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穴位图 后背拔罐学位的位置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 】

症状 穴位

感冒、头痛、发烧 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 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 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 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 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 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 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 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 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

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 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 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

落枕 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 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 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 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 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 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 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

强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 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 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 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 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目赤肿痛眩晕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体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

湿疹 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 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源于:http://wenwen.soso.com/z/q218846034.htm?sp=4576

中医是怎样拔罐,有什么要注意的

中医拔罐法

1、单纯罐法:单纯罐法是指以罐具为工具不配合其他药物或器械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有留罐法、走罐法和内罐法。

留罐法以火力或水煮排气后迅速将罐具吸反在对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再时行起罐。根据留罐后手法的不同,又分为旋转罐法,按罐法和摇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行罐,在罐具吸拔后,推拉或旋转罐具,使治疗面积扩大。闪罐法是指罐具吸拔住治疗部位后立即取下,反复进行吸往、起下,直至局部皮肤发红。亦有拔罐后稍推拉或旋转后用力拔下,罐具发出响声,反复数次,故称响罐。

2、复合罐法:复合罐法指在拔罐前后或拔罐中结合其他器械或药物治疗的一种方法,以所用其他器械的不同分针罐法、药罐法、红外罐法、紫外罐法、激光罐法等。

起罐:起罐时,用右手轻按罐底使之间一侧倾斜,左手按压罐口翘起处的皮肤,使之与罐口之间形成空隙,这样空气便进入罐内,罐具即可自行落下。留针拔罐时,若起罐后针眼处有出血或渗出物,可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拭净。贮藏罐在起罐时,应将拔罐部位重新调回到侧位,以防药液流出。起罐法在起罐后应将润滑剂擦净。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3、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4、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5、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6、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7、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交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8、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才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

怎样拔罐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中医拔罐穴位图 后背拔罐学位的位置图
拔罐有保健和医疗的效果,后背排罐,特别是顺夹脊,督脉和经络排罐可以起到调理五脏六腑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对风症,痛症,寒症效果特别好.经常拔八大健康穴百会,大椎,内关,合谷,神阙,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可起到通奇经八脉的作用.

拔火罐时应该注意什么

①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②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有肺部慢性病的人会导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拔火罐后洗澡容易着凉

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不少”。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

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长时间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

不少人说火罐这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

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各季节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 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但北方突然来袭的春寒,还是会让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风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气拔出可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时要注意罐口的润滑。北方天气干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少水分,拔火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

夏天 夏天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肤病如痱子。这时拔火罐主要为了去湿气。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别让汗液影响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 这两个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温。对需要进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拔完及时穿衣,可以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秋冬两季皮肤干燥,拔罐要润滑罐口,保护皮肤不受伤。

其实就是选择的部位;预防烫伤;注意时间长短,10---15分钟(根据季节);把好火罐不易立刻沐浴,建议4小时以后或沐浴后操作。水温不易太高; 源于:http://wenwen.soso.com/z/q225186540.htm?ri=1001&rq=218846034&uid=0&pid=w.xg.yjj&ch=w.xg.llyjj

中医拔罐有哪些手法

拔罐的手法目前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2、水罐法: 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法:先将青、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

源于:http://wenwen.soso.com/z/q245166764.htm?ri=3001&rq=225186540&uid=0&pid=w.xg.yjj&ch=w.xg.llyjj

中医拔罐的工具、手法和哪些要注意的

拔罐工具

1、竹罐:取质地坚硬的成熟毛竹,将其锯成8~10cm长的一端有节的竹筒。然后削去外皮,打磨光滑竹筒的内壁及筒口即可。竹罐的优点是轻便、耐用、不易打破、取材容易、制做简单、价格便宜。缺点是铁爆裂漏气。

2、陶瓷罐:用陶土烧制而成,口底小,中间大,状如腰鼓。外涂黑釉或黄釉。适于火力排气。陶瓷罐的优点是价格低廉,吸拔力大。缺点是罐具较重,容易打碎。

3、玻璃罐:系以耐热性好的玻璃制成,口小,腔大,罐口略外翻。有大、中、小三种型号。玻璃罐的优点是罐壁透明,可随时面察拔罐部位的皮肤变化,因此临床最为常用。又由于观察方便,特别适于刺络拔罐。缺点是导热过快,容易打碎。

