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摄影指点

巴洛克建筑是文艺复兴后期建筑的形式,此时的社会追求奢华,所以使建筑也有了一样的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追求新奇,常用曲线、断山花。并且喜欢刻意的去追求矛盾、冲突、对抗等戏剧性效果,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中。巴洛克建筑的立面和空间都很有动态感,迎合了当时贵族的口味。他讲究凸凹对比,光影的体积感。并且把雕刻、绘画、装饰与建筑综合到了一体。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特点: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其具体表现为:

(1)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巴洛克风格

欧洲巴洛克艺术的来源与发展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贝壳不规则的、怪异的形状。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3、巴洛克艺术的特质

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着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

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塑迷离的镜面手法。

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

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

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巴洛克艺术的历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迭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巴洛克风格

名称:拉菲特别墅

地点:巴黎近郊

年代:1642~1646 AD

建筑师:佛兰苏瓦·曼萨尔 ( 1598~1666 年)

佛兰苏瓦·曼萨尔的代表作有替奥尔良(Gaston d"Orleans)改建的布尔瓦

城(the Old xastle at Blois)之翼部,以及拉菲特别墅(Maisons Laffitte)。

从拉菲特别墅的椭圆形房间中可看出少许的意大利巴洛克的影响,这种椭圆

设计,早已可见于法兰西学院教堂(institutw de France,公元 1662 年兴工)的中

央大厅及前室,还有沃卢威康特城堡(公元 1657~1661 年)的大厅。

这些椭圆形是把古典构成分段过的椭圆形,一如贝里尼的奎里那圣安德烈教

堂所见。其椭圆形设计表现上,较少抵制文艺复兴的倾向,所以,法国的巴洛克

建筑可以说是加上巴洛克色彩的古典主义。



巴洛克风格

名称:圣耶斯特班教堂

地点:本尼笃

年代:公元 1713~1738 年

建筑师:沙拉曼卡(西班牙)

西班牙在十七世纪曾改建过大小教堂多处,使之面目一新。而这些改建几乎

都集中在教堂正面与祭坛上。西班牙大教堂的主祭坛在传统的手法来说,通常都

设有祭坛画。等到进入了十七世纪,便将祭坛分成几个部分,而成祭坛围墙,显

示了十分复杂的结构。其间所使用的圆柱、山墙、柱间横版等要素,所构成的框

架、及绘画、雕刻等等,莫不使得祭坛变成了富于幻想的舞台装置,显现浓厚的

舞台效果。

到了十八世纪,西班牙教堂的祭坛与正面设计更加华丽。祭坛建筑结构的先

驱虽是罗马的矫饰主义或巴洛克式。但是十七到十八世纪,以本尼笃为中心的西

班牙之祭坛结构,则舍弃传统中只用祭坛画的手法;而可说是从意大利学到了戏

剧的舞台效果,只不过造形手法上与意大利迥异,是充满了强烈的西班牙节庆气

氛,以及不成熟的写实主义幻想表现。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摄影指点


巴洛克风格

名称:圣卡尔?波罗美斯教堂 圆顶内部

地点:维也纳

年代:公元 1716 年动工;1725~1730 年湿性壁画

建筑师:贝伦赫特(建筑);罗特麦亚(湿性壁画)

卡尔教堂的平面设计是纵向配置的椭圆形,贝伦赫特强调纵长的进深轴线。

贝伦赫特在此之前,曾在萨尔斯堡的大学教堂建造了具有波罗米尼风曲面的双塔

式正面,卡尔教堂在基本上也利用了那种结构来从事独特的设计,也就是卡尔教

堂的两支图拉真圆柱(沿袭罗马的图拉真大圆柱),担当了波罗米尼在罗马圣安

尼西(S. Agnese)教堂设置的两翼双塔之任务。

卡尔教堂的正面虽有点纤弱之感,却反而有点居于其后的圆顶以绝对的优

势。这或许可说是阶层的秩序,其中自弱质物体到强质物体间的推移,可以感觉

出序列的均衡调和,说起来亦属御用巴洛克式的一种象征。这座教堂是在鼠疫大

流行之际,为了对神的誓愿,而建造起来献给圣卡罗·波罗美奥(S. Carlo

Borromeo, 1538~1584)的。

圆顶的湿性壁画描写圣卡罗·波罗美奥为了维也纳市民而向圣处女说情的画

面,这是罗特麦亚的作品。在这件湿性壁画下面,有由加埃达诺·芳提画下幻想

的建筑。这个部分使下方实际的建筑体和表现天堂的湿性壁画,在视觉上产生连

续性。换言之,此处所画的建筑,使下方的世俗间与上方的神圣空间得以具有双

重意义地结合起来。

卡尔教堂的椭圆形圆顶上所画的湿性壁画随着同心圆状的云朵而向天堂飞

升,让人有戏剧性的幻想之感。



巴洛克风格

名称:凡尔赛宫 礼拜堂内部

地点:凡尔赛(法国)

年代:公元 1699~1703年

建筑师:朱尔·哈杜安·曼萨尔 (Hardouin-Mansart, Jules) 罗伯·科特

哈杜安·曼萨尔继承了卢弗(Louis Le Vau 公元 1612~1670 年)的计画,在公元 1678~1688年间,进行凡尔赛宫的大规模扩建,完成了「镜殿」等华丽的诸室。除此之外,长而大的南北两翼也在他的指挥下完工。至于庭园的部分,曼萨尔在公元 1687 年兴建「大宫殿」(Grand Trianon)之后,复于公元1699年着手礼拜堂的工程,并于公元1703年完工。

这座礼拜堂的天花板挑高的设计,是由于皇帝的御座设在宫殿的二楼,所以采取这样的空间构成。公元1708年由柯瓦佩尔(公元 1661~1670 年)画成的天花板壁画虽表现了巴洛克式的飞升之感,但是整个礼拜堂给人的印象则充满了洛可可式的优雅。这或许是因为继承此工程的建筑师罗伯·科特是属于洛可可派的建筑师之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1922.html

更多阅读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 德国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艺术中居统治地位的风格和流派。“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英语为baroque),原义是不规则的、有缺陷的珍珠。后作为术语进入艺

转载:意大利建筑风格:哥特拜占庭罗马式巴洛克式

意大利建筑风格 简介 哥特 拜占庭 罗马式 巴洛克式(一)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

就听对味的DoYouLikeIt do it like a dude

唯美建筑摄影│摄影师Christian摄影作品 德国摄影师 Christian对于摄影的激情起始于他买了佳能G7并且开始在Flickr发布自己的照片。Christian的照片干净唯美,他喜欢从不同寻常的视角去探索和发现几何形状和抽象主题。Christian 目前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改尽江山旧txt百度云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巴俊宇.文.摄影昨晚,风大作,推开窗望去,只见天色阴郁,零零落落的飘起雪花,入夜,向窗外看去,竟然又下起了大雪。阳春三月,江南早是春色怡人了,而远在关外的却依然是

声明:《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摄影指点》为网友玩爱之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