是增加了一个新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该专题共有四篇文章,组成两个板块,一是“汉字的王国”,第二是“清辞丽句必为邻”,除了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汉字王国中的“人”》一文外,所选课文均为有定评的经典老课文。这些文章语言规范,见识通达,深入浅出,对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素养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增的一首古诗是《诗经·卫风·氓》,把它和《离骚》组合成一个新板块“诗骚风雅”,放到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让学生在学习唐诗宋词之前,先学习这些先秦的源头性的经典作品,使作品前后呼应起来,便于学生沿波讨源构建认知框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新增了三篇文章,一篇是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替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文体上也与《最后的常春藤叶》大体一致。《说书人》写于上世纪40年代,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其叙事视角,均值得学习借鉴,此文入选也让专题内涵得到拓展。第二篇是费孝通的文化经典论文《美美与共》,替换原先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原先的文章议论文体的范式意味不强,又涉及到比较专门的学理知识,学生学习比较困难,新入选的《美美与共》一文,不仅倡导了现代文明的价值常识,内容给人启发,而且文字比较规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先选文上的不足。第三篇是写采访“西部歌王“王洛宾《永不消逝的歌声》,用它来替换稍显陈旧的《作为偶像》,紧扣“倾听”这个板块训练目标,凸显口语交际内容的张力。

二、作文的调整。写作知识短文除修订若干语句外,基本没有调整,调整主要在作文题上。共调整10道作文题。有几种情况。一是随课文的调整,命制新作文题。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为配合课文《十八岁及其他》教学,原有给父母写信的写作练习,篇目调整后改为畅想未来的命题作文。另一种是作文题稍显陈旧,改换更有现实生活气息的新作文题。如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增加一道作文题:“在你接受教育的记忆中,可能有一些难忘的词语,如‘课外书’‘罚抄作业’‘班级排名’‘竞赛选拔’‘三好生’‘处分’‘路队’‘补习班’‘特长班’等等,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些特别的内涵。选几个词语,用自己感兴趣的表达方式,编一组‘教育词条’。”此题从学生熟悉的教育现象入手,用教育词条这种富有创意的微写作形式,反思自己当下的教育生活,相信会受到师生的欢迎。

在作文题调整中,进一步开发两类作文命题形式。一是融生活思考写作为一体的“过程性作文题”。这类作文题往往有真实的生活情景,具有“做中写”的意味,让学生学会写作发展的策略。应该说,这类作文原来就是苏教版教科书作文命题的一个特色,修订中得到彰显。如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新编了一道题:“在日常生活与阅读中,你可能会有一些对问题或现象的思考,这些零散的观点与评论虽然未必成文,但不乏独特的思想价值。整理自己的‘随想录’,不拘形式,每则100字左右,可以不断增加。”二是写作中强化了辩证思维的力度。针对目前不少学生价值认同混乱、不善于说理等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辨析比较,学会多视角多层次分析说理,提升其辩证说理的能力。如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这道作文题,就具有辩证思维的含金量:“某市在偏远地带发现一处自然风景区,一年后记者探访,看到这里已经建了十多家宾馆,沿河岸造了一排旅游饭店。对这件事,各界评论不一,有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有人认为一定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一方净土,不宜开发。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此外,随着课文的调整,练习题作出相应的调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再提几条教科书修订本的使用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坚持苏教版教科书的理念,发挥其优势。根据教学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对教材进行修订,是教材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次修订仅仅是微调,并不意味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有了变化。毋宁说是通过微调使它所坚持的理念、所具有的特色更加鲜明。苏教版高中教材鲜明地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以人文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开放的对话平台。打开课本,扑面而来的是生活的气息、思想的气息、精神的气息、语文的气息,这对于学生言语自我的成长特别有推力。又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苏教版的教科书工具性突出的表现是突破了对语言工具的狭隘认识,倡导一种“大工具观”,在思想提升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的展示、方法的运用、技能的历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如,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苏教版教科书运用三种呈现方式,以改变我们课堂教学中满足于书面机械操练的不足,要求师生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文本研读等多向度的语文学习实践中提高语文的学习力和运用力,为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些苏教版高中教材的理念和优势,在修订后的教材使用中应该得到充分的贯彻和实施。

第二,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课文的修订。一套教材长时间使用,老师对某些课文有了感觉,有了感情,对某些课文的调整会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可以理解。事实上,某些课文虽然从课本中调整出去,但它们并没有被一删了之,而是安排进了读本,可以在读本中学习。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面对教材出现的新变化,更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教材很重要,但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是随时准备飞起来的跳板(苏霍姆林斯基语),决定教学效果的有许多要素,而老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乃是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我们应通过自己丰富的阅读、精心的准备,让自己的课堂里面多一些资源,多一些事实,多一些真相,多一些角度,多一些主动,最终多一些希望和成长。

第三,吃透新增课文,理解调整课文。虽是微调,但对新出现的文本,在备课上要舍得花功夫,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要注意调整的意图,在新的教材结构中理解文本,确定教学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比如,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图片二组,原来的6幅照片现在调整扩充为8幅,让图片这样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让读图写图这样的语文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强化。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因为这类“非连续文本阅读”,是目前教学中非常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新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努力实现教材的意图。又如,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原来有一个板块“问答之间”,现在改为“倾听”,侧重点由原来的“问与答”,转到“倾听”上来。也因此教材用《永不消逝的歌声》这篇录音采访替换原来不易体现出倾听特点的《作为偶像》。同一个专题中还把“交锋时刻”改为“论辩的理性”,在口语交际实践中突出理性说理的教育内容,让论辩的言语实践课程更具体也更科学,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如蒙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032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减负·优化·坚持——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修订 历史教科书修订》为网友不哭不闹失心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