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器收藏一百问(2)
第二章青铜工艺与辨伪
6什么是青铜,铜质何以能辨伪?
答: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金属,从孔雀石中提炼出来纯铜,因是红色而叫红铜。红铜有很好的延展性,熔点1084.5˚C,易于铸器,可惜硬度不高。后来发现加入少量锡或铅后,熔点可降至八百多度,硬度增加了许多,熔化后流动性好,冷却后体积略有胀大,便于烧铸制器。因此,出现了红铜与锡的合金,叫锡青铜;红铜与铅的合金,叫铅青铜;其后又发现炼锡青铜时加入少量的铅可改善铜液的流畅性,故又出现锡铅青铜。早期的青铜器有红铜、锡青铜、铅青铜、锡铅青铜,后来都用锡铅青铜(根据现代工业使用锡青铜来看,一般含锡量不会超过11%,如果含锡量再增加,硬度也会提高,但合金的脆性也增加)。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载了用于铸造用途不同铜器的配方一一“六齐”。六齐:钟鼎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斧斤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其一,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其一,削杀矢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鉴燧之齐金锡半。
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期,青铜器以锡青铜和锡铅青铜为主,用锡铅青铜的略多于用锡青铜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以锡青铜和锡铅青铜为主。合锌量高的青铜器出现在汉代之后,在唐宋时才使用黄铜,镍白铜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
在了解历代青铜器的铜质不相同的基础上,也可凭铜质的颜色进行初步的判断。战国以前的青铜器,为铜锡铅合金。锡的成分较高,铜质的灰色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砂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仿器含锡成分很少,而含铅、锌成分较大致使铜色发黄,但明代仿器为黄中泛白色,清代仿器却是黄中透黄色。另外,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参看器足、口沿、底部露铜之处的质地、颜色和器壁的薄厚。一般地说,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器壁比较轻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器壁较厚。西周的青铜器浑厚,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比商代前期的青铜器还要轻些。汉代铜器壁比较厚,做得比较粗笨。宋以后仿制的青铜器,大多数都要比真器重,有压手感。合金成分不一样,器壁的薄厚也不同。
7用陶范法是怎样铸造铜器的?
答: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采用合范法,即为后世称为陶范法的铸造工艺。用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会留下工艺痕迹,与其后用失蜡法制造的青铜器不同。所以知道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特点,有助于辨别伪器。青铜器的铸造,首先要制“模”。
制模:如果铸造一件器形简单、又是实心的铜器,可以用实物当“模”。如果要铸一件器形复杂的青铜器,也要先制“模”,即用陶土塑出一件青铜器的器形,叫“泥模”或“初胎”,其制坯和刻花的制作过程与做陶器完全相同。
范座:先用陶泥堆出一个小平台,叫“范座’。
翻范:将“模”放在其上,在“模”外直接敷上陶泥压实。这后敷上的陶泥就是“外范”。待陶泥半干时,为了便于取下(叫脱模),要将“外范”切成几块(切痕一定要整齐),然后将相邻的两块泥范上做几个三角形的榫卯以便连接;然后将外范取下阴干后用微火烘烤,这个过程叫“制外范”。
制内范:先将制外范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这刮下去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刮去一层的泥模就是“内范”。
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范座上,再将几块“外范”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块与外范块用榫卯接实。在“合范”时为了调整内、外范的位置,要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铜片(垫片)。垫片摆放时要避开有纹饰和铭文的部位,故垫片多放在器物的底部和下腹部。
制柞浇注孔:合范后要在上面制作封闭的范盖,范盖上做浇注孔和排气孔,以便浇注铜液和排出空气,防止阻塞铜液。
浇铸:将熔化的青铜液从浇注孔灌入。
取物:青铜液冷却凝固后,将外范打碎,掏出内范,将所铸铜器取出。
打磨修整:铜器铸好后,表面粗糙,有残存在器表的范土,或铜液中的杂质残存于器物表面,或有部位纹饰不够清晰,需要用砺石修平磨光,最后要用木炭进行擦磨抛光。
商代晚期又发明了分铸法,即将青铜器分成多个部件,分别制出陶范(内范与外范),分别铸出,在铸主件时将铸件嵌入泥范中铸接合成。最适合制作体积较大、器形复杂的青铜器。
西周后期又发明了印模制范,即先制成牢固结实的模具,用模具可以省时省力地翻印出许多相同的范,尤其是花纹范,更需要印模制范。但也因为方便而缺乏创新。之后,又发明了两次或多次铸造方法,即先铸器物的耳、足、扳等部件,在铸造器体时将铸好的耳、足、鉴等嵌于器体的外范相应的部位。这种先分铸后合铸的工艺既快又好,适宜铸造像司母戊大方鼎、四羊尊、三羊罍等大件青铜器。
8用陶范法铸青铜器会有哪些工艺痕迹?
