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杀人如麻,血债累累,中日友好,远接高迎
他们:殊死抗战,枪林弹雨,立场错位,困苦半生
日本侵华老兵
金子安次;1920年生,日本千叶县人;日军第53旅团44大队机关枪中队伍长;现住日本东京都东大和市樱街道。
1940年11月入伍到的中国,先后在青岛、济南、兖州受训,学会了把刺刀捅向胸膛的技巧。我是重机枪手,参加了莱芜、临清、蒙阴山等重大战役,和八路军作战。我们有飞机配合作战,炮火很凶,中国军人死得很多。
在我们对村子进行围剿时,谁要跑就统统开枪打死,其中有很多老人、女人和小孩。我们按照上级指示,几乎烧毁了八路军到过的所有村庄,将逃出来的村民全部杀掉。对那些拒绝强奸的妇女,就把她们投进井里,随后将她们的孩子也扔进去,我还按照上级的命令,把手榴弹扔进了井里……我们就是这样毫无人性地杀了那么多的中国人,残忍,残忍啊……战后几十年来,金子安次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对自己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一直处在深深的反省之中,并积极踊跃地参加各种反战和平活动。
坂仓清,原日军59师团54旅团45大队步兵炮中队军曹分队长;高桥哲郎,原日军59师团54旅团独立步兵109大队上等兵。1945年8月,二人先后被俘。
1950年7月21日,他们同另外967名日本战犯一起被苏联移交至中国。到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集中改造。2010年6月20日,抚顺战犯管理所迎来60华诞,新的陈列馆同时落成;坂仓清等300余人参加了庆典仪式。
本多立太郎,1914年出生于北海道小撙市。1939年5月入伍,曾参加侵华战争。2010年病逝,享年96岁。本多立太郎1914年出生在日本北海道,1939年5月应招参军,隶属日军第15师团,并于同年8月被派往中国,1941年5月回国。他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在《朝日新闻》担任过两年的记者。据悉,本多立太郎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日本国内演讲,揭露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
老先生出席宴会,与北京摇滚音乐人士会面
91岁的原侵华日军老兵本多立太郎来到北京,就日本的战争罪行向中国人谢罪。60多年前,他用刺刀亲手杀死了一名中国战俘。此后,“感受到了孙子辈的可爱”,他不断忏悔,希望晚辈们能友好相处。
高桥哲郎;1921年生,日军59师54旅团109大队步兵炮中队上等兵;1950年在押于抚顺战犯管理所。1956年被释放回国,日本“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事务局长。
现住日本东京都中央区;高桥哲郎1941年入伍,转战山东青岛、济南等地,1945年赴北朝鲜作战,后作为战俘流放西伯利亚5年,1950年由苏军移交中国。
东史郎(1912年4月27日—2006年1月3日),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人。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二十联兵队上等兵,参与了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1945年8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后回日本。
东史郎回到日本,先后经营电影院、机床制造业等,家庭生活富裕。
1987年,他把在中国期间写的日记整理为《阵中日记》、《手记》。同年12月,日本青木书店以其日记为蓝本,出版了《我们的南京步兵联队—一个召集兵体验的南京大屠杀》,即著名的《东史郎日记》,向中国人民谢罪,无情地揭露日军当年的残暴行径。2006年1月3日11点45分病逝于京都府医院,享年93岁。
中国抗战老兵
黄绍甫,毕业于四川大学的驻印军老兵,“最倒霉的远征军老兵”。黄绍甫出生于1926年,父亲是川军名将李家钰派驻南京的军事代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44年,他响应“―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投笔从戎奔赴蓝姆迦加入新一军。
1946年,不愿打内战的黄绍甫回到成都,之后进入四川大学政治系读书。解放后,黄绍甫成为18军文工团的一名首席小提琴师,可从此即为“历史问题”所纠缠。1950年代的肃反运动中,他被定为“反革命”、“极右分子”,被关押21年直至1979年才平反。1983年“严打”期间,他又被误判入狱13年。直到1996年,前后被关押34年的黄绍甫才终于告别牢狱生活,可此时他已年逾七旬,妻离子散。