4、金属罐:多以铜、铁、铝制成,状好竹罐。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消毒便利。缺勤点是导热过快,成本价高,无法观察吸拔部位皮肤变化,故而现已很少应用。

5、抽气排气罐:主要有注射器排气罐、橡皮球排气罐,电动负压拔罐机(图15-1)等。

6、复合罐具:随着科学的发展,罐具配用治疗仪者越来越多。如罐内安装刺血器,可在拔罐时接通电源,增加拔罐的温热效应,称为电热罐。另外,还有将红外线治疗疗仪、紫外线灯管、激光发生器、磁铁等入罐内,形成红外线罐、紫外线罐、激光罐、磁疗罐等。

拔罐手法

1、单纯罐法 单纯罐法是指以罐具为工具不配合其他药物或器械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有留罐法、走罐法和内罐法。

留罐法以火力或水煮排气后迅速将罐具吸反在对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再时行起罐。根据留罐后手法的不同,又分为旋转罐法,按罐法和摇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行罐,在罐具吸拔后,推拉或旋转罐具,使治疗面积扩大。闪罐法是指罐具吸拔住治疗部位后立即取下,反复进行吸往、起下,直至局部皮肤发红。亦有拔罐后稍推拉或旋转后用力拔下,罐具发出响声,反复数次,故称响罐。

2、复合罐法 复合罐法指在拔罐前后或拔罐中结合其他器械或药物治疗的一种方法,以所用其他器械的不同分针罐法(图15-2)、药罐法、红外罐法、紫外罐法、激光罐法等。

起罐时,用右手轻按罐底使之间一侧倾斜,左手按压罐口翘起处的皮肤,使之与罐口之间形成空隙,这样空气便进入罐内,罐具即可自行落下。留针拔罐时,若起罐后针眼处有出血或渗出物,可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拭净。贮藏罐在起罐时,应将拔罐部位重新调回到侧位,以防药液流出。起罐法在起罐后应将润滑剂擦净。

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 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3、 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4、 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5、 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6、 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7、 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交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8、 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才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 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

备注: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

源于:

中医的按摩和拔罐如何?

拔罐一定要注意不要拔后腰部分,因为你不熟悉穴位的确切位置,容易伤到五脏六腑和肾,后背部分拔罐主要以走罐为主,在肺腧,肾腧附近的穴位拔罐就可以了。如果感冒在脖子后面拔。小孩咳嗽就在前胸临近脖子处闪罐20秒源于:http://wenwen.soso.com/z/q237821734.htm?ri=3000&rq=199230156&uid=0&pid=w.xg.yjj&ch=w.xg.llyjj列缺穴 内关穴 具体在哪里?列缺在桡骨小头内陷处,内关在腕横纹上两寸







穴位:

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

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

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

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

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

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

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

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

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

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

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

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

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

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

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

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

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

寻找方法: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疾病: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1874.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拔罐及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拔火罐的好处和坏处

如何拔罐及拔罐后的注意事项——简介 刮痧和拔罐,是中国医学遗产之一,也是我们平常保健用的方法最多的两种治疗方式,好处就在于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

减肥方法之拔罐减肥 拔罐减肥的位置图

减肥方法之拔罐减肥——简介在当下,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漫天飞,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顺利减肥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选对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下我认为比较健康也比较有效的减肥方法——中医拔罐减肥。减肥方法之拔罐减肥

督脉按摩穴位图 人体穴位督脉详细地址

督脉按摩穴位图督 脉:称为“阳脉之海”。主 治:神经、循环、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本经循行路线: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顺着脊梁骨从下往上,沿头正中线一直到嘴。长 强(络穴)位置:尾骨下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声明:《中医拔罐穴位图 后背拔罐学位的位置图》为网友慢冷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