答: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青铜器会留下一些工艺痕迹,这是陶范法的特点。
范线:由于“外范”是分成多块的,在“合范”时各范块之间都会有一道小缝,浇铸时这道小缝会在铜器表面上留有铸痕,一般器物铸造后要经过打磨,但在花纹多的地方不易打磨,器底一般不打磨,易看到范线。
垫片:在“合范”时为了调整内、外范的位置,要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铜垫片。铸造后这些铜垫片会留在青铜器的器壁上。由于垫片摆放时要避开有纹饰和铭文的部位,故垫片多见于青铜器的底部和下腹部。
气泡:浇注时,会出现气眼(即铜液未流到之处)。由于古代青铜熔液是采用木炭脱氧,并因当时工艺水平所限,铸品中会出现大量气泡和熔渣杂物。现代铸造是采用磷铜脱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铸品密度好,可仿范线,但仿不好垫片。
铸疣:浇注孔和通气孔残存的铜液,冷却后就形成了铸疣。
另外,有些封闭的部分,如足、耳的内范上常有角椎状的突起,这突起的高度正好是所浇铸的足、耳的厚度,所以浇铸后,泥芯会封闭在铸件的内部。
总之,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因工艺的原因,一定会有以下几种痕迹:器壁薄厚不匀,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耳、足、鉴内残存有红或灰色的范土,很结实,用指甲抠不掉;腹、底部位会有排列较有规律的垫片。
凭借铜器上留存的工艺痕迹,使可鉴定某件铜器是用何种工艺制模铸造的。当我们见到一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商代器形,便知是伪品。因为商代尚无失蜡法。如见到许多件器形、纹饰、铭文完全相同的青铜器,也易知这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因为范模只能使用一次,只能铸迷一件青铜器,所以器形、纹饰、铭文完全相同的器物并不多见。
9用“失蜡法”铸造出来的铜器有何工艺特点?
答:“失蜡法”又名“熔模法”,即用蜡制作所要铸成器物的模(蜡模),然后在蜡模的外表涂上湿泥浆(涂泥浆的厚度就是铸器的壁厚),干后成为泥模。制泥模时也留好浇注口,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阴干后加热使蜡熔化流出,再入窑焙烧,就形成了有空腔的铸型,把铸型埋入沙子中,从浇注口灌入熔化的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凝固后便可将所铸铜器取出。
失蜡法铸造的优点是:制作铸模时不需要开模,外模也不用分成数块,空腔厚薄均匀,壁厚最小可以3毫米,铸件的形状很少受到工艺限制,表面有一定的光洁度,它的最大特点是用低熔点材料做“模”,简化了制模的工艺,可以制作任何器形,在铸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我国三大铸造技术之一。所铸的铜器上没有范痕,也没有垫片的痕迹,耳、足、鉴等处都没有残存的范土,这些都是与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明显不同。
失蜡法产生的年代目前不详,在我国史书上也没有记载。目前已知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1978年5月在河南省浙川楚国王于午墓出土的青铜禁。从工艺上看,失蜡铸造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故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发明应在春秋中晚期。战国时期,许多器形和装饰都很复杂的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如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出土的青铜方案和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尊和盘。
战国、秦汉以后,一直到民国时期,制青铜器都采用“失蜡法”。应从铸速技术的特征来鉴定铜器的年代,首先看器腹、底、足部有无铸痕,再察看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有无错位现象,继而检查耳、足、坚、柱内残存的范土颜色及软硬。
程度,若具有上述几种现象,便是春秋之前的青铜器。因为失蜡法是整体制模,整体铸造,蜡模严密,故无此现象。这虽然都是些细微之处,但鉴定时切不可忽视。
10青铜器铭文是怎样铸刻上去的?
答:商周青铜器铭文是铸字,铸造前要另做一块带铭文的范,将其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范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不好的,范块突出器表。商周时,在铸造长篇铭文时,还要画好线条或打好格子,一般铭文的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范块上的铭文是阳线,刻完之后要趁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按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字口内有如磨砂玻璃那样均匀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后世所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宇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11古铜器还有哪些制作工艺?
答: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合金熔铸或嵌铸成器的工艺,也有采用青铜和铁合铸的,有的是为了提高装饰性,有的是为了提高使用性能。
铜铁合铸技术:以铁为主体的铜铸件,商和西周时期就有,但此时的铁尚不是人工冶炼的铁,而是天然的陨铁。1931年河南省浚县出土了商代晚期兽面纹陨铁青铜钺和陨铁龙纹青铜戈(现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以人工冶炼的铁与铜合铸成器,出现在战国时期。在许多地区都出土铁足铜鼎。
铜器表面合金化技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的剑体上布满了黑色和白灰色相间的菱形暗格纹,非常精美,图案是一种浅色的金属,与剑体稍有氧化的青铜颜色不一样,是铸合在一起的。像这样的兵器,越国和楚国都有。这说明春秋时期已经发明了铜器表面合金化技术,可以改善兵器的性能并具有防腐蚀的性能。战国时代,巴蜀兵器和楚国兵器上常有一些壳色的小斑点和条纹,这些斑点、条纹有的对称分布,每一个斑点有圆形或方形的界限,有的则作不规则的自然分布。专家研究,这是一次铸造成功的,这两种复合金属铸造技术在秦汉时已经消失。
焊接技术:可将一些形状或花纹部件或附件分别铸好,然后用锡焊接在一起。用这种方法较易制作出器形十分复杂的铜器。
镶嵌:在铸铜器时,先留好一些与饰件形状相同的凹槽,或用錾刻法制作凹槽,待铜器铸好后再镶嵌绿松石、玉石,还有镶嵌珍珠、宝石的。
刻划:用铜铁制成的錾子、针錾在青铜器表面刻划出精细的纹样。出现年代较晚。
錾花:是利用各种形状的铜质錾子,在铜器的表面进行阳錾、阴錾、干整、镂空等作业,可錾出精美的装饰纹样。
12什么是错金银,什么是鎏金?