一无所有的黄绍甫此后贩过蔬菜,帮朋友开过小餐馆,在宽带安装公司当过翻译,八十几岁时还骑着单车在成都市区穿梭,以教小提琴谋生。
王飞黄,1919年,黄埔17期。作战经历:参加过缅甸远征军,带领3个尖刀连,亲眼见证戴安澜师长遇日军伏击受伤,参加了河口战役、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湘西大会战等多次抗日战役,左臂受伤。
战争结束后,王飞黄回到邵阳老家生活。王飞黄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年轻时候靠打工谋生。1950年,儿子王小黄出生。多年后,妻子去世,他开始独自生活。王小黄也没有工作,以前靠打零工养家,后来得病被诊断为脑瘤,在医院做手术后,欠下了9万多元债务。
王文川(1918.5—2009.12.7)抗日英雄1933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张治中部第88师262旅524团1营4连,1937年淞沪会战中王文川任机枪手。,“八百壮士”幸存者之一。1918年5月生于安徽省寿县。1933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张治中部第88师262旅524团1营4连,1937年淞沪会战中王文川任机枪手。1937年10月26日,王文川随谢晋元团长撤入上海四行仓库据守,将士们被称为“八百壮士”。坚守数日后,谢晋元率部撤入租界。
1937年11月,四行仓库孤军被英租界当局监禁在上海胶州路孤军营。“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开进英租界,将四行仓库孤军分批押往江浙和南方服苦役,王文川被日军押往安徽芜湖一煤场抬煤。1943年春,王文川逃出后回到重庆陆军散兵收容总部,被提拔为少尉。1946年,王文川被调往北平陆军总医院,任后勤军需官。在医院任职期间,他结婚成家,并育有1子4女。1949年,王文川脱离军界,成为一名普通老百姓。1954年,政府进行“公私合营”后,王文川进入北京轴承厂工作,后因病离职。文革期间,王文川受到冲击并罹患脑血栓,直到2007年淞沪会战70周年,其身份才被公众知晓。
杨根奎;1921年3月,杨根奎出生在金堂县白果镇红庙村的一户贫农家庭。他以前叫杨根奎,现在叫杨耀辉。杨根奎当过俘虏,越狱找到新四军游击队,现在务农,能唱日本歌会说简单日语,他还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八百壮士”。作为抗战敢死队老兵,杨根奎没有医保退休金,求助相关部门却遭拒绝。
付心德,出生于1900年,原籍河南项城,抗战后定居云南省龙陵县,原远征军七十一军第二野战医院少校医务主任,被誉为中国“抗战活化石”,于2013年9月21日下午4:30时去世,享年113岁。
1945年1月2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畹町,将日军赶出国门,光复龙陵。付心德在龙陵解甲归田并认识了当地姑娘李竹芝。他们一见钟情,虽年龄相差20岁,李竹芝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这位抗战英雄。婚后,他们育有六男一女。
一名铁杆志愿者曾赶往云南探望付心德,被两位老人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付老的七儿子出生时,他正在某农场劳动改造,妻子李竹芝因生产后下肢瘫痪,怕没能力养活,就把这个儿子送人了。付心德回来后,不仅上山采药帮妻子治病,还把这个小儿子要了回来,而妻子的病竟由他自配的草药一点点治好了”。“妈妈的瘫痪能被父亲治好,这可能就是爱情的力量吧”,付心德的一名儿媳妇说。
文生明,原名文祖行(当兵时的名字)。生于1924年,耀州区孙塬镇宝剑村人。1940年正月29,在当时的耀县兵役局征为壮丁,开往山西平陆县,参加的抗日部队番号是第四集团军38军独立46旅105团1营3连。军长是赵寿山,旅长是孔从洲,团长是程靖舟,营长是陈德山,连长是郭振江。同他一起入伍还有2个孙塬的同乡焦占魁,蔡宏顺,都分在一个连队。从1940年到1944年,短短4年时间,曾经参加中条山1940年4月的望原会战(又称4.17战役)、河南广武战役、河南战役。1944年从河南辗转回到陕西耀县老家。
杨德全;出生年月(必填):1925年1月,现住址: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麻池河镇金林;未婚,无子女;部队番号:新1军新编38师。20岁参军,34岁还家,方知家中妻子已经改嫁,一气之下终生不娶,并在36岁时搬着一块块大石立好了自己的坟冢。解放战争打响后,在淮海战役中随部队在长春投诚。后杨老加入解放军,随部队一路打到海南,杨老也因此获多枚勋章。34岁时退伍回家务农,妻子以为他已经牺牲便改嫁他人,其一气之下孤老至今。
老人一月有300元低保,由于当地买东西极为不方便(汽车只能开到其所在村组的门口,须步行深入),各家靠种菜自给自足,而此地又属于秦岭深山内,无良田可种。平日邻居偶尔接济杨老,送一些饭菜。
扫一扫,更多高端书画知识全了解