答:金银错是在青铜器上镶嵌金、银丝状花纹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时期,有两种:第一种是镶嵌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工艺如下:先做母范,刻好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待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要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石打磨,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战国时期,金银错工艺十分成熟,许多名贵的青铜器上都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纹样和铭文。闻名中外的“吴王夫差矛”、“曾侯乙编钟”苧珍贵文物上至今还可以看到金光闪闪、清晰完整的错金铭文。错金栾书罐,器高48.4厘米,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最早的一件错金银青铜器,上面有精美的错金铭文。属于春秋中期,素面,颈以下有金银错铭文5行共40个字。铭文的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书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长寿,子孙永宝用。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卒于公元前573年。
鎏金涂画法是利用鎏金工艺来制作青铜器纹样。其工艺是先制造“金汞齐’,即把一份黄金碎片放在蚶埚内,加溫至400˚C以上,然后再加入七份汞,使金熔在汞中,制成“泥金”;然后用泥金蘸盐、矾等,涂画在青铜器表上,经炭火温烤以蒸发水银,使金泥固着于铜器外表上,产生金光闪亮如金器的华贵之美。鎏金很厚,很结实,不易脱落。
金银错工艺在汉代极为盛行。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专门负责金银错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章文”是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在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
13铜器有哪些作旧的方法?
答:历代铜器作旧,一般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器形,二是纹饰,三是铭文,四是铜质锈色。作伪者会根据铜器的不同情况和市场需求,采用其中之一种或全部手段进行作旧。
拼凑:又叫“插帮车’,是用几件残损的旧铜器,拼接成一件完整的铜器。这是从器形入手的作旧。拼凑的器形较奇特,又因纹饰、铭文、铜质锈色是真器,在鉴定时亦无破绽。故拼凑的古铜器有很大的迷惑性。
改造:作伪者将一些不易卖出或价格便宜的古铜器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件能卖上好价的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可改成一件有盖有提梁的新器。或原器有部分残损不易配上,便设法将其改成另一种器形。这种改造仅改动了古铜器的器形,铜质仍是古铜。
加花:民间称纹饰叫花纹,加花就是添增纹饰。有些古铜器原本是素面或只有简单的纹饰,作伪者会在光素部位上增刻一些纹饰,以此增加古铜器的价值。
掏花:一般是对原本无花纹又有残的铜器进行掏花。先在铜器上錾刻花纹,再将花纹地子作镂空处理,将有残的部位也顺便去掉了,变成一件镂空之器。采用掏花是用镂空装饰来增加铜器的工艺性,以此增值。
添铭法:即真器本无铭,作旧者在器上錾刻伪铭。
增铭法:真器上原本有铭文,因铭文简短卖不上价钱,作伪者便会在真铭的前后增刻伪铭;或者是真器上本应有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修配时将铭文刻出。
补铭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腐蚀法:用于铜器铭文作伪,其方法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溶液涂在刻好的字口上进行腐蚀,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仿古铸器:制作者仿制古铜器时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使得所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尺寸大小也与真器相近。
14怎样识别假铜锈?
答:古铜器上的铜锈,是各种矿物化的铜盐,使古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风貌。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些矿物或是散布,或是一簇簇地生长在器表,错落有致,有时候能够看到矿物的結晶。这种错落变化的矿化物分布是人工在短时间内难以模仿的。因此可以作为辨别青铜器真赝的依据之一。另外古铜器上会有花纹、刻铭、铸铭和镶嵌物,在生锈的过程中,也同样会受到腐蚀,或会被铜锈所掩盖。
制作伪铜锈,一般用化学方法作旧(用酸咬、埋在地下等),或采用高分子材料(漆皮即酒精泡虫胶片,硝基漆、大漆、环氧树脂)调和不同颜料作旧。由高手制作的假铜锈,在视觉上可达到乱真的程度,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发现假锈没有立体层次感,没有自然形成的矿物特征。一般是无机物,绝大部分不溶水和有机溶剂,所以用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二甲苯、环己酮、丙酮、氨仿、二氯乙烷)擦拭,如铜锈发生变化,必是假锈。但古代有些青铜器采用大漆处理过的,则